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什么是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净界法师


   乙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蕅益大师把《楞严经》正宗分分成六大科,前一大科是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这个地方是讲到我们众生本俱,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当下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也就是说前面这一科,把现前一念心性的真实相标出来,就说明了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一个所观境出来了,我们一个修学的目标,我们一个安住的处所所观境。

    这以下的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妙三观门,就说明了一个能观的智慧,我们应该怎么样,用什么善巧方便来趋向我们的目标,趋向我们的所观境。

    前面一科是所观境,这一科是能观智。我们可以这样讲,前面是一个如如理,这个地方是一个如如智。

  解释标题   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显示不生灭,这个不生灭就是指的众生本俱的一念心性,因为它能够远离对待,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叫不生灭。本修因就是当作整个根本起修的真因,因为依止不生灭之真因,才能够契证不生灭的果觉,依止不生灭当作我们修行的一个依止处。

  从一个不生灭的心性当中,来修起空假中三观的智慧。那么这三观的智慧,为什么叫妙呢?妙是指的不可思议,因为即此一念能念的心中,当下俱足即空、即假、即中三观的智慧,所以叫作妙,也就是说依止一心三观而照了一境三谛,最后悟入不二法门,所以也叫作妙。

  从圆教的角度,从最出初的发心乃至于究竟的佛果,都是以一心三观,来照一境三谛,所以整个圆教都是微妙不思议的法门。

    这当中以空观来破除烦恼障,成就般若德;以假观来破除业障,成就解脱德;以中观来破除报障,成就法身德。所以在因地叫做三观,在果上就成就三德,而因果相随顺,这就是整个三观的内涵。(分二:丙一、为当机示圆通本根。修学圆通的下手处  丙二、为末世示道场方法  因为末法时代魔障特别多,应该怎么样来结界,来授持神咒,来破除内外的障碍。前面一科是正修,这一科是破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把这些相完全放下,就感到很轻松很安稳!

净界法师



  丙一、为当机示圆通本根。

  当机就是阿难尊者,圆通本根就是圆融通达一个修学入门的处所。因为阿难尊者过去生的习气一向多闻,所以在六根当中,他对这个闻有特别的相应。所以佛陀在整个二十五圆通当中,就选择了耳根圆通,使令他能够从闻下手,而返闻闻自性,回光返照,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分二:丁一、叹领述请。丁二、宣示法义)

  首先一段是叹领述请。阿难尊者赞叹佛陀,赞叹法的殊胜。而且他表示领会的前面一科的道理,最后请佛陀开示修学方法。

  丁一、叹领述请


当机领悟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这段是阿难尊者听了前面一科以后,他的一个心得。

  阿难跟整个法会大众,听闻佛陀前面所说的,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以后,他有以下的功德,他把它表达出来:第一个、疑惑消除,佛法当中产生真实的信心。在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信心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我们一念心跟诸佛的心是没有差别的,只是我们有一念虚妄的迷情,就产生虚妄的烦恼,招感虚妄的果报如此而已,所以他对成佛的信心非常的坚定。

  第二个(讲到他智慧的理解)、心悟实相。他对这一念心性当体即空,我们这一念心是本自清净,是离一切相的;这一念心性当体即假,它又俱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它是即一切法的;当体即中,他知道这一念心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对这一念心的真实相貌,产生了理解,所以感到身心轻安。
  身心轻安蕅益大师说:什么叫身心轻安?因为他能够调伏粗重障故。我们一般人感到心有千千结,因为我们心中很多的相,向外攀缘以后,得到很多的我相、人相的执取,就感到很粗重。

  阿难尊者他真实体悟到,其实相是虚妄的,只有心的性体是真实,所以他把这些相完全放下,就感到很轻松、很安稳。而这种感觉是得未曾有,因为他过去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道理。所以再一次的感到非常的悲痛。这地方的悲痛,是他过去无始劫以来心随妄转,认贼作父,枉受轮回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成佛之道,是你一开始就要走对!

净界法师


        阿难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他讲出三段的文:

  赞叹感恩   

      
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这一段是赞叹佛陀的殊胜。

无上指的是究竟圆满,因为菩萨也有悲智的功德,只有佛陀称为无上;大悲指的是佛陀以同体的大悲的悲心;清净指的是一种智慧。
  
俱足无上慈悲跟智慧的法王,能够以种种善巧的譬喻跟法义,来开启我的内心,又能够以种种染净的因缘,因为一念的向外攀缘,创造了杂染因缘,也因为一念觉悟的回光返照,而成就清净的功德。

  佛陀以这种向内向外,种种差别的因缘,来鼓励我生起修学的信心,我虽然无始劫来放纵我的妄想,但是我随时可以回光返照,随时可以成佛。这给凡夫的菩萨很多的信心,方便提奖,来引导我们这种沉沦的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这一段是赞叹佛陀的善巧方便。

  修证须门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这个地方是希望佛陀能够告诉他一个方便的修学法门。

  世尊!我虽然能够承蒙前面的如是法音,虽然知道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它的体性是清净本然周遍十方的(这个讲到如实空义),但是它如实不空的作用,却含育十方如来所成就的四种国土。

  古德把十方国土,把它判作凡圣同居土,清净是方便有余土,宝严是实报庄严土,妙觉王刹是常寂光净土。一念心俱足整个十法界的依正诸法。

  如来也多次的诃责我,只有多闻而不生起观照,是不能产生真实受用的,只有信心是不行的,要产生观照;不逮,就是不及,不及真实修习的功德。我跟一切众生就好像在外面流浪的人,整天在外面流浪受着风吹雨打日晒的痛苦,突然间有人送我一个房子来当作一个依止处。受天王(佛陀)送了一个华丽的房子,这房子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珍宝,但是要有一个门才能够进去,才能受用。房子给我了,但是我应该怎么进去,来受用这里面的功德呢?
  


求佛指示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这一段就正式的祈请,所谓的三观门。

  惟愿如来能够不舍离大悲心,来详细指示我及法会当中,对整个《首楞严王三昧》圆顿止观,尚且昏蒙不觉者,使令我们能够舍弃小乘之法,而究竟获得大乘的无余涅槃。整个过程当中它最初的下手处,知道这个下手处使令这些初心有学之人,应该怎么摄伏畴昔攀缘,这当然是关键,所对治的就是能够去摄受降伏,我们过去生当中的攀缘。

攀缘蕅益大师解释,是六根门中念念分别的习气。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就产生一种分别、想像,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其实都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我们自己想像,然后自己去受用自己想像的东西。那应该怎么办呢?要得陀罗尼,入佛知见。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入佛知见是一种功德相,破除无明证得初地。蕅益大师说:以一心三观的大总持门,来悟入一心三智妙觉佛果这个就是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作以上的言词以后,五体投地在法会当中,这时候与会的大众,一心一意的期待,佛陀慈悲的开示。

  这段的经文叹领述请,它的意思就是说:比方说,前面讲到佛陀送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琴瑟琵琶,一个很好的乐器,这个乐器的确是做得非常的精妙,能够弹出很好的音声,但是你必须有一个妙指,你要知道怎么弹。比方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心性,我们都知道我们心性,俱足无量无边的功德,等待我们去开发,但是怎么开发呢?我们要怎么弹才能够把这琴瑟琵琶,这个音声把它表现出呢?就是最初的下手方便。

这一段古人说:宁可千世不修,不可一世着魔。
  

凡是刚开始修学的第一步是很重要的,你第一步走错了,你后面再来改,再来忏悔,就非常麻烦,因为先入为主。有一个钢琴老师,他收学生的时候,他问你一句话:你有没有学过钢琴?你说你没有学过,收你一千块;你说你学过,收你二千块。因为你学过以后很难教你,你那些不好的手势都养成。

  所以我们成佛之道,最好是你一开始就要走对,不要说走得不好再来回小向大,再来搞来搞去,七弄八弄再上去,那就很不好,你一开始就上高速公路,就上得非常正确。

  所以这个地方阿难尊者的观念就很对,他了解道理以后,他请佛陀开示,我应该怎么踏出第一步才是正确的,它的道次第是什么。第一步走对,你后面就步步对,你第一步走错,后面就步步错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菩提心有二种:一个愿菩提心一个是行菩提心!

净界法师


        丁二、宣示法义

  如来正式的宣说指示修学之法,及入门之义。

  (分二:戊一、经家叙意。戊二、如来正说)

  戊一、经家叙意

  结集经典的人,叙述佛陀含意。

  标所被机

在会安心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阿难尊者祈请以后,这时候佛陀的心情是怎么样?结集经典的人把它描述出来。

  世尊听了阿难尊者的祈请以后,他生起悲悯心。这地方包括对二种人的悲悯:第一个、一路以来只修学声闻缘觉的小乘之人,他对整个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明白以后,他发了菩提心,回小向大。第二种人是对初心的菩萨,初发心的也明白这个道理。总而言之,这二种人都是对菩提心还没有真实很坚固,可能会退转。这指的是在当时与会大众,包括二乘人也包括初心的菩萨。

  当来发心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

一方面,佛陀在开示这个法,也考虑到生长末法时代,而发起菩提心的初心菩萨。佛灭度以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进入末法时代。
  

末法时代是什么意思?简单的讲有二种意思:第一个意思,外在的环境是魔强法弱的环境,你所接触的外在人事,都不随顺你修学圣道。你要生长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你在外面走一圈,对你修道没什么太大影响,到末法时代,你到外面走一圈以后,对你修行会产生障碍,因为它诱惑的因缘多,障道的因缘多,鼓励你修道的因缘薄弱。所以从外境的角度,魔强法弱。

  第二个从内在的根基来说,障深慧浅,我们之所以会生长在末法时代,去佛久远,表示我们的烦恼障业障很重,智慧的善根也比正法时代、像法时代的人浅薄。

  从内因为缘的情况之下,构成了末法。

示所说法  
      

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佛陀为了末法时代,跟前面正法时代的二乘跟初心菩萨,开示整个妙修行路。就是一心三观照一境三谛,来宣示阿难尊者及诸大众。

  这个地方讲到菩提心,菩提心古德解释有二种:一个愿菩提心,一个是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他基本上只是停留在信解,他的菩提心基本上还没有调伏心中的攀缘,所以是容易退转的,所以叫慧自在。到了行菩提心的时候,他的菩提心有无漏的戒定慧摄持,他没有攀缘心的障碍,所以他的菩提心是坚固的。

这以下,佛陀针对这些菩提心还没有自在的人来发明这以下的道理,就是这个人还搞不清楚状况,这个家找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是初心二决定义呢?(一)


净界法师


    戊二、如来正说   正式宣说圆顿止观的方法(分:己一、总示因心 己二、别显修证)

  己一、总示因心  先作拢总的指示,因地发心的相貌。(分二:庚一、正明二义。庚二、决通疑滞)

  庚一、正明二义。正是说明二决定意(辛一、总征。辛二、别释)

  辛一、总征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汝等是包括与会的大众,也包括末法时代的初心菩萨。

  说:你决定要发起菩提心,你真实的要追求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修菩萨道,成就无上菩提之果。对十方如来所成就的妙三摩提,妙三摩提就是《首楞严王大定》,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一心三观,照了一境三谛。

  你能够生起精进勇猛之心,这时候你应该要先明白一个道理。明白什么道理呢?先明白发觉初心,二决定义,当你发起觉(菩提)最初的那一念心,你一定要产生二种决定的理解。

  什么是初心二决定义呢?

  决,一种抉择的意思,智慧的观察;定,是种决定的理解,不能改变;义就是义理。你在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你要去好好的观察这二种的道理,而生起坚定的理解,来当做你修道的基础,所谓的道前基础。

  佛陀在讲修行的时候,他先一个总相的说明,道前基础,好像盖房子先把基础打好,然后再盖一楼二楼。

  辛二、别释  个别解释二决定义

  (分二:壬一、应审观因地发心。壬二、应审详烦恼根本)

  壬一、应审观因地发心 在修学圆顿止观之前,应该审查观照,你这一念心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发心(分二:癸一、总劝审观。癸二、正示审观)

  癸一、总劝审观

  审观发心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佛陀招呼阿难说:第一个决定义就是,你跟一切众生要真实的舍离二乘的修学方法,而发心修学菩萨乘,来圆满自利利他的功德,最后成就诸佛所证的,所谓的圆三谛理。你应该好好审查你因地的发心,跟诸佛果地的觉悟,是相同还是不相同;你刚开始在因地所发心的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

  劝修无生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假设我们因地的发心是追求一种生灭心,心本来没有生灭,但是你心中产生一个相以后,就生灭。你心中去追求外相,追求来生的福报,追求今生的福报,你心中追求一个有为的事相,这个就是一种生灭心。

  心本来是没有生灭,但跟相结合在一起就变成生灭,你当作这样子是一个最初的发心的话,而最后你是追求诸佛一种不生不灭的功德,那是不可能的,因果要相应!

  有一个西藏上师说,我们整个成佛之道,最初一念发动的力量,是从菩提心发射出来的,你最后的成果还是回到这一念的菩提心。你就知道这个菩提心有多重要,它身为一个整个修学的发射点,最后还是回到这个点,它等于是整个修学的一个根本。

  有一个人问一个雕塑大师,他就站着看这雕塑大师做雕塑。本来是一个木头,雕塑大师拿这一个刀子,就这样左砍一刀右砍一刀,诶!七砍八砍就把这马的头划出来了,二个眼睛炯炯有神;诶!再砍一下,马的四只腿也把它做出来了,脚看起来是栩栩如生,最后尾巴也出来了。这旁边的人就问他说:这本来是一块木头,你怎么就能把它做成马呢?雕塑师说:其实我心中是先有个相,我心中是先有一个马的相状,然后才把这个马雕出来。

  我们做什么事,都是心中有一个愿景,你心中设定一个目标以后,你大概所有的修行都往那个方向汇归。你今天是想一个马,最后你不管怎么做,它一定还是个马,不可能变成一只狗。你今天发愿做一个人,你所有的修行,全部都往这方向走。

  蕅益大师讲:你发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发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向名利。

  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刚开始第一个,你为什么要修圆顿止观,你的目标在哪里?因为它会构成你未来整个修学的一个方向。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你一定要以不生灭心,来当做你发心的地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是初心二决定义呢?(二)

净界法师


        癸二、正示审观    正式来观察生灭心跟不生灭心的方法,应该怎么判断?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

  (分二:子一、立喻。子二、示法)

  子一、立喻

  有作必坏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这以下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

  也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因果相应的缘故,如是因、如是果的缘故,你应当好好的去观察明了这一切有为的器世间,包括万事万物。只要是可做之法(有为的),他有生住异灭,有生起、有变化、有消失,只要有生起变化消失的,最后一定会变化就会消灭。这些有为的可做之法,到底有什么东西是不灭的呢?

  你看房子盖了几百年后,这个房子消失掉了,一棵树生起来,没有多久这棵树也消失掉,这是生灭法。

  无作不坏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但是我们终究没有听闻,虚空有烂坏的情况。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虚空是不能创造出来的,它本来就没有生,自然就没有所谓的变化,最后也就不会消失掉。

  这一段,蕅益大师他讲到一个观念:他这句话的观念在汝当照明这四个字。

  蕅祖说:佛法的修学在于内心的觉悟,而这个觉悟一定要你自己去观照,别人不能取代你。你看佛陀说汝当照明,你应该要好好的去观察,不是我帮你观察,是你自己要观察,观察什么是生灭的,房子是生灭的、树是生灭的、但是虚空是不生灭的。一种是可造作的,一种是不可造作的,先把这个观念找出来,而且这个观念是你自己要去观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