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第九大愿——恒顺众生。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众生?什么是恒顺?为什么对佛说随学,对众生说随顺?懂了这三个问题就大致了解了“恒顺众生”的涵义,之后再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恒顺众生的普贤愿王。要这样来趣入。
众生的涵义
众生有现相和实相两重涵义。
就现相而言,众生指当下胎卵湿化等随缘而现的相。如同《大法鼓经》中所说:迦叶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佛告迦叶:“众生者,四界摄施设,谓内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及入处五根,乃至十三缘起支(如《无尽意经》中云:‘从不正思惟生无明。’故十三支),受、想、思,心意识——是名众生法。迦叶当知,是名一切法。如是和合施设,名为众生。”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命名的,由于是众缘所生,就叫做“众生”。也就是按照无明缘行、行缘识等十二缘起的方式,显现出有情的相。或者当下现出来的相不会独立存在,必然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色受想行识五蕴假合而成。这样的缘起现相,叫做众生相。
当前现的众生相,他的本性就像佛成道时所说的那样:“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在佛的眼里,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众生的实相。这又要首先了解到,当前现的身心聚合相是假的,寻找时了不可得。只是在我们的妄识前,有各种现相和它的作用,从这一分来说,确实有无量的种类。因为各自的因缘不同,所出现的相也就不同。比如有各种寿量、相貌、性情、命运、名号、形态、威仪等等。这里的“恒顺众生”,主要是针对这些现相来说的。然而这些四大假合的相,或者说幻生幻灭的识,本来不可得,并非实法。
知道这一切只是假相,就要进一步寻求它的实相。实相就是如来,因此说众生都是佛。《不增不减经》中说:“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灭法……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法身本性清净,没有垢染,但由于入了幻梦,被恒河沙数的烦恼所缠缚,这样就随着迷染缘,从无始以来,不断地在生死幻梦中轮转,起伏不定,从此生处到彼生处,一轮又一轮,这就叫众生。这就知道,生灭是众生的现相,不生不灭就是众生的实相,二者并不矛盾,就在这不断生灭当中有不生不灭的法,这就是众生的实相。
随顺的涵义
随顺有随顺真实义和随顺众生心两种意义。
就随顺真实义来说,先从反面看,如果我们的见解没有随顺到众生的真实义,那就不晓得为什么要随顺,应该如何来做等等,心里会模糊不清。意思是,如果认为众生的各种相貌、表现、性情等实有,就落入了增益边,因为他本来现而不可得,不应执为实有。但如果认为在现相界里也不存在这些,没有作用等,那又落入了损减边,成了断空,因为在现相里众生有心识,有苦乐,有各种因缘果报、苦乐作用,有各种无欺的缘起规则。如果不能随顺这个真实义,那当然无法行持普贤妙行。
从正面来说,一旦了达了真实义,就能很恰当地随顺现相界来做饶益。也就是了解了从性海里现出的众生相的真实义,再去行持随顺就会恰如其分,契合中道。不执著众生实有,也不落于偏空,这样随缘起用,随着众生的心来做饶益,作幻化佛事。知道众生现前的身心上确实有苦乐,所以要随顺他的心来拔苦予乐,这就是利他行。而恒顺众生,就是要把利他行推到极致,它是最圆满、广大、周遍、无尽的普贤行海。其实,第八、第九两大愿里含括了菩提心的圆满内涵。也就是上求下化。“上求”,就是常随佛学,最后学到跟佛一模一样;“下化”,就是恒顺众生,随顺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一切种类的众生,对他们做种种最体贴、最恰当的饶益。
随顺众生心是说,利他行是以众生为重,不能以自己为重。众生有什么需要,要用什么方式来作利益,都要以众生心为根本,一切围绕众生而转。经中讲到随顺的行相时,说到“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又说了四个譬喻,“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这都是随顺众生心的行为。
比如孝敬父母,完全要以父母为主,唯一随着他们的心而转,以父母为中心。奉事师长也一样,要舍掉自己的自主权,一切都顺着师长的意愿去做,以师长为中心。承侍阿罗汉乃至如来,也同样是舍掉自我为中心,以圣者为中心,随他而转。这就叫做随顺。
就像良医对待病人那样,各种检查、治疗、给药等,都不是为自己做的,任何药都是根据病人的病情来给的。他在哪方面有忧愁就给他哪种安慰,减少他的负担等等。一切行为都完全以病人为中心。就像现在的人说的,“顾客是上帝”那样。意思是所做的一切,都要围绕顾客的心来做。(当然,他的动机不纯,所以这跟普贤行相差万里。)又好像一个向导,他不是给自己画地图,为自己指示正路,而是对那些迷失正道的人,要给他们指示正路等等。
我们发随顺愿王时要知道,在现相界里,众生确实匮乏安乐,有各种身心苦恼,有很多烦恼重病需要解决,有很多苦需要疗治。由于这一切都是虚妄的,没有实法,所以不要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然而这里不无幻用幻相,有它无欺的作用,能符合到离苦得乐的道,就能止息苦而得到安乐,因此,菩萨会随顺众生的形态、根性等,随缘作利益,施设各种善巧方便。这些方便就是利他行。
《大日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这是真正圆满成道,发挥出无边大用的标志。直到能施展出无量无边的方便妙行,才成满了恒顺众生的愿王,才达到了无上的成就。我们在初发心时就已经承诺:我要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寻求无上佛道。那么利益众生的相如何呢?那就是恒顺众生愿王达到了极致。该如何来恒顺呢?这就要知道现相界里的众生是什么状况,知道这是如同水月般的幻相,然后运智运悲来作救度。这也就是《金刚经》说的“离相行善”的意思。
随学诸佛与随顺众生
为什么对于诸佛说“随学”,对众生要说“随顺”呢?
这要从顺理和违理两方面来作辨别。我们唯一应行持符合真理的行为,这就含摄在诸佛从因至果的一切菩提行当中。这里的任何一分都是随顺真理而行,都是走觉悟之路,是最终达到圆满大觉的行为,因此任何一分都值得我们随学。我们能这样跟随诸佛而学,仿效佛因地果地的一切行为,那就能以佛的智慧之行来启发我们的行为,让我们逐渐趣向觉悟。
然而众生的行为是颠倒的,不符合真理,或者是业果愚驱使的行为,或者是真实义愚驱使的行为,这些都不能随学。否则必然陷入迷乱,所以只能说“随顺”。换言之,如果我们随学众生的邪行,那只会加重迷乱,更深地堕落在苦海里,所以随学众生的邪行是一种愚痴。
但要知道,众生与我一体,他有苦如同我有苦,他缺乐如同我缺乐。如果我不去做利他行,那就不符合本性。这样不随顺众生,不去利他,也是愚痴。因为他跟我本来不是两体,在见到他有苦的时候,发自于天性,自然会去拔除。比如对于自己的兄弟,他哪里疼,我们自然会去帮助,这是天性使然。如果说“我不去帮他,我还有很多条件”,那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很愚痴,很荒唐。或者自己的母亲脚不好,需要人搀扶才能走路,而你却说:“必须给我一百块钱,我才搀扶”,那人们肯定认为你很愚痴。因为这事不是只有给钱才能做,是作为子女必然要做的,不然就违背了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