打印

你要知道来如何判别降服五阴魔境

五十阴魔之二十五:贪冥感想

净界法师

    辛五、贪冥感想

  这个修行人他在止静当中,本来是正念真如,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心中是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他突然间动了一个念头,他想这个修行很辛苦,如果能够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冥冥当中我心中有所祈求,诸佛菩萨就有所感应,那可多好!贪一种冥感之想。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已经把色阴、受阴都破坏了,而且圆定妙通也已经正式的成就,在一念止观的寂静心中突然间动一个念头,心爱悬应,心中贪爱十方诸佛菩萨对我的加求感应,如果对我有一点加持感应那该有多好,有这种悬应。而且对这样的想法是周流精研,内心当中周遍流动,专心一意深入的思惟研究,来贪求十方诸佛菩萨冥冥当中对我的加持感应,他有这样坚定的贪求。

  当然这样子就使令魔王有机可乘,魔王不会放过这机会,就正式采取行动。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

  就在这个人在起心动念贪求感应的这当下,魔王就马上派遣他的妖精鬼魅附在一个人身上,能够口说经法,来到这个修止观人处所,敷展高座,说一些感应之法。这个说法者在说法之前,他要先取信于对方。他怎么办呢?他使令听众看到说法的色身,如百千岁。说,这个人你看,头发都苍白了,年纪很大了,但是他的容貌就像是小孩子一样,精神体力也非常充沛,皮肤也非常好,就感觉上这个人已经修学长远而且功德甚深。这时候听法之人心生爱染,对他非常的爱乐贪染。贪染到什么程度呢?他觉得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善知识,好像离开善知识就不能增上的感觉。不能离开怎么办呢?就亲自做他的侍者,做他的奴仆,来四事供养这个说法者,内心为了得到这个说法者的加持,他也不感到疲累。

  这个说法者他为了要使令这个跟随的人产生信心,他就说:知是先师本善知识。他一再的暗示对方说,我就是你过去的师长,我就是你根本的善知识,你多生多劫就是跟我修学佛法,今生也要一样跟着我学习。这样子讲,当然所有的弟子们就别生法爱,特别的产生法爱之想,对善知识的依靠,可以说如胶如漆,得未曾有。

  因为这个修止观的人就喜欢别人对他的冥感、加持,所以刚好这魔王就顺他的心意。

  说法者他这样的表现,修止观的人面对的态度是怎么样呢?

  主人迷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他没办法判断,又投其所好,所以就把他当作是大菩萨,心中相亲相近,结果就是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这一个说法者到底是说了什么样的法,让这个修止观的人这么信服呢?说相似法:

  说邪惑言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魔所依附的说法者,他经常说什么法呢?

  他说:我在前世当中的某一生,我就曾经度过某一个人,譬如说我度过你,那个人当时是我的妻子,或者是我的兄弟,我现在继续再来度化你,把你一起带到某一个世界来供养某一尊佛,或者说这个世界除了十方诸佛以外,还有一个大光明天。

  古德注解说:大光明天就是六欲天的天顶,魔王的宫殿。他说:佛于中住。其实这个佛指的就是魔王,大家应该要往生到那一边去做魔的眷属的意思。

  他说这是一切如来所修习的地方,而无知的众生,信是虚诳,而遗失他本来所修学的戒定慧的正法。

  指名示害

  此名厉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佛陀说,这一个鬼是厉鬼,厉鬼是贪欲为罪,遇衰成形。他这个鬼的个性就是喜欢忆念过去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心中产生怨恨。所以他遇到四时不调的时候,就散布瘟疫、病毒等等,所以叫厉鬼。

  这一段文他着魔的因缘是贪求感应。感应道交,在很多的本尊法门当中,都是有这样的一种功德相。你看我们净土法门也是感应道交。你为什么往生净土?当然不是我们的力量,是佛力加被,佛力加被当然是要感应道交,心力跟佛力的感应道交,才能够产生临终的接引。所以感应道交没有错,错就错在贪求这二个字,很多东西你一贪求就不对了。

  印光大师文钞有一段事迹:有一个人念佛很精进,他写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说:我一定要在多久的时间证得念佛三昧,我一定要念到阿弥陀佛亲自现身为止。印光大师说:你已经是通身魔气氛。念佛怎么能够念到整天希望佛现身呢!在所有的修行当中,印光大师强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我说实在,我们在修学当中,最大的忌讳就是还没有成就的功德,你想去追求,这个是大忌!你不去追求它自然出现,你一追求你就没有了,世界上是这么妙的。所以我们常说,老实念佛,莫捏怪。我们能够把心安住在佛号,你有一心不乱的功德,你自然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很自然的水到渠成。但是你还没有成就之前,你就胡思乱想,怎么、怎么的……你就容易着魔。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清楚,感应道交是功德相,没有错的,错在贪求,你的想法错误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十阴魔之二十七:贪宿命想

净界法师

    辛七、贪宿命想

  宿命是了知过去生,你发生过什么样的因缘,他都能够清楚的了知,了知过去的因缘叫做宿命。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这一个修学圆顿止观的修学者,他的受阴已经被他破坏了,他的圆通妙定也坚定的显现出来,在寂静的止观当中,他突然间动了一个念头,心爱知见。

  什么叫知见呢?他对一般世间人所不能知、所不能见的事情特别的好乐。他想如果别人不能够知而我知道,别人不能够见而我能够见到,那该有多好!

  当然在整个修止观当中,我们打妄想这是很正常,因为我们一般还没有成就止观,一定还有妄想。打妄想基本上还不能构成魔境的因缘,但是下一句话就很重要:

  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他的妄想已经不是一般的妄想,而是他愿意用不辞身心世界所有的勤苦,而且是深入的去研究去寻思,怎么样得到这样特殊的知见。

  我们讲起烦恼跟起颠倒差在哪里?起烦恼这个人他还有反省、还有觉照的功夫,我很想要得到知见,而起颠倒是完全没有觉照功夫,我一定要得到它,那是很坚定的妄想。

  所以你看,他从心爱知见,经过他的一种全心投入的去研究追求,这时候会产生一种很坚定的贪求宿命的妄想,而这个就是启动魔境主要的因素,就是一种坚固的妄想,也就我们一般说的,这个人起颠倒了。内魔一旦生起,外魔就跟你感应了: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主人迷乱

  其人殊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尔时就是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已经不再正念真如了,也不再顺从真如了,开始贪求知见、贪求宿命。尔时就是他起颠倒的那个时候,天魔就得到了方便,就派遣妖精鬼魅,依附在某一个人身上,使令这个人能够口说经法。

  这个人他自己不知道着魔,哦!我以前不会说法,现在会说法了,以为自己得到无上涅槃,来到这个贪求知见,贪求宿命的善男子处所,为这个修止观的人,敷展高座,演说如何能够得到知见,如何能够成就宿命的法门。

  他在说法的过程当中,当然魔王的特色,他要先显出异相出来,我们看讲义280面,现邪惑事。

  现邪惑事

  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这地方也是有利他跟自利的相貌:

  利他相貌:令其听人,各知本业。这个听法的人,在他座下听他所说的法,很自然的就能够知道,这个人他自己过去生造过什么业因,今生会有这样的结果,知道过去。

  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知道未来;或者他就能够在某一个地方,针对某一个人说,你现在还没有死,但是你来生的果报其实已经出现了,你知道吗?

  对方可能不信服,他就私底下叫另外一个人,在这个人的身后加上一个吓他的尾巴,看起来像畜生,而且他用魔力的摄受,使令这个人从此以后身体不能够在地上走路,只能够在地上爬,起不了身。他为了要证明他自己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他证明他能够知道未来,看到这个人就知道他来生要去哪里。

  于是一众倾心钦伏,使令法会大众对这个说法者都能够很喜心的钦佩而信服。

  有人起心,已知其肇,知道现在,在说法的过程当中,有人起心动念,他马上就指出说,你这个念头是从什么地方而来,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呢?是什么因缘形成的。

  这个念头的起因他都能够说的很清楚,这是显现他感应神通的道力,知道过去、现在、未来。

  魔自修方面,他是怎么做:

  佛律仪外,重加精苦,他除了自己持戒的律仪以外,他还精勤的修学苦行。比方前面的日食一麻一麦,不食人间烟火……等等。

  诽谤比丘只能够持戒,而不能修苦行,而且他也骂詈自己的徒众种种的懈怠放逸,经常的揭露别人的隐私,而不避众生的讥嫌,表示自己是直心、直意。

  这地方说明魔王他显现出来的一种共同的特色,显现神通,修学苦行,骂詈徒众等等。

  说邪惑言

  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

  指名示害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个魔他说法,他经常宣说一些未来即将发生的吉凶祸福之事,等到时间到了以后,他所预言的事情,完全跟他所说的完全符合,一点都没有差错。

  佛陀说:这是大厉鬼王,年老成魔,恼乱是人,我们如果迷惑不知,堕无间地狱。

  主要招感魔境的因缘就是这个修行人起心动念,修行人不老实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十阴魔之三十二:计四遍常

净界法师

    辛二、计四遍常

  这以下的思想都比较偏重于常见,前面是无因缘论。这以下是认为,生命是有因缘的,但是这个因缘他解释错了,邪因缘论。生命是由四种因缘而创造的,这当中他讲到心境、四大还有八识,还有末那四种,这四个法是普遍常住的,是一切众生生起的根源,他这样执着。

  标由示坠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跟前面一样,常,相续,在周遍圆满而相续的行阴当中生起的计度。这当中有四种计度:

  一、内心跟外境,把它计度做常。为什么有生命呢?因为我们心跟境这二个是常住的。

  分别详释

  心境计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这个人在行阴圆满而相续的生命当中,他穷究他的内心,同时也穷究他的外境,他发觉二处无因。二处指的是什么呢?内心跟外境这二种处所,这二个生灭的因缘都是没有因缘的。为什么二处无因呢?

  他说:他因为修学禅定而产生二万大劫的神通,他发觉这十方众生,他心境所有生灭的相状,咸皆循环。

  什么叫咸皆循环?他发觉一个人的色身,他是遵循着生老病死,死了以后他又出生,又生老病死,我们的内心是生住异灭。所以他把生命分成二种,一个是能受用的心,一个所受用的境。当然这当中有快乐痛苦,有些人的心是快乐的,有些人外在的境是非常美好的,有些人内心是痛苦的,外境是非常贫穷的。他说,心跟境虽然有变化,但是它遵循着一定的轨则,这轨则是从来没有改变的,就是这个心,它永远是生住异灭,这个色身永远是生老病死,这个轨则是不能变的。喜怒哀乐会改变,贫穷富贵会改变,整个心跟境这种生住异灭,生老病死的原则是不改变的。所以他就执着我们凡夫的心跟境,它是常住的,原则是常住的,相貌当然是变化。

  诸位我们要分别一下,前面这二种思想,本无因,末无因,是完全的断灭见,这个地方是常见,认为生命在变化当中,有些东西是不变化的,这是我们所追求真实的皈依处。他认为心跟境是皈依处,当然这样的皈依是很粗的,越往下越微细。

  四大计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这一个人他不是观心跟境这么粗,他观察四大。他说:一切的物质是由地水火风构成的,地是坚性,水是湿性,火是热性,风是动性,这四种体性是不能改变的,是常住不变的。他是依止什么理由讲出这一句话呢?因为他禅定的神通是观察四万劫,他这个理论是由他自己现量的境所看到的。他看到什么呢?他看到众生生灭变化,他看到这一个人前身是一条小狗,今生变成一个人,来生变成天人。当然小狗的相貌是不一样的,人的相貌也不一样,但是构成小狗,构成人的体,这个地水火风是不能改变的,地大还是坚性,水大还是湿性。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是不能变的,只是排列组合不同,而构成不同的物质出来,所以他认为四大的体性是未曾散失,就计以为常。说,四大是我所追求的常住不变的真实的本性。

  当然这佛法是不同意,四大是唯心所现,怎么说是常呢?一盆水,我们接触是水,饿鬼道他去接触水变成火,这体性怎么会有真实性呢!他是错认消息。

  八识计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前面他是把构成物质的元素,四大执着为常,这以下是构成内心了别活动的元素,所谓的八识计以为常。

  他觉得向外攀缘是比较粗糙,他就向内观察,他观察他得到结论,他说:六根末那执受,六根指的六根当中的六识,还有第七的末那,跟第八的执受。所以他这个心意识八识当中,本元由处,第八识根本的来处,它的体性是恒常不变的。前六识它的功能就是了别,第七的末那就是思量,第八识就是执受,这是不能改变的。说这一个人第六意识起烦恼了,但是第六意识还是了别,它的了别性没有变,只是它是在烦恼中了别。这个人他听闻佛法,生起智慧的观照,这也是了别,只是这个了别跟智慧相应,了别的本质是不变的。

  他这样子的观察,是怎么来的?因为他在禅定当中,生起八万大劫,看到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这个人变成了一个畜生,他便生起了畜生的想法,但是他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还是这个了别性,他变成一个人,他生起人的想法,但是人的了别也是那个了别。所以构成内心的作用是不同,但是构成内心的元素,能构成的元素是不能改变的,内在的元素是不能改变的。你不管是在整个六道当中,你不管怎么弄,第六意识永远扮演了别的功能,第七意识永远扮演思量的功能,第八永远扮演执受的功能,这是本来常住,不可改变的。他就依止这样的心意识,不改变的体性,把它当作是常住的真理,是这意思。

  这一句话讲的是不对,你看第八识,第八识是执受,到佛的时候他就没有执受了,佛的第八识是不增不减。执受就是怎么样?可以增加,你看我今天跟昨天的第八识不同。佛陀他去帮助众生,你说:恭喜你!佛陀,你善法增加了。佛陀没有所谓增加,佛陀第八识,再造什么东西进去,他不会增加,不增不减,他不再扮演执受的角色,所以他是看到凡夫才是这样子。

  第128卷 讲义289面

  我们讲到这一科是辛二、计四遍常。

  外道邪见的思想主要是二部份,一个是无因缘论,一个是邪因缘论。无因缘论是认为整个生命的生起跟结束是完全没有因缘的,所以从这个思想就变成一种自然的外道,一种断灭的思想。邪因缘论是认为,生命的生起它是有一定的章法,一定的构成的轨则。这个轨则依我们的观察是错误的轨则,所以叫做邪因缘论。

  想尽计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这个修止观的人在这个地方是既尽想元,想阴的根源完全破坏了。在前六识整个生灭的体性当中,他已经没有各式各样流动运转的相貌出来,第六意识没有这种相貌,也就是说整个第六意识粗分的想心已经永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微细第七意识的生灭流动。所以他就认为,理中自然成不生灭,他认为第七意识的这种体性,它正是不生灭心,因为生灭的部份第六意识被他破坏了,这时第七意识微细的流动现前,他说,唉呀!这就是我的真如本性,我终于找到家了,就把第七意识末那识的生灭流动,当作一种常住的真如本性。

  结成外论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前面他是广泛的执着八识,但是他后来又想一想,前六识已经不存在了,第八识还没有生起,只有第七意识现前,那干脆就执着第七意识。总而言之,前面四种执着,都是亡失正遍知,堕落外道,迷惑菩提善根种性,这是逆圆满真常的理念。

  这个思想他是这样子想,他把生命分成身心世界,而身心世界都有二种情况:一、它外在的相貌跟作用,二、它构成内在的体性,或者讲构成的元素。他认为外在的相貌是变化的,构成的元素是不变的。他这个思想跟我们现在科学家的思想是完全一样,科学家也是认为这样,我们色身是变化的,但是我们整个物质是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的,这一部份是不能变化的,这个思想就是常见,邪因缘论。科学家认为,这个人为什么很聪明呢?因为他脑细胞很发达,所以他很聪明。这是错误的,这样解释因缘观是错误的,跟脑细胞没有关系,他聪明是因为他过去有闻思修的善根,是内心当中的一种相续的功能,这跟脑细胞是没有关系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十阴魔之四十七:贪非贪执

净界法师

    辛七、贪非贪执

  贪求他的寿命能够长生不死,这叫做贪。但是这样的贪求是不应当的、是做不到,所以叫做非贪。贪求一个根本做不到的东西。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他的心已经破除前面的四阴,开始在整个微细甚深的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的第八识中开始活动,开始修止观了。修止观当中他出了一个状况:

  迷执成堕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明了的心,在第八识圆满常住的法当中活动。第八识我们知道它的体性,浩浩三藏不可穷,它的整个空间是遍满法界,整个时间充满过去、现在、未来。他在第八识中活动的时候,他就觉得:哎呀!这第八识不得了,圆满常住。他想我的色身要是能够像第八识这样常住不坏,该有多好呢!

  同于精圆长不倾逝。所以他就希望,他的色身能够等同于第八识的这样识精元明,能够常住不坏,常久住世而不灭亡。依止这样来当作一种坚定而殊胜的理解,这时候堕入贪非贪执。比方说,阿斯陀这个长寿仙,一生追求长寿、长命,来当作他的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外论

  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他执着第八识是寿命的根元,寿命是第八识所变现的,这能变现的第八识是这么样的圆满常住,我所变现的寿命也应该圆满常住才对啊!因为这样而安立一种固妄之因,坚固色身,来当作它虚妄之因,追求常住的果报,以为其虚妄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心中虚妄的追求延长寿命,而成为长寿仙之种类。

  佛法是认为色身是无常败坏的,色身不可能长久,你总有一天要死亡,但是你内心是无穷无尽的。你看我们前生那一念心,就是你现在这一念心,佛法的意思就是这样,水流从上游流到现在,那个水流还是前面那一个水流流下来的,没有上游的水流,就没有下游的水流。

  前面我们在讲四科七大的时候,破妄显真的时候,佛陀不是讲一个譬喻?他问波斯匿王说:你小时候几岁去看恒河?他说:我三岁去看恒河。佛说:你现在六十二岁,你再去看恒河,有什么差别?他说:差很多,恒河的水也不太一样了,比以前污浊,我能看的眼根也衰老了,所依的根身衰老,所看的恒河也衰老。佛陀说:那你那能看的心,清净明了的心性,住在你眼根当中去看恒河的时候,那个能看的心,有没什么差别?这时候波斯匿王回光返照:诶!没有差别,还是一样那个明了的心。佛陀说:是的,那个心是没有差别,那个心就通于过去、现在、未来,那个就是你的生命的依止处。

  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就是依止这个来修,通于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不能以根身来当做生灭的因。说,你为什么修行呢?为了长寿。为了长寿,你身体要生病的时候,你就没办法修行了。依止这个为本修因,色身生病照样可以修行,方法不同而已,我不能拜佛,我可以念佛。所以色身它只是个工具,不能当修行的本因。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十阴魔之四十八:真无真执

净界法师

    辛八、真无真执

  真就是把第八识所变现的安乐果报当作真实常住,但事实上它不是真实常住的。从四五六七八都是约着果相,它所变现的果相,包括它的四大、根身乃至于它种种的安乐的依正二果报。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跟前面一样。

  迷执成堕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就在第八识当中观命,观察第八识是众生生命的一个根本的依止处,而且这生命的依止处是互通的。众生他所变现的果报各式各样,但是他的第八识之体是互通的。

  他产生这样的理解以后,他就产生怎么样的行为?

  却留尘劳,恐其销尽。

  贪恋世间五欲尘劳的境界,他恐怕寿命的销亡穷尽,他所变现的这些依正安乐果报也销尽,所以他就在定境当中,就全心全意的去贪求安住在莲华宫。

  莲华不是指清净的意思,这地方的莲华指的是庄严的意思。

  他贪恋过去的善业所变现的庄严美丽的宫殿,而且广化七珍,以神通力在宫殿当中变化种种的珍宝,而且多多的增加种种的美女,恣纵其心,放纵自己的内心,享受在整个宫殿五欲当中,以此当作一种殊胜坚定的理解,这就是我修行追求的目标,就是这一件事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他执着第八识所变现的安乐果报当作真实常住之想,实际上不是常住的。他变成什么眷属呢?吒枳(结缚),迦罗(我所作)眷属,吒枳跟迦罗指的是六欲天天魔的异名,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就做这件事情,变现安乐的果报来作种种的受用,以这样子来当作他的涅槃,迷失佛陀的菩提功德,而忘失大乘的善根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他发起自己放纵自己欲望的因,追求炽盛尘劳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功德之城,生起六欲天天魔之种,以后变成天魔的眷属。因为他追求五欲的快乐,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都是这个想法。

  识阴魔境前面这八科,他的特点就是,不管是能生的因,不管是所生的果,总而言之,他产生自我意识,一个我、还有我所受用这二个部份,所以都是生死凡夫。凡夫的我跟我所是很坚固的,你看他在止观的过程当中,还是被我跟我所所迷惑颠倒。

  在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国君叫楚成王,楚成王是春秋五霸楚庄王祖父,楚成王在历史上是很有作为的,奠定整个楚国称霸的基础。他本来是立一个太子,他的长子商臣,后来他晚年的时候,觉得老大长子不长进,他喜欢小儿子,所以很想把太子商臣给废了。但是太子当时跟很多文武百官的关系非常的好,所以商臣很快就知道他父亲要把他废掉,所以他就提前发动政变,领着军队直接杀到王宫去,杀到王宫,楚成王就没办法,他的儿子就给他一条绳子说:父亲,你就自己了断吧!楚成王没办法,就上吊而亡。楚成王死掉以后,发生一件事情,楚成王眼睛都没有闭,死不瞑目。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君王死了以后,有一个重大的事情,就是他下一代的君王要封给他一个赐号,这个赐号是要留名千秋的,表示他一生的成败。所以楚成王他眼睛没有闭,为什么呢?他要看看我这个不孝子到底给我什么赐号。果然他这儿子给他的赐号不太好,给他一个叫楚灵王,灵巧的灵,古时候灵巧不是好事情,这个人做什么事不够厚道的意思。这个儿子给他楚灵王的赐号,他老爸不满意眼睛还是没闭。大臣就说:这样子不行,先王没有闭眼睛不能入殓,大礼不能成就。所以想想,他儿子就亲自跑到他爸爸面前说:封你一个楚成王,表示你功成名就。讲完以后,他爸爸眼睛就闭起来,满意了。

  所以你看我们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自我意识在整个因缘果报当中,我跟我所,我跟我受用这个东西执着是很深的。临命终的时候根身败坏,权力已经消失了,所有的东西都消失,那个自我意识我们还是不肯放弃。

  到前面的八科,其实前面修止观的人在整个第八识的因果,都没有离开我跟我所的这一部份的执取,第九第十就不一样了,那是出世的圣人,这种圣人是在第八识当中,已经证得我空的真理,他只有一种微细的法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十阴魔之四十九:定性声闻

净界法师

    辛九、定性声闻

  定性声闻是怎么说呢?这个修行者他是决定证得偏空无为之理,而成就阿罗汉的果位。但是他在成就阿罗汉果之前,他不可能回小向大,谁跟他讲都没有用,他一定要证得阿罗果才能够回小向大的。在整个初果、二果、三果的过程当中,他不可能回小向大。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在第八识的生灭跟不生灭的二个相貌中活动。

  迷执成堕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这个时候在整个众生的命根的显现当中,众生命根指的是什么呢?第八识,第八识命根的境界显现当中,他在那地方做什么事呢?

  分别精粗,疏决真伪。

  分别第八识有精妙跟粗重二种差别,他认为第八识当中的道灭二谛是精妙的,而苦集二谛是粗重的,他把它分别出来,这一部份是精妙的,这一部份是粗重的区分出来,而且又有真违的差别,他认为道灭是真实永恒的功德,而苦集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他不但分出精粗,也把它分别出真伪。

  因果相酬,唯求感应。

  他认为整个生命是因果报应的。怎么说呢?我们因为过去有漏集谛的业因,才招感世间苦谛的果报,也因为出世间的道谛之因,而招感出世间灭谛之安乐。所以他认为生命是因果报应的,所以他追求出世间的道灭二谛的感应,他就厌离世间有为的苦集二谛,而追求出世间无为的道灭二谛,追求出世间二谛的感应。

  但是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是背清净道,背离大乘实相的清净的菩提大道。为什么呢?因为他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他如实了知三界的痛苦,而这痛苦是由心中的集谛、烦恼跟罪业所招感的。

  那怎么办呢?应该要修学戒定慧的圣道,而证得出世的涅槃。

  这个当然都没有错,错在当他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出离三界以后,他就居灭已修,更不前进,问题在这一段,他就安住在偏空的涅槃心满意足,认为大事已办,而不想再继续的前进,依止这样生起坚定的理解,这个人堕入定性声闻。无闻比丘就是他不俱足多闻……小乘的学者他也不是完全不闻,不是像我们一般人什么都不学,他是把他所有的精神体力都用在思惟苦谛、无常、无我,在这地方以外他就不想学习了。什么叫做一心三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广大甚深的中道实相,他也不想学习。依止这样成就增上慢,而成就他的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一个已经是一个圣人,这一科跟前面不一样。

  结成异种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第九种的魔境,圆满成就精妙的功德。因为他已经成就出世间的偏空涅槃,成就小乘涅槃之果。但是从大乘的角度,他是违背大乘圆通的佛性,也违背大乘的大般涅槃之果,而生在缠空,为偏空真理之所缠缚,而不想再前进。

  这个种性的问题《法华经》就讲很多、很多,《法华经》专门讲种性。说这个人他为什么会这样子?他有他的种性;这个人为什么他会做这件事情?他有他的种性。比方声闻人来说,他有二种种性,有一种是定性声闻,一种是不定性声闻。

  有些人他一学佛以后,他一辈子就生长在小乘国家,他今生生长在泰国,他来生还是生长在泰国,第三生还是生长在泰国,他内心完全所熏习的就是知道一件事情: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其他什么事都不知道,这个人他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果--定性声闻,他不可能回小向大,谁讲都没有用,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定性声闻。有一种人不是,有一种人是他前三生在泰国,后来又生长在台湾,他也听了《楞严经》、《法华经》,后来又生长在泰国。那他的善根是怎么样?夹杂。有小乘的善根也有大乘的善根,但是他小乘的善根比较强,那么这种人在修小乘的过程当中,他就很有可能回小向大。你看法华会上佛陀三周说法,第一周说法,舍利弗尊者就回小向大,因为舍利弗尊者过去生他修过大乘佛法。

  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你修的福报会消失掉,你今天去布施、做义工,你到天上去享完就没有了。善根一到你的心中,你永远不会失掉的。你听过一部《楞严经》,结果你都没有去修,也没有损失!

  大乘佛法除非没有进入到你的心中,大乘佛法很奇怪,一旦进入到你的心中以后,它就永远在你的心中停留。为什么?因为它称性,它称合你的本性,你没办法把它破坏的。你说,你后来很放逸,到三恶道去了,善根还在。你以后从三恶道出来,你会比一般人早发菩提心。

  这种定性声闻是怎么回事呢?

  他的阿赖耶识当中都没有熏习大乘佛法,你要他回小向大,怎么回小向大呢?

  佛陀没办法,只好为你宣说小乘法,为实施权!这种人他本身的学习是比较狭隘的,天台宗说,这是生灭四谛,观察四谛法的时候是用对立的心态,生灭就是对立,他认为苦集跟灭道是不能共存的,有苦集就没有灭道,有灭道就不能有苦集。

  大乘佛法在观四谛是不二的,苦集当中有灭道,灭道中有苦集,这是圆教的四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