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发挥三宝功能

净界法师:发挥三宝功能

住持三宝是基础,理体三宝是目标。

住持三宝:这是外相的三宝,有相状的,能被我们见闻觉知的,包括佛宝--佛像塔庙,法宝--文字经典,还有僧宝--剃除须发,身披袈裟、受持比丘、比丘尼戒的出家众。
理体三宝:这是内心的功德,虽然我们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事实上,它是存在的,这是一种心地法门。理体的佛宝是法身佛,是清净的功德所成就的法身,法身有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等五种,叫五分法身。理体的法宝是寂灭的真理,是无为法。理体的僧宝是,约心地功德来说,一切的圣人都有资格称为僧宝。
从次第上来说,起初我们所皈依的是住持三宝,先皈依有相的三宝,才能趋向无相的三宝。我们一定要先对佛像礼拜、赞叹、作愿,皈依住持三宝,内心产生善业力,然后再皈依理体三宝,内心产生正念力。若只是在住持三宝上用功,这是“执事昧理”,只在事相上皈依,但心中没有产生正确的观照,这样只能成就人天福报,并不能产生解脱的力量。皈依住持三宝是成就善业力,皈依理体三宝成就正念力。如果只修皈依理体三宝,而没有皈依住持三宝,这是“执理废事”,只知道理而不知事用。
如有一位在家居士,研究佛教并有很多佛法的著作,有一次他生病,一个人生病时,运势会比较衰弱,于是就有鬼神在晚上压迫他,因为他平时只重视理体三宝,虽知道佛法的道理,也不断的观照,但他忽略住持三宝的归依,结果对鬼神的压迫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他赶紧在藏经中找大悲咒,看大悲咒怎么念,然后照着念,但为时已晚,因为他念咒语不熟练,根本比一个阿公阿婆还差,阿公阿婆遇到鬼神,会大声念阿弥陀佛,鬼神就跑开了。
所以要皈依住持三宝,也要皈依理体三宝,住持三宝是基础,理体三宝是目标。

确听闻佛法的三要素:专心、信心、恭敬心。
龙树菩萨说,一个人成功跟失败,重点是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要把握,你要掌握最佳的时机。而听闻佛法,上课的时候是最佳的时机,你平常打妄想也就罢了,这个时候你一定要专心。
第二个要保持信心。佛法的修学跟世俗的学术研究是不一样的。学术研究是抱着怀疑的心态去学习一切的世间法。佛法是以信根为本。我们讲信、进、念、定、慧,以信根作根本。所以佛法很多不可思议的真理,经过祖师的传承,我们接触以后,第一件事情:当我们这个颠倒妄想的心跟这个真理接触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你先要求你自己相信。菩萨戒就是强调这个观念,先相信,仰信真如法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第三个你要产生恭敬心,不要产生轻慢佛法的心态。我们要知道,佛法是约着众生的根基安立的。澫益大师说:良由众生根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在修学过程中我们没办法广学一切的法门,你今生当中只能够选择自己适合的法门。但是,你千万不要对其他的法门产生毁谤。你学净土宗的,你对于禅宗、天台宗要保持随喜赞叹,因为你迟早还是要通达一切法门,只是你今生的因缘选择这样的一个法门。如果我们毁谤会对我们未来产生障道,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智慧的观照,佛弟子不共的殊胜之处。

佛法的重点在于“观”,修“止”只是前方便。一般宗教的修学,能在生命中产生善业,但不能对治心中的颠倒,是心外求法,所以叫外道。在他们的教法传承中,没有法义能引导他们见到生命的真相。外道的积集善业,意味着他们将因此而到天上享受几劫的快乐,之后又完全跟过去一样,无法对生命加以改造。身为佛弟子,我们在积集善业时,每一善业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清净而正确的观照力在观照,所以善业能成就一种波罗蜜到彼岸的功德。故只有佛法有资格称为“乘”,因为只有佛法能引导众生解脱生死,成就三乘的功德。

一个人如果没有观照力,心随妄转,这一念心与境界接触时,会产生某种妄想或情绪,自己就完全跟着感觉走,不能产生自我克制的力量,就好像一个人没打开眼睛,不知道何去何从一样。如果能如理观察生命的真相,当这念心与环境接触时会产生感觉,但这感觉当中又会产生智慧的观照,这时你会回光返照来判断这感觉正确与否。这种反省力量的生起所产生的功德不是一般的善业所能比拟的,因为它对生命产生大方向的决定性的影响力,这是修止观的殊胜处,也是身为佛弟子不共的地方。

TOP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我们判定一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大乘的菩萨,关键点不在于他造了善业或造了罪业,而是他内心当中是不是真实地想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澫益大师说: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
说我们今天造作一个善业--你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修习忍辱、禅定,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善业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我们只能够这样讲。但是这个安乐的果报到底趣向什么方向?这个善业还没有一个决定的方向,诸法无性。这个方向性是谁来决定呢?尽随心转,你的因地发心决定这个善业的方向。如果你今天修习善业是为了菩提,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你的布施、持戒,乍看之下是一个人天的善法,但是因为你有菩提心的引导,整个都带有菩提心的气氛。如果你今天布施、持戒,是为了成就人天的安乐果报,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你整个善业都沾满了名利的气氛。因地有漏,果报自然是有漏的。

我们可以去思惟一件事情,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种种的善业,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也修习很多的善业。当然我们今天是厌恶魔王,因为他障碍修行人。我们从经典可以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可也是修习种种的布施,他盖了一个寺庙,他修了很多无遮大会,这当中还供养一个辟支佛,他还奉持八关斋戒,以三种福业的关系生为魔王,享受世间五欲的快乐。为什么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善业,而这个善业成就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万德庄严,清净庄严的果报?

同样一个善业跑到魔王的内心当中,它业变成一个杂染的五欲的果报?为什么同样的善业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就是我们因地发心的不同,就是这个善业我们给他们不同的方向,这个善业趣向于不同的结果。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也讲出一个譬喻说,说牛去喝水,牛由于善心的因缘创造了牛奶来滋润滋养众生;毒蛇去喝水,毒蛇因为瞋心的关系而把这个水转成毒液来毒害众生。这两个众生同样去喝水,一个创造了牛奶,一个创造了毒液。说是诸法无性,尽随心转。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修学佛道的时候,一定要先诚意正心,一定要把目标弄清楚,你到底在你的生命当中你想追求什么?这个就是一个关键点。假设我们今天忘失了菩提心,修诸善法,那都是魔业。


在《华严经》说的,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为什么是魔业呢?你不想追求无上菩提,你修习善法是追求人天果报,你来生召感一个富贵的果报。但是富贵的果报就使令一个人容易堕落。你福报一大的时候,你的业力愈大,你的事情更多,这是你前生所造的善业,变成你今生的障碍。你想要修学佛法就很困难,因为你有太多事情要去忙碌,分心。这个障碍,你修习圣道就是魔业。魔王所做的事情就是障碍修行人,希望大家都不要出离,在三界里面继续地流转。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什么样的因缘能够入大乘,并不在于你今天积集多少的功德,而在于你内心当中真实发起菩提心,这是我们第一个基础。

TOP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大乘二种根本,根本就像一个树的根,有了根本才能够产生枝叶华果。我们修学菩萨戒亦复如是,要依止两种根本才能够开展出广大的菩萨戒法,大乘两种根本:第一个是菩提心,就是我们心中的愿力;第二个是正知见,心中的智慧。

发菩提心是趣入大乘之门。在大乘的法门当中,大方向是显教跟密教,我们可以随顺我们的根机去选择我们所要修的法门,这两个都可以入大乘之门,但是这当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你一定要依止菩提心,这是我们进入大乘之门的基础。

换句话说,你不依止菩提心,不管你修止观修得再好,你咒持得再好,只能够当作是一种善业,善业的力量不能使令你成佛,它会引导你在三界的一个杂染的安乐果报,如此而已。
假设在我们一期生命当中生起了菩提心,其实我们还没能够生起其它戒定慧的功德,这样子也能够安立为大乘人,因为你已经成就大乘种性了,虽然你所有的功德没有具足,就像印光大师说的,王子坠地,尊超群臣。你一个王子刚刚出生,对国家没有贡献,但是你毕竟是王种,你迟早要继承王位的。你什么时候对无上菩提、对度化众生不再有好乐之心,纵然你通达空性,你的生命也只能够趋向于声闻等地而退失大乘的功德。

这种观念,我们不依止圣言量,我们从大乘的因缘观也可以观察出来:也就是说,你栽培什么因,你自然成就什么果。你今天用苹果的种子,不管你用再好的肥料,它也只能够成就苹果,不可能变成葡萄,因为你的种性如此,如是因召感如是果,这是一个等流性。假设我们退失了菩提心,纵然你修天大的善法,你也不可能成佛,因为你的种性,不是成佛的种性。所以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请问法师我们一心乞求往生西方,但是为何又发愿要到娑婆世界度众生?这个娑婆世界的确很苦。

那你发愿求生净土,你不回入娑婆,你就没发菩提心啊!我想是这样,我告诉诸位一个观念,你的想法会改变的啦!你现在认为娑婆世界很苦,你不敢再回来。但你到极乐世界,你就不是这样想了。你那个时候成就圣道了,那个时候痛苦对你来说是如梦如幻的。但是你现在不发愿回入娑婆,可能你会有问题,因为你心胸太狭隘了。阿弥陀佛是发菩提心,你没有发菩提心,你想这两个心要合在一起,可能品质上会有不太符合。

诸位知道吗?净土法门不一定要你马上产生行动,但是你要发起这个菩提的愿。你说这娑婆世界很痛苦,那是你现在的想法嘛!你到极乐世界,你那个时候成就无生法忍,花开见佛悟无生,又跟阿弥陀佛学了种种的方便力,那个时候你可能很想度众生,跟现在不一样啦,对不对?我们的心是生灭的,你怎么用你现在的心态来揣测你未来的心态呢?不能这样子的,你一定让你心发下去,我保证你发这个愿对你有帮助。不是要你去做,你先把这样的心理建设好,我愿意回入娑婆度有情,我保证对你会有很大的加持。如果你自己心这一关你走不出来,对你会有障碍。你不要怕你以后做不到,你到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件事情不难。因为我们现在障碍太多,你那个时候的心态会不同,我建议你这个时候要把愿发大。

TOP

没有听经闻法,不懂分别善恶,不知取舍对错,不能自我反省。

龙树菩萨说,就像一个人到了黑暗的房间,那里有很多珍宝能让我们安乐,也有很多刀剑会伤害我们。然而我们即使有眼睛也没办法判断,因为我们缺乏光明的引导。
今天我们得到了人身,一个非常珍贵的能够修学的法器的人身,而且我们第六意识的明了性的智慧很正常,但是如果没有听闻佛法,我们就不懂得分别善恶,不知道取舍对错,也就不能产生自我反省的力量。当一个过失出现的时候,你就一辈子错下去了。
当然学佛以后还是会造错的,但是因为能知善恶法的关系,你就能够从这样的正见当中产生自我反省。即便不能马上让自己完全清净,但是我们以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调整自己,我们才有进步的空间。

听闻佛法不是增加知识,是改变观念。

其实这个时代知识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是知识很容易获得,你看计算机,你一检索,知识就show(显示)出来。知识很容易获得,观念很难改变。你观念不能改变,你的行为就不能改变。所以我觉得我们听闻佛法,我们思维消化的时间太少,所以我们不能改变观念,这是很严重的。所以你要知道,听闻佛法不是增加知识,是改变观念。

你看我们之前有一个观念,我问大家,很多人说念佛,你就好好念佛就好,所有教理都不要看,这观念对不对?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个观念我觉得对净土宗的伤害很大。高水平的人,上根利器的人,这句话适用;中下根的人听到这句话,接受这个观念就完了,很多人不能往生。因为净土宗的根本思想在于信愿,对阿弥陀佛的归依,不是对佛的归依而已哦!还要对极乐世界这个国土的归依--包括对佛的归依,包括对国土的归依,因为你是要求生净土,如果你那个归依的心不能生起,只是念佛,那么你这个跟修禅定是差不多,不能感应道交。
所以这个要信愿持名。所以蕅益大师说你不要以为说年纪大的人就不要听经,年纪轻的人就不要念佛,他说念佛跟听经是缺一不可的,所以你看我们在听闻佛法的当中,我们就可以调整一些过去的观念。所以我们听闻佛法最重要是改变观念。

有人问慧远大师:佛法强调的是清净心,为什么要拜佛?

慧远大师说,借事显理。虽然佛法究竟的目标是清净心,无有少法可得。但是凡夫的心刚开始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动的。虽然我们正式所归依的三宝是理体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归依我们内心的觉正净,但是这是一个不思议境。从一个现实的角度,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你怎么能够学习佛法呢?哦,你看到佛像的庄严,你看到佛陀讲话头头是道,你看到出家人威仪具足,“天下名山僧占多,世间好话佛说尽”,所以你相信佛法。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都是从有相的住持三宝当中去归依的,然后慢慢地从有相的三宝再悟入到我们自性的三宝。你一开始就不要这些权,哪一个人这一念心直接跟自性三宝相应?所以有人说,我不归依住持三宝,我直接归依我内心的觉正净。讲这句话是外行。你不了解什么是权实不二。你把权废掉了,其实你实也得不到。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我们这一念心它一定是从有相入无相。慧远大师的大智慧,就把这个人给调伏了。

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再强调权实的关系,你一定要弄清楚了,这个理念有了,你到后面学习教观,你就知道怎么去掌握这个纲要。所以澫益大师讲,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乃教观之宗要也。你要掌握权实不二,你才有办法去操作整个八教的教观。我们在实的角度、在目标的确认,一定是要发无上菩提心,这个目标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但是你在下手的时候一定要实际,就像我们受戒一样。

我们在受戒的时候,你看道宣律祖的慈悲,法体形象,一开始就面对十法界有情无情,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这是一个什么境界?这是一个佛境界。你能够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所缘境是圆满的,你能缘的心是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所有的恶法--见思烦恼、无明烦恼都要断除,所有的善法--人天的善法、二乘的善法、大乘的波罗蜜、三昧、陀螺尼,无量无边的法门都要学习,无善不修;然后一切的众生,有缘、无缘的冤家全部要度化,那是一个佛的境界。但是你因地的时候一定要这样发愿。就是说,你先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否则你就得不到戒体。你说哎呀,有一个恶法我不能断的,我现在没办法断,你就搞错了。站在发愿的角度你先不要管你的实践,不是要你现在做到。你要有这样的希望。你一开始就放不下心,这件事做不到,你根本就得不到圆教中的戒体。你以后就算得到戒体,感果卑劣。

就是说,你站在实的角度,你不管你现在做得到、做不到,你总是会改变的,思想会改变的。你一定要发无上菩提心,体性周遍曰普。然后你在持戒,持五戒,没关系,即使你誓断一切恶,你所断的恶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刚开始的次第也是断这五个法而已。你在实践上随缘成德曰贤,这个随行其实就是五戒而已,你做得到。但是你这个五戒,有你前面这个无上菩提的摄持,这个权就变成了一个成佛的资粮,就不是一个人天的善法。所以我们在修行要掌握权实不二的原则,然后再怎么操作你就知道了。体性周遍,因地的发愿一定要圆满;随缘成德,下手的时候,找你适合的方法去下手,找你现在最粗重的烦恼去对治。这就是掌握权实不二的道理。从这样的概念,到五时八教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法门操作的原则是哪一个原则。哪一个法门我现在需要,哪一个我暂时不需要,你就能够做取舍。

TOP

怎样才叫作持戒清净?

智者大师将持戒清净的相貌分为三种:

第一种上品持戒之人,他自从受戒以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这种人在他一生当中一定或多或少能成就止观的功德。就如衣服没有油垢,所以容易染上颜色;我们内心当中没有戒垢,你修习止跟观,修习不净苦无常无我之法容易熏习进去。

第二种人他受戒以后,对于杀盗淫妄四根本重戒不违犯,但对于遮戒轻戒就多所毁犯。但是为了修习禅定他能够如法地忏悔,这也属于持戒清净,这样多少也能产生禅定智慧的功德。如同衣服曾经染上油垢,但是把它洗干净之后,仍然可以染上颜色。

第三种人受戒以后,意志薄弱,烦恼也粗重,不能坚心护持,当他遇到染污境界,不管轻戒还是重戒都多所毁犯。这样如果是以小乘的教法是不通忏悔的,但根据大乘教法透过取相忏以后已经恢复清净了,这样也是持戒清净的相貌。
《大般涅盘经》中佛陀说有二种健康的人,一者不作诸恶。这种人很难得,受戒前不说,受戒之后,身口意业皎如冰霜,丝毫不犯,不毁犯种种戒律。二者作已能悔。他虽然犯戒,但是他能够如法地忏悔,使令它消灭,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佛陀认为忏悔清净以后也是健康的人,他跟没有毁犯是一样的,都是持戒清净的相貌。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你现在桌面上有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义相,我们说它的功能,假设它是五分,我们从零到十,假设它原来是五分。但是你看到这个苹果以后,你一定会打很多的妄想。如果你想象这个苹果:诶,它可以做一个香喷喷的派,诶,它就变成八分,它的价值提高了。如果你把这个香喷喷的派,上面再淋上巧克力,它这个苹果的价值就变成十分,你就有很强大的意乐想要去吃这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想这个苹果:它是一个腐烂的苹果,它外表是一个苹果,其实它里面是腐烂的。这个时候苹果从五分变成三分,你吃它的意愿减少很多,除非你极度的饥饿,否则你不会吃它。如果你再观想:这个腐烂的苹果,其实它已经长虫,有病毒出生。你根本不可能吃它,它从三分转成零分。所以这个苹果的义相,它所代表的功能作用,其实是我们心中的名言──你的联想安立的。离开你心中的联想,你思想的变化,这个义相是不可得的。大乘佛法的空是这个意思,就是它无自性。

我们应该要知道一个观念,佛陀在大乘经典经常提醒菩萨说:「顺逆皆方便」。在小乘的思想认为:顺就是顺,这个人是帮助我的、这个因缘是帮助我的,那就是帮助我;这个因缘是对我障道的,就永远是障道。小乘的法执认为顺、逆是有真实性的。大乘佛法不认为这样,因为法的体性,是你内心的名言所变现出来的。我们修大乘佛法,你要永远记住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所有的人都可能会帮助你,所有的人也可能会障碍你。一切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不要老是说:这个人是我的冤家、这个人是我的亲属。你不要这样想!世间上的事情是不决定的,你运用得不好,你的亲属也会障碍你;你要运用得妙,你的冤家会变成你成佛之道的一个重大的加行资粮。所以我们从大乘空观了解到:其实重点不是我们去改变外境满足我的需要,其实这个是做不到的;重点是你要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何善巧的运用!你由前生的业力,我们前生积集了一种业力,这个业力已经表现出来,我们必须要面对,这是一个事实。当我们去面对自己业力所变现的果报,我们如何来运用它?这是一个重点,这个「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当然你就必须要了解到:其实外境的功能是你内心所变现的。这样子你就知道破除外境的执取。破除外境的执取,是修法空观,所以大乘是先修法空观,然后再「觅心了不可得」,修我空观,悟入平等法界。这个加行位就做两件事,破除所取相、破除能取相。

TOP

你在大乘经典当中,只要看到「自性清净、离垢清净、得此道清净、生此境清净」,这样大乘的教、理、行、果,都是属于圆成实所收摄。

这四种清净,我们在凡夫的时候,「离垢清净」是我们的目标;但是「自性清净」,这件事情是很重要。这个法门你要会去运用它,对你自己破除障碍,有很大的帮助;你要不会用它,你破除障碍会比较吃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一个凡夫的阶位开始修行,我们已经通身的烦恼罪业、沾惹了很多的尘埃,才开始修行。有些人很快就从尘埃中跳脱出来,有些人这个尘埃他跳不出来,很辛苦,这是因为每一个人跳脱尘埃的善巧方便的运用,有所不同。你看看大乘经典、历代祖师的开示,你在对治烦恼的时候,如果你先生起观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先让心不要在外境的妄想中打转,先把心带回家,先把一直在在妄想中缠绕的心,带回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再启动你的对治法门,你要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持戒也好、修定也好,你会发觉妄想比较容易对治。如果你今天在对治妄想烦恼的时候,没有把心带回家,就在这个烦恼的外境,在外围一直跟它作战,那你就很辛苦了!

我们可以把这种观念作一个会归:不管是调伏烦恼、忏悔业障,事忏、理忏的关键,就是你是不是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说,烦恼跟罪业是无自性的东西。什么叫无自性呢?就是它的体性是不决定的。同样一个烦恼、一个罪业,到某一个人的心中,他觉得对治很困难,这个烦恼在他的心中缠绕,挥之不去;有些人他有烦恼罪业,但是他很快就能够突破、消灭,这就是你的善巧方便,就是你能够像《大乘起信论》上说的,经常能够「正念真如」,经常忆念你的自性是清净的,修习真如三昧,这样子的话,你在破除障碍这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黄念祖老居士,在他《无量寿经》的批注中,解释「十念往生」,他说:有些人临终的时候,十念可以往生;有些人十念不能往生,要超过十念,要多念才能往生。为什么呢?不在于烦恼的轻重,而在于他是不是生起观照。有些人念佛,他这妄想起来,他就「跟你拚了!」这个时候,你念佛当然辛苦了,你十念不够,你要比十念还要多念。但是有些人在临终,他今生的烦恼跟罪业现前的时候,他能够先忆念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马上感到烦恼跟罪业是虚妄相,然后再启动他的佛号,「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时候,他很快就能够从障碍当中突破。所以「自性清净」这个法门你不能忽略,它在破除障碍这个角度,会给你很大的加持,破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