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凡夫六根生起的缘由(一)

净界法师


        辰二、约行相别示

  约着六根的差别形相,来个别的解释

  (分二:巳一、明从真起妄六用偏局。巳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

  巳一、明从真起妄六用偏局

  凡夫因为迷真而起妄,使令六根的作用就偏局某一种范围,比如眼根只能够攀缘色尘,耳根只能攀缘声尘…

  (分二:午一、别示生起之由。午二、总结偏局之相)

  午一、别示生起之由  个别解释凡夫六根生起的缘由当中又分六段

  (分六:末一、示眼根结相。末二、示耳根结相。末三、示鼻根结相。末四、示舌根结相。末五、示身根结相。末六、示意根结相。)

  末一、示眼根结相

  这地方就很重要,因为我们知道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空假中三观,是在六根活动。那么六根里面到底有什么内涵,你要清楚。我们一般讲六根,其实根当中有三个东西:一、见精、闻精、意精、见闻嗅尝觉知的知精,六根的精;二、胜义根;三、浮尘根,你要了解它。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每一段经文都分成三段:第一、见精,二、胜义根,三、浮尘根。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到这个地方形成的见精。

  见精是怎么形成呢?就是由光明跟黑暗二种形状相互的显发,相互的对比,也就是众生的心性本来是一念心性,但是一念妄动以后把妙明的真空,变成晦昧的顽空,就好像日被云所遮一样,就构成个明暗的相状,一个晦昧的相状。而这晦昧的相状它又产生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这种晦昧的明暗,晦昧的明暗是说它暗它又不是全暗,说它是明也不是全明,一种明暗掺杂的相状,好像太阳被云遮住,那种若明若暗的相状。这种明暗掺杂的相状,它会相黏于我们一念心性,而产生的一种见精的功能;一念妄动以后产生第八识的见分。这地方是讲由境牵心,但这个境是很微细的,阿赖耶识那个三细的境,就产生了见精(心法)。

  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胜义根的形成。

  见精相对(映)色尘,揽取色尘而成为胜义的眼根,而胜义的眼根名之为清净的四大。胜义眼根是见精跟色尘所成的,而这色尘是很微细的,眼睛所不能见的叫清净的四大,这个叫胜义根。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因名眼体就产生了浮尘根;因,依止。依止清净四大的胜义根,以它为自体,而产生了浮尘根。

  浮尘根,海公说:胜义根就像一个模型,把色法灌进去,就变成了浮尘根。浮尘根是从胜义根作自体,因为有胜义根的关系,依止胜义根为自体,而产生一个像蒲萄朵的浮尘根。当浮尘根产生以后,我们这明了的见精就依止浮尘根跟胜义根,就开始流逸奔色。

  浮尘根的结构是四尘,色香味触,四尘所成。依止浮尘根就到处的攀缘色尘,然后就循色流转,奔腾于色尘当中。从此以后我们眼根就不能超越色尘。

  每一个根它打了三个结:一、见精,二、胜义根,三、浮尘根。我们今天的关键在胜义根,胜义根它往内是见精,再往外一层就是浮尘根。(这个地方要清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凡夫六根生起的缘由(二)   

净界法师


    末二、示耳根结相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于外在动静的声尘的一种相互的击发,假设以动来击静,这静相就消失而生动相,如果是以静来击动,动相消失而生静相。动静二相互相的击发,就在一念妙觉圆满的心中,而相黏一念心性而产生了闻精;元一精明,分成了六和合,产生见闻嗅尝觉知,第八识的见分产生了,这时候是精还没有色法。

  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胜义根的形成。

  由于听精相对于声尘,把声音就收摄成胜义的耳根,这胜义的耳根它名为微细的清净的四大。

  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依止胜义耳根为自体,又产生,如新卷叶,好像新生的树叶还带着卷;那么这浮根四尘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而我们的听精就依止胜义耳根,乃至于浮尘根,就像瀑布一样攀缘于外在的声尘,从此以后我们的耳根就不能超越声尘。

  这是耳根它形成的过程。

  末三、示鼻根结相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齅;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鼻根的打结相状也是三种,第一个由通塞;通是畅通,塞是阻塞。畅通跟阻塞二种相状来互相的显发,因为它是通它就不是塞,塞就不是通,在一念心性当中,由通塞二种相状相黏于一念心性,而产生了齅精。此齅精再相对香尘,就领纳香尘而转成了胜义的鼻根;这胜义鼻根它的组织结构是一种清净四大所成,我们再依止清净的胜义的鼻根为自体,又转成了浮尘根,浮尘根就像双垂爪,二个爪下垂的相状,它的结构是浮根四尘,色香味触所成。由此齅精就根据胜义根跟浮尘根二根就攀缘于香尘,而奔腾于香尘之中,从此齅精就再也不能离开香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凡夫六根生起的缘由(三)


净界法师


   末四、示舌根结相

  由恬变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恬是我们舌根不动的时候,叫恬,舌根不动的时候是平淡无味;变是我们舌根转动的时候,就有酸甜苦辣的滋味产生。由恬变二种滋味,互相的对比,在于一念心性当中它就相黏于一念心性,而产生的尝精,而这个尝精相对于味尘,就绞味成根;绞就是彼此绞在一起,色心二法分不开,绞在一起,就转成胜义的舌根,而这胜义舌根的组织结构,是一种微细的清净四大。然后再依止这微细清净的胜义根,再转成较粗浅的浮尘根,就像初偃月,月初半圆的形状,浮根四尘流逸奔味。我们就跟着胜义根、浮尘根奔驰在滋味当中,从此再也离不开滋味。

  末五、示身根结相。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身根是怎么产生,为什么会有根呢?离合的,离是分离,触尘跟身根分离的情况;合,触尘跟身根相合。由这二种互相的交接,在一念心中因离合二种相状相黏一念心性,而产生了觉精。而这个觉精相对于离合二种触尘,再抟取这个触尘,而成胜义身根,这时候的胜义身根,它的组织结构是一个清净微细的四大,依止这清净微细胜义身根,再转成比较粗浅的浮尘身根,它形状像腰骨颡。腰骨颡这中国没有印度才有,中间很小二边比较大。腰骨颡的结构是浮根四尘,色香味触所成。觉精就依止胜义身根跟浮尘根,就流逸奔驰于触尘当中,就从此再也离不开触尘。

  末六、示意根结相。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味,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由生灭,这意根所对的是法尘,生是生法尘,当我们心中有种种想像的时候,叫生法尘。灭,灭法尘,当我们心中的想像消失的时候叫灭法尘,就是没有想像的时候。由生灭二种法尘的相续,由生而灭,由灭而生,这二种辗转相续,所以由这生灭二种的法尘就相黏一念心性,而成就了一个知精,再依止知精相对于生灭的法尘,而揽取这个法尘,转成胜义的意根。这意根是种清净微细的四大所成,再依止清净微细胜义的意根的功能,而产生种种的思量,它在思量的时候就如幽室见,在黑暗中见种种物,似见不见,比喻意根在思惟法尘的时候,是似有似无,似见非见的状态,再依止胜义根就转成浮尘根。意根的浮尘根就是肉团心,我们说的心脏,就奔驰在生灭的二种法尘,意根就再也离不开法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是从什么地方而来!

净界法师


   
佛陀讲六根的打结之相,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开始进入到六根,要把这个结解开来,那你就注意哦!这个结是怎么解的。

   

以耳根来说,它有闻精、胜义根跟浮尘根,它的关键在胜义根,胜义根它的结构是由于色尘的牵动而有的,由境牵心,再由心起境。

   

所以它的意思是说:胜义根是色心的和合体,所以它每一个胜义根都具足了五蕴的混浊,色受想行识,因为它的结构就是色心的和合。

  

佛陀讲这打结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是这样子的一个相貌,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是从什么地方而来,为什么会转成这样一个胜义根,你才能够回光返照,你现在要回光返照,要就路还家之前,你要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而后你再逆向操作,你就可以回去了。

   

我们来从胜义根的角度是先有识,识蕴、行蕴、想蕴、受蕴再来色蕴,是由细到粗,而我们回去是先破色蕴、破受、再破想、再破行、再破识。来的时候是由细到粗,而你现回去就要反方向,就由粗到细,就像五尘一样,它出来是从识蕴出来,一念的妄动产生八识的见分,而受产生感受想法,最后变成色蕴,但你回过去要逆向操作。

  
我们要先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你才知道怎么回去。所以它后面开始破的时候,先破色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六根的作用是离尘无体的!

净界法师

        

午二、总结偏局之相   把前面的结相作总结

  由迷成六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阿难!我们知道六根的生起过程,是由彼觉明,觉明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是本觉的是妙明的。但是一念妄动以后就有明明觉,就有一念无明的妄动;第一个明就是无明的妄动,增加了一个妄明,而产生能所的对立,这时候产生种种的妄想,依止无明妄想的活动,而失去了本具的精纯明了之性,而将清净的心性,相黏于外在的尘相,而形成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的作用,就产生了所谓失彼精了,黏妄发光,产生了妄动就有很多很多的色尘出现,再跟色尘再相黏就产生了六根。

  离尘无体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所以六根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六尘,当我们离开了暗相跟光明之相的时候,我们就产生不了见的功能;离动离境,元无听质,离开了动静二相,我们听的功能也就消失掉了;离开畅通跟阻塞二种相状,我们齅闻的功能也就不能生起;离开了变味跟恬味二种滋味,我们尝的功能也就没有根源;如果离开了离跟合二种的触尘,我们的觉知的身根也本来就不存在;离开生灭二种法尘,了知的意根也就没有依托的处所。

  六根的作用是离尘无体的,所以你看我们一开始是从六根进去,到最后是破六根,把六根破了,就好像一个太虚空,我们安立了很多的器具,把这个器具拿掉。蕅益大师讲:除器而恢复它原来的空,最后还是把六根的功能破掉,六根破掉以后就恢复到本来的面目了。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它修行的消息先透露出来,六根是离尘无体的,所以它刚开始的时候先脱离外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净界法师


        当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要掌握二个重点:第一个是内心的安住,第二个是内心的降伏。安住跟降伏,其实它是牵涉到整个理跟事的相互作用。我想我们刚开始修学一定是把内心安住下来,当我们安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安住在一个有为的事相,我们不能为了三宝的功德而修学,也不能因为众生的苦而修学。这个是不对的!因为有为诸法都是生灭变化的,而且这个变化你作不了主的,所以我们依止事相而住,我们就会躁动不安。所以我们刚开始一定找到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现前一念心性,然后安住下来,安住其实就是确定你一个修学的目标。你看,我们一个人安住以后,他的修学是怎么样?


印光大师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所有的修学依止一念心性而发动,最后的功德还是在开显一念心性。所以我们讲,法法销归自性。一个会讲这句话的人,就表示这个人安住下来了,他走得快慢是一回事,起码他已经是如实安住了,他找到家了。说:我们今天去台北,你整个方向的定位已经清楚了,我要怎么走,我的目标在哪里,很清楚,这个过程会有些曲折,没关系!所以我们整个开始修学,你一定是确定你的目标在哪里。古人讲:你安住了没有?这个地方当然是以离一切相的理体来安住。

  安住以后接下来,就是一个事相的对治,因为理体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超越时空的。那你修行一定要有一个所观境,你在哪里修学,你的烦恼在哪里活动?我们烦恼要断惑证真,烦恼在哪里?所以当我们安住以后,就开始要找事相上的对治。我们的身心世界有六根、六尘、六识。在本经当中,一个对治烦恼最好的处所就是六根,六根门头。


为什么呢?因为它向外可以攀缘六尘,向内可以牵动六识,它刚好居在中间。
  所以在整个《楞严经》它的所观境,其实就是在六根当中,特别我们到了二十五圆通,我们会强调,这当中有二个圆通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是耳根圆通,另外一个是念佛圆通,念佛圆通是强调意根。一个是从耳根的返闻闻自性,而趋向真如本性。一个是从忆佛念佛,思惟诸佛的功德,而产生强烈的皈依,而产生感应道交。

  蕅益大师说:这二个都非常的重要,一个是从耳根入手,一个是从意根入手。

  所以整个对治烦恼,基本上用功的处所,就是在六根的当中生起观照。所以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第一个先把自己修学的目标确定,然后在六根当中念念起观照。

  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使令自己成就《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能够成就《诸菩萨万行》的功德圆满。这是本经主修的概念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