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信佛,你信得好吗?

信佛,你信得好吗?

信佛,你信得好吗?
前几日,同几位同修“闲聊”,其间,某甲问某乙:“怎样才能判断一个人信佛信得好?”某乙答道:“首先要看他是否吃素了。”某乙认为,吃素是慈悲心的标志,一个信佛人最起码的就是要具备慈悲心,而素食是慈悲心最直接的体现。扶危济困、奉献爱心是慈悲,但是,克服口欲的贪著就很难了,帮助弱者不一定会常常发生,吃饭却是每天每人所必需的,由口欲引发的贪欲就很多,减少口欲的束缚,就可以减少我们不少的不良习惯。吃素可以减少口欲,可以澹泊明智。某乙接着举例说明:一个人可以做许多功课,也可以念许多佛号,但有多少收效呢?不一定很清楚。如果开始素食,就表明心念有所改善,生活习气有所改善,就有助道业的持久与坚定。



以素食来判断是否信佛就好?其科学性、如法性是否具备?笔者不得而知。但,素食的确是信佛人慈悲心很有效的考量。我曾询问许多素食者,他们基本不是在有意节制自己,也不是只从健康方面考虑,更多的出发点是基于不忍生灵被宰杀,很情愿去素食,并且从此不再茹荤食腥。信佛的基本条件(也是为人的基本条件)就是慈悲心,生活上的包容、社会上的奉献、修学上的布施,都需要慈悲做为“原动力”,离开了慈悲心,如何降低贡高我慢?离开了慈悲心,如何可以救苦救难?离开了慈悲心,如何尽人伦守孝道?离开了慈悲心,如何锤炼人格魅力?一念慈悲,即是福田根苗,圣严法师指出:“素食是佛教所强调和鼓励的,如果能够办到的话,这是基于慈悲的立场,不是现代人为了健康和经济的原因。事实上,肉食即伤慈悲,也有损健康,所以,大乘经典如《梵网经》、《楞严经》等都强调素食,严禁肉食。”慈悲是佛教的立场,素食则直接体现慈悲。


关于“怎样判断一个人信佛信得好?”笔者倒认为:主要看这个人改正了多少?改邪见为正见;改邪思为正智;改邪道为正道;改邪性为本性。信佛以后看他不良的生活习气改善了多少,如果还是老样子,不管他功夫下得多么深,也是枉然;如果改恶从善,可以上敬下和,不论他修学什么法门,都是卓有成效。改正、改善从修行中来,修行即包括经教的研读,也包括思想行为的反映,两者缺一不可。修学佛法一是为个人的解脱,二是为服务社会大众,服务社会大众,可以有声有色、有形有势,也可以以自身楷模激励社会大众。当有人很羡慕问你:如何过得这般幸福?你就可以斩钉截铁告诉他:皆因信佛而来!


具体说信佛人好的表现是什么?争执减少了;理解增进了;欲望减弱了;金钱看淡了;愁眉舒展了;笑容灿烂了;助人自愿了;心胸宽阔了……如此方不负佛教徒之名声。


我亦凡夫,很欣赏这样两句话“能征服世界,并不伟大;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改善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拿什么去影响别人呢?高尚的情怀,慈悲的义举,如法如教的行为规范。

TOP

“欣赏别人的时候一切都好,审视自己的时候却总是很糟。”这是人们的通病。这一点我就很有亲身感触,在公司我从事的材料工作是许多人所羡慕的,可以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然而,出差期间的酸甜苦辣也只有自己品尝了。记得公司一位技术员同一起去一个大型布匹批发市场,只坐了一次夜车、只选择一个品种、只在一个营业区里穿梭,他就的大呼辛苦,结果他就理解了出差的工作。







拿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是不明智的,我们的生活是千姿百态、各有千秋的,当人们的内心执著于物质利益的对比时,结果便由烦恼而生痛苦,更有甚者痛不欲生。面对别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只是看到别人闪光的一面,其内在本质的东西人们并不去认真思考。就如同人们羡慕明星,只看到明星很风光的一面,却忽略了成为明星所付出的艰辛,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没有付出的所得是华而不实的。老话讲“家家买烧酒,不漏是好手”,这就说明,每个家庭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我们恼恨自家很糟时,其实我们所羡慕的人家也有乱麻一团。学会欣赏别人固然应该,但学会欣赏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欣赏别人。







我们欣赏些什么?是丰厚的物质生活?还是高尚的精神境界?物质世界原本属空,欣赏一个不实际的东西,还有必要吗?精神世界却可以得到物质世界无法满足的人生状态,即可以安于丰厚,更可以安于贫瘠。这就提出一个欣赏角度的问题,古人云“见贤思齐”,正是决定欣赏角度的出发点。欣赏别人的好,不是用来肯定自己的糟,而是努力达成别人的好。当然,这里的“好”,不是虚荣的,也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可以提升自己人格、道德、修养的好。如果贪慕别人只换来更多的虚荣心,那就万万欣赏不得了。就如同有人靠违法乱纪获得丰厚的生活,就没必要欣赏了,过多去欣赏这样的丰厚,很容易使自己贪欲心大增而并入违法乱纪之列。我们所欣赏的东西是以善恶是非为评判标准的,别人的错误我们借用来是为鉴,不是欣赏。精神胜利法的“阿Q精神”,只是停留在心理的自我满足,而缺乏心理改进功能。随缘决定不是“阿Q精神”,随缘是在没有分别心的状态下满足当下的随遇,获得心灵的宁静。所以,在欣赏别人时,只有“阿Q精神”是不行的,要做好欣赏的后期工作,那就是“见贤思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是让我们去计较,而是要我们去满足。没有满足,总会去计较;满足当下,还计较个什么?为此,欣赏别人的前提要满足自己。







我亦凡夫,老话又说“自己的梦自己圆”,自己的问题主要还要自己去面对、解决,看别人只能本着学习与借鉴。内心清净的状态下,不论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体味出充实、幸福。反之,外表华丽的生活无异于糖衣苦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