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十善业道经讲话 南亭法师讲述

第二十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中,关于十善的利益,今天讲到:

丙字下第九段、不嗔(音琛ㄔㄣ)恚(音惠ㄏㄨㄟˋ)的利益。

什么叫做嗔恚呢?嗔、是贪、嗔、痴三毒之第二。嗔者、暴怒。一般的说来,就是发脾气,耳红面赤,大声吼叫,这都是嗔的表情。恚、是恚恨。好像是遇到了不能忍受的逆境,又不能,或者是不敢表现在面孔上,只好怀恨在心,待机报复,叫做恚。嗔、恨、恼、害,这一类的恶心,在唯识学上都有严格的分别,这里为求大家容易懂得,所以避免不讲。

人们为了不顺耳的逆言,或者不如意的逆境,容易引发嗔恚。嗔恚心发起来,往往失去了理智,而杀人放火的大恶,都可以干得出。所以佛经上有‘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的严重警告。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也曾说过:‘我不见菩萨,于他菩萨起嗔心者。’这意思就是说:菩萨的发心是广大的,慈悲的。菩萨视一切众生如自己,一切众生中,已发心者固然是现在的菩萨;未发心者也是未来的菩萨。所以菩萨的心眼儿里,没有一个,不是菩萨。因此、菩萨不管遇到任何的逆境,他于任何人不会动嗔恨心的。菩萨的修养,菩萨的伟大,我们在这两句话上可以完全看得出。嗔心的生起,既有杀人放火的后患,所以学佛的人,应当远离嗔恚。因此、十善业道经上说: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

佛陀次于若离贪欲之后,告诉娑竭罗龙王说:龙王!修学佛法的人,如果能够远离嗔、恚,就可以获得八种喜悦心法。喜、悦、是心理上的愉快;嗔、恚,是心理上的病态。喜、悦、和嗔、恚,是敌体相反的。既已远离了嗔、恚,当然应该获得八种喜、悦。君子之道长,小人之道消,这才是天演的公例。现在让我将八种喜悦法,一一的解释在下面:

‘一、无损恼心’。损、就是破坏。恼、就是使人心理上苦闷、难受。

人与人之间,都如甲方对乙方有了仇恨,心理上动了嗔恚,因此、就处心积虑,设法来破坏乙方,使乙方遭遇到财产或生命的损失,让乙方寝食不安。发菩提心的菩萨,视他人和自己一样,可谓远离嗔恨而冤亲平等,所以于任何人无损恼心。


‘二、无嗔、恚心’。嗔、恚的解释,已在前面讲过。

若离嗔、恚的嗔,恚,可算是潜(音钱ㄑㄧㄢˊ)在的本体;这里的嗔、恚,应该指为发现于身口的行为,也就是嗔、恚的能,在佛法叫做用。摄用归体,则潜藏于内心;依体起用,则表现于动作,嗔、恚的体,既已远离,当然不会有嗔、恚的暴恶行为。

‘三、无诤讼心’。对于事实,或理论的辩论,叫做诤;在事实上如产权之类的争执,惟凭辩论不得解决,不得不求直于官厅-如现在的法院,叫做讼。

嗔、恚心大的人,欢喜打官司,这是必然的事。可是劳民丧财,费时失业,打官事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孔夫子曾经说过:‘听讼!吾人由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夫子以为评判曲直,他与别人并没什么两样,他的长处在消灭民间诤讼的起因。可是消弭(音米ㄇㄧˇ)民间诤讼的起因,不仅是饥有食,寒有衣,抑制强梁,扶持弱小而已。因为劣根性的众生,好争是他们的天性,他能无风三尺浪的妄生是非。所以佛法求得根本的解决,必得要远离嗔、恚,才能无诤讼心。

‘四、柔和质直心’。柔者温柔。和者和平。质者质朴。直者正直。

温柔敦厚,质朴而不虚伪,正直而不邪曲,这是人类中最善良的人,也是人类中最真实的人。要侦察人类中的君子与小人,可以拿真实和虚伪来做标准。生性质朴,说话做事,是、就说是,非、就说非,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分毫不加文饰,更不会渲染,虽说是,质胜文,近于野,然而人类的本性,却还存在著一分。现在社会上,玩弄手段,以曲成他的虚伪,以达到他名利的目的,犹强调自以为是的人,也不知道几多,说起来真够痛心的。温柔敦厚,的确是人类的美德。但也有人说:这是无用的别名。目前的世界,惟有刚硬,才得生存。你存著一分忍让,你的敌人,正好前进一分。你的敌人,绝不会因你的忍让而也对你忍让,你尽量的忍让,那就不啻(音悌ㄊㄧˋ)在协助你敌人的成功。都如、民主世界,对铁幕国家的忍让,是最好的比例。然而在 佛言佛,我以为学佛的人,还是应当忍让的。法华经上八岁龙女的信条,就是慈悲仁让,志意和雅。如其不然,那、 佛陀在过去世中,割肉喂鹰,舍身喂虎,都是多余的。因为学佛的人,应该远离嗔、恚,远离了嗔、恚,忍让是自然的现象。向下讲第五:

‘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第五中的圣者,可以指阿罗汉以上的圣人。能与一切众生之乐叫做慈。第七中,身体上的相好,端庄而严丽,叫做身相端严。第八中的和忍,是慈和忍辱。梵者清净,梵世、除大梵天外,清净的世界,都可以称梵世。

五、六、七、八的四种中,有三重(音虫ㄔㄨㄥˊ)因果,是那三种呢?五中得圣者慈心为因,第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为果。五、六为因,第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为果。第八、和忍为因,速生梵世为果。因为慈字的定义,就是与一切众生之乐。既得了圣人的慈心,当然以利益众生,安乐众生为前提。既然得到圣者慈心,而利安众生,则身体上的相好端严,也是当然的酬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金刚经上说:‘知一切法,得成于忍。’忍辱多福,这是必然的因果。所以第八中以和忍故,得生梵世。和忍是因,得生梵世是果。这是说:远离了嗔恚,可以获得的八种好处。经上又说: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上文说的是远离嗔、恚,在有漏世间获得的好处。假如将远离嗔、恚,引生的功德,都回向于无漏,而为佛果上的庄严时,则这一位远离嗔、恚的菩萨,将来成佛以后,更能获得无障碍的心。无障碍者,佛心犹如虚空,无所不容,所谓心包太虚,是周沙界。佛心既无所不包,则人我一体,或者人我两忘,也是不期然而然的事。不要说是佛心吧!一个大善知识的心,有时对于小人,也不免生气,但过去了就算了。小人怀恨于他人,则非报复而后,不得甘心。所以怀有嗔、恚心的小人,走到那里都使人骇怕。佛已断尽嗔、恚,所以观看佛的相好,只感到百看不厌,不会有满足之想的,这叫观者无厌。某大寺里,弥勒菩萨前面,有一付对联,我写出来,作本文的结束。那对联说:‘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近相亲,怎不满腔(音羌ㄑㄧㄤ)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二十一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的十善利益,过去已经讲完了九善了,今天讲到:

丙字下第十段、不邪见的利益。

愚者愚昧,痴者痴迷。愚痴的两个字,一般的说来,似乎是不聪明就叫做愚痴。但 佛陀所说的愚痴,不是这样肤浅。 佛陀所说的愚痴是:昧于实事实理,叫做愚;贪恋执著于六尘,造作诸恶,枉受生死叫做痴。

宇宙万有的形成,自有其一定的道理,这一定的道理,在 佛陀彻底觉悟的结论,是缘生而无性;无性而缘生,了悟而亲证到这缘生,就可即生而证入无生,千万年黑漆桶,一旦打破,生死不能为碍,一切皆成假名。可是自有史以来,人类对于这宇宙万有,缘生无性的真理,都如宗教家、哲学家、以至一般的学者,都各有各的一套,而且各各皆言之成理。但至多只能猜测摸拟,无论如何,得不到庐山真正的面目。并且还有一种学说,都如进化论,主张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谬说,唯物论演变成功的共产思想,使人类自相残杀,流毒无穷。然而,他们都各各自以为是,反而斥责佛教为迷信,这都是叫做愚。人类禀受了这四大假合的血肉身,执以为我;复执妻室儿女,家宅田园,以为我所,由于执我,执我所为实有,贪图享受、爱慕虚荣,因而造作恶因,甘受六道轮回的大苦,这叫做痴。学佛者的唯一目的,在要求出离生死的大苦,而获得涅槃彼岸的解脱。所以佛陀在在处处,都是以智慧化愚痴,如本经上说: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音允ㄩㄣˇ)身命,终不作恶。三、惟皈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

佛陀次于若离嗔、恚之后,复告娑竭罗龙王说:学佛的人,如果能够远离邪见,就可以成办十种功德。

什么叫邪见呢?邪者不正;见者见解。这里的见解,包括了一切的思想、学说。但邪见这名词,在别个地方叫愚痴,而邪见又为五种恶见当中的一种,别指心游道外的许多迷信者而说的。处处经上,皆以贪、嗔、痴为三毒,因此、接著在永离贪欲,嗔恚之后的邪见,我敢断定他是愚痴的代名。

愚痴之所以为愚痴,前面已经说过。若离愚痴,即能获得十种功德。十种功德中的

一、‘得真善意乐’。意字,在这里,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心。善是妙好,乐是快乐。善意乐者,就是内心上的一种安隐和愉快。因为远离愚痴的人,他的行为是合理的,合理的行为做完了之后,身安心安,这一种的安隐快乐,绝非酒色争逐,酣(音憨ㄏㄢ)歌妙舞的快乐可比。孔门弟子的颜回,‘一箪(音单ㄉㄧㄢ)食,一瓢(音嫖ㄆㄧㄠˊ)饮,处陋巷,人不堪其忧,而颜子不改其乐。’原始的佛弟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食睡而外,经行坐禅,这都是善意乐的表现。‘真善等侣’者,侣者伴侣。地位相等,知识相等的伴侣,是为等侣。等侣而称真善者,彼此之间,皆以道义为依归,以生死相勖勉,患难疾病互相扶持,这才够得上称为真善等侣。

‘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因如植物的华,果如植物的实。殒者牺牲。

都如稻苗开稻花,结稻子;豆苗开豆华,结豆子。如是因结如是果,因果不会错乱的。饭菜是因,吃饱饭菜,肚子不饿就是果。世间上没有一事一物能离开因果关系。佛教以因果为宗,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儒家也说‘作善之家,必有余庆;作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儒佛一部份相通的地方,也是中国与印度文化相吻合,最显著的地方。因此远离愚痴的人,深深的信仰因果,‘宁’可牺牲‘身命’‘终’究‘不’造‘作恶’业。

‘三、惟皈依佛,非余天等’。惟、是专一,皈投依靠于佛陀。余天者,佛陀以外的天,神、鬼魅(音媚ㄇㄟˋ)等等。

这就谈到信仰的问题了。过去的人类,知识未开,鉴于自然界的风云雷雨,日月水火,山川土地,都具有生成万物,和损毁万物的能力,因此疑惑这些事物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神,在为其背景。所以认为山有山神,土有土地,一一皆对以顶礼膜拜,求其保育五谷,风雨适时。聪明的人,就利用人们这一弱点,创造一神教,以统一信仰,集中意志力量,可以作宗教、政治、文化的侵略,而巩(音拱ㄍㄨㄥˇ)固自己的国族。在佛教说:多神是迷信,一也是迷信。人、必须信仰自己,自己彻底觉悟便是佛。佛陀是我们的先觉,佛陀是超越世界人类,是非纷扰之外的,所以我们有自尊心的人,应当皈依佛陀。佛陀以外的天,或是神,都是未能超越生死的凡夫,不够为我们的皈依者。所以说:惟皈依佛,非余天等。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直正的两个字,可以互相作注解,如直者正直。直如笔杆,有直的笔杆,才写得出端正的字来。吉是吉祥,凶是凶恶或危险。

心为主体,见为作用,有直的体,方有正的用。古人说,形端则影直。维摩经上,‘直心是道场’,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以直心正见为出发点,见于行动上的行为,自然都是合理的。至于前途的吉凶祸福,人们是无法预先知道的。愚痴的人,对于自己的前途,是吉是凶,无法知道,常常盘旋在心里,好像渔网,层层节节,无法解开。远离愚痴的人,以直心行正见,事事不违背良心,前途的吉凶祸福,置之度外,心理上光明磊落,坦然而平安。因此、永离吉凶的疑网。

‘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人道、天道、是为善道,地狱、恶鬼、畜生,是为三恶道。更者经过。

由于第四,以直心行正见,见于行为上的都是善的,所以常常生于人道、天道中,不会再堕落到三恶道里去的。

‘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转转者、每次转生的意思。增者增加,胜者优胜。

天上的众生,福德智慧,是胜于人世间的。天有二十八重,一天胜过一天。远离愚痴的人,既常常生于天道之中,他的福德智慧,每一次转生,皆能增高天位,所以叫展转增胜。

‘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道、譬如道路。邪道、是偏邪小道。圣者正也,正道、譬如平坦的大道。

求真理,必须有正当的方法。等于走路,必须由平坦的大道,方能易于达到目的地。曲径小道,既迫窄,又危险,行曲径小道,不一定能达到目的地,且有牺牲生命的可能。都如道家的烧丹炼药,自古及今,从没有见过不死的仙家。因此、永离愚痴的人,必能永离邪道而修正道。

‘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

执著这我们眼前所有的血肉之身为实有,叫做身见。无碍见者,碍、是障碍。不堕诸难的难,是三灾八难。

远离邪见的人,深深的体验到,现前这血肉的身体,如幻如化,因此、绝对不为著这幻躯去起贪、嗔、痴,造杀、盗、淫。人与人之间的一切障碍,多由身见而起,既然没有身见,就能安住无碍之见,无碍之见,则物我一体,何怨何亲。同时、既然不起贪、嗔、痴,不造杀、盗、淫,则身心清净,离诸过恶,当然不会遭遇到三灾八难的烦恼祸害。经上接著说: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佛陀的意思是说:永离愚痴,所生的诸种功德,如果拿来回向作佛果上的庄严,那末!将来成了佛的话,就可以获得诸佛所同证的一切佛法,以及诸佛所同有的自在神通。

第四别明十善利益的一大科,至此已经讲完,下星期一再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二十二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的十善,以及修学十善的利益,过去已经讲过。今天讲到:

乙字下第五段,以十善融六度。

在这里面,又将他分为两段:初以十善融布施度。次以十善融余五度。现在且讲:

丙字下第一段,以十善融布施度。

分为十段:

佛教的内容,有所谓大乘和小乘的不同。一般的说来,都以为修学小乘佛教的人,大都是侧重在自利,也就是急于自己了脱生死的苦恼,超越三界,常住于纯精神的领域,佛学的术语,叫做涅槃。大乘是以发菩提心为基础。菩提心的原则,是以超越生死,得成佛道为目的,而以修学六度,度脱众生为条件。也就是要在人世间,磨炼自己的身心,遇到声色货利的环境,不生贪著:遇到悖逆的环境,不生嗔恚。贫穷困苦,不生怨嫌;富贵多财而能施舍。将自己的性灵,磨琢得晶莹澄洁。在世间而不染著世间;离世间而不弃舍众生。普贤行愿品上说得好:‘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不即不离,这正是为学习大乘佛教者的写照,而下面的六度也正是菩萨的修行。

六度是什么呢?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度、是从生死的此岸,度到成佛的彼岸。这六种法门,都是度到彼岸的工具,所以名为六度。又名六波罗密,波罗密,译成国语,就是度到彼岸的意思。

上面所讲的十善,我们能做到百分之百,可以不失人身,也可以为生天的条件。再以十善为基础,进一步修学六度,现在就是菩萨,将来可以成佛。所以这一段的经文是以十善融六度。融者、融会,也就是将十善与六度,浑合起来而为菩萨修行的方法。现在先讲十善中的:

丁一、离杀害而行施。

经上说: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要了解这一段经文,有几点必须先弄明白:都如我们的建筑房屋,首先须要打好基础,基础如果不稳固,凭你什么坚固的建筑物,都经不起台风地震摧毁。佛法的修学,上面所讲的十种善业,就是最好的基础。这是第一点。

我们做人,只是谨慎小心,守持不杀生,不偷盗乃至不贪、嗔、痴的十善。这只能算是消极的不为恶,充类至尽,不过是独善其身的自了汉,与他人没有多大的利益。如果再进一步积极的为善,才够得上称为自利利人,修学佛法的菩萨。这是第二点。

财产丰富,寿命长久,又有很好的如意眷属;相貌长得好看,得到多数人的尊敬与服从,这许多幸福,都是人类所欢迎的。然而这都是基于佛教的因果定律 释迦牟尼佛,不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不说色即是空,而以人类日夕所祈求而不可得的物质享受来对我们说,这正是奖励我们努力为善的作用。这是第三点。

刚才读的一段经文,那里面依此善业的善业,正是以十善为基础的指示。能离杀害而行施故,离杀害,就是消极的不为恶;行施、就是积极的为善。常富财宝等等,就是建立因果,奖励人们向远处,大处迈进。

讲完了这几点,然后再来消释经文。经文的解释是:当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十种善法以后,又复告诉娑竭罗龙王说:如果有行菩萨道的菩萨,依据以上的十种善业,在正修菩萨道时,能够远离杀害生灵的残忍,而进一步的修行布施的话。这位菩萨,他在将来,必定能获得甚多的财宝。他虽拥有甚多的财宝,但绝对不会有盗贼来侵夺的。而且他的寿命是长久的,绝不会中途夭折而死于短命的。他的生命、财产、名誉、眷属,也不会为怨家,残贼之所损害。

这里面的布施有三种:一财、二法、三无畏。就是以自己的财产,修学佛法所得的知识,无条件的施舍他人转教他人。既不杀害众生,更以方便救护众生,使众生于我不生畏惧,这就是三种布施。布施财产是因,常富财宝是果。不杀害而又能救护众生是因,长寿、不短命死亡是果。以布施而获得甚多的财产与长寿,这正是因果的关系。以如是因,当得如是果,自然不会遭遇到盗贼的侵夺。 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人们的财产,天然的应该分为五分:一分是国家的。一分是盗贼的。一分是水的。一分是火的。一分是不肖的子孙的。也就是政府要征收你的捐税。盗贼可以抢夺。水可以淹了。火可以烧掉。遇到败家的子弟,马上替你卖尽用光。然则我们自己的财产,我能分派到几分呢?所以拥有财产的人,不趁自身的存在而修行布施,那真是愚痴啊!以下讲到:

丁二、离不与取而行施。

经上说: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不与而取,虽是一草一木之微,是盗窃的行为。诸佛法藏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为三世;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是为十方。时间上的三世;空间上的十方,随时随处,都有佛宝出世。集合十方三世的许多佛宝,是为诸佛。诸佛所共同觉悟的真理,以及指示佛弟子修行的方法都是法。法的里面包容了不可思议的功德,是为法藏。

经上的意思是:修学佛法的菩萨,如果能够远离不与而取的盗窃行为,更能实行三种布施的话。那末!他便能获得甚多的财宝,而且不会遭遇到他人的侵夺。更进一步,对于十方三世诸佛的法藏,他都能通达。他所有的一切,于同等地位的人们当中,是最殊胜的,是无可与比的。以下讲到:

丁三、离非梵行而行施。

经上说: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梵行、清净的行为是为梵行;非梵行,就是秽恶的行为。贞、是女人们的贞操。顺、是指妻子能服从丈夫。欲心,是淫欲的念头。世间上不清净的行为,无过于男女淫欲,然而为了后代的延续,对于正式结婚的夫妻,佛教是许可的。至于在夫妻的限制而外,不论男女,如果有**的行为,不但是佛教认为是邪行,是非梵行,就是国家的法律,社会上普通的道德,也是不容许的。所以男女两方均应该有守贞的义务。过去ZHUAN制时代,重男轻女,守贞的义务,专门责备女人,所以如果有任何一个女子,因抗拒强暴,守贞而死,国家下命令,为他竖贞烈的牌坊,并且将他的事迹,写进历史,这都足以表示贞节的可贵。所以经上的意思是:

修学佛法的人,如果没有**的非梵行,而且更进一步的能修行布施,他不但能获得他人不能侵夺的财宝,他的妻子也能保守贞节,服从随顺,享受著夫倡妇随的天伦之乐。并且不相干的外人,没有一个人,胆敢以淫欲心,拿眼睛偷看他的母亲和妻子的。古人说:淫人妻女,妻女淫人,这种因果报应的道理,是与佛教不谋而合的。

各位听众!社会上关于情杀的命案,或有伤风化恶行为的案件,报纸上差不多是天天有的。国家的法律,社会道德,皆不足以制裁。世风日下,道德沦亡,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啊!我们信仰佛教,和修学佛法的人。都有宣传佛法,改变恶风气的责任,望大家共同努力。今天讲到这里为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二十三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

丁四、离虚诳语而行施。

经上说: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

虚者、不实在。诳者、欺骗。以虚妄不实在的话,欺骗他人,希望获得不合法的利益,是为虚诳语。毁谤者,以无根之语,毁坏他人的名誉。摄持者,摄受执持。佛所说的话,皆能使人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是为正法。愿是愿求,有所求而期在必得,名为誓愿。欲有所求,必有所兴作,有所作而保证能够成功,是为所求必果。

佛说:修学佛法的菩萨,假如能远离虚诳不实而欺骗他人的言语,又能力行三种布施。这一位菩萨,必定能获得他人不能侵夺的财宝。也没有任何人毁坏他的名誉。他能摄持守护佛的正法。他有所愿求,有所兴作,必能获得很圆满的结果。因为虚诳不实在的欺骗、毁谤,无非是谋夺人家的财产,破坏人家事业的成功。这一类的人,当然离开正法甚远。佛学佛法的菩萨,能远离这许多过失,自然能获得如许的功德。以下讲到:

丁五、离离间(音艰ㄐㄧㄢˋ)语而行施。

经上说: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音怪ㄍㄨㄞ)诤。’

离间者、分离间隔,比如说无中生有,故意造谣,挑拨人家父子、夫妻、兄弟间的感情,使他们的感情破裂。虽然是骨肉至亲,一家相处,因为听信了人家的谣言,两人之间,顿然增加了一层障碍,是为离间语。志乐(音曜ㄧㄠˋ)是志趣与好乐。乖者、两方的志趣不同。诤者、因志趣的不同,遇事就得诤辩,因而发生感情上的破裂。

修学佛法的菩萨,假如能不作挑拨离间的坏话,而能修行布施。那末!这一位菩萨,生生世世,都能获得他人不能侵夺的财宝。父母、夫妻、兄弟之间,都能同一志趣,同一好乐,而相处得很和睦。因为志趣和好乐相同的关系,一家人永久的和乐(音洛ㄌㄜˋ)相处,永远没有乖违和诤辩的现象。关于这一点,我可以引一两件事实来作为证明。第一、某一位居士,夫妻两口,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某居士的差事,还算不错,照理一家四口,应该活得很好。可是因为先生信佛,而太太却信天主,夫妻间往往因谈到宗教问题,就发生诤辩,闹得彼此不欢喜。太太往往又把孩子带到天主堂做礼拜,或者参加什么会。太太的去天主堂,是不管家内有任何的事,他要去就去。因此、某居士早已感到头痛。近年来太太患了严重的肺病,主的灵并没有降到他身上而使他不药而愈。因为预防传染,夫妻间既不同住,也不同在一块儿吃饭,一日三餐,反而要先生下班回来烧。太太因为不烧饭,索性连孩子也不管,天天去跑天主堂。先生烧饭不算,还要把孩子带到办公厅去照顾,先生累得消瘦了许多,而无法可想。一个家庭到如此地步,这是多么令人难受。还有一位居士,过去是当高级军官的,现在一家都信了佛,连七八岁的男女孩子,都跟著父母吃素。假如有什么讲经法会,一家安步以当车的一同前去。融融洽洽,和谐欢乐。这两个不同的家庭,精神上的苦闷与欢乐,完全建筑在信仰志乐同与不同的上面。所以、同一志乐,也是我们生活上必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以下讲到:

丁六、离粗恶语而行施。

经上说:

‘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

粗恶语、在十不善业中谓之恶口。粗暴、或者秽亵(音屑ㄒㄧㄝˋ)而不堪入耳的话,是为粗恶语。两人相骂,我们叫他为恶声相向,这都是下流社会人的口吻。众会、是大众集会的场所。归依者、归投依靠。信受者、信仰接受。违拒者,违背抗拒。

经上的意思是说:修学佛法的人,假如能远离粗恶的言语,在温文的态度,柔和的语调中而进行布施,这一类善因种下去,这一位菩萨,他将会获得很好的报果。他这报果中,第一、就是获得他人无法侵夺的财宝。第二、他走到任何一个大众集会的场所,都可能受到在会大众的欢迎,而且大家都乐意归投依靠到他的怀抱,求他的庛护与指教。这一位菩萨接受了他们的皈依,而对他们有所指教的话,这些会众们,对菩萨所指示的言语,没有一个人不表示信仰、接受、决不会有所违背与抗拒的。

我们如果要想成办一件事,首先必须得到人和,因为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佛教的布教者,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将佛教的法水,洒入群众的心田。使他们菩种子,因法水的滋润,而获得抽芽发苗的机会。然而、这就是所谓法的布施。一个行法布施的人,假如出言吐语,不要说是粗暴俗恶,马上会遭遇到听众的吐弃。即使言不干典,离开了佛学而太普通了,太平淡了,也不会收到群众的欢迎。至于粗恶的言语、佛在四十二章经上早已说过了。佛说:‘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况且处处经上,对于言词美妙,音声和雅,都极端的赞美,足见远离粗恶的言语,学佛的弟子们,是有必要的了。以下讲到:

丁七、离无义语而行施。

经上说: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

无义语,十不善业中名为绮语。无义语者,没有义味的说话。没有义味的话,不如不说。一般人谓之闲谈,佛教则谓之舂壳子。闲谈、舂壳子,白费大好的时间,去谈人家的是非常短,终究得不著结果,何苦来呢!花言巧语,无聊文人的香艳小说,皆叫做绮语。比较起来,无义语的范围宽,绮语的范围狭而有罪过。孔夫子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就是绮语,善于说话的人、很少有仁德的。方便者方法便宜,于事理认识不清而无果决力,叫做疑惑。

言言朝宗,语语见谛,也就是学佛的人,所有的说话,必得要句句脚踏实地。假如以这样的态度而兼行布施的话,那末!这位修学佛法的菩萨,他必能获得他人不可侵夺的财宝。他因为所有的言说,不虚妄、不假设、因此听他说话的人,没有不敬重他而接受他的指教的。这一位菩萨,他有甚多的方法,使对于事理不清楚的人得到确切的认识,而断除了一向以来盘结在心胸中的疑惑。

因为有了方法,很容易的对于所作的事,获得成功。对于不清楚的理论得到了解答,似乎是讨了便宜,所以连合起来叫做方便。都如讨厌这世界是一个五浊恶世,不愿意长久的住下去了,但是没有方法能够脱离。然而净土宗有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方法。假如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话,就可以在命终的时候,蒙阿弥陀佛的接引,得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上,称念佛法门,为特殊的方便。又如 释迦牟尼佛,教洗衣服的人修不净观;教冶银器的人,修数(音暑ㄕㄨˇ)息观、这都是叫做方便。

我引用了这两点,我们就应该知道本经上所说能善方便的方便,是什么意思了。今天讲到这里为止,下星期一再讲。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二十四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

丁八、离贪求心而行施。

经上说: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

贪的定义,是欢喜金银财宝,严密储藏而不肯用出是为贪。但凡贪求利益的人,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也叫做贪。惠舍者,舍就是施舍,以自己所有的财物,布施他人,受布施的人,必定感恩戴德,这是以物质的财物,转变而为心理上的情感,永远受用不尽叫做惠。威力者,威德与道力。

我人为了生活的安定,起种种的营谋。既安定了,又希望有高贵的享受,进而又想储存。为了自己的现在,又为了自己下半世的未来,又为身后的儿孙,对于财物的贪求,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修学佛法的人,应当一反已往的贪求,而将自有的财物。惠施众生。所以经上说:离贪求心行施。修学佛法的菩萨、假如既不贪求、而又能行施,他可以获得他人不能侵夺的财宝。他虽然获得财宝,而能惠施众生。因此、他更获得对真理的信仰,佛教教理的了解,而且最极坚固而不可动摇。由于信仰的真切,了解力的彻底,所以具有甚大的威德和道力。

威德与道力,这是学佛者的一种不可思议的成就,而且是不容易以言语文字来形容。都如执掌生杀予夺大权的人,任何人对他都存著几分畏惧心,这就是权力。学佛的人却无此大权,为什么有这样的威力呢?这就是凭他素来道德与学问的修养,加上威仪齐整,动止安详。使人一见著之后,不期然而然的发生一种畏惧之心。所以说是不可思议的威德与道力,而不是权力。以下讲到:

丁九、离忿怒心而行施。

经上说: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这里的忿怒,代表了前面若离嗔、恚的嗔、恚。嗔、在法相宗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忿、为十个小随烦恼之一。怒、和恚的两种,为百法所没有收。嗔、恚与忿怒,表面上看起来是相差不多,所以在法性宗的经典上,有时候会随便用的。嗔、恚在前面已经讲过。忿怒者、听到不入耳的话,看到不顺眼的事,或者有人无故骂我、辱我、谤我、皆足以使我顿然生起一种不可遏止的报复心,顷刻间面红耳赤,甚而至于拔刀而起,那就是忿怒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嗔恚。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严好、就是庄严妙好。

行菩萨道的菩萨,倘能远离忿怒心而修行布施的话,他将来必能获得他人不可侵夺的财宝。并且很快的又能得到了无障碍的心智。至于所得到的五蕴报质身,他的外表,五根都很端正,身体的长短、肥瘦、都很调匀,佛学上的习惯用语,就叫做庄严妙好。因为外表的庄严妙好,所以人家见了他,都非常地爱他而且敬他。

这一段经文中的无碍心智,应该提出来讲一讲。智与慧的两个名词,在佛经上是常常看到的。先以智的一部份来说:小乘教的修断中有所谓八忍八智的智。大乘中有真智、俗智、实智、权智、根本智、后得智、如理智、如量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无师智、自然智、无障碍法界智。在慧的一部份,则有戒、定、慧三无漏学中的增上慧学,慧学中又有所谓闻慧、思慧、修慧。又有所谓定慧双修、福慧二严的慧。止观法门中的观、八正道中的正见、正思维等,都是慧的别名。菩萨所修的六度法门中的般若,则包含著智与慧的两种,所以有时呼他为般若智,或般若慧。总之、关于智慧同义而异名的名称,多至不可胜举,以上的只是我所能记得的罢了。大概的说起来,在修学的过程上,多半侧重在慧,因为慧有观察、拣择、抉择的意思,也就是一种判别的能力。至于修学成功,从内心的本体上发出来鉴机说法的力量叫做智。所以华严文上说:‘究竟圆成萨婆若。’萨婆若,就是国语的一切智,智、同时也有觉的意思。小乘声闻人固然是因闻佛音声而悟道,而辟支佛的国语,也是缘觉或独觉。究竟而圆满的佛陀,国语也是觉者。因此佛教,不论在修行的过程中,或是到达了最后的目的地,他的基础,都是建筑在慧与智上。所以在因位上要定慧均等,或福慧双修;果位上则为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在华严圆宗之中,则称为无障碍法界智。而其示生人间,游方摄化,则称为悲智双运的悲智。这是佛教与只重信仰,只凭感情,甚至含有侵略性而运用武力以争取地盘的宗教,的确是有天壤的不同。这是佛教的特色,是学佛者不可不知道的。

这里的无碍心智,深刻一点说,就是无障碍法界智。因为嗔恨与忿怒,都是迷失事理真相的障碍,也是学佛者甚大的障,所以能远离忿怒而行布施,将来必能获得无障碍的心智,而使心体得到自由、解脱、而无所拘束。以下讲到:

丁十、离邪倒心而行施。

经上说: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贪、嗔、痴,名为三毒,这里的邪倒心,就是贪、嗔、痴三毒中的痴心。愚痴的人,必多邪倒,邪者不正;倒者颠倒。正见、正是对邪倒而说的。有正见的人,必定恭敬信仰三宝。大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

修学佛法的菩萨,因为能远离邪倒的痴心而又能兼行布施的缘故,他必能获得他人不可侵夺的财宝。生生世世,托生在具有正信的人家。能恭敬三宝,信仰三宝,就是正见的表示。因有信敬三宝的正因,所以常能见到现住世间的佛宝,亲自听到佛的金口说法,更能经常供养大众僧宝,培植福田。因为常得亲近三宝,对于往昔所发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提心,永远不会忘失。

毁佛谤法,拨无因果,或者为生天享乐而修行固然是邪见;在大乘佛教里,认为发小乘人的自了心,都是邪见。法华经上曾有‘入邪见稠林’的说法,因为世间上邪见的种类太多了。尤其对宗教发生兴趣的人,对于宗教必须经过一番选择,如果不加审慎而加入了那外道邪见的宗教里去,那就会为魔所摄持,永没有出头之日了。

以上十段,包含了世间、出世间的两条路径,由浅入深,无形中也有一个系统与步骤。每一段里面,皆有‘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者,乃因为修行布施的缘故,布施中不是有财布施吗!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正是修行布施所获得的果报。俗语说得好,一钱不落虚空地,明中舍财暗中来,这话虽然有点近于粗俗,实在是经验之谈,也合乎因果的道理。所以我们听到这经文以后,就知道将钱舍与别人用,决不是白送的。以下讲到:

丁十一、结示利益。

经上说: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大士、高士、开士、皆是国语对大菩萨的一种尊称,等于官场中称大人的意思,也就是大心之士。菩萨、也称为大道心众生。菩萨道是成佛的正因,修菩萨道的人,都可以称菩萨。十善、前面已一一讲过两遍了。施庄严者,就是以布施为因,用以庄严佛果。

这是十段经文的结束。意思是上面所讲的十段,皆是以十善为基础而修行布施的。菩萨应修的法门,有八万四千之多,但这里所说的,是说明菩萨在修菩萨道的时候,以十善为基础,而专修布施度,所获得的最大利益。今天讲到这里为止,下星期一再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二十五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今天讲到以十善融六度下的:

丙字下第二段,以十善融余五度。

分为五段:

五度:就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的讲法,还是先讲经中的名相,然后销释经文。融字、是兼修的意思。我将他分成五段来讲:现在先讲:

丁字下第一段,兼修持戒。

经上说: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戒庄严的戒,是六度中之第二。佛教中于学佛的弟子,在家出家各各皆有其应守的戒条。如在家修行的居士们,有五戒、有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出家修行的二众,有沙弥十戒,比丘、比丘尼、二百五十戒,与三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这许多戒中,以戒除淫、杀、盗、妄为基础,在原则上与十善是相通的。十善中且多了戒贪、戒嗔、戒痴的三条。所以一般的说来,十善为修学人天乘的条件,实际上十善是大小乘最根本的修行基础。这里的戒,当然是指菩萨应守的菩萨大戒。庄严者,庄饰严好。比如人家一间客厅内陈设了有古玩、有名花、有名贵的用物;或者一个人的身上,衣称体而华丽,这都是庄严。持戒清净,可能获得身体上的相好,如 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妙好。这就是以戒庄严。义利的义,是指佛法的真理。佛法的最高真理,经常都称为第一义谛,证得这第一义谛,自利的程度,就很够了。以后依体起用,能运用智慧辩才,现无尽的身相,来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叫能生一切佛法义利,以下销释经文。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以十善融布施度以后,又召呼娑竭罗龙王说:龙王!我不必太详细的和你说了,我举其大要来告诉你吧!修行十善的菩萨,如果兼修六度中的持戒,戒行清净,以为自己的庄严,他将会获得一切佛法的义利,并且能满足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以下讲到:

丁字下第二段,兼修忍辱。

经上说: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忍辱者、辱是侮辱,能忍受他人对我之侮辱,是为忍辱。人们的一生,所遭遇到而不容易忍受的事,多著呢!只是侮辱为我们最难忍受的罢了。都如饥寒、劳苦、色欲、荣华富贵、都会因不能忍受而闹出乱子来。你看吧!忍受不了饥寒的人,就会做强盗,做小偷。忍受不了劳苦的人,就会懒惰。忍受不了当前的美色与情欲,就会做出非礼与越分的举动来,报纸上的情杀,毁容的案子,都从这儿来的。不能忍受荣华富贵,就会奢侈,浪费,或者以势凌人,欺压良善,种种丧失良心的事,都会搬演出来。修学佛法的人,遇到这些顺境或者逆境,都要能忍。甚至最高的真理,诸法无自性,诸法也无我,无我无自性理论,能承受,能实证,叫做无生法忍。所以仁王般若经上说:‘三贤十圣忍中行’。也就是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能有一刹那的时间,能够离开忍的。圆音、音是指语言音声,没有一种言音不具足,是为圆音。维摩经上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一音就是圆音。众相好,就是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妙好,这还是就化身佛说的。至于报身佛,则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经文的意思是说:

修学十善法的菩萨,能以六度中的忍辱行而为庄严,他可得到佛所有的圆音,具足佛所具足的相好。

但是兼修忍辱,为什么能获得佛的圆音与相好,而不生其他的功德呢?这其中有没有因果的关系呢?当然是有的。就以能忍他人的侮辱来说吧!侮辱来的时候,假如不能忍的话,势必至耳红面赤,恶声叫骂。人的脸色,再没有动怒的时候难看;人的音声,再也没有叫骂的时候难听。善于忍辱的人,遇到侮辱来的时候,决不一动声色,而以和悦的笑脸,轻轻的音声,解除对方的暴怒。所以、因中有此妙行,果上就得到特殊的音声与相好。以下讲到:

丁字下第三段,兼修精进。

经上说: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精者、纯一不杂;进者、勇往直前,拣择定了可走的方向而往前迈进,是为精进。魔、印度话叫魔罗,国语、能夺命。怨、是□怨。魔和怨家对头,都是能阻碍我们前进的。佛法藏,佛所说的法,内容丰富,读诵受持,能生无量功德,所以名法藏。经文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的菩萨,以精进力,能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冲破一切难关和阻力,因此、能击破了魔王与怨家的扰害,而深入诸佛的法藏。

六欲天的第六天是魔罗天,魔有魔王、魔民、魔子、魔孙、魔眷属。他们都是挟著邪见而修行布施,所以获得魔天的福乐。但大都是偏执邪见,专一破坏修学佛法将要成功的人,而收以为他的魔子、魔孙、魔眷属。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骇怕君子增多,深恐魔党遭遇到摧毁,所以不惜多方以吸引小人而破坏君子。幸而达到了目的,他们也会津津自喜,以为自己是君子,视君子为小人,颠倒错乱,无所不用其极。目前佛教界的佛魔颠倒,未尝不与魔王口吻相同,可惜他们神通不及魔王罢了。当初 释迦牟尼佛将要成佛的时候,魔王幻化狮子、虎狼,刀、枪、剑、戟来以相威吓。 释迦牟尼佛入慈心三昧,刀、枪、剑、戟,都化而为莲花;狮子、虎狼,亦失去了威猛而无法施其残暴。因此、不久就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成正觉,亲证诸佛所同证的道理,人间天上,统统尊他为导师,为慈父,这都是经过多生多劫精进修持,才获得这样的后果,决不是偶然的事啊!以下讲到:

丁字下第四段,兼修禅定。

经上说: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
六度中的第五度叫禅定,这里简称为定。禅的印度语应当为禅那,译成国语是静虑,或者又译为思惟修。虑、就是我们心上的妄想,静者澄清,又可以说是止息,妄想纷扰,用一种功夫将他澄清或止息下去。思惟修者,妄想澄清,易于流入昏沉,也须要一种功夫,这种功夫在禅宗叫看话头,在般若宗叫观照。其实、澄清下来就是止;不让他昏沉叫做观。定庄严的定,就是‘摄心不动’,其中包含了有止有观。念、是明记不忘的意思。慧、由于静定而后,对于事理发生的一种抉择力。惭、是自惭。愧、是愧他。轻安,是由静定功夫得力而后,身心上所得到一种自在。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而能兼用禅定功夫的菩萨,因禅定而能发生念、慧、惭、愧、轻安的效能。

于所有的学习,能明记不忘是为念。他人所不能解决的事理,菩萨能予以合理的抉择。过去不正当的行为,因静定的功夫,有了反省的时间,知道那是错误叫做惭;同时考虑到过去的先贤先圣,都是行为清白,经过了百折千磨,才争取到自由解脱的境界。我不也是人吗,我为什么不能,这就是愧。由于念慧的力量,善行自然日日加增;由于惭愧的力量,恶行也渐减少。由于善的增长,恶的消灭,则身心上的愉快、恬静、舒适、也就是轻安、这是必然的现象。然而这还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因禅定而获得的轻安,是不可以以言语来形容,在未能获得定境以前,讨论轻安,那是等于隔靴搔痒的。以下讲到:

丁字下第五段,兼修智慧。

经上说: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慧者、拣择、或抉择的意思。谁是谁非,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认识;何去何从,我们应有合理的去取,就是慧的拣择或抉择。见、是属于眼根,分别属于眼识。眼根、眼识、虽然能见,能分别宇宙间的事事物物,但不能得到他的真相,所以是妄见。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的菩萨而能兼修智慧的话,他以智慧的力量,能获得诸法的真实相,断除了一切分别的虚妄见解。这里的见应该指为意识上对事理的一种主观,由于分别而起,故称妄见。

慧的名称很多,除前面已经说过的,还有小乘和大乘的不同。小乘学者,就苦、集、灭、道四谛,或十二因缘所起的观慧,范围比较狭。而其结果,又以摆脱无常、苦、空、而证入寂灭性的涅槃为归宿,所以不为大乘学者所尊重。大乘学者,对于小乘教的观法,虽然是必经之路,如维摩经方便品,也以教人观身如幻等为入手。而大乘学者,能扩而充之,发展到事事物物的普遍观察。其所得的结果,当然是诸法皆从缘所生,毕竟空无自性。证得这诸法毕竟空性,谓之证得无生忍,或无生法忍。更起方便慧,教化一切众生。所以小乘的慧,叫做三乘共慧;大乘的慧,叫做大乘不共慧。这里的慧自然是指的大乘不共慧了。

至于分别妄见,由于眼根、眼识,只能见到诸法的外表,各各随自己的主观、好恶(音务ㄨˋ),来确定诸法的价值。妄生取舍,作善作恶,以致受苦无穷。毕竟空性,是诸法的共通性,那不是眼识、意识所能想像,而是要以无分别慧,才能相应的。所以眼识、意识的见,以及所有的分别,都是虚妄而不实在的。因此、在教理上,有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的界说。今天讲到这里为止,下星期一再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