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观四百论讲记

追求再多,就算都追求到了又怎么样呢。比如说你赚的钱多了后,存到银行,比如说存折上原先的数字是30,现在到了60,但是数字多了,到了临死的那一天也不会起作用的啊,只是银行存折上的数字变了一下而已,然而你身上真正的感受仍然是苦啊。

感受的乐多了,能自在享受了,就能摆脱生老病死轮回的大事情了吗?这样就能显现修行的智慧了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越有钱贪欲越是膨胀,有钱人或者是明星,赚到有几亿的甚至十几亿的,最后跳楼自杀,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心苦太严重了。

所以人们的生活目标偏了。如果就像乞丐一样,没有吃的穿的用的,当然要去打工上班赚钱等等,否则会饿死冻死,但是有些人,这一辈子吃穿住的基本的生活条件差不多都有了,然后心里还是天天为了赚钱这样的一个目标,放下闻思修,放下积资净障,放下调心等等,这就得不偿失了。

追求外面的物质生活是不能彻底解决心里的问题的。比如西方有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发展了,但是现在他们发现了,很多的真正的真实的安乐,是不能够从外在的物质上得到的,所以他们就要刹车了,否则他这辈子会没完没了的赚钱在物质生活上努力。

如果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浪费了大量时间在拼命地上班工作赚钱上,不肯闻思修,没有时间积资净障,但是到了年龄大了,病也多了,寿命也短了,以及真正要离开人间的时候,房子多又能怎么样呢?临终时候衣服多又能怎么样呢?那个时候钱多了对自己的往生有帮助吗?是不是往生的时候给阿弥陀佛带去一点人民币阿弥陀佛就会特别高兴呢?或者搞个小聪明走个后门送个红包给阎罗王就能解决问题呢?或者说真正自己到了断命根的时候,自己的所有恐惧、痛苦是不是有了钱就可以被免除了呢?或者是不是真正有了钱就不必下三恶趣地狱恶鬼旁生了呢?什么都不是。所以说人们已经搞错了,什么都搞错了。有经验、有智慧的人,生活条件差不多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些够了,再多也不起什么作用,不如从内心上寻找真正的让心里快乐的修法。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用一位驯象师的经历,来形象地显示了胜者和劣者遭受的这两种苦。

国王命令一个不会调教大象的人,去骑上一头很难被驯服的大象,但这个人却让大象规规矩矩地听他的指挥走路了。国王因此很高兴,奖励了他。大象原本的驯象师看到后,担心自己驯象师的位置不保,因此心里很忧愁。后来,国王又命令这个人再去骑这头大象的时候,他失败了,因此受到了责打。这就让那位驯象师很开心。在这个公案中,那个驯象师遭受了意苦,而那位不会驯象的人遭受了身苦。

在现在的五浊恶世中,劫浊使得zai 难频生,烦恼浊使得烦恼炽盛,众生浊使得众生苦多乐少,见浊使得邪见盛行,不信三宝、因果、极乐净土等,命浊使得寿命短促。劫浊、众生浊、命浊已经使众生遭受了各种痛苦,同时烦恼浊和见浊又使得众生在已有的痛苦之上,更增加了新的痛苦因素。大家可以观察自己以及周围的人。有的人身体一直病殃殃的,或者生活条件比较差,干的活比较累,当然心情也就不会很快乐;有的人身体一直不错,生活条件也挺好,但是邪见多,我执与烦恼很重,所以生活一直是灰暗的,很苦闷。大部分人呢,是既遭受着很重的身苦,又遭受着很深的心苦。大家平时多观察观察,既观察自己,也观察别人,这样就能深入理解到佛法中所说的有漏皆苦的真相,从而能放下对轮回不切实际的希望,全心全意修行解脱道。

那么,这样的苦,是否可以避免呢?下面圣天菩萨就来解决这个疑问。

设问:即使存在着这两种苦,因为强力的大乐能压制它们,所以它们是否可以不被感受到?

答:

乐由分别生,分别随苦转,

是故除苦外,更无大力者。

颂文直解

因此,将苦的本性认为是乐,这仅仅是由虚妄由分别产生的。而且虚妄分别所产生的乐,也会在之后的某时,随苦而转,被苦所控制的。譬如在有资具的时候,会觉得很乐,但是当资具失去后,则又陷入到苦中。因此在一切世间之中,只有力量强大的苦,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乐的力量。

释义

世间人在想到自己帮助了别人,或者管理着一大群下属,或者得到了称心如意的东西等等的时候,或者受到赞叹而得到一些名声的时候,心里就会因虚妄分别,而产生乐的感觉。但是他们又担心这些产生乐的因素会失去,这种担心,就又破坏了他们的乐。正因为乐是依靠虚妄的分别才生起和消失的,所以说乐是随苦而转的。但是苦却与此不同,当苦生起时,分别心是无法通过作意,来减少或中止苦的。相反地,生起的苦不但能破坏享受悦意境的乐,而且也能破坏分别出来的乐。在我们享受悦意境的时候,这种快乐可以被任何苦所破坏掉。这样,剩下的就只有苦了,乐已经荡然无存。所以,因为乐的分别也受苦的控制的缘故,所以苦就具有控制一切的力量。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个人有两位妻子。大房生了个儿子,但是夭折了,二房的儿子则活得很好。大房看到二房精心照料儿子的样子,心里很不舒服,经常流泪。有人问她:“你是在为死去的儿子流泪吗?”她回答说:“我哭不是为了我那死去的儿子,而是因为她的儿子还活着。”后来,二房的儿子生病了,大房这时去到另一个村里去了,等她几天后回来的时候,看到了从村里抬出来了一具尸体。她以为是二房的儿子死了,因此特别开心。这时她的腿上被一只蝎子叮了一下,这种疼痛把她分别出来的那种乐又给消除掉了。因此无论何时何地,真正存在的,只有力量强大的苦,而没有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设问:即使安乐很难得到,但是它并不损害身体,所以是身体所拥有的。痛苦虽然多,但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它并不是身体所有的。

答:

如如时渐进,如是苦渐增,

故乐于此身,现见属客性。

难词释义

如如:这是藏文的表达方法,表示如同、随着的意思。

颂文直解

就像从幼儿到青年,再到老年,时间依次推进那样,老年的苦也会逐渐增加,乐将会减少。因此对于这个业报身来说,可以现见乐并不是它的本性,而属于客性。如果乐是业报身的本性,则身体增长多少,乐也应该随之增加,而不应该减少。因此,应当思维乐并非业报身的本性,并断除对它的执著。


释义

身体的自性,不是由是否会对身体伤害来决定的。决定身体自性是苦还是乐的真正根据,除了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就是1、苦的来源,2、易受伤害,3、难以照顾)之外,本颂又提供了一个观察方法,那就是从人的整个一生来观察。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苦,尤其在进入老年之后,苦更加地多,更加地明显。由此足可以看出,身体的自性即是苦,而不是乐。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次长途旅行。旅行的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感觉疲惫,而且看着身上带着的物质越来越少,心里的焦虑也会与日俱增。对于愚痴众生来说,“生活”的时间越长,老苦就越多,离死也就越来越接近了。

也就是说,身体里的主性,是生老病死等的八苦,而人们希望的青春、健康、富足等等,都是客性。所以去美容、化妆、健身等等的努力,就相当于是在努力挽留客人,而想让客人反客为主,长期住下来,但这又怎么可能呢?客人终归是客人,住上一段时间,必定要离开的。认识到在身体上,谁是主,谁是客之后,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认真对待。因为青春、健康等快乐的因素是客,所以不要去寄予希望,不要去花费精力,否则等客人一走,这些希望和精力全都泡汤了;而苦是身体的主人,所以要彻底认识到身体是伤害自己的一个敌人,应该要厌离,不能去贪执,不能为它天天去造业过日子,否则就是认贼为父、助纣为虐了。

从身体的主性是苦这一点,可以看出人的命运,其实都是悲剧,都是被苦所包围、所操控的。那么人们到底该怎么办,才能找到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方法呢?对于中下根机的人来说,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放弃这个业报身,截断结蕴相续,出离轮回,这样就永远不会再被身体伤害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前面两个偈颂揭示了世间人被众苦所逼迫,以及四大不调所遭受的痛苦,那么习气深重的人,就有了下面的想法。
设问:虽然身体的大种互相冲突,但是这四大不调引起的诸多疾病,仍可以依靠饮食、衣服、药物等的方法来消除,以此缘故,还是说明各种各样的乐也是存在的吧?
答:

寒冷等对治,非能常时有,
正坏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颂文直解
首先,能够使寒冷、疾病等的诸多痛苦永远不产生的对治方法,是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有的。这样即便能偶尔一两次对治寒冷及病等的苦,然而将数数以有漏苦苦正在损坏的身体还说为是乐,这是时时处处都毕竟不应理的。

释义

我们先来了解“寒热等对治”中的“对治”,到底是什么。譬如,冬天冷了,人们就穿上厚重的衣服;夏天热了,人们就开空调来降温;肚子饿了,人们就找饮食来充饥;走路太累,人们就买车来代步。那么大家想想,衣服、空调、饮食、汽车这些东西,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它们的作用,就是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如果太冷了,人们就有穿衣服的需求,太热了,就有吹空调的需求。

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世间人就会感受身心的痛苦。所以,这些衣服、空调等的东西,实际上纯粹就为了满足需求,也就是为了避免、对治寒热等的痛苦,而不是为了安乐。倘若这些自性就成了安乐之因,那么应成一切时都将产生安乐,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因此,世间人只是对寒冷等痛苦的对治,妄执为安乐而已。

但是这些对治“非能常时有”,也就是说,它们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比如,冷了之后穿上衣服,是否就永远快乐了呢?不会的。衣服只是一个外缘,穿上了后,只能阻止身体一部分热量的散发,它只能去掉当时的寒冷苦,但是不能改变肉身四大相克的苦因。当身体变热后,这件衣服就成了苦缘,必须得脱下了。就像这几天里,南方的天气非常热,只穿一件衣服,都会热得受不了,但是衣服又不能不穿,这样衣服就成了苦缘了。那么空调呢,现在就成了乐缘,但是空调一直吹的话,就会让人生病,这就又变成了苦缘,而且如果等秋天冷下来的时候,还再继续吹的话,就会冷得发抖了,那就更加是苦缘了。

所以衣服、空调等都只能作为一时的对治方法。那么有人想,我只要赚了足够的钱,冷的时候有衣服穿,热的时候有空调用,这样总能够永远对治各种苦,得到永远的安乐了吧?确实很多人是这样想的,所以现在没有学好佛法、没有少欲知足、没有闻思修智慧的人就拼命地去挣钱,认为用钱买到了各种生活设施,就能够永远幸福了。

要知道,从一方面来说,这其实不是在享乐,而是不断地用各种生活资具在对治苦;另一方面,四大如果严重不调而生重病的时候,比如冷热病发作时,那些高档的衣服还能起到减少苦的作用吗?尤其在临终时,因为水大分解而感受巨冷、火大分解而感受巨热的痛苦,这时一切的衣服等外缘都一点作用也没有了。所以这一切对治方法,都只是在一定的时候,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了苦的外缘,而对于凡夫的业报身作为众苦器的本性,根本没有丝毫的改变。
这以上从外缘的角度,解释了第二句,下面从内因外缘结合的角度,来解释第三、第四句。

业报身的四大不调,再加上冷热等各种外缘的扰乱,就像屋漏偏逢连夜雨一样,决定了身体一直都处在被损坏的过程之中。就像有一个并不牢固的水袋,不断有地方裂开,再加上外面会有荆棘、铁钩等会把水袋划破,因而水袋经常漏水,补了这个窟窿,另一头又破了,甚至有时好几处会一起破裂,因此需要不停地去补这个水袋。身体就是这样的一个水袋,内忧外患不断,需要一直去拆东墙补西墙,而没有一个能够彻底解决问题、消除痛苦的方法。对于这样一个不断产生苦,需要不断忙于补救的身体,哪里会有什么乐趣呢?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壮士,挥舞着木棒和绳子,将一群盗贼驱赶得七零八落。这群盗贼,在四处逃命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了吗?一点也没有!他们感受的,只有惊恐。同样地,人们害怕冷、饿等的痛苦,去不停寻求衣服、饮食等物品,这仅仅是对治痛苦的过程,并没有产生出真正的快乐。

这样看来,确实不存在真正的快乐,但是有人又会有下面的问题了。

设问:世间人们常说“我睡得很舒服,身心感到轻松愉快”、“他坐在那里,心情感到非常愉快”、“他出去散步,心情很快乐”等等,这些日常的对话中都说着快乐,由此说明快乐真的存在吧?
答:

无劳而享受,地上都非有,
说作业为乐,毕竟不应理。

颂文直解

不但没有真正的快乐,而且如世间上所谓的天施“快乐而卧”、“快乐而行”等之类语言,仅仅是将那些“自性为苦的有漏法”认为是快乐而已。即没有经过任何身口意功用的劳作,而有“快乐而卧”等能享受的行为,这在大地上一个都不可能有。是故,将以功用而正在劳作的行住坐卧等等威仪,说成是快乐并加以执著,这是毕竟不应理的。

释义

大家在健康的时候,觉得行住坐卧很自在的,不需要力气。但是在生病的时候,平时很正常的走路、抬手、转头等的动作,就变得很困难了。当一个人生重病的时候,连坐也坐不住了,他只得躺下来。但是躺着也是一样需要力气的。因为躺着的时候,呼吸还要继续,血液还要流动,这些的活动,都是需要力气的。比如说心脏,从小到大,都一刻不停地在跳动,即使在高原的冬天,气压非常低的情况下,它还是要忍辱负重地为全身提供血液,不能休息。它不像人那样,累了可以去请假,心脏是没地方去请假的,它只有一直地跳,到最后它跳不动了,那么人的寿命也就结束了。肺也一样,要一直坚持呼吸着,其他的所有器官,也都一模一样的,必须得劳作着,没有休息的时候。

《璎珞经》中说:“四大有二种:一有识,二无识。”人活着的时候,是靠有识四大里的风大在活动的,而风大的动力,则来自于火大。如果有识四大中的风大和火大消失,那么人就失去了生命,所以只要是人,必须要保持风大的活动,而活动都在耗费力气。这样观察一遍,就可以深深知道,人的任何一个活动,都是苦差事,都在耗费精力。可见,要无劳而享受,是完全做不到的。

劳作都会导致疲劳,会使得身心俱疲,这就是苦,导致出现“如乐正增长,现见即回转”的情况。由此可见,把这种会产生苦的劳作,认作是乐,这就完完全全错了。

《四百论广释》中举了这样一个公案:有一个王子,要跟五位老师分别学声明、因明、经济、政治和箭术。他学得很辛苦,疲于应付。在一个老师这里的学习结束后,马上就被另一个老师叫去继续学习。凡夫就像是这个王子,五蕴就像是王子的五位老师,比如色蕴的身内五根不断地在摄取身外的五境、受蕴不断地领纳并随顺触因而生起苦乐舍、想蕴不断地在取这样那样的男女等像、行蕴不断地在生起各种心所、识蕴在不断地进行了别。所以世间人们一刻不停地在作业,这种作业恒时是苦,将它认作是乐,是完全不应理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接下来,圣天菩萨指出,人间的生活,一不小心,将会造下恶业,使来世堕入到三恶道,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自于此后世,常应防罪恶,
有恶趣云乐,毕竟不应理。

颂文直解

正因为如此,所以想要远离苦果的人,自己应在今世乃至后世,永远防止仅仅为了现世的安乐而去杀生等的罪恶业之因。不如是防止诸罪恶业因,则将来必定有恶趣的严重后果。对此还说是乐,是无论如何都不合理的。

释义

在人道中要获得有漏的快乐,很不容易,稍微不小心,就会突破戒律的底线,这样在今世会带来种种不顺,带来被打骂、甚至杀害等的苦果,在后世,更会堕入到三恶趣中,去感受更强烈、漫长的痛苦。大家知道,三恶道的苦,就不是人间中的苦苦可以比拟的了。那种痛苦的强度,以及遭受时间的长度,都是世人根本不敢想象的。没有证悟智慧、没有菩提心的人,是根本无法承受三恶道苦的。

在人世间生活,就像是在走钢丝。你往下面看看,是深不见底的三恶道,你往前看看,前面只有一条细细的钢丝。只要一分心,掉下去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痛苦,这样你肯定就会全神贯注,战战兢兢。这样的话,即使旁边有美景,你会去多看一眼吗?即使前面有一大堆的现金,你还会觉得现金诱人吗?即使前面有别墅,你还会动心吗?即使旁边有各种对你的赞美,你还会有心思去听吗?在这样危险的钢丝上生活,确实是步步惊心,怎么可能会有世间人们想象的真正快乐可言呢?

很多人虽然走在人生的钢丝上,但是不知道危险,还以为走的是平坦的大道。他们从不克制自己的欲念,从不对治自己的烦恼,从不防止身口意的罪恶之业,最后,他们都不幸地掉下去了。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

大家知道,潜藏着的怨敌是最可怕的,因为不知道他躲在哪里,什么时候出现。恶报就是这样的怨敌。所以为了减少恶报的威胁,为了今生后世都顺利平安,大家就要坚决不去造身口意的恶业。学佛的人,就像这样要把眼光放长远,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到后世的安危,以此来约束现世的身口意三门。

现在造恶业的顺缘很多。比如,无论做什么工作,各类宴席很难避免,年终的时候更是严重,所以酒戒比较难守。又比如要做生意,就有可能因为偷税漏税而犯盗戒。其他的戒律,难度也都不小。现在人为了满足自私自利的愿望,包括出家人在内,不注意的话,起心动念随时都可能在以嫉妒、傲慢、狡诈等等的方式在造恶业。

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聪明的人,就会在生活上随遇而安,以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为满足。别人有再好的生活条件,都要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富足,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安乐、幸福,因此根本没必要去生起羡慕之心,更不必要为了这一点有漏的安乐,去造下种种的恶业。

不造恶业,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因为这样自己就不会感受恶果。所以大家都要敬重戒律,有了清净的戒律,那才是安全的,不会堕入三恶趣。如果大家知道了人生就是一段钢丝路,知道了临终时要面临阎王严格的审判,知道了违反戒律等的严重后果,那么就不会产生非份之想,不会产生贪欲,更不会允许自己为了暂时小小的一点安乐,去造种种的罪恶之业了。这样也能进一步理解到人身的价值,就在于“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懂得这一辈子,不是来贪执的、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积大福德,是来闻思修行、来出离轮回的。这样对横超三界的极乐净土法门,会生起更大的信心,和更坚定、迫切的往生志愿。

现在回顾一下思维有漏苦苦这一科里五个偈颂的内容。有漏苦苦的意思,是说对于尚未出离世间的众生,这个有漏身体是苦不堪言的,就像浸泡在苦的海洋里一样。

第一个偈颂说的苦苦的逼迫。这种逼迫,来自各个方面。身体里的、家里的、单位里的、道友中、佛教团体中、自然界的等等,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有漏法,都会给人带来逼迫。大家想想,你一年到头,有没有哪一天产生过“啊,这个世界真美好,生活真是一大享受”这样的感慨?虽然世间人都梦想快乐、追求快乐,但是真正得到过的,一天都没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刚坐下来准备享受,身体上的、或是心上的苦的逼迫,马上就产生了,使你不得不又被烦恼和痛苦困扰。

所以对于具有业报身的世间人来说,这些众多的逼迫,如同监狱一样,无法逃离,因为这个业报身是已经成熟了的果位法。学习这第一个偈颂,就是要把这种逼迫感找出来、体会到,要对这个有漏身体产生出畏惧和厌离,不去贪著、贪恋,不去保养它。

那些贪执有漏安乐的人,知道了这个业报身是天天被苦逼迫之后,就想着是否可以通过努力,把苦转变成快乐。那么接下来第二个偈颂,就打消了众生这个妄想,因为这个业报身必须依赖四大的相生才能形成,但是四大同时又是相克的,相克带来了百病丛生,这就决定了即使没有其他苦的逼迫,身体的自性也是苦的,这是俱生而有的,是根本无法改造的。学习了这第二个偈颂后,就会准备要放弃这个业报身了,要达到这样的程度。甚至有善根、有福报的人,会希求极乐世界的光明身,修清净的资粮,求生净土。

接下来的两个偈颂,是打消掉能够在业报身中找到快乐的侥幸心理。第三个偈颂,是针对有人认为总可以找到一些对治方法的想法,指出衣服、饮食等对治方法都只能暂时减少一些痛苦,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已,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这个本就是业报身,它就一直处在坏灭之中,根本不存在世间人们所想象的真正的安乐。第四个偈颂是说即使躺着、坐着,不去劳作,也一样要付出精力,这都是辛苦的事,因此在业报身上没有真正的享乐。

第五个偈颂,是提醒大家注意到今后的一个巨大隐患,也就是恶趣的苦。学了这个偈颂,心中就会顾忌到今后可能遭受的恶趣苦,因此不会再去妄图贪求今世的安乐了。

圣天菩萨的这些教导,非常实在,又非常深刻,大家要反反复复来思维,用这些教导来对照自相续、改造自相续,这样就会获得加持,成长为真正的解脱道上的修行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己二、思维有漏坏苦

坏苦,就是世间人所谓的安乐,因为它必将遭受无常变坏,变成苦苦,因此被称作坏苦。比如,美食虽然好吃,在下次想吃而吃不到的时候,就会难受,这就说明吃美食的享受就是坏苦。

世间人当然没有认识到这是坏苦,于是又提出了问题。

又设问:乐是存在的,因为求乐的人们在步行走路感觉累之苦时,换作坐车、骑马等,就会得到快乐,这就说明乐是真正存在的吧?
答:

诸人于乘等,安乐非恒常,
若初无发起,彼后何增长。

颂文直解

真正的乐是不会有的。虽然世间人是为了安乐而去乘车、骑马等,但是这些安乐不是恒常有的,因为有漏安乐的自性是变异的,所以时间一长,就转变成了苦。因此,如果最初没有发起苦因,则依靠它最后怎么会增长而变为苦呢?

释义

当一个人走累了的时候,有人让他搭了车,那一刻他觉得非常舒服、安乐。但是当他连续坐上两个钟头左右,安乐已经没有了,这说明这些有漏安乐的自性是变异的,一段时间之后,就变成了苦。这时他的腰也酸了,背也疼了,脚也开始麻了,感觉很难受。

《四百论广释》中说,譬如愚笨的人,认为能消除饥饿的,是最后半勺食物,而不知道一开始吃的食物,都在消除饥饿。同样,愚笨的人认为开始的坐车是乐,最后段的坐车才变成苦。这是因为他们最初根本不知道有漏安乐的自性是变异的坏苦,而只是认为最后感受痛苦时才是苦。

那么又出现了下面这个问题:

设问:既然坐车是苦,那为什么人们感受到的又是乐呢?

坐车仅仅是一个例子,比喻的是有漏的安乐。世间人的第六意识认为,这些五欲享受的坏苦,不但当下是乐,而且永远都是乐,永远不会变成苦,这就是第六意识在搞鬼,是纯粹颠倒的。

答:
如有于金器,呕吐生欢喜,
如是于治苦,有妄思为乐。

颂文直解

因此世间人对于有漏变异之苦,认为是乐。就像见到一个奴婢在瓦盆中呕吐后,主人也开始呕吐。因为他呕吐在金盆中,想到自己权势圆满,能在金盆中呕吐,所以心里欢喜。对于苦被疗治,有人妄思为乐,这完全是一种颠倒。

释义

呕吐是很难受的,带来的是反胃、喉咙被胃酸灼烧、全身虚脱无力等等的痛苦,但是主人看到奴婢只能吐在瓦盆里,而自己能吐在金盆里,认为自己有权有势,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于是他心里就很开心。这种开心,就完全是世间平凡人心里的一种颠倒妄执而已。他把安乐妄思为真实存在,而且不会变为痛苦。

比如在烈日底下暴晒后,走进阴凉的屋里,人们就感觉很快乐,这种快乐,就是不再受烈日暴晒产生的。佛菩萨发大愿力,愿众生感受凉风的快乐,也是这个道理。但是时间长了后,阴凉又会产生痛苦,使人不能在阴凉的屋里待很长时间。

月称菩萨说,有人认为吞食马粪能缓解痛苦,所以就开开心心地去吞食马粪了。马粪很脏、很臭,吞食它怎么能有快乐呢?世间平凡人的分别心就是这样,特别执著、追求有漏的乐,仅仅就是为了能治愈疾病,就会把吃马粪当做很快乐的事。本来他是要远离苦苦的,但是他又死死地
抓住坏苦,认为这是真正的安乐。其实他越贪求坏苦,反而越会感受严重的苦苦。

这是按照哦巴活佛,也就是多昂丹碧尼玛尊者的科判来讲的。不同大德的注释,从不同的侧面作了解释,这都是不矛盾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己三、思惟遍行之苦

设问:乐还是有的,比如挑担子累了的时候,换一下肩,重担就被转到另一个肩上了。如果没有乐,那重担怎么会被卸掉呢?

答:
初起灭已生,苦起亦何乐,
故思能仁说,生灭皆是苦。

难词释义
初起:刚生起的,指小苦。
已生:以前已经生起的,指大苦。

颂文直解
只是在小的有漏苦生起的时候,之前生起的粗大苦就消失了,世间人就是将此妄思为真正的乐。然而,实际上在小的有漏苦生起的时候,除了遍行之苦外,哪里会有真正的乐存在呢?因此,这仅是把纯粹是苦的生灭妄计为乐而已。所以,圣天我这样思维:能仁在经中云:“迦旃延,生时唯苦生,灭时亦唯苦灭。”这就是说,生生灭灭的有漏法的本性,都是三根本苦中的遍行之苦。

释义
人在做事累了后,就想寻求快乐了。比如挑担的时候,左肩累了,就会换到右肩。换肩之后,右肩开始了重压,产生了新的苦,这些刚刚生起的新苦,和换肩之前旧的大苦相比,在程度上还比较轻,挑担的人就觉得这是快乐了。

月称菩萨举例说,一个人露天里被绑着,刚开始太阳很猛,晒得他很痛苦;一会儿下起了雨,他就感觉很舒服,雨一直不停,他又冷又湿,这时他又开始感觉痛苦。同样地,凡夫感受到新的小苦时,旧的大苦已经消失了,这时凡夫就会把这种苦的反差妄执为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感觉是会变坏的,不会长久的,因为新的小苦在增长之后,必然又会使凡夫遭受折磨。

设问:痛苦虽然真正存在着,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明显,这应该是真正的乐覆盖了它的缘故吧?

答:
异生不见苦,云被乐所覆,
然能障蔽苦,其乐都非有。

难词释义
异生:即是凡夫的异名。凡夫因为作种种业,所以感得种种果,以千万种身相而生,故名异生;或者凡夫造作种种善恶之业,造善业者生人天善趣,造恶业者生三途恶趣,以其趣生的场所不同,故亦名异生。

颂文直解
由于一切凡夫,颠倒执著有漏行苦,而说因为被乐覆盖,所以不见有苦。然而,观察后会发现,能障蔽苦的任何因,也就是所谓的真正乐,根本就不存在。

释义
如果有真正的乐存在,那么确实可以说乐障蔽了苦,但是乐其实并不存在,又怎么能够障蔽苦呢?

月称菩萨说了下面两个例子。

一个人走在旷野,被一头大象追赶,掉进了一口老井里。掉落到一半的时候,他抓住了一根藤。一只老鼠在啃食着这根藤,同时四周还探出了很多条蛇,而在井下,更有一条已经伸展开了的大蟒蛇。这时,井上面滴下一滴蜂蜜,他吃了后,觉得很快乐。这里的旷野,比喻为宽广的生死轮回;大象比喻为死;井比喻为衰老;掉进了一半,比喻存活已经过半;他抓住了藤,比喻因善业而暂时得到乐受;周围的蛇,比喻他心中的恶念;底下伸展开了的大蟒蛇,比喻后世的恶道即将形成;藤比喻他的十善业道;老鼠比喻他已经成熟的恶业。

这样的一个人,尝到滴下来的蜂蜜后,增上了他对五欲享受的欲望。尽管这个人当时觉得有乐,而且因为这个乐障蔽了苦,使他暂时忘却了危险,但是,在这么一个危机四伏的地方,这哪里是真正的乐呢?怎么能障蔽得了这么多的危险呢?所以这只是坏苦,只是他没有认识到而已。

另一则公案是:一只乌鸦在天下起了雨后,跳进了一头大象的尸骸躲雨。但是下雨使得河水上涨,吞没了这具尸骸,乌鸦也因此被淹死了。这头大象的尸骸,作用很小,但是危险很大,比喻五欲的乐趣很少,但是危害极大;乌鸦跳进尸骸,比喻凡夫追逐五欲享受的坏苦;暴涨的河水,比喻生死轮回的海洋。乌鸦并没有预见到危险,它还以为大象的尸骸能够避雨,但是结果被淹死了。同样,愚痴的凡夫也以为轮回中的五欲享受能够障蔽苦,但是结果却非但没有能障蔽,反而都被苦所害了。

所以大家对于自性是坏苦的所谓乐受,不能抱有幻想,不能以为它们能够把苦给覆盖掉。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7-2 15:55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