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念佛不能废除六波罗蜜,必须福慧双修!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五的临终接引,这是第十九愿。

    丙五、临终接引(临终接引愿19)

    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前面的第十八愿,在中国祖师的判释中,善导大师认为这一愿是不可思议,但是蕅益大师及其他祖师是认为十念往生比较偏重于中、下根器的人,临终接引,比较偏重上等根器的人。

    第十八愿,它所摄受的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因为临命终时,对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产生百分之百的归依,他能够完全顺从本愿,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出离,相信阿弥陀佛决定可以救拔他,所以念念之间感应道交。

    而临终接引这十九愿的态度不同,他的根机也不同。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这个十方众生是谁呢?

    是指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众生,这个菩萨他有一种愿作佛之心,并且有愿度化众生之心。

    菩提心有二种:一个是悲增上的菩提心,一个是智增上的菩提心。

    智增上的菩提心,他的四弘誓愿是怎么发呢?

    是从佛道无上誓愿成,是以佛的功德为所观境,所以才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他是以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他的主轴思想,是以上求佛道为根本。也就是说,虽然他发了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初阶段他偏重在上求佛道;因为智增上的菩萨,是先着重自利之功德。

    另外悲增上的菩萨,他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轴,为了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他断烦恼、修法门、成佛道,为利有情愿成佛,他的思考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导。这样的菩萨他大部分时间做义工,跟众生打成一片。

    总而言之,这二种菩萨都是发了菩提心,而且不只是发愿,还有行动力--修诸功德,不断的积集六波罗蜜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以这两种资粮: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他有成佛度众生的愿力,有这样理想的愿景,而且是有福德、智慧资粮的菩萨,因为五浊恶世障深慧浅、充满了恶因缘,所以他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他整个求生净土的因缘是这样子。跟前面的罪恶生死凡夫,临终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不同。

    像这样的行者临命终时,假设阿弥陀佛不跟莲池海会的诸大菩萨,包括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现在其前的话,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的差别,在整个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传承当中,善导大师这一系,偏重于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而提出三业专修的思想-- --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一心观想归依阿弥陀佛,三业专修,万修万人去。

    但是蕅益大师跟莲池大师是偏重于第十九愿,强调圆修的思想,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以六波罗蜜为助行,他提出了正、助合行的思想。认为念佛不能废除六波罗蜜,必须福慧双修;你为什么求生净土?是为了成佛而去的,那你想要成佛,一定要把你的菩萨种性先建立起来。

    所以蕅益大师的圆修思想,是以第十九愿为轴心,开展出以一门而圆摄百千法门的正助合行思想。这没有什么对跟错,你是什么根机,你就修什么法门。

    至于第十八愿,它的核心思想在哪里呢?在至心信乐--在信心;这第十九愿的核心思想在至心发愿--在愿力。虽然三资粮都具足,但是二种思考模式不一样,一个是对阿弥陀佛本愿,百分之百的至心信乐;一个是对净土的庄严,产生强烈的好乐。当然这是看各人的根机,不论是第十八愿,或者是第十九愿,都是阿弥陀佛所发的愿,都可以启动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

    这个地方我们要拣别专修、圆修,还有一个叫杂修-- 今日张三,明日李四,目标不明确,今天有人讲禅宗你就修禅宗,明天讲密宗你就修密宗,对于阿弥陀佛的信愿不具足,这个就不行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之--远离恶道
                      净界法师


    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八

    前面的五个愿,都是在观察名号功德--包括了现世的消灾,来世的福报善根,也包括临终的接引。以下是对净土的观察,观净土庄严以启愿力,这个很重要,你往生的愿力,来自你对净土的了解,如果我们对净土很生疏,所发的愿力就不可能很真切。我们怎么去观察净土的庄严呢?以下提出了八点来观察:

    丙一、远离恶道(不更恶道愿2)

    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先看第一远离恶道,这是四十八愿第二个愿(不更恶道愿):说:在我成佛之后,极乐世界的天人,在极乐世界待过,寿命终了,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假设又堕到了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话,就不取正觉。

    也就是说,在你的生命当中,只要去过一次极乐世界,你未来的生命就不可能堕到三恶道去,即便你过去生,还有很多三恶道的罪业种子,那些罪业都不会得果报,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本愿摄受。

    在整个菩萨道过程当中,佛陀在大乘经典里,警告所有的菩萨,不要堕入三恶道,理由是什么,诸位知道吗?

    不是只有痛苦而已,菩萨受点苦没有什么大不了,关键在于善根的障碍,善根的遮障太严重了;万一你不小心堕到三恶道去,出来之后,你的善根就面目全非了。

    在人道受一点苦,还会启发我们的出离心、道心,所以人世间的苦,对于善根是有加分效果;三恶道的苦完全不同,受完苦之后,你的善根也被隐没了,佛陀把三恶道判作八难之一,所以印光大师说,一个人从三恶道出来,很可能第二次会再堕落,因为他善根隐没了!

    理论上,从自利的角度来看,必须证得初果以上,才能够永远远离三恶道危机。也就是初果圣人,即便他过去还有杀、盗、淫、妄的罪业没有受报,但是因为道共戒的力量,也不可能堕到三恶道去。

    那么你到了极乐世界,即便你悲心特重,很快的就回入娑婆,你宿世三恶道的业也不会得果报。这是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可以离开痛苦的保证,离开这种障道的因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用四个字来做代表叫:胜妙五尘!
                         净界法师

    再看第二个国土庄严,前面是偏重在离苦,后面的七个愿,偏重在得乐。国土庄严就是第二十七愿的一切严净愿:

    丙二、国土庄严(一切严净愿27)

    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把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做一种纲要的描绘。

    我们怎么去了解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呢?

    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这国中天人是约能受用者。这一切万物是指所受用的环境,这里偏重在环境--依报国土,它的环境是怎么回事呢?以下提出两点说明:

    第一个,约着它的本质,第二个,约着它的数量。

    一、本质:它的本质是严,严是个总相,就是无量的庄严。极乐世界的庄严,有三种功德:

    (一)清净:我们娑婆世界的庄严带有染污性,好比你看到珍宝,你会起贪婪心,在庄严当中会带动烦恼;极乐世界的庄严是带动我们的善根,带动我们的戒定慧,所以它是清净的。

    (二)光明:娑婆世界的珍宝不能放光,极乐世界的珍宝,能够主动放光,所以极乐世界没有晚上与黑暗,因为它所有的宝物都会放光。

    (三)美丽: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特别的美丽。

    清净、光明、美丽,所以叫做庄严;它的形状跟颜色也特别的殊胜奇特,为世间所稀有。总而言之,这个庄严是怎么回事呢?穷微极妙,精穷微妙不可思议,无法用口业来称叹,乃至于不能用心去思惟测量,这是指它的本质。

    二、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这个众生是指往生的这些圣贤,即使成就了天眼通,对这样的依正庄严,也不能够很清楚的去明了。

    这个明了是约着内心第六意识的明了性;没办法去明了,也无法陈述,它的名称、数目,有多么的广大。

    也就是说,我们到极乐世界,在受用这些果报时,叫做日用而不知。

    你说:诶,你到极乐世界一趟,描绘给我听听看…描绘不出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它是一种不思议境。

    如果我们过去生造了一些善业,这些善业得安乐的果报,这是可以描绘的。你到了天界去,天界是怎么回事,你可以讲得很清楚;但是极乐世界是什么?

    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是凡夫进入阿弥陀佛的整个法身、涅槃功德海,怎么描绘呢?佛的境界,我们有办法描绘吗?连等觉菩萨都无法描绘。所以这个称为果地教。

    我们一般的修学叫因地教,你修到什么程度,就有多少果报。你有布施就得富贵报,你有持戒就有尊贵身,你有忍耐就得庄严…这叫因地教,每一个果报都要靠你自己一点一滴的去修学。

    极乐世界叫果地教,它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所成就的,我们靠跟弥陀感应道交,而进入阿弥陀佛的功德海,去受用这些果报。

    所以,这个功德是没办法称量、没办法描绘的。蕅益大师把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用四个字来做代表叫:胜妙五尘。

    蕅益大师说:这个殊胜是怎么回事呢?是约著安乐来说。

    到了极乐世界,你有种种的庄严安乐叫殊胜。胜妙这个妙,是微妙的意思,蕅益大师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你接触这些宝物,它能演说妙法、增长善根,有不退转的力量;你到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在那个地方沐浴,自然增长你的善根;你到极乐世界,在宝树下经行,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说我现在一个人静静的在树下经行,也是增长善根…也就是说:你眼睛所看到的色尘、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它在安乐当中,念念之间,都在增长你的善根,所以叫作果地教,这跟我们一般有漏业力的国土是不同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改变生命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思想!
                       净界法师

    佛陀在经典当中告诉我们,生命就像是无止境的水流,这个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不可能会停止的。

    它是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主导这个水流的力量有两个。为什么生命的水流,有时候往人天去,有时候往三恶道去,是谁来主导水流的方向呢?

    第一个,业力:就是我们过去所造的身、口、意的善恶业力,它会主导生命的水流方向。但是这种业力的影响,只是一个表层的影响,并不是主要的因素。

    第二个,主要因素,就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思想---善恶的思想。

    大乘佛法的因缘观强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今生之所以富贵,因为过去生有布施的思想;我们今生之所以贫穷,因为过去对于财富喜欢自己占有,有悭贪的思想;我们今生之所以庄严,因为过去有忍耐的思想。

    所以我们的思想,深深影响生命的方向。身为一个凡夫,他的生命水流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有一种等流性,有一种习惯性的力量;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我们的生命是不可能改变的。

     经典里面有讲到,很多人前生喜欢生起什么思想,今生还是生起什么思想-- --你前生是悭贪的习气,今生还是悭贪;他前生喜欢布施,今生还是喜欢布施…这个水流有一种等流力量,直到有一天遇到了佛法,你的生命才可能真正的改变!

    我们可以从昨天、今天跟明天的观察,扩充为前世、今生、来生的观察;因为今天是从昨天来的,明天从今天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佛法之后,产生一种自我的觉悟、自我的观照,明白了生命的真理,知道生命是自己的思想所创造的,所以要改变生命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思想!

    但是…我们过去那些等流性的思想,学佛之后,开始转变,产生一种觉悟力,这时候真妄交攻-- --有些事情是我们喜欢做的,有些事情是我们应该做;喜欢做什么,那是过去的习气,应该做什么,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如果你的生命从一种我喜欢做什么,而提升到我应该做什么,你的生命就开始进步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智慧的观照,一定要告诉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我现在不想去拜佛,但是我要强迫自己:不能拜,要它拜。

    修行,就是不断的跟自己过去的习气抗拒,跟自己过去所遗留下来的等流习气,做一种抗拒、一种转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如何转变我们的思想呢?
                      净界法师

    从净土宗的观点来看,对我们往生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贪恋娑婆;这是你心中最大的障碍。

    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救不了我们?阿弥陀佛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成就这句佛号,把所有的功德摄持在这句佛号,让我们忆持,我们却不能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启发起来?

    因为我们思想有障碍--贪恋娑婆--爱不重不生娑婆。所以必须透过观照力,把贪恋娑婆的思想,转成一种欣求极乐的思想。如果我们的思想不改变,你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不管你是什么宗派,都不能够否定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净土宗也不例外。

    如果思想不改变,也可以往生,那表示诸法是他生--离开这一念心,有一个外在的主导者在主控我们的生命,这跟上帝的思想就一样了。外道的感应道交是向外攀缘,我的生命是他决定的,我升到天上去、我堕到地狱去,是他人决定的--诸法他生;佛教徒没有这种思想,外道才有这种思想。

    佛法告诉我们,诸法因缘生,这是佛教所有宗派的一个共识。

    那么因缘是什么?就是你的思想。

    应该怎么样转变我们的思想呢?按经典上学习,必须生起三种观照:

    第一个,观照真如:

    真如本性在我们心中已经沉睡太久,所以禅宗常说:主人翁啊,赶快醒一醒啊,不能再睡下去了!我们心中,经常是认贼作父,把妄想当做我们的本来面目,其实妄想只是我们过去的造作,所留下一种习气而已。当我们不断的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不断的忆念本来无一物,妄想自然就会慢慢慢慢消失掉;因为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的假相,所以当我们不断的观照真如,就能够息灭妄想的力量,这对我们临终的正念是有帮助的。

    第二个,观照名号的功德:

    一个修净土宗的人,当你佛号现前的时候,要相信阿弥陀佛名号有足够救度的力量;所以你要训练自己,对于名号百分之百的归依,就百分之百必定往生!净土宗没有百分之九十九,一分之差,也算是失败者。你看蕅益大师谈到信心,要生起真实的信心,印光大师说要生起决定的信愿,为什么要强调真实呢?为什么要强调决定呢?

    因为感应道交的关键在这里啊!感应道交跟你念佛的数量没有关系,跟你归依的心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信心的栽培,只有不断的观照,没有其它的方法,佛陀不可能送给我们。透过不断的如理作意,观照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它能够消除灾障、增长福报、增长我们的善根、临终的时候能够感应阿弥陀佛的接引…你不断的生起观照,你就熟了。

    每一件事情只要不断的去思惟,就会产生一定的力量,这叫数数熏习,所以透过对名号功德的观照,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佛号,产生坚定的信心。

    第三个,对净土庄严的观照:

    这个地方有很多人忽略了,我们不要忘记念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消业障,而是为了求生净土。净土宗的思考,以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的意思,整个净土的规划是我们想要求生净土,但是我做不到,所以必须靠佛号的帮助。

    所以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很多人念佛没有目标,问说念佛为什么,他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念佛,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念佛,最后佛号只是成就人天福报,因为没有往生的愿力嘛。

    很多人对于净土的庄严非常的陌生,这样怎么产生意乐呢?诸位很多是从国外移民来的,有从台湾过来的、有从中国过来的…你来美国之前,你对美国一无所知,你会来到美国吗?不可能嘛。你一定要思惟美国的功德,这个国家民主、自由、依报环境又特别好…经过思惟,才能够突破过去,移民到这个地方来。

    改变不是容易的,如果你对净土的庄严非常陌生,对娑婆世界是如此的熟悉,那你来生只有去一个地方,当然是去你熟悉的地方,熟境界嘛。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净土的庄严,慢慢培养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产生往生的愿力。

    当生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过去怎么走已经不重要,因为改变不了过去,往者已矣啊。

    佛法是重视未来,来者可追,未来有无量的可能性,我们必须要透过观照真如、观照名称的功德、观照净土的庄严,来为临终的正念做好准备。这三种准备,你都准备好了,再提起佛号,则当下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问题是你准备好了没有?祂比我们还急,祂的大悲心重嘛。

    所以我们应该透过学习,听闻佛法,如理思惟,来修正自己的思想,这时候你再忆念佛号,真实的可以百分之百的感应道交,现世消除灾障,临终往生净土。

    其实我们这个课程,主要目的就是做好往生的准备。

    好,这一段是讲到观察净土的庄严,来启发我们的愿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极乐世界的衣食受用,是怎么回事呢?
                      净界法师

    前面二科,净土的庄严包括能够远离恶道、还有它的国土庄严;这里是讲到衣食的受用。

    衣食的受用是很现实的问题,那么极乐世界的衣食受用,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看第三十八愿-衣服随念愿:

    丙三、衣食自然(衣服随念愿38)

    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是说明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受用衣服、饮食的情况。

    设我得佛,国中的天人,心中生起一种希望,什么希望呢?希望穿某一种衣服,可能是拜佛的衣服,或者是休闲的衣服,或者是运动的衣服等等,那么这些衣服随念即至。

    也就是说,你心中想要什么样的衣服,马上就心想事成。这些衣服的款式相貌,是:如佛所赞,应法妙服,就是正如佛陀所称叹的那种如法的庄严服装。

    自然在身,关键在自然二个字,就是不用你去造作、追求。假设在追求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去裁缝(决定布料的大小),染治(决定颜色),浣濯(要去洗涤的),不取正觉。

    这段经文,对于法身菩萨可能帮助不大,但是对我们生死凡夫,却很重要,因为我们有穿衣吃饭的习惯。以娑婆世界来说,福报特别大的不讲,正常人一天当中,有八个小时的时间,大概就是为了人生的吃、穿、住三件事情。为了解决今生的穿衣、吃饭、住宅的问题,你把你这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间都牺牲掉。我想我们很多人都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换取美好的受用。

    智者大师把娑婆世界追求衣食的相貌,讲出一个偈颂,其中描绘得很透彻。他说娑婆世界众生,为了让自己生活过得好一点,为了追求衣服、饮食、住宅的快乐,诸欲求时苦,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很辛苦的。

    因为你要追求,别人也得追求,要竞争啊,所以你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神体力。

    一个有成就的人,除了智慧之外,别人在休息、在放松的时候,他必须要努力的去读书、工作,付出的比别人还多,所以是很辛苦得来的。等到中年之后,你的目标达成了,是不是高枕无忧呢?未必,得时多怖畏。福报大的人不一定安稳,因为他的福报得来不易,要失去很容易。

    娑婆世界的福报是不安稳性的,随时会破坏,可能你睡一觉起来,你的财产就少掉一半,有可能。因为诸行无常。

    娑婆世界的生命是-- 生灭变化,虚伪无主。

    在变化的生命当中,最可怕是无我--没有主宰性,它要怎么变化,你做不了主。所以得到时不见得安稳,心中是得时多怖畏。你看有些福报大的人,是靠安眠药才睡得着觉,他压力比我们大。所以你在快乐当中,是带有怖畏的。

    但是,不管你福报多大,当死亡到来时,你总有一天要失掉它。生命的一切受用都是暂时的,人生只是个过客,所以失时怀忧恼,失掉的时候,你是忧愁苦恼,更痛苦。

    人生的结果,大家都是一样,什么也带不走,只是过程不一样,结果都一样。

    所以福报大的人失去的时候,都会非常忧恼痛苦。最后,智者大师的结论是:一切无乐时,一切都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看:追求的过程是辛苦的,得到的时候是怖畏的,失掉的时候是忧恼的,人生没有真正的快乐,因为它每一个快乐,都夹杂很多的障碍。

    极乐世界不同啊!阿弥陀佛看到这个问题,知道众生为衣食的追求,不但浪费很多时间,还把自己的心思弄得很辛苦、很担忧、很怖畏。

    所以,阿弥陀佛就规划祂的国土,叫自然在身。你不用追求,就不会产生执着--思食得食、思衣得衣。这样,就减少我们很多的起心动念,这叫衣食自然。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