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般若心经》的这个观念很重要!

净界法师

 补充说明:

  四大,虚空藏菩萨他是从四大当中而观入虚空,最后证入法性。《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

  当然这地方我们也会说:小乘佛法也是观察色即是空,也是灭色起空?小乘的学者他在观察,他把四大之法经过无常、无我的智慧变成空以后,他就没有作用,他不能够像我们本经所说的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剎,化成虚空。乃至于能够放出十种微妙的光明,流灌十方,尽虚空界,或者他也不能够把整个诸幢王剎,涉入我的色身,我的色身,进入诸幢王剎这种事事无碍境界。为什么?因为小乘佛法的思考是单向的,他能够使令色即是空,但是他不能够使令空即是色。

  我想我们在因地的智慧,你是用什么的思考来断烦恼,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证跟妙用。比方说,你看到一个假相,这个假相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法,你非常不喜欢。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把他拿掉,你采取逃避的方式,那么未来你证得空性以后,你完全没有作用,你不能有作用,你只有解脱障碍,但是你不能生起妙用。第二个选择,你看到你不喜欢的假相,你没有必要破坏它,因为这是你的业力显现,循业发现。

  大乘佛法是假相保留,但是你观察它没有实体,它只就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你没有必要拿掉它的假相,你就是把它的实体空掉之后,这个时候你能够从空出假,又能够从假入空。所以大乘佛法是在破坏的时候,是把这假相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因为你以后还要回来。

  《般若心经》的这个观念很重要,色即是空,你从色法回到空性的时候,你是怎么回去的,你是把这假相破坏了以后灭色起空,你糟糕了,你回不来了!你成就以后就只能够在寂灭的状态。

  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你要注意你的因地会影响到你的结果。你遇到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你用什么方式来转你的心,会影响你未来的果位是小乘的果位、是别教的果位、是圆教的果位,影响到你的种性。

  你看同样证得空性,小乘的空是完全什么都没有,我们讲枯掉的涅槃,枯掉,什么都没有,没有任何的妙用。你看大乘证得空性以后,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到十方世界广成佛事。

  差别在哪里呢?在因地,他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不破坏原来的假相。这个地方是关键点,你用什么去观世间,久了你就产生习惯,习惯了以后你就改不过来,就变成种性。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同样是在处理问题,但是你的过程,你的止观的方法,会影响到你未来成佛的快慢,这个地方很重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三 弥勒观识大

净界法师

    壬六、弥勒观识大。

  弥勒菩萨他在整个宇宙万法的观察,他观察宇宙万法,唯独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从这个地方去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修习唯识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弥勒菩萨,弥勒这二个字,是这个菩萨的姓,叫作慈氏,他的名字其实叫阿逸多,就是无能胜,他的慈悲是没有人能够超胜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过去曾经遇到大慈如来,跟大慈如来修习慈悲观,并且发愿成佛以后,他希望能够像大慈如来一样成就广大平等的悲心,故名慈氏。

  (未来)他成佛之后是坐菩提树下,这菩提树它的形状像一条龙,而且这龙的中央有一朵莲花的相状,弥勒菩萨就坐在这莲花的中间而成佛,成佛以后他不像释迦牟尼佛是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弥勒菩萨成佛以后只有三会说法,度无量无边众生入涅槃,所以叫龙华三会。

  弥勒菩萨这时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回忆在往昔经历了微尘劫的时间,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一尊佛叫日月灯明如来,我随从彼佛而得剃发出家。出家以后,我的内心非常爱乐世俗的名闻跟利养,所以经常游走于政商的权贵之家。这时,日月灯明佛看到我有这样的烦恼障碍,教我修习唯心识观,来成就大乘的三摩地。

  唯心识观就是说,当你遇到任何外境的时候,你都不要去管外境怎么样,你就观想宇宙的万法其实都是你的心识所变现。宇宙万法是我们心所变现,从《唯识》的角度,它是从二个层次来说:第一、唯心所现,唯心所现指的是阿赖耶识第八识。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跟什么人在一起,会遇到这样的事情,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业种子。所以从依他起性的角度,我们过去有善恶的业力,就显现了宇宙间的万法出来,这个叫唯识所现,在《唯识学》叫依他起性,这一部份我们是不能改变的,没办法改变的,这一部份叫认命。

  第二、唯识所变,这就指的是第六第七,特别是第六意识。我们第六意识去观外在的人事接触的时候,你心中有我们的名言分别,名言分别讲白话一点是我们有我们的思考模式。我们心中有个人的好乐,比方说你特别喜欢吃榴莲,榴莲的显现它只就是一个水果,这是你过去有这种业力,所以它显现出来,这依他起性它没什么好坏,那你认为这榴莲是很甜美的,是很好吃的,那是你自己加上去的,这就唯识所变,这就我们讲遍计所执性,这个就是唯识要破的。因为生为榴莲,它没有所谓的好坏,也没有所谓的甜美不甜美这种东西,这是你个人加上去的。不喜欢榴莲的人说这味道很臭,其实榴莲也没有所谓的臭,也是你个人的分别加上去的。所以在《唯识学》的观念,它把宇宙间分成唯识所现跟唯识所变,一切万法是我们心所变现。唯识所现这一部份不能破坏,因为他是因果的道理,但唯识所变你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这一部份是我们所要破坏的。

  所以《唯识学》的空观,是空掉什么?空掉心中的名言分别,破遍计执,《唯识学》是这个意思。

  也就说,因为弥勒菩萨喜欢名闻喜欢利养,他认为这东西会给他快乐。日月灯明如来就告诉他说:名闻利养、别人对你的赞叹,这个东西是你自己把它认为是快乐的,它本身没有快乐。

  智者大师说:财、色、名三个法,我们凡夫喜欢好乐,喜欢追求,就像狗啮枯骨,一个很干燥的骨头没有味道,这个饥饿的狗去咬干燥的骨头,一直咬、一直咬,咬到最后把嘴唇咬破了,咬破以后就流血,就吃到自己的血,就觉得,哦!这个骨头很甜美,其实你吃到的是你自己的血。也就是说这世间的五欲,本身没有快乐可言,它不像三宝,佛、法、僧三宝,是真实的功德。你看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我们会产生法喜,这不是我们妄想,而是本来就会产生功德。因为三宝本身就是一种功德相,但是五欲不是功德相,它之所以会让我们产生快乐,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所捏造出来的,我们认为这很快乐,所以我们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来带动自己的快乐,这就是遍计所执性。

  日月灯明佛的意思,你追求世俗的名闻利养,你认为这个是安乐的,其实是你自己的妄想颠倒捏造出来,它本身不是一个功德相。日月灯明佛就教他修唯心识观,对治这一部份的障碍,这是他过去的因缘。

  修久定成

    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他经过多生多劫的修学唯心识观,以此三昧来侍奉恒河沙的诸佛。他的修行不简单,他要经过很长、很长时间的历练,要把文字的智能转成你心中的智慧,那真的是要靠很多很多的历练。慢慢的,他的整个三昧的观照力转深,内心当中对于世俗名闻利养的追求,就慢慢慢慢的消灭,就不存在了。

  这地方的唯心识观就是观察宇宙的万法,其实是我们一念的心所变现出来,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的,是如梦如幻的。从如梦如幻的观察当中,来破坏我们的遍计执,这地方是离遍计执。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的时候,我再进一步的观察,远离遍计执以后,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这依他起的心也不可得,这一念心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地方是远离依他起。

  依他起这一部分到后面再说明,总而言之,我们要悟入圆成实性,是先远离遍计执,先破坏我们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再远离第八识的依他起,二个过程。

  圆证唯识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说明他所成就的功德妙用。

  乃至于穷尽虚空十方的如来(正报),乃至于整个依报的国土,十方中的依正二报,有净秽跟有无二种的差别。净指的是四圣法界的因果,秽是六凡法界的因果,这整个净秽的因果,从因缘上的假相是有,从依他起的假相是有它的假相的,但是从他的自性来说,是毕竟空的,从遍计执来说是毕竟空的。我们认为它是一种真实有,有自性这样的执取是毕竟空的,所以是因缘有,但自性是空,所以叫遍计本空,依他如幻。

  总而言之,这整个十法界的依正二报,染净因果,都是我一念心之所变现,我们个人可以说是循业发现,我已经如实了知唯心识故。

  唯心识故是指的前面的十法界的因果,都是我一念心所变现。这个地方证得唯识相。

  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我远离了依他起,远离了遍计执以后,所成就的圆成实性,这一念清净的真如本性,流出无量无边如来的功德,这个地方证得唯识性。

  我们的次第是先证得唯识性,再能够证得唯识相。

  现在蒙释迦如来的授记,候补贤劫的第五尊佛。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的功德之相。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已如实的观察十方唯识,十方唯识以空观来破遍计执,远离依他起证得唯识性,然后再从空出假,观察十法界的因果,个个循业发现,再证得唯识相。识心圆明,这一念心识的本性,当下是圆满光明,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而悟入了二空的真如之理。

  这当中包括远离了依他起也远离了遍计执,来成就无生法忍,斯为第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外境没有好坏,好坏都是我们自己内心安立出来的!

净界法师

    唯心识观是先远离对外境的执取,远离遍计执,我们讲遍计本空,思诸法如梦,其实外境没有好坏,好坏都是我们自己内心安立出来的。

  破遍计执,它是视诸法如梦,诸法如梦破后,就显现到一种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现前来观心性无生,再破最后的依他起性,最后悟入圆成实性。

  唯心识观在整个大乘的修学是运用很广、很广,而且非常好用。因为我们前面说的根尘识相当复杂,而这唯心识观观四大就是说,你不管遇到什么事,你不要管外境怎么样,你就观想这外境是你一念心所变现的,是你的业力所变现的,它没有好坏,没有长短,没有方圆的差别,它只是一个因缘的假相。

  在美国有一个大学教授,有一天他要去做一个演讲,他这演讲的主题就说:我们身为一个人跟外在世界的相互关系,人活在这世界当中,人跟这个世界的互动是什么关系?

  这大学教授在准备这些资料的时候,他那五岁的小孩就在那边跑来跑去在那边吵闹,他实在是受不了,就随手在旁边拿一本过期的杂志,就翻了几页,看到一个世界地图,他就把这世界地图把它撕一撕,就拿给这孩子,说:如果你能够把这地图重新组合起来,我给你五块美金。这小孩子没有看过地图,他想说让他至少二三个小时不会吵,他把它交给这小孩以后,这大学教授继续看,继续找资料。

  结果没有多久,这小孩子就把这地图完全黏好了,黏好以后就跟他爸爸说:我把它黏好了。他说:怎么可能,一看,哎哟!完全正确,这世界地图黏得非常正确!他爸爸说:你怎么做到的?这小孩子说:很简单啊!这地图看不懂,但是这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的相状,人的相状我很清楚,我就把这个人的头、身体、脚、四肢,我就照后面这身体把它黏起来,正面的地图就出来了。这时这大学哲学教授得到启示,他知道整个纲要,原来人跟世界的互动,你人的心,你把它调正确了,外在的世界就正确。

  这唯心识观的道理就是这样,就是说你不要管外境怎么样,你心正这一切法就正。它的方向是很清楚的,掌握你的心,你就掌握整个外境,你的心境会决定你的处境。

  这是弥勒菩萨观四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四 势至观根大(一)

净界法师

    壬七、势至观根大

  这个根大跟前面的根大是不太一样,前面的根大是各别的观六根,这地方是拢总的观六根,等于是都摄六根,这是总相的观法。

  佛教念佛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这个法门的当机众,是大势至法王子。大势至的意思,这位菩萨有广大的威德力,他一举手一投足,就能震动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于一切的魔王宫殿,所以叫大势至。

  大势至法王子,这时与其同伦,同伦就是同类,他们在因地都是共同依止念佛法门,而成就无生法忍,这当中有五十二个阶位的菩萨,这五十二不是数目,是阶位,是包括了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跟等觉。这么多位的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们回忆在往昔的恒河沙劫的时间当中,有一尊佛出世,叫无量光佛,从无量光佛乃至于超日月光佛,在这一劫当中,总共有十二位的如来相继的出世,而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最后一尊,超日月光如来,因为这一尊佛告诉我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学法门,教我修学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我们先搞清楚了,你后面就知道它的内涵。

  解释念佛三昧的内涵:

  这当中有二层意思:第一、约着所观境来说,他的所观境有四种:观想、观相、持名跟实相。观想是靠第六意识的想象,想像佛菩萨的依正庄严;观相是你必须有一个相,放在眼前来观察;持名以名号为所缘境;实相念佛他的所观境,他是以真如实相。在本经当中所谓的念佛三昧,是偏重于前面三个:观想、观相还有持名。观想、观相本经叫作忆佛,忆念佛依正的功德;持名,本经里面叫念佛。这是约着它的所观境来作区分。

  第二、念佛三昧约着它能观的智慧,蕅益大师把它区分成三种:

  1、唯念自佛,你在念佛的时候,你不管是忆佛、念佛,你的内心当中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看有些人他念佛的时候,他念一句佛号,他的重点不是佛号,他的重点是在观察,念佛者是谁?说:我为什么能够念佛呢?那个能念的心在哪里?它从什么地方而来?所以这个地方如果是唯念自佛的话,是通于其他二十四个圆通,完全相同。

  2、唯念他佛。你在忆佛、念佛的时候,你是完全忆念十万亿佛土外的阿弥陀佛的依正功德,这就有点像我们讲的心外求法,这讲事修,唯念他佛。

  3、自他俱念。有理有事,了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自他不二当中来念佛,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体性是无差别的。阿弥陀佛是存在我的心中,我也存在阿弥陀佛的心中,从自他不二当中来带动佛号,我们常说:托彼名号,显我自性。十万忆佛土其实不离开我一念心性,不离开我的心性,为什么要念佛呢?我要假借佛号把它带出来,要假借佛号把它显现出来,这就是自他俱念。

  这叫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这地方就是有这么多的差别,有他约着所观境,有他约着能观的智,来作一个区分。这二段若清楚了,后面我们讲到正文就容易清楚。

  念佛圆通章跟其他二十四个圆通是不太一样的,它是一种他力法门,其他二十四圆通偏重在自力法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念佛圆通和耳根圆通的相互关系

净界法师

    在这二十五个圆通当中,在末法时代最为契理契机的,也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最后的二个法门,一个是念佛圆通,一个是耳根圆通。

  这二个法门同义的地方,从相同的地方来说,这二个法们都是在引导我们,恢复到我们众生本俱、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心性,这一点是相同的。但不同点就是这二个法门,下手的方便是不同的。

    念佛法门它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他整个修行的过程当中,他的所观境是佛的功德。比方说我们念佛或者是忆佛,整个所观境都是佛的功德,所以它的重点在所观境。但是耳根圆通是不一样的,它的所观境在于能闻的耳根,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我们这个时候回光返照,能闻的是谁?是谁在听这个声音?

  念佛法门它的重点比较偏重在事修这一部份,耳根圆通它比较重视在理观这一部份。这二个有事修跟理观的偏重,但是永明延寿大师讲禅净双修的时候,他认为这二个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我们透过佛号的事修,能够成就感应道交,但是感应道交它必须在临终的正念的基础之下。所以耳根圆通的理观,它能够使令我们不随妄转,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不随妄转。所以理观能帮助我们远离妄想,事修可以使令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能够感应道交。

  我们可以这样讲,你要能够保持正念才能够感应道交,佛菩萨的感应不能建立在一个散乱的颠倒的心,是不可以的。所以说这二个法门在临终实际的操作当中,以禅观来破除妄想,以忆佛念佛来成就感应道交,这二个是有它的相辅相成之功。这大家可以从后面的内涵慢慢的体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四 势至观根大(二)

净界法师

  势至观根大

  这一科他的能观的智是六根,所观境是佛的功德。蕅益大师说,这一科等于是以第六意识夹带六根,都摄六根来忆念佛的功德,以第六意识来夹带六根,来念念来忆念佛的功德,依此这样来悟入圆通法门。

  感应道交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身为一个他力的法门,佛力加被的法门,这当中当然感应道交就非常重要了。感应道交的整个道理,佛陀在这当中分成二段,第一段先讲譬喻,第二段再讲合法。

  (譬喻)譬如有某甲跟某乙二个人,这二个人他们之间的互动,某甲是经常的忆念某乙,但是某乙已经把某甲给忘掉了,他心中已经没有某乙的存在了,他在想其他的事情。某甲跟某乙这二个人当中,在未来的生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是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也就说,他们二个即使是生长在同一个国家,在同一个地方出世,但是也不能产生彼此互动的作用,乃至于彼此都互相能够见面,也都是视若无睹当面错过。

  这意思就是说:人跟人的互动,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产生作用的,一定是我忆念你,你也忆念我。这二个才能产生一定的感应。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假设某甲跟某乙二个人,偶尔会彼此相互忆念,乃至于时间久了以后,二个人因缘比较深了,二忆念深,从偶尔的忆念变成经常性的忆念,经常性的某甲忆念某乙,某乙也忆念某甲,这二个人在未来生命当中,从生至生,从一生乃至于多生,就等同于身形跟影子一样,彼此就不再分离了。

  所以我们在整个生命当中,二个生命体要相逢,我们讲相逢就是有缘。那这因缘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我们过去生彼此互相的忆念,二个人在生命当中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会做成母子,会做成朋友、兄弟,等等,那表示过去生有很深的互相的忆念,才能够有这样感应的力量,才能够彼此的相逢。

  这个道理是通十法界的,包括众生跟众生之间的相逢,也包括佛陀跟众生之间的彼此的相逢。

    以下合法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在十方如来一念涅槃清净的心中,佛陀的心情是怎么样呢?是怜念众生,经常去愍念一切的凡夫众生。那种情况,就像是母亲来忆念儿子一样的至诚恳切。但是这当中有一个问题,身为儿子,如果一心一意的想要离家出走,而忘失了母亲的存在,母亲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产生作用的。也就是说,母亲一直去思念儿子,儿子去攀缘其他的外境,那他们二个就没有再相逢的机会了。

  反过来,作为儿子,如果经常的去忆念母亲,就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的至诚恳切,那么这母子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可以说是,生生世世经常的相逢在一起,而不相分离。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众生跟佛之间二个生命体的相互的作用。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来观察一个现象,你看我们打一个佛七,二百、三百个人同样念那一句佛号,但是这佛号对每一个众生产生的救拔力是不同。你看打一个佛七,有些人没什么感觉,好像没打一样,有些人他打完佛七以后,业障消除法喜充满。这句佛号在他身心当中,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句佛号,无量光无量寿在生命当中产生强大的加持力。我们讲事出必有因,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为什么同样一句佛号散布在百千万人的心中,会有不同的效果呢?这地方就说明了,问题不在佛陀这一部份,因为佛陀是平等心忆念一切众生,问题在于我用什么心态来念佛?我们讲心态决定状态,你用怎么样的心情来忆念这佛号,这时佛号对你的加持就产生一定相应的力量。

  这个地方也说出一个道理,就是佛陀不能主动的救拔我们,这观念很重要,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你看这个钟,你把它做得很好,里面有黄金,有白银、有铜,但是这个钟它自己不能响,再好的钟具都不能响。你轻轻的撞它,它就出现小的声音,你要大力的撞它,就出现大的声音。这地方就说明了佛陀的救拔力,是完全看众生的心态,而产生不同的加持。

  这一段是说明感应道交,整个决定权在我们众生的心态,以心力来带动佛力。

  当我们跟佛产生感应以后,这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功德利益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前面是讲念佛的因地,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来跟佛陀感应道交。这以下说明感应道交以后的功德利益。

  假若众生的心能够依止忆佛(观想),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的广大功德;这一部分当然包括了信心也包括了愿力,都在忆佛里面(念佛偏重在持名)。这种有什么好处呢?在现前,在当下的今生,有些人在念佛当中,当下的确是看到阿弥陀佛;或者当来,就是临命终的时候能够见到佛陀。

  见到佛陀有什么好处呢?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我们见到佛陀以后,我们就能跟佛陀的功德,彼此互相的接触,而不相远离。所以我们在佛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加持之下,就不必假借其他的方便,就能够证得无生法忍,心开就是破无明证法身。

  讲一个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我们的身体是没有香气的,但是我们的身体在大殿当中,经常跟香接触,时间久了,我们身体也能够沾染香气。也就是说,我们众生在五蕴身当中,是没有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但是佛号是总持弥陀的万德庄严,我们的心经常去跟佛号接触,使令这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在我们的身口意不断的运转,慢慢慢慢的在我们的身口意当中,也能够沾染佛的功德。正如印光大师说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以凡夫的这一念心,进入弥陀的功德海,这种情况就好像香光庄严,以佛陀的香气,以佛陀的光明,来成就我们自己的庄严,把佛的功德,转成我们自己的功德。

  大乘法门它的修习是二个不同:第一个是你自己修功德,我们自己心中产生菩提心,修习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六波罗蜜来自我庄严,所有的庄严都是你自己要创造的。第二个是佛陀已经创造一个庄严,那你怎么能够转他为自?说:我自己创造不是庄严,但是我想办法把佛的庄严把它转成自己的庄严;我们自己不能发光,我们自己没有香气,但是我们经常接触光明、接触香气,我们能够沾染香光的庄严,这就是念佛法门的特色。

  就是阿弥陀佛创造了四十八愿,在宇宙当中已经存在的东西,但是你怎么去跟他接触、怎么去启动他的力量,转成你身心世界的一种功德?

  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说的感应以后的力量,有四十八种的加持力。

  自行化他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大势至菩萨把自己的修学过程,跟他的利他的方便做一个说明……

  这地方有二段,第一段先讲势至菩萨自修的功德。

  我凡夫位的时候,我是怎么成就呢?我就是靠忆佛念佛,而悟入无生法忍。大势至菩萨还是靠他力法门,但是他本身的悟入无生法忍,他是在一个娑婆世界的秽土成就的,但是到了末法的娑婆世界,我是摄受念佛之人归于佛的净土。

  古德说: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个是摄受利根人,他的理观强,他可以在今生当中直接悟无生法忍。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是摄受我们末法时代的钝根菩萨,业障深重,智慧浅薄,所以我们偏重在事修,而事修的人就必须要往生净土而成就三不退,有这二种差别。你看有很多念佛人今生成就的,慧远大师他今生就成就了,一生当中三次见到弥陀,都是遍满虚空。我们一般人当然就是带业往生,我们念佛追求的目标就是归于净土,我们是到净土以后再成就无生法忍。这地方有理观跟事修的差别。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悟入圆通的法门,我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我最好的选择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一念忆佛念佛的心来统摄六根,使令我们的正念能够念念的相续下去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