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大义 [达照法师]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三

“五蕴皆空”,为什么叫“蕴”?“蕴”就是聚集在一起。聚集在一起的东西,看上去是有的,当它散掉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佛经里有个比喻说,像稻草人——稻草聚集在一起,看上去像一个人。我们看就觉得:啊哟,这是一个人。特别是有些人把稻草人脸上画成花的,衣服给它穿起来,是吧?看上去很害怕,但是当稻草一根一根抽掉以后,这个稻草人其实是不存在的。稻草聚集在一起,看上去像个人;我们以为有一个我,实际上是五蕴聚集在一起了。色法上,父母亲精子和卵子结合,我们有了身体,每天再吸取外在山河大地的营养,这个身体得以维持。那精神呢,我们无量劫以来,这种根尘识,它本身就有这种功能——有六根就有意根,有意根就能对外界的法尘,它是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存在了,缘起聚合了,我们感觉有一个我。

五蕴当中认为有我,实际是无我;无我以后,我们也可以说这个是我,随凡夫说,随缘起说,完全可以。释迦佛都讲,我过去怎么样怎么样,都讲有我,他是从凡夫的方便来说。有个人修行,修着修着觉得自己没有我了,他对着自己的身体说,它,它怎么样了。他跟我讲,它那天修行,用功用得不错的,它那天怎么样了。我说,“它”是谁呀?他说,是“它”啊。哎呀,我想:你在这个“我你他”的人称代词上做文章干什么?这只是个人称代词,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标签,你在标签上给它换干嘛,是不是?那你讲,他人再怎么讲呢?把他人讲“我”吗?所以凡夫在意识上分别的错误颠倒啊,错漏百出。实际上当你见到这个无我,就知道了缘起,就知道了五蕴皆空,就知道了能所双亡。

见道的人,最直接的修行就是无修、无整、无散乱。没有修行,没有改变,也没有散乱,你不要强加自己的意志,强加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没有散乱,这是最快的、最直接的、最全面的修法。如果还不行,没有见道的人,那么退一步,先入流亡所,从耳根上去修;耳根上修不起来,还有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这也是《楞严经》里面特别拿出来强调的,就是在根大上修。根大上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意根,用意根去修。

《念佛圆通章》里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是这样的一个修法。那么“忆佛念佛”是什么?“忆”就是回忆的“忆”、记忆的“忆”,忆着这个佛,用忆佛的方式来念佛。不是用嘴巴念,没有听到佛的声音(如果你听到佛的声音,是从耳根上修),没有看到阿弥陀佛的相(看到相是色尘,那是从眼根修),也没有阿弥陀佛四个字(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用妄想,因为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我们知道要用意识分别,是从意识上修)。既没有阿弥陀佛的字,也没有阿弥陀佛的相,也没有阿弥陀佛的声音,然后你心里知道你想的是谁啊?——是阿弥陀佛。

就是你心里有个牵挂。你们有没有牵挂过谁啊?牵挂孩子,牵挂丈夫,牵挂爱人。那个牵挂,你并不是每天把他的名字拿出来念一遍,把他的像拿出来看一遍,也不是把他的名字写一遍,但是你心里总有个东西挂在那里。吃饭也忘记不掉,睡觉也忘记不掉,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样忘记不掉。要问你牵挂谁了,你能讲得出来,你牵挂孩子了;要没有问你呢,你时时在那里牵挂,表现上呢,什么表现都没有,但你知道你的心是在那里的。我们如果牵挂阿弥陀佛——忆佛,就把我们牵挂世间的这颗心,转过来牵挂到阿弥陀佛那里,随时随处都知道我在念阿弥陀佛。但是没有声音(不是念出来),也没有那个字,也没有那个相(没有想到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但如果问你,你在干什么?你知道,我在念佛。

你看,就坐在这里,脑子里面有个牵挂,有种感觉,这种感觉不停。当你这个感觉生起来的时候,你的六根是清净的。你看什么,去分别、去说,都没有关系,而且现实的世界,分析的事物也不会差错,妄想也没有关系;因为背后,你的心已经是牵挂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了。所以都摄六根,不是都闭六根,不是把六根关闭掉。你不看、不听、不想,不是!你照样想、照样听。能不能把心牵挂一下?试试看。因为我们在座的都是修行人,我们多掌握几种修行的方法,以后可以教别人嘛,对吧。

你真正自己用功的,一种方法就够了。你能够见性,那就“了了见,无一物”;“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大千世界海中沤”一样,缘起缘灭;“了了见”,没有一物可得,能所双亡了,这个方法最直接。你用耳根圆通也可以,先“入流”,再“亡所”;亡了所了,再守在这里,不停地听,听而不听。在眼根修呢,就不停地看,叫视而不见(看了也跟没看一样,但是不拒绝去看)。

那么念佛呢,也是在这个根上,六根上(六根门头)。你心里一想到有个佛,好,把心就牵挂到佛那里了,那么这个时候呢,我们就讲话也随意,聊天也随意,你要想东西也随意想,考虑问题也随意在考虑。但是考虑的中间总觉得有个东西,那个东西是什么,问你的时候,你知道是阿弥陀佛;不问你了,你只知道有个东西,这个是忆佛念佛。修净土的人啊,如果能在这里忆佛念佛,功夫成片很快的。特别是乘公交车,你乘车的时候,看到外面的景象,来来去去,你就在看,但心里就是牵挂一个东西。你也没有念阿弥陀佛,也没有什么样,但是知道自己牵挂着那个东西。

这是《楞严经》里面特别提出来的两个:一个是耳根圆通,一个是念佛圆通。最圆满的就是二十五圆通,随时随处。看的时候就在色上修圆通,听的时候就在声上修圆通,你能够接触到什么,就在什么上面修圆通,那叫二十五圆通,那是见道之人真正的大圆通。阿弥陀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四  

前面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二十五圆通•真修行路。见道以后,所有的修行都是围绕道而展开;没有见道之前,我们修行就是要按照佛陀的开示,从皈依、发心、持戒、修定、开智慧,这五个要素来展开。真正用功,佛法一定是心地法门,心与佛法不相应的时候,我们谈不上修行。通常有人会感叹:现在是末法时代。所谓末法时代,就是众生根基陋劣,环境不利于修行。共业所感的这个世界是多诸烦恼痛苦,别业所感的个人体弱多病,称为末法。实际上,心中有正法的时候,就是正法时代;心中有像法的时候,就是像法时代;心中只有末法的时候,也就是末法时代。

通常的发心,按照我们所认识的佛法去修学,但没有善根福德因缘,理解不了什么是正法,往往会舍本逐末——执著的只是枝末、小事情,对于最根本的大事情却搁置一边。有些人修行,很像是修行人,心里面也很像是正法,实际上并不能与心性相应。比如说听到这个空以后,就觉得什么都是空的,心里就跟空相应。于是他忽略了持戒,忽略了培养福德,忽略了菩萨行的这种菩萨的品质、人品。菩萨的品质、佛的品质,反而被忽略了,这就是心中的像法。

有些人学了一些教法以后,嘴巴能够说空,心里却常是有。“口便说空,行在有中”,这就是祖师大德说的“鼠唧鸟空”。学习了心性的这个法门,我们都知道“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知道了这个即以后,一天到晚就说“即”。让他打坐,他说:“不打坐即是打坐,打坐即是不打坐”;让他持咒,他说:“不持咒即是持咒,持咒即是不持咒。”这个话是有道理的,但那个心不一定有道理。老鼠叫起来,也会“唧唧唧”地叫,但是老鼠并不知道什么是即;有一种鸟叫的声音,也是“空空空”地叫,声音很响,但是这个鸟也不知道什么是空。

有些人学习了这个即,“一即一切”,于是他嘴巴就在那里叫。知道了空,“五蕴皆空”,所以你叫他做什么,他都有理由推辞了:一切法都是空的,还做这个干什么?就是嘴巴在“空空空”,心里呢,一大堆烦恼。别人都能看得出来,不要说是善知识了,就是同行的,甚至比他差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比他不懂得教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个人被强烈的我执、我慢和习气困住了,并不是安详洒脱的样子。所以古大德说,这种学习了教法,嘴巴会说却不能做的,叫“鼠唧鸟空”。跟老鼠、跟鸟一样,只会说不会做,这种情况就是末法时代。

如果我们学了教理,听懂了,按照教理去说给别人听,自己却一点都不知道——“终日数他钱,自无半文份”,自己一点都没有份,“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数沙徒自困”,这都属于末法的现象,就是我们所追求到的,所得到的,只是最枝末的一点。

有些人修行要摆一个修行的样子,给别人看起来既庄严又勤劳,还很精进、很谦卑,自己内心也觉得自己在修行,大家也觉得这个人德行很好,但实际上他的内心还是没有安住于不生不灭的状态,或者他也在努力地按照佛法去做,表现出修行的样子,这是像法,并不是正法。

如果你这个样子表现得并不是那么特别的圆满,还有一些缺陷,偏执于一端,有些人认为“我要不讲话才叫修行”,“我要怎么样才是修行”,内心却无法与法相应,这就是末法。

当然很多时候,行为所表现的就是懈怠、放逸、贪嗔痴、我慢,内心也没有一点点与法喜相应。不要说出世间的空性——常住真心,就是世间的四禅八定,甚至是欲界定都没有。那颗散乱的心,早就表现在行为当中了。甚至还在生气,实际上在他的身上已经看不到任何的法,这实际上就是灭法,并不是末法的问题。末法还有个枝末抓住,他连枝末都没有抓住,连最起码的一个人的样子都不具足了,那就是灭法。这样的人,只能给别人带来烦恼,和起到诽谤三宝的作用,没有其它任何作用。

我们做居士的,也称为护法居士。护法,是护什么法?第一就是护持自己的正法。你能够护持自己心中的正法,这就真正的护法。所以居士称为居家的大士。大士就是菩萨,说白了就是在家菩萨。居士这个名称也不怎么好称的。你心里与法相应了,才能够称为在家菩萨;始终护持自己的正念,才称为是护法居士。如果心里没有正念,到了寺庙执著这个寺庙、这个师父,执著那个寺庙、那个师父,而善恶是非,或者是正邪偏圆都分不清楚,你去护持,就不是护持正法。如果见到了有正法的道场,正法的修行人,我们去护持,这叫外护——在外保护它。

这一切护法和修行,正法、像法和末法,它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关键在于这个法是大乘究竟的菩提法,还是解脱道的涅槃法。哪怕我们见到了空性,安住于空性,却没有发利益众生的心,但是你能够安住于涅槃的状态、不生不灭的状态,这起码也是一个出世间法。如果没有出世间法,那就谈不上正法,最多就是像法或者末法。所以我们要看到心念生起来的这个重要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五

上午给大家讲过,见道以后的人,就是随缘自在。随所缘的境界,无论是善恶、好坏、是非、修行人还是不修行的人,对你来说都是佛性在显现。一切功能、一切作用,唯独只有作用本身——这个性能的本身,常住不灭,遍十方法界,不增不减。如果没有见到这个性,那我们还是要找到一个下手处,就是从根上。耳根上可以下手,修耳根圆通。从意根上也可以下手,就是所想的东西不要去执著,而注意力在能想的这个上面,即便你打了妄想了,也不去管你想的是什么,而是注意到你能想的这个能上面。能想的即是意根,所想的即是法尘,分别法尘的即是意识,就是妄想。在想的时候也可以入流亡所,可以让自己想,想了以后就把想的东西给忘记掉,注意到能想上面,这就是在意根上也可以修。

还可以在六根上同时修,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一旦把心牵挂到阿弥陀佛那里,忆佛念佛,那六根就同时摄持住了。六根怎么看、怎么听,都不离当下牵挂佛的感觉,时时刻刻都在清净庄严当中,这个是具体的用功下手处。我们要掌握,最起码要掌握一种,让自己经常安住于这种状态。如果你已经见道了,那就不一定是一种,你在每一种上都可以试着去用。二十五圆通,二十五个法门,都可以让你去用。每一个你都去试试看,试到最后,二十五个你都会了,那你就是所对一切境界自在无碍,没有任何障碍。

有些人问我:“心密三年修满了,打坐一千座也坐过了,接下来要不要再打坐?”打坐这个相啊,最多也只是一个像法,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看你这颗心到底如何去用。如果你心实在散乱,需要停止一段时间,那你就要继续打坐。如果按心密的要求来说,实际上它要修的就是心中的心。我们妄心当中就有真心,拨开妄心就见到真心了,拨不开,那就要继续拨。就是要把根尘看到它无处可以躲身,把我们这个我执牢牢地抓住,抓到最后,这个我执就没有它施展的余地。时时把它抠住,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时候。我们就是擒贼先擒王,把这个贼王先抓住了,其它的贼都没有办法。

我们要知道,修行的过程,按通常的这条道路,要以戒定慧三学去修。《楞严经》也告诉我们三无漏学的重要性。三无漏学——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依无漏慧,断生死根。摄心为戒(持戒),各种威仪规矩、行为轨则,都是为了让我们这颗心能够摄持得住,不要到处奔跑、散乱。能摄持自己的心,你自然就按照各种各样的规则,去实行自己的修行行为。不能摄心的人,在这个寺院呆呆觉得不行,在那个地方呆呆也觉得不行;在这里不能遵守常住的规则,在那里又不能遵守大众的共住规约;跟这个人交往,不能让这个人生信心,跟那个人交往,又觉得那个人不行。所以内在的本质是他没有摄心,心没有摄持住,没有安住于正念,所以到处奔波、流浪生死。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六

我们在现实的人生当中,在座很多居士,可能或多或少会有人觉得,学佛了以后变得消极了,以前很积极的。有很多人问我,学佛修行是不是很消极?我告诉他,在某一个角度来说,确实是消极的,但是消极是有原因的,是有道理的。世俗上的教育,我们从小开始,每天都要接收很多的信息,从小父母亲就告诉我们,你应该如何如何,你要获得什么样什么样,成绩考试分数越多越好,财富要越多越好,长相也要越漂亮越好:什么东西都要越多越好。世俗的教育它所谓的“积极”,就是增长越快就是越好,获得的资源越多就是越好。它是向外驰求,追求外在的物质来增加它的份量,这是一种世俗的、向外驰求的道路。而这个世间,我们眼睛向外去看一看,如果你向外追求的,没有一样事情不是痛苦的,所求来的所有一切,无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它的本质上全部归于痛苦。

现实的生活当中,没有一件是快乐的。如果这一点观念没有生起来,那么我们对于五欲六尘根本放不下。向外驰求,忘失了自己的心性妙用,所以是痛苦。这个暂且不说,就是按世俗的观念,我们去分析这个现实人生,无论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还是色身香味触法这六尘,只要向外去求得快乐的感觉,它的本质也是痛苦。佛经里面讲三苦:苦苦,就是痛苦本身是痛苦的;行苦,就是不苦不乐的感觉也是痛苦的;坏苦,就是快乐的感觉也是痛苦的。苦的、快乐的、不苦不乐的,归根结底都是痛苦,所以我们在现实的人生当中,根本求不到真正的快乐!

有些人会说,我追求的快乐,那个感觉太真实了,怎么可能是痛苦的?我们肚子饿的时候吃饭,有饭吃,有好吃的东西,我们觉得很快乐;寒冷的时候,有衣服穿,我们觉得很快乐;走路很累的时候,我们坐下来休息,觉得很快乐。而事实上呢,吃饭、穿衣服、坐下来,这三件事情的本质上还是痛苦的。肚子饿的时候吃饭是快乐的,但是如果说吃饭这件事情它的本质是快乐的,那么我吃饱了以后还继续吃,一直吃到吃不下还要吃,它的痛苦马上就显示出来了,所以吃饭这件事情它是痛苦的。如果本质是快乐的,那我们增加越多,应该越快乐,但它增加得多了,痛苦就来了。冬天冷的时候,穿衣服是快乐的,夏天如果衣服再穿上,不是神经病也要把你给热死,还是痛苦的。我们坐下来的时候,因为走路累了,坐下来你觉得快乐,可是坐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再坐下去,恐怕很多人就要开始叫苦了,所以坐下来这件事情本身是痛苦的,不是快乐的。那我们说坐下来是痛苦的,站起来走应该是快乐的,其实站起来走也是痛苦的,你如果一直走下去,不要说走三天,你就走一天,你就叫苦连天了。

世间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没有钱的人很痛苦了,有一点钱他很快乐,当他真挣了有一百个亿了,恐怕这个钱对他来说就不是什么快乐,再多一百、多两百,多一个亿、两个亿就没有快乐,但他如果少十个亿,他可能就跳楼了。世间的任何一样事情都是如此,包括情感。一个人感觉自己很孤单的时候,总想需要找个依靠,找个人聊聊天、谈谈话,如果这个谈话、这个聊天能成为快乐,那你永远都谈下去,可是很多人并不是这样。情感会造成一种依赖。情感的依赖,大部分都是到死亡的时候才现前的,叫爱别离苦。这个世界的本质,让我们觉得情感是快乐的、亲情是快乐的、友情是快乐的。亲情和友情,在你痛苦需要帮助的时候,它能够缓解你的痛苦,帮助你,但是有情感的人,他会下意识地以为这个情感会一直持续下去。爱情,以为永远不会分开,亲情,父母亲,也以为不会分开,而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分开。每个人在死亡的时候,都是随着不同的业,“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

所以任何情感、任何快乐,在这个世间没有永恒的,只有无常才是真实的相状。我们要知道,世间你所要追求的一切快乐,它的本质只有痛苦。世间一切,除了死亡没有欺骗我们以外,其它的一切都是欺骗我们,都在欺骗我们——我们误以为不会死,误以为能活八十岁。死亡是没有欺骗我们的,最早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应该知道我们会死;但是往往在生活当中,我们就忽略了死亡的到来,却去追求情感、追求财色、追求名利、追求感官上的一些享受,认为去追求这些,我们才是积极的,才是光宗耀祖。

有一个人,他在死亡的时候,阎罗王派黑白二无常来,要把他抓走,他还觉得很冤枉:“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你来抓我,怎么不给我一个通知?”

阎罗王说:“我已经给你写过七封信了,都告诉你,你要来了,你一直不当一回事。”

他说:“我没收到啊!”

“你怎么会没收到呢?第一封信,你生下来的时候,我就放在你口袋里给你带来了,你一生下来,大家都知道会死的。”

你们看看口袋里有没有这封信啊,有没有收到?

“后来慢慢长大了,你眼睛开始模糊了,看不清楚了,这是我给你的第二封信。你的机器快坏掉了,你不当一回事。

再过一段时间,你耳朵也聋了,听不清楚了,这是我给你的第三封信。再后来,你牙齿也掉了,我给你写的第四封信。再后来,你的脚走路走不动了,要拿拐杖了,这是我给你的第五封信。

再后来,你很多记忆模糊掉了,没有年轻人的记忆力好了,开始衰退,这是我给你的第六封信。

“到最后你躺下了,这个时候我给你第七封信了。”閰罗王说,“你看,这七封信清清楚楚,都写着你离死亡不远了,可是你不知道。”

我们通常的人,对于死亡没有警觉。你所谓的“积极”的追求,永远都没有停止的时候,不会使我们从本质上感到快乐,即便是快乐,也只是相对的快乐。赚了一千万的人,他觉得今年赚了两千万快乐了,如果今年赚了十万,他觉得简直是丢死人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世间的欲望,凡夫的欲望啊,“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欲望是不能填满我们的心灵的。

佛告诉我们,你这一生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在六道轮回当中,天人享受快乐,三恶道接受痛苦,唯独人有一半快乐、一半痛苦,而且是痛苦比快乐多。人是在六道当中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动物,因为他知道痛苦,知道快乐,还知道离苦得乐。知道追求快乐、舍弃痛苦,这是他的智慧,是他最难得的生命状态。有了这样的一个生命状态以后,应该去追求真正的快乐,舍弃一切痛苦。最宝贵的生命你拥有了,可是拥有生命的同时,又伴随着这么多的痛苦,这些本质上都是痛苦的。如果你把宝贵的生命,这一生都投入到痛苦上面,投入到本质上是痛苦的这些世间法上面,你划不来,不值得,不应该这样去追求。

对这些世间所谓的快乐,我们要采取什么态度?佛法告诉我们要“适可而止”,你不能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追求这些“财色名食睡”上面。但是我们是一个凡夫,又必须要有“财色名食睡”——你要注意你的色身,注意你的经济,也注意你的饮食结构,注意你的健康……怎么样才算健康的生活呢?就是适可而止。你不要觉得,坐在这里快乐,你一天到晚就想坐,其实你要适可而止。坐在这里快乐的时候,你就坐在这里;坐在这里差不多要痛苦了,你就站起来。没有钱,没有饭吃的时候,我们就要先去吃饭,需要养饱自己;养好了以后,你就不能再追求养你的这些东西,而是要把你的生命放到追求无苦之乐上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七

什么是无苦之乐?佛告诉我们,在现实的人生当中,虽然一切都是苦的,都追求不到真正的快乐,但是在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生命当中,蕴含了三种无苦之乐,三种没有痛苦的快乐。在现实的人生当中,我们追求不到无苦之乐,但是在生命的本质上,我们看到了无苦之乐,要去追求这个无苦之乐。

这三种是什么呢?就是戒定慧三学。第一种就是遵守规则。一个遵守规则的人,他是懂得快乐的人,不遵守规则的人,是破坏快乐。这个规则包括:皈依三宝、要持戒。修行人有修行人的规则,在家居士有居士的戒律,夫妻相处有夫妻的规则,社会有社会的公共道德,国家有国家的法律,每一个团体有每一个团体的规章制度。要生存得开心,没有痛苦,你在这里生活,就要遵守这里的规章制度,你在那里生活,就要遵守那里的规章制度。

释迦佛在制戒的时候,他是按照我们每个众生如何契入心性的这个标准,“令僧欢喜”,这是第一条。结戒的《十句义》当中讲到,遵守这个规则,就是让我们能够快乐地生活,所以它是“令僧欢喜,令僧安住,令正法久住”,住在这里就安心。只有安心了,那么正法才能够流传在世间。

世俗的很多规则,佛也告诉我们要去遵守。特别是随方毗尼,佛跟我们说啊,如果那个地方有很多的风俗习惯,他们这些习惯是比较好的习惯,不伤大雅的,不是一些伤害生命健康的习惯,弟子们去了那边,也要遵守那些习惯。佛陀说:“我的戒律里面制定的一些小的戒律,如果到那个地方不适应的,你可以按照那个地方的习惯来。”比如说佛制“但三衣”,就是五衣、七衣、祖衣三顶袈裟,但是到了多寒的国土,像西藏、青藏高原,雪山、雪域那么寒冷的地方,你说穿三件衣服,冻也把你冻死掉,那怎么办呢?你要遵守那里的风俗习惯,你就要穿上更多的衣服,所以我们汉地就制造了海青等衣服(百一物),里面有穿起来。这就是佛陀的智慧,他告诉我们,一个会遵守规则的人,他是获得了快乐的第一要素。

我们大家看一看,自称为是个修行人,却不遵守这里的规则,不遵守大家共同的这种生活习惯,标新立异,搞个性,搞特殊化,这就是不认识戒学的精神。遵守规则是不会痛苦的,遵守国家的法律不会痛苦,遵守戒律不会痛苦,没有一个人会因为遵守规则而痛苦。那有些人问了,现在这个社会要按照规则办事,但是好像有时候是不能按规则办事的,要找后门的,不找后门我这生意就赚不来了。其实真正能够做大事的,他一定是按照规则。不按照规则,那么大家就在痛苦当中。而这个痛苦呢,不是说你不按照规则就会快乐,实际上你走后门得到的这些利益将来也会失去,也保持不久。因为你所做的这件事情,是破坏社会规则的。行贿、受贿的人,是破坏社会规则,是有罪过的。你不要说,“那是没办法啊,大家都这么做,我也要这么做”,你这样做你就参与了犯罪的集团。

社会公共的心理失调,心智——心理的智慧,失调了、不正常、不健康了,你用这种不健康的状态继续参与,你也是心智功能失调。在一个心智功能失调的社会,大家都会压力很重,烦恼很多。像日本,表面上很发达,但是在全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就是日本。为什么自杀率会那么高?因为那是一个功能失调的社会,压力才这么高。社会发达,很发达的地方往往有很多不按规矩办事的。表面上很发达,实际上人心惶惶,所以自杀率才会那么高,这是由于这些不遵守规则的人造成的后果。那些人的自杀,跟这些人都有关系的。

我们要想到这一点:我宁可少得到一点,我遵守规则,那我就不会在这个世界参与到犯罪,或者说参与到社会功能失调的病态心理当中去。我们要把因果看清楚:我不能做这个事情,我生起烦恼,这不是我的错,我遵守规则本身是不会错的,是对方,他做错了,他不按照这个规则办事,这就有因果的。就像你坐在那里很规矩,别人打你了,你手痛起来了,你不能说,我遵守规则,所以你看我被打了。事实上是对方不遵守规则才打了你,如果对方遵守规则,他就不打你,那么你就不会痛了。所以遵守规则在本质上是没有痛苦的,这是第一条。

第二种无苦之乐就是稳定。我们国家领导人讲:“稳定压倒一切。”现在讲和谐社会,就要身心稳定。其实,稳定是我们生命当中本质的快乐。我们不要以为稳定是痛苦的,其实心散乱才是痛苦的。大家看看自己的心情:情绪稳定、家庭稳定、事业稳定;学习稳定、修行稳定、进步也稳定;社会稳定、国家稳定、地球也稳定,稳定是没有痛苦的。所以不会有人说:“我情绪太稳定了,我很痛苦。”有没有?不可能有情绪稳定的人是痛苦的。只有你的情绪散乱了,乱来了,才会痛苦。佛法的戒学,是让我们稳定的基础——戒为定之基,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为持戒,才有稳定。

如何获得稳定?这是定学的内容。我们念一句佛号,有一句佛号的稳定;诵一卷经,有诵一卷经的稳定。坐禅、止观、经行,所有的一切法门,都是让我们先稳定,然后才开智慧:稳定是智慧的基础。一个修菩萨行的人,他的眼光和要求可能是团体的稳定,所以他一个人要东奔西跑,在那里忙,但是他忙了,大家稳定了,他的心就更稳定了。表面上看,他这个人在那里折腾得很多,实际上呢,大家稳定了,他的心就更稳定。我们看到一个国家领导人,国家稳定了,他的心就定了,他无论多忙,都是值得的。我们自己身心稳定了,身上的这些小的细胞也会稳定;如果你身上的细胞不稳定了,在那里激动、在那里嗔恨、在那里犯毒——贪嗔痴这三毒,时间久了,你的身体就会病,病毒就会出来,你的心就随它转了。所以身体不好的人,想入定也很难,因为身体很多细胞在捣乱。

我们要看到,稳定本身是快乐的。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感觉坐下来舒服,就坐一下,坐下来是快乐的;坐着腿痛了,不舒服了,心乱了,我们站起来舒服了。你看,站起来他的情绪就稳定了。没有饭吃的时候,肚子饿得不行了,不稳定了,三餐饭一吃进去,他心情就舒服了,稳定了。所以稳定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我们追求的是本质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的、外在的行为。情绪稳定、团体稳定、道场稳定,这是整个佛法所要追求的结果。

追求定以后,第三个无苦之乐——真正的无苦之乐是智慧。定虽然是无苦之乐,但是世间的定它是有限的。哪怕你停在那里什么妄想都没有,停个八万四千大劫,也就只是长寿——非想非非想处天,四禅八定的第八个定。那么长时间定在那里,在定里他一点痛苦都没有,但是定力有限,他会出定,一出定了心就动了,一动就乱了,一乱就堕落了。所以世间的定,包括无想定的外道定也是如此,顽空也是如此。他一想到空,他就觉得身心很安定、很舒服,但是这个空坚持不了多久,因为动力不够,他所抓住的这个空,还是一个生灭法,还是一个空境,是一个相对的缘起法。所以抓住了六根、六尘、六识的生灭世界当中的定境,哪怕你不想——就是没有妄想,停留在根上,还是生灭法。这种定对我们目前修行来说有一点用,就是可以让心定下来,再开智慧。它不是究竟法,也就是说它可以让你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痛苦,但是如果你执著在这个上面,最终的结果还是会痛苦,它不是真正的究竟定。

“大佛顶首楞严”,这个楞严大定才是真正的稳定。没有出定,也没有入定,是不动摇的定——出定也不动摇,入定也不动摇。坐在那里不动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的心性现在起定的作用;你从定里出来,心里在想东西了,是在起到想东西的作用。心性大定是没有出定,没有入定,这是我们生命上最本质的快乐,它是一点痛苦都不会有,我们要追求这种定。生命的本质是这么稳定,而我们大家平常却无缘面对,没有能力去认识它,这是非常可惜的一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那么定了以后,就是智慧了。因定发慧,因为定下来,你的智慧慢慢地显现出来。定和慧就像是灯和光,我们点一盏蜡烛灯,如果有风吹来,蜡烛灯摇晃着,旁边的情景都看不清楚。散乱的人,他的智慧也是七零八落的。一般人的智慧都是非常的片面,今天想到这个,觉得这个有理,明天想到那个,觉得那个有理,你的理永远在变化的。就像我们小时候慢慢长大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看了一本书,我们有体会了,以前的观念又被推FAN了;就像科学的发展一样,我们认识到了一个观念了,提高一个观念了,把前面的观念又消除掉,把前面的看法又给矫正过来。

这颗心没有安定,所产生的一切智慧都是动摇的,都是零碎的,不是整体的智慧。也可能你待人接物有智慧,但是你自己修行用功就没智慧了;也可能你打坐的时候有智慧,你待人接物的时候就没智慧了;也可能你对亲人还有智慧,你对仇人就没有智慧了;也可能你对一般的人还有智慧,但是对你情感很重的人,你又没有智慧了。所以凡夫的智慧,它是没有稳定的。摇晃的灯光,它照别的景物,照出来都不是正常的。那我们要追求稳定,使这盏蜡烛灯成为一个无风的灯。没有风吹来,灯柱静静地在那里照着。就像电灯一样,你看电灯的光一照,那就很清楚了。因为电灯,它是没有风可以吹得动它的。

我们的楞严大定就像电灯,什么风都吹不动,“八风吹不动”。在自己的心中,感受这种无风的灯,看到自己的心像没有风的灯一样,点在那里没有动摇,这个时候它照着外面就是智慧了。所以无风的灯是定,灯照到万物才是智慧。智慧才是认识事物真相的能力,这个能力我们大家都有,但是被我们强烈的执著给支离破碎了。如果我们没有任何执著,那么智慧还会现前,当这种智慧现前,一切生灭烦恼到你面前,你看得比谁都清楚。它来了,是什么样子,你就知道了。

有时候,大人看到小孩子从外面跑回来,讲我怎么样怎么样了,他要是撒谎,大人一看就看得出来。有经验的人一看就能看得出来,因为你心比他定,就能看到了。如果你心的智慧是光明的,这个人在撒谎还是在说真话,到你面前,他的话还没讲,你就能看得出来,这就是智慧。所以烦恼的事情要来了,会让你烦恼的,你一看,这因缘如此,也不必烦恼;生老病死要现在你的面前了,你一看,自有前因,已经定好了;阎罗王的信已经早就在我口袋里了,一看,对上了,他就不会烦恼,也不会痛苦了。所以有智慧的人是不会痛苦的,无论遇到快乐,还是遇到生老病死,也不会有任何痛苦。因为有智慧,他把这些前因后果、生灭的现象,以及心理的活动状况早就看得清清楚楚了,看不清楚的人是智慧不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