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普贤行愿品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第九大愿——恒顺众生。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众生?什么是恒顺?为什么对佛说随学,对众生说随顺?懂了这三个问题就大致了解了“恒顺众生”的涵义,之后再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恒顺众生的普贤愿王。要这样来趣入。



众生的涵义



众生有现相和实相两重涵义。

就现相而言,众生指当下胎卵湿化等随缘而现的相。如同《大法鼓经》中所说:迦叶白佛言:“世尊!云何众生?”佛告迦叶:“众生者,四界摄施设,谓内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及入处五根,乃至十三缘起支(如《无尽意经》中云:‘从不正思惟生无明。’故十三支),受、想、思,心意识——是名众生法。迦叶当知,是名一切法。如是和合施设,名为众生。”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命名的,由于是众缘所生,就叫做“众生”。也就是按照无明缘行、行缘识等十二缘起的方式,显现出有情的相。或者当下现出来的相不会独立存在,必然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色受想行识五蕴假合而成。这样的缘起现相,叫做众生相。

当前现的众生相,他的本性就像佛成道时所说的那样:“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在佛的眼里,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众生的实相。这又要首先了解到,当前现的身心聚合相是假的,寻找时了不可得。只是在我们的妄识前,有各种现相和它的作用,从这一分来说,确实有无量的种类。因为各自的因缘不同,所出现的相也就不同。比如有各种寿量、相貌、性情、命运、名号、形态、威仪等等。这里的“恒顺众生”,主要是针对这些现相来说的。然而这些四大假合的相,或者说幻生幻灭的识,本来不可得,并非实法。

知道这一切只是假相,就要进一步寻求它的实相。实相就是如来,因此说众生都是佛。《不增不减经》中说:“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灭法……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法身本性清净,没有垢染,但由于入了幻梦,被恒河沙数的烦恼所缠缚,这样就随着迷染缘,从无始以来,不断地在生死幻梦中轮转,起伏不定,从此生处到彼生处,一轮又一轮,这就叫众生。这就知道,生灭是众生的现相,不生不灭就是众生的实相,二者并不矛盾,就在这不断生灭当中有不生不灭的法,这就是众生的实相。



随顺的涵义



随顺有随顺真实义和随顺众生心两种意义。

就随顺真实义来说,先从反面看,如果我们的见解没有随顺到众生的真实义,那就不晓得为什么要随顺,应该如何来做等等,心里会模糊不清。意思是,如果认为众生的各种相貌、表现、性情等实有,就落入了增益边,因为他本来现而不可得,不应执为实有。但如果认为在现相界里也不存在这些,没有作用等,那又落入了损减边,成了断空,因为在现相里众生有心识,有苦乐,有各种因缘果报、苦乐作用,有各种无欺的缘起规则。如果不能随顺这个真实义,那当然无法行持普贤妙行。

从正面来说,一旦了达了真实义,就能很恰当地随顺现相界来做饶益。也就是了解了从性海里现出的众生相的真实义,再去行持随顺就会恰如其分,契合中道。不执著众生实有,也不落于偏空,这样随缘起用,随着众生的心来做饶益,作幻化佛事。知道众生现前的身心上确实有苦乐,所以要随顺他的心来拔苦予乐,这就是利他行。而恒顺众生,就是要把利他行推到极致,它是最圆满、广大、周遍、无尽的普贤行海。其实,第八、第九两大愿里含括了菩提心的圆满内涵。也就是上求下化。“上求”,就是常随佛学,最后学到跟佛一模一样;“下化”,就是恒顺众生,随顺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一切种类的众生,对他们做种种最体贴、最恰当的饶益。

随顺众生心是说,利他行是以众生为重,不能以自己为重。众生有什么需要,要用什么方式来作利益,都要以众生心为根本,一切围绕众生而转。经中讲到随顺的行相时,说到“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又说了四个譬喻,“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这都是随顺众生心的行为。

比如孝敬父母,完全要以父母为主,唯一随着他们的心而转,以父母为中心。奉事师长也一样,要舍掉自己的自主权,一切都顺着师长的意愿去做,以师长为中心。承侍阿罗汉乃至如来,也同样是舍掉自我为中心,以圣者为中心,随他而转。这就叫做随顺。

就像良医对待病人那样,各种检查、治疗、给药等,都不是为自己做的,任何药都是根据病人的病情来给的。他在哪方面有忧愁就给他哪种安慰,减少他的负担等等。一切行为都完全以病人为中心。就像现在的人说的,“顾客是上帝”那样。意思是所做的一切,都要围绕顾客的心来做。(当然,他的动机不纯,所以这跟普贤行相差万里。)又好像一个向导,他不是给自己画地图,为自己指示正路,而是对那些迷失正道的人,要给他们指示正路等等。

我们发随顺愿王时要知道,在现相界里,众生确实匮乏安乐,有各种身心苦恼,有很多烦恼重病需要解决,有很多苦需要疗治。由于这一切都是虚妄的,没有实法,所以不要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然而这里不无幻用幻相,有它无欺的作用,能符合到离苦得乐的道,就能止息苦而得到安乐,因此,菩萨会随顺众生的形态、根性等,随缘作利益,施设各种善巧方便。这些方便就是利他行。

《大日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这是真正圆满成道,发挥出无边大用的标志。直到能施展出无量无边的方便妙行,才成满了恒顺众生的愿王,才达到了无上的成就。我们在初发心时就已经承诺:我要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寻求无上佛道。那么利益众生的相如何呢?那就是恒顺众生愿王达到了极致。该如何来恒顺呢?这就要知道现相界里的众生是什么状况,知道这是如同水月般的幻相,然后运智运悲来作救度。这也就是《金刚经》说的“离相行善”的意思。



随学诸佛与随顺众生



为什么对于诸佛说“随学”,对众生要说“随顺”呢?

这要从顺理和违理两方面来作辨别。我们唯一应行持符合真理的行为,这就含摄在诸佛从因至果的一切菩提行当中。这里的任何一分都是随顺真理而行,都是走觉悟之路,是最终达到圆满大觉的行为,因此任何一分都值得我们随学。我们能这样跟随诸佛而学,仿效佛因地果地的一切行为,那就能以佛的智慧之行来启发我们的行为,让我们逐渐趣向觉悟。

然而众生的行为是颠倒的,不符合真理,或者是业果愚驱使的行为,或者是真实义愚驱使的行为,这些都不能随学。否则必然陷入迷乱,所以只能说“随顺”。换言之,如果我们随学众生的邪行,那只会加重迷乱,更深地堕落在苦海里,所以随学众生的邪行是一种愚痴。

但要知道,众生与我一体,他有苦如同我有苦,他缺乐如同我缺乐。如果我不去做利他行,那就不符合本性。这样不随顺众生,不去利他,也是愚痴。因为他跟我本来不是两体,在见到他有苦的时候,发自于天性,自然会去拔除。比如对于自己的兄弟,他哪里疼,我们自然会去帮助,这是天性使然。如果说“我不去帮他,我还有很多条件”,那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很愚痴,很荒唐。或者自己的母亲脚不好,需要人搀扶才能走路,而你却说:“必须给我一百块钱,我才搀扶”,那人们肯定认为你很愚痴。因为这事不是只有给钱才能做,是作为子女必然要做的,不然就违背了天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推而广之,一切众生都是父母,或者都是如来,所以随顺他们作利益是不讲报酬的,是发自天性,是决定要这么做的,否则根本无法成佛。所以经中说到,诸佛以大悲心为体。因为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佛。如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就能成就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反面也讲到,如果没有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就无上正觉。这就很明显,如果想成佛,就必须发起恒顺众生的普贤大愿,而且最终要全部完成。这是成佛的必经之路。

我们多生累世都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是凡夫行为的出发点,所以它叫做集的根本,是造成一切轮回业行和果报的根源。如果不把这个根子拔掉,那就永世无法出离,无法得到解脱和成佛。成佛必须反过来走,要逆着凡夫性,恢复自己的真如本性,因此必须发恒顺众生的大愿。不愿意这么发愿,却还想要成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两者在缘起上完全相违。

了解了恒顺众生的涵义后,就要进一步把它拓展到圆满、周遍、无尽,这就是恒顺的普贤愿王。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



首先要作意,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里一切种类的众生,都在圆满的心量中显现,无一遗漏。从时间上说,一直到众生界穷尽为止,随顺的妙行才穷尽。但以众生界不可尽的缘故,随顺的妙行永无止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就是以全法界心遍法界量来作意。

其次要知道,随顺的境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一切众生的种类差别。就现相而言,众生是因缘所生法,由于因缘有种种不同,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众生相。按照受生的类型、所依之处、种类、受用、性情等划分,就有无量无数的差别。

依处上分,比如人类、走兽等依地面生存;龙族鱼鳖等依水而住;夜摩天以上的天人依虚空而住。种类方面,有六道所摄的各种种类,就连人类也有四洲人的各种差别。种种色身,色身上有的坚固,有的脆弱,有的微妙,有的粗陋等。种种形状,有的是横着爬行,有的是竖着直行等。种种相貌,有美丑、黑白等各种差别。比如欧洲人鼻梁高,非洲人肤色黑,亚洲人是黄皮肤等等。种种寿量,长的住世很多大劫,短的就几秒种。种种族类,有的很高贵,有的相当卑贱。或者说有各种民族。由于最初始祖的因缘不同,所以一代代传下来的人种都不一样,有不同的性情、习俗等等。

种种名号,众生界里的名号也是千差万别,有一类众生相就有一类名字。种种心性,众生的性情也多种多样。有些强健、有些软弱,有些正直、有些谄曲,有些愚笨、有些聪慧,有些好斗残杀、有些温和慈善等。种种知见,见解上也是千差万别。有些持一世论,有些持三世论,有些持唯物论,有些持唯心论,有的是常见,有的是断见,有的是苦行派,有的是享乐派,有的主张开放,有的主张保守等等。由于累世串习的观念不同,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见解。种种欲乐,指各种爱好。有的喜欢吃,有的喜欢穿,有的喜欢做学问,有的喜欢经商,有的喜欢从政,有的喜欢出家学道等等。在每一种欲乐里,分开来又有很多种类。种种意行,指心里的活动千差万别。各类众生的想法、心念的运行状况都不一样。他是怎样来起心,怎样的思维模式,都各不相同。

种种威仪,众生的行住坐卧,各种形体姿态也各不相同。在受用方面,像是衣服、饮食、住处等也是千差万别。比如,衣服有各种款式;饮食有各种风味,各种烹调方法等。住处上,从大的层面来看,有的住在天上,有的住在海里,有的住在陆地等。陆地上也有高原、平原,城市、乡镇、山寨、海岛等,有各种建筑风格,各种民居特点。众生生在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观感,造成不同的心理倾向,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乃至一切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差别。有些没有脚,比如蛇;有些有两只脚,像是鸟、人、猴子等;有些有四只脚,比如猪马牛羊等;还有很多脚的,比如螃蟹、蜘蛛、蜈蚣、百足虫等。或者按照十一生类来说,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生、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再加上总通的一类生。

总之,由于因缘不同,所变出来的众生相就千差万别,而且一类一类互不混杂,这就叫现象界里的差别相。这样知道后就要想到,十方三世一切刹海里的无量众生种类,都在法界心中圆满显现,对于其中的每一类,我都随顺他的心来作利益,普遍地随顺而转。

那么该怎么行持呢?那就是心不偏在任何一类上,没有自我的执著。这样心没有特别的偏好,也就没有立脚点,也就一切都能随顺。如果执著一类法,那就排拒了其他,也就无法随顺了。就像虚空,由于无心,所以能顺一切法,无量种类的色法都能含容。又像镜子,它无心的缘故,任何物相都能在里面显现。这就知道,如果我们的心有一种个人的爱好执著,或者以自我为中心,那就违背了随顺,成了修恒顺愿王的最大障碍。

我们现前就要往圆满的随顺上看齐,要往这上发愿,而且要随分随力来修持。以饮食为例,如果自身没有特别的执著,那就能入乡随俗。无论到哪里,有什么样的饮食都能随顺而转。这样就能跟那里的众生的心贴近,他会觉得你是同类,交流起来就很方便。因为众生的心要取同类的相,能适合他的心,运转起来就容易,就能够利他。如果让他感觉格格不入,那连相通的契机都没有了。比如到了四川,如果你能吃辣,跟当地人一起吃,那很快就跟他们打得一片火热,心和心就能融通。他会把你当自己人,你说什么他愿意听,这样才好教化。如果非常偏执,根本不接受吃辣,那就没办法跟大家一起吃饭了。每次一开饭,自己就在一旁拿个碗单独吃,跟大家分餐。这样他会觉得彼此有隔阂,也就很难接受教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其他像是衣服、语言、生活习惯、性情、爱好等等,如果没有自己的偏执,都能随他而转,那人人都会喜欢你、接受你。但如果自我意识太强,那连朋友都很少。比如现在的人,大多数都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跟别人相处。不说别的,就连两个人住在一起都没办法随顺。因为自我意识过强,事事不能想到别人,只想让别人来随顺自己,这样心和心就没办法沟通。但如果你的心量非常大,能够包容,而且肯付出,那自然能得到一切。

其实,修学普贤愿王就是要展开一切妙行。而一切的利他行,最终就落到这一愿上,这也是普贤行愿里最重要的一条愿。也就是在任何世间界里,都能随顺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展开无量的利他妙行。由于没有了我,没有了戏论执著,那一切就都没有障碍,会有极宽广的胸襟,气象非常大,一切都能随顺。

就像前面讲的,世俗中有各种随缘而起的现相,但真实中一无所得,也没有我,也没有法。懂了这一点后,在不执著任何相的同时,由于世俗中的显现都有它的相状和作用,要把众生引度出生死,让他得到解脱和成佛,就要随顺他的心作利益,这样缘起上一相合,就能够摄化。这样不著有,不认为有实法,就不会起偏执,能无碍遍入到任何世间界里;由于不著空,就处处都能顺应缘起,作恰如其分的利益。所以,诸佛菩萨都能示现千百亿化身,遍入到众生界中,应以哪种身说法就现哪种身而作摄化。

总之,就像明镜,如果偏执一边,就不能平等地随顺。这样现黑就不能现白,现美就不能现丑,现高就不能现低等等。但由于明镜没有执著之处,所以是什么就现什么,一切都能随顺。同样,修普贤行愿就要在众生界里,在任何时处都不住相而随顺。这就是无住的妙行,是平等、周遍的随顺。这样不住有、不住空,就像偈颂说的“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就契合中道妙行了。

那么,要以怎样的态度和行为作随顺呢?



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这要求完全以平等心来对待,不因为众生还处在迷梦中就小看他,而是知道众生在实相中都是万德庄严的佛,平等无二,所以不对他作下劣想。这样对于无数种类的众生都没有偏执心,一视同仁,都平等地做各种的承事供养。就像敬奉父母、奉侍师长,以及阿罗汉,乃至如来那样。

“等无有异”,指完全平等,没有差异。怎么孝敬父母,就以那样的心来服务众生,对他做帮助。或者奉侍师长时是哪种心,就以那种心来供养众生。对待圣者阿罗汉、菩萨、如来有多恭敬,就那样来恭敬供养众生等等。也就是完全把自己舍掉,把众生视为极尊贵,这就是利他行,也是平等的普贤行。

所以,不要故意把心量限制住,或者有所保留,应该完全舒展,有多大心力就发多大心力,不然就不称性。世间人由于人法我执很重,心思格外的复杂、扭曲,硬是以自己的分别,把众生分成很多党类,对这些人是一个态度,对那些人有另一种做法。他会说,对我好的人我可以对他好,如果跟我关系不好,那无论他有多大的困难,我都不去帮他。或者跟我不同民族、不同观念、不同文化、不同品味的人都是异类,我绝对不给他们任何帮助等等。

其实这只是他的偏执,是被虚妄心识的力量控制的结果。这完全是作茧自缚、自我封闭,怎么可能出现周遍无碍的普贤大行,成就如来不可思议的功德呢?所以,我们不要听信妄心的指挥,要看破它的伎俩,发起善根力来,借助《普贤行愿》,作极快速、广大的开发。要这样一开始就以圆顿大法的姿态开拓胸襟气量,一下子就发到广大、周遍、无尽的程度。不然的话,自己缩小心量,形成了一整套错乱的驱动机制,就只会出现各种颠倒的行为,越走越堕落。

这里说到“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平等”二字很重要,意思是不作区别对待。不会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不好;对这个人尽一分心,对那个人尽半分心,或者只尽四分之一的心等等,那就自闭心量了。要知道,利他即是自利,没有了悟这个道理的话,在取舍上就会出问题。因为心量一限制住,内在的驱动机制就偏离了正轨,常常这样限制,一旦串习成性,平等饶益的心就很难发出来。相反,如果知道该怎么来起心,发心的机制如何,对这些观察透彻,之后每一次运心都不去局限它,而是尽可能地全面发出来。这样熏久了,以这种造作等流的作用力,就会使得你很快成为普贤菩萨。

这样才知道,修随顺行的时候,不要有世俗的“势力眼”,或者各种偏执的心,那都是我所执等带来的。也就是首先立了一个“我”,然后在“他”里面分很多类,每一类里又有三五九等的各种差别。现在要打破这一切狭隘偏执,一开始就发愿对任何众生都一视同仁,没有什么区分对待,随顺因缘尽心尽力地来作利益。虽然当前还做不到,但一定要有这个愿心。所谓的“随顺”,就是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桩子拔掉,换成以众生为中心。也叫做“自轻他重”, 或者“我爱执转成他爱执”等等,都是一个意思。

下面通过譬喻来了解随顺众生的行为相。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首先要体会“平等”的涵义。就像一个大医王,对任何病人都尽心尽力给医治,没有一重一轻的差别。他不会说:“这是我的亲人,我给他好好治;那个人给了我一万块钱的红包,肯定给他用最好的药;另一个人连医疗费都交不起,我不给他看……”这样一直想着自我,心就不能平等,就会观待别人对自己有多好、多恭敬、给多少利养才去帮他。

其次要理解“随顺”的涵义。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时候,完全为着病人着想。他心里会想:他得了什么病?病因在哪里?我怎么才能治好他的病?然后唯一按病人的情况来作指导,对症下药,念念以病人为中心。要知道,这样为利他来发起行为就是无量善法的根源,哪怕一个世间小善,也必然要利益到对方才叫做善。如果以自我为中心,那就成了一切衰损的根本。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又比如一个行路的人迷失了正道,这时需要一名向导来指示正确的道路。那么作为一名向导,就要一心考虑他的需要,为他做最恰当的指示。

这个譬喻的内义是,众生都没走过菩提道,不晓得该怎样一步一步地修行,踏上正道,所以要给他做详细的指导。要指明他内心的困惑迷茫,讲清楚走入歧途的相等等。如果对于他心里有的困惑不去解开,反而去讲他并不存在的问题,那就没顺到他的机,也就没有效果。这样为对方着想,所做的利他、承事等,都契合到他的心,就叫做随顺。

比如一名厨师,他考虑到吃饭的人口味各不相同,那他为了随顺大家,就会把饭菜做得合每个人的心意,让大家都吃得好。或者一个人开养老院,他会随顺老人们的心来作利益。一心考虑怎么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好,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这个,这就叫随顺。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众生在漆黑的夜里行走、取物、做事都不方便,如果在这时为他作光明,那对暗夜中的人就真正起到了利益。但在白天给他点一盏灯的话,就没有任何必要,也就不成为利益。所以,恰如其分地合到众生的心,合到他的需求,所做的行为确实能帮到他,就叫做随顺。或者解释为,当众生处在无明暗夜中时,以正法的光明来照亮他的内心。

总之,无量无边的利他行,就是恒顺愿王的行为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为什么要像对待佛一样,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呢?这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抉择好随顺妙行的理趣(“理趣”,指道理的趣向处,通常也叫“理路”),这样正见一起来,行为就非常干脆,就会做得很彻底。要知道,开知见相当重要。一旦开了见解,就像开了眼睛一样,就能看清道路,知道该怎么走,立愿、起行等都会自然发展出来。否则见解没开,心里总是有困惑、犹豫、怀疑等等,以这些心态,就没办法猛利地发心立愿,更不会坚定地行持。

我们总是认为,对于功德圆满的佛当然应该恭敬承事,但众生卑贱下劣、愚痴蒙昧、行为颠倒,有各种烦恼、恶业等等,为什么要像对待佛一样尊重供养他们呢?我们现在因为没有平等心,所以做不到随顺妙行。一旦把它的道理抉择清楚,那观念上就会发生极大的转变。这以后,对于修菩提心,视众生为如意宝,时时利益众生等也就不难做到。比如阿底峡尊者即使见到一条狗,也会说:“这就是我的母亲。”他是真正以慈悲心对待一切的。或者像《法华经》里讲的,常不轻菩萨见到四众中的任何一个人时,都会礼拜赞叹说:“我深深地恭敬你们,不敢轻慢,你们都当作佛。”

那么,为什么要像恭敬佛一样对待众生呢?这就要知道:如果能随顺众生,那就是在随顺供养诸佛;如果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在尊重承事如来;让众生生欢喜,就是让一切如来欢喜。

我们在这上要有一个观念的转变。要体会到佛的心。诸佛视众生如独子,如果我们对每个众生都好,都能以平等心作饶益,那佛就最欢喜了。我们原来也讲过,就像一个父亲有两个儿子,一个只知道索取,只考虑自己;另一个每天都顺着父亲的心去做事,那当然父亲喜欢他。父亲代表诸佛,如果我们一心随顺众生去作饶益,那就随顺了诸佛,合到了佛的心。又比如一个母亲有很多孩子,我们能随分地帮助这些兄弟姐妹们,就是在真正随顺母亲的心,就是对母亲的大供养,也是在作尊重承事,能真正让母亲生欢喜。

所以,我们要着重在自心上体会:我怎么来随顺佛的心?那就要随顺众生,去利益他。这才符合佛心。心和心相符了,才叫做供养,叫做承事。如果只懂得表面上做一些供养等,没有更深远的眼光,认为我只恭敬佛就可以,对众生不屑一顾,轻视嫌弃,那就没有合到佛的心,也就无法令佛欢喜。

我们现在要通过抉择观察,把这个道理想透彻,之后发愿就很容易。把它的理趣看明白,见解上就毫无疑惑,就像眼睛开了以后,看到一条笔直的路,而且知道走的方向完全正确,一直会达到最圆满的地步,那必然会毫无疑惑地直接踏上去。迟迟不肯前进,不能趣入,就是因为见解没开,看不清道路。

其实,佛法里要求做的任何事都是自利利他的,没有丝毫过患,而且处处都有极好的受用。学了以后会越来越欢喜自在,做什么事都很开通,会越来越简单。比如这里讲的随顺,真能发心利他,实际就是利益自己。心开得越大,自己得的利益就越大。相反,心不开通,封闭、狭小,执著很重等等,就会有各种错误的计较、判断,这样想法有错误,行为上就不敢放。或者即使做了一些,也很难真正得利益,有时候还会出现负面效果。

所以,学法一定要先打开正见的眼目,有了智慧,心里能融通,行为上就没有障碍,就会进展得很快。现在关键要看到,利他就是自利;不利他就封闭了自心,反而是在害自己。一旦发起了普贤行愿,心往这上去转,再再地串习,成为每天的功课,这样不断地加深它的等流力量,心量越开越大,那将来修大法就没什么障碍,会很容易。如果一直局在一个很小的范围,把心量限制住,自己的量小了,跟大法就不相合,也就修不上去。这两者有很密切的关系。

懂了这个道理后,我们天天就要这么练习,一旦串习娴熟,就按这种方式来起心,那就不会落在局限、偏小、自私等的状况中。这样十大愿王一愿一愿地作意下来,一旦熟悉了,以后礼敬、供养、忏悔、回向等等都按这么来做。这样一来,由于它的量是圆满、周遍、无尽、广大的,你按这么来修,一发心也都是以全法界为所观境,那么心就能发得很彻底,全身的脉都会开张,整个人的气象就不同。由于这个原因,“一念一切悉皆圆”,后面讲的五种果等都会出现。

下面的经文讲了“以大悲心随顺众生即是供养如来”的道理。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总的来说,由于符合如来心的缘故,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为了在这一点上开出见解,就要知道如来以什么为体?他是怎么成道的?我们怎么做才是对佛的真实供养?

诸佛如来都以大悲心为体,我们随顺了佛心才成为真实供养。比如儿子跟父亲是同一个种姓,父亲怎么做,儿子也那么去做,这才体贴了父亲的心,才成为真供养。懂了这一点后,就会心甘情愿去利益众生,会非常欢喜,不会认为只是给众生做服务,没得到供养佛的机会很吃亏。只要符合佛的心,就是无上供养。

意思是说,诸佛过去都是因众生而发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起菩提心,再因菩提心成就等正觉,所以是以大悲心为体性而成佛的。我们也按这样去做,念念利益众生来长养菩提花果,就合乎了菩提道的法则,合乎诸佛如来一贯行持的道路。这样心和心随顺符合,就叫做供养。否则心背离了,不随顺诸佛的心意,彼此的气氛不相合,那无论外在做了多少,也不成为真实供养。而且我们去利益众生,十方诸佛就都会来加持。这也符合自身的佛性,佛性就会得以开发,会不断地长养菩提花果。以悲为方便,就能得到智慧。其中的道理十分微妙。

以譬喻来说,就像在一片沙漠中有一棵大树王,如果它的根得到了水,那枝叶花果都会生长繁茂。如果根没得到水,枝叶花果也就发不出来。“大树王”,是指我们的正等觉佛性,它需要借助方便才能开发,没有方便就怎么也开不出来。所谓的方便就是利他。如果不去利他,心就被封闭了,就处在一片荒漠当中,没有大悲心来滋润,那些功德的枝叶花果就都出不来。而众生就好比树根,大悲饶益就是以水浇灌,水一浇灌,本有的枝叶花果就会开放,繁花硕果,无量无数。

懂了这个道理就知道该怎么做。不懂的时候,总是以偏狭的想法自作主张,自定行为章程,以为要这样做才能占便宜得利益。岂不知这些由无始积习形成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是在错觉中做出错误判断,以为这么做能得利益、得保护、对我最好等等,其实都不合乎正理,都是非理的想法。到最后才发现事与愿违,跟当初预想的结果截然相反。以为能利益自己,其实是自我损害;以为对自己有损,实际反而得利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前面一再说了,二我执是障碍自心妙用现前的根本。以它的力量,就使人一直在妄想的小圈子里打转,发出来的都是错误的心念、行为,得到的只是由错乱心变出来的果报,没有丝毫实义。我们看清它的伎俩后,就要把它从心里清除出去,让普贤的力量显发出来,这样才会出现光明、平等的妙行。稍微有一点善根就能体会到这完全契合本性,跟前者截然不同。不必说其他,完整地念一遍《普贤行愿》,见到它是这么广大圆满,周遍无尽,超过一切世间的量,就会发现这里指示了一条回归本性的最直接的路,是真正能开发心性无边妙力的路。

这样领会后,就会以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到普贤妙行当中。这就看出,以一种观念上的猛醒,一种智慧的开发,就使得他行为的张力变得无限无边,在任何处都充满活力。再把这种力量推展到极大,成为圆满的量、尽法界的量,就成了普贤行愿力。这时候,“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他不会有任何疲厌,会一直乐此不疲。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疲厌,是因为觉得自己吃亏了,有苦了,不理想,或者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有乐趣等等。一旦真正知道这上的缘起律,知道这么做有最大的利益,最符合本性,疲厌自然就烟消云散了,不复存在。哪里还会疲厌?欢喜都来不及!

要知道,菩萨又称为“勇士”、“坚固”。是说他内心勇悍,不动摇,以这种心就能度越菩提行海。我们要发展本性的力量,首先就要明理,要有胜解信。在道理上完全认定了,再没有什么犹豫,发愿就很有力量。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所以要知道,要想得到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只要用大悲水利益众生就有了,这就是“从方便出方便生”。方便是悲,方便生是智,由悲就能发智。

我们本具无量的智慧,只是现在被我执封住了,回不到本来的自己。一直把这个点看成自己,心就打不开,以习性的力量会一直固著不已,使得人入在这个怪圈里出不来。如果能在根本上把它拔掉,那么尽大地都是你;如果死死地守住,认为当下这个点才是我,时时盯在这个点上,那万法就不是你了。结果以为在利益自己,实际已经把自己封死在一个点上。这就叫我执,它是轮回动力的源泉,一切颠倒的心态、行为,各种的违逆、衰损等,全是从这儿来的,这就是背理而行的结果。由于善根发不出来,本性的菩提大树始终是枯萎的,开不出智慧花果。

现在就要用方便来扩展心量。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以众生为中心。把我爱执换成他爱执,以及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只要自心能转过来,发起了菩提心,就有了广阔的心量,不再念念想着:一定要利益我,什么都要供养我,要随顺我……

我们过去就是因为念念为我,结果本来的一尊佛就因妄想而迷失了,从他心里只会不断地出贪嗔痴、各种杂染业以及苦恼,这就叫做“法身流转五道”。虽然还是法身在起用,然而随着杂染因缘,跟颠倒无明配合起来,就只会出现各种贪嗔痴、嫉妒、我慢、谄诳、散乱等的烦恼心,出现无数的惑业苦。可见,这种方式完全是颠倒的,全都是自损损他,是自找苦吃、自找迷乱。现在不能再这样发展下去,要赶紧回归。这就要通过发普贤行愿来完成,最终达到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那是我们生命最终的归宿,一旦回到了那里,就已经成就了等正觉,或者说现前了寂光净土,回归了法界等等。

这样才知道:原来方便是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方便生是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要求得智慧花果,就要修悲心、发菩提心,饶益了众生,自然就出现佛菩萨的智慧花果。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缘故,因此菩提是属于众生的,如果没有众生,一切菩萨都不能成就无上正觉。因为没有众生作为对境,就无法发悲心,也就不能起菩提心,这样没有了方便,就没办法开发本性,也就不能成就无上正觉。

这才知道,只有在一切众生界里随顺众生来修,才能开启心性的无边大用。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才会因此而显发。

要知道,智和悲不是两个,开了悲心以后,智慧的妙用自己就会出现。可以看到,当一个人以悲心为别人考虑,那时他的智慧自然就出来了,他心里会很清楚,各种善巧方便也都能做得来。比如一个女人只要有母爱,那不需要别人教,自然会做出各种照顾孩子的行为。这就是她心上的一分悲已经出来了,所以一分智慧跟着就有了。只是她没有学过佛法,所以悲心和智慧开得很局限,只在对自己孩子身上有一点点。但是,我们要有极大的眼光,看清楚一个点后,就要把它扩展到无量。比如一旦发现随喜很好,它符合本性,之后就要一乘无量,再乘无量,一下子把它推到普贤随喜愿王上面,那往后的修行就很快了。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看到利他的好处,只要随顺众生,心就是开张的,内在的德性、智慧就开始出来了,到哪里都有很大的气象。无论到哪里,人们都欢迎他,因为他在任何处都能体贴、照顾、关怀任何人。相反,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到了人群里,大家都觉得他很自私,天天替自己考虑,不替我们着想,那大家就不会喜欢他。这就看出,随顺众生才会有博大的胸襟,才能让自己成长。我们常常会困在一个局限的范围里,这是累世的习性造成的,如果不把它破掉,自心就不会得到升华,生命的境界就不会开展。一定要明确这上面的方向。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就要作圆遍的开发。不能只看一个小范围,应当直接以法界为量。心一旦拓展开来,当时就会感觉已经怀抱了整个法界,一下子消了好大业障,这都是真实不虚的事。所以,我们要有一种大气魄,把自己设定的各种屏障,像是民族、观念、心性、文化等的偏执全部扫空。任何一种偏执都会成为一道墙,把自心困在里面。譬如有民族的偏小观念,执著自己的民族好,对别的民族都有排拒心理,这就自作障碍,就不能包容、随顺所有人。

现在就要把各种狭隘的偏执全部扫光,要有一种全法界的关怀,这样就来得快。否则,受自己偏小的习性、宗教、文化、民族等的局限,由这些偏执来作主,那它只会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东西,其他一切都拒之门外,这怎么能发普贤大愿呢?这种心跟本性,跟最终圆证的法界是不相契合的。我们现在修普贤行愿,就是要真正返迷归悟,全盘地改过自新,要意识到自己就是体普贤,要证到跟普贤菩萨一样的境界。能这样立愿,不随那些偏小的执著而转,才能真正开始随学普贤行愿。

那怎么来随学呢?就是经文怎么说,就按那样来用心、作意,观念上全部透彻,之后行为尽可能地随顺,立愿的时候就直接契合到普贤果地。这样一次又一次地随文作观,自己最终就会成为普贤菩萨。因为有了缘起的慧眼,已经看到了理如是故、法如是故,观念上完全认定,就不会有变化。这样一来,心力就猛利,可以一下子超越无数时空,把普贤行愿发到尽未来际。这就是智慧的力量,使得他的心无限地开发。

能这么做,我们这次学《普贤行愿》就有了无上的意义。不然的话,没有了解到它的甚深理趣,虽然念诵也有功德,但并没有切中要害。要知道,学任何一部法,都需要猛利地变动自心,要有一种很大的感悟,发起尽未来际奉行不渝的心力。这样才能真正进入角色,而不会觉得《普贤行愿》跟自己无关。根本处拓开来了,就会有“深心渴仰”的内涵,会开始真正至心地受持。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这是总结“以大悲心随顺众生就是供养如来”的理趣。

我们过去的观念很片面,不符合平等性,硬要把佛和众生分开看待。现在要知道,众生和佛是相连的,我们对众生的心平等,才能成就圆满的大悲,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恰恰就随顺了诸佛,成了对诸佛的供养。相反,如果舍弃众生,只是去供养佛,那就不成为真实供养。由于这么做没合到佛的心,佛显现上也会不欢喜。就像一位母亲有很多孩子,你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弃之不顾,同时还拿很多东西拼命地讨好,这样母亲也不会欢喜。不去照顾弟弟妹妹,不能替母亲分忧,就不成为供养。

这才知道:哦!原来任何行为都要先以智慧来做抉择。有了智慧的运用,做什么事就很善巧,方方面面都是通的。所以,有智慧的人无论在哪个场合,都会搞得一团和气,没有障碍。如果没有智慧,那行为上就总是出偏,一偏了就这也搞不通,那也搅不清,处处有障碍。这是因为没顺到缘起规则,没顺到真理的道路,那当然行不通。

古人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遇到挫折、困难,或者各方面处理不好,就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从自身上找原因。做不通肯定是自己这里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呢?就是因为没把握好它的关要,所以心就打不开,路就走不顺。一旦背逆了正理,无论是伦理关系,还是自己的心情、环境,方方面面都感觉不通。这就是业障的相。什么时候自己把观念调整过来,气顺了,方方面面的关系也就顺了。这样观念一转,很多事自然就通了,业障也会消掉。

而普贤行都是符合法界,符合本性的,所以照这么去做,就没有任何不通之处。这样心是开张的,方方面面就都通畅,这就叫做无碍。照这样进展下去,最后就会出现无障碍法界,出现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如果不这么做,首先落到了法我执的罗网里,进一步落到更小的人我执的圈套中,这样发展出来的是一整套的错乱系统,也就处处不贤,处处碰壁,处处不通。自己心里也感觉这里憋闷,那里忧郁,心念翻动不已,状况很不好。内在的系统一团糟,外在就不会感召好的境界,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等都不善妙。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顺愿王最终也要推展到无尽。《华严》里都是十无尽句,这就表示法界没有边,任何局限、边际都是自己的虚妄分别圈出来的,法界里没有尽头,所以我们发愿的时候,也要注意归于无尽。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

那么,随顺众生的行愿到何时为止呢?那是虚空界穷尽,众生界穷尽,众生业穷尽,众生烦恼穷尽,我的随顺才穷尽,由于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无有穷尽的缘故,我的随顺也没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就是我们的行愿,也是我们生命的发展方向。

不是说天天要随顺自己,给自己划一个圈,以自我为中心,做什么都是为了我。始终在这股力量里旋绕不休,一直出不来,这就叫轮回。心心念念都想着:我怎么能得利益?别人都要供养我、恭敬我等等,一切时处的出发点都是自我。这就成了随顺自己“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比如,每天化妆要好几个小时,做三顿饭又要很长时间,然后求名求利,求财求色,日日夜夜在这上面奋斗不息。这就是颠倒的“无尽”,是造成轮回无尽的根源。

现在我们要反过来,放下自我,随顺众生。而且,这个随顺没有结束的时候,它是无尽的行愿,没有终点。自从心里起了这个善根,起了称性的行愿,那以后一发愿,就已经合到了法界的量,不会有偏小或者不平等。而且要达到念念相续的地步。

这样,我们生命的道路就可以一次性决定下来。从现在开始,我们希求的就是恒顺众生的普贤行。而且要扩展到无尽的时空界当中。尽法界的一切世界海,一切众生类,无论在哪里,都要建立普贤幢。任何处都以平等饶益的心,做随顺众生的普贤行,没有一刹那间断。

如果真能这么发愿,那确实一时间就摧灭了五无间罪。能够有力地除掉各种心里的症结。它像核弹辐射一样,能很快把各种偏执心态全部消除。之后,从体普贤中任运发展出用普贤,就能很快证入本有的普贤妙行境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啗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深信心”,指胜解信,也就是不可动摇、无法夺走的信心。以这种极深的信心,对于普贤愿王作受持、读诵、演说、思维等十法行,下至书写一个偈颂,“速能除灭五无间业”,就能快速灭除五无间罪。

这是不可思议的缘起力。我们的善根遇到普贤愿王,经过一系列的激发,自心跟大愿相合而发起了行愿力,这样善心极大量地开发出来,就出现了极强的灭罪力量。我们知道,生一刹那的菩提心就能灭无量罪,而普贤行愿力是把菩提心推展得更加深细广大。菩提心是誓愿求取无上佛果,而普贤行愿力是誓愿证入果位普贤行,而且是以全法界心、尽法界量在作意,是乃至虚空界、众生界穷尽之间的无尽的大愿,善心的量极大,所以翻恶的力量就非常大。

或者,五无间等各种极深重的罪业,都是内心迷惑,被严重的愚痴蒙蔽而造下的,全都是虚妄颠倒,不合乎本性。而普贤行愿力是一种极大的苏醒,是极大量级的善根的开发,它是以极彻底的、全分的量在翻转恶业。也就是,自心一旦发起了觉悟,开出了行愿力,过去那些骄慢、诽谤、悭吝、嫉妒、自私等的颠倒习性就都会翻转过来,出现尽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贤妙之行,这就使心从由二我执造罪的状态中脱离出来。这样对治力强的缘故,自然能快速灭罪。就像碉堡虽然坚固,但遇到强大的破坏力,也会瞬间被摧毁那样。

所以,我们首先要发起极大的善根,让自心全分开放地领纳普贤愿王;然后至心好乐地在心中建立起普贤行愿的机制,这就必然发生极大的灭罪力量,截断无量罪业的相续之流,把过去的念念造恶,转成念念开展普贤愿行。这在缘起上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换。

一旦达到了这个量,再作十法行,就会很快从过去惑业苦的网罟中脱离出来。也就是后一句说的,“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过去一直陷在身心等的病态以及各种苦恼当中,现在都能够消除;过去造下的佛刹极微尘数的一切恶业,都能一举灭尽。这里讲的是由细到粗惑业苦的流转相,惑最细,由惑发生了造业,由业出现了苦。翻转的时候可以由粗到细来说,苦会消失,然后恶心的造作会消失。

“身心等病,种种苦恼”,是指果报的相。这无非是心用错了,颠倒造作,才出现了各种病相。其实,身体五脏六腑的病相、心理的病相、行为的病相等都是颠倒造作的反映。凡是背逆法界而行,身心上就会出现病态,会感到苦恼,这就是他的受用。想一想,世人整天忧愁烦恼、焦虑抑郁、不开心,都是什么导致的?是别人造成的吗?其实就是他内在的系统出了问题。也就是违背本性,违背安乐法则而行,这样不顺符本性,发生各种恶行,必然出现各种苦恼。反过来顺符本性去做,也一定出现无边的善,各方面都顺利安乐。可见,善恶苦乐的道路非常分明,就在于顺性和违性。

这就知道,称性而发普贤行愿,会使得自己的生命发生完全的转换,过去的各种恶业会全部回转成普贤妙行。这样,身心的病因一旦消除,各种苦恼自然会消尽无余,整个人都跟过去截然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普贤大愿铭刻在心,不能忘失。至少在每一次做功德后,都用《普贤行愿》来印持,随着愿文作意发愿,来提醒自己。虽然现前还达不到念念相续的地步,但这么做就是在随顺普贤愿王,也就顺符法界的运转方式了。

像这样,普贤行愿能把凡夫的状态转掉,让他迅速成为普贤菩萨。这样愿力一旦坚固,行为的方向就调正了,它会时时引导你向前,走上极圆满周遍的普贤大道。这就是无上的法道,在一切法道中达到了登峰造极、圆满周遍的地步。踏上普贤愿海轨道的关键就是胜解信和行愿力。有了胜解信,就固定了方向,此后不会往别的地方走。而且,这条道要以行愿作为驱动力,它会驾驭我们的行为,让自心不断地发挥出普贤行。这就把过去源于人法我执的各种颠倒业行全部翻转过来,业行一翻过来,受用相就完全不同,终究会达到大乐,而且是以极充分、圆满、广大、迅速的方式来完成。

所以,我们就要以发普贤行愿,来消除各种障碍,翻转整个身心状况。而它的关键就在于有胜解信。胜解信没出来,坚持力就不够,虽然听的时候能启发一些善根,但不经过长期串习,也很难发生大的转变。胜解信一旦有了,就决定要把它纳受在心里,成为尽未来际奉行不渝的志愿。这就不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是一字一句都刻在自己心里,在心中真正建立起这个机制,由它占据内在的指挥中心,成为指挥一切行动的总系统,心心念念都由它来发出。这样才能发挥出无尽的普贤行海,才会发生彻底的翻转。

懂了这些后,心里有了确认,就不会把普贤行愿停留在经本上,而是自心会对此发生极大的意乐。既然真正认识到它极大的摧破力,何必还用小炸弹一点一点去打呢?必然会选择全方位的辐射,瞬间摧破一切恶业的屏障。或者,已经了解它对于善根的开发力,是以尽虚空遍法界的量,极圆满地开发,又何必一点一点去累加,不用几何级数倍的方式来发展呢?又好比已经有了最快速的太空梭,何必还费尽辛苦一步一步地走呢?像这样,一旦认识到它的方式后,必然会直接趣入。

“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毘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噉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这样行持的话,一切魔军、夜叉、罗叉、鸠槃荼、毘舍阇、部多等饮血噉肉的恶鬼神都会远离。普贤行愿的力量一起来,所出现的正气会使得一切邪恶力量都无法接近。或者它们会发心亲近守护。

下面讲缘《普贤行愿》作十法行所得到的五种果。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首先讲增上果,这又有外、内、密各层的涵义。

总的来说,持诵《普贤行愿》的关键是心会开张,心一开在世间里就都没有障碍,这又要通过对比来显示。

从反面说,如果受邪法的熏染,我执很强,事事执著我、执著名利等,就会造成心理障碍。由于心闭得很紧,无论到哪里,心都好像被云翳遮蔽了一样。像现在的很多人,都有抑郁症、自闭症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这就是心被锁住了,陷在对自我的执著里。这样心一旦封闭,行为上就很难跟别人沟通,在任何处斤斤计较,特别执著自我,不能利他,这样连世间的贤善都没有,就会处处走不通。所以它的增上果就是处处封闭,到哪里都感觉有障碍。

而且,他不会被诸佛菩萨所赞叹,人天也不礼敬,众生也不供养,人见人厌,人缘很不好。这样没启发出善心,心就不会开张,或者说过于自私,执著自我,那当然不会有人供养他,不必说供养,就连接近也不愿意,感觉他很阴暗或者自私狭小。这就知道,心被封闭了,或者特别自私,只想别人供养我,而不想供养别人;只想别人尊敬我,不想尊敬别人;又不忏悔,不随喜,不请转,不回向等等,完全不顺符本性,走相反的方向,它的增上果就非常可怕。会常常感得孤独贫乏、无依靠、无温暖,这里也有猛和弱两种,猛的会使人发狂,弱的会让人阴郁。而且会发生各种妄动、狂乱。不仅如此,他的气也不顺,脉不能开张,所以走到哪里都感觉心情不舒畅,环境不融合,成了孤家寡人,不被别人喜欢。或者他处处都有一种侵略的力量,有破坏力、杀伤力。或者慢心特别大,让人不敢亲近,避而远之。这些都是负面的增上果。

反面的情况认清楚后,再看正面由恶转成善,再把善转成周遍的善,才知道普贤愿王的增上果不可思议。也就是,以胜解信来诵读《普贤行愿》。由于经文有启发善根的力量,当自心缘着经文模拟、作意,真心起了普贤大愿的时候,心很快就会打开,这样脉就会开张,气也会调顺,会变成贤善的气。再通过不断地串习,愿力强到一定程度时,行为上就做得出来,整个人就不一样了。这样增上果有了,紧接着等流果就会出现,他决定会成为普贤菩萨。所以,发普贤行愿就像进入一道成佛的流水线一样,决定能快速发生最完美的转换。这就是缘起的力量。

分别对照十大愿王来看,比如礼敬诸佛,自心从我慢转成了礼敬,而且是普礼十方三世一切佛,也就是对一切都礼敬。对于家人、朋友,遇到的任何人,都普遍礼敬。这样去除了我慢,心不再举得那么高,俯视别人,那当然大家就拥护你、赞叹你,也都自然供养你,这就叫增上果。意思是内在的心已经转成了礼敬,那外在各方面的境界自然随着发生转换,会全部变成善的增上。世人都想得到恭敬赞叹,但他们走错了路,用的是不合理的手段,所以得不到善的果报。而普贤行愿是无上的大道,只要自心住在普贤礼敬的正气中,那么因果不虚,天道好还,你去礼敬一切,别人就都来礼敬你;你去供养一切,别人就自然供养你。当然我们也不必执著这些相,只要自己真心去做,这些都必然会极大量地汇聚过来,这就是因果法则。

再比如供养,是要用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出世间最妙好的东西来作供养,而且是尽最大的心,没有任何保留,合乎法界量来作意。这时候,自心就会得到极大的开张,会把原来狭小局限的心量,拓展到尽法界的量,是这么广大。而且,无论是在家庭、在单位,在什么地方,对于所有人都一概视为三世佛,没有一个不是。作供养的时候也不会那么小气,有偏执,要分各种情况,对这个人好一点,对那个人次一点,对另一个人差一点等等,而是敞开心胸,平等地供养。对于任何事物,哪怕是一张纸、一朵花、一个微笑、一种帮助等等,都让它成为供养,成为圆满的妙行。要这样用普贤行愿来摄持生活中的一切。其他的可以依此类推,就能一通百通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