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什么是有情众生所形成的世界呢?

净界法师


         寅二、别示结相

  个别解释六根生起结的相状

  (分二:卯一、约众生世界以明妄数。卯二、约世界妄数以历六根。)

  卯一、约众生世界以明妄数

  征  问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

  众生世界是约著有情众生,来说明六根当中的虚妄的功能数目。

什么叫做众生世界呢?什么是有情众生所形成的世界呢?
  佛陀先提出这个问,这个地方跟六根是有关系的。

  释  名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众生的世界,是怎么产生的?

  世指的是时间相,过去、现在、未来。这当中讲到这三世是迁流变化的,因为过去、现在、未来,它不是静态,它是动态的,所以我们的时间相是动态的。你说:现在,什么叫现在?你讲现在的时候,那个相已经过去了,所以世是迁流相。

  界是空间相,是指的我们所安住的方向跟位置。空间相有哪些呢?你应该当知,空间相,有十种空间,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这个叫做界,我们所安住的方位。过去、现在、未来,叫世,是种时间。方向有十,时间有三。一切众生都是依止能缘的心,去攀缘所缘的境,心境交互的作用而产生的身心世界。所以身中贸迁,既有这个色身以后,我们就必须有世界的存在,这个色身就开始迁流变化,而形成时间之相。即使色身,也有前后左右的差别,以及种种的转化变化,而成为空间相。


为什么说,空间是变化呢?时间是变化我们很清楚,空间也是变化,你看你,这个东西本来在你的左边,下了课以后,它变成在你的右边,你跑来跑去的时候,这前后左右也是改来改去。所以时间相,空间相都是不断的变化,叫做身中贸迁。就构成了世界相涉,所以世跟界这时间相、空间相,二者互相的涉入,而构成了一个时空的相状。
  结  示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

  然而这十方世界的体性,它方位虽然有十种之多,但是它事实上比较明确的定位,世间上一般来说,只有就着东西南北,其实十个方位主要汇归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就是我们讲的前后左右。为什么呢?因为上下二种方向是没有决定位置的。你说:桌子在地板的上方。那桌子是上吗?也未必啊!你就坐在桌子的上方,天空又在你的上方。所以这上下的方位是不决定的,而中间也没有一定的处所,也没有所谓的中间,也变来变去的。


所以在方位当中,只有东西南北这四个数目是比较明确的,所以我们空间取四,时间取三,空间的四跟时间的三,构成一个三四的相貌,或者是四三的相貌。总而言之,宛转十二,不管三四,不管四三,都是形成一个十二的数目。这十二的数目经过流变三叠,经过三重的变化,就构成了一十百千。
  这个古德解释很多,但是解释的非常非常复杂,我们根据蕅益大师解释就很清楚。

  三叠,第一叠就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你有一个色身,你一定有过去、现在、未来,一定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东西南北。那么三四就是一十二,第一叠就构成十二数。

  第二叠,蕅益大师说:在十二数当中,每一个时空都有理具十法界的相状。这是第二叠,十二乘以十法界,就是一百二十,第二叠就一百二十。

  每一个法界当中又具足了事造法界,又乘以十,一百二十再乘以十,等于一千二百。

  一千二百,一十百千,它只是取一个大概,应该是准确的说是一千二百,而这个地方讲一十百千是大概说。

  第一叠是,三乘以四,等于十二。第二叠,每一个数又包括了理具十法界,就变一百二十。一百二十再有一个事造十法界,就一千二百。就构成我们每一个色身当中有一千二百个数目。
  所以,蕅益大师说:这段经文主要的观念讲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一念心性具足过去、现在、未来,具足整个时空相都在里面。

  佛陀讲世间相、空间相,是干什么呢?下一段就清楚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要很清楚,你安住的地方在哪里?

净界法师


    卯二、约世界妄数以历六根

  前面讲到世界的妄数有一千二百,来分别说明六根所具足的功能,来显著你的圆通本根。

  (分二:辰一、明性本圆融。辰二、明用分优劣)

  辰一、明性本圆融  讲到六根的体性是圆融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前面的世界,它的始终,第一叠叫做始,十二数;终是第三叠,一千二百。整个第一叠、第二叠、第三叠,这整个始终当中,六根的体性,其实每一个根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都是圆满的,都是圆通常。但是在作用上,就着娑婆世界的因缘来说,的确六根的功能有差别。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阿难!你应该在六根当中,去选择一个六根的功德的优劣,来当作你修行的一个所观境。

  
这个性中圆融,用中分成优劣,蕅益大师举一个譬喻,他说:有六个人在夜晚中散步,六个人同时看月亮,六个人都看到月亮的全体,这个叫做性本圆融,每一个人都看到月亮的全体,没有一个缺乏,六个人看月亮都得到月亮。但是因为心中的妄想不同,对月亮的解读不同,就产生不同的想像,不同的看法,就产生六根的差别。

  
我们一般来说,一念心性向外发展就是六根,你所有对外的活动都要通过这六个门,这六个门其实功能不太一样。你看我们用眼睛看东西,你很容易疲惫,所以我们净土宗,不强调观相念佛,因为你做不来,你看佛像看一个小时,你就完蛋了!你休息三四个小时,但是你用耳根听,你越听精神越好、越养神。

  
修行的确要选择一个圆通的本根,因为这六根,我们娑婆世界过去的业力,它的功能,第一个它是不是周遍圆融,它功能是不是持久的确要选择。因为我们说,我们安住的点是心性,对治烦恼在六根,但是我们也不可能同时去面对六根,那你怎么修行?你一定要在六根当中再拣别一下,到底哪一根是你的下手处。下一课我们就详细说明,六根当中到底哪一根才是最好修行的处所,下一堂课会讲清楚。

  
《楞严经》它的道前基础有二个重点,第一个你的心要安住在什么地方?第二个你对治烦恼的处所在哪里?比方说你今天,你睡觉的地方在哪里?你工作的地方在哪里?你要很清楚,你安住的地方在哪里?你对治烦恼处的地方在哪里?这二个点。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云何应住,我们前面讲得很清楚了,那你这些攀缘心的烦恼,到底在哪一个地方是你下手对治的处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六根等于是我们对治烦恼最好的处所!

净界法师


  这一大科是讲到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也就是正式讲到本经修学的方法。按照佛陀讲经的惯例,在讲正修之前,都是先讲道前基础。本经的道前基础有二个:

  第一、我们要审观因地的发心,我们在刚开始修学佛法之前,我们要知道我们因地是依止什么来安住的,或者说我们要了解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去审察因地发心呢?

  佛陀说:我们的因地发心,跟我们最后的果地觉,是有一种相应的关系。

    这当中本经把因地发心,分成二大类:一个是生灭心,第二个是不生灭心。

  什么是生灭心呢?

简单的讲就是依止五蕴的果报之法而发心的。比方说你为了要成就庄严的色身,你为了成就美好的感受,乃至于美好的想像等等,凡是依止五蕴的果报之法而发心的,这种生灭心是不能成就不生灭的果报。
  它这个地方就是要离开五蕴的果报,而安住在一种不生不灭的本性。比方说,我们刚开始在发心的时候,我们会发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会依止众生而发心,依止佛道而发心。但是要以本经的思想来检验的话,这个都是依止事相,因为你看到众生的五蕴身心很苦而发心,我们看到佛道的五蕴身心很欢乐而发心,这个都是种对立的思考,是生灭心的。

  所以我们最终一定要提升到: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众生是我们一念心性所显现的众生,佛道也是我们一念心性显现的佛道。


 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所谓的称性起修,你必须要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发动你的菩萨道。印光大师常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我们整个修学的目的,只是在开显我们自性的功德,依止一念心性而起修。
  所以我们在做三皈依的第一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什么叫发无上心呢?

  就是发起你一念心性这不生不灭的心,这个就是无上心。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依止理性而发心,不能够依止事相,因为事相是一个生灭法,不管是众生,不管是佛道,这个都是事相。所以我们在开始的时候要把第一个因地的发心是要确认的。


第二个道前基础,就是我们应该审详烦恼的根本。当我们的心开始要趋向佛道的时候,趋向涅槃的时候,第一个很现实的就是对治烦恼,断恶修善,一定是先断恶,才能够修善。
  这个地方佛陀一再的提醒我们,你要知道烦恼的根本在哪里,烦恼是在哪里活动,它平常是在哪里活动,它的处所在哪里?按本经说,六根是对治烦恼最好的方法,你从六根切入,对烦恼是最好对治。为什么呢?因为六根刚好夹在六尘跟六识的中间,它对外攀缘六尘,对内它牵动六识。所以我们讲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你说:你直接从六识对治烦恼,很难!因为烦恼一旦变成六识的时候,它的变化就很大了,只要这烦恼到了心识它的了别功能的时候,你很难对治的。

  佛陀告诉我们舍识用根。就是对治烦恼要抢第一时间,它还在六根的时候,它还在明了的时候,你就要对治、就要小心。我们在治病,道理也是一样,小病的时候你就要治,烦恼开始在六根酝酿的时候,这个就是你对治的处所,这是本经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唯识学》的对治都是到了第六意识活动以后才对治,《楞严经》它是认为这太慢,这样对治烦恼太慢。

  佛陀的意思是说:在整个发业润生烦恼,是谁作谁受,是谁来造作这些的罪业,又是谁来领纳这些果报。佛陀的意思是六根,因为它的位置特别的殊胜。对治烦恼抢第一时间,在六根的地方你就要小心。六根门头因为它是通内通外,通于外面的六尘,也通于里面的六识,所以六根等于是我们对治烦恼最好的处所。
  在二个道前基础,一个是理,一个事。理性是讲到安住的问题、发心的问题;事相就讲到对治的问题,它的一个处所的问题。

  这个是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之前二个要注意的,第一个安住的问题,第二个是对治的问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进入到六根的世界---明眼根相

净界法师


        巳二、别示

  前面已经把对治烦恼的处所,所谓六根门头已经确认了,那么佛陀就必须引导我们对六根有所认识。佛陀在讲经时他是由粗而细,先确定六根是我们一个对治的地方。那么六根到底是一个什么相貌呢?佛陀以下就会详细的说明,带我们进入到六根的世界。

  (分六:午一、明眼根相。午二、明耳根相。午三、明鼻根相。午四、明舌根相。午五、明身根相。午六、明意根相)

  其实当我安住在一念心性的时候,开始修空假中三观,这三观所照了的所缘境,其实就在六根照了,那么我们对六根的相貌应该有所了解。

  午一、明眼根相

  眼根的功德相,眼根产生的功能相状。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眼根它有明了色尘的作用,它也能够带动眼识的分别。身为眼根它到底有什么功德呢?如眼观见,后暗前明,眼根它的功能是观见一切的万法。它在观见万法的过程当中,是什么情况呢?是后暗前明的情况,它的后方是看不到的,前方是看得见的,它只能够往前看,不能往后看,这是一个简略的说明。

  到底眼根在观见万物的时候,是什么情况?

  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

  假设万物是在眼根的前面,那么眼根是可以完全看得清楚的;如果这个物质是在眼根的后方,那么就变成全暗了,就是完全看不到;前后的情况是一个是全明,一个是全暗;如果这物质是放在左右,是左右旁观三分之二。

  佛陀的意思是说:我们眼睛在看左边是以中线为准,往左边是一百二十度,往右边也能够看一百二十度,加起来变成二百四十度。所以我们整个圆周的三百六十度,眼睛看得到的范围是二百四十度。所以总而言之,是统摄了整个圆周的三分之二的功德。

  总结:统论所作,三分言功,一分无德。

  我们作一个拢总的说明,眼根见物的功德是不完全的,因为它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它只有三分之二的功德。眼根在一千二百功德当中,只占了八百功德,占了三分之二。

  补充说明

  我们刚刚讲到六根是对治的地方,但是佛陀的意思是还要再拣别,因为六根太广了。你不能说:我现在注意观照眼根,明天观照耳根,不可以这样子,一定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好像我们在挖井,你不能今天在左边挖一个井,明天在西边挖一个井,后天在南边挖一个井,那你一辈子都挖不到水。你应该要集中所有的精神体力,在一个地方去挖,才能够很快的挖到水。也就是说:我们在六根当中你要确定,到底你这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到底是要去观察哪一根呢?而这一根要具足圆满的功德,所谓的具足圆通常。

  身为一个《楞严经》的所观境,这个六根的所观境,它的空间必须要圆通的,圆满周遍的,不能有所欠缺。在时间上要常,它要恒常相续,不能有间断。看这个意思,眼根是不具足这种圆通常的效果,所以眼根在本经当中是不列入一个所观境,把眼根给放弃掉。

  我们的烦恼是在六根活动,但是你只要把一根的烦恼消灭了,它这烦恼是相通的,你把耳根的烦恼消灭了,其它根的烦恼也就消灭,所以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烦恼就好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进入到六根的世界---明耳根相   

净界法师


        午二、明耳根相。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耳根的功能是周遍圆满的。怎么知道呢?这以下提出三点:

  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刚好配圆通常。

  耳根在听闻的过程当是圆的,因为它对整个十方而来的声音,都能够同时的听闻而没有遗漏。你看!从东边来的音声,从西边来的音声,任何方向来的音声,我们都能够同时的听闻没有任何遗漏。所以耳根在听闻的过程当中,具足一个圆的功能。

  动若迩遥这是讲通,远近皆闻。前面是讲方向,这里讲距离。

  我们听的功能,声音虽然有远近的差别,有的比较近,有的比较远,但是耳根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不管近,不管远都能无障碍,这叫做通。

  静无边际,前面二个是约着动态的声音来说,这以下是约着静态的无声。

  比方说:我们在静态无声当中,我们可以听到无边无际寂静的声音,而且是相续没有间断的。这个地方讲常,恒常相续,一切实有。

  总结:当知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

  在整个六根当中,最殊胜的有二个,一个是耳根,一个是意根。这二个怎么差别,我们再说明。

  从耳根的角度,第一个、它空间上是没有障碍,圆通,不管东西南北,不管远近,它都能够清楚的听了。第二个、它时间能够恒常相续,耳根的功能它不间断、它不休息。

  印光大师文钞说:我们为什要用耳朵来听佛号声,我们为什么不用眼睛来看佛像?因为你眼睛看佛像,你是没办法相续,你看一个小时就很累、很累。眼根的功能不是一个很好的根,但是耳根的功能它特别强,它不用休息的。你看我们身根动一、二个小时就很累,耳根你从白天听到晚上,印光大师说:不但摄心又特别养神,耳根用十几个小时你不会累,它这个根很奇怪,它不疲惫。

  所以身为一个耳根,它能够在我们的所观境,你不断的去观它的时候,它能够产生相续。相续的意思,就是容易成就三昧,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它有这种常的功能。当然可以看得出来耳根……当然这个是约着娑婆世界,其他世界我们就不谈。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的确是一个很好用的,要返妄归真这耳根它具足圆通常。

        第二个、耳根的功德相是圆满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进入到六根的世界---明鼻、舌、身根相

净界法师


        午三、明鼻根相。

  如鼻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鼻根的功能是什么呢?是齅闻,它能够齅闻种种的香尘,它在齅闻过程当中,是通于出息跟入息,所以它是有出有入。出者取香,入者闻香,当它出的时候是取香的所缘境,当它吸进来的时候就开始闻香。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而阙中交,中交是说它在出息跟入息中间有一个暂停的时间,而在暂停当中它就不能产生齅闻的功能,它的功能要暂停一下。所以我们考验鼻根的功能是三分阙一,只有得到三分之二,因为它在进出的时候中间的地方有休息,所以只有三分之二,八百功德。

  身为鼻根它的功能不能相续,所以三昧难成。

  你如果以鼻根来当所观境,一天到晚在那边等烦恼,等了半天,你很难成就,因为你的所观境找错了。它后面会说,你找错了所观境,是日劫相倍。同样的用功,你烦恼对治的处所错误,你修一劫的时间,人家修一天跟你功德一样,所以选择一个圆通的本根是相当重要的。

  午四、明舌根相。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舌根的功能,这个地方讲到宣扬,它能够做种种的宣说跟扬化。它宣说什么事情呢?尽诸世间出世间智,它能够穷尽的表达一切世间的智慧,所谓世俗谛的智慧,讲一切善恶因果的道理,以及整个出世间的智慧,这讲到胜义谛,讲到不生不灭,我空法空的真如理。它在宣扬的过程当中,言有方分,理无穷尽,虽然在言词的表达上是有时间限制的,比方说,我们一堂课是四十五分钟,乃至于九十分钟,时间到了就要下课,但是它所诠释的道理却是无穷无尽。我们顺着这个道理去思惟,我们就能够得到无穷无尽的道在心中生起,所以这舌根的宣扬,是具足一千二百个功德。

  这经文它的意思,我们从表面上看好像舌根的功德是很不错啊!一千二百功德。但是你看蕅益大师的注解你就知道,他说:舌根的功能其实是有二种:一者知味,二者宣扬。那我们一般也不可能经常宣扬,他说:知味是粗劣的,宣扬是殊胜。这个但举宣扬,而没有列出知味。这个地方只是藉着宣扬这一部份,但我们的日常生活舌根是用来辨别滋味,所以它的功能又变得比较粗劣。

  午五、明身根相。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身根就是我们的身体,身根有什么功能呢?它能够觉知一切冷热色法的触尘,它在整个觉知的功能当中是识于违顺,它能够在当中去了知,是如意跟不如意的境界。比方说,如果在夏天,我们身体接触到太阳,我们就知道这是违背的不如意的境;但是如要是在冬天遇到太阳,我们就觉得太阳是如意的,是一个顺的境,身根它能够产生违顺的判断。合时能觉,离中不知,它在整个觉知的功能当中,当触尘跟身根要相合的时候,它就能够产生觉知违顺的功能,但离中不知,如果触尘跟身根是相分离的时候,这身根就不能产生觉知,它一定要合在一起,所以它的功能是离一合双。

  什么叫离一合双呢?离一是当外境跟身体分开的时候,这叫做离,这种离是一种情况,这种功能就不能显现;当外境跟身根相离的时候,这样的一种情况,它的觉知功能就丧失掉,它没办法判断。合双,外境跟身根相合的时候,它能够产生二种判断,它能够判断它是顺的境,或者是违的境,合起来的时候它能够判断,顺违二种差别的境界。所以在整个身根功能当中,它是三分阙一,因为它离的时候不知,但是合起来的时候知道二个,知道顺、知道违,所以它具足三分之二的八百功德。也就是说,身根的功能也不具足,也不能当作空假中三观的所缘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