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唯识与净土】

学习教理的目的,不是增长你的知识,是改变你的观念!


                       净界法师


    所以大家要知道一个观念:你今天学习佛法、学习教理、听闻佛法,你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学佛以后,看了很多的经典、听了很多的课,诸位知道这是干什么吗?

    学习教理的目的,不是增长你的知识,是改变你的观念!

    因为你的结果是由你的行为而来的。

    那你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因为你的内心一定有这种思想。

    我们看这个犯罪心理学──说:这个人整天想造罪,你说你从今以后不造罪,不可能,那是压抑。你暂时的压抑,你今生不造罪,那是压抑性的,你来生照样造罪,因为你的思想没有改变。

    所以我们探本求源,他有这个罪业,就是他背后有那个思想,只要他的思想不改变,他的行为怎么可能改变呢?

    所以我们今天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错误的思想。

    我们修习教理,重点是要能够掌握它的道,就是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我们讲解脱道就是这个道。

    这本经论、这一门戒律的课程,到底它的道在哪里?它的核心思想在哪里?它想告诉我们什么观念?你要能够掌握得到,因为这个对你人生的改变,才是根本上的改变。


世间之道,会让你今生趋吉避凶,但是不能了生死!


                        净界法师


    我们讲道,它有世间之道与出世间之道之分:

    一、世间之道

   (一)、世间之道最有代表的就是孔孟之道;我们今天研读上下篇的《论语》,到底《论语》讲的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就是讲仁,仁爱的仁,仁爱就是孔夫子之道。

    孔夫子认为仁者爱人,他认为人生本来就不平等,他说:人生,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定位,你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再看一个道场,有方丈和尚、有当家师、有知客师、有清众…生命本来就不平等。

    但是不平等没关系,我们可以透过爱的力量,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那怎么做到呢?

    孔夫子强调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今天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你不愿这件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就不要加给别人。

    以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来建立仁爱之道、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这就是《论语》的思想。

    其实孟子的跟孔子的道是不一样的,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他讲正义感。

    孟子认为生命的目的要赏善罚恶,他说单单慈悲心是不够的,他认为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你要明辨是非,然后赏善罚恶。

    他做错了,你要严正的指正他,告诉他做错了;他做对了,你应该要赞叹他。所以孟子强调浩然正气,他是一种比较对治性的。

    所以古人说:读孔子如沐春风,我感受到孔夫子散发出慈的悲心;读孟子如闻战鼓,像打战打一样,非常强调对治,所以孔夫子之道跟孟子之道其实是不一样的。

    那为什么讲孔孟之道呢?因为他们二个有互补的性质,慈悲心要有正义感来帮助,正义感要有慈悲心,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孟之道。

    (二)、这世间之道,另外一个叫老庄之道;老庄之道的思想就是强调无为,他认为人生不要有太多的作为,什么培养慈悲心、培养正义感,那都是自作聪明。人只要自自然然的、自由自在的活着就好,他认为天定胜人,上天的力量是不可以违背的,我们只要顺其自然的活着就好。

    有一次楚国的国君,要请庄子去做他们的宰相,就派了二个使者来找庄子,这时庄子正在湖边钓鱼,那二位使者就到湖边对他说:诶,庄公啊!我们国王要请您老人家做我们的宰相,来辅导我们的国君。庄子说:我听说你们楚国的国君,之前捉到一条一千年以上的神龟,捉到以后,你们的国君宝贝得不得了,把这个神龟关在神庙当中,穿上美好丝绸的衣服,每天供应它美好的饮食。

    庄子就问这二位使者说:我问你们二位,身为一只乌龟,你说是做为一个神龟,被关在那的地方好呢?还是做一个普通的乌龟,夹着尾巴在泥土里面打滚好呢?那二位使者说:那当然是自由自在的在泥巴里面打滚的好!。庄子说:我就是准备做在泥巴打滚的那只乌龟,那请你们回去吧!

    所以庄子的思想认为:人生不要有所作为,顺其自然。大家会说:这样很消极啊,这个怎么算是道呢?那么他的目标在哪里呢?

    孔孟、老庄的处世哲学: 这二种道都有它的作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整个大乘思考模式就是认为:生命有所放下,有所追求!



                        净界法师


    二、出世间之道

    在出世间中,又有大乘、小乘之道:

   (一)小乘之道:简单讲就是出离,以出离为道。

    所以我们打开《阿含经》,打开了小乘的《阿毗达磨论》,它告诉你:生命是无常的、是变化的。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变成这个样子;你昨天很健康,今天生病了。你们二个感情昨天好好的,今天变这个样子。所以它告诉你:生命是不安稳的,你没办法掌控的,所有的快乐都是变化,你根本就掌握不住。从无常当中,我们知道无常故苦,所以生命的本质都是痛苦。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安全感,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变化,无常故苦,苦即无我。

    所以痛苦当中,我们知道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性,你一点办法都没有,生命的快乐痛苦不是你决定的,是他决定的,是依他起性,他决定的,是业力决定的,所谓的: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所以《阿含经》看多了,你会觉得:哎呀,这个生命实在是像一个破旧的瓦片,赶快把它抛弃掉好,早一点往生早一点好。因为它散发的道就是出离嘛,你一天都不想留下来,一天都不想留,那种感觉就是这样─出离,出离之道。

   (二)大乘之道是什么呢?大乘是以菩提为道─菩提心。

    我们可以这样讲:小乘对人生的看法,以大乘佛法来说是过度悲观,把人生讲得太过不堪。你想想看,你用无常、无我的思想去看一切事情,没有价值──布施也是无常无我的,忍辱也无常无我,什么都是无常无我的。所以你常看小乘的佛法,你不会欢喜去修善,也不会欢喜生大悲心,因为一切都没有价值,都是无常无我的。

    而大乘佛法对于人生,不但有负面的批判,也有正面的提倡──有所放下,有所追求──的中庸之道。所以大乘菩提道的根本思想,只有二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

    大乘佛法的根本在生心,你要依止你的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你这个菩提心要有一个基础,以无住为本,以空正见做根本。你在行菩提心的时候、你在上求佛道、修善度众生的时候,你必须有一个空性的智慧,来保护你的菩提心,我们讲:做你该做的事!

    菩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不管旁边那些小人说三道四,你还是做你该做的事──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对于外在的因缘不要太重视,对结果不要太重视,你重视你的因地就好。

    菩萨的目的是积集资粮,你的目的是为了来生而活的。

    整个大乘思考模式就是认为:生命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放下的是那些成败得失,这些都是没有价值的;重点是你的心,在这一生当中,你积集了多少的福德跟资粮?

    那个生心你要注意:因地要注意,结果你要放下,这个就是大乘之道─菩提道。

    今天我们读圣贤书,我们可以得到四种道:仁爱慈悲之道,无为之道,还有出离心之道,菩提心之道。

    那学这些道做什么呢?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跟这个道接触的时候,这个道就可以对我们的心,产生一个引导的作用,就可以使令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的行为就可以彻底的改变,我们的结果就可以改变,这个就是所谓的诸法因缘生。以佛法提升生命── 最重要的是:我们心中要抓住整个佛法的道,从道当中,开始用这样的思考模式,来面对所有的生命,那这个就是你生命变化的开始。

    如果你没有掌握这个道,只是表面上的修学,那这个是暂时性的,因为你来生就变化了,就像智者大师讲的:你根本没有建立一个种性。你现在表面做一些善法,但是你的思想都没有这个道的支持,你来生,完全恢复原状,因为你没有建立种性、没有建立道。要而言之,佛法的因缘观是从内而外的,所有的修学都是从内而外,先由思想的改变、心理建设,然后再表现外在的行为。

    这个就是整个大乘佛法的生命观:诸法因缘生。

我们修学佛法,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的─以愿导行!


                        净界法师


    甲二、别明大乘修学法要

    乙一,设定修学目标

    丙一,为何要设定目标

    前面讲过:修学佛法是为了改变我们的思想,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最后改变我们的结果。

    那应该怎么改变思想呢?有三段:

    第一.设定修学目标,你心中要有一个愿力、有一个目标。

    先看第一小段为何要设定目标: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佛法的修学,有它的本、末:根本就是它核心的思想,即是道;枝末就是它整个修学的仪轨,身口的修持方法叫做枝末。也有它的终始:终就是你的目标是什么?始就是你刚开始下手先做什么?

    你能够掌握本末、始终的修学次第,你就能够成就一种解脱的功德。

    所以整个修学佛法,你一定要掌握它的本末、始终,而这个终就是你要掌握它的目标。

              一、确定生命方向
    设定目标  二、引生修学动力
              三、突破现前障碍

    设定目标好处第一,确认生命的方向

    我们修学佛法,很忌讳的一件事就是──你今天持大悲咒,持三个月;持三个月以后,改修往生咒;又持三个月,后来又念地藏王菩萨三个月…你的修持法门不断的改变,结果你每一个法门都没有真正相应,因为你的心力被分散掉了。

    蕅益大师说:你现在口渴要掘井,你今天在这个地方的东边,挖了三百公尺,没有挖到水,你就把它放弃了;到了西边,又挖了五百公尺,又没有挖到水,又放弃了…你一辈子挖不到水,因为你把力量都分散了。你应该把精神放在挖一个井,直接挖下去,直到有水为止,这叫──一门深入。因为我们的生命非常有限,你能够修行的时间非常的短暂,你没有确定目标,你就不知道你要做什么!

    我们常说:诸法因缘生,你每一个行为,都有一个结果,如果你不设定目标,当这个结果出现的时候,可能就不是你要的结果。

    你看有些人,他有一种习惯性的想法──他经常会后悔──他二十岁的时候,后悔他以前所做的事;到三十岁的时候,又后悔他以前所做的事。为什么呢?他就是不设定目标嘛,所以他一辈子永远活在后悔当中。

    我们修学佛法,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的─以愿导行;你有了目标,你才能够确认你生命的方向,知道你来生应该要去哪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超 越 自 我.舞 出 生 命


                      净界法师

    第二、引生修学的动力:就是所谓的精进。

    有些人刚开始学佛是很精进,但是慢慢的行就没有力量,我们说:老参没有力量。

    为什么?

    因为他的目标消失了,他刚出家的时候,所设定的目标早就达到了,所以我们的目标要不断作阶段性的调整,你要调整你的目标:一个人没有一个目标在前面,你就没有动力前进了!

    你说:哎哟,早晚课看他也在、拜佛的时候他也出现,怎么他都没有进步呢?因为他修行没有心的动力在那个地方,他缺乏一种增上的意乐。你看早晚课他也没有缺席,但是你看他二十年前是这样子,现在还是这个样子,没有变化,因为他没有动力,所以你没有目标,你就缺乏前进的动力,这是严重的问题。

    第三、突破你现前的障碍: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修学,都带着障碍来修学,我们修行不是很顺的,这个障碍在唯识学叫做自我意识。

    这个自我意识是怎么产生的?

    就是你前生所留下一些负面的思想──你前生很多很多的逆境、很多的挫折、产生很多的印象,这些印象就像灰尘一样,一层一层的在你的心中累积起来──产生自我意识;你总是觉得我做不到,就说我的个性就是喜欢发脾气,我改不了;我的个性就是喜欢贪爱,我也改不了…

    这个自我意识就把烦恼很坚固了,把它强化了。

    故事一:超越自我.舞出生命

    有一位猎人,这个猎人养了一只老鹰,他为了节省金钱,就把老鹰养在鸡群当中,跟鸡生活在一起。我们讲一个人的见闻觉知会熏习,阿赖耶识会接受熏习,在它成长过程当中是跟鸡在一起,所以它就觉得我是一只鸡,我是长得比较大的鸡而已。当它长大之后,猎人对它说:你是一只老鹰,你应该要飞翔才对啊!你的翅膀很正常,而且强而有力,你跟鸡是不一样的!老鹰不相信,说:不对!我就是一只鸡。猎人想尽办法,希望能让老鹰飞起来,老鹰就是不飞,始终认为:我怎么可以飞呢?我没有办法飞的!自我意识很强固。最后,这位猎人感到很失望、生气,就把老鹰带到山顶上,让它由高空下落,自由落地,到了山顶,他就把老鹰这样放下去──当老鹰从空中快速的掉下来,就在快要着地的时候,突然间潜能发挥出来,立即展起大翅膀,直往高高的天空飞,老鹰终于突破了自我意识。

    所以,我们一个人如果不设定目标,你就永远活在过去;你过去是什么样的相貌,三十年后,你还是这个相貌。为什么?因为你不想改变!

    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想要改变!其他的都没有办法。佛法只能够给你一些改变的方法,真正的改变是你自己要改变。

    你看我们受戒一定要面对三师、七尊证,你要自己发愿:我从今以后,过去的种种譬如过去死;未来的法王座下添新孙,从现在开始我要作出改变,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一定要自己讲出来,很多事情别人可以帮你做,但是这个愿你要自己讲出来,你才能够得戒体。你自己不讲出来,你就得不到戒体,就产生不了防非止恶的作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鞋子里的人生哲学


                       净界法师


    讲到突破自我设限,我可以再举一个实际的故事,给大家作参考:

    故事二:鞋子里的人生哲学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有一天的圣诞夜,大雪纷飞,雪下得很大。到了晚上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站在一个卖鞋子的橱窗前面,眼睛盯着一双美丽的鞋子在看着,站了三十分钟以后,这个老板就觉得有点奇怪:这个小男孩一直盯着这双鞋子干什么呢?就问小男孩:你想要干什么?这个小男孩就跟老板说:老板,你可不可以替我向上帝祈求,我很喜欢这双鞋子,请他把这双鞋子送给我。老板说:好好,那你先进来。就请他坐下,说:我替你去向上帝祷告,你等一会。

    这个老板就进房间里面去了。差不多十分钟之后,老板出来了,告诉小男孩说:你的愿望我帮你向上帝祷告了,上帝要我转告你。他说:上帝不能送你一双鞋子,但是他可以送你一双袜子,你穿这双袜子去找你自己的鞋子,你要自己去找鞋子!

    讲完以后,就帮这个小男孩把脚洗干净、把袜子穿上去,就把他送出去了。

    过三十年后,这个老板接到一个陌生人的来信,说:某某人啊,你还记得在三十年前,站在你橱窗前面看鞋子的小男孩吗?当初你送我一双袜子,还给我很多很多人生的鼓励,告诉我要自己去追逐我的鞋子,别人不能把鞋子送给我,上帝不可以,我现在找到我的鞋子了。后面署名:美国总统林肯。

    这个故事意思就是说:佛陀不能把目标送给你,不可以。

    你今天要追求什么?你要成佛。

    你说:哎呀,受戒真麻烦啊,不要自己发愿,佛菩萨帮我发愿就好了。不可以的!

    所有生命的改变,你要讲一句话:我一定要改变!

    这个声音一定要从你的内心发出来,否则你永远保持原状。

    我发觉受戒的力量不可思议,而真正最不可思议的,就是那个誓愿力。你在这么一个庄严肃穆的场合当中,三师、七尊证前,你登坛上去之后,郑重的宣布:我的生命从今以后开始改变。

    很奇怪,下去之后真的改变,真的改变了!这是佛菩萨的智慧,因为改变是从内而外的,你自己要发愿,你那句话没有讲出来,你就没办法改变。

    因此,改变生命的第一个重点:就是从你心中的愿望,去确定生命的方向,成就你修学的动力,然后慢慢的突破整个自我的障碍,这是修行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设定目标?

我们每一个人是为了来生而活的!


                      净界法师

    丙二、如何设定目标

             一、现世─暂时安乐 安住空性,
    一、自利
             二、来世─竟竟解脱 灭恶生善。

               真─真实
    二、利他   善─善良  安住大悲 广设方便。
               美─美好

    设定目标当中,有二个内容:第一个是自利的功德,第二个是利他的功德。

    首先从菩萨道来说,我们自利的功德有二个:

    第一、追求现世暂时的安乐。

    第二、追求来世的究竟解脱。

    依止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开始安住空性,来消灭心中的恶法,生起种种波罗蜜的善法。

    不过,我们生活的目的,真正的价值来自于生命本身。

    很多人都不知道生命的目标在哪里,追求别人对你的恭敬、别人对你的赞叹、很多的利养,其实这些都是身外之物,真正的重点在于生命本身,你要活得快乐。

    一个人活得不快乐,你追求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

    而这个快乐的重点是为了来生的快乐。

    如果今生的快乐跟来生的快乐没有冲突,那当然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如果这件事情,你今生得到快乐,会牺牲来生、会影响你往生的,那你要追求来生的快乐。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一个真实的观念──其实你的生命、你的目的,从大乘佛法的角度,你不是为今生而活的,你要为今生而活,你不用活得那么辛苦。

    我们每一个人是为了来生而活的,我们为了创造美好的来生而活的。

    诸位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那么辛苦,早上那么早起来拜佛,拜完佛还要静坐,静坐完还要诵经、加强自己的思想?

    因为我们有一个愿望──我们希望来生活得更好,我们希望来生能到净土嘛!其实我们今天所有的修学,都是希望有一个美好的来生,是这样一个目标在支持我们,我们是为来生而活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来生的解脱,这个是重点。

    这是从自利的角度来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菩萨道是求善─以善为本的!


                         净界法师

    二、其次,利他:

    自利的心态跟利他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在利他当中有真、善、美─真实、善良、美好。

    真实、美好二者是有冲突的,真实的东西往往是不美好的,美好的东西也不见得真实,对不对?

    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们说:诶,月亮上面有嫦娥,嫦娥旁边有一只兔子。所以我们中秋节吃月饼的时候看月亮:诶,好像上面真的有嫦娥。但是美国登上月球之后告诉我们:其实上面什么也没有。当真相出来之后,那个美好的意境就消失了。

    一般来说,小乘佛法是求真,小乘佛法讲生命讲得太真实,但是被这么一看以后,生命都没有美好的一面了──无常、无我──那是真的啊,真的是这样,你看生命是无常的嘛,无常的变化当中,每一个变化,你都没有办法决定,都是因缘决定的,所以它是苦的。

    所以佛陀讲《阿含经》,佛陀把生命讲得非常的真实,当你了解之后,你一天都不想留在娑婆世界,你一天都不想留,不美好。

    人天乘的法门,把人生讲得太美好:你布施能够得到富贵的果报、持戒能够成就尊贵身、忍辱成就庄严…但是它没有告诉你这些东西都会失掉─粉饰太平,所以人天乘是追求美。

    至于大乘佛法,它不求真也不求美,它求善─安住大悲。

    我讲一句实在话,你在行菩萨道的过程当中,你不能什么事都要求真相,你这样子,人跟人之间没有人敢跟你相处,很多事情不能讲太白,安住慈悲、包容就好,尤其是人跟人之间,思想有冲突、没办法有共识的时候,你不把这个话道破,彼此间还可以保持一点默契。

    你看古代的人讲话,没有把话讲绝的,特别是之间没有共识的时候,你不讲、我也不讲,还可以保持平衡。

    所以我们今天待人处世,不能求真,也不能求美,求我自己保持慈悲心,菩萨道是求善─以善为本的。

    总上所说,从自利的角度,是追求来生的安乐;从利他的角度,是追求善良,这个就是我们生命的目标。

我一定要改变!生命就从那一天开始变化!


                       净界法师


    思想的力量

    佛陀说我们的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它不是一个点状的,它是一条线的,而且是流动的,它是从过去流到了现在,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而这个水流整个的引导者,就是你心中的思想──

    你的思想决定你的行为,也决定你未来的果报。

    一般来说,我们的思想是很难、很难改变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大都是历史不断的重演;你看经典上,佛陀看到一个弟子造了杀盗淫妄,佛陀说:这个人不是今生才这样子做,他以前就常常这样子做。

    因为我们的思想是一种习惯性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生的生命跟前生有很多的雷同,很多的历史不断的重复。

    直到了有一天,我们遇到了三宝,我们归依在三宝座下,开始受戒,我们很冷静的面对三宝的境界,开始发愿;这个时候感动了天地,天地迸裂,释放出清净的云雾,然后灌到我们的心中,产生新的愿望,这时候我们才下定决心:

    我一定要改变!生命就从那一天开始变化。

    但是我们讲思想、思想,其实思跟想是不一样的,思是你心中的愿望,想是你心中的想法。

    所以我们第一个要改变的,是由思心所带动的,就是你心中的愿;有了思心所的愿望之后,第二个想,就是心中的观照力,你要培养对生命一种正确而不颠倒的想法,这是第二个主题──我们怎么样培养一个正确的想法,来引导我们正确的行为,这就是认识生命的真相。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认识生命真相——承受果报


                       净界法师


    乙二、认识生命真相

    万法唯识

    从心念看因缘果报

    首先我们要知道:其实你的生命是由你自己的心所变现的,你过去的心态,变成了现在的你;你现在的心态,又变成来生的你;所以不是上帝创造我们,是你自己的心,把你自己创造出来!

    当我们的心在变化万法的时候,有三个重点:第一个第八识,第二个第七识,第三个第六识。

    这八识当中,最重要的是第八识跟第六识;第八识主宰你的果报,第六识主宰你的因地。

    大乘佛法认为我们的生命,有二个内涵:

    第一个、承受果报;第二个、造作业力。

    一、从承受果报的角度来看:

   (一)首先,就是有初能变的第八识,就是异熟识。这个熟就是成熟的意思,它可以把你阿赖耶识当中强而有力的种子,成熟而变成果报。就好像你把米放到电锅里面煮,这个电锅可以把米成熟成饭;阿赖耶识亦复如是,你进去的是一种潜在的功能,但是它释放出来的是一个色心诸法。为什么?因为它有成熟种子的力量。

    第八识把这个果报变现出来了,变成是你有你的外表:可能是男众、或者是女众,或者庄严、或者怎么样等等。那这个是谁变现的呢?是你阿赖耶识变现的,你自己变现的,这跟别人都没有关系,所以你长得怎么样,跟你父母亲完全都没有关系,那是你自己的阿赖耶识释放出来的。

   (二)释放出来以后就变到第七识,这个思量。你就在你这一期五蕴的身心当中,捏造一个自我,你说我,就是以这个果报为我,以五蕴为我,你会产生一个我的想法,这个我的想法是第七识捏造出来的,所以第七识是很特别的,它也不变现果报,它也不造作业力,它只做一件事,就是把这个果报体捏造一个我出来。

   (三)有这个我以后,就有第六意识,以这个自我为中心,开始去了别六尘的境界,了别色声香味触法,产生很多很多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等等。

    简单说,我们讲承受果报就是这样子来的──从第八识把这个果报变现出来,第七识产生一个自我的想法,然后以自我为中心,第六识开始去受用六尘,产生快乐、痛苦,这个叫做承受果报。

认识生命真相——造作业力


                       净界法师

    二、当我们在承受果报的时候,我们又造作一个新的业力。 这个要注意了,跟来生有关系了:

   (一)第六识在承受快乐、痛苦的时候,它产生一个想法(这个非常重要),这个想法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如果它产生的想法是及时行乐,那就完了,这个人要修善就很难,生命的目的是及时行乐,他可以不择手段让自己快乐,然后造很多罪业。如果他的想法是生命今生痛苦、快乐不重要,来生比较重要,我是为来生而活,那这个想法就正确了,这种人就容易去要求自己断恶修善。

    所以当你果报出现以后,你第六意识去了别外境的时候,所产生的快乐、痛苦,又让你产生另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当然跟你过去所学的圣贤之书、你体验了多少有关系。

   (二)这个第六意识的想法,第七识就使令它更加坚固。

   (三)然后,再回存到第八识,又把它送进阿赖耶识中。

    所以第八识它变现了果报,让第六识来受用,第六识受用完以后,又造了一个业力,又把它存回去,就构成一个生命的相续、业果的相续。

    比如说:诶,为什么你今生死掉以后还有来生呢?因为你今生在受用的时候,又造了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又创造了一个来生嘛。

    阿罗汉为什么死掉以后没有来生呢?因为阿罗汉把业力释放出来以后─观一切法空,他不再造业了──空、无相、无作,所以阿罗汉今生结束以后,他没有业力了;他没有业力了,他就怎么样?入无生、入涅槃了。

    所以,假设你要观察承受果报,就从第八、第七、第六;如果你要观察造作业力,就从第六、第七、第八。它的主导是第六意识。

    当第六识在承受果报、要造业的时候,有二种选择:你选择流转门:就是:触、作意、受、想、思。如果我们心中没有目标,做什么都可以,造业也无所谓、造善也无所谓,那你就是怎么样呢?你就是由这个触,这个触就是外境决定──你来到了清净的环境你就造善,你离开寺院到外面去晃,你就造业,那这种人是流转门。

    当一个人受了戒以后就不同了,你的第六识有作意这种警觉的功能,就如理作意──我不管外境怎么变化,我一定要断恶、我一定要修善、我一定要度众生;我心中的三聚净戒,跟外境是没有关系的,这个就是所谓的还灭门,你是由作意来引导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