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二十五圆通之四 药王观味




净界法师


    壬四、药王观味

  这个地方也包括了药上,药王、药上二位菩萨,是观察味尘。

  宿因尝药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

  这个地方讲到二位菩萨宿世的因缘。

  药王、药上二位菩萨这个名号的得来,在批注上有提到说:在过去生有一个琉璃光如来出世,这时候有一个长者,因为听闻佛法生欢喜心,这个长者叫星宿光。星宿光听闻佛法起大欢喜,就供养佛陀跟大众师种种的良药,并且发愿,我愿于未来世中,善能调治众生身心诸病。因为这样一个发愿的关系,而得到药王的名称。这长者的弟弟叫电光明,他也就跟了哥哥发了这么一个殊胜的愿,也得到一个法号叫药上。因为供养药物而发愿,能够生生世世治疗众生的身心诸病,所以他们从那时以后就得到药王、药上的名称。

  这二个法-王子都能够弘扬佛法,续佛慧命,绍隆佛种,所以叫法-王子。在法会当中跟着五百梵天,这五百位梵天是追随二位菩萨修学的眷属,就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来,我就做一件事情,为世良医,我就经常能够治疗众生的病苦。那我应该怎么去治疗呢?

  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

  过去古代的社会没有所谓的科学仪器,所以要判断一个药物的体性是冷是热怎么办呢?只有一个方法,要亲自的去品尝,自己要去吃娑婆世界当中所有药的种类,包括了草木金石这四大种类,我都要一一的去品尝、去感觉这药的体性,药的味道。总共尝了多少呢?它的名称数目总共有十万八千。

  这个是讲到他的过去生,修学菩萨道,他的一个所缘境都是跟药物接触的。当然这当中也就影响到他的未来,成就圣道的过程。

  遍知药性

    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这二位菩萨他们不但只是在药物的假相上分别,他们更能够了解到它的体性。因为品尝的关系就知道它的滋味是苦、是酸的、是咸淡、乃至是甘甜、是辛辣的,就知道这药味它的种种滋味不同。并诸和合,俱生变异,也能够知道药跟药之间它的互相组合所产生的效果,譬如这个药跟这个药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效果,它的组合性,还有这个药它与生俱来的药味,譬如黄莲与生俱来就是苦的,甘草与生俱来就是甜的,经过调制以后,所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味道,有些药它经过蜂蜜调制以后,它的效果就特别的殊胜,要怎么去产生调制变化,从药性来说,这个药是冷性的、是热性的、是有毒的、是可以吃的、是不能吃的、乃至于它的味道是酸甜苦辣,都能够一一的了知它的药性药味。

  这个是讲到他品尝以后,得到各种的知识。第三段就正式的讲到它破妄显真了,看到药的总相。

  即味开悟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药王、药上他身为一个医生,他只能够从一个药物的假相上来分别。但是后来产生因缘的变化,什么变化?就是承事如来,后来他因为发了殊胜的愿,供养了佛陀跟大众师跟三宝结缘,就有因缘的来亲自的承养奉事诸佛如来,当然这当中也包括了声闻大乘了义的教法,所以他在品尝药味药性的时候,不再只是心随相转,而能够产生微密的观照。观照什么呢?了知味性是非空非有。

  他刚开始是先了解这药是冷的、是热的、是中性的,进一步他去观察这个道理是非空非有的。什么叫非空呢?因为当我们的根跟尘相应的时候,你看你的舌根跟味尘一接触的时候,可以说是冷热诸性是了了分明,所以它是非空,它的确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什么叫非有呢?当根尘分离的时候是觅之了不可得,你说它的味道是冷热,但是我们的舌根一但是离开了味尘的时候,它冷热的体性就了不可得,所以它是非有。

  所以我们从药的观察,我们就知道当这个药在治疗身心世界的时候,它的相貌是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因为它只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药本身没有真实体性的,只就是众生的循业发现。怎么说呢?

  因为它非即身心,药吃到我们身体,跟我们身心没有真实的结合。这句话什么意思?你看这个药是热性的,你现在身体很虚寒,如果真实结合,那应该所有的药吃下去都有效果,但事实上不然!你看有些人业障现前的时候,他吃什么药都没有用,对不对!那表示说什么呢?还是探讨到循业发现。所以我们中国人常讲一句话:先生缘,主人福,你没有那个福报,这个药你吃下去对你没有用,因为药本身没有实体,如果药有实体,那有钱人永远不会生病,因为他所有的病,药都可以把它治好嘛!但事实上不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药没有跟身心真正的和合,它只是你过去生有这个福报力,药物跟你结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叫非即身心。但是也非离身心,你也不可以说它完全不和合,药跟身体完全不和合,那你怎么把病治好呢?

  所以缘生缘灭的东西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这个叫做循业发现的一个假相。

  假相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能够说它有,但是你也不能说它没有。你有这个福报你就感觉它有,你没有福报你就感觉它没有,就是这么回事。那换句话说,这有没有不是药本身决定的,是因缘决定的。

  我想我们先了解个观念,就是诸法因缘生这句话很重要。一个法到底有没有存在,不是法决定。说:诶!这个药就是药。不是这个意思,有些人他吃这个药他死掉了,变成毒药也是有。所以它到底是个药还是毒药呢?药本身不能决定,是因缘决定,诸法因缘生,是由你的业力决定,所以叫做非即身心,非离身心。

  药王、药上菩萨行医这么多年以后,他觉悟到一个道理,原来这个药是非空非有,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分别味因,从是开悟,他能够探讨到这滋味的最初的根源,它本自不生,本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共生,所以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只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众生的循业发现而已,从这个地方他真实的开悟到,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所有一切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

  他从一个世俗的医生,最后回光返照,悟入了真如理性。

  觉味得果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从那么一个开悟的过程以后,承蒙佛陀的慈悲跟我印证,我们二兄弟药王、药上二位菩萨这名称的安立。在这《楞严》会上我们都已经承蒙佛陀授记,将来必能够继承佛位,所以位登法-王之子。我们回观我们过去是怎么成就呢?我们依止药的味道,而悟入了药味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谓的相妄性真的道理,而现在位登法身菩萨。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佛陀你现在问我,整个圆通的修学过程,正如我个人所修所证,我认为是以味尘来当所观境,是最为殊胜、最为无上。

  补充说明

  我们看到这些大小乘的圣众要悟入理性之前,他都有一个宿世的因缘。所以我们讲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所有的人要成就圣道之前,第一件事情跟三宝结缘,没有一个例外。因为你一定是先结缘,比方说,你整天做香灯,然后你就闻到那个香味,然后你跟那个香就结下缘,以后你可能因为香气而得度;你整天擦佛像,你就看到佛像的色身有时候有灰尘,有时候没灰尘,然后慢慢慢慢的你也因为这个因缘而得度,方便有多门,但是我们刚开始一定是什么?先结一个缘。

  《法华经》上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佛陀在《法华》会上开显,开示悟入佛知见。佛的知见是没有相状的,是一念心性的一佛乘,哪有相状呢?但是每一个人要悟入相状之前,一定要佛种从缘起。

  所以《法华经》说:要开方便门,才能够入真实相。没有一个人说,我不要方便门就直接悟入真实相,我刚开始不要去供养三宝,不要跟三宝结缘,然后我就悟入真实相,那这个世界上只一种人,叫作独觉,成佛之道不可能!

  在介绍二十五位圆通之前,都有一段宿世的因缘,从因缘当中慢慢的观察,然后从相状而悟入到法性,悟入到心性,一定是借假修真,这个过程谁都不能避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五 贤护观触
净界法师


    五、贤护观触。

  他过去的一个因缘,他能够经常以贤善的功德,来守护自己跟一切众生的善根。这到经文就会很清楚,他是怎么样来保持他的善根的,在经文讲得很清楚,他观察触。这是身根所对的触尘。

  宿因入室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

  跋陀婆罗就是贤护,他能够以贤善的功德来守护自己的善根,叫贤护。跟他共修的有十六个大菩萨;开士,是他们都有资格来开导众生叫开士。他们就从座位起来,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包括了贤护跟十六位的大菩萨)我们最先发心的时候,是在威音王佛;在经典上说,过去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有二万亿个威音王佛,这个地方的威音王佛是指最初的一尊,在二万亿个威音王佛当中的第一尊。那么他是在什么时候出世呢?

  是在威音王佛灭度以后的像法时代出世,也就是在《法华经》里面的常不轻菩萨。跋陀婆罗比丘跟常不轻菩萨是同一个时代,当初常不轻菩萨以顶礼一切众生,来宣扬一佛乘的观念,说: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都有佛性。这时候跋陀婆罗是持反对意见的,他是对常不轻菩萨种种的诃责骂辱的,到后来才忏悔的。所以他等于是跟常不轻菩萨同一个时代,都是在威音王佛的像法时代。

  是怎么情况呢?闻法出家,因为佛陀灭度了,他听闻佛陀的遗教而触动他的善根出家。出家以后,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大众师半月、半月在洗身的时候,跟随众生的戒腊,一个一个次第的进入到浴室当中来洗身。洗身当中他就发生了一些事情,看第二段就清楚。

  即触开悟

    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

  跋陀婆罗比丘在出家以后,他在洗身体的时候,突然间当他的身体跟水接触的时候,他生起一个微密的观照,观察水的体性,它是湿冷的体性,它既不能够洗尘也不能够洗体。

  为什么水不能够洗身上的尘垢呢?因为尘垢是无知之物,没有知觉,它怎么能够感觉这水冷湿的体性呢?所以这个水没有真正的洗到尘,它也不真正的洗身体。因为身体也是一个四大假合,也没有明了性,它怎么知道冷热的体性?所以也不能够洗体。也不是洗身根也不是洗尘,那么根尘都不可得,中间了别的身识也就不生分别了。因为根尘识这三个是,要嘛三个都存在,要嘛三个都没有,所以尘不可得,根也不可得,中间的明了分别的心识也就不可得。所以他在洗身体的时候,突然间得无所有,了知这根尘识三,这中间没有一个真实主宰的自我,这时候证得我空的真理。应该说是,得到一个这样的胜解。他在过去很早很早之前,在威音王佛的时候,他就有这么一个根尘识得无所有深刻善根的理解。

  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

  这样一个深刻的胜解,从那时以后,在《法华经》上说:他因为毁谤常不轻菩萨,也堕落到三恶道。但是在堕落的过程当中,他都没有忘失他的善根,乃至于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到了现在从佛出家,这个佛是谁呢?释迦牟尼佛。

  他过去生从威音王佛出过家,所以他有出家的善根,虽然到三恶道去,后来遇到释迦牟尼佛又出家,蒙佛的开导把他过去的善根启动了,今生就正式证得我空的真如。但是他最早的善根是他过去洗澡的时候,他就有所体验,知道这个水也不洗尘也不洗体,这中间也没有了别的心识,当体即空,他有这么一个胜解,最后就证得我空的真如。

  蒙印命名

    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彼佛这个彼佛是指他得到名号的最初,是威音王佛安立他叫跋陀婆罗。妙触宣明,妙触是指着他当初的所观境,依止尘境而观察当下即空、即假、即中,所谓的尘境只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谓的观相元妄,观性元真,从相状当中悟入到众生本俱的一念心性,而成佛子住。

  这个地方已经成就等觉菩萨了,它的本门是等觉菩萨,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他已经是等觉菩萨了。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佛陀问圆通的修学,正如我所修所证,我是以触尘为殊胜无上法门。

  这个地方讲到贤护比丘他整个修学圣道的过程,他的迹本二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六 迦叶观法(一)
净界法师


    壬六、迦叶观法

  迦叶尊者他的所观境是观察心中的法尘而悟入圣道。

  宿因感报

    这一段讲到迦叶尊者跟紫金光比丘尼,过去的一段因缘。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以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迦叶是他祖先的姓氏叫龟氏。为什么加一个摩诃呢?因为迦叶这个名号,佛在世的时候有三个比丘叫迦叶,为了拣别多了一个摩诃,就是大,殊胜的意思。

  为什么迦叶尊者有资格称为摩诃呢?有三层意思:第一、这个尊者的殊胜功德,他叫饮光尊者,因为他过去生因为供养佛像的关系,身上经常放出紫金光明,叫饮光尊者,他所到的地方,其他的光明都被他遮蔽了。

  第二:他在俗家的时候,财富特别广大,他父亲的财富是频婆娑罗王一千倍以上,他父亲的财富比国王还多一千倍。

  第三、他出家以后,头陀行第一,是佛陀灭度以后继承护法藏的第一代祖师,所以叫做摩诃迦叶尊者。

  摩诃迦叶尊者跟他在俗家的妻子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而白佛言;这以下讲出他为什么色身放大光明,有二段因缘:我过去生在娑婆世界的时候,有一尊佛出世,这一尊佛叫做日月灯明佛,我因为有殊胜的因缘经常能够亲近佛陀,等于是做佛陀的常随众(他没说他是出家或在家,总是经常亲近佛陀来学习佛法),佛陀灭度以后,我感受佛陀的深恩,而造了塔庙供养舍利,以种种油灯的光明来供养塔庙跟舍利子。这是第一个,他身上光明的第一个因缘,他供养日月灯明佛。

  第二因缘、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过去有一尊佛叫毘婆尸佛,毘婆尸佛灭度以后,有一个贫女,她找到一尊毘婆尸佛的佛像,他整个金箔都剥落了。所以她就去乞求金钱,找一个金匠来补佛像的金箔,但是因为钱不够。金匠说:那这样子,不够的部分我来负责。二个人就发好心,将毘婆尸佛的佛像给造好。造好以后二个很欢喜,就发愿生生世世结为夫妻来修学佛法。也就是说他过去生,用紫金光的金箔来涂佛的形像,依止这二种因缘,从那一次以后生生世世,身体一出生之后,自然身体就放出紫金光明。紫金光比丘尼也就是我过去生所结的眷属,现在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同时发心来出家。

  这个地方讲到过去生的一段因缘。我们看大小乘的修学,这二十五圆通它有二个方法,有些人是直趋大乘,他的烦恼淡泊,他直接就正念真如,直接观察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从无生理当中就入到了现前一念心性,破妄显真。但是有些人要经过一个过程,就是经过四念处的对治,从无常无我当中,来破除我们对五蕴身心的执取,先证得我空,然后再悟入二空,大概这二个过程,诸位你看看二十五圆通的整个修学过程,大致上是这二个重点。有些人他必须要先破执再显真;有些人破妄跟显真可以同时,破妄当下就显真,有些人要经过破妄然后再显真,他分二个次第。这个地方诸位好好的体会就清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净界法师


    这一大科是讲到《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法门,这是说明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二十五个方便,这二十五个法门,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持,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方便有多门是指的我们在正念真如的时候,它的所缘境是特别广大的,可以说是整个因缘所生法,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根尘识都是我们的一个所观境。

  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由过去的业力,而变现一个六根六尘六识,我们依止我们的六根来攀缘六尘,而产生六识的分别。大概一个众生,一生的生命当中,我们身心世界的活动就没有一个人离开十八界。所以在整个日常生活都是《楞严经》的所观境,这一点是跟一般的三昧不太一样。

  你看我们念佛或者持咒,我们一定要远离外在的因缘,都摄六根,一定要把外在的因缘放下,另外提起佛号,另外提起咒语。《楞严经》不必,你平常经常打妄想的地方,你平常经常起烦恼的地方,就是你生起观照的地方。《楞严经》的特色就是就路还家,你平常熟悉的地方就是你修行的地方,你不必再改变地方,所以它的特色是方便有多门。

  归元无二路,但是它真正观照的智慧,其实是相通的。二十五圆通的观照的智慧,都是空假中三观。你不管遇到什么境,第一个最重要的就是空观,空观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我们前面三卷半的经文经常强调,你看到事情首先的第一句话,你要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不要被物质的一个假相所迷惑,你要看到这假相的背后到底它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所以一个人经常会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就不容易起颠倒了。我们会看到一个我空法空相应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本体。这个就是我们刚开始第一步要做的从假入空,从一个身心世界的根尘识的因缘法,回归到一个整体的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

  假观又开始从空出假,又从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又回到我们现在的身心世界。我们现在的因缘有它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我们要找到我们的定位,我们怎么利用我们今生的根尘识来积功累德。所以假观是你也不能否定你今生的因缘,人身难得啊!

  所以我们在从假入空的时候,破除我们的我法二执,但是我们从空出假的时候,依止是一种大悲的愿力,我们假借今生的根尘识,来积功累德,来求生净土。当我们把整体的真如观跟个体生命的因缘观达到平衡的时候,那这个就是中观了,空假中三观,就这样操作的。

  不过我们从本经来看啊!初学者他是偏重在空观的,偏重在从根尘识的这些假相,回归到我们我空法空相应的真如本性,这空观是一个重点,从解脱道的角度这是一个重点。你能够掌握以六根六尘六识为所缘境,而生起空假中三观,那么你大概就能掌握整个二十五圆通的一个纲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六 迦叶观法(二)
净界法师


观法得果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

  迦叶尊者观察法尘而成就了圣果。这个地方讲到迦叶尊者今生的迹门。

  迦叶尊者他在选择所观境的时候,是观察这世间的一切六尘的生灭变坏。

  这个地方的六尘,我们加以解释:

  这地方的六尘其实指的就是法尘。那为什么叫六尘呢?因为他是前五识攀缘五尘,而落谢到心中的一个影像。换句话说,其实这个六尘是过去的,它曾经所发生过的,所见闻过的事情。

  迦叶尊者在修止观的时候,他就回忆过去的前五识攀缘五尘所落谢的影像,而这影像他观察它也是生灭变坏。所以从这个地方他发明了我空的真如,他知道五蕴身心没有真实的自我。所以它就依止这我空的空寂之理来修习灭尽定,灭尽定就是在灭除我们身心世界的第六意识的受想二个心所,还有第七意识染污分的这一部份的心所。所以他的心是特别的微细,只有第八识跟第七意识的清净分现前。

  他的身心多么微细呢?他的身心世界能够在禅定当中,经过百千劫的时间,就好像一弹指的短暂时间。

  迦叶尊者身为佛陀的初祖,他现在在鸡足山入定,等待弥勒菩萨的降世,把释迦牟尼佛的法衣交给他,他入的就是灭尽定。他的灭尽定为什么那么久呢?这当中跟他空观的智慧有关系,以空寂的智慧来修禅定,所以它禅定的力量就加深。所以他做一个总结,我以空法而成就阿罗汉,我就是以我空的智慧来照见我空的真如理,而成就阿罗汉果。

  这地方按照蕅益大师解释,这是他今生的迹门。下一段就讲到他过去的本门。

  蒙佛印可

    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世尊经常赞叹在诸弟子当中,迦叶尊者是头陀为最,头陀我们翻成中文叫抖擞,就是我们说的苦行,依止苦行来抖擞我们的精神。

  迦叶尊者他所悟的理其实是下面这一段:

  妙法开明,消灭诸漏。

  妙法指的是他第六意识的法尘,他能够通达这个法尘其实当下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前面他是发明法尘是我空的,这个地方他同时看到法尘有不空的因缘,空假不二的道理,空假不二当下就是我们众生本俱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依止这中道的实相理,灭除心中的无明,而证得清净法身,位在圆教的初住。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佛问圆通的法门,正如我所修所证,我是以法尘为所观境,最为殊胜无上。

  我们看到大小乘的修学止观,一般小乘在修止观他一定是先修无常无我的,因为他要先破见思烦恼,这个对治止观。所以在这个二十五圆通当中,凡是小乘的,在示现的迹门,他一定先修我空观,然后再修空假中三观,悟入中道实相,它是有迹本二种的差别,这地方要把它分清楚。后面会讲到普贤菩萨,他就直接进入中道实相,对治止观就不谈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十五圆通之七 阿那律观眼


净界法师


    辛二、观五根

  五根它是把耳根放在最后面,因为耳根是娑婆世界最为契机的法门。所以佛陀要详细的说明,所以把耳根拿掉,所以剩下五根。

  (分五:壬一、阿那律观眼。壬二、继道观鼻。壬三、牛呞观舌。壬四、余习观身。壬五、须菩提观意)

  壬一、阿那律观眼。

  观指的是能观的智慧。我们前面说过,整个《楞严经》的妙观察智所依止的就是一心三观,这个观指的就是一心三观。眼指的是他的所观境是眼根,这地方的眼根指的是胜义根,它是一个色心的和合;但是这地方的根特别指的是心法这一部份,也就我们说的,见闻嗅尝觉知这一部份,不谈色法,谈的是心法这一部份。

  精勤失目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先讲阿那律尊者他所发生的因缘。我们讲到《楞严经》的修学,就在你平常日常生活中所发生来修学,你不必离开你的因缘,就是你平常很熟悉的因缘,可能是好因缘,也可能是不好的因缘,顺逆皆方便。

  阿那律陀翻成中文叫无贫,为什么呢?因为他过去生曾经做一个农夫,他去田里耕田的时候,就带一碗饭准备中午吃。在山上住了一个辟支佛,辟支佛平常入定,但是他七天会下来托钵一次,他这一天下来,他要回到山上的时候,竟然是空钵而回。这农夫看到这情况起大怜悯心,就把他唯一的一碗饭就供养给这辟支佛。因为能布施的心非常的虔诚,所布施的田又是一个辟支佛,他招感九十亿劫的时间不受贫穷之苦。

  阿那律陀是佛的堂弟,在阿罗汉里面他的福报是相当大的,在经典上说,阿那律他去托钵,不管是贫穷人给他多么粗糙的饮食,只要入阿那律的钵,一定变成甘露味,不管是什么东西,他的福德力就是这么强,他要是吃剩的,把这个钵倒给别人又恢复原状,所以他的善业力特别强,所以他有资格称为无贫。

  阿那律尊者从座位站起来,来说明他修学的一个过程,他说:我刚出家的时候,当然他是八王子出家,带有贵气。有一个毛病是常乐睡眠,这个睡眠他也不是一次二次,他是经常性的在佛陀说法的时候睡觉,后来有一次,佛陀实在是忍不住了,就诃责这阿那律说,你经常在我说法的时候睡觉,你未来的果报是变成一个畜生,蛤蟆一类这种动物。身为阿那律尊者,他听到佛陀的诃责以后,可以说是涕泪悲泣甚至诃责。他如是思惟,所谓听法的目的是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依理起观,才能够破除心中的颠倒,那是一个解脱之门。既然我在这个地方睡觉,这个过失很重,他依止大惭愧心,后来七日七夜就不睡觉,眼睛过度的疲惫就失去了双目,而生大苦恼。

  这地方是说明他过去的一段过失产生的因缘,这因缘也启动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机。

  成就心眼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

  大慈悲的佛陀,看到阿那律尊者失去双目生大苦恼,就教他修学《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乐,喜乐;这个见值得我们注意,我们一般的见,叫做因缘所生法的见,一般因缘所生法的见,要用眼根来见,眼根攀缘色尘产生眼识,所以我们一般的生死众生,都是在十八界里面造成一种轮回相续的力量,但是这见,它是一种心性的见,就是我们讲见性,它不必依止眼根它,已经超越眼根。依止见性来照明,来照了我们本性的光明智慧,产生一个不可破坏的犹如金刚的三昧;也就是说,这三昧的特色是:我不因眼观见十方,我从今以后不必假借眼根。眼根败坏了,见性没有败坏,你看你眼睛败坏了,你还是有看得到啊!你看得到暗相。我们问瞎眼的人说:你看到什么?他说:我看到前面一片黑暗。前面一片黑暗就是你看到了,见到光明、见到黑暗都叫做见。

  他这个时候,已经不必再假借眼根就能够照见十方。这个十方是包括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而且当时的情况是精真洞然,也就是说他所依止的是一种,精纯的见性而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清楚分明,能够照见十方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他这时候叫半头天眼,他前半段的头看得到,后半段的头看不到。

  这个是讲到阿那律尊者,在眼根败坏的过程当中,他已经不必依止眼根,他就能够看到物质。

  蒙佛印证

    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从迹门来说,佛陀就亲自印证他已经成就阿罗汉果。

  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正如我所修所证,我所悟的真理是旋见循元;见就是我们能见的功能。我现在能够把这能见的见分,不向外攀缘而回光返照,开显我内在的见性,而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法性。

  我们一般的人是用眼睛看,阿那律尊者用是心来看,那一念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一念心性观察世界,那是无障碍的境界。这是讲到他的一个本门,他所觉悟的真如理。

  大概整个《楞严经》的圆通法门,都是要破根尘识。你看我们眼睛来说,眼根攀缘六尘就产生六识。那么这个方向是什么?向外攀缘。

  《楞严经》他就是破和合识断相续心,破根尘的和合。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依止眼耳鼻舌身意,依止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六识的分别。而《楞严经》它的想法就是,你要能够到达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它的方向是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去找你的最初的本来面目,你不要老是被这个假相所迷惑。

  它是二个方向:第一个、你从这边出去,那就是根尘识的境界;那么回光返照,那你就到达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二方向大家要弄清楚,就是我们常说的《楞严经》的修学,二句话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二句话你要经常记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