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佛陀一再的强调,观照力是很重要的!

净界法师


    法合劝修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这个地方的汝指的是富楼那尊者,乃至于整个二乘的无学,众生包括整个凡夫外道。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宝指的是我们心中的光明;觉指的是觉性。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俱足光明,本来俱足觉性的,而这样子是圆满的没有欠缺,可以说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样圆满的心性跟诸佛是平等无差别的。但是佛陀在用这一念心性的时候,佛陀如我按指,海印发光,佛陀他在使用这一念心性的时候,他手指轻轻一按,表示佛陀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跟《海印三昧》相印。《海印三昧》是指的入此三昧一切的世间法、一切的出世间法,都能够如实的显现,像大海能够显现万物一样,有种种的事事无碍的境界。佛陀在用这一念性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海印三昧》的事事无碍。而我们凡夫在使用这一念心性的时候,是起心动念,尘劳先起,对自己创造了很多的烦恼跟障碍。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就没有真实的了解大乘的圆三谛理,而生起回光返照,只是爱恋人天果报,或者爱恋小乘的偏空涅槃,得少为足。因为我们心中向外攀缘,得到一个人天的安乐相,得到一个偏空的寂静相,就觉得这个相状不得了了,就把这个心性给放弃了,弄到最后自己障碍重重。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就像琴一样,这个琴它本来是可以弹出很好很好的音声,但是我们没有正确的方法,就把声音弹得很差。这个地方讲到方法是很重要的,观照力是很重要的。

    我们要想一个问题说:说我们每天持《大悲咒》,《大悲咒》是总持观世音菩萨所有的功德,那是不得了。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持《大悲咒》的时候,一持的时候不得了,成就种种的《海印三昧》,无量无边的波罗蜜。那我们在持《大悲咒》的时候,我们觉得好像《大悲咒》进入到我们的心中效果很有限。

    我们这一念心也没有比观世音菩萨的心差,《大悲咒》也是那个《大悲咒》,所以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

按这一段经文的意思,就是我们没有去做一个正确的观照,没有正确的去回光返照我们这一念心,所谓的三谛理如实空,所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俱足,没有这样的一种微密观照。
   
前几年有一个西藏的上师来台湾传法,传一个观 yin 法 门。当然他主要就是持《大悲咒》持观音的本尊咒。他传法以后很多记者问他说:你传这个是什么法。

    西藏上师说:其实传的法很简单,就是你在持观世音菩萨本尊咒之前,要相信你这一念心本来就俱足观世音菩萨所有功德,要从这一念心出发去持咒。

    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你整个修行都是这个观念。安住在这一念心来持咒,假借这个咒语还是在开显我们的自性功德,托彼依正,显我自性,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印光大师常说:无不从此法界流,这个法界就是一念心,由我们这一念心而发动了咒语,整个咒语还是在显我们一念的心性,无不还归此法界。你用这个思想来持咒,你可以把这咒的功德开显到最大的力量。就像你弹琴一样,你方法对了,声音自然就出来了。

佛陀已经快把前面的三谛理讲完了,所以佛陀一再的强调,观照力是很重要的。
   
蕅益大师说:整个大乘佛法,不离开理观跟事修。理观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事修就像一个人的脚,如果没有理观的引导,我们事修就会变成事倍功半。

    这个地方是强调,凡夫二乘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观,虽然有一些布施、持戒,乃至于禅定、智慧的善法,还是不能成就圆满的功德。那么应该怎么做理观呢?这以下第二段就非常重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为什么就会有那么多的妄想呢?(一)

净界法师


    丁二、明迷悟因缘无性

    这一段经文等于是把前面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做一个总结。就是他准备要讲修行方法,所以把前面的观念做总结。这段经文大家要很清楚,这个对你整个在修学、念佛、拜佛、持咒的时候,你怎么去做微密观照,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

    解释标题

    明迷悟因缘无性

    这个迷指的是整个九法界心中的惑业苦;悟指的是十方诸佛的法身、般若、解脱;无性就是没有真实的体性。

也就是说,十方诸佛之所以产生法身、般若、解脱,它的本身也是一个因缘所生法;众生所产生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也是因缘所生法。从一个心性的本体来说,都是毕竟空寂的,都是离一切相的,它都是后来的因缘而有的。这种思想后面佛陀就把它汇归成二种思想:第一、达妄本空,第二、知真本有,来当作我们的主要观念。
    (分二:戊一、答满慈重征妄因。戊二、答阿难再执缘起)

    戊一、答满慈重征妄因

    满慈子就是富楼那尊者。前面的经文佛陀一再强调,说是十方诸佛因为背尘合觉,所以产生了事事无碍的功德;一切众生因为背觉合尘,所以产生尘劳的相状。讲到凡夫的迷跟诸佛的悟,就产生了差别的果报。

    这时候满慈子就奇怪了,为什么凡夫会产生迷惑呢?为什么诸佛就会产生觉悟呢?这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凡夫会产生迷惑,为什么诸佛就会产生觉悟,难道这是先天造成的吗?好像说有些人就注定了一辈子要做凡夫,有些人注定一辈子要做二乘,是不是有些人他一辈子就一定可以成佛,那是不是有他的自性可言呢?

    他这个地方主要是问,凡夫他为什么会产生迷惑呢?问迷惑的原因在哪里。

(分二:己一、问。己二、答)
    己一、问

    法本不二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富楼那尊者他听过前面的开示以后,他得到一个结论。

    他说:我现在知道了,我们跟十方诸佛,这一念心性,这觉悟清净的心体,可以说是无二无别,各各圆满。说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一点我彻底的明白了。

    体性上当然是圆满,但作用上就有差别。

    迷悟成差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但从事实因缘上,我跟一切众生却遭受了无始妄想的误导,我们这一念心是心随妄转,向外攀缘,所以长久以来在六道当中轮回。我现在虽然透过修四谛法门,而成就了小乘的阿罗汉果,但是还没有把心性的究竟功德开显出来,我们凡夫二乘,都没有把心性的功德显现出来。而身为十方诸佛,却是诸妄一切圆灭。这个地方是讲断德,佛陀用空观的智慧,消灭一切的妄想,能够离一切相。独妙真常指的是佛陀的智德,佛陀又在空观当中,在本来无一物当中,生起假观,又安立了种种佛法的假名、假相、假用,来成就自己种种的波罗蜜。这个讲智德圆满。
    佛陀能够成就断智圆满,因为断德的关系,成就大涅槃,因为智德的关系成就大菩提。

    重征妄本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怎么会有这么多功德?请问如来我们为什么就会有那么多的妄想呢?佛陀就为什么不产生妄想呢?这问题在哪里呢?我们凡夫的妄想遮蔽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来受此三界的果报。

佛陀前面一再的强调,凡夫因为一念的迷而产生生死轮回,佛陀因为一念的悟,而成就功德庄严。这个地方就问,凡夫那个迷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因缘而产生迷惑的?要把根源找出来,要不然就不能断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为什么就会有那么多的妄想呢?(二)

净界法师


    己二、答

    佛陀回答

    (分二:庚一、明妄本无因。庚二、明真亦无得)

    这二段太重要了,整个止观的汇归处。

    第一个、说明众生的无明妄想根本就没有原因的。我们一再强调,一个东西的生起,它是有原因的,你从什么地方来?它有一个生起的处所,这表示它有实体,有实体的东西你就断不了,你顶多只是让它调伏下来,让伤害程度降到最低而已,但事实上这个是没有实体的。换句话说:不管你烦恼多重,你一定可以把它消灭。为什么?因为它没有实体,他只是一个虚妄相,它只就是一念的迷情,妄本无因,因迷故有,它只是一念的迷情。这个地方就讲到整个《楞严经》回光返照的时候,第一个观念达妄本空。

    我们看佛陀怎么发挥达妄本空的思想——

庚一、明妄本无因。 (分二:辛一、立喻。辛二、显法。辛三、结合)
    辛一、立喻。

    佛告富楼那:

    汝虽除疑,余惑未尽,我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佛陀以下讲出一个譬喻。佛陀说:你现在对性相不二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但是对微细的疑惑,对达妄本空,对妄本无因的迷惑,还没有去除。这个道理当然是很甚深,那我只好用一个世间上现前已经发生的事实来告诉你。

    佛陀说:富楼那尊者!你有没有听说过,过去在室罗筏城发生过一件事情,有一个人,这个人叫演若达多,他有一天睡醒以后,早晨起床睡醒以后精神饱满,到浴室去用镜子来照自己的面目。照一照的时候,他突然间生起一念的痴狂之心,爱着镜中的头的影像。

我们去照镜子,面对镜子,镜子上产生一个头的影像,他对头上这镜子的影像特别的爱着,他认为这个就是他生命的全部。因为为什么呢?因为他感觉到,这镜子的影像非常清楚,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非常清楚。这个时候他反过来,来责备自己真正的头。他说:你看,镜中的头多好,我一看,看得清清楚楚;我的头啊!一点用都没有,我都看不到我自己的头。所以他嗔责己头不见面目。我宁可爱镜中的头,我也不爱我真实的头。这个时候,这样的一种颠倒痴狂之心以后,以为魑魅,他就认为他的头不见了,或者他的头根本就没有用。我的头怎么会长在镜子上面呢?这时一念的向外攀缘以后,他就认为自己是一个魑魅(旷野中的野鬼),就整个发狂,到处的奔走,就问人家说你有没有见到我的头呢?
    佛陀就问富楼那尊者说:这个演若达多,什么样的因缘使令他痴狂而奔走呢?富楼那说:这个人之所以奔走,只就是一念的痴狂之心,没有其他的原因。因为他早上睡醒来好好的,精神饱满,他就是照镜子的时候,突然看到镜子里面产生一个影像,他就喜欢那个影像,然后就不喜欢自己的头。这个哪有什么原因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

    疏通譬喻

蕅益大师说:演若达多指的是一切众生,这个头就是我们众生本俱的一念心性。他去照镜子,用镜子来照这个脸,就是一念的无明妄动心去攀缘。然后见到镜子,就指的我们迷真起妄,产生三细的烦恼,阿赖耶识就产生了。产生了镜中的影像以后又喜欢它,又爱镜中头。前面是迷真起妄,这以下又执妄为真,产生第六意识爱取去造业,最后到处狂走。到处狂走指的就是众生的六道轮回。所以追根究底,众生为什么会把心性弄到这个份上,就是最初的一念迷情,就一念的心向外攀缘。这是讲到根源,就是一念的向外攀缘的迷惑心,其它没有任何原因。
    辛二、显法

    总标无因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我们众生本俱的妙觉,妙觉蕅益大师解释是寂而常照,它强调是如如智,众生本俱的如如智;明圆指的是照而常寂,如如理,众生本俱的如如理。

    如如理跟如如智,本来是圆满,本来是俱足而不假修德,是本来俱足的。而妄想既然称为虚妄的妄想,它怎么有原因呢?假设妄想它有它生起的原因,就表示它有实体,有实体的东西又怎么能称为妄呢?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在九法界轮转,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都是被妄想所误导。如果妄想有实体,那就糟糕了!凡夫永远是凡夫,阿罗汉你一辈子就做阿罗汉,你是菩萨你就永远做菩萨,你没有改变的机会,因为妄想是有实体,你不能够解脱它,你改变不了它。

这地方是说达妄本空,妄想是没有实体的,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这一念迷情只要你生起微密的观照把它啪!把它照破以后,它就醒过来了。
    这以下佛陀就开示,为什么妄想是没有实体的。

    别名妄相

    辗转无始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这里是讲妄想作用的可怕。凡夫因为有妄想,然后产生一种辗转的作用,而产生了三细六粗,才有所谓的三界六道轮回的果报。为什么会有三界?为什么会有地狱呢?其实就是我们过去的妄想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以后会产生什么问题?会产生一种辗转的力量,辗转的力量就是所谓的从迷积迷,因为我们过去打的某一种妄想,好!今生就出现了这样的果报,而我们这样的果报又产生同样的妄想,又会产生来生的果报,这个就是从迷积迷。本来是因为过去的迷,而产生现在的果报,现在的果报又产生现在的迷,又产生未来的果报,这样子就造成一种轮回的相续的力量。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尘点劫,现在听到佛陀发明了所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俱足的道理,我们还是不敢去回光返照,还是不敢去直下承当,好像说还是离不开妄想,这是一种习惯,辗转的一种力量。

    这个地方是讲到,妄想的作用的确在我们的心中是很强大的,为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以下讲出妄想的根源。它的力量虽然大,但是这妄想的根源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你从什么地方而来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为什么就会有那么多的妄想呢?(三)

净界法师


    虚妄无生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其实无量无边的妄想,其实就是一念向外攀缘的迷情而有。识迷无依,妄无所依,假设我们能够真实的根据《楞严经》的指示回光返照,所谓的正念真如,真实的观察,达妄本空。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整个妄想,它就没有一个依止的处所。所以其实妄想尚无有生,云何有灭呢?我们这个妄想最初连它生起的因都没有,又如何去消灭它?

    所以说,一个真正证得无上菩提的,一个成佛的,所谓的十方诸佛,当他成佛以后,他开始去回忆他过去做凡夫的时候,就好像什么景象呢?就好像寤时人说梦中事,就像一个醒过来的人,他去回忆他过去所做过的梦。这个梦,心中虽然精明,即使诸佛有很多很多殊胜的善巧的智慧,但欲何因缘取梦中事?他又怎么能够很清楚的,把自己梦中的人事,来指示使令他人去了解呢?因为梦中的事本来就是没有的,只就是一念的梦心,因为你睡觉了产生一念的梦心,所以产生很多的人事,你醒过来的时候,那个梦心消灭了,就觅之了不可得。我们睡醒以后,诶!刚刚作了很多梦,但是你可以把梦境告诉别人吗?没办法!也就是说:修行就好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个地方我们在忏悔业障的时候,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你看一个人,我们是带着烦恼跟业障来修行的,就像上帝说的,每一个人都有罪,讲这一句话是对的。

    我们是有罪,所以才来轮回,这是事实。但是有罪,有些人进步很快,有些人进步很慢,方法有问题。你看有些人他烦恼很重,他修了几年以后,他整个转过来,你跟他接触,诶!没有烦恼的味道。有些人烦恼很重,十年后你看他,还是烦恼很重,没什么改变,你看他就是每天在作功课,但是烦恼还是很重。为什么呢?

    蕅益大师说:这真实的忏悔在于觅之了不可得,是真实的忏悔。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弟子叫央掘摩罗,这央掘摩罗他本来是住在室罗筏城的一个外道,他受他师父错误的引导。他师父说:你要去杀一千个人,然后把他们的指头串成一个花蔓挂在胸前,我才告诉你一个修行涅槃的法。

    结果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人,杀到整个嗔心达到极限。他杀到整个城市大家都不敢出来,跑的跑,躲的躲,看不到人。还差一个人,就想到要去杀他自己家里的母亲。慈悲的佛陀就知道了,就过来引导他,他去追佛陀的时候,佛陀就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他走得慢,佛陀就走得慢,他走得快,佛陀就走得快。他就很紧张说:沙门,你停下来、停下来!佛陀说:我早就停下了,你还没有停下来。
    这个时候,佛陀对他开示一个佛法以后,他就产生回光返照,一念的回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他整个烦恼就熄灭了,向佛陀忏悔,后来出家以后,今生证得四果阿罗汉。这个人今生杀了九百九十九人个人,还证得阿罗汉。

    如果这个烦恼是真实的体性,他怎么做得到?乃至于我们净土宗带业往生,我们无量劫来造了那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我们为什么能够往生到净土去?这个诸位就要想想看。

    因为烦恼跟罪业都不真实,你看你在作梦就跟真的一样,醒过来觅之了不可得,当然这关键点就是你要能回光返照。我们前面说过,你要没有回光返照,那这烦恼变成怎么样?我们看经文就知道: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烦恼在我们的心中到底它的势力是很强大,还是很羸弱,就看你自己会不会观照,你要随顺它就不得了,你要是顺着它的因缘去向外攀缘,那它是大的不得了。但是烦恼最怕一件事情,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身为一个没有根源的妄想,它最怕你回光返照,你问它一句话就好,你从什么地方来?觅之了不可得,这个就是安心的处所,这就是一个灭罪的处所。

总结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既然梦中的事情都不能指示,何况是无因缘而生起的妄想呢?它是本来就不存在的。这种情况就好像室罗筏城的演若达多,他哪有什么真实的因缘,而生起痴狂之心到处奔走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使令他奔走的。如果他能够一念的回光返照,问它你为什么痴狂,你的痴狂心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只要一念的回光返照而熄灭痴狂,那么他的头,本来就不必从外面而得,因为他从来没有失掉。纵然在这没有歇熄这痴狂之心的时候,其实他的头部也没有遗失掉。富楼那!无明妄想的体性,本来如是,哪有什么真实的原因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还有我们一念的随顺,所以它才生起。

    到这个地方,我们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第一个观念:达妄本空这个是很重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能够观照达妄本空,你修一天超过别人修一劫!

净界法师



    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讲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整个过程当中就是要回光返照,你不管是念佛、持咒、拜佛,都是假借外在的事相,来观照我们这一念心。

    回光返照,第一个是照什么呢?

    照空如来藏,所谓心性的本体是如实空义,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样的思想从清净的角度我们就可以认知一个思想就是:达妄本空。

    既然清净哪有妄想的立足点呢?所以我们本来是没有妄想的,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这种思想在达妄本空当中,对于我们在调伏烦恼灭除罪障,就产生很大的力量。

    蕅益大师他甚至于说:你能够观照达妄本空,可以说达到日劫相倍的效果,你修一天超过别人修一劫。如果只是在事修没有理观,你就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


    前面这一段文等于是在观:空如来藏来破妄;这以下真亦无得,我们所观的是: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是说真实的心性也不是从外而来,是本自俱足。

    前面是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从清净的角度而建立了达妄本空,这以下是观察不空如来藏是何期自性,本自俱足,而建立了知真本有。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就俱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我们没有把它显发出来,这个地方强调知真本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找到如意宝珠有什么好处呢?

净界法师


    庚二、明真亦无得  (分二:辛一、法。辛二、喻)

    辛一、法

    断除妄缘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

    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汝这个地方的汝,蕅益大师讲它其实强调的是富楼那尊者跟二乘的无学。

    为什么这样讲呢?为什么他当机众是二乘人跟无学呢?

    佛陀说:二乘无学在修学当中,你修四谛法门,你喜欢修四谛,你还是修四谛,没关系,但是你再加一个微密的观照,就是不随分别。你不要随顺你有所得心去分别,你一定要再修苦集灭道。当你在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时候,或者观察顺逆十二种因缘的时候,你一定要回光返照,去正念真如,不要随外在的相,人相、法相所转。不随顺这样的因缘而转,则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就能够慢慢的消灭。

世间指的是依报环境,众生是正报,世间跟众生的相互作用就是业果,是前面说的三种相续。能够不随分别,就能够消灭三种相续。
    妄因自绝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三缘,三缘指的是杀贪、淫贪、跟盗贪,断除杀盗淫三种的业缘,这时候三因不生,三因不生就是生死的业因,就是前面说的世界、业果、众生。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不随这样的分别,这三缘断故,这三种生死的业因就不再生起了。

妄本亦尽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在汝满慈子心中,有如演若达多的这痴狂之性自然就熄灭了,熄灭以后当下的歇心处就是无上的菩提处。这时候我们最为殊胜的清净本性,跟这种光明的妙用,本来就周遍于法界之中,本来就众生俱足,不是从他人而得,又何必经过多生多劫的修学,如此的辛劳,如此的精进来修证呢!

    蕅益大师说:二乘人的特色,事修很强。我们讲说戒定慧,戒跟定是事修,持戒、修定。理观就是一念的观照,二乘人理观薄弱。所以蕅益大师说:二乘人即使你戒定的力量很强,你只要再加一个理观,所谓的于诸境缘不迷、不取、不动,重点在不迷,他只要能够不随妄想而分别,直下承当,你就能够有所突破,不必经过这么的辛劳,经过长远二乘的路,再回小向大,这样很长的时间。

    辛二、喻  佛陀譬喻

    本有不觉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
    知真本有要怎么去承当呢?

    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人他有一个家传的摩尼宝珠。他要去远行,就把这摩尼宝珠在自己衣服的中间,用绳子把它绑在里面(系,就是绑在里面)。

    所谓的如意宝珠,就是你对这个宝珠,向它做任何的祈求,它能够所求如意,你要一个车子,它就给你车子,你要房子,它就给你房子,这就叫如意宝珠,能够所求如意。

    这如意宝珠他把它放在衣服当中的时候,因为时间久了,这个人就整天忙着外在的事物,就把衣服里面的如意宝珠给忘掉,他忘掉他有这么一个如意宝珠。

    迷之非失  

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当然忘掉以后他就不会拿出来用,那这样子有什么结果呢?

    穷露他方,穷就是贫穷,露就是居无处所。因为没有如意宝珠的关系,他就流浪到它方去,一方面居住也没有处所,一方面也过着贫穷的生活。所以他必须乞食奔走,他到处去乞食奔走,才能够勉强的来饱足他的三餐。

    这个人从一时的表面来说,这个人是非常贫穷。你看他也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丰富的饮食,表面上很贫穷。但是实际上,他衣服上的如意宝珠并没有失掉,他只是暂时没有把它拿出来而已!

    悟之非得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假设有一个有智慧的大善知识,他能够以种种的方便来指示说,你的衣服里面有一个如意宝珠,你为什么不拿出来用呢?你为什么一天到晚要向外去攀缘这些外在的东西,你应该回过头来去找你的如意宝珠才对啊!找到如意宝珠有什么好处呢?所愿从心,这时候他就能满足他心中所有的愿望,有种种的功德法财,成就大富大贵。这时候他才能够真正觉悟,原来如意宝珠并不是从外面而得,它本来就在衣服当中,是把本来的东西显出来而已。
    如意宝珠并非外得这一句话蕅益大师说,就是解释前面为什么说你不必经过多生多劫辛劳的修证。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不适合凡夫,因为凡夫的事修太薄弱,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的戒定的薰修。但是二乘人戒定的基础已满,他为什么一直停留在阿罗汉,不能成就诸佛的功德呢?他只就是缺乏一念的理观,不敢去直下承当他自己本具的,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他不能够直下承当而已。

    直下承当在禅宗里面是很强调的,因为我们习惯跟妄想在一起,就像是这个人他已经习惯了一天到晚去跟他人乞求,他就认为他就是一个乞丐的种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