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癸二见境同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此承上既用心同佛,故见境亦同。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即依圆觉妙观,观照自心,日久月深,]所以,修行需要时间,我一直跟诸位讲:不能急,我也一直劝这些初发心来出家的法师,这个不能急的,急急忙忙地就要离开师父;急急忙忙地就要离开道场;急急忙忙就要离开这个僧团,这是很悲哀的选择,严重错误的选择。除非我们这里没有法,如果我们这里没有法,则另当别论。对不对?我们这里一直在弘法利生,我们法还没有学到一个定点,急急忙忙就要离开,出家众,这样讲起来是很可惜的!而在家众则是经不起别人讲几句闲话就离开了,我们也是夫他很怜愍,很怜愍,没办法!我常常跟邱医师讲:邱医师!我们两人立场上相同。邱医师也说:对!师父!我们立场相同。邱医师说:我是一个医生,人家如果不让我们看病,对不对?人家如果不让我们看病,你只能嫌我技术不好而已,你不能嫌我没有实力。对不对?你不来让我医治,或是来让我医治,而你对我没有信心,你只能说我技术不好而已,你不能说我没有实力。师父也是一样。邱医师说:你不让我医治,痛苦的是你!很有道理!

你不来让我医治,只能笑我技术不好,不可以笑我没有实力,但是,痛苦的是你。今天他这样讲,我也要告诉诸位:你不来听经闻法,你可以说,你跟我这个师父不契合,你不能说我没有实力、没有修行,烦恼是你在烦恼,我不增也不减,立场都一样。如果说做师父的一直跟你拜托:拜托,拜托,来听经!有法师这样子的吗?要你来听经,还要拼命拜托你?不可能的事!对不对?所以,需要时间,师父一直重复告诉诸位:薰习,一定要日久月深,这样道力才能产生。[功用纯熟,而一旦豁然贯通,顿悟此心,朗然虚静,寂灭真境,一味平等,本无行之可修,亦无果之可证,故曰:无修、亦无成就。圭峰大师云:泯前心迹,]这个“迹”就是相,除去我们内心之相,然后产生了后面的依报正报,[起后依正,]那就平等,[圣凡平等之文。若不泯之,]如果你不除相,则虽然你不憎恨不持戒的人,[则虽无憎]也不特别地尊敬持戒的人,[敬,]这个无憎敬是指前面:无憎无敬,但是,[尚见持毁等,]这样还有见到:这个人持戒,我看得起他;这个不持戒,我就攻击他、伤害他、毁谤他,还有持毁的相在,这样你还是一个凡夫,持毁是生灭法嘛!对不对?

在你心中,有持戒、有犯戒的这个相,你还不是一个修实相大乘法的人,所以,我才说:必需要一切法无相。[故须泯之,]“泯”就是除、就是灭的意思。[方同佛见。]这样才能跟佛的见解相同,[自此以下,正显其同。]你看佛是何等的胸量,佛是何等的胸量!我们今天自我困扰:这个有修、那个没有修,那个怎么样、这个又怎么样;人家有没有修,你怎么会知道呢?与我们又何干呢?是不是这样?因此我们今天不能成佛作祖,全因为整天都在自我困扰,自我困扰,谁给我们烦恼?是你的心魔给你烦恼,什么叫做心魔?不平等心就是心魔,不平等心就是我们的最大的心魔,佛魔相同。对不对?佛魔体同,你今天所有的烦恼,都是从心魔产生。所以,没有证得圆觉性、没有证得本性的众生,他会说:求其无烦恼是了不可得,了不可得。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由自己心迹已泯,惟有妙明觉性,圆照法界。普照,即圆照也。冥一如之无心,即万物之恒寂,故曰:寂灭无二。普照,是如如智;寂灭,是如如理。佛之所极,极于寂照。故《璎珞经》说:“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其实这两者很接近,等觉菩萨是照而常寂,妙觉菩萨是寂而常照。[”今云同佛境界,是等觉义,故云普照寂灭,]照而常寂。[方归一心本源也。]所以说:圆觉普照,寂灭无二,若是修大乘法实相,当下就入寂灭空性,这样就无事。什么叫做寂灭?就是没事,不曾发生过任何事情,没事!一切法统统没有事,天大地大的事情统统没事,统统没事,因为本性一切法悉皆空性。菩萨!你能够想像,天大地大的事情,到我们的心中统统没事这种滋味吗?

这就是佛的滋味,一个人到这种境界,所有的天地万物都任由他使用;什么叫做任由他使用?因为他能欣赏无量无边的外境,不被外境束缚,一切法对他都是处在及无碍,所以,天地万物、所有的财产,都是为他而设。反过来说:束缚在欲望或者是境界的人,则是一个烦恼心的人,烦恼心的人,觉性不能周遍,觉性没有遍满,不能离相,不能空性,不能得到安详,不能持续这个正见、远离烦恼,这样所有的财产都只是增加痛苦而已。因此佛没有一切财产;不过,佛拥有一切财产,我们的觉性如果透视天地万物,就算一天只吃一餐,饿肚子,包括晚上没地方睡,随便铺一件破草席睡觉,包括他的厕所常常阻塞不通,意思是说住得很破旧,住在破屋或是古庙里,虽卧地上,犹如天堂,就像在天上一样,天堂!他知道这只是一个躯壳,这一个躯壳嘛,排泄大小便而已,我把它养得再肥,它也不让我留,留也留不住,我现在每天吃,吃得很胖很好看,它也不让我留,还是得死,让你没得商量;你说:我们商量一下,这个身体不要死!没办法商量,这是很可恶的身体,不能让你商量,没办法用拜托,时间到,你就要回去,不然你能如何?

所以,很执着这个肉体的人,我们就想:我们真正的财产,不是享受的财产,不是享受这个肉体,是享受那种圣人的平等心、宽恕心、慈悲心、安详寂静的心,拥有这颗安详、寂而常照、照而沉寂的心,所有天地万物,眼睛看出去的,都是和平的世界,都是和平的世界,没有争斗、没有战争,外面是纷纷扰扰,内心是安和乐利,心中是安乐妙宝。一切境界乱飞乱舞,对一个修行人,知足、空性、以无量智慧观照的人,跟没有事情一样,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所以,他愈修眉毛就愈宽……,度量大嘛,修这个貌相,慢慢慢慢的,他就一直庄严……,度量一直放大……,所以说:学无老少,达者为师,学佛不分老或年少,谁早一点开通,谁就是老师,学无老少,达者为师。

[【“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不即不离就是当下、当处解脱。[无缚无脱;]连束缚也没有,连解脱也没有,到这个境界,[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于中,即寂灭无二,圆觉真境之中;]也就是说:我们清净加深的真实的境界当中,[随缘现起照用,照彻恒河沙数,诸佛世界。不是一恒河沙,乃有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不是一不可说,乃有阿僧祇,不可说诸佛世界;]要念对,不要念作:不要讲,不要讲,不是这样,佛几时叫你不要讲?可别念成:不要讲,不要讲,应该念:不可说,不可说。[况且不是一阿僧祇,乃有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然此中意旨,盖直指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世界,不是算其数量,]所能了解的,[是引机造诣无边境界,]引导众生入无量无边的境界。[故假增积多数耳。]来显示,当然就要说无量无边。[云佛世界者,以净秽等土,皆佛所统也。]以净跟污秽等土,都是佛……,这个“统”不是管辖,是教育的区域范围,都是佛所才华的范围,佛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所统就是:是佛的教化的一个范围。

[犹如空华者:喻现起世界,从缘无性。一切世界,皆依妄念,]菩萨!虽然说这很平凡,但是,这句话就是我们根本的生命观,一切世界皆依妄念,简单讲:如果我们放下妄念,这个世界的业就牵引不了你。这个妄念简单讲,就是执着娑婆世界,简单讲:你如果一直执着娑婆世界任何一件事情,都叫做妄念,你一定要单刀、直接斩断烦恼的根本,对这个娑婆世界不求,不起心,不动念,心都安住在极乐世界;我就是要去极乐世界!对这个娑婆世界不求,虽然损失一切,但是,你当作没有损失一切,因为我的目标在极乐世界,虽然吃亏一切,我并没有吃亏一切,不要对这个娑婆世界起心动念,使你落入这个娑婆世界的引诱,起这个妄念,就像被娑婆世界吸走了;我不起心动念,这个娑婆世界就吸不了你,我不会再来这里出生了,吸不了你啊,知道吗?它吸不了你。今天娑婆世界有你的办法是为什么?因为你有妄念,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你有贪嗔痴不断啊,娑婆世界就有你的办法,魔障就有你的办法。如果我今天对娑婆世界统统无所求,所有的生命我都放在极乐世界,你想想看:但是,讲是这样讲啦,很困难!

昨天举办皈依,有一个菩萨来到这里,来到这里,他的女儿却不见了,来这里没几分钟,她的女儿就走失了,跟她一起来皈依的,她很紧张,泪流满面,一直哭:我女儿……,本来是抱着她女儿欢欢喜喜要来皈依,不料却被人群、人潮冲散了!没办法,母女是先天性的一种感情,没办法,在世间人来讲,这是很正常的,母性的伟大;但是,就佛法来讲,这个也是妄想,这个也是妄想;如果女儿不见了,当妈妈的不会急着寻找,这也是很糟糕了,算是精神不正常!所以,她的女儿被人群冲散时,我一直安慰她:不要紧张!你女儿几岁?她说:才一丁点大而已!我说:这样不会跑很远,不用担心,菩萨!你不用担心,既然这么小,绝不会跑丢了。后来经过没几分钟,我去楼上再下来,她就找到了,破涕为笑,很高兴!说实在的,虽然知道要皈依、知道要修行,但是,要破这个执着,没那么简单,不是这么简单的!

皆依妄念,[念既刹那不住,界亦起灭纷纭。]我们的念就是不住,刹那间一直变化。[成、住、坏、空,旷观世界,变迁不定,故曰:乱起乱灭。总显空华无实,世界非有,]你看,世界非有呢!诸佛菩萨能够空三千大千世界,而我们一点东西都空不了,空不了!所以,讲到诸佛的度量,凡夫实在是无法相比,世界非有,世界既然是非有,只是暂时借我们居住的。所以,[惟有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也。不即不离者:]是什么意思呢?[明此世界,不即圆觉,]也不离圆觉,为什么不即圆觉呢?[以本无自性故;]所以,不即圆觉。什么叫做[不离圆觉,以全体即真故。如空华无异,]空华是不实在的。[由不即故,]因为不即故,[所以虚幻起灭;]虚幻起灭。[由不离故,所以华处即是空处。上约依报世界也。

更约正报身心。无缚无脱者:于寂灭无二,圆觉真境之中,随缘现起,十种法界。因惑、业、结缚,而成六凡有为之法界;由修、证、解脱,而成四圣无漏之法界。虽缚脱不同,俱是从缘无性,当体即真,]当体即真,[故双无也。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者:始知者,昔日迷而不知,今日观行成就,悟后方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众生个个具有本觉佛性,]本觉佛性,[由始觉有功,]修行修到一个功力,修到一个功力。[本觉方显,与佛无异,故曰本成。然说众生,本来成佛,惟华严与本经有之。]《华严经》也是这样说,也有这样说。[但以语惊凡听,]凡听就是一般的听众,一语惊破一般凡夫的听众。[理越常情,]常情就是一般,这个道理超越了一般我们所能想像的。[佛既罕言,]佛很少在讲,众生多不信,[生多不信。]产生了很多的不相信。[当知诸佛,言皆真实不虚,只怪自己未悟,]有个人去问禅师一句话:禅师,祖师!我为什么不悟呢?禅师说:不悟是你自己不悟,又没人阻止你!真傻,问这样一句话!他问:我经典听这么久,怎么都不悟呢?禅师告诉他:你不悟是自己不悟,不悟是你自己不悟,悟也没有挡住你说:我不让你悟!好笨啊![并非诸佛妄谈。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者:以既知众生,本来成佛,返观从前,六凡之轮回生死,四圣之取证涅槃,皆无明梦中之事。今无明梦破,返观往事,如昨梦耳。二见境同竟。

癸三称实同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去无来。】]佛直接证入圆觉,一切都破,统统破。所以,以前禅宗在修行,到师父那里,哪需要搞这么久?哪需要从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初五,一直讲经,搞了三年?足足三年!到今天,如果我说:悟的人举手,对不对?没有人敢,没有人敢举手,举手的话,我问你两句,你就倒了!对不对?你看我们现在的根机!以前的人就是佛法难得,在大陆修行,想参访一个高僧大德,印证自己是否开悟,要跋山涉水,走好几千公里,才能遇到善知识:现在不同了,现在车子一坐就到了,骑摩托车,很快就到了,现在参访善知识很新简单,拜托他来,他还不来,所以,他不会珍惜,他不会珍惜;要等到我往生后,才发觉:唉!没来这里很可惜,师父在世的时候,我为何都不了解师父的发心呢?以前太虚大师,虚大师在大陆被人误会得很深,在传记里说到,他遭人暗杀未成,太虚大师在读经时,遭人暗杀未成。太虚大师为人较不拘小节,整个中国今天的佛学院,包括出家人的服装、佛学院,都是虚大师所创办的。虚大师因为不拘小节;以前在大陆都是人力车,人力车,拉着车子……,有时候,人力车上面会坐女众,虚大师有时候很忙,要赶时间,人家车子载一个女众,他就喊着:喂!下来,下来!让我挤一下,让我挤一下!一个出家人跟一个小姐坐在一起,这样载着走……,有的人就很看不惯,结果遭人毁谤,毁谤他是政治和尚。

当时有一个在家居士,男众,整天不批评别人就很难过,他很看不惯太虚大师这样,很看不惯,所以就四处散播谣言:虚大师曾经劝他:人家发什么心,我们不知道,还是赞叹佛教才会兴,因为《阿弥陀经》里面,都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他说:人家发什么心,我们不知道,我们不要这样批评。师父一直劝他,这在家居士还是拼命一直毁谤,意思是要掩饰自己的缺点。起到虚大师已经往生了,往生了,他还是讲同样的话,虚大师送火葬场,荼毘的时候,荼毘,火化,他站在一旁,因为他也是太虚大师的徒弟,师父教徒弟不要毁谤他,徒弟不听他的话。火化后是什么情形呢?火化出来,太虚大师整个心脏全部舍利子,外面全部舍利子包围,全部被舍利子包起来!他这下子惨了,毁谤菩萨,糟糕了,当场就一直哭,糟糕了,不通忏悔,师父在世的时候人,他不听师父的劝告,叫他不要毁谤,等到师父死后火化,整个心脏都是舍利子,才开始在担心,完蛋了,外省人说: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这下子惨了,糟糕了,毁谤菩萨!你想想看,他的功力到什么程度?整个心脏都是舍利子包起来!所以,我常常讲:当然,那是太虚大师,那不是我,那太伟大了!

意思是说:人家发什么心,太虚大师他无起无灭,无来无去,他到这种境界,他全心都是为佛教,太虚大师。再说倓虚大师,他有五个孩子,后来出家:倓虚大师。你看,《影尘回忆录》,对不对?倓虚大师都说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他出生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统统没有,倓虚大师一直说,他是一个平凡的,很平凡,很平凡的人,很平凡的人,但是,倓虚大师很重视因果,他儿子事业失败,求助于他这个父亲,被他骂回去,常住的钱怎么可以帮助你?马上骂他回去,一毛钱都不给他!对不对?常住的钱怎么可以给你?对不对?因果分得很清楚,分得很清楚!不是像我们现在的人;倓虚大师火化后也是不得了,不是像我们现在,人都还没死,就说他出生时梦见阿弥陀佛,照三千大千世界,唉!那是大妄语,大妄语,人都还没往生,就写得像小说一样,不知道到底写什么东西!一切无起无灭,不来不去,统统没有。

[此蹑前,既见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即称合圆觉实性,同佛境界也。但了梦体本空,则一切自无。了生死空故,无起烦恼,而成生死;了涅槃空故,无灭生死,而证涅槃。无漏圣法非新来,有为凡心非灭去,而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菩萨!你想想看,既然来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我们修行何必做表面功夫呢?搞这些做什么?有的人来参访我后说:那个法师很奇怪,也不曾看他穿长衫,也不曾看他披红袈裟,很奇怪!都是随便穿一件罗汉褂!所以,我下楼的时候,外面进来的人会问:请问要去哪里找慧律法师?我就说:我师父现在正在午睡,他没空,你不要来找他!他说:你师父在午睡喔?你师父都睡到几点?我说:我师父都睡到三点半。他说:那我在这里等到三点半。我说:他也不一定会下来啊!他说:你的声音很像你师父呢!我就说:对啊!我师父说要把衣鉢传给我。他说我的声音跟他很像!他才半信半疑的:这样啊!一直纠缠不清还是不见的好,我看起来既不像祖师大德,也不像高僧大德,统统没有。我很奇怪,我喜欢很平淡、很平凡,我就是去参访广钦老和尚,有一次我去六龟参访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总是坐在一张藤椅上;以后我在内门乡也要准备一张像广钦老和尚坐的藤椅,坐着,整个人缩在椅子里几乎看不见,这样坐着(慧律法师学弯腰坐的样子),这样坐着。请师父开示!然后就说:念佛,念佛!师父!念佛要怎么念?南无阿弥陀佛……,整个人缩起来,驼背,像广钦老和尚一样,坐在一张藤椅上,很简单!广钦老和尚很朴素,穿一件褐色的半截的短褂,再来就是穿一件褐色的……,戴一顶帽子,广钦老和尚会戴一顶帽子,戴一顶帽子。你注意看,广钦老和尚的手很长,他年轻的时候一定很高大,真的喔!

老和尚的手很长,手很长、手指很长,他年轻的时候一定很高大,因为没吃饭就缩水了,没吃饭,他都不食人间烟火,都不吃饭,吃水果、喝牛奶而已,统统没有,不吃啊,不食人间烟火,你想想看,一个人几十年不吃饭,难道不会缩水吗?所以,老和尚常说:我这间房子要坏掉了,我要搬家了!听他开示的人,大家都知道,老和尚常常说:我这间房子要坏掉了,会漏水,该搬家了!意思是说要往生了。老和尚是一代高僧大德,你看他有在搞稀奇古怪的事吗?他几时在穿什么有的没的?统统没有,统统没有!所以,我们这里诵戒,全部都诵《广钦老和尚开示录》,你看这些孩子,三十六个法师,师父从来不用操心他们,我都跟法师讲得很清楚:我讲的哪有可能比广钦老和尚讲得更详细?你们乖不乖,老和尚那本书写得这么清楚,还需要我慧律法师再跟你讲什么吗?是不是这样?所有的修行,那本《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都写得清清楚楚了,何必我慧老多言呢?我会讲得比老和尚更好吗?不可能的事!既然是不可能的事,我们都依老和尚,老和尚讲什么,我们就是怎么做,很平实、平淡、平凡,不要搞那一些奇奇怪怪的,我很不欣赏那种东西,老是讲神通、有的没的,统统没有!

对不对?统统没有。所以,如果人家知道慧律法师下来,我就跟他打个招呼:有些女众来,她买东西来,看……,我也不会跟她介绍我是什么人,她说:我们相见师父,师父几点会下来?人家跟她说:刚才那个就是啊,她才会过来:啊!师父!开始大呼小叫的,女人就是女人,没办法!大呼小叫的:啊!被他跑掉了!大呼小叫,捶胸顿足的,没见到师父!有的人很感动,像那天西班牙回来的那个,Spain,西班牙回来的那对夫妻,他的太太看到师父,马上掉眼泪,感动,东海大学的毕业的,她说她要皈依,东海大学的毕业的。你看她东海大学毕业的,到了西班牙才听到佛法,到了西班牙,葡萄牙、西班牙,才听到佛法,然后她都copy给中国人听。结果我问她:你去西班牙做什么?她说:我去那里卖豆腐。啊,卖豆腐卖到西班牙?竟然去西班牙卖豆腐!我问她:你都卖给什么人?她说:台湾去西班牙的差不多有两千人,移民,immigration,about two thousand people,移民,大概两千人;大陆大概两万人。

我看到广钦老和尚的风范,平实、平淡、平凡,就是这样子,跟着师父的人,就是这样子,什么都没有。我不是像某某法师,说他一作法就有鬼神会附身,会讲什么话,有多么厉害,能够驱鬼弄佛,或者是说……,我都没有!或者说:那个法师有什么神通,他有多么厉害,我都没有,统统没有,我没有神通,一品惑也没有断,统统没有,也不会搞稀奇古怪的东西;也搞不来,搞那个要有本钱,我没有,搞不来,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很平凡的出家人,跟你们一样,没有什么两样,经典是互相研究而已。为什么?没有所谓的去,没有所谓的来,也没有所谓的迷,也没有所谓的悟;没有所谓的生,没有所谓的死,了不可得,搞这个个干什么呢?自己肚子里面没有东西才需要包装,你肚子没有东西,你才需要包装;你肚子有东西,你包装什么?你装饰外表,装什么?对不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哎呀!这个言辞实在太美了,太美了!

[其所证者:约理,无得真失妄,]这个“得”是配合着“失”;“真”是配合着“妄”,就是无得失、无真妄。[无取妙舍粗。]“取”是对“舍”来讲;“妙”是对“粗”来讲,无取舍、无妙粗,他重新把它排列,看破灭不晓得在讲些什么?说:无得真无失妄,咦?奇怪!怎么会这样子呢?无取妙、无舍粗,没有这样子,不是这个意思。是不是?[其能证者:约行,其心平等,离诸分别,无作、]没有一切的造作,无[止、]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你截止的。无[任、]没有所谓的让你保任的东西,空一切相。无[灭]也无一切可灭。[四病。]后面会讲到,[由所证得、失、取、舍四相既空,而能证之作、止、任、灭四病自遣。于此证中,无能无所者:即蹑前,]“蹑前”就是依照前面,这是根据前面。[于此]到这个境界。[能证所证之中,悟得能证之行不立,而所证之理自无,故曰:无能所无。据此则能所双亡,对绝悉泯。故《华严》云:“若有见正觉,]如果有见到这个正觉,或者是有见到[解脱离诸漏,]这个有见,[不著一切世,彼非证道眼。]如果说:你如果见到说你有解脱、你离开诸漏,你不执着一切,就是说:如果你有见这个,那么,就不是所谓的证道之眼。[”一切法性,平等不坏者:总结称合圆觉实性。一切法性,即圆觉实性。寂灭无二:寂灭, 者,名为一心。一心者,一真法界之心,平等无二,常住不坏也。三顿同佛境竟。

壬四结合问词

【“善男子!彼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重呼善男子,令其注意也。彼诸菩萨,指现会新学,求净圆觉之菩萨,并及末世,初心之众生,亦在其中。如普眼问云:愿为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此为当被之机,]就是所要照顾的,“被”就是所要加被的众生。[故佛答如是修行者,谓如我所说,如是而修,如幻三昧。如前云: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是也。如是渐次者:谓如我所说,如是而立初渐次。]有一个开始。[如前云:先依如来,奢摩他行,]要修定,你要先[坚持禁戒,安处徒众,]跟大家和平相处。[宴坐静室。是也。]宴坐就是静坐。

[如是思惟者:谓如我所说,初观身、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次观心、]观照这颗心[妄有缘气,]妄有缘气就是说:妄有能缘,有能够攀缘的这个气分,就是第六意识。[于中积聚,]积聚,[似有缘相,]能够攀缘之相,[假名为心。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身心俱空,究竟无我,即我空观也。]再来,[次法空观者:如前云,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外在一切都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能够让幻除掉的那个智慧的灭,也要幻掉、也要除掉。[幻灭灭故,非幻不灭。]非幻就是圆觉之性,就不灭。[譬如磨镜,]譬如我们磨镜,[垢尽明现,]污垢若尽,光明就影现。[乃至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是也。

如是住持者:谓如我所说,住持进修之法。如前云:由此不能,远(去声)于幻化,]“远”就是远离。[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离开幻化垢秽的人叫做菩萨。[垢尽对除,]就是所对的垢尽,用智慧去……,能对的智慧除掉。[即无对垢,及说名者,乃至一真法界科止,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是也。

如是方便者:谓如我所说,真空绝相观中,由内身根识清净,乃至外境,六尘清净。内外四大清净,世间诸法清净,出世诸法清净,自他正报清净,一多依报清净,以及色空同如。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遍满清净是也。又如理事无碍观中,如前云: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为什么当知六根遍满法界呢?同一本性故,这就是同,因为同一个本性。为什么会遍满法界呢?同一个本性嘛,同一个本性,没有所谓的虚空,没有所谓的时间,当然就遍满法界,眼根、眼根的本性,耳根,耳根的本性,都一样,[根遍满故,六尘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是也。

如是开悟者:谓如我所说,周遍含容观。如前云: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乃至顿同佛境科中,]就是说[一用心同云:]用心同去就是共同一个心,共同一个心,一用心同,共一个用心,共同一个,共同一个佛心。[觉成就故,]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乃至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是也。

求如是法,亦不迷闷者:谓如我所说,见境同科中,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乃至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又如称实同科中,当知生死,]又如称实同科中,就是前面讲的一科一科的分类,前面那一段就是了,前面讲的哪一科……,因为我认为念这个很麻烦,所以,就没有把那个科判念得清楚。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乃至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求如是法,何迷闷之有哉!一长行竟。]想要学禅的人,听到这句话马上就开悟!因此初学佛的人,应该在空观里面下功夫,空观里面下功夫,一切法毕竟空寂不可得,观照久了,自然不起心、不动念,一切烦恼都是我们的心魔,心起还从心灭,你不从心下手,要从哪里解脱?根本不可能!只会拜托师父:请您帮我加持!拜托佛陀:请您加持我、保佑我!你自己却不保佑你自己,我当下这一念放下,不就什么事都解决了吗?今天那个小孩很有趣,他很担心,叫我帮他加持,看能不能消除他的烦恼?有可能吗?以为我帮他加持,他就不会烦恼,烦恼是在心,哪有说我帮你加持,你就可以没有烦恼?是不是这样?不了解佛性,智慧拿出来,智慧心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你不放下,我再帮你念一百年也没用!放下,两个字而已,在这个地方下功夫。[

辛二偈颂(分二)壬一标颂二正颂

壬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壬二正颂

(唯略起行方便,余如长行。长广偈略,故不重列。)

【“普眼]就是普眼菩萨,[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意思是说:也是不可得。[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意思是说:我们是为了什么在执着呢?我们为何会如此愚痴?这根本就是地水火风假使的东西,没有一样是真实相,我们为何如此固执呢?生死六道轮回就是由妄念而来,刚才师父跟你们讲过了;妄念都是因为妄想、执着而来的。[】

此颂阙少起行方便,即修行渐次。彼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心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因地修行渐次,于无次第中,指示次第进修之法。如前云: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正念二字,即是正念真如,]师父讲的:要正确地观空,不可得,不可得。[为修行之本。渐次者:以戒定为初渐次。如前云:先依如来,奢摩他行,]修定,[坚持禁戒等是也。]一开始要比较勉强,一开始要勉强,持戒一开始比较勉强,久了就任运自如。

[次修观慧,先修我空观。即起正思惟,思惟一切众生,妄身妄心,皆如幻化,无有实体。身相,属于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心性,指六识妄心之性,]它的“性”就是分别的意思,不是本性的性,指六识妄心之性,它有分别之性、强烈执着之性的意思,俗话说,俗话说:山可改,性难移,就是在讲六识的妄想心,山可改,性难移,现在是在讲六识心很难除掉![名为分别影事。尘有则有,尘无则无,故曰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非指临命终时,四大体各各分离,乃谓作观时,坚、湿、暖、动]“坚”就是固体;“湿”就是水;“暖”就是温度;“动”就是风,就是地、水、火、风,同样的意思,坚、湿、暖、动,就是地、水、火、风。[各皆归属,故曰:谁为和合者。妄身既无,妄心亦灭。则平日所妄认身心为我者,至此毕竟无有我相可得。此我空观也。]无有我相可得。所以,我们如果来替常住做事,来替常住做事,统统放下,无我;不要说:我现在在替常住做事。应该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不过,要先跟负责人配合一下,你要来帮助柜台也好,或是要帮忙什么也好,要先配合一下,不要说突然跑过来,也没知道怎么分配工作给你,要先联络一下。

再来,[【“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

如是我执既空,渐渐修行,一切悉皆清净。何以故?法空观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乃至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故曰:一切悉清净也。]因此对于我们这个身体,把它照顾得健康就好,不必太过于打扮,听说有些电影明星会用牛奶洗澡,不晓得是不是真的?牛奶很贵呢!我去买牛奶,一瓶要五十元呢!如果要把浴缸装满,喔!那不得了,不得了,如果我那个浴缸,我在洗的那个浴缸如果要装满,可能要用到两万块牛奶,真的,一瓶五十,才一点点而已,五十……,只为了保养皮肤,保养皮肤。我们了解这个身心都是虚妄;不过,也不要任自己披头散发的,像鸟窝这样子;如果看到你的头像鸟窝,师父说:你的头发怎么乱成这样?你还反驳:一切法不可得啦,是鸟窝,即非鸟窝,是名鸟窝。对不对?结果到最后,人家看到学佛的人:跟慧律法师学佛的人都是鸟窝!哪有人学佛学成这样的?我们出门就要整理干净,我们知道这是假相,没有关系,但是,基本上、礼貌上要简单化妆一下,对不对?衣服不要买一件好几万的,哎呀!对不对?无缘无故就戴一颗钻石,钻石,对不对?无缘无故就穿得很暴露,这样是想代表什么?想代表什么?对不对?不需要这样。我们都是自我增加麻烦,增加麻烦。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不动遍法界,】

颂法界观,长行广偈略。]颂法界观,长行广偈略。[长行云:证得诸幻灭影像故,]诸幻都是影像。[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方就是没有界限,你到哪里都是清净,到哪里都是清净,你在这里清净;出国也清净;在国内也清净;你去厕所蹲大全也清净,心,指心无所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乃至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六根也遍满。[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都是一个清净心而已。[此句颂,含义甚广。言无方清净者,即无有那一方而不清净也,]没有界限。[亦即遍满义。既然遍满清净,自然寂灭不动。根尘一切诸法,同时遍满法界,清净不动。因语不顿彰,]意思就是:如果透过语言,无法全部顿时显现出来,[故作次第说也。]所以,一句一句再来解释,其实这个是同时,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其实这个境界是同时显现。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此颂称实同科。其能证之心,离于作、止、任、灭四病,都无分别,无能无所,毕竟无有所证之法,亦无能证之人。者,即人也。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者:一切诸佛,所有依报世界,虚幻不实,犹若空华,毕竟是妄。华处即是空处,妄即是真。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者:过现未来,如梦中境,求其来去之相,皆不可得。]皆不可得。菩萨!我们为何不把“皆不可得”写下来?将它牢记在心,一切法真的不可得,没什么好执着、没什么好计较、没有什么吃亏的,你今天占人便宜,你就是造业;你今天被人欺负,学吃亏,你就是占人家的便宜,因为学吃亏养德行,养我们的德行,吃愈大的亏……,能够忍受更大的亏,你的德行就愈深、忍辱就愈深,你受更大的委屈而不去解释,你就是更大的忍辱,这样你成就佛道就近了,你就接近要成就佛道了。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如是修习就是修行。[”】

初发大乘心,而行菩萨道,及末世发心众生,欲求如来圆觉之道,应当照上来所示,六种如是之法修习始可!]这样才可以,才可以。[一开示观门同佛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第二卷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四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圆瑛弘悟讲

受法门人雪相戒净敬录

戊二 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证(分二)

己一二问答三观修行后 二 问答两重除障(己初又分二)

庚一 示三观行相(庚初又分五)庚二明单复圆修三

辛初威德启请 二 正陈请词 三 如来赞许 四 承教静听 五 正答所问

辛一威德启请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合掌。[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就对佛这样讲。

[此二四问答,]前面两个是四种问答,两种问答、两种问答,就是四种问答。[别明观行。]要如何修行。这是指[中根修证。]前面是上根之人所修,一念之间就进入圆觉;现在是别明观行,别明就是各各不同,各各不同,这是中根之人的修证,因为根机不到,利根的人能够顿悟,中根的人就要慢慢来,慢慢来、慢慢地熬。[言别明者,其有二意:]“别”的意思是什么呢?[一则由一类人,已依前门证入,不必修此,故名为别。]他是利根。[一、则此门各各自别,]前面是说:利根是别于一切中根之人;现在是说中根之人各各不同。说:则此门各各自别,[如三观,]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看本书后面:“谓奢摩他、三摩、禅那。奢摩他:定中的慧;三摩钵提:慧中有定;禅那:定慧均等,先了解三观。所以,翻译成中文,奢摩他就是空;三摩钵提应该是有,就是假有;禅那就是中道,也可以说是空、假、中三观。翻回来,暂时了解一下,后面会谈到。三观。[或单修、]一观,复修就是两种。

[或复修、]互相,互相交换,空、假、中互相交换修。或者是空、假、中同时修,[或交修、或全修,成二十五轮,]后面讲的二十五轮,就是二十种修行方法不同。[各应一机,]轮就是种,二十五种修行方法的不同,各应一机。[故名为别。]所以名叫做别。[其所离障,亦各不同。如四相四病,]四相就是生、住、异、灭,前面所讲的:有的是灭,有的是异,有的是住,有的是生,生是最微细的,灭是最粗的,由粗的先断,所以,由下往上断,灭、异、住、生。所以,四相四病,[皆是别相,不同前通明观行也。于是威德自在菩萨,起座启请。]这是[经家叙仪,]经家就是说:记载经典的人,加上去的一个仪式,记载经典的人,记载当时候他是怎么礼敬佛。[三业恭敬如前。

辛二正陈请词(分二)壬初庆前二请后

壬初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好好地为我们说明这个差别性,分别这个差别性是如何,能够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觉悟的心地非常光明。[承佛圆音,]藉着佛圆满的音声,因为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藉着佛圆满的音声,[不因修习。而得善利。】]注意听!承佛圆音,不因为修习而得善利,一开始听怪怪的,怎么会这样讲?怎么会说:不因为修行?修行应该会得到利益,怎么会不得善利呢?不是这个意思。意思是说,我们的圆觉之心,自性本有,不是因为修行才得到善利,而是人人本来具足。所以说:承佛圆音,本自具足圆觉之心,不因修习,而得善利。所以我说:古人的翻译简单,但是,并不明了,所以,必需再加字。听师父的课,就是有一个好处,文言文不懂,我会加到你懂为止,加到你懂为止,像是来上国文的空中大学。所以,来上经典三年的人,会增加他的文学造诣,真的!会懂很多文学。

[大悲世尊,]按照前面所说的解释。[准如前释。广为三句:谓为我等广开分别如是,]什么叫做广开分别?大大地了解开缘、开示这个差别性,[而说次第随顺,]次第随顺就是说:有一定的次第,没办法坐电梯,不然也要告诉我怎么爬楼梯,电梯就是代表直接,听懂了吗?咻……,我们去新加坡,那个大楼六、七十层,六、七十层,搭电梯到顶楼只要几秒钟,那实在快到……,又没什么感觉才是厉害,才是厉害!不知道那个电梯是怎么发明出来的,才一下子,十楼、二十、三十、……,好快!新加坡的电梯,速度快得惊人,六、七十层,一下子,当!十楼……,非常快!当顶楼只要几十秒,还不到一分钟,六、七十层,这是举例来说,直接入佛的本怀,就像坐电梯,咻……,如果不能坐电梯,至少要告诉我楼梯怎么走,一层一层地爬,意思就是次第,次第随顺。[圆顿随顺诸文,令诸现前菩萨圆觉妙心,慧照光明,照见次第则妄尽觉显,]虚妄去掉,觉性显示出来。所以说:[照见圆顿,]圆满的境界。[则当下离言。]离开一切语言。[承佛圆音者:佛音具足众音,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不因修习而得善利,]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具足。

所以说:[谓亡心顿证,]把你那个能所的心放下,能攀缘的心、能观照的心、能修行的心,统统没有,进入性相一如,亡心就是性相一如,一切事相无生;一切无生就是事相,就是这么伟大!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是无生、不可得。如果听经之后,烦恼还是很重,你就要想:我们的业障真的很重,人家怎么那么快,坐电梯一下子就到了,我连楼梯都没得爬!对不对?楼梯在哪里还找不到。有楼梯可以爬还算不错,有楼梯可以爬,那个还有救,还知道要去七楼拜佛;连楼梯都找不到,找到厕所去,这就更糟糕了!所以说:亡心顿证,[识得自心,]了解我们的清净心。[即是圆觉;不因修习观行而得如斯善利。暂闻已得善利,]暂时听到,马上得到善利,[况勤而行之。初庆前竟。]勤加修行就是没有修行,勤加修行就是好好地观照无生,叫做勤加修行。

[壬二请后(分二)癸初问所修癸二明所为

癸初问所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譬如一座大城,大的城门,外面有四个门东、南、西、北。[随方来者,]随四方来,[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世尊的徒弟也是辩才很好。

[此问所修之行,由上但闻所证之差别,]但是,[未闻所修之行门,]要如何修行呢?[故此请问。大城,王都也,王所依故。以喻圆觉妙心,为清净法身所依故。外有四门者:从外来入王都,]王的都城,[乃有四门,以喻菩萨欲证圆觉,修四法界行,皆可入故。]只是因为根机不同。[但随彼四方所来入之人非止一条路径,以喻菩萨欲证圆觉,依四法界修,]四法界就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事无碍法界。[随彼根性,其发觉初心,]开发他的初发心。[乃有多种方便。一切菩萨者,谓欲证圆觉之人,合随方来者。庄严成佛国土及成就无上菩提,随其根性,非一种方便。如《楞严经》云:“方便有多门”,]所以说:[合非只一路也。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方便渐次就是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来,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古德云:“欲知山下路,]山下的路,我们如果要知道山下的路,[须问过来人。”]须问过来人。所以说:两种人要听,要听两种人的话,第一、要听大智慧人的话;第二、要听有经验人的话,要听这两种人的话。为什么?经验太重要了!所以,包括找医生,大家都想找老医生,经验够啊!经验不是从学问来的。所以,外省人在煮面,煮完后,你如果嫌难吃,他就会操着外省腔跟你讲一句台语:这是我数十年的经验!数十年的经验,外省人的台语不太流利:数十年的经验!因此,要问过来人,修行也是这样。[故云惟愿世尊,以世尊乃过来人也。广为我等,宣说最初发心之方便。所谓随方取便,即下手之工夫也。渐次者,以初圆照二字为成佛之因地故。初云:]我们了解这世间如空中的花,[知是空华,]虚妄的东西放下,[即无轮转。]无轮转就是没有生灭,轮转就是生灭,你就不会被它影响,你知道一切法都是生灭的东西,不要随它转就无。[又云:知幻即离,]如果了解这是虚妄的东西,我们就放下、就离开,没有烦恼。[不作方便,]也不假任何的手段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乃上上人圆修顿悟之行。今为中下之机,故请应用何等方便,渐次增进,并能修之人总有几种?初问所修竟。]问到这里。

[癸二明所为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什么叫游戏如来?已经得到妙用了,神通自在了,当然就当作游戏一样,得力了!所以说: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令此现会菩萨以及未来末世众生,一心求大乘之者,速得大开解悟,发觉初修方便,以及渐次增进之法。游戏如来大寂灭海者:建水月之道场,作梦中之佛事,游戏诸佛如来,大寂灭海之中。作是语已,如是三请。二正陈请词竟。]请了三次,不是像现在的人,这么简单就听到师父说法,这么简单。现在的人看到师父都是:嗨!慧律法师(法师作招手状)!没办法!像兄弟一样,像兄弟:喂!慧律兄!我舅又到最近出殡,师妈回去台北,他就常问:老大,老大!这要怎么处理啊?竟然叫我老大,没有学佛都叫我老大,还说:叫慧律兄没错啊,不然要叫什么?

[辛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当为汝说。

[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重言善哉者:乃赞其当场一问,]利益现在以及后代的人。[利益今后也。汝等乃能为诸现前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者:指初修方便,准问词]问的这个词,[还有渐次二字,今不言者,以初步定千里之程,]一开始修行就是要这样。所以说:[趣向既定,渐次可知。诫以谛听,许以当说。三如来赞许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辛四承教静听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承教静听竟。]所以,我们如果没有遇到佛,那就没办法;还要遇到这些菩萨知道怎么问才是重要,我们想问的,这些菩萨都代替我们问好了,代替我们问好了!对不对?还得遇到这些菩萨很会提问题,如果叫你问,只怕你问不出来!假设说现在佛陀现前,你顶多是说:请世尊开示!你也不知道要请佛开示什么,因为你不懂啊!对不对?这些菩萨就有办法讲圆觉的妙性,你没办法!提问题还要问得有艺术,要很厉害才有办法问。所以,我们想问的,菩萨都替我们问好了。

[辛五正答所问(分二)

壬初长行二偈颂(壬初又分四)

癸初标本举数二正示观门三引例彰圆四校量显胜(癸初又分二)

子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子二约随机之行以举数

子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此示法性圆满,平等无二。体居万象之先,故称无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本体;万象就是一切事相;我们说:体、相、用,体就是平等空性;相跟用就是万象。所以说:体、相、用,体是居万象之先,所以称无上,底下说:[本妙觉性,周遍十方一切处故,随缘出生,一切诸佛,]我们的本性,这个妙觉,如果会用,会用,如果你会用,它就遍十方一切处,随缘出生,一切诸佛。简单讲:随任何一切的善的因缘、恶的因缘、大的因缘、小的因缘,乃至一切的因缘、赞叹的因缘,不管……,或是落在火坑的因缘;或者是你处于很顺遂的因缘,都能产生我们的本性,只在悟跟悟而已,也就是我们会不会运用这颗心。我们如果不会运用这颗心,行善执着善,变成恶,本来是布施,却变成恶法。我们如果运用这颗心,譬如说:别人对我们不好,一切很恶的因缘,我们如果懂得观照,知道这就是学习的机会,恶却变成善,善恶本无自性,唯心所造。也就是说:随一切因缘,才能产生我们的如来清净的本性。

所以说:在这个道场如果没有解决;没有解决就是没有明心见性,就算你去其他道场,也一样没有消息,零加无序一千个零,统统叫做零。悟是指当下,你若能体会“当下”这两个字,才有办法入道。所谓当下就是毕竟空性,当下就是超越、解脱的现在,叫做当下。“当下”这两个字很难解释,也很没有办法去形容,因为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在不得已的时间形容之下,他说:我当下;事实上,空无一切相的东西,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在无所住、在无所着的境界之下,你要如何来形容毕竟空性的思想?你不用“当下”没办法形容,你不用当下……,譬如说:虚空当中,虚空当中无一切相,无一切相,虚空在哪个地方?你随手一指都是虚空。我们的本性,不住过去、现在、未来,不住一切法,你只得讲“当下”,就是代表一切法,不然你没办法开示、没办法形容、没办法去体会。所以,当下就是平等,所以,当下这一念,就是遍过去、现在、未来。

所以,《华严经》说:能以一切劫化作一念,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一切劫也是时间累积的一种觉性、一种认同,你无量劫是因为无明,无明如果一念圆满,所有无明都无,这难道不是无量劫就在一念?一念能够化作无量劫,因为你已经神通妙用自在,你能够将时间当作一种意识性的累积,意识上的累积,所以,强迫它,给它一个形容,一念可以化作无量劫,无量劫可以化作一念。所以说:“当下”简单讲就是毕竟空性平等,我们的真如本性,只有这样形容而已。所以,禅宗有一句“言下大悟”,言下大悟,就在那个时候,就进入实相,不隔一丝,不隔一毫,没有任何的期盼,没有任何的转角处,当下就是本来的东西。什么叫做当下?放开身心,一切法不可得,统统平等,任何的形容都不对。所以说:随缘出生,一切诸佛,修行就是在这一念。

[及诸有情,与一切诸法,并及无情,同一体性。如前所云:]就像前面所讲的:[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我们知道一切缘,缘起是无自性,一切因缘法既然无自性,就像是幻化出来的东西,每一个幻化的当下,都够产生我们如来圆觉的妙心。就是说:如果会运用我们的心地,你就是佛。[故得同体平等,即所谓“情与无情共一体,]“情”就是众生;“无情”就是山河大地,共一体。为什么?“情”叫做佛性;“无情”叫做法性。“有情”叫做佛性;无情”叫做法性。在唯识学来讲,“有情”就是见分,“无情”就是相分,见分与相分,都来自于自体分,没有什么两样的,共同一个体性的,共同一个体性的东西,是我们刹那间无明一直变化……,硬要自己执着,硬要卡死自己,所以,将我、你、山河大地,分得清清楚楚,分得清清楚楚。

所以说:情与无情,何以故?都是空性。[处处皆同真法界。”]都是一真法界。[则佛性即是诸法之性,诸法之性即是佛性。如《金刚般若》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也。]菩萨!你如果能在这八个字好好地体会,绝对处处无挂无碍,自由自在,见到恶,你也是一样;见到善,也是平等;见到一切法也平等;再恶的人也平等;乞丐来也平等;皇帝来也平等,凡是一切事相,既然是幻化就不可得,不可得,当下就理入法界平等性。我们的贪嗔痴从哪里来?贪嗔痴就是因为不了解幻化的东西,不知道放下;不知道放下幻化出来的东西,你就不能嗀平等的当下。[于诸修行实无有二者:]就是不二门,不二门。[谓于彼诸佛修行一切法,法法平等,悉皆无有二相。如前所云:无明真如,无异境界,]无明与真如,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真如是清净心的根本,说:无明当下就是真如,无异境界:没有两种境界。为什么你有两种境界呢?因为你有我执、有法执、有生相无明,硬是把自己跟有情无情分得很开,你、我、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硬是把它分得很清楚!所以,无明当下就是真如,没有什么两种境界。

[诸戒定慧,及贪嗔痴,同是梵行。]何以故?戒定慧不可得故,自性自有具足戒,自性自有具足定,自性自有具足慧,戒定慧皆具足故。何以故,戒定慧就是贪嗔痴?皆是梵行呢?何以故?贪无自性,贪不可得;嗔无自性,嗔不可得;痴无自性,痴不可得,贪嗔痴虽是无明烦恼的来源,烦恼本来就是幻化的东西,所以,也不可得。所以,戒定慧不可得、贪嗔痴不可得,都是平等法,所以,同是梵行故。修行如果不从不二法门下手,修到八十岁、九十岁,还是为了别人烦恼,为了别人烦恼。所以,师父才再三地劝告诸位:我们有修没修,这才是重要,自己有修没修才是重要;别人有没有修,这是别人的问题,我们有没有修?这才是最重要!

所以,[但契一真,]你只要合一真法界,[实无有二。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竟。]实在是没有二种,没有把戒定慧分开,没有把贪嗔痴分开,为什么?不二故,不二法门,不二法门。要做一个菩萨、慈悲的平等性的修行者,如果不从不二法门好好下手,我们今天只能做世间的君子而已,善恶分得清清楚楚的人,叫做君子;善恶分得清清楚楚而无所着,那叫做圣人,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善恶分得很清楚的人,那叫做君子;善恶分得很清楚的人,而不执着、不受善恶的影响,那叫做圣人,那不是君子而已。

[子二约随机之行以举数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说:方便随顺,我们要证入如来如来真性。

[此正入证之门。然觉性遍满一切诸法,则法法皆为入证之门。如《楞严经》所云:“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故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其数无量,所以说:方便随顺,其数无量,什么叫做方便随顺呢?方便就是手段,运用三观——空观、假观、中观,而进入我们如来的自性,它的方法是很多的,说:我们运用种种方便、种种手段,随顺我们的真如本性,进入平等的阶段,进入解脱的阶段,它的方法很多,有多少呢?无量无边。若是简单来讲,[但圆摄所归,]圆摄所归就是说:用圆满的方法来归纳,圆摄所归,用圆满的方法,根据根机的差别,所以说:[循顺根性差别,证入浅深,]简单地分,[当有三种。]有三种。[然众生根性,虽复万殊,而此三观,收无不尽。初标本举数竟。]空观、假观、中观,没有什么两样,没有什么两样,奢摩他、三摩、禅那,后面会讲到,所以,再解释一遍:方便随顺,用各种的方便修行,来随顺我们的真如本性,它的方法是无量无边。但是,如果用圆满的方法来摄所归,归纳的方法,按照众生的根性,叫做循性差别,前面说众生有五种根性,当有三种,那就是所谓的三观,三观。

[癸二正示观门(分三)

子初泯相澄神观二起幻销尘观三绝待灵心观(子初又分四)

丑初示立行之本二示观行之相三示入观之效四结观行之名

丑初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到清净圆满的觉性。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你一定要先了解道理,不然你要如何修行?修行人怎么可以闭门造车呢?有的人讲:我自己关起门来好好念佛!你怎么叫做好好念佛?说:师父啊!我要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我问你:什么叫做老实?老实是没有妄想,你没有妄想吗?问题是“老实”这两个字很难,老实就是通达自性、平等,叫做老实;我们从来不老实,我们每天早课、晚课,不过,妄想仍然一大堆,不老实。所以说: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要先体悟。[先要悟解,]要了解悟到,[本有真净,]我们每个人本来有的真实清净,[圆觉妙心,]用这种心来……,[以为]“以为”就是当作。当作[观行之本,]“以为”就是当作。来当作我们修观的根本,修行观照的根本,这样我们才能成佛。我们今天修行就是盲目,用意识心在分别,终日人我是非不断,放不下人家的侮辱,放不下人家的赞叹,当然没办法修行。我们要先悟到圆觉,何谓圆觉?圆觉不可得。

[即成佛正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就是说:我们一开始要修行,用不生不灭修行的心,[然后净治无明习气,]净治就是所谓的对治,对治,就是所谓的长养圣胎。所以,开悟不困难,问题是开悟了以后,你怎么修行?怎么样除掉这个习性?这是很大的问题。开悟并不困难,悟到平等,我认为不是很困难的事;困难的是说:我悟了以后,要如何长养我的圣胎?我已经有圣胎了,我怎么样继续滋润它?我要如何来长养我这个圣胎、清净的佛性?这就要看功夫了。所以,有些悟了的人,仍被习气所转,被习气所转,除非是大彻大悟。所以说:然后净治无明的习气,[称性而修耳。]“称”就是合乎于。合乎于本性来修行。[先修奢摩他。此三种梵名,同《楞严经直解》云:]《楞严经直解》这是一本书。[二经列三名,]意思都差不多。[同一梵语。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古释奢摩他,]中国话翻译作止,[此翻云止,]“止”:定。“止”就是停止妄想,心有定,妄想就停止,简单讲:奢摩他就是所谓的定。

[以寂静为相,]寂静就是不为一切所困扰,心安住在很安静的境地。以前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对我很好,对我很好,我那时候已经学佛了,他很喜欢看海,常常叫我讲佛法给他听。他就说:林益谦啊!(林益谦就是我,你认识我吧?)我如果去看海的时候,就觉得心里很静很静。我说:那如果没有看海呢?他说:对喔!我怎么没想到?不看海,心就不静了。对不对?有一个人在澳洲住得很舒适,他说:我去澳洲Australia,发现到处都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树木茂盛,也没有空气污染;澳洲的墨尔本、雪梨,到处都是公园,地广人稀,是一个很好、很清净的地方,我看到那个环境,心里很高兴!我说:那如果有一天搬离澳洲怎么办?凭藉着外境,而感觉有一点定,那叫做外来的定,不是本性具足的定;外来的定,外力一失去,就不是我们的东西。所以,定要从本性发出智慧,放下,那个清净心的定,才真正是我们的东西。如果说:因为我们住在一间公寓里,或是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我们才觉得很静,那不是叫做静,那叫做无明,无明,那叫做无明,无明。搞清楚喔,寂静是以慧为基础的定,叫做寂静。

[义当空观。]空观。静就是空观。[三摩钵提,此翻云等至,]三摩钵提叫做慧,智慧的慧。什么叫做等至呢?由般若的慧令心平等,叫做等至,“等”就是平等,令一切众生,一切相都让它平等到达,等至,简单讲就是:由般若的智慧令心平等,[亦名等持,]等持。[以幻化为相,]以幻化为相,一切幻化之相无碍。所以,翻译起来,[义当假观。]假观就是不不论事相,叫做假观,知道一切法毕竟空性;但是,不否认一切法,不否认一切法。再来,[禅那,]翻译成中文叫做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定中有智慧,智慧当中有定,叫做禅那。[此翻云静虑,双离静幻,]双离静幻。什么叫做双离静幻呢?也不着空,也不着有,就是不着假,不着空观,也不着假观,叫做双离静幻。[以寂灭为相,]寂灭就是空有不可得。

[义当中观。]按照它的道理;“义”就是道理。按照这个道理来说:就如同天台的中观,配合着天台的中观,义当中观就是按照道理来说:那应该是天台所讲的中观。[然修证必须三观者,以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具三谛理,]三谛理。[谓空藏]空如来藏。[、不空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藏]空不空如来藏。[。]说:空藏、不空藏、空不空藏,这简单了!空如来藏,这是《楞严经》讲的,什么叫做空如来藏呢?就是说我们本性,我们的本性,如来藏就是含有如来的本性,有一种力量,一种力量,叫做空的智慧。不空如来藏呢?就是说我们的如来藏当中、我们的自性当中,有一种智慧,不坏假名,知道一切名是假;但是不坏,也就是不空,不去否认它。所以,不空就是有,就是假立的存在。空不空呢?我们在如来藏当中,当下就是空,当下空就是不空,不空当下就是空,所以,这个也是差不多。[空,即空观,真谛也。]真就是不是俗,真就是不坏叫做真,不坏,当然是以空为主叫做不坏,真的东西当然不会坏,空的东西、空性的东西当然不坏了。[不空,即假观,]假有的存在,假有,“假”就是因缘生,[俗谛也。空不空,即中观,第一义谛也。]第一义谛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

[三观各照一谛,]三观各照一谛,空观、假观、中观,各照一个,真谛、俗谛跟中谛。[圆摄一心,]缩回来,圆摄回来,简单讲也是一心,[故曰圆照。以一心圆照,则为顿;]刹那之间即开悟,叫做顿,以一心圆照,为顿。[以次第各照,则为渐。]次第各照就是说:空观修了之后修假观;假观修了之后修中观,一步一步来,叫做次第,这叫做渐渐的根器;顿是指根机,渐也是指根器。[此憨山]大师[依天台三观义,略顺于《楞严》。《正脉》]就是交光大师所作,[不翻,但约义释云:]就道理来讲、来解释。[奢摩他,谓开解照了不生灭之自性,]开解照了,开解照了不生灭的自性,修行要依此而修。什么叫做不生灭?简单讲:不论天气好、坏,或者是下雨,一切境界你都要了解,缘生不可得,不生灭,用这种心去修行,不要被习气所牵,剩下来就是心境上的转变。先用放下一切,然后观照起心动念,战胜了习气,我们成佛指日可待,成佛就指日可待。放下一切外缘,这些都是假的,因为外缘而起贪嗔痴,这是愚痴的众生;如果因为外境而回光返照,晕就真的是修行人,这就是修行人。[微密观照。]好好地观照。

[全取正因佛性,]所以,[略兼了因为体,]了因就是修行,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前面我们讲过了。所以,略兼了因佛性为体,[是为即定之慧。]定之慧,你看加一个“慧”字,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你看,奢摩他,后面还加一个智慧。所以,定不能离开智慧,定离开智慧的话,四禅八定变成外道的东西,变成外道的东西。佛法的伟大,他的入定,全部是因为有般若的慧才入定,那这个定就是正知正见的定。[三摩钵提,谓蹑解起行,]“蹑”就是依照。依照这个解悟、悟到的东西起修行。[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入一个没有妄想的境界。[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为体,]缘因就是外在一切的因缘,都是我们的佛性,叫做缘因佛性,缘因佛性,为体。[是谓即慧之定。]有智慧,但是不离定,有智慧不离定,这个“之”就是中,前面的定之慧,慧之定,就是定中有慧;这里是慧之定,就是慧中有定,这道理是一样的意思。

[禅那,谓历位修证,]经过一个阶段……,一直修证,[如是中中流入萨婆苦海。]中中就是说恰到好处的圆融,恰到好处的圆觉统统流入,什么叫做萨婆若海?一切种智叫做萨婆若海,一切种智:道种智,一切智、道种智,综合起来叫做一切种智,叫做萨婆若海,一切种智。[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缘了二因为体,]略兼缘因佛性、了因佛性为体。[是为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均等。这就是交光大师的《楞严正脉》。所以,[此交光依《楞严经义》,]所以说:《楞严经》是非常重要的经典,我们《圆觉经》讲完,就要讲《楞严经》,《楞严经》差不多要讲一年半至两年,相当地久![似有拣于天台。]“拣”就是不同于,“拣”就是分别于,似乎跟天台宗不太一样。[惟我圭峰密祖《疏》,]圭峰大师,宗密大师,圭峰宗密大师。[依本经]本经就是《圆觉》。[另立三种观名,冥符《楞严》;质之憨山、交光,亦不相违,]“质”就是对照。对照憨山大师、对照着交光大师来看,也没有什么互相违背的地方。

质之也就是他立的三种观名,符合《楞严经》,对照憨山大师的注解、交光大师的注解《楞严正脉》,也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互相违背。[今准用之。]拿这个来作为标准。[第一、奢摩他、为泯相澄神观。]这顾名思义很简单,[自释:泯相者,谓身心客尘永灭;]泯相:破一切相,没有身相、没有心的烦恼。[澄神者,取静澄念;]就是把思想集中,然后慢慢地冷静,冷静,英文叫做calm down,calm down,你要冷静,要冷静,碰到什么事情要冷静:我这样去追求,值得吗?我这样去烦恼,值得吗?冷静。冷静了久了,马上发现清净的这一颗心。[观者,心冥所观之境也。]发现身不可得,心也不可得,身心进入空性的状态,马上就清清净净。[第二、三摩钵提,为起幻销尘观。]起幻销尘观。什么叫做起幻销尘观呢?[自释:起幻者、谓起诸幻智,]这个“幻”就是智慧,起这个幻化的智慧,智慧也不可得,当然以幻化了。[以除幻]化[境]界[,]所以叫做起幻销尘[变化诸幻,而开幻众。]来开示幻化的众生。

所以,[销尘者、从此自觉,]六根与六尘不能干碍。[根尘无累,]六根、六尘没有什么负担。为什么?六根放光动地,已经明心见性了,见到圆觉了,对不对?本来无一物,又休息惹尘埃呢?根,六根又变成、转变成六种本性,本性是一体的,眼睛,我们说分别心叫做眼识,对不对?分别心,在眼睛叫做见。所以,见就是见性;闻就变成闻性,耳朵就变成闻性了,六根、六尘本来是分别执着的,但是,我们一刹那之间,身心幻累,烦恼,当下知道它是空性,不可得的东西。我们的六根、六尘,所以,祖师大德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所以,师父跟你们讲的,师父编纂的那个《佛心禅话》,哇!那是太好了!所以说:应该去看看那个禅宗的祖师大德怎么讲,你如果研究《圆觉经》、禅宗,再看师父所编纂的《佛心禅话》,哇!这太好了!比吃霜淇淋还好,很容易就悟道了;不悟不是我的问题。有一个人修行了很久,修行了很久,没有开悟,去问他师父:师父,师父啊!我修了这么久,为什么都不开悟呢?他的师父告诉他:是你自己障碍啊,你不开悟,跟我有什么关系?自己不觉悟嘛!怎么关师父的事情呢?说:仁者自不悟,去何关师父之事呢?你自己不开悟,跟师父哪有关系?你自己不放下,有什么办法?

所以,根尘无累,[自他一体,]自己跟别人同一体性。[幻相永离。]幻相就永远离开。[幻相属尘,]那是外在的尘。[永离谓销,]永远离叫做销,稍就是所谓的融化它。广钦老和尚说:修行人要把有的东西转变成无的东西,这个就是功夫。有,我们今天有,有车子、有房子,然后就有什么?就有烦恼;有感情、有爱情,就有执着;要把“有”的东西,转变成什么?变成无,这就是真正在修行。无就无挂无碍,无挂无碍。对不对?所以说:[非但所观是幻,能观之智亦幻,故皆永离也。第三、禅那,为绝待灵心观。]绝待的灵心观,绝待就是一真、平等,没有对立叫做绝待,绝待就是不二,不二,不去动一个念头,说:我在行善!不去动一个念头,排斥任何一个恶的人,那这个人的功夫就到家了!绝待。再恶的人,我都能够原谅他;也不必有原谅的心,再恶的人,自性也是空;再好的人也是空,这样就平等。[自释:非关真妄,不对有空,直照灵知,而为观行。]这个要解释一下,不然会看不懂。非关真妄,我们以福建、绝待的心,怎么样非关就是没有所谓的真跟妄的对立,我们讲的真是对妄讲的,妄是对真的讲的,这个还是名相,真正的绝待是不可思议,就像《维摩诘经》里面讲到不二法门,文殊师利菩萨起来顶礼,喔!乃是真正无言,就是不二法门,连讲都不可以讲。

真、妄都是落入语言的,真跟虚妄都是落入语言,只要落入语言,对我们的本性就有偏差,不是我们本来的东西;除非悟道,悟道,语言就是实相。所以,不对有空,不对有空就是:不取相对有限空的执着,叫做不对有空,不执取相对的有、空,不执着于相对的有跟空的思想,叫做不对有空,有跟空是相对的东西,怎么样?直照灵知,直接归入我们的本体,而为观行,而为观行。放下,如果做不到这样,做不到这样,菩萨!你就听师父讲两个字:放下,你在大门写上斗大两个字,门开开关关,一天要念好几遍,如果去厕所就念:放下,放下;如果去大使,贴两个字:解脱,解脱;放下,小便时念放下,大全时就念解脱,放下、解脱……,每天小便、大便都念,很快就解脱,进步神速!往下,不可得故……,所以,在门上贴着斗大的“放下”两个字,头上厕所的门开始大便,就看这两个字:解脱,……解脱,这很快的!修行,你说很困难,其实也很简单,放不下,硬要卡死自己就没办法,才得劳驾佛陀说法四十九。若是上根利智之人,譬如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慧能大师遇到五祖,一句话就开悟;六祖慧能大师如果遇到佛陀,去到佛陀那里,佛陀只要比一只手指头,六祖马上开悟,连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不必,比这一只就是绝待,远离对待,远离对立,对不对?进入空性的东西,比这一只,六祖就开悟了!

哪像我们搞了这么久,我讲得声嘶力竭,从去年讲到今年,问看看有谁开悟了,还没有人举手,真是糟糕!你看这根机相差多少?二千多年前的根机,跟二千年后差这么多![如文云: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又云:超过碍无碍境,]连那个无碍的境界都不能执着。[又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不互相干碍。[皆绝待灵心义也。]绝待的灵心。[初示立行之本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丑二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现在要开示如何观、如何修行了。以清净的这颗觉悟的心、放下的心,怎么样呢?继续定住,[取静为行;]取静就是放下,放下,不可得,放下,使你的心一直静下来,使你的心一直静下来。修行要有方法,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们静,我们就用那个方法,喔!圆满的觉性,本无一法,本无对立,善恶不着,空有不立,不可得相,用这种心,不可得、放下……,一直静下去。你看,佛多会讲经说法,[由澄诸念,]就像水放着让它澄清,好厉害的说法!由澄诸念,我们的妄想,一直执着、一直攀缘,我们现在慢慢一直放下,不可得、放下……,你想想看![觉识烦动。】]你就慢慢了解:喔!原来我们的意识在扰乱我们,这个分别心、执着心在困扰我们,我们找到了贼了,我们找到了贼窝,我们开始要打贼了;贼,你都不晓得住哪里,你要抓什么贼?你根本就不知道贼住在哪里,我说:抓贼啊!抓贼?没有贼啊!你要先知道贼在哪里;贼从哪里来?心的贼从哪里来?

从静,你就看得到贼,从静,冷静,冷静,我这样执着男女的感情对吗?我这样贪着金钱对吗?我这样放不下子孙的感情对吗?冷静,冷静,有空多看一些往生的人,百利无一害,真的!百利无一害,我不骗你,比师父讲的超过十倍、一百倍的力量,马上就有体悟:喔!人死后满脸都是血,唉!我有一天死了也是如此!真的!世间都是虚妄的,想当初,他没有我活不下去,我没有他也不想活;现在看到车祸的现场,不可得……,还是佛陀讲的最实在。昨天我心血来潮打开电视,正好看到在上演一出戏,我也不知道它在演什么,好像是一个女众在试探男众,那个男的在外面放荡了一阵子,算是风流了一阵子,他的太太很生气,后来两个合好了,婚姻是一出闹剧嘛!妇的怕先生不爱她,她说:有一天我不能走路了,你要不要牵我?你会不会牵着我?那男的就说:会!有一天我不会吃饭了,吃饭不方便,有一天我吃饭不方便,你会喂我吗?会!有一天我如果继续流眼泪,你会帮我擦眼泪吗?

他说:不会!因为我从今以后,不会让你掉眼泪了!恶心,恶心,听了真是想吐!哪有可能你从今以后都不会让她流泪了?应该让她多流泪,才会觉悟,啪啪!益谦,你从今以后会不会让我掉眼泪?会,我会让你眼泪直流,当下开悟!啪啪!马上打到你鼻青脸肿(法师笑),怎么可能让你不掉眼泪呢?对不对?所以说:这世间都是假的东西,统统假的东西。老了以后,向上有一股怪味,口水也止不住时:我有一天口水流下来,你会不会帮我吸?会!哇!没刷牙,这样吸怎么受得了?(法师笑)都是骗人的。所以说:世间都是虚妄的东西,你就了解觉识烦动,喔!都是意识的变化,刹那间变化,不实在的假体。

所以,[发觉初心,以静为首。以未悟以前,一向妄想动乱,今既悟此心,即依所悟,真净觉心,发起观照,返观不动之心体,以静境安心,渐渐修行,故云:取静为行。]所以,我们要听佛陀的,第一、要先将我们的心安住,将我们的心安住在静,就是不受影响,不受影响。[由以静澄心,]澄心,就是使这个水能够澄净,就是使这个心慢慢地沉淀下来,稳住,澄心就是使这个心更清净。[诸念不起,觉得识心,]觉得就是:觉悟到这个意识的心在困扰着我们,叫做[烦劳动扰。]我们的心如果慢慢静……,静下来,静到一阵子,你慢慢就会发现:喔!我们的意识心、烦恼心在困扰我们。[此觉非识,]此觉非识就是:此觉悟之心,非意识分别之心,此觉非识,这个很重要!你能够觉悟到烦劳动乱、困扰我们的这一颗心,那当然不是意识的分别心,叫做此觉非识,这一句很重要,不注意听会看不懂。此觉悟的心,这一颗心,并不是我们分别、执着的那颗心。

[若自是识,]如果仍然是用我们分别心的意识,[则不能见识,]则不能见到分别的心,因为你还是用分别心,用分别心不能见到分别心。若自是识,若自是识,则不能见识,如果你仍然是用意识心去分别心,你当然看不到你的分别心,因为只有清净心可以见到分别的意识心。所以,若自是识,如果就像你讲的那个意识心,当然也不能看到你自己的意识心,因为分别心不能见分别心,要怎么样?要清净心才能够观照到那是分别心,这很重要![如眼有见,]眼睛看得到外面,但是,眼睛[不能自见其眼。]眼睛看得到外面,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睛。这是什么意思呢?眼睛就像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眼睛看得到外面。如果说眼睛看得到外面,就是说:我们的本性看得到分别;眼睛看不到眼睛就是说:如果是意识心,意识心看不清楚。

所以,这是一种比喻,所以说:如眼有见,但是,不能见眼。[《直解》云:“由此妄想消歇,]我们的妄想消除。[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习气就是业力,业力在支配着我们,业力。业力,什么叫业力?生灭法叫做业,有增有减叫做业,做工有工业,做商有商业,做医有医业。所以说: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二示观行之相竟。

丑三示入观之效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这一段在讲什么呢?讲观照产生效果了,这一段在讲观照产生了效果,产生什么效果?寂静轻安,最后他会寂静轻安。好,注意!这一段注意听,我先解释一下,静慧发生,什么叫做静慧发生呢?就是觉性智慧,我们觉悟的本性,那个智慧慢慢产生了,静慧发生,我们的觉性,清净的智慧慢慢发生了,也就是产生,发生就是产生。身心客尘,身是客,心是尘,我们的身体是六道轮回来的,是来这里作客的,所以说:身客心尘,这样念就比较清楚。身客心尘,身是指客,身体就像来娑婆世界六道轮回作客的,身客,作客的。

心尘,心是生灭,微细的生灭,就像我们灰尘那么微细,心的烦恼就像灰尘那么微细,不容易察觉,所以叫做心尘,身客心尘,彼此永灭,放下,因为你已经有清净的智慧了,这样就能统统放下。便能内发,从内在发出什么呢?寂静轻安,因为你也不会为了外境烦恼,也看得开身心,当下放下,就是圆觉的本来面目,马上奏效,观照奏效。

[此示入观之效。由前念澄觉识,]这个念头慢慢地澄清,觉识,觉悟到这个分别心。[慧性开明,因静生慧,故云:静慧。]迷时就像暂时被隐蔽了,[迷时则隐,]悟时,我们本性的智慧就产生,[悟时乃显,故云:发生。]以我们本性的光明发现,[以心光发现,则顿见身心幻妄,]顿见,刹那间见到我们的身心,都是虚妄的东西。[本来不有,]本来就没有。[如客如尘。以客,喻身,往来不定;以尘,喻心,生灭不停。]这是一种比喻,[由身心所起之客尘,乃法喻并称也。从此永灭者:]从此永灭就是说:[如此则内脱身心]的困扰[,]我们一直执着这个身体是真的,现在才知道是假的;我们一直认为心的烦恼是……,我们如果知道这个心也是不实在,虚妄的分别心,当下放下,清净的本性就现前了。

[故云:永灭。此是最初工夫,]菩萨!修行如果没有次第,你不知道如何下手,能使我们的心平静,那就真的是在下功夫。菩萨!即心即佛,一切佛法就是心法,牛车不走,不是打车子,是要打牛;我们的身体,身心在修行,我们要从心下手,不是从身体下手,身体恰到好处的期待是有必要的,吃吃苦,可以磨练我们的心;但是,我们的心如果不分别、不执着,我们的心得到清净,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念顿契无生也。]叫做直取无生,直接就进入无生的状态,统统解脱,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无来无去,没有什么事。[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者:谓身心既脱,则无明重担歇灭,便能于净圆觉心内,任运发起,寂静清虚,]清虚,“虚”就是所谓的无一切相,清虚,清净犹如虚空一样的,“虚”就是通的意思,寂静,智慧就产生,什么都障碍不了。

[轻安调适之相。]菩萨!不从心地下手,修行是冤枉,冤枉这一条路。修行如果不从我们的本性下手、从我们真正的智慧下手,我们再怎么修行,拼命地拜佛、念佛,都只是一种结缘而已,因为不会运用,不会运用,不会运用。不会运用心,讲起来实在很悲哀,很悲哀!如果会用,菩萨!你今天开始才是真正在修行;如果不会,就真的不是在修行,只是结缘,来这里:师父!我拜一万拜、我拜一千拜、我念几万声佛号!结果怎么样?一停下来,讲东讲西,讲是讲非,我慢贡高,贪嗔痴具足,我说:拜佛又不是在运动!问:师父!拜佛可以消业吗?我说:不会!师父!不拜佛可以消灾吗?会!一念圆满觉性,你就是佛,没有贪嗔痴,这样不是消业是什么?你拜佛、念佛,起来后造一切恶业,你这样叫做消灾吗?消什么灾?不堕地狱就很庆幸了!能精进拜佛,又能配合清净的觉性,哇!这真的是大修行人!拜佛、念佛很好,能够放下,用圆觉的观照的觉悟,放下身心,这才是真正在修行。菩萨!回去之后,一切天地万物、是非大小、富贵贫穷,统统没有,放下!不过,有的人没办法,有的人不到火葬场看看没办法,讲归讲,没有什么作用,没什么作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