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研究《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目的

八个识有八个功能——异熟─第八识

净界法师

    关于这八个识,我们先看附表二─八识业用,这是引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所画的。

  先看图的右上边,这个性是指真如佛性─真者,真实不虚,它的体性是不颠倒、真实不虚的,如者,恒常不变,纵使造了五逆十恶,仍然是一种清净的境界,它是真,也是如的一种佛性,佛者觉也,一种明明觉觉的本性。

  从经典上来看,这个真如佛性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具足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它恒常存在,它的相貌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可以说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是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三件事情一直在系缚我们:第一个是烦恼,我们多多少少都有烦恼活动,有些人烦恼重、有些人烦恼轻,都有烦恼。其次,我们内心有无量无边的业力,常常感觉到有些事情自己实在做不了主。第三个是果报,这就是惑、业、苦三者的轮转。

  我们再来看看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惑、业、苦不是本来有的,我们本来不是这样的境界,是后来才有的,所以是可以对治、消灭的。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但是一念不觉、一念的妄动,如《大乘起信论》上说:真如不守自性,真如原本是很清净的,但是我们凡夫不欢喜安住在空性,就向外去动──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就变成了识。这个识虽然是了别,但是识有杂染的意味,凡夫才讲识,圣人是讲智慧的智。通常我们在经论里看到识,就是有染污的意思,不是清净的,所以图表中有很多黑点,表示有很多的烦恼、业力、痛苦的果报,也就是有惑业苦的轮回。

  这八个识有八个功能,《成唯识论》把它会归成三大类:

  第一个、异熟─第八识

  第八识它的形相非常的微细,我们昨天有简单说过,第八识并不造业,它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永远保持无记的状态。你造善业它也不帮助你,你造恶业它也不阻止你,完全没有意见,前七识要造重大的善业、恶业,它就是相续保持一种无记的状态。那么它的功能是什么呢?就是受熏,接受业力的熏习,把种子保存下来,就做这件事情。所以我们第八识的功能,《唯识学》安立作异熟,它的功能就是异熟,另外一个功能阿赖耶,前面有说过,就是摄持。

  这地方《成唯识论》是安立作异熟。异熟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果报─果报识,它本身不造业,只是收集你造业的结果,受熏。为什么不直接解释为果报呢?因为它含有三个特殊的意义:

  (一)、异时而熟:是说第八识的功能,我们前七转识在造业的时候,不能马上得果报,第八识先把它保存下来,这个业力要累积一段时间。好比我现在出了家、或者准备要出家,我现在开始造善业,造了极乐世界的善业、或者是天道的善业,虽然我造了那么大的善业,但是我现在的果报,还是人的果报。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异时而熟,这些善业先被保存下来,不是马上得果报,你现在的果报暂时被第八识摄持住、这个果报的势力还没有消失,所以不能马上转变。简单说就是:造业时间跟得果报的时间不一样,这就是异时而熟。

  (二)、异类而熟:前面是讲时间的差异,这里是讲因跟果性质的差异。异类,类就是种类,所谓因通三性,果为无记,是说:你造业时,有善业、恶业、无记三性,你能够造广大的善业,也可能因一时的胡涂,造了重大的恶业,业有善性、恶性,但是果报只有无记,果报不讲善恶。你当一个贫穷的人、得到贫穷果报,只能说这是恶业所招感的不可乐果报,不可以说贫穷是属于恶性,如果这个果报的本质就是恶性,因为恶性有招感性,它又会招感恶的果报,这样的话,一个人要是堕落到一个恶的果报,那就永远没办法解脱了。事实上有些人在贫穷当中奋发向上、更加努力,这种果报反而使令他增上,怎么能说它是恶性呢?所以:果报不论善恶,果报只论可乐、不可乐!

  (三)、变异而熟:这是说从因到果的过程,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我造了五逆十恶,这些业力被第八识摄持住了,内心就会有一些不安,但是只要尚未得果报的业力,都还有很多的变数,你可以透过拜忏、念佛的修行功德──清水珠投到你的内心,跟你的五逆十恶一接触──浊水不得不清,念念之间,就把你五逆十恶的罪业慢慢的给消灭掉。

  只要一口气还在,自己的业力,都有能力去改变!

  业力不是永远保持不变的,这就是变异而熟。除非这个果报已经出现了,那就很难改变了,只要这个业力还被第八识保存着,那就有很大的变量,有可能会随因缘条件而继续增长,也有可能会消减下来,它会起变化。

  综合上述:因和果之间有三种性质:一个是异时,指时间上的差异,第二个异类,是指性质上的差异,第三个变异,是从因到果,中间产生各式各样的变化。这三种性质都是以第八识为主,所以安立第八识叫异熟识。从无始劫来到现在,它负责收集你的业力,把你每一生所造的业力,全部收集起来,处于内心当中,并不断地变化。当然它自己不能变化,就是你前七识去造业,然后对它产生影响,总之第八识的主要功能就是异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八个识有八个功能——第七识与前六识

净界法师

    第二个、思量─第七识

  第七意识它不造善也不造恶,跟第八识的性质一样,都是属于无记,不过它的无记是有覆无记。前面的第八意识是不覆,它不覆盖真如、也不障碍圣道,但是第七意识它会障碍圣道。第七意识的功能是思量,思量就是思惟度量。我们说识有了别性,那第七意识为什么安立作思量呢?因为第七识的明了性,它的特性──能够对所缘境生起很深入的思惟观察,它的深入跟微细,不是前六识所能比的,而且是相续的观察。

  第七识不像第六意识的所缘境是变化的,第六意识有时候想善、有时候想恶,有时候想过去、有时候想现在,就像猴子去抓树枝一样,一下子抓住这棵树枝,又放掉、抓另一棵……前六识都是随着你的根、尘接触,不断的变化。而第七意识是非常专一的,它的所缘境就是第八识,一直注意第八识。做什么呢?就把第八识错认为我,执持第八识的见分为我。

  这是怎么回事啊?就是说:第七意识的性质,并不向外攀缘,它的明了性不向外,它欢喜向内。它向内攀缘谁呢?攀缘第八识。第八识的明了性非常微细,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生、剎那灭……但是因为第七意识的心识比较粗,第八识比较细,所以它以为第八识是恒常住、不变异的,它的明了性一直存在,是常住真心,就好像我们看日光灯一样,感觉灯光是相续的,其实日光灯闪烁的频率,一分钟有一百二十下,但是我们眼睛的观察力比较粗,看日光灯,也是感觉日光灯是常住不变的。第七识也是这样,它一次一次对第八识思量——恒审思量第八识,然后执为我,它的功能就是执我。

  第七识在有漏位是执我,但是转识成智之后,就转成思量我法二空平等之理─平等性智,凡夫位是思量我法二执,所以产生是非、对立观念,这两个不同,但都是思量。

  第三个、了境─前六识

  前六识的功能,《成唯识论》安立作了境,了就是了别的意思。虽然八识都有了别功能,但是前六识的了别功能特别明显,因为第八跟第七识的了别性,都非常微细,不是那么明显。第八识的了别性所发动出来的作用,是异熟的特性多,第七识是思量的特性多,前六识是真实了别──能够了别外在六尘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并且广泛的明了分别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安立作了境。

  在图表中,我们看第六意识是在中间,然后从右边到左边,就是眼、耳、鼻、舌、身。前六识大都是一起活动的,它的功能就是了境,了别外在六尘的境界。

  从这个表,我们可以知道整个唯识大纲,依《成唯识论》的分类,分成这三类:第一个,它的体性是异熟;第二个思量是第七意识;第三个了境是前六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八识的相用——前五识

净界法师

    以下,我们再看蕅益大师别释八识的相用,蕅祖把八识分成了四类:一、是前五识;二、第六识;三、第七识;四、第八识。先看前五识:

  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耳识。依于鼻根,了别香臭,名为鼻识。依于舌根,了别滋味,名为舌识。依于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名为身识。

  前五识的作用是了境,但是前五识的了境,有它所依的根以及所缘的境。所谓依,是指它的依处要有根。根在《唯识学》是解释为依托,这是一种譬喻,就像一棵树要生起枝叶花果,必须要依托它的根去吸收阳光、水分跟矿物质等等,才能生长枝叶花果来。同样的,我们前五识要生起了别的功能,也要依止根。我们的眼根能够看到四大,眼根就是我们的眼球,它是属于色法。

  这个根,医学上比较肤浅的看法,是认为我们眼睛能够了别青黄赤白,是因为眼睛里有视神经的系统,这个视神经是一种色法,可以用显微镜看到。但是佛法否定这样的思想,佛法认为我们眼睛能够看到东西,是我们内心有一个明了的心法,是眼识的作用。举个例子:我从这个地方开车到竹山,从竹山开到鹿谷,虽然说是车子在走,但是是谁在开车呢?是人,真正能够开车的是人,你没有人,车怎么会动呢?也就是说:因为有眼识、有心法在里面,这个心法是无形无相的,根只是依止处而已。

  《楞严经》上说:一个人虽然眼球败坏了,但是他的眼识仍然存在,怎么说呢?你眼球败坏,你看到的是一片暗相,但是你那个明了性还在。如果说我们能够见到东西是眼球的作用,当眼球破坏的时候,你整个明了功能,应该都消失掉才对。但事实上不然,虽然它不能分别青黄赤白,它看到眼前是一片黑暗,还是看到了。你看到了没有?我看到了!看到什么呢?看到一片黑暗!一片黑暗也是所缘境。就像一个人在暗室没有灯光的地方,也是看到了暗相。所以《八识规矩颂》中有解释:愚者难分识与根,就是这句话──愚痴的人无法分别根跟识,根是色法,没有明了性,真正明了的是心法。不过,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根虽然没有明了性,但是它是识所依托,当根败坏时,识的了别还是会有障碍。

  再看附表二下方所缘─是色尘,青黄赤白……等等。

  识、所依、所缘,三者关系,《瑜伽师地论》讲一个譬喻说:有一个人,他开一部车到某一个地方去办事,能开车的人就是识,明了性就是识,车子就是所依,也就是根,必须要依止根,处所就是尘,要到那个尘境去造业,可能是造善业、造恶业、各式各样的业,那些要办的事就是业。从这样的譬喻就可以知道,识、根、尘,这十八界的关系,主要的作用是在识,能够造业的是识。但是识要造业,不能单独活动,必须依止根还有所缘境,才能够造业,这就是所依跟所缘。那么,耳识要依止耳根,去分别各式各样、高低曲折的声音。鼻识要依止鼻根,才能够分别各式各样香臭的味道,舌头依止舌根,才能够分别酸甜苦辣的味道,身识依止身根,才能够分别痛、痒、寒热等等触尘。五识依止五根,去了别五种尘境,这个就是五识的功能。

  我们一般讲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界就是界限。在凡夫位,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界限,眼识只能够了别色尘,你想用眼睛去听声音,我们凡夫不可能办到!它有它活动的范围,眼识活动的范围就在青黄赤白色尘上,不可能跑到声音的境界去活动,只有圣人才可能办到,初地菩萨的六根就能够互用,比如说这个人的眼睛坏掉了,没关系,他用耳朵可以看到色尘,他的耳识能够了别色尘,这是入了法性的圣人,六根才能够互用,这十八法对他来说没有障碍,但是凡夫就各有各的界限,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其次,前五识不能单独生起了别的功能,前五识一定要依止第六意识。从这个图表可以看出来:虽然你用眼睛看东西,但是你的第六意识不在这里──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说,我的眼睛专心在看一件东西,又想要专心念佛,这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说,我们眼耳鼻舌身五识的活动,一定要跟第六意识配合,才能产生认识作用。前五识不能单独活动,它要以第六意识当作增上缘,这是前五识的情况。前五识我们比较容易了解,因为前五识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境界,不像第七识、第八识那么的微细。

  当然,每个人的五识不太一样,这是过去的因缘。有些人的眼识功能特别强,能够看到阴间的事情,了别性特别广大,有些人的舌识特别敏锐,你看那些卖茶的人,能够微细地分别这些茶的味道,再看看龙树菩萨,分辨味觉的舌识也很特别,他拜一位师父学隐身术,他师父不肯教他,只把隐身术的药丸交给他,他把药丸放到嘴里嚼一嚼,就把七十五种药味,每一种药味的含量及其比例全部写出来,他师父被他吓到了,因为一般中医药味合在一起之后,就很难辨别出来,连用仪器都无法分别出来,他的舌识分别能力到这种境界。

  其实,眼、耳、鼻、舌、身虽然不能单独活动,但是它能够帮助第六意识,特别是我们人道法界,眼睛跟耳朵就非常重要了。你的眼睛不能看东西,就很糟糕了,不能看经典,耳朵不能听声音,就不能听闻法义,所以这五识当中,眼识跟耳识对于修学佛法的人很重要。这就是前五识,它是依止五根了别五尘的境界,都是向外攀缘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八识的相用——第六意识(一)

净界法师

    再看第六意识,蕅祖的批注:

  依于意根,遍了五尘,亦能分别落谢影子,亦能通缘过去未来,名为意识。

  第六意识所依止的根是意根,意根很特别,它是属于心法。前五识所依的根都是色法,是地水火风所成,没有明了性的色法。但是第六意识所依的意根,是属于心法,是有明了性的,依止第七识为其所依止根,来做三件事情:

  一、遍了五尘

  所谓遍了五尘,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五俱意识。前面的五识只能够分别自类的尘境,眼识只能够了别色尘,乃至身识只能够了别触尘,但是第六意识不同,第六意识能够跟前面的五识合作,普遍地了别五尘的境界,它的活动范围很广,能够了别颜色、听声音、也能够嗅香,乃至于触觉,它可以跟前面的五识同时活动,普遍了别五尘的境界,所以叫五俱意识。

  二、亦能分别落谢影子

  第六意识也能够生起独头意识──脱离前五识而单独活动。前五识一定要配合第六意识才能够活动,但是第六识可以不需要和前五识一起活动。比方说我在打坐时,我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的分别都停下来,第六识还是可以专心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它能分别五尘所落谢的影像─独头意识,所以可以单独的打妄想、分别。这是讲到空间,再看它的时间。

  三、亦能通缘过去、未来

  前五识只能够分别现在的境界,第六意识不同──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它能够单独地把过去的影像,再次的回忆起来,虽然这件事情还没有出现,心中没有印象,它可以自己创造一个印象出来,筹计未来,所以它的分别功能,就比前五识广大──通缘过去、通缘现在、通缘未来,名为意识。

  前五识所依五根,皆是净色。此第六识所依意根,则是心法。

  这是补充说明前面五识所依的五根,都是净色根,属于色法,那么第六意识所依的意根,它是有了别性的心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八识的相用——第六意识(二)

净界法师

    第六卷

  前面说过:前六识的功能都是了境──能够了别六尘的境界。那么在这六识当中,主要是以第六意识为主。换句话说:是第六意识带前五识去造业的。关于第六意识,《八识规矩颂》有一个偈颂,我们略加说明: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玄奘大师说第六意识有二个特性:第一个,活动范围特别广大,第二个,造业的势力特别强。

  一、先看活动范围

  性界受三恒转易,所谓性是指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第六意识它不像第七识、第八识,保存一种无记的状态,第六意识能够生起善、恶、或者无记这三性的功能。其次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的第六意识,不但可以在散乱心的欲界活动─在五欲的境界活动,也能够修习禅定,由定心进入到色界、无色界去,所以第六意识是通于三界的。即使是四禅、四空定,那么高深、明静不动的境界,除了无想天之外,全都是第六意识活动的境界,只是差别在由粗到细如此而已。五受是指苦、乐、忧、喜、舍,就是第六意识有时候是痛苦、有时候是快乐,有时候是忧、有时候是喜、有时候是舍受。总之,性、界、受这三种情况,它不是固定而是经常变化的,恒转易,会随外在的境界而变化。

  根随信等总相连,它所相应的心所,有根本烦恼跟随烦恼,这些我们会在下文说明。意思是说,第六意识只要在凡夫位,不管是再好的人,有时候也会起恶念,再坏的人,有时候也会起善念,这就是根随信等总相连。他的内心有烦恼、也有正念,有正念、也有烦恼,可以说是善恶夹杂。

  这是说明第六意识的活动范围,通于三性、三界、五受,也通于染污、清净,也通于有漏,无漏,它的活动范围非常的广大。至于前五识就不通于三界了──眼耳身三二地居,到了二禅,眼识、耳识、身识就不活动了,二禅以上,因为定力深,前五识就不显现,慢慢停下来了。

  二、再看造业势力

  动身发语独为最这是指第六意识的造业功能。动身,驱动你的身体去造善业、拜忏、念佛,都是第六意识,造恶业也是一样。发语,为什么你会讲这些话呢?不是嘴巴能够讲,是由第六意识发动的。它发动身业、语业在八识当中独为最─唯独是最有力量的,所以八识当中造业力最强的,就是第六意识。造善业、恶业、造有漏、无漏业,势力最强大的就是第六意识,前五识只是配合、帮助它而已,第七识跟第八识不造善、不造恶,是无记性的。

  引满能招业力牵。它所造的引业跟满业,这样的业力有什么作用呢?能招业力牵,能够牵引第八识去三界得果报,造善业,就牵引第八识去受可乐果报,造恶业,就牵引第八识去受不可乐果报。也就是说:虽然第八识是我们生命的本体,是一个果报识,但是这个果报识─第八识本身不造业,它只是得果报。那是谁在造业呢?实际上是──第六意识造业,第八识去得果报。我们看这个表就清楚了。

  第六意识它是众祸之门,为什么呢?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切的zai 难,来自第六意识这一念的胡涂──起烦恼、发动身口去造业,无量劫来在生死里面流转,这不是上帝的安排,是第六意识胡涂造了许多罪业招感来的。但是它也是众妙之门,一念的觉悟,发菩提心、受戒,也是由第六意识发心的,这时候修戒定慧,把轮回给息灭了,也是靠第六意识。

  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这一念是指谁?就是指第六意识。

  就像我们常说的譬喻:尧做皇帝的时候,黄河泛滥,大水一来就把房子、畜牲,乃至人类全都伤害了。这时候,尧帝就命令鲧去治水,鲧是怎么治水呢?用围堵的方式,筑了很多堤防,想把水给堵住,结果水一泛滥,势力太大,就把堤防给破坏掉。舜继承王位后,决定用鲧的儿子大禹来治水,大禹就比较聪明,用疏导的方式,挖了很多大水沟,洪水泛滥的时候,就去作灌溉,这样既不伤害人民,还变成一种功能。

  其实,这则故事跟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关系:黄河泛滥,是谁在泛滥呢?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弟子心不安,各式各样的烦恼,起波动啊,起贪烦恼、瞋烦恼、我慢心、嫉妒心……只要我们的心一失控,就去动身发语,发动你的身体、嘴巴去造业了。那怎么办呢?不是去强压它!外道就是把方法搞错了,外道也知道一切罪业,不是身体、不是嘴巴,是内心造业的,但是他们就像鲧治水,以围堵法,用高深的禅定把第六意识给压住了,如石压草。事实上是压不住的,八万大劫之后,烦恼一活动,把禅定破坏掉,又回复到烦恼的境界。所以佛法是用什么方法来对治烦恼呢?是用疏导法来解决的。

  既然造业是第六意识,那我们可以利用第六意识来修习我空观、法空观,也可以利用第六意识来念佛──转念念佛。所以这个转字很重要,不是说念头起来,一定要把念头压下去,压不住的啊!你能够跟水的力量抗拒吗?应该要用方法来疏导它。我们第六意识,欢喜在五欲的境界里面活动,意识的活动本身没有错,问题是向五欲的境界去了,所以你要把它拉回到佛、法、僧三宝的境界活动,这就对了。

  近代一位上师说:把心带回家!我们的心喜欢攀缘外在五尘,造了很多烦恼、生死业力,我们不是用禅定压住它、入无想定去了,这也不是究竟法。应该把它带回到佛、法、僧的境界,就能够生起很大的功德。事实上,我们的修行,主要就是靠第六意识。你过去还没有学佛、不相信因果报应,那时候是谁在造业呢?是第六识在造业,你现在觉悟了,开始诵经、拜忏、念佛、发菩提心,这又是谁呢?也是第六意识──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就是迷悟的差别。

  佛法是不二法门─真妄不二的,造祸的是它,觉悟之后,修功德的还是它,只是转迷为悟差别在这个地方而已。所以第六意识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在八识当中,它造业势力最强大,但是在修行的历程中,也是靠第六意识下功夫。不过第六意识要活动,也得要有前五识的帮忙,才能发生作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八识的相用——第七意识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七意识蕅祖的批注:

  此之意根,从无始来,内缘第八识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为末那识。

  意根是指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从无始劫以来,它的明了性不像第六意识那么广泛─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第七意识的活动非常保守,就做一件事,什么事呢?内缘第八识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意思是说:第七意识明了性,它从无始劫以来,就是向内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第八识的明了性),然后虚妄执着这就是真实的我、真实的法。

  这里,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虚妄这两个字,也就是说我们的第六意识,感觉有一个我的存在,其实这不是第六意识想出来的,是因为第七意识的活动。第七意识是第六意识的根,第六意识要依止根才能生起了别。无我的真理通于凡圣,只是凡夫看不到因缘法的真相。换句话说,本来是无我的,是我们的第七意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是第七意识想出一个我的相貌出来。但是第七意识没有修习止观的力量,它只是执我,但不能造业,所以非得要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才能把这种虚妄的我执、法执给消灭掉。

  修行很简单,就是要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

  虚妄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末那识。末那也就是染污的意思,它是染污识。梵语末那,此翻译为意,有的地方说是染污意。什么是意呢?恒审思量,为性相故,恒就是恒常,第七意识的作用是恒常、没有间断地起现行,不像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活动范围很广、造业力很强,但是第六意识有时候活动、有时候不活动。第七识恒常起现行,所以是恒,其次审,它能够深入的观察、思惟度量为它的性相。

  在《八识规矩颂》中说: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这个恒审思量我相随,它恒审思量以后,就在一切法毕竟空当中,想出一个我的相貌──哦,我的生命体有一个我,这个我是谁呢?第八识,第八识就是我的常住真心,因此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使令我们不论白天或晚上颠倒妄想,因为有一个我,所有好的东西都要归于我,所有恶的东西我都不要。你有这样的心情、为了保护我,就很难不造业了。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所以我们都做一些虚妄不实的事。没有我,你去保护谁呢?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这里要注意的是:前六转识是以第七意识作染净依,即:六转识依染法或净法,全依末那识清净与否,所以六转识叫第七末那识为染净依。换句话说:第七意识是清净,前六识都清净,第七意识是染污,前六识都染污。第七意识恒审思量这个染污的我,没有消灭,你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去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善业,都变成有漏,都会被它染污了。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我们看讲表(二)─第七识的业用:

  《识论》云:契经说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若无此意,我执便无,乃至故应别有染污末那,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

  《成唯识论》上说:在大乘的经典中,无想天的有情众生(就是第四禅舍念清净地),他在五百大劫的寿命当中,因为高深的禅定,把第六意识的心王及心所都停止了,如果没有第七意识的染污,这时候这个无想天人就是清净了。也就是说,要是没有学习《唯识》,我们很容易认为为什么会造恶事呢?因为我的第六意识,我的心有问题,只要把第六意识停下来,一切都解决了。事实上,你把前六意识停下来,第七识还是染污,所以假设没有第七意识,那么这个人就应该清净了。

  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若无此意,我执便无,乃至故应别有染污末那,于无想天,恒起我执。无想天人他在这么长的寿命当中,已经没有前六转识粗的分别,假设没有第七识的存在,这个时候我执便无,就入圣位了。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因为当他无想天果报尽的时候,他还是会堕落,并没有出离三界,可见应该另外有一个染污的末那,还在继续的恒审思量我相随。所以说由斯贤圣,同诃厌彼。一切的贤圣都诃责、厌恶无想天的果报。

  当第六意识不起分别时,我们也可以──不思善、不思恶,明静不动。但是你这不思善、不思恶,假设不是和我空、法空的智慧相应,很可能只是一种禅定的境界,就是一种止的境界。在止的境界里,虽然暂时也能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停下来,让你感觉到好像没有烦恼了,但事实上不然,因为你无量无边的烦恼,都蕴藏在微细的第七意识我里面,只是被高深的禅定给压住了─如石压草。等到禅定被破坏,烦恼又从我生出来─春风吹又生,杂染烦恼又滋长起来了,所以没有修我空、法空观来破除第七意识,只是把第六意识停下来,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