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达真堪布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从今天开始给大家讲《中论》。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我们此生有幸遇到了佛法、正法,遇到了贤劫第四佛——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我等大师释迦世尊当初发了菩提心,在三大阿僧祇劫积累了资粮,消除了罪障,经历了无数苦难,最终在密严刹土获得了圆满的佛果,后来又在印度金刚座的菩提树下示现成佛。他为什么示现成佛?就是为了度化有缘众生。

    佛通过什么手段来帮助众生,救度众生呢?有的外道认为:到恒河沐浴就能消除相续中的染污,能够获得解脱。但是佛不用这种方式,也不承认这种方式。以外在的物质无法净除我们内在的障碍,无法让我们的内心获得解脱。有的外道还讲:通过神的力量、借用神的手脚就可以解除痛苦、获得自在。比如说你让神高兴,神就可以让你解脱。但是佛也不承认这种说法。佛讲,他不是神,他没有办法用手来解除众生的痛苦。他也不是通过自己的神通遣除众生的痛苦。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佛将自己的正见或觉性移到众生的相续中,以这种方式解救众生呢?佛也不是以这种方式来帮助众生,度化众生。

    在菩提树下成道以后,佛说自己已经找到了解脱、圆满的方法,若是众生有这样的希求,他可以教授这些方法,众生若是以此方法学修,就能解脱。为什么说佛法是一种教育呢?就是这个原因。究竟解脱、圆满成佛的方法佛可以教给你。佛希望每个众生都能获得解脱,但是,若众生没有这个根基和意乐,佛也没有办法让他解脱、让他圆满,所以佛不勉强众生。若是你有兴趣,有这样的希求,你可以来学。若是没有这个兴趣,不希求解脱,不希求佛的果位,那就没有办法了。因为你不会学这些方法,也不会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勉强也没有意义。什么叫根基、意乐?就是有信心、有希求。

    佛转了三次fa 轮,教导有缘众生怎样解脱、怎样成佛。佛所讲的都是解脱、成佛的方法。通过佛宣讲的方法,很多众生确实获得了解脱、获得了成就。

    佛第二转法 lun的内容是《般若经》。在《般若经》里,佛以开显的方式宣讲了诸法的实相——空性,以隐秘的方式宣讲了佛菩萨的智慧、境界。

    佛圆寂四百年后,龙树菩萨出现了。龙树菩萨主要是以文殊菩萨的智慧,宣讲了佛第二转法 lun——《般若经》里讲的诸法的究竟实相——空性,造了《中观六论》,其中讲的都是诸法的实相——空性。

    无著菩萨先到鸡足山修弥勒菩萨,最终亲见了弥勒菩萨,通过弥勒菩萨的神通到了兜率天。在兜率天,弥勒菩萨给他讲了《弥勒五论》。无著菩萨回到人间,宣讲、弘扬《弥勒五论》。《弥勒五论》主要讲的也是佛第二转法 lun的内容——五道、十地等智慧、境界,是佛、尤其是登地菩萨所证悟的境界。

    我们的“五部大论”里有中观和般若,中观和般若都讲了佛第二转法 lun的内容,都是《般若经》的内容,经文里只有“般若”,没有“中观”。《般若经》有直接讲的,也有间接讲的;有以开显的方式讲的,也有隐秘的方式讲的。中观主要讲的是诸法的实相、真理,即远离八边的空性。《弥勒五论》主要讲的是佛菩萨(尤其是登地菩萨)所证悟的境界。其实,般若里也讲诸法的实相——空性,中观里也讲佛菩萨所证悟的境界,只是二者各自所注重宣讲的内容不同而已。

    在五部大论中,般若主要讲的是佛菩萨所证悟的境界——五道、十地。“五道”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修道,无修道指佛的果位。“十地”是指一地到十地。五道注重讲的是诸法的实相,十地注重讲的是佛菩萨所证悟的境界。

    中观六论分根本论和支分论,今天我们要讲的《中论》属于是根本论。此论为圣者龙树菩萨所造,也可以叫《中观根本智慧大论》。

    全论分三:一、首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首义)分二:一、宣讲论名;二、译礼句。

    乙一、宣讲论名。

    梵文:专加那玛么拉玛得玛嘎噶ra噶

    译文:中观根本智慧颂

    论典由梵文译成藏文或汉文的时候,留下了梵文论名。为什么其它内容没有留下来梵文,而只有论名留下来了呢?这是有其意义和必要的。

    第一,我们要忆念前辈译师们的恩德,要懂得感恩。我们学修这部论典,首先念这段梵文的时候,不用说它的意义,连词句念起来都很费劲。通过这些梵文,我们应该忆念译师们的恩德。梵文译成藏文或译成汉文都是不容易的。当时很多经文和论典都是梵文的。译师们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经历了无数苦难,把这些经论译成藏文、汉文。若是这些译师们不把这部论典翻译过来,我们就没有办法学修这样一部殊胜的论典。梵文论名“专加那玛么拉玛得玛嘎噶ra噶”,不用说它的意义是什么,就连念这些字、读一遍这样的词句都很吃力。

    第二,要在我们的相续中串习梵文。贤劫千佛将来都会在印度的菩提树下示现成佛。每尊佛宣讲佛法真理的时候,都是用梵语来宣讲的。所以现在我们要在相续中串习梵文,这样将来容易懂,容易学成、学好。

    什么事都缘于串习力。有的人学得快,有的人学得慢,就是因为有不同的串习。有的人学修佛法不行,但是特别擅长造恶业或是学一些世间的技术,这也是一种串习。有的人学世间的东西很吃力,但是却很擅长学习佛法,这也是串习。

    第三,无论是其语言还是文字,都非常有加持力。因为贤劫千佛都是通过此种语言来宣讲佛法真理的,你仅仅以信心念一遍这部论典的名称,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

    基于前述原因,当时译师们特意将梵文的论名留了下来。

    梵文的论名是《专加那玛么拉玛得玛嘎噶ra噶》,翻译成汉文意思是《中观根本慧论颂》,也是《中观根本智慧颂》。若是直接翻译,“专加”是“智慧”的意思,“那玛”是“所谓”的意思。“么拉”是“根本”的意思。“玛得玛嘎”是“中观”的意思,“噶ra噶”是“颂”的意思。直接翻译成汉文,就是《所谓中观根本智慧颂》。

    为什么要先给这部论典起个名字呢?这也是有其意义和必要的。一个上等根基的人,不用看内容,只看这部论典的名称,就能了悟整个论典的内容。一个中等根基的人,一听到或看到《中观根本智慧论》,虽然不能了知整个内容,但是也能大概地了知。对于一个下等根基者,即对普通的、比较愚钝的人而言,这个论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比如今天我让你去找这部论典,在很多书籍里,你通过书的名字,很容易就能找到这本书。命名主要有这三种意义和必要。

    “中观”是远离八边自性之意。八边是生和灭、常和断、来和去、一和异。不堕落四边或八边就是“中”,直指住中,没有什么可住。诸法的实相是不堕落八边的。

    中观有能诠句中观和所诠义中观。能诠句中观是指经典和论典这些文字般若。比如《般若经》等经典,以及《中观六论》和自续派、应成派各自的很多论典等,这些都属于是词句中观,也可以说是文字中观。所诠义中观分基、道、果。“基”是二谛双运,“道”是二资双运,“果”是二身双运。基是诸法的本基、本性是现空双运的。道是解脱、成佛的方法,可以说是方便和智慧双运,也可以说是福德和智慧双修。果是二身双运,法身和色身双运,二身也是一体的。无论是基(二谛双运)、道(二资双运)还是果(二身双运),都是远离八边的自性,所以都是所诠意义中观。

    为什么叫“根本”呢?这部论典是龙树菩萨的《中观六论》的根本,也是一切中观论典的根本。除了《六十正理论》,《中观六论》的其他几部论典都是从《中观根本慧论》里分讲的。清辩论师和月称论师等在抉择龙树菩萨究竟密意的时候,有了不同的观点与见解,然后分别而阐述,形成了自续派和应成派。比如自续派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释》、应成派月称菩萨的《入中论》等论典,都是从《中观根本慧论》里分讲的,都是以此论为根本的。所以,《中观根本慧论》既是《中观六论》的根本,也是一切中观论典的根本。

    “慧”是智慧,智慧主要指的是佛陀的智慧,还有菩萨入根本慧定之智慧。

    “颂”即字数相同的句子组成的诗文,包含品颂和偈颂。四句为一偈,诗文字数相同。品颂是由很多偈颂组成的,它没有固定的偈颂数量,比如《中观根本慧论》有二十七品。

    经论取名的方式有很多种,《中观根本慧颂》(也叫《中观根本慧论》)是以作用而取名。通过此论,能够证悟诸法的实相——远离八边戏论大空性的智慧。

    乙二、译礼句。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这是当时译师们翻译的时候所加的顶礼句。译师们为了能顺利地翻译成这部论典,首先顶礼了文殊菩萨。因为文殊菩萨是一切诸佛智慧的显现,通过一心祈祷文殊菩萨就能开启智慧。开启智慧了,就能遣除一切障碍。这样,就能够顺利、圆满地完成这样一个翻译过程。

    为什么要顶礼文殊菩萨?当时在藏地,赤热巴巾国王任期的时候,有这样一个规定:译师们把经典和论典翻译成藏文的时候,首先要做礼拜。还规定,翻译属于律藏或内容接近律藏的经典和论典的时候,首先要顶礼佛陀。因为律藏所诠的这些详细的因果,除了佛谁都很难掌握,所以应该顶礼佛陀。要翻译属于经藏或内容接近经藏的经典和论典的时候,应该首先顶礼诸佛菩萨,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以佛和菩萨们交流的方式宣讲的。要翻译属于论藏和内容接近论藏的经典和论典的时候,应该顶礼文殊菩萨,因为这里主要讲的是界和处等诸法的自相,比如说十八界和十二处等。若是不依文殊菩萨的智慧,就很难了知这些,所以要顶礼文殊菩萨。

    《中观根本慧论》属于大乘论藏,所以译师翻译的时候,首先顶礼文殊师利童子。其一,是有这样的传统和规定;其二,以文殊菩萨的智慧开启智慧,然后再翻译,就能谴除前后一切违缘,使翻译的整个过程顺利圆满。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全论分三:一、首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一(论义)分三:一、顶礼句;二、论义正文;三、随念恩德之顶礼。

    乙一、顶礼句。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以前印度诸大德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做一些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时,一定会先做顶礼。龙树菩萨造此论典时,首先顶礼了佛陀,因为他对佛陀最有信心,最崇拜佛陀。

    这样的顶礼是有意义、有必要的。第一,当时的印度也有这样的习惯;第二,尤其是顶礼佛陀,能忆念佛无漏的功德,并能生起极大的信心,这样能积累不可思议的资粮。其实积累资粮没有什么难的,但是我们对佛及佛所具有的无漏功德很难认识到,很难生起信心。若是能生起信心,这本身就是一种功德,一种福德。若是没有一定的观察量和智慧,怎么能对佛、对佛的这些功德生起信心呢?所以说能积累不可思议的资粮。

    顶礼有身顶礼、语顶礼、意顶礼。其中最主要的是意顶礼,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对佛生起信心。这个信心是怎么来的?你知道佛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才能生起信心。知道佛的功德,这也是一种明理。首先要认识佛,要明白什么叫无漏的功德。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佛,也不知道什么叫无漏的功德,怎么能生起信心呢?即使生起了信心也是迷信,不是真正的信心。首先要了解佛,知道佛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然后生起欢喜心、生起信心,这就是意顶礼。

    有意顶礼的基础,才能有语顶礼和身顶礼。这样的顶礼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福德。通过顶礼,能够积累不可思议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圆满了,就能遣除内外密的障碍。遣除了障碍,就能顺利圆满所做的事情。所以,《中观根本慧论》首先是从顶礼开始的。

    为什么要顶礼佛陀?是为了圆满资粮。为什么要首先顶礼佛陀?是为了遣除违缘。接下来我们会有疑问:默默地做顶礼就可以吧?为什么要放在论典里形成文字呢?这是为了后学者。著者非常认真地首先向佛陀做顶礼,稍具智慧的后学者据此就能了知著者是位大德、智者,就能生起信心。他知道著者很重视这件事情,这件事情肯定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后学者就能更重视这部论典,也会学修这部论典。通过学修这部论典,他就能了知诸法的实相真理,开启智慧,最终能获得解脱。这也是做论典的目的与必要。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他是以什么方式做顶礼的?是以忆念功德的方式,忆念佛能说因缘的功德。这里的“因缘”是指缘起。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一切法皆是缘起。“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这里讲的是性空。轮涅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缘起主要是现相,性空主要是体相。

    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缘起,要懂得缘起的定义。以因而生叫缘起,观待而成也叫缘起。若是有为法,都是以因而生;若是无为法,都是观待而成。比如:柱子依自己的因缘而生,所以是有为法;虚空不是以因缘而生,是观待而成,所以是无为法。观待于有为法,成立了无为法这样的名言。

    无论是以因而生的法,还是观待而成的法,通过观察量及智慧来观察,都不是实有的,都是不生不灭的。这些缘起法看似都存在,实际都是不存在的,都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亦不断。有为、无为一切法在名言谛上都存在,在胜义谛上都不存在。

    站在缘起的角度,都是有生有灭、有来有去,但这只是在名言谛(世俗谛)上,在我们的见闻觉知面前这样存在的。这些现相属于名言谛、世俗谛。“世俗”有时也指世间的人,但在此处不是指人,而是指无有残缺的眼、耳、鼻、舌、身、识等六根识。“谛”是真的意思。在哪里真?在它们面前真。在六根识面前事实存在,所以叫世俗谛。“名言”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的言语和思想的范围。在名言上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有为法“柱子”、无为法“虚空”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叫名言谛。

    虽然这些法在名言谛、世俗谛真实存在,但不等于真实存在,因为还有胜义谛。胜义谛是超越的,是诸法的究竟实相。实相有很多,有暂时的实相,也有究竟的实相。胜义谛是诸法的究竟实相,也就是本体。一切法在胜义谛里都是不存在的,是空的。这已经是不可喻、不可思了,已经超越了语言和思维的范畴。

    “能说是因缘”讲的是缘起,“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讲的是性空,这二者就是缘起性空。缘起是有,性空是无,但是二者却不矛盾。因为缘起是名言谛、世俗谛,性空是胜义谛、真如。站在缘起的角度里,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但是在诸法本体上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胜义谛上若是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就是实成法。我们要了知实成的定义。实成是恒常的,前后不变的,不观待于他法而独立存在的。若是缘起法就不是实成法,若是实成法就不是缘起法;若是空性的就不是实有的,若是实有的就不是空性的。通过缘起可以体现空性,通过空性可以体现缘起。缘起法具八种特点,就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是缘起法就是空性法,是空性法就是缘起法。

    缘起是以因而生、观待而成。站在这个角度里,一切法都是有生灭的,有来去的,有常断的,有一异的。但是,这些是假象,不是真实的。

    我们把这些缘起法都当成实成了,把一切境相、显现都视为恒常,视为独立,这叫执着。我们不知道眼前的柱子或宝瓶是在刹那刹那当中变的,把它视为恒常了,认为今天的宝瓶也是昨天的宝瓶,今天的柱子也是昨天的柱子,今天的这个人也是昨天的这个人,今天的我也是昨天的我,不知道都在刹那当中变化生灭,这叫执着。尽管你可能也知道这个柱子有一天会损毁,这个人有一天会死……但是没有用,因为你不知道在第一刹那的时候,眼前的这个柱子、身边的这个人就已经灭了、没有了。你认为它在第二刹那、第三刹那时还存在。若第二刹那、第三刹那还是存在,第四、五刹那也存在,这样就永远要存在……这就是常见。现在我们就要破除这个常见,如同刚才所说“不常亦不断”,常是恒常,断是断灭。

    我们分别好和坏,认为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这也是一种执着。好和坏是自己假立的,是自己的分别念,而不是在外境上真实存在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认为这个人好就喜欢,他一有变化、不好的时候,我们又开始伤心;我们觉得这个人不好,就不喜欢,有一天他变好了,我们又开始喜欢。其实这都是自己的分别念,是假立的。若是这个好或不好在外境上不是假相,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他应该永远好或永远不好,因为他是在外境上事实存在的,他就是这样的自性,他的自性不能变,所以他永远不能变。若是他的自性有变化,就不是他了。

    我们就要破除前述这些执着。如果你知道一切都是缘起,就可以破除执着;如果你知道一切都是空性,也能破除执着。因为都是缘起法,所以是性空;因为是性空,所以都是缘起法。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是一体的。

    因缘、缘起法都是一个和合法、观待法,都是以迷乱和分别假立的法。我经常给大家讲,虽然我们无法逃避,但是我们可以好好面对,就是这个意思。明白了诸法的事实真理、真相,心就可以如如不动了。所谓如如不动,不是一下子变成了聋子或盲人。如如不动与了了分明是同一个意思,了了分明肯定是如如不动的,如如不动肯定也是了了分明的。

    我们讲过,这些显现不会束缚我们,障碍我们,我们自己的分别执着才是真正的束缚,真正的障碍。分别、执着都是心。若知道一切是缘起、是性空,就不分别、不执着了。一切缘法不是恒常存在、独立存在的,这叫性空。性空和实成是相违的。若是实成的,就不是性空的;若是性空的,就不是实成的。

    一切都不是恒常的,而是在刹那中生灭;一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观待存在的。刹那生灭,观待而成立、存在,这叫缘起。以因而生、观待而成,这是缘起的定义。因缘而生,生是刹那,它只有刹那的生,只有刹那的灭,其实生和灭就是一体的,生本身就是灭,灭本身就是生,这个时候讲的是空性了。但是在世俗谛上,眼耳鼻舌身等能取只能了知粗大的现相,无法能够了知和明白“一刹那当中即是生又是灭”。这是超越的境界,这些根识无法了知,无法衡量。它们觉受到的、得到的信息是一个粗大的生灭,即“先前没有而后来产生了”或者“先前有而后来灭掉了”,其实这是假立。整部论典的讲的都是这些内容,通过各种逻辑推理讲缘起性空的真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诸说中第一”:龙树菩萨为什么如此崇拜佛陀?为什么如此敬仰佛陀?“能说是因缘”,佛能正确的讲缘起,即缘起性空。他的信心是这样产生的,他没有因为佛太庄严或因为佛神通太广大而敬仰、崇拜、顶礼佛。我们经常讲“不要把信心和贪心混在一起”,就是这个道理。能讲缘起的只有佛陀,这是唯一的。我们因此而崇拜、敬仰佛陀,这叫恭敬心,这叫信心。我们经常赞叹“伟大的佛陀……”就是因为佛陀能圆满地宣讲缘起等诸法的实相。这里的“能”是指佛有讲缘起的能力。

    那些登地的菩萨也讲缘起,但他们是依据佛陀的教言而讲的。我们现在也讲缘起,也是依佛陀的教言、依上师的窍诀而讲的。然而伟大的佛陀是通过自己的正量,通过自己的智慧而讲的,所以太了不起了,太伟大了!能讲缘起是“诸说中第一”。世间人、外道、内道(声闻、缘觉、菩萨等)也有很多学说,但是能说缘起者,佛陀堪称第一。

    世间很多人也擅于演说,办了很多培训班讲怎样去挣钱、怎样去夺权,讲起来滔滔不绝、出口成章。世间人认为有钱有权就能解决问题,就能解脱烦恼,每天为了钱权等世间利益而起早贪黑地劳作,实际上都是徒劳无益,所想和所行完全是背道而驰。所以佛经常讲“众生愚痴颠倒”。人人都想解脱烦恼、解脱痛苦,但却不知道解脱烦恼痛苦的方法。有钱有权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加重了内心的烦恼和痛苦。

    外道也讲很多解脱烦恼痛苦的方法。但都是错误的、颠倒的。通过这些理论和学说,只会增强内心的分别执着。执着有两种:一种是俱生我执,一种是遍计我执。遍计我执是通过外道的学说、论典而在相续中形成的执着。比如,有的外道认为世界上有造物主,一切法都由他们来制造,这是常见。有的认为人没有前世、没有来世,如同地上突然长出的草一样,人死如水干灯灭,一切法都是突然而生、突然而灭,这是一种断见。我们通过这些学说,相续中就会产生这种执着,这都属于是遍计我执。俱生我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父母教的,也不是老师教的,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知道有我,自然就这样认为。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串习。有俱生我执,就只能增长我执、增长烦恼,解决不了问题。

    声闻和缘觉也讲一些无我和空性的道理,但是都不究竟。佛菩萨们讲缘起性空的真理,是以佛的教言讲的,唯独佛陀能以圆满的智慧宣讲缘起,所以说“诸说中第一”。

    “善灭诸戏论”:讲缘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善灭诸戏论”,讲缘起能圆满自利,也能圆满他利。

    圆满自利是证悟缘起性空的实相真理。证悟了这个实相真理,就能断除一切障碍、圆满一切证量,这样断证功德就圆满了。若是没有证悟缘起性空的实相真理,你就没有能力讲缘起性空的真理。有能力讲缘起性空,肯定是证悟了缘起性空的真理。断除了一切障碍,就是所断圆满;证悟一切证量,就是所证圆满。断证的功德圆满了,自然也就解脱、成佛了。

    圆满他利是能讲缘起性空的真理,让有缘众生明白诸法的事实真相。通过讲缘起性空的方法,众生也能解脱成佛。

    若要永远地解脱烦恼痛苦,使自己的福德和智慧达到究竟圆满,就要懂得缘起性空,就要证悟缘起性空,这样才能达到目的。若要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真正达到功德圆满,也要讲缘起性空的道理,这是唯一的方法。

    “我稽首礼佛”:佛陀能讲缘起。著者忆念佛陀能讲缘起的功德,以此方式做顶礼。

    下面我们要遣除关于这段偈颂内容的三个疑惑。

    疑惑一:按原文来讲,著者龙树菩萨先是讲缘起,后讲“不生亦不灭”等。这会令人产生疑惑:他的前说和后说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前面讲,无论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以因而生,都是观待而成。接下来又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是说诸法没有。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我们要遣除这样的疑惑:一切法是因缘、缘起,这是在显现上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是远离八边的大空性,这是在本体上讲的。缘起是“有”,空性是“无”,二者并不矛盾。讲缘起、有,是在显现上讲的;讲空性、无,是在本体上讲的。前者是名言谛,后者是胜义谛,二者站的角度不一样,实际上这二者不但不矛盾,甚至可以成为一体,其实本来就是一体的。

    疑惑二:是否违背世间法而成为断灭?世间指眼、耳、鼻、舌、身、识,它们是无欺骗的,所看到、听到或是觉受到的都是现量的、亲见的。而此处讲“不生亦不灭”等,就违背了世俗的感知。在眼、耳、鼻、舌、身、识面前,这些都是事实存在的,若是说不存在,这叫断灭法。

    此处并没有违背世间法。这里并没有说在世俗面前,在凡夫的境界中不存在。我们的见闻觉知都属于世俗谛,在名言、世俗上,在世间面前,这些法都是事实存在的。但是,在胜义谛上,在佛菩萨的境界里,这些法是不存在的。二者并不矛盾。

    为什么不是断灭呢?抉择远离八边的大空性时,这些法在世俗谛上都是事实存在的,所以就没有成为断灭法。若是在世俗谛上也不存在,就是断灭法了,就不是空性了。

    疑惑三:违背佛陀的教言。佛在很多经里讲柱子、宝瓶等法都是有生有灭、有来有去的,讲了很多轮回和因果等真理与真相。现在你说这些都不是事实存在的,就违背了佛的教言。

    我们应该了知,佛讲法的时候站的角度不一样,针对的众生不一样,所以有很多了义和不了义的说法,这些都是不矛盾的。

    以上这些疑惑,我们通过教证、理证都可以遣除。

    顶礼句有其直接意义和间接意义。通过顶礼句,我们可以了知:谁在顶礼?著者龙树菩萨;向谁顶礼?向佛陀做顶礼;以什么方式顶礼?忆念佛特有的功德。这是顶礼句的直接意义。此外,还有间接包含的含义,即具有内容、必要等四法。

    以前印度那些大德们在宣讲佛法的时候,要遵循一些规定。比如在那烂陀寺,班智达宣讲经典的时候,以五种圆满的方式展开宣讲;宣讲论典的时候,以必要、关联等四法的方式展开宣讲。《中观根本慧论》是论典,也应该以必要、关联等四法的方式展开宣讲。

    这部论典的顶礼句间接讲了四法:第一,内容;第二,必要(暂时的必要);第三,必要之必要(究竟的必要);第四,关联。为什么要依这四法展开宣讲这部论典呢?就是让跟随者或后学者解除疑惑,能明白这部论典的内容是什么,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是否有学修的必要。

    第一,内容。这这部论典主要强调的是缘起,但是也讲了空性,所以此论内容是远离八边戏论之实相,息灭一切戏论,以此作为其所诠内容。

    《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里讲:虽然某些人认为“仅仅息灭八边戏论之无遮为此论的内容,若以无生无灭等具八种特点之缘起法为此论之所诠,则该论的直接内容将成为世俗谛。”但此论则以“缘起而生真如性,远离八边戏之实相,息灭一切戏论”作为其所诠内容。

    有的人认为,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佛能讲因缘、缘起的功德,因为世俗谛主要注重讲缘起,所以这部论典的内容应该是世俗谛。但是依自宗的观点,尤其是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此论也讲缘起,但主要是讲远离八边戏的空性,应该以此作为所诠内容。

    第二,必要,也可以说是暂时的必要。后学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论典的必要是什么?就是通过学习这部论典,让众生在相续中产生证悟远离八边戏论的空性智慧。你学习这部论典,就能产生这样的智慧,能证悟远离八边戏论的空性。

    第三,必要之必要,也是究竟的必要。通过学习这部论典,可以产生这样一个空性智慧,再进一步修行,最终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第四,关联。通过学修这部论典,就能产生证悟空性的智慧。“内容”和“必要”之间是方便和方便生的关系,“必要”和论典的内容之间有这样的关联。

    内容、必要、必要之必要、关联,这是四法。一个后学者看到这些,就会进一步地学修这部论典。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