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观四百论讲记

己三、断计彼为乐因之贪著

世间人不但认为女人是清净、美好的,具有各种优点,而且还是最重要的快乐之因,这一科就来断除这种认为女人是乐因的贪著。
设问:欲界之中,众生都在追逐着快乐,而女人是快乐的来源,所以不应该远离。

答:
不贪者无乐,非愚亦无贪,
若意常外驰,彼乐为何等?

难词释义
无乐:此处是指无此贪欲所生之乐。
非愚:指至少已经断除了部分颠倒执著的修行者。

颂文直解
女人并不是快乐的来源。世间人没有贪心的时候,不会产生与女人交合的快乐,有了贪心后,才会耽著为快乐。因此,乐的因是贪欲,而贪欲之因,是将不真实的境颠倒分别为真实的愚痴。非愚者则没有贪,愚人的心则像是被幻术迷惑了一样,恒时从真实见中外驰,而生起了贪心。那么愚人所感受的乐是什么呢?即是除了仅是颠倒分别之外,无有丝毫快乐。

释义
圣天菩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不净身不是快乐的来源。首先是以不贪者和非愚者为例,说明没有贪著不净身,快乐依然存在。其次指出贪爱不净身是由颠倒的作意引起的,因此并不会从中得到丝毫真实的快乐。

首先“不贪者无乐,非愚亦无贪”这两句,站在不贪者和非愚者的角度,来揭示世间人所谓的清净、悦意、美好的事物,都是颠倒的,是一种错觉。不贪者,比如像婴幼儿,他们还没有男女的情欲,不会对异性产生贪心;非愚者,比如像修了不净观的修道者,他们远离了执女身为乐的颠倒执著,而在心中获得了法乐。

“若意常外驰,彼乐为何等”这两句,揭示了这种错觉的原因,是心的外散,被境所迷导致的。这样就以女身为例,说明了世间人所谓的清净法的本质,都是迷乱心识的一种非理作意而已。他们被本来不存在的“清净”所迷惑,因此心没有安住在不净的世俗实相上,反而外散到增益出来的“清净相”上,因此他们所谓的快乐,仅是一种错觉,而不可能是真正的快乐。
这两句非常重要,是帮助我们认识真相的一个最核心、最重要的方法。


什么叫心的“外驰”?就是因为无明而增益出了虚幻的法,并且将本是虚幻的法,执为心外存在,而且是真实有自性地存在,这样就将心的功能,驰散到心外的虚妄法上去了,被虚妄法蒙骗了。那么在这虚妄之上再进一步增益出来的乐、净、常、我等等,就更加是虚妄中的虚妄了。

不但是女人,凡是世间人所认为清净、悦意、美好的世间法,比如孩子、美景等等,也都是虚妄无实的。只有出世间的法,才是真正清净的。

所以今后大家如果对世间法产生了清净的执著,生起了贪心,就应该从这个偈颂所教导的三个要点去提醒自己:1、对此没有贪心的人是怎么看的?2、有智慧的人是怎么看的?3、就算我觉得清净,那这是它的真相还是假相?如果是假相,就应坚决舍弃。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个愚人见到了王后,生起了贪欲心,于是他贿赂了王后的婢女,希望能有与王后见面的机会。婢女告诉了王后,王后答应了,并且说:王宫戒备森严,只能趁年底出宫时见面。到了年底,王后外出的头一天,愚人精心准备了香水、香料、鲜花、花环等物品,精心装饰了房间,满心期待着次日与王后的约会。

但是第二天,他师父家的一头牛走丢了,他被派出去找牛去了。就在他出门后,王后来到了他的住处,等到他回来时,王后早已经离开了。

这个愚人,辛苦等待并准备了一年,如果那一天他能待在家里,就能实现他的愿望,但是恰恰就在那天,他出门去了,所以错过了机会,使得一年的辛苦都落了空。

这个愚人代表的是世间人,王后代表世间的快乐;愚人与王后地位悬殊,很少能得到与王后私会的机会,代表世间快乐极其稀少,很难得到;愚人想尽办法去追求王后,并且用一整年的时间,在等待着王后的来临,代表世间人追求快乐,非常辛苦和漫长;但是就在王后来临的那一天,这个愚人被师父安排去外出寻牛,而失去了机会,代表凡夫虽然梦想着获得快乐,但是因为分别心不安分,外驰而去贪著情欲,从而一直获得不了梦想中的快乐。

还有一个公案,是这样的。一个织匠被王后的美色迷住了,他见人就问:你见过王后吗?她会来吗?她说起我了吗?这个织匠,心迷乱而外驰,对王后产生了虚妄的清净相,产生了贪心,结果就陷入在了痛苦之中。

那么执著深重的世间人,还会提出来新的问题,下面他们就这样问:

设问:即使女人身上的乐是虚妄的,但是这些交合等的乐趣还是因为有了女人才能够得到,离开了女人,连虚幻的乐也没有了,所以女人还是应该被贪爱的。

答:
如汝常爱重,不能常与合,
属我非他有,此摄持何为。

难词释义
合:交合,即不净行。
摄持:牢牢地执著为我所,或者说占为己有的意思。
何为:有何道理?即表示根本不合理。

颂文直解
如是进行观察时,明明女人没有任何乐,而将女人妄计为乐因,这样你的心已经颠倒,而日夜不断地对女人生起贪爱。但是在你正对女人爱重的时候,也仅能与女人偶尔交合,而不能长时间交合。那么你为什么还认为这是自己的女人,不属于他人,如此而将她牢牢地执著为我所呢?

这是说,既然在世间女人身上获得的虚妄快乐时间很短,那么就应该放弃对世间女人一直执为我所的占有欲。

释义
世间贪爱深重的人,即使从理上知道了女人等一切境是虚幻的,女人身上所谓的清净相更加是虚幻的,但是心中贪爱的习气难以一下子克服。就是说,即使是虚幻的相,他也会去贪执。就像《入菩萨行·般若品》中说的那样:“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故见幻女时,见者空习弱。”这样的人,在颠倒执著女人为乐因之后,对女人的贪爱和看重,就会越来越增加,甚至做梦都会梦到。

世间男人贪爱女人的目的是什么呢?他们的目的,就是想与女人发生性关系、作不净行。他们在贪欲心的驱使下,千方百计地去追求女人,去讨好女人,最终想要实现的,就是这种低劣的愿望。有人也许想,性欲是低劣的,但是爱情应该比较高尚吧。有这样想法的人确实比较多,但是大家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就可以明白,如果一个女人是石女,那么男人还会对她生起贪心吗?还会去追求她吗?世间上所有将女身执为清净,赞美女人美丽和具有魅力的众多词句,其实都是建立在女人可以作不净行的基础上的。

但是,圣天菩萨这里告诫说:对女人非常爱重的人,快乐却并没有相应增加。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不能常与合”。也就是说,作不净行的时间很短,所以即使与所贪爱的女人一直在一起,大部分时间都做不了不净行。

而且在作了不净行后,因为愿望已经暂时满足,所以贪爱会暂时减少,这时对方的魅力就没有之前那么大了,心里就会很不在乎,很不耐烦,就会开始发生争吵。所以,一个认理的人,就应该放下对女人的贪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四百论广释》中讲到了下面两个公案,来说明这个道理。

一个婆罗门因为消化功能减弱,吃不下多少东西了。他虽然还有很多食物,但是一点也不想布施给别人。这些食物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作用了,他还当宝贝一样留下来,这就纯粹是一种舍不得、放不下的自私、吝啬心态导致的。这种低劣的习气,不但没有让他得到任何的利益,而且以后会因此而堕入饿鬼道。对女人的贪爱也是一样的道理,既然贪爱女人的真正目的就是作不净行,那么在不作不净行的时候,还要去占有她,是完全不应理的了。

另一则公案是这样的:一个国王有许多妃子,虽然他对这些妃子没有贪心,但是也没遣散她们。一天一位比丘问国王,是否还想与这些妃子作不净行?国王回答说不想。于是比丘给国王讲解了应该行持善法,国王听了后,就全部遣散了她们。确实是这样,既然这位国王不想与妃子们作不净行,那留着她们还有什么必要呢?当然这位国王有善根,能从善如流,接受比丘的劝导,这样的国王很难得。世间人也都应该学学这位国王,放下对女人的执著。

不但是对女人的执著是这样的,其他被认为是清净、悦意的事物,也都是一样的道理。

比如很多人对自己的孩子特别爱重,认为孩子能带来无穷的欢乐,就可以用这个偈颂来作如理的思维。“如汝常爱重”:本来是说对女人爱重,这里就可以对应到爱重孩子上;“不能常与合”:对应女人是合,对应孩子,那就是孝顺,也就是说,不能经常得到孩子的孝顺;“属我非他有”:就是还想着这孩子只能属于自己,不能属于其他人,只能孝敬自己,不能孝敬其他人;“此摄持何为?”这样牢牢地将孩子执为我所,是一点也没有道理的。

很多做父母的,对孩子的占有欲和控制欲非常强,想要管着孩子的一切,连孩子穿什么衣服这一类的小事情上,也都一定要听自己的。通过这些事情,父母的我所执在孩子身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这都是不正确的,是愚痴颠倒的做法。因为孩子在上辈子不是你孩子,在下辈子也已经相逢不相识了,只是在这辈子,才有机缘做你的孩子而已。

孩子十来岁左右开始懂事之后,因为他俱生烦恼习气和业力的影响,有了他自己的个性、爱好、追求等等,就会和父母越离越远,在他成家之后,父母就更加靠边,以至于现在,都要通过立法来规定孩子必须看望或问候老年人了,这说明孩子照顾父母不周全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既然等孩子成年后,来看望一下都不愿意,那么对孩子还那么执著,那么希望占有,就是一件一厢情愿的愚痴事情了。

但是执著深重的人还是觉得对女人贪著是有理由的,下面就是他们新的想法:

设问:虽然这个虚幻的乐,能得到的时候确实很少,所以应放下对女人的贪著,但是,世间人认为贪心就是一种快乐,而女人是贪心之所缘境,所以贪著女人是合理的。

若贪即是乐,妇女应无用,
未曾见有说,乐是所弃舍。

颂文直解
如果贪心本身即是快乐,那么女人恰恰应该没有用处了,因为世间人生起贪心后,需要与女人来作不净行,才能消除这个贪心。但是世间人是不会舍弃快乐的,所以说贪心本身是乐,是完全错误的。

释义
贪爱习气深重的人,思想一下子转不过弯来,所以虽然他逐渐认清了上面的道理,但是还是放不下对女人贪爱的习气。尤其是一些所谓感情丰富的人,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沉溺在自己的迷乱贪著之中,不能自拔。

那么贪心是不是快乐呢?圣天菩萨抓住快乐是不会被舍弃这一点,引导我们认识到,贪心根本不符合快乐的这个特征。因为世间人生起贪心之后,被这个贪心逼迫而不得自在,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息灭这个贪心,消除心中的欲火。这就像中了毒一样,必须把这个毒给医治掉,否则会一直不断地扰乱身心。正因为贪心是要舍弃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是快乐,而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痛苦。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个又饥又渴的孩子,四处找吃的。他在晚上走进了一间房屋,屋里有一碗水和一碗灰。夜色朦胧中,他把灰看成了吃的东西,于是用水和上,捏成团吃下了。感觉吃饱了后,他才发觉这碗“食物”其实是一碗灰。这时他感觉到很恶心,就把碗里剩下的灰倒掉了。当他走出屋子,遇到了这个房屋的主人。主人知道情况后,很同情他,就给了他很多好吃的,并收养了他。

这个公案中,又饥又渴的孩子,比喻充满贪欲的世间人,灰比喻女人;孩子因为被饥渴逼迫,四处找吃的,比喻贪心本身是一种苦,众生饱受这种苦的逼迫,不得不去追求女人等的所缘境来满足贪心,消除这种苦;夜色朦胧,比喻众生被无明愚痴障碍;孩子把灰看成了食物,比喻世间人执不清净的女身为清净;孩子吃了灰,似乎感觉饱了,比喻世间人似乎从贪爱女色中,得到了满足;后来孩子发现了所谓的“食物”,其实是灰,感觉很恶心,把剩下的灰倒掉了,比喻世间人通过观察,发现了女人其实是不清净的,生起了厌离心,放下了对女人的贪爱;主人比喻圣者;主人收养了他,并给了他许多好吃的,比喻众生归依了三宝,通过闻思修行,以此获得了很多法财,得到了真正的快乐。

这个公案也说明了,世间人想消除痛苦的发心,是无可非议的,是正常的。但是世间人的错误,在于认错了哪些法可以消除痛苦,也就是说,认错了什么是清净,什么是快乐。世间人把女人等不清净的有漏世间法,当作了清净的目标去追求,认为这些有漏法能够消除痛苦,带来快乐,这些目标完全设错了,因此就生起了贪心,这个贪心,根本不是快乐,相反,它的危害性非常大,反而把众生带入到痛苦的泥潭之中了,而且贪心越大,得到的痛苦就越多。而真正的快乐,只有在看破这些幻相、消除贪心之后才会获得。

前面的偈颂中说了“不能常与合”,有的人于是想,交合虽然短暂,但是至少也有这些短暂的交合之乐。这是贪爱习气重的人钻空子的想法,于是他们就提了这样的问题。

设问:与女人交合中能产生快乐,所以女人应该还是安乐之因吧?

答:
虽与妇相合,乐从余缘生,
非愚孰妄执,唯妇为乐因。

颂文直解
即使与妇女相合,乐也是从余缘——恶非理作意的分别中产生的。将乐的因,完全说成是令人悦意的女人,除了如你一样愚痴的人之外,谁会产生这样的妄执呢?因此,不应妄执女人为乐因。

释义
男女作不净行时候所谓的快乐,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主因是心的外驰而产生的颠倒作意。而和女人交合这件事,仅仅是一种助缘而已,它不是主因,更不是唯一的因。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不净行必定能产生快乐,那就像所有人被火烧伤后都很痛苦一样,应该所有人都可以在不净行中得到快乐了。但是已经离贪的圣者阿罗汉,即使产生了男女根的相合,也根本不会产生这种有漏的快乐。比如当年妙贤比丘尼已经证得了圣者阿罗汉果位,但是因为恶业成熟,被未生怨王凌辱。

妙贤比丘尼当时“如中毒箭,生大忧苦”,根本没有丝毫的安乐。另外,尚未证得圣果,但是受持清净戒律的出家人,以及修持了不净观的修行者,也可以用正知正见,对这种有漏安乐进行压服。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不净行并不会必定产生快乐。

认为世间女人清净并且是安乐之因的根本原因,就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扭曲了真相,产生了虚妄的清净相,因为觉得这些清净相很悦意,所以产生了贪心。离贪了的圣者阿罗汉断除了颠倒作意,消除了贪心,所以不管是魔女、天女还是人女,都不能诱惑得了他,即使与他作不净行,他都不会生起一丝一毫的快乐。

就像我们看非常非常可怜的马、牛、够,在作不净行时,我们都知道这是旁生的颠倒行为,纯粹是旁生心里的烦恼、贪心产生的。另外像酒喝醉了后,过患那么多,但是贪酒的人却仍然认为酒是快乐之因。与此相同,只有愚痴的人,才会固执地坚持女人是快乐的唯一来源。

这一科的四个偈颂,断除了将女人作为乐因的贪著。第一颂提供了三个观察方法,即不贪者、非愚者和真实相,引导大家认识到对女人的贪爱,完全是一种颠倒作意;第二颂指出通过女人来满足这种颠倒贪爱的机会很少,说明女人其实并没有多少实际的作用,因此应断除对女人的

贪爱和我所执著;第三颂否定了把贪爱执为快乐的颠倒作意,指出贪爱恰恰是苦;第四颂指出,即使偶尔满足了颠倒的贪爱,女人起到的也仅仅是一种助缘而已。这样就可以确切地认识到,世间女人根本不是快乐之因,所以应该完完全全断除对世间女人的贪著。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戊二、明有境贪欲过患

有境,是指具有境相的心。这一科,是开显贪欲的生起对于世间人造成的危害。

设问:快乐虽然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所以将女人视为快乐之源确实不应理,但是很多世间人都喜欢作不净行,这是否说明,如果再再作世间的不净行,还是可以得到快乐呢?

答:

贪蔽如搔癞,不见欲过失,
离欲者则见,贪苦如癞者。

颂文直解

贪欲心深重的人,就像患上了皮癣这种严重皮肤病的患者,因为被痒这种苦逼迫,所以顾不得去考虑这种欲望会带来皮破血流等的后果,会禁不住去抓挠。同样,世间人被贪欲心之苦逼迫的时候,就见不到情欲的过失,一心想着要去行不净行。但是,已经离贪的圣者们,见到贪欲心深重的人,就像见到了皮癣患者一样,在他们身上见到了被贪欲所逼迫的极大痛苦。

释义

世间人会被自己的贪欲心蒙蔽,他们完全想不到放纵贪欲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个偈颂,是比照搔癞这件事情,引导大家站在已经离欲了的圣者们的高度上,来观察世间人被贪欲逼迫之苦,从而不再被贪欲心所蒙蔽,来断除对不净行等的追求。

贪欲心在产生的时候,会蒙蔽人们的理智。人只要失去了理智,那就和旁生差不多了,只想着去满足贪欲,而见不到由此带来的种种后果。就像有的人生了皮癣后,痒得难受,就会使劲去抓,这时就想不到一旦皮肤被抓破后,会流出脓水和血,会火辣辣地痛。因为贪欲心具有这个蒙蔽作用,所以世间人会一次又一次地被它蒙骗,一而再、再而三地想去作不净行,而停不下来。

那么贪欲心的过患有哪些呢?总的来说,贪欲有下面三个过患:一、人在生起了贪欲心后,因为贪欲有蒙蔽作用,所以它会肆无忌惮地增长,很难加以控制,这时人就会坐卧不宁、心神不定,会千方百计想去满足,就像生了皮癣后,痒得要命,特别难受一样;二、为了满足欲望,人们会浪费暇满人身,失去修行解脱的大好机会;三、如果因为追求贪欲而违反了出家或者在家的戒律,那么将会受到地狱恶报等严重的异熟果报,为了一点点的坏苦,而最后竟然在地狱中遭受种种皮开肉绽之苦,这是贪欲带来的最大的危害。

可见贪欲就是一种心里的病。而且这种病首先不是导致痛苦,而是产生蒙蔽,会让人像飞蛾扑火一样,去追逐不清净的所缘境,所以贪欲病的危害性比一般的病更大。初学者修行功德还比较弱,对治贪欲心的力量还不足够,所以尤其要对这一点引起重视,要在一开始就运用正见。就是说,无论是见到异性,还是其他容易引起贪欲的境,都要把他们不清净的自性看得清清楚楚,这样就不会产生贪欲,修行就会很顺利。如果一开始不重视,那么等贪欲心不知不觉增长之后,要对治掉就很不容易了。

在开显了贪欲带来的逼迫之苦后,接下来,圣天菩萨还指出,追求女人的过程中,男人要受到各种屈辱之苦。

无怙饥所迫,饥时所动作,
贪者遇女时,动作亦如是。

颂文直解

那些被贪欲控制的人,就像要饭的乞丐一样。在饥荒年代时那些六亲无靠的人,因为被饥饿逼迫,就为了讨到一点粗劣的食物,愿意去忍受无良富人的蔑视、辱骂、殴打等的羞辱动作。被贪欲心控制的人,在遇到女人时,对于女人的种种蔑视、辱骂、殴打等的羞辱动作,也都会忍受。而这在智者看来,是非常愚痴的事。

释义

穷人饿肚子时,饥饿的欲火让他不得自在,为了消除这种欲火,他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去向富人乞讨,去求得一点点粗劣的食物。即使富人再三羞辱,他也会接受。同样,世间人被贪欲心逼迫,为了消除这种欲火,不得不去向女人低声下气,百般讨好,去求得作不净行产生的这一点点粗劣的坏苦。这时即使女人骂他、打他,他也都不去计较了。

世间男人之所以愿意去承受种种毫无意义的苦行,就是贪欲心在作祟,目的是为了能与女人作几次不净行。等他的贪欲目的达到了后,贪欲心暂时就消失了。这时他的表现,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从原先的百依百顺,变得非常冷淡,如果女人打他、骂他,他就会开始抵抗。但是等贪欲心再一次生起来的时候,他又开始百般迎合了。这样的轮番转变,充分说明了世间男人卑贱的举动,是为了换来作不净行,来息灭贪欲心的逼迫之苦。当贪欲心消失后,他就无法承受这种屈辱之苦了。

那么在智者看来,这种受贪欲心逼迫,而去承受屈辱,是非常愚痴的举动。

接下来,圣天菩萨指出,贪欲心会引发嫉妒、嗔恚等的痛苦。

有由骄傲故,于厕亦生著,
有者贪其妇,于他起嫉心。

颂文直解

如是被贪欲控制的人,也会产生其他的嗔恚等无量的过失。譬如,某些骄慢的人,对自己家里装了不净粪的厕所也会生起执著,如果有外人来使用,他会生起嗔恚。同样,有人对执为我所的女人,会生起贪欲心,如果看到她和其他世间男人交往,就会因嫉妒而生起嗔心。

释义

古代的厕所,装了很多不净粪,散发着一股难闻的臭味,这是大家都觉得肮脏的地方。但是那些心中傲慢,看不起穷人的富豪们,对自己家臭烘烘的厕所也会产生贪著,觉得比周围那些穷人家的厕所要好得多,因此舍不得让人家去使用。

连这种又臭又脏的厕所也会有人贪著,甚至由此产生嗔恚,可见世间人的非理作意确实颠倒得很,真的没有道理可言。那些人对厕所的贪著,大家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对女人的贪著,很多人就觉得很正常。但是要知道,这和贪著厕所一样,都是颠倒的,都是一种非理作意。

而且在这种贪著之上,会产生新的嗔恚等痛苦。世间人对女人生起贪欲心后,如果有人去和她搭讪,他也会不高兴,会生起嫉妒心,他心里受这种嫉妒心的煎熬,非常难受,不得自在。如果女人舍弃了他,那他就会生起强烈的嗔心,这时的非理作意就更加强,痛苦也更加地深,并且往往会以此而造下恶业,带来后世的深重苦报。

那么如何消除嗔心之苦呢,那就要对治贪欲心。世间人觉得女人好看,和厕所不一样,但是女人的好看,只是外面光滑的一张皮而已。那么在皮里面呢,每一样东西,都会让对女色生贪的人觉得恶心。

因此,女人的皮就像厕所的外部,厕所的外部装修得再好,里面装着的还是屎尿,人走进厕所里还是会觉得肮脏、恶心。同样,女人的外貌长得再好,装着的也是屎尿等不净物,也同样让人恶心。如果看清了这一点,那么就不会被贪欲所牵制,就更不会遭受嫉妒、嗔恚等等的苦了。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7-29 11:12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四百论广释》中举了这样一个譬喻。有一个国王,又吝啬又傲慢,他很执著一座山。当有个女仆要在山里取水时,国王阻止了她,并且傲慢地说:“你也不想想,你是什么人,我又是什么人,你怎么能来这里取水呢?”本来山上的水呢,反正也是白白地流掉的,没什么用处,但是国王的非理作意特别强,认定山是自己的,山上的水也当然就是自己的,当女仆来取水时,心里就不高兴了,必须要去呵斥那个女仆,否则心里的嗔心就憋不住,非常难受。

所以非理作意强的人,就像这位国王一样,对于没有价值,没有必要的地方,比如像不清净的女身,都会产生贪执,这样心就被这些境缚住了,当别人也要用时,心里就禁不住产生嗔心、嫉妒,使得心不得自在,无端遭受种种的痛苦。

这一科的三个偈颂,开显了贪欲对于世间人的三个严重过患,即逼迫之苦、屈辱之苦和嗔恚之苦。

无论是男人观察女人,还是女人观察男人,还是世间人来观察自己贪著的房子、车子等所缘境,大家都要用这样的方法去反问自己一下,既然贪欲有这么多严重的过患,那么这些贪著之境,是否还值得自己去贪恋?学佛的人,就是在这些地方,体现出智慧,体现出素质。当大家平时越来越习惯于用佛法的这些正确的见解去观察,去指导生活、改变生活习惯的时候,贪欲心就会放下,修行的功德也就明显地得到提高了。

这以上已经学习了“广明自性”中的前两科——“明于境女断贪”和“明有境贪欲过患”。对法义进行了认真闻思修的人,应该已经领会到了对于女人等贪欲对境断贪的合理性,和产生贪欲带来的过患。那么接下来,圣天菩萨将具体来宣说女身为什么是不清净的,教导大家对治对女身贪著的方便。

戊三、明了达不净而对治之方便分三:一、明身为不净之幻轮;二、广明其理;三、修如是瑜伽之作用。

己一、明身为不净之幻轮

幻轮,是密法中的一个用词,相当于机器的意思。
那么接下来,圣天菩萨首先指出,对于有分别的世间众生来说,身体是不清净的,应断除对身体的贪爱。

于不净起痴,起嗔较应理,
于彼起贪爱,毕竟不应理。

颂文直解

如果进行观察,可以知道女人的身体是一个极不清净的容器。因为女人身体的自性就是这样极不清净的,所以对女身生起愚痴和嗔恚也是合理的,而生起贪爱,则是完完全全不合理的。

释义

对于一个法,如果不知道它的真相,那么世间人就会对其生起痴心,也就是对这个法懵然无知;如果知道了一个法是不清净的、肮脏的,那么世间人自然而然就会对其生起嗔心,不会愿意去接触。而一个心智正常的世间人,是不可能对一个不清净的法生起贪爱之心的。

就像路上有一堆人的粪便,白天的时候人们看到后,都会觉得很恶心,所以都会避开。晚上的时候,光线昏暗,人们不知道那是粪便,就有可能一脚踩上去了。踩了后感觉不对头,闻到了臭味,这才知道是踩上粪便了。世间人这时就会生气,觉得非常非常倒霉。而如果有一个世间人,因为踩上粪便,而心中大喜,对粪便生起了贪爱,那他就会被众人呵斥,被当作精神不正常的人了。

在世俗自性中,人的业报身也和粪便一样,都是不清净的。世间男人因为无明,对女人懵然无知,生起痴心,也是正常的,见到了女人的不清净相后,生起了嗔心,一心要远离,也是正常的,但是世间男人对女人生起贪爱,这就完全不应理了。

那么说女人是不净的,很多人心里会难以接受。我们下面就以世间人眼中的美女为例,来观察一下,女人到底是清净还是不清净。

世间人对美女的身材、五官都有相应的赞美。比如说嘴,有说樱桃小嘴、唇红齿白等等,这是对嘴的外形的描述,那么我们凑近看一看,嘴里是什么?有口水,以及牙齿缝隙里的食物残渣和牙齿上的牙垢。美女的鼻子,被说成是细挺秀气,但是鼻子里面呢,时不时地流着鼻涕和鼻水。美女的眼睛,被说成是明眸善睐、眼含秋波,但是眼睛里每天都在产生眼屎,而且还经常流泪。人们还用纤细玲珑来赞美女人的腹部,但是腹部里面,那就更加腥臭了,有屎有尿,还有肺、肝等的脏器。女人身上这些世间人贪著的地方,其实都是装了不净物的一个个容器。

但是世间男人被女人的那层表皮给迷惑了,再加上女人穿戴上各种时尚的服饰,以及作了化妆,这就更具有迷惑性了。世间男人因此而生起了贪欲心,但是这样的贪欲心,是完完全全不应理的。所以教典中这样说:“口腔乃为口水及,腐烂牙垢不净器,鼻为鼻涕鼻水器,双眼眼垢眼泪器,肚中乃为屎与尿,肺肝内脏之容器。愚人于此不见故,于女人身生贪著。”

那么世间男人是否会一直被迷惑下去呢?也不是。就像夜里踩上粪便后,闻到一股臭味,就知道了踩的是粪便,产生了不悦意的念头,而生起嗔心。同样,女人的自性就是不清净的,在闻到女人散发的臭味,以及看透了女人身中的种种不净后,一个即使对女人特别贪著的人,也会皱起眉头、显出厌恶的表情,对美女的贪著,会迅速减少,甚至消失,就想和她离得远远地。
所以大家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女身不清净的自性,这样就能断除对女身的贪著,产生厌离。女人则要看到男身不清净的自性,断除对男身的贪著,产生厌离。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7-29 11:10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这以上学了“明身为不净之幻轮”,也就是对治净颠倒执的总的方便。接下来,圣天菩萨从因、果、体三个方面,来引导对治净颠倒执的具体的方便。

己二、广明其理分三:一、明身为不净之因;二、明身为不净之果;三、明身为不净体性。

首先是从因的角度来对治对身体的贪著。

庚一、明身为不净之因

除人不净器,尚为所应呵,
不净所从出,何不思呵毁。

颂文直解
身是一切不净物的来源,除了人身体之外,其他像粪桶等的不净器,尚且应被呵斥,那么产生众多不净物的身体,为何不想到要去呵毁呢?

释义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脏呢?那当然就是大小便了。人们见了装着大小便的粪桶,会捂住鼻子,远远地避开,甚至会恶心、呕吐。但是大家再想一想,这些大小便,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都是从大家的身体中排泄出来的。人只要吃喝了东西,经过消化后,就会变成大小便,在身体中累积到一定的量后,就要排泄出来。

现在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再看看旁边的道友,看的时候,同时要一直想着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中,都积存着大小便,大家就这样看一会。现在大家看人的时候,与平时就不一样了,会自然而然有了一些厌恶。这是因为,当大家知道了身体是“不净所从出”的时候,就必然会对身体呵毁、厌弃。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富人身边有一位女人,她经常带着一个铜瓶。因为她长得很漂亮,所以向她献殷勤的男人很多。然而有一天,她外出的时候,发生了呕吐,并且吐在了随身携带着的那个铜瓶里。这一幕被大家看到后,他们觉得这个女人怎么可以这样染污这个铜瓶呢,于是纷纷掩鼻离开了。这些愚笨的人,只看到吐出来的东西是肮脏的,弄脏了值钱的铜瓶,而不去想想这些呕吐物,之前就存在于那个女人的身体之中。

接下来圣天菩萨进一步指出人身是污染之源。

若一切净物,后触成不净,
智人谁能说,彼中有净性。

颂文直解
另外,沉香等的一切清净之物,被女身接触了后,都变成下劣之物,可见女身自性是不净之因。哪个有清净智慧的人,会说女身中有清净之自性呢?由此,应当思维身体是不净之源,而断除身体是清净的耽著。

释义
身体不但自性不净,而且还会对其他清净的东西造成污染。不管是多英俊潇洒的男人,或者多美丽动人的女人,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要排泄出大小便,造成污染。另外,人身散发出的气味也是让人不悦意的,像现在天热的时候,一天不洗澡,气味就难闻了。还有像痰、鼻涕、掉落的头皮屑等等,凡是人身上出来的,都是让人厌恶的东西。所以凡夫的身体啊,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污染源。

《四百论广释》中说:恒河水流到大海后,马上就变得和海水一样咸了。同样,其他清净的东西,比如鲜花、香水等等,与人的身体接触之后,也都变成了不清净的了。

在古今的诗词中,经常用少女来代表清净和美好,《红楼梦》中,也说女人是水做的,这些观念,都是人们没有深入观察的结果。其实身体一直在产生污秽,并且在污染其他的东西,怎么能说是清净的呢?这还只是观察到色身,如果观察到心中的烦恼,那么世间人就更加没有清净可言了。

知道了人身是不净之因后,大家要多多串习,早日让这些法义在心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这样就能帮助自己顺顺利利地放下贪欲心。
这以上讲了身是不净之因,下面来观察身体是不净之果。

庚二、明身为不净之果

有唯住秽室,无秽则不住,
于彼不净虫,愚故生骄傲。

颂文直解
身也是不净之果。胎儿只能住在非常污秽的母胎之中,如果没有了这污秽的母胎,胎儿则不可能安住。这个身体,就像从不净物中所生的虫那样,只是因为众生极为愚痴的缘故,才会生起耽著为清净的骄傲。

释义
有些人耽著身体是清净的,会因身体而生起骄傲。比如觉得自己的身体与众不同,特别好看,或者特别高贵等等。

但是世间人基本都是胎生的,胎儿需要生长在母亲子宫内的羊水之中,羊水腥臭难闻。在胎儿后期,羊水中会混有胎儿自己排出来的大小便,

并且胎儿都要吞咽这样的羊水。大家听起来会觉得比较恶心,但是胎儿就是这样发育起来的,而且离开了这样的腥臭环境,胎儿就无法正常生长。比如,羊水不够了,或者胎儿生长在子宫外面等等,都会导致胎儿的生命受到威胁。我们在座的这些人哪,都是这样从我们自己母亲的肚子里发育起来的。并且大家在出生的时候,也是混杂着各种腥臭的血水,而不是干干净净地出生的。

在过去厕所里的粪便中,会长出白白的虫,这些不净虫,就喜欢臭烘烘的地方,在厕所里生活得很开心。从身体的来源来说,当初也像这些厕所里的虫子一样,是从不净物中生出来的,所以身体的自性并不是清净的,并没有可以耽著和骄傲的地方。

庚三、明身为不净体性

设问:尽管这个业报身既是不净之因,又是不净之果,但是通过化妆等方法,应该就可以变成清净了吧?

答:
随用何方便,身内不能净,
汝应勤净内,非如是净外。

颂文直解
身体的体性也是不净的,即使通过沐浴、涂抹香水等等的方法,也不能清净身体内部。而你应该做的,恰恰是清净身体的内部,而不是仅仅去清净身体外部。

释义
在现在贪欲增长的时代,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人们没有观察到身体是不清净本性,没认识到身体是个移动的厕所。
沐浴、喷香水、穿衣、化妆等等,都只是在身体外部所做的清除汗臭和遮盖丑陋等等的方法,用的化妆品再高级,穿的衣服再时尚,也改变不了身体不清净的内部结构,不能让身体停止产生污秽,也就无法让身体的自性变成清净。你说我化妆得那么好,衣服那么漂亮,又喷了香水,所以我的身体是不可能出现大小便的,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要让身体变得清净,应该去改变身体的内部结构,让污秽不再产生。

那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世间的化妆等的方法,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只有通过修行,使身体不再是有漏的业报身,而是变成像极乐世界那样的光明身,才能真正具有清净的自性。

《四百论广释》中讲了这样一个公案:一个人在建厕所的时候,用香料来涂刷墙壁。这被他的一个朋友见到后,受到了朋友的嘲笑。同样地,现在世间上的女人,每年花不少的钱来买各种化妆品、香水、衣服等,来妆扮这个不净身,这在有智慧的人看来,也是非常愚痴可笑的事情。
设问:如果女人身体的自性确实是不清净的话,那么连有些修苦行的仙人们,也难以舍弃世间的女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答:
若具污秽身,如癞非众同,
有秽如癞者,则为众所弃。

颂文直解
这是由于这些仙人们也有同样过失的缘故。比如,生了癞疮的人,在世上是很少见到的,因此癞疮患者会被嫌弃。如果具有污秽身体的人,也像癞疮患者一样少见的话,那他们也同样会被众人嫌弃。然而因为这些仙人自己也具有污秽身,而且未离贪欲,所以他们对此过失不见为过失,仅是如此而已。

释义
生了癞疮的人,因为皮肤溃烂,散发着恶臭,所以别人都会捂着鼻子,躲得远远地。大家的这个身体呢,其实也是和癞疮一样的,皮肤里面,也包含了各种大小便、血水、脓水等的不净物,而且散发着让人不悦意的气味。那为什么身体没有像癞疮那样被人嫌弃呢?原因是,癞疮只是偶尔一两个人才有,而这充满污秽的身体,却是人人都有的。也就是说,就像“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一样,大家对这个污秽身体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如果这个污秽的身体,也像癞疮那样少见,那么大家也同样会嫌弃具有污秽身体的人了。

仙人一般指外道的修行者,他们虽然在修苦行,有的甚至还具有了有漏神通,但还是会对女人生起贪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也具有一样的污秽身,因此对污秽身并不敏感;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执女身清净的颠倒执著没有被断除,对女人的贪著没有得到对治,所以他们虽然在修苦行,但是对女人仍然难以舍弃。

比如,《大毗婆沙论》中说:以前国王坞陀衍那,与宫女们在山间游乐。国王让宫女们演奏乐曲,尽情嬉戏,并且让宫女们裸体跳舞。当时有五百个已经证得了初禅的离欲仙人,用神足通飞过上空,正遇见这个场景,他们有的见到宫女们裸露的身体而退了神通,有的听到优美的乐曲声而退了神通,有的嗅到香气而退了神通。于是他们一个个从天上掉下来了。最后这五百个仙人的手脚,被这个嗔恨心很大的国王砍掉了。

已经证得了初禅的仙人,都会因为贪著女色而退失初禅,失去神通,这说明贪著女身,是修行中非常大的一个障碍,因此树立起女身为不净的正见,对修行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占卜者告诉国王,马上要下一场雨,喝了这场雨水的人,都会心智失常。国王就把他的井盖上了。他的眷属喝了雨水后,果然心智失常了。这时,眷属们发现国王表现得处处和他们不同,都反而觉得国王发疯了。

国王知道了大家的想法,害怕大家嘲笑,甚至推FAN自己的统治,于是他也不得不喝了雨水,这样就和大家一样了。同样地,世间人也像这些人一样,心智是失常的,虽然天天和不清净的身体在打交道,但还是觉得这是清净的,而且因为大家都有同样的身体,所以也觉得这很自然,没有什么奇怪的。

还有一个公案,在一个地方,所有的人都长了甲状腺肿大症,也就是俗称的粗脖子病。一个健康的人到了那里后,反而被那里的人嫌弃了。因为他们觉得人就应该在脖子里长出一个东西,否则就特别难看。同样地,世间人因为都有不清净的身体,也就都习惯了,觉得人就应该这样的,因此有意地忽视了身体中种种不清净的地方。

接下来贪著深重的人,还是对女人存有幻想,于是他们这样问。

设问:女人的身体虽然是不清净的,但是年轻且装扮入时的女人,应该值得追求吧?

答:
如人肢残缺,假鼻生欢喜,
花等治不净,贪著亦如是。

颂文直解
有的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残缺了,比如说鼻子掉了,那么做一个假鼻子粘上时,有些愚人就会对此欢喜。同样,为了修治掉身体不净的体性,就用花、珠宝、香水等来装扮身体,因此对此产生贪著,这也是颠倒分别。

释义
一个人鼻子被砍掉后,装上了一个假鼻子,就觉得身体又完整了,因此心里很高兴。但这是愚痴的想法,因为身体其实还是不完整的,假鼻子只是掩盖了身体的缺陷而已。同样,有的女人觉得自己化了妆、喷了香水,再穿上时装,戴上珠宝,就很清净美丽,就像出水芙蓉一样了。世间上的男人,也喜欢看那些打扮入时的女人,以为女人化了妆后,就锦上添花了。


这也是愚痴的想法。大家想过没有,人为什么要打扮,为什么要喷上香水、戴上珠宝?原因就是,不这样做,人就是不清净的、不漂亮的,或者说,就是难看、难闻的,因此,这些妆扮的东西,是为了遮丑,为了把缺点掩盖起来,把真相隐藏起来,用妆扮后的假相,来欺骗自己与他人。

《四百论广释》中说:有人在一只猫的鼻子上抹了油后,给了它一些粗鄙的食物吃,这只猫以为食物里面也混杂了油,于是吃得津津有味。猫鼻子上的一点油,就像是女人的妆扮;粗鄙的食物,就像女人不清净的身体。世间男人因为女人的妆扮,而误以为女人是清净、美丽的,并生起了贪著,其实也和这只猫一样地笨。

月称菩萨说,身体就像一个裸露着的伤口,香水、花、衣服等,本来是为遮盖这个伤口的,而众生因为愚痴,却将这些妆扮物,当作了真正的身体,而生起了贪著。

所以大家今后再看到世间人的妆扮时,应该知道这正说明这些人的自性是不清净、不漂亮的。这些妆扮,只是迷惑愚人的一种假相而已。这样去思维,就不会被这些五花八门的虚假妆扮所欺骗,而能看到有漏身体本来不清净的自性。

己三、修如是瑜伽之作用

若处生离贪,彼不应名净,
决定为贪因,是事都非有。

颂文直解
对于某一个事物,如果修习了断除清净颠倒的方便,就能对其远离贪心,那么执取其为清净,就是一种颠倒分别,并不应理。而无有任何事物,能决定成为贪欲之因。通过修证,必定能远离对这些事物的贪欲。

释义
有漏法中没有一个法的自性是清净的。比如对凡夫的身体来说,只要以公正的眼光去观察,就可以看到身体会排泄不净物,以及其他种种让人生起厌离的地方。一个能让人生起厌离的身体,怎么可能是个自性清净的身体呢?即使有的人贪欲心很大,但是他也不可能对于同一个人的身体一直保持贪欲心。对于其他的像鲜花等的事物也是一样的道理。


草地上的鲜花,人看了后会觉得赏心悦目,但是牦牛却不喜欢,因为花不像草那样,这不是牦牛喜欢吃的东西。而且等鲜花枯萎后,人们对它的贪著心也就消失了。由此可见花等并没有清净的自性,因为如果具有清净自性的话,那它就能让牦牛也生起贪著,而且也会一直让人保持贪著,而实际并非如此。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个商人外出经商时,女儿刚刚出生。后来等他回到家乡时,女儿已经长大了。当商人回来后,刚看见她的时候,被她的美貌吸引,生起了强烈的贪欲心。但是当有人告诉他这是他的女儿时,他的贪欲心马上就消失了,而生起了慈爱心。

从中可以看出,众生的贪欲心,都是非理作意的产物,而且这些贪欲心,通过其他的因缘,是可以被对治掉的,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有漏法,是决定能引起人的贪欲的。

对于像身体这样的不清净法,只要认识到它们不清净的真相,断除心中的非理作意,就能够消除对它们的贪著,这就是修习断净倒方便之瑜伽的作用。

这以上引导了断除对身体清净执著的方便,下面圣天菩萨对于断除四种颠倒见,进行了归纳。

丁三、障治摄义

障是指执著,即认为世间是常、乐、净、我的四种颠倒执著。治是指对治的方便,即见世间为无常、苦、不净、无我的四种正见。摄义,即是对此无常等四相进行归纳。

无常与不净,苦性及无我,
总于一事上,四性皆容有。

颂文直解
总而言之,凡是所作的缘起法,因为是刹那性的缘故,所以是无常;凡是无常法,让人生厌离的缘故,所以是不净;凡是不净法,有损害的缘故,所以是苦;凡是苦的法,因为非自在的缘故,所以是无我。这就是四种如理作意,是现行压制四种所断的对治法。这是印藏智者们共同承许的。

如是在名言中,清净、安乐等的安立,仅是名言的显相,而无常等四法,是名言无颠倒的实相。这四种法互相并不相违,而于有漏五取蕴等的任何一事上,都全部具足。如是作为修行方便的瑜伽,其中的一个瑜伽会成为另一个瑜伽的助缘,如此修行,将会从颠倒的所断中解脱出来。这是最关键的要义。

释义
世间人觉得在有漏五取蕴等有为法上,会有常、乐、净、我这四种自性,这其实是颠倒的,是完全虚妄的。世俗的真相,是和常、乐、净、我正好相反的。也就是说,在同一个有漏的有为法上,同时具有的,恰恰是无常、苦、不净、无我这四种世俗自性。前三个自性,我们已经学完了,无我的自性,将在接下来的第四品中学习。

对于这四个自性,《四百论广释》中,月称菩萨举了这样一个公案,来说明这个道理。

一个食肉的罗刹女变化成了一个男人的妻子。这个假的妻子,喜怒无常,经常把丈夫折磨得很痛苦,并且她很不清净,还一点也不听丈夫的话。这样这个丈夫才醒悟道:“这不是我真正的妻子,这是一个食肉罗刹女!”。这位罗刹女,与世间上的有漏法是一样的。表面上罗刹女是妻子的和善形象,就像有漏法在表面上具有常、乐、净、我的自性一样,而实际上她具有罗刹女的种种恶习,处处给丈夫带来痛苦,处处显示出无常、不净、难以控制(无我)的特性,就像有漏法处处显露出苦、无常、不净、无我一样。

这位丈夫经过长时间观察后,发现了罗刹女的本来面目,从而断除了贪著,远离了罗刹女,获得了安全。同样,世间人经过瑜伽修行后,也能发现有漏法的无常等四相,从而断除贪著,为修行胜义瑜伽扫除了最严重、最大的、最粗的障碍。

这四个瑜伽修法,又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不管是修哪一个,对其他的三个瑜伽修法,都会产生促进作用。这个原因,就是“总于一事上,四性皆容有”。因此如果修其中某一个瑜伽方便时,发觉无法深入的时候,就可以换另一个修法,这样就能不断地进步。

这以上我们学完了第三品——“破净执品”。学完后,大家就要去认真地修,要找出自己心中执世间法为清净的颠倒见,然后用这一品的瑜伽方便一个个去对治掉。

世间人总以为身体等是清净的、值得追求的,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为自己的身体吃得好一
点,穿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上了,或者是用在追求异性的身体上。一些学佛的人,虽然表面上也在说厌离今世、出离轮回,但是在没有学好这些法的时候,心中总会觉得世间法有清净的地方,放弃了很可惜,因此有的人当面说要放弃,背后却留了一手,在偷偷地追求,还以为自己这样做很聪明。

但是这不是聪明,这是愚痴,这不是为自己好,这是害了自己。那么在按这一品的瑜伽方便修行后,大家就会知道身体等的世间法,为什么是不清净的,佛菩萨为什么要大家放弃对有漏世间的追求。这样就会很自觉地放弃这些不清净的有漏法,就会很自然地走上精进闻思修佛法的道路了。因此,修习这些瑜伽方便,非常重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