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入中论日光疏 诸佛本智中观空性正见

寅壹、观无义故不生嗔而修忍辱

若已作害而嗔他,嗔他已作岂能除,
是故嗔他定无益,且与后世义相违。
   

在名言修行的过程中应以智慧观察,认清是非、善恶、功过而善加取舍是甚为重要的。以忍辱来作为善护功德之根本,如是以理观察时尚应了知,倘若别人对你已作损害,因而对作害者生起嗔心,这样嗔他对你已作之损害岂能消除?比如一个人怒气粗暴地剁掉你的指头,这时你因受到损恼迫害、身心苦楚而于对方生起猛烈强大的嗔恨心,如是生嗔若能消除剁掉指头的损害,亦属可以,但你在嗔恨他时,仍然不能消除你所遭受的损害,连少分亦不能消除,这样无济于事,失去的指头无法复原,连心的痛苦亦不能减少丁点,是故嗔他非但于今生毫无意义,且与后世的利乐亦必成相违之处。既然嗔他是损人不利己之事,则有智之士修习安忍又何尝不可呢?
  


 虽然胜义中一切诸法本来无生,但于世俗之中缘起和合时,显现仍然不灭。一切善恶苦乐之差别皆由实执分别心所生,因而不但形成了轮回的束缚,且于轮回中亦即受苦无期,萨饶哈尊者云:“虽芝麻许执,其时唯生苦。”唯有忍辱是嗔恚心最有力的对治法,如云:“三毒烦恼等重病,良药般忍能治愈。”是故当知,在整个世间中最难行的莫过于忍,最恶毒的莫过于嗔,善护功德最大的方便亦莫过于忍。

《入菩萨行论》云:“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若不修习忍辱,将会导致前功尽弃的严重过患。佛经中亦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把无明火,烧尽功德林。”因此我们在知道了嗔恚实执心的严重过患后,当以理智来善加安忍是极为重要的。弥勒菩萨化现的布袋和尚云:“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怨家也共和。”其实安忍并非仅为三地菩萨所应行之法,而是一切修行者能善护前积功德之根本要素,故当遮止嗔恚之心,增强忍辱之力,是至关重要。

《遗教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之人也。”又云:“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应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由此可见,忍辱对善护前积功德与增上前所未有之善根皆有一定的必要。布袋和尚偈云:“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于面上,随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寅贰、观能利者不应转害者而修忍辱

既许彼苦能永尽,往昔所作恶业果,
云何嗔恚而害他,更引当来苦种子。
   

若于现世身中,遭受怨敌割截身肉等极大痛苦,当知是由自己往昔所造杀生等罪业,曾于地狱、饿鬼、傍生三恶趣中感受过无可言喻的极大痛苦,而今感受的仅是所余之等流残果。既许受此最后残余之苦果就能永远灭尽往昔生中杀生等罪业,自应欢喜地承受最后的余报,云何复起嗔恚反而加害于他呢?若不明白事理的真实原由,反而怨天尤人,以嗔恚之心去报害众生,更加会引出当来远胜于现今小苦之巨苦种子,则就呜呼哀哉了。
   

其实若能回归到因果的规律上来分析、观察,则于所遭受的一切损害皆能忍受,并毫无怨言。我们之所以现在遭受他人残害,那必定是往昔生中残害过众生之果报现前,因为种了善因,必定会得到乐果,种了恶因,必定会得到苦果之故,的确是因果毫厘不爽。世间人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本为因果规律,如云:“祸福无门唯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因此今生所遭遇的一切不幸与痛苦理当甘愿承受,何能怨天尤人呢?阿底峡尊者的大弟子仲顿巴格西曾请问至尊上师:“当有人加害时该怎么办?”尊者答曰:“要息嗔。”仲顿巴又问:“当有人前来杀害时该怎么办?”尊者答曰:“应该观想是你前世杀害了他,这才有了今生以命抵命的果报。”

如《入菩萨行论》云:“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既曾伤有情,理应受此损。”又如达摩祖师在《入道四行观》中云:“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嗔,为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人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实际上众生皆为我们修行的有利对境,因为依靠众生的违害,可以消除前积罪业,又依众生之害而修习忍辱,可以增上很多前所未有之殊胜功德,佛经中常说:上师三宝是我们的福田,父母为恩田,众生则为悲田。故为免受诸苦,修积殊胜功德,应该具有大菩萨的胸怀,以悲忍之心来包容一切众生,欢喜接受众生为我们消除业障的一切损害,应该认知众生乃灭除重苦之增上缘。

如理思维则知众生之恩德无量,因为以彼作害为缘,能消往昔罪业,故恩从中来,若无众生,就无法圆满成办忍辱波罗蜜多。如果连世间诸苦都无法忍受,且以无明嗔心去损害众生,则堕落恶趣备受巨烈痛苦之时又怎能堪忍呢?又《入菩萨行论》云:“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何不除嗔恚,地狱众苦因。”

故应安忍现在所遭受的一切苦害,破除无明嗔恚之心,以此才能灭尽三恶趣之苦因。当知凡是不欲轮回诸苦者,唯有解脱生死束缚后方使诸苦永尽。若不修习忍辱,依嗔恚之心自甘堕落而备受重苦者,乃为最极愚昧不善之举,甚为可怜哀哉!因此我们无论在遇到什么违缘与苦害之时,皆应理智地修习安忍。所谓的忍辱,必有一个引生嗔恚的对境,凡是生起嗔心,无论有理无理均有一定的过失。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曾教诫众弟了时说:一般老年人的嗔心较为严重,若不善加注意,则将摧毁为往生极乐世界所修积的资粮以及毁坏三乘戒体。诸如损害众生、毁谤佛法与传法上师及同行道友等均由嗔恚心的过患引起。按大乘经教而言,生一百次贪心不如生一次嗔心的罪业大。因此刹那亦不能忘记的是观察嗔恚的过失与忍辱之功德,此教言念念不忘是至关重要的。其实忍辱亦是消除累生罪业的一种善巧方便。

世间人亦有“一忍百胜”的说法,如云:“忍字心上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又有大德云:“能忍能耐心安泰,不忍不耐生祸害,忍辱原是福之本,嗔怒则为慧之碍,欲求福慧两具足,第一妙法是忍耐。”倘若不忍反起嗔心,非但因果循环终无了结,且于现身之中亦会受苦无量,比如有些人,首先因一点小事而争执,逐渐扩大范围,情节恶化后双方都失去理智,而导致互相残杀等事例亦屡见不鲜,这里繁不赘述。当知这些都是不必要发生的事患,若其中一人较为理智地修了忍辱,这一切争执亦就会烟消云散而不复存在了,绝对不会有这些痛苦的后患出现,的确是“一忍百胜”。

寅叁、观嗔恚罪业极大而修忍辱

若有嗔恚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
一刹那顷能顿坏,故无他罪胜不忍。
   

若有异生菩萨嗔恚异生菩萨,则于百劫之中所修积布施、持戒所生之福德资粮,一刹那顷皆被顿时摧毁,所以嗔恚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再无其他任何罪业能超胜不忍而引来之过患力。然而唯依忍辱方能遣除嗔恚烦恼,其烦恼之力不可能遣除忍辱,如同药物可以治疗疾病,疾病之力不可能毁坏药物一样。
   

以下从生嗔的对境、能毁的嗔心、所毁的善根、如何毁坏四个方面详细辨析颂词的含义。
   

一、见道以上的圣者已经具备了法无我空性的智慧与殊胜的善巧方便等,故永无生起嗔恚之心。因而此中所说之菩萨并非见道以上的圣者,而是加行道与资粮道中已发世俗菩提心之菩萨,以彼不具圣者之胜妙功德,不能强有力地善伏自心故。然于《入菩萨行论》中引用《宝积经》云:“一嗔能摧毁,千劫所集施,供佛善逝子,一切善功德。”是说菩萨于菩萨生起嗔恚心,将摧毁千劫之中所修积的善根。

本论中又引《曼殊师利游戏经》说:“曼殊师利,以能坏百劫所修善根,故名嗔恚。”即是说菩萨于菩萨生起嗔恚之心,将摧毁百劫之中所修积的善根。此二论引述之教证虽然说法略有差别,但其实义却无相违。因为《入行论》中所说是指异生的下者菩萨对上者菩萨生起嗔恚心,毁坏千劫善根。而本论所说是指异生之上者菩萨对下者菩萨生起嗔恚心,摧毁百劫善根,故只是上位对下位、下位对上位之差别而已,以上述二经的教义能如实成立。

若是普通凡夫于菩萨生起嗔恚心,佛经中说:其罪业如大海之水不可计量,何止摧毁百千劫的善根呢?如果是未得授记之菩萨,以嗔恚之心与已得授记之菩萨争斗,则应随彼恶心之念头,有多少刹那的数量,而应毁坏多少劫数所修积之善根,将来感受的痛苦亦是量不可言,纵于彼苦获得解脱,尔后尚须在很多大劫中,重新披上誓甲,精勤地发露忏悔,多门修积资粮,才能清净如是罪业。如《般若摄颂》云:“若有菩萨未得记,嗔恚斗争得记者,随彼恶心刹那数,重经尔劫披誓甲。”又如《入菩萨行论》云:“如是博施诸佛子,若人于彼生恶心,佛说彼当住恶趣,长如所生心数劫。”
   

复次,倘若能嗔、所嗔俱非菩萨,彼二互为生起嗔恚之心,亦能毁坏善根。如《集学论》引用《一切有部经》云:“诸比丘,见此比丘发净信心,以一切支顶礼如来发爪塔否?白言:大德已见。诸比丘,如此比丘随身所覆下至金轮八万四千逾缮那量,尽其中间诸尘沙数,今此比丘,当得千倍转轮王位。”

乃至“具寿邬波离顶礼世尊,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说此比丘,修积如是广大善根。世尊!如是善根,由何令其微薄、损减、乃至永尽。世尊答曰:邬波离,若于同梵行所互生疮疱,我不见彼更有福德。邬波离,由此能使如是广大善根微薄、损减、乃至永尽。邬波离,由是当知于诸枯木尚不应起损恼之心,况于有情之身。”言微薄者,如彼善根原本即能引生圆满善果,今以嗔恼令其微小;本能长时引生妙果,今以嗔恼令其短少;非坏一切果是下品尽,言损减者是中品尽,言永尽者是上品尽也。
   

二、摧毁善根的嗔恚烦恼,并非微小,亦非一般的恼怒之心,而是极为猛厉的嗔恚烦恼。虽然微小嗔恼亦会有一定的过失,但非如猛厉嗔恼那样严重有力,格鲁派的根索仁波切在《入菩萨行论广释》中亦如是说。
   

三、以嗔恼所摧毁之善根,有些论师说是福德资粮的同分,即出离心与菩提心尚未摄受而转生人天善趣之暂时善根(为同分),已被摄受之善根,则不会被坏。有些论师说是三类福,即施类福、戒类福、修类福之前两种。又复自宗、他宗的诸多论师说:所毁坏的善根应属福德资粮,并非智慧资粮。然其福德资粮亦不一定皆被嗔恼所坏,如以出世无漏的殊胜智慧所摄受之施、戒等福德资粮,就不会被摧毁。

尚且福德资粮中的忍辱波罗蜜多之善根是嗔恚烦恼直接的对治法,不但其善根不被嗔恼所毁,且于忍辱度以上其余七度之功德亦不被嗔恼所毁。除此上述(无漏智摄受、忍辱度精进等七度的善根)三种以外,所积资粮与所修之福德,皆易被嗔恼所摧毁。如此所坏之善根,在《入菩萨行论释》中说:是布施及供佛等所产生的福德资粮。

本论则说是布施及持戒所产生的福德资粮,扎雅阿楞达论师在释论中亦说是福德资粮。若尔,《集经论》引用《慧海请问经》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得菩提其不尽。”又《华严经》亦云:“如有药汁名诃宅迦,其药一两就能将千两铜铁变成真金,非千两铜铁能转变此药,如是一切业恼之铜,亦不可能转变菩提心药。”因此真实菩提心及其摄受之善根,以及回向菩提之善根均非嗔恼所能毁坏。宗喀巴大师对此答曰:此说非尔,因为本论与《入菩萨行论》中皆为讲述异生佛子互生嗔恼而能摧毁之善根。

扎雅阿楞达论师亦说:“能毁坏菩萨大士之善根故。”上述两个佛经教证的内容, 前引《慧海请问经》是说生果无尽,非说嗔恚不能使尽。如《入菩萨行论》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后引《华严经》是说依靠菩提心后,就能断尽惑业,惑业则不能断尽依菩提心修后所生的对治法。此外传承上师的教言中说:以发菩提心受持之善根和以菩提心受持而回向之善根,皆不被嗔恼所摧毁。《入菩萨行论》亦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又云:“菩提心如大勇士,摧灭烦恼之怨敌,护送行者到彼岸。”此理如是所说也。
   


四、复于毁坏善根之义:有谓是毁坏诸善根速能感果之功能,令其迟缓,尔后先令产生嗔恚之果。并非是说纵遇缘时亦不能产生善业自果,因彼世间道尚不能断所治种子,则诸烦恼定不能坏善业种子也。破曰:彼因不定,异生凡夫若以四种对治力而行真实忏悔不善业后,虽非断尽不善种子,但尔后纵遇缘时,亦定不感异熟果报,因为证得加行道顶位时无邪见、忍位时不堕恶趣故,虽非永断邪见种子及恶趣之因,但纵遇缘时亦定不起邪见及堕落恶趣。

又如《俱舍论》引述佛经云:“诸业于生死,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无论任何善不善业,凡是先成熟者,必定会遮止余业暂时不能成熟。是故仅由此义,不能安立为毁坏善根或断不善业。经论中实际的意义亦未如是说,凡是强有力之不善业,皆应说为能毁坏善根者矣。虽然嗔心的罪业极大,以致不可计量,但若能具有真实的悔悟之心,认知利患之本,精勤的依止四种对治力而发露忏悔,亦能断除罪业之报,因为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

如清辨论师于《掌珍论自释》中说:“以四力净治不善,以邪见及嗔心坏诸善根,后纵遇缘亦不能生果,如坏种子,遇缘亦终不生芽。”又所坏之善根,并非是起嗔心的当下之际就令善根消失,因此通过忏悔可以将感果之力毁坏,因若无力,则就不可能生果。如是破坏之相约有两种,一是坏速生新道之功力,二是坏感生善果之功力。由此可见嗔恚心的罪恶苦果之重大,是其它任何罪恶苦果所不能及。《大智度论》云:“复次当观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故首应认知嗔恚心的违害性,尔后善加调伏自心相续,以忍辱作为对治嗔恼而修行的标准是至关重要。
   

嗔恚不但是没有义利,且会招致诸多严重的过患。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云:一般世人在遇到怨敌时,就会常作是念:我如果不消灭怨敌,他定会伤害于我及我的亲友等,故我要彻底消灭这些仇敌,因而与仇敌拼杀等造成了许许多多不必要的悲剧事例,使之冤冤相报,结恨转深,难以了结。是故作为修行者,应该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凡事当以忍辱来对治自己的嗔恼之心。憨山大师醒世歌中云:“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必论短长,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摄波罗蜜多论》云:“若有弃舍利他意,佛说忍为胜方便,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忿过失,是具力者妙庄严,是难行者最胜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诸胜丈夫堪忍铠,恶人粗语箭难透,反成赞叹微妙华,名称花鬘极悦意。”在修习安忍波罗蜜多的过程中,将会遇到种种的敌害违缘,如果欲将这些外敌完全降伏,才能圆满安忍度,不要说我们凡夫异生做不到,就是导师释迦世尊成佛后,仍有很多人、非人、邪魔给他造种种违害。

如果说圆满安忍度的标准,是将嗔恨的对境全部清除,那就会有佛陀尚未圆满安忍度之过失,这是谁亦不敢承认的。因此,所谓的忍辱,关键在于有否正知正念的理智来降伏自心,以悲智双合而修习安忍,坦然自如地忍其敌害等一切违缘,对此非但不动少许嗔心,且以慈悲心去关照、哀愍一切众生,才能真正的圆满忍辱波罗蜜多。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8-7 22:45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寅肆、观此生下世生起种种过失而修忍辱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夺,
     

不忍令速堕恶趣。
   

该颂讲嗔心致使肤色不美,相貌丑陋,尚且引来很多非法等不善行为,以及辨别是理、非理的智慧亦被烦恼所劫夺,若不善修忍辱者,待身坏命终之后,将速令堕落恶趣感受诸多痛苦。
   

不修忍辱而引起嗔恚心的过患可以略概为四种:
   

使色不美:此色是人的容颜面貌,一个人的容貌、肤色美丑皆与有否嗔心很有关系,因为易动嗔心者,顿起无明大火,面貌勃然变色,横眉冷目,两眼圆睁,人见人畏,见而避之。来世感生毒蛇之中,虽然五色斑斓,但使人见而生畏,恐惧其毒。后生人中,亦会肤色不美、五官不正、诸根不全,连自己的父母亦不喜见,何况外人。《本生经》云:“忿火能坏妙容色,虽饰庄严仍不美。”
   

引非善:善是自利利人之道德行为,非善是损己损他之不道德行为。易动嗔心之人,心怀恶意,刚不仁慈,暴戾狠毒,故以作恶为本,经常侮慢父母宗亲,毁谤师长,斗争道友,损害残弱,祸国殃民,甚至诽谤佛法,造无间重罪等引来诸多不可爱乐之事。
   

辨理非理慧被夺:人之所以能辨别是非、邪正,完全是智慧的作用,如果能辨别理与非理的智慧被嗔恚烦恼之怨敌所劫夺,则致不辨是非、善恶,不知正确取舍,而迷盲一切学处,这样随恶心所作之一切行为均违佛经教义。

《大智度论》云:“贪嗔痴所作皆为恶业。”本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是理,与此相反则为非理,但往往被无明烦恼之业风所鼓动而失去理智的很多人,以嗔恶之心去造杀人放火等伤天害理之种种勾当,却一点不受到良心的谴责,反而固执己见、不见已过,还自以为是,由于嗔恼一起,青筋暴出,血贯头脑,冲昏理智,失去取舍之能而胡作妄为。
   

不忍令速堕恶趣:由于不忍之嗔恶心而胡作妄为,造种种恶业,以此罪业待身坏命终之后,速令堕落恶趣感受极大痛苦。上述四种过失,前三种属于现生恶报,后一种属于来生恶报。虽然前一种有提到来生感毒蛇身,这是恶报于地狱中获得解脱后之余报,摘要而顺便略为说之。
   

此外,嗔恚还有令心不安、亲友乖离、失坏名利等过患。《入菩萨行论》云:“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本生论》云:“忿火能坏妙容色,虽饰庄严仍不美,纵卧安乐诸卧具,忿箭刺心而受苦。忘失成办自利益,由忿烧恼趣恶途,失坏名称及义利,犹如黑月失吉祥,虽诸亲友极爱乐,忿堕非理险恶处,心于利害失观慧,多作乖违心愚迷,由仇串习诸恶业,百年受苦于恶趣,如极损他来复仇,怨敌何有过于此。”
   

由此可见,嗔恚心于今未来世皆有无量的过患。故当依靠诸佛菩萨的教言以及传承上师的窍诀来善加调伏自己内在的分别心,恒时修习忍辱是最为关要的。汉地古大德云:“设若有人于我为作障难,为作衰损,为作破坏,待我以横逆,被我以恶声,加我以一切讪谤毁辱,当还恶就已,归美于他,莫不是增益道念,发菩提心之顺缘。”因此月称菩萨也以愍念众生的大悲心将《十地经》的内容归摄为颂词,而宣说了于嗔恚心最有力的对治法就是忍辱,且于修习忍辱的同时,应当运用教义来多方观察自己内在的心相续,以正知正念来善加取舍,不执著外境的好坏,主要调伏内在的分别心。

《宝积经》云:愚夫不知障从心起,却反而从外境上寻找好坏,有智之士,他不会执着外境之好坏,主要是调伏内在的实执分别心。如喻云:比如人以石击狗,狗不追寻击石人,却反追咬所击石,狮子与此则相反,直接追寻击石人。这个比喻充分说明了愚智之间的差别。本来导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除修心以外,别无余法可修,只要内心清净,则于一切不清净之外境亦就自然寂灭。如《传心法要》云:“佛说一切法,治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宗喀巴大师云:“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可见一切善恶之根本均皆唯心。但此无始以来如同狂象般的心,必须唯依佛经教义来善加调伏,一旦分别心被调顺后就能获得自在等安乐。若不善加调伏分别心,或任随分别心牵转,就会招来很多不欲的痛苦。我们之所以于生死轮回中至今尚未获得解脱,其主要原因亦即无始以来的分别心所致,虽然分别心无形无色,但其力量之强大是愚夫们不可抗拒的,唯有具智之士,才能彻底降伏此怨敌分别心。《入菩萨行论广释》中亦云:外面的怨敌是永远消灭不尽的,唯有灭尽内在分别心的怨敌时,一切外敌就自然灭尽,如人赤脚恐地上荆棘刺脚,欲将整个大地用牛皮铺上,这不但是愚笨的作法,亦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若能用一小片牛皮做成鞋底套在脚上,这样轻而易举就解决了一切问题。

《入菩萨行论》云:“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诸敌。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故对修行人来说,若不在内心下功夫,而欲荡平外境违缘、怨敌,将自己生起嗔心的对境全部消灭,则于世界上顽者量如虚空,野蛮横暴、不信佛法、刚强难化之众生比比皆是,无边无际,怎能全部清除呢?唯依大乘教法及传承上师之窍诀来息灭嗔心,行持安忍波罗蜜多,能对外境的种种敌害违缘安然忍耐,自心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中,不为任何敌害损恼而动心,不再从内心感受嗔恚等伤害,这样就等同于完全调伏了外境怨敌,消除了一切违缘。如是才能“八风吹不动,稳坐紫金莲”。

如经云:“宁为心师,不师于心,即说要修行者以正知正念来管教调理狂心作为心之上师,而不要认狂心、妄心为师,否则轮回无期。”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云:“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及善安住法思胜解。此等违品亦有三种,初谓嗔恚,次谓嗔恚及怯弱心,后谓不解无其乐欲。圆满忍辱波罗蜜多者,唯由自心灭除忿恚等修习圆满,非为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非能办故,调伏自心即能成办所为事故。”乃为忍辱波罗蜜多之体相。
   

一般来说,也可以从自己的修行中体会到这点。面对一切伤害,若能心平气和,那么一切原先感到嗔怒之对境亦会变得不那样厉害了。如若不尔,仅以外在人为纷争打斗之力去摆平或消除外境冤敌,则势单力薄非但不能做到,反而会使自己内心感受到更大的愤慨与痛苦。如《中观四百论》云:“无能而嗔恚,唯使自己丑,有能亦无悲,说此最下等。”是故当知,即便是佛,无论是在因地还是成佛后,亦有天魔外道损害他。因此凡夫人更不可能将自己所有怨敌全都迁移到不会伤害自己的其它地方去。

佛经中云:“若能息嗔心,外敌亦灭尽,反则更增怨”。是故只有从自己内心着手,调伏嗔恨烦恼,能于一切伤害都能安然不动,这样的忍辱如同在自己周围布上了一层最坚硬的铠甲,一切违缘敌害都不能伤及自己。这是调伏外敌最有力的手段、最有效的妙方,亦是大乘佛法中的殊胜窍诀,故修行的根本,关键在于调伏内心相续。因此佛陀亲口宣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不忘失正知正念的基础上,经常忆念上师的教言与窍诀,而时时内观自心,修习自心是最最关要的。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8-7 22:45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丑贰、观忍度功德而修忍辱

忍招违前诸功德,忍感妙色善士喜,
善巧是理非理事,殁后转生人天中,
     

所造众罪皆当尽。
   

该颂讲修习忍辱就会招来与前述不忍相违之诸多功德。依靠忍辱之功德就能感得容颜妙色,具足相好庄严,如同佛陀的微妙色相。以忍辱之力而断恶行善者,使得诸佛菩萨等诸大善士亦见而生喜,于彼欢喜亲近。亦能善巧明辨是理、非理之事,以正知正念来取舍一切学处,殁后转生于人天善趣之中住享安乐,并且以往所造的众多罪业皆当灭尽。
   

由无嗔恼之心,不仅感得外在的容颜妙色,且于内在的心相续亦很调柔寂静、头脑冷静、思路清晰、理智分明,对于是理、非理皆能善巧分辨。如《般若摄颂》云:“忍为巧处成色身,功德端严相好饰。”如是不但心相续清净无染,且于行为威仪亦如律如法。以此今生亦会感得很多胜妙功德,待身坏命终之后,立即转生人天之中感受种种福乐的果报,并且时时得遇善知识摄受,法喜充满,究竟得无生法忍。《入菩萨行论》云:“若励摧忿勃,此现后安乐。”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云:“若能恒时修习安忍不失欢喜,故于现法一切时中常得安乐,于当来世破诸恶趣,生妙善趣,毕竟能与决定胜乐。”《入行论》云:“故若有现前,坏我誉等者,彼岂非于我,救护堕恶趣。我为求解脱,无须利敬缚,若有解我缚,我何反嗔彼。我欲趣众苦,如来所加被,闭门不放行,我何反嗔彼。”

又云:“为欲曾千返,堕狱受烧烤,然于自他利,今犹未成办。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如是思维利患而引生真实忍辱后,则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苦害违缘,皆能以正知正念来忆念上师的窍诀而修习安忍。如是非但新的罪业不会再造,且于前所造就的众多罪业皆能逐渐灭尽,从而获得殊胜之安乐。

丑叁、共同结尾

了知异生与佛子,嗔恚过失忍功德,
永断不忍常修习,圣者所赞诸安忍。
   

该颂是将上述内容作一总结,而再作劝赞修习安忍。一般来说,嗔恚大多数皆为凡夫的恶习所发,忍辱大多数皆为菩萨所修的贤善心行。若不了知嗔恚的过失与忍辱之功德而去非理蛮干,这还情有可原。如今通过上述理论,认知异生凡夫生起嗔恚心的种种过患与佛陀意子修习忍辱之殊胜功德后,就应该以理智来善加取舍,从内心深处永断不忍,而于一切时中恒常修习圣者们所欢喜赞叹的诸多安忍。《六祖坛经》疑问品云:“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增上忍辱力之修法可以略概为四种:
   

观众生苦:《入菩萨行论》云:“愚夫不欲苦,偏作诸苦因,既由己过害,岂能憎于人?譬如地狱卒,及诸剑叶林,既由己业生,于谁该当嗔,宿业所引发,令他损恼我,因此若堕狱,岂非我害他。”故应观想众生均为自己多生累劫的父母,并且彼诸身心充满了痛苦,怎么还会忍心于彼生嗔,使之苦上加苦,因而嗔心会自然息灭而增强忍辱力。
   

观众生愚:比如一个无知的小孩,无论对大人怎样的无理取闹,大人亦会慈悲地原谅他,不会对他动少许嗔心,如是可将一切众生观如孩童般愚昧无知,他不明善恶、是非,不辨邪正、真伪,虽然给我们造了种种违害,但相对于具有理智的大人来说,怎么可以与这种无智愚夫计较呢?《入行论》云:“设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嗔彼则非理,如嗔烧性火,若过是偶发,有情性仁贤,则嗔亦非理,如嗔烟蔽空。”如是观念嗔心亦会自然息灭而增强忍辱力。
   

观根性别:众生根性差异不等,每个众生彼此之间的性格皆有千差万别,因此习性恶劣的众生既便对我们造有违害,亦没必要与他计较,理应生起怜愍之心,因而嗔心亦会自然息灭。
   

观幻化性:虽然在显现上有些众生对我们作有种种违害,但器情诸法皆为如梦如幻的本性,故于幻化中造害,则于幻化中受苦,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入菩萨行论》云:“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应嗔,如幻如化事。”因而嗔心亦会自然息灭而增强忍辱力。如是以理善加思维后,则于所遇到的一切违害皆能堪忍。修习忍辱者,乃具有大菩萨的胸怀,亦堪称大菩萨的殊胜行为。

癸叁、忍度之分类

纵回等觉大菩提,可得三轮仍世间,
佛说若彼无所得,即是出世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多同样有世间与出世间之差别,其差别关键在于有否通达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受。所谓忍辱之三轮,即是能修忍辱的自己、所忍辱之对境、忍辱之修法,以及为众生获得正等正觉的大菩提果而回向忍辱度的善根之时,若有能回向的自己、所回向的对境、回向的善根等执著,仍然属于世间波罗蜜多。佛于般若经与《十地经》中说:若彼三轮无所得,并毫无执著,以无漏的智慧来摄持忍辱度而回向之善根,即是出世间无漏的波罗蜜多。
   

无论造何等善业,皆应以三殊胜来摄持很重要,即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后行回向殊胜。特别是所造之善根,若能以清净心来回向菩提,其善根乃至未得菩提果之间永不穷尽,如同宝藏。如《慧海请问经》云:“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然,未获菩提其不尽。”

《入菩萨行论》中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若不如是回向的善根,如前所述,仅有一次受果就立即用尽,因此自己所造善业若不以清净心来作回向,不但是自己感果渺小无几,且于众生亦毫无利益,若能将所造善根广作回向,则不但是自己乐果无量,且众生亦会受益非浅。佛经中云:无论对活人、亡人,回向功德都是非常的重要。只要诚心诚意地为众生回向,众生毕竟会得到很大的利益。此处略举公案来加以说明:
   

曾经广严城的人们准备翌日迎请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们应供,当天下午,就有五百个饿鬼前来佛所,乞求佛陀将明天广严城供斋的功德回向给他们。遍知佛陀闻言,明知故问:你们是谁?为什么要为你们回向?众饿鬼说:我们是广严城那些人的前生父母,过去因吝啬心重,舍不得上供下施等造诸恶业,而今堕落鬼身,前来乞求佛陀慈悲加持。

佛陀答曰:虽然可以将功德回向,但你们明天必须亲临广严城方可。众饿鬼说:现在我们变成如此丑陋的身体,恐怕不敢现身到场。佛陀呵斥道:你们在造恶业时不知羞耻,亦不生惭愧心,而今恶业果报现前时方知羞愧,又有何用?如果你们不来,他们没有开许,那就没办法回向,你们亦无法得到善业等安乐。这样五百饿鬼只好应允明天亲临广严城。当这些奇形怪状的饿鬼来临时,大家见状惊恐万分。

佛陀道:你们勿须惊慌,这五百个饿鬼都是你们的前世父母,因愚昧无知而造诸恶业,如今感得既可怕、又丑陋的鬼身,今天他们前来乞求加持,希望得到你们今天给僧众供斋的善根,你们若能开许,且诚心将功德回向予他们,那么我念他们的名字而回向善根,依此才能使之脱掉鬼身、获得安乐。广严城人们听后皆依教奉行,佛陀以慈悲心如是作回向后,五百饿鬼依此回向的功德立即解脱了恶趣,得生三十三天享受安乐。因此凡是所造大小善业,皆以清净意乐来回向众生,必定会获得利益,自己亦有无量的功德,如是若以无漏的般若智慧来摄受而作回向,则更为殊胜。

壬贰、宣说此地生其它功德

此地佛子得禅通,及能遍尽诸贪嗔,
彼亦常时能摧坏,世人所有诸贪欲。
   

此三地佛子除不共增胜忍辱功德以外,尚能获得其它很多希有功德。诸如获得世间最为尊胜的四禅定、五神通,以及能普遍灭尽欲界的诸贪嗔等烦恼种子,彼菩萨不但能摧灭自相续中的烦恼种子,亦能常时摧坏世人相续中所有诸贪欲之种子。
   

《十地经》云:“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得安忍波罗蜜多最极清净,又复获得四种禅定(一禅、二禅、三禅、四禅),亦得四无色等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顶处),究竟四无量心,以及获得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希有功德。”然此非说唯有三地菩萨才能获得此等功德,二地以下无此等功德,而是说以忍辱功德所增胜的三摩地之清净广大,唯三地时不共具有,以此三摩地的作用不共增胜,是三地以下所不能共有的,虽于资粮道、加行道时就有四禅、五通等功德,但非如三地时那样清净、广大、希有。尔时菩萨皆能遍尽以贪嗔痴为主的烦恼障。

彼地菩萨不仅能灭尽自相续之烦恼种子,且于灭尽他相续之烦恼亦成殊胜的助缘,因为三地菩萨对随行自己的眷属常时传授教法,令诸弟子以修安忍为主,如是引导后彼等心相续中真实生起了忍辱度,则能摧毁世人相续中的诸贪欲(欲界中所有的烦恼皆以有无贪欲来类推而了知是否全部消尽)。

般若经典与《十地经》皆如是说:“三地菩萨为众生现身说法,利乐众生时,多以显示帝释天王的身相,于忉利天宫集众传法,主讲五欲之过患,令闻者遣除心相续中对欲界的一切烦恼,摄受为自之眷属,修习大乘法要,堪为殊胜法器。”
   

颂词中讲到的“遍尽诸贪嗔”以宁玛派自宗的观点来说,三地菩萨以自所行智慧应断的是此地贪嗔痴等烦恼障为主之俱生种子。萨迦派果仁巴大师说:“此地应断非烦恼障之种子,虽然颂词的字句上讲了贪嗔等烦恼,但他认为在意义上应该理解为烦恼障的习气即是所知障。”对此观点若稍加观察则不难了知,此许并无实际根据,因为《十地经》与本论的字句上已明确地讲述了贪嗔烦恼而于习气却只言未提,如果按照果仁巴大师所许,字句上虽是贪嗔,但非烦恼障的俱生种子,应是烦恼障种子之习气(所知障),若如此理解,则就成了从三地开始应断所知障,即烦恼的习气了。

若如是者,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中又很明显的说了,到八地时才开始断烦恼障的习气。此许观点岂不是与圣教成直接相违的过失吗?故不能成立。应随自宗所许,三地菩萨依靠忍辱度之功德,对真实了达胜义谛不可思议的大空性毫无畏惧,亦不起邪见,依无生忍智可以断除三地时应断的二障种子。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8-7 22:47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辛叁(说功德结尾此地)分二:一、前三度共同结尾;二、分别此地结尾。

壬壹、前三度共同结尾

如是施等三种法,善逝多为在家说,
彼等亦即福资粮,复是诸佛色身因。
   

菩萨分有在家众与出家众两种,如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三种修法,善逝多数是为在家菩萨众宣说的。因为观待在家众来说,这三种修法较为易行,彼等亦即方便之福德资粮,复是诸佛色身之根本近取因,其助缘是智慧资粮。
   

《宝鬘论》云:“此中施与戒,以及安忍法,别为在家说,善修悲心要。”然此不能认为布施等三法唯在家众之行门,出家众不能行,否则为断章取义的错误理解。如说忍辱,《遗教经》云:“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再者布施:出家人持金钱戒,固然无财布施,然其吹法螺、击法鼓、澍法雨、作无遮大法施、端赖出家法师传灯续明。故法布施仍是延续不断的,因此切莫望文生义。
   

虽然颂文中直接的意义是讲到了在家众所侧重之修法,但间接的意义应理解为出家众较为方便易行的是禅定度、智慧度这二种修法。如云:“善逝多为出家说,彼等亦即慧资粮,复是诸佛法身因。”此外精进度又是福慧二种资粮之共因。这是单从比较及侧重易行而分别于在家众与出家众宣说的。实际上六波罗蜜多都必须要相续修进、缺一不可、互为增上方能究竟圆满。

壬贰、分别此地结尾

发光佛子安住日,先除自身诸冥暗,
复欲摧灭众生暗,此地极利而不嗔。
   

发光地的佛子如同日轮,日轮自身本具光明,首先消除自身所有黑暗后,复为消除周遍诸方之一切黑暗。如是三地菩萨发出的智慧光明,首先消除自身所有能障碍生起此地究竟功德之诸多冥暗,心相续中真实现证法界不可思议之大空性,生起无生忍智。复由悲愿之力欲摧灭他等众生之无明痴暗,而为宣说此地行相,使其亦能断除生起三地功德之一切障碍,此地菩萨之智光极为明利,如同日轮毫无分别地普照大地,以大悲为本怀纵遇造害的众生亦不起少许嗔心、尤为堪忍。
   

此说菩萨尤不能忍的是自己生起嗔恚之烦恼,刹那亦不容留住心相续中。又彼菩萨主要灭除自他相续中障碍三地之过失冥暗,故时时以慈悲心摄受忍辱度来善护一切众生。嗔恚之对境有种种不同,《经观庄严论》及小乘经说:“嗔恚的对境不一定仅为有情,若于焦木等无情法生起嗔恚心亦有极大过失。”

特别是对经书(教法)生起嗔心,其过失量不可说。因为佛陀曾说:“我涅槃后,显现经书、文字来度化众生。”因此若于经书生起嗔心者,连皈依戒亦有摧毁的可能,成非佛弟子。是故作为佛陀的弟子,应该顽强抵抗的是嗔恚烦恼之怨敌,心相续中刹那不容留住的亦是嗔恚之烦恼,一点亦不能堪忍的亦是嗔恚之烦恼,对此我们应该身披忍辱的铠甲,手持智慧的宝剑,将它连根斩断,令它永不复生,以致彻底灭尽,直至成佛,这是极为殊胜的。

庚二、结尾本品
   

       入中论第三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日光疏第三胜义菩提心终

第四胜义菩提心
   
己肆(焰慧地)分二:一、真实;二、结尾本品。
庚壹(真实)分三:一、此地增胜精进;二、此地之释词;三、所断之差别。

辛壹、此地增胜精进

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
何地精进最炽盛,彼即第四焰慧地。
   

以出世无漏的智慧所摄持之精进,亦为究竟的十度之一,它是福慧二种资粮的共因。无论暂时或究竟的一切功德皆随精进而行,若无精进则一切功德全然不生,不但出世间的福慧二种资粮,且于世间事业亦无能成办,因此在一切时处,精进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何地之精进最为炽盛呢?月称菩萨告曰:“彼即第四焰慧地。”其精进度乃最为增胜圆满,一刹那亦不散乱懈怠,恒时勇猛精进。
   

虽然功德之种类多不胜数,但可以总摄为方便福资粮与甚深智资粮,其中无论是已生之功德,或当来产生之功德,皆依赖于精进方能成办,因此精进是生起暂时或究竟功德之根本因。所谓精进者,即是止恶修善之欢喜力,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云:“缘善所缘勇悍为相。”《入行论》云:‘进谓勇于善。’《菩萨地论》说为‘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及此所起三门动业’。”

《亲友书》与《入行论》皆如是说。如三十七道品的四正断中所说:“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具有精进则所欲功德皆能成办,若根本无有精进,则少许功德亦无从生起,如是纵然具有信心、悲心等,但仅缺精进者,终将一事无成。如《念住经》云:“谁有诸烦恼,独本谓懈怠,若有一懈怠,此无一切法。”故《菩萨本行经》云:“一切诸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因此切莫忽视精进,精进的反面就是懈怠。

《阿含经》云:“懈怠为一切恶法之本,精进为一切善法之本。”又如经云:“能除诸苦及冥暗,即能永断恶趣本,诸佛所赞圣精进,故当恒常依止修。”是故必须依靠精进心才能成办一切所欲之事,倘若一个人仅具智慧,不具精进,则无多大意义。若仅具精进,不具智慧,其收益必定无量。持明无畏洲大师亦云:“无精进之士,具智财权力,皆不能救彼,犹如一商主,有舟无船浆。”慈诚罗珠大堪布亦曾经说过:“修行人不怕没有智慧,最怕没有精进心。”如果一个人不但具有精进心,亦具有高深的智慧,则可称为两全其美之人,因为很多经论中都将精进喻如双足,智慧喻如取舍之双眼。《宝鬘论》云:“故谓佛久远,智者无退屈,为尽过集德,恒勤修资粮。”

《庄严经论》云:“资粮善中勤第一,谓依此故彼后得,精进现为胜乐住,及世出世诸成就,精进能得三有财,精进能得善清净,精进度越萨迦耶,精进得佛妙菩提。”因此为成办自他二利、生死道业,故于精进应当刻不容缓。《入菩萨行论》云:“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况我生为人,明辨利与害,行持若不废,何故不证觉。”

又《宝云经》云:“菩萨应念所有如来应正等觉,谓诸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此等皆以如是方便,如是修道,如是精进,已现等觉,今现等觉,当现等觉。”又云:“此诸如来亦非皆是成如来已而现等觉,故我亦当于其上正等菩提而现等觉,我亦应发共同一切有情精进,普缘一切有情精进,如是如是。”
   

一般来说,在心相续中,无论现在需要生起前所未有的福慧二种资粮,或稳固前所已生的福慧二资,现欲令其增长广大等,皆依精进方能成办。心刹那亦不散乱,恒时精进不懈地修行善法,特别是对善法生起强烈的欢喜,此心永不退转、百折不挠。如《庄严经论》云:“肩负众生解脱重任的菩萨们容不得一丝迟缓。”故应时时刻刻饮食适量,睡眠适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策励精勤地成办自他二利的广大事业。

《瑜伽菩萨地论》云:“唯有精进,方能修证菩提善法取胜之因,余则不尔,故诸如来称赞精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故《庄严经论》云:“具进受用无能胜,具进烦恼不能胜,具进厌患不能胜,具进少得不能胜。”

《摄波罗蜜多论》云:“若具无厌大精进,不得不证皆非有。”又云:“非人皆喜饶利彼,能得一切三摩地,昼夜诸时不空度,功能资粮无劣少,获得诸义过人法,如青莲花极增长。”《入行论》云:“故应除疲厌,驭驾觉心驹,从乐趋胜乐,智者宁退怯。”由此可见,精进对修行人是如此重要,当如《大圆满前行》中所说“以观修死亡无常、轮回苦性等来鞭策应具之精进心”最为殊胜。然而四地菩萨因为精进度最极炽盛的缘故,能发生智慧之火焰,并运用此智慧火焰来焚烧烦恼诸障之薪,故此称为焰慧地。

辛贰、此地之释词
     

此地佛子由勤修,菩提分法发慧焰,
     

较前赤光尤超胜。
   

此第四地的佛子,由于勤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较前增胜,其相续中发出的智慧光焰亦较前第三地时所发之赤金色光尤为超胜。以发增上正智火焰,故名焰慧地。如《宝鬘论》云:“第四名焰慧,发正智焰故,一切菩提分,增上修习故,彼招异熟果,作夜摩天王,善能破一切,萨迦耶见等。”
   

所谓菩提分法者:略为七菩提分法,广为三十七菩提分法。按大乘观点而言,一.下资粮道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中资粮道修四正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三.上资粮道修四神足:欲神足(正欲引生的禅定),勤神足(以精勤力所得之定),心神足(有曾经习定的种子),观神足(用智慧观察所得之三摩地);四.加行道中暖位与顶位时修五根:信根(正信三宝),精进根(勇于善法之行),念根(不忘失正知正念),定根(住善法所缘,不随烦恼与外境所转而一心专注),慧根(能正确分别邪、正、是非);五.加行道中的忍位与胜法位时修五力:即前述五根,尔时增胜有力、更不退转,并且能有力地令它随转,故为五力;六.见道修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七.修道位修八正道分:正见,正语,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圣道分。以上从资粮道至修道共有三十七菩提分法。

清凉国师云:“三十七品总有七类,一对治颠倒道,即四念处。二断诸懈怠道,即四正勤。三引发神通道,即四神足。四现观方便道,所谓五根五亲近现观道,即是五力。六现观身体道,谓七觉分。七现观后起道,谓八正道。”是故当知,在上上道中已圆满具备下下道之功德。
   

复于究竟解脱果位之无上津梁、无上密咒金刚乘中,亦有五道十地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云:“首于具相上师之前,获得能成熟之四种灌顶,使自相续成熟后,如理守护总、别、殊胜诸誓言。便随现有大等净之正见,如理修学二次第道,渐次圆满五道。彼亦,首先将自他之身等皆观修为本净坛城轮性,心安住于空性离戏大等双运之理者为身念住;一切觉受分别皆随转为大乐智慧者为受念住;心与心所之一切戏论,皆专持于心性光明本性界为心念住;轮涅现有之一切诸法,皆行于净等无取无舍者为法念住。如是于幻网殊胜续中所说也。

大乘念住胜过小乘之理,弥勒菩萨在《辩中边论》中云:‘由缘作意得,菩萨已增胜。’密宗胜过显宗之理亦复如是,因为彼缘自他身等。总之,由缘轮涅一切诸法,彼等本来大等净无别而作意,最后得果不必历经余道,此乃密宗之理。是故于显宗世俗中取舍轮涅,然此处以等净轮涅无二之理而入道也。如是生起四念住性之密宗小资粮道,彼者增上,生起四正断性之中资粮道,又彼者增上,生起四神足性之大资粮道。如是于资粮道时,主要以闻思智慧来衡量等净胜谛无二义故,是以推知为主,因此时精勤使自相续生起圣道之因生圆次第故,名为资粮道也。”
   

复次,又云:“行持生圆次第愈增长,以修习领受为主,以共相式衡量所诠义实相,即生起四加行道。如是最初于自相续生起见道如火智前兆之能诠喻智者,名为暖位加行道;通达等净圣谛无二实相之智,以及彼助信等五根之性,彼已增上,信等五根虽未圆力,然诸不稳固善中,已成顶点故,生起顶位加行道智;此顶位时五根者,不被各逆品所摧毁,即成五力之性,何时于自续生起如是现证,方名忍位加行道;对法性真义实相,以特殊领受,心力能及,故谓忍位加行道。

彼已增上,于自续生起能了真实义智之究竟喻智者为胜法位,因于世间道中,更无余胜,并且彼能引生圣道,故名为胜法位加行道。如是此等皆能行于见道之故,名为加行道也。”
   

又云:“如是究竟加行道智,能引出无二取之见道,现见所诠义智的自相,如见空中真月,便具足现见法性圣谛智,如是现证七觉支。复次,于自续生起现见现有大等净之正见,已具足八正道性之密咒修道。彼亦,由九地而分九障,如自相续生起第二地智慧,即是上上修断之对治,如是依次推知,最后下下修断之对治是十地最后究竟有学智,其以究竟道之金刚喻定而入定于究竟实相之力,断尽二障种子及诸极微习气,便立即于解脱道中,成就无学道双运极净身智之殊胜佛果也。彼诸道地名位皆与显宗乘相同,当如是了知,诸论中所说彼等各证相功德皆于显密相同。

如是五道者,是对法性等性实相义光明之见相不同,而如是安立之。即此资粮道有闻思推知光明,加行道喻光明,见道义光明,修道有学光明,无学道究竟光明,应当如是了知也。在圣地即现前法性分虽无差别,而其愈上愈得明现故,此分有极大差别。然诸圣者各别自证之境界,以闻思之心,无法辨别思维,如同空中鸟迹不能执彼。然依所得明现,后得生起之定解,及圆满断证功德等不同之理,便可抉择十地之差别也。”
   

此处尚应了知,金刚顶乘大圆满中,在以窍诀将果转为道用而修证的自然本智之中,圆满具备十度波罗蜜多之一切功德。如罗清旦玛西饶在《大幻化网广释·金刚手教言》中云:“无上果乘大圆满时已说金刚顶乘大圆满自然本智中圆满具备了一至十地、十度波罗蜜多所有修法功德:现证法界大平等性的自相故,具足第一极喜地之功德;清净一切邪见的垢障故,具足第二无垢地之功德;心性自现故,永无止息地广利有情,具足第三发光地之功德;自证之本性恒时光明故,具足第四焰慧地之功德;同时成办自他二利故,具足第五难胜地之功德;心性本无所境而自现故,具足第六现前地之功德;息灭一切邪见及执著故,具足第七远行地之功德;自性中本无散乱的所境故,具足第八不动地之功德;具备任运自成智慧之功德故,具足第九善慧地之功德;成一切功德之来源故,具足第十法云地之功德;各别自证智慧的光明周遍故,具足十一普光地之功德。”

对此无垢光尊者与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其余大圆满窍诀书中亦多有如是宣说。此外,成就者布玛麦扎于《普贤通彻密意》等续部中云:“甚深大圆满极密部之究竟正行,无上利根者所修,勿须经过余下八乘所说的五道十地之分位次第,如普贤王如来。”此与禅宗之顿悟法门等比较相似,此不繁述。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8-7 22:49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虽然在三地以前就具有如是三十七菩提(三十七道品)之修法,但非如第四地时以不共精进力刹那亦不懈怠、不散乱而增胜之修力圆满,故此仅从精进力之反体而言,彼菩萨之心相续中所生智慧光焰亦尤为增上广大。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中云:虽然大小乘弟子皆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然其二者之间却有一定差别,比如小乘修行者,在修四念处时,彼之所缘境主要是自相续之身体等,大乘行者在如是修行时,其所缘境是外、内、共同身三种,故仅从所缘境这一角度而言,大乘已超胜了小乘。

在修行时,小乘行者仅仅修无常、苦、空、无我等,大乘菩萨出定时,于名言世俗谛中不但如是了知无常、苦、空、无我等法,且如梦如幻般不执著而修。在胜义谛中远离常、无常、苦、乐、我、无我、空、非空等三十二增益,无分别智安住于法界本性而修,故从修法这一角度而言亦超胜小乘等。于《现证庄严论》及小乘《俱舍论》以及彼等注释中皆有详细论述。
   

何故说为焰慧地呢?这是观待三地菩萨于出定位中所发之赤金色光,到达四地时因智慧较前度超胜深广故此光焰更加增上灿烂、耀眼,此光既不是人为,亦非心为,而是智慧之力自然发射的无为光焰,故称为焰慧地。

大乘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

           资粮道:下位——四念处
                  中位——四正断
                  上位——四神足

三十七道品 加行道 暖位  
                         五根
                  顶位
                  
                  忍位
                         五力
                  胜法位


           见道:极喜地——七菩提分
           修道——八圣道


    注:1无垢地至法云地属修道所摄,彼诸共同修法为八圣道。(此分法依据大乘《俱舍论》与《现证庄严论》)
        2 大乘无学道已经圆满具足此等一切功德。



小乘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


           
           资粮道——四念处:下位

                             中位

                             上位

三十七道品 加行道:暖位——四正断
                   顶位——四神足
                   忍位——五根
                   胜法位——五力


            见道——八圣道

            修道——七菩提分


注:1  此分法依据小乘《俱舍论》。
    2  小乘无学道之阿罗汉已圆具上述一切功德。

执著而修。在胜义谛中远离常、无常、苦、乐、我、无我、空、非空等三十二增益,无分别智安住于法界本性而修,故从修法这一角度而言亦超胜小乘等。于《现证庄严论》及小乘《俱舍论》以及彼等注释中皆有详细论述。

何故说为焰慧地呢?这是观待三地菩萨于出定位中所发之赤金色光,到达四地时因智慧较前度超胜深广故此光焰更加增上灿烂、耀眼,此光既不是人为,亦非心为,而是智慧之力自然发射的无为光焰,故称为焰慧地。

辛叁、所断之差别

自见所属皆遍尽。

自见谓微细萨迦耶之我见,凡是此见所属之俱生我见,尔时悉皆遍尽。

如经云:“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见为首,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生起的执著,出没思维,观察治故,我所故,财物故,著处故,于如是等一切皆离。”其尽者,是指永断此地中应断的人、法二执之种子,非谓断证圆满之一切障碍皆尽。《华严经》云:“身见为首六十二,我及我所无量种,蕴界处等诸取著,此四地中一切离。”

《成唯识论》云:“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华严疏钞》云:“由诸菩提分法,焚烧一切障故,障即二障。复云:以菩提分慧为焰自性,以惑智二障为薪自性,此地菩萨能起焰慧,烧二障薪,名焰慧地。”

按宁玛派自宗讲,即断二障之俱生种子,凡是相对四地作障碍之一切执著悉皆灭尽,若能了达其本体空性则为智慧,未如是了达者则形成无明妄执,如日光与黑暗之对立一样,当生起真实证悟空性的智慧之际,一切执著的痴暗亦就自然灭尽,现前明空大双运的法界本体。
庚贰、结尾本品

入中论第四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日光疏第四胜义菩提心终



第五胜义菩提心



己伍(难胜地)分二:一、真实;二、结尾本品。
庚壹(真实)分二:一、差别地之释词;二、差别地之功德。
辛壹、差别地之释词

大士住于难胜地,一切诸魔莫能胜。


大善士住于第五难胜地之时,一切世间诸天魔王皆莫能超胜,何况其余诸魔眷属,故为难胜地。

《宝鬘论》云:“第五极难胜,诸魔难胜故,善知圣谛等,微妙深义故,此所感异熟,作睹史天王,能破诸外道,烦恼恶见处。”五地菩萨通达了圣谛本性,彻悟了微妙深义,故能强有力地降伏前所未能降伏之一切魔众。因此菩萨唯有到达难胜地时以其定力不共增胜圆满之故,无论任何外在之魔力都无机可乘、无力阻挠或动摇大菩萨之修证境界。彼菩萨以自所行定力能彻底降伏一切魔众。

《十住论》云:“功德力成,一切诸魔不能坏,故名难胜地。”

魔众之种类虽然众多,但可以归摄为四种:烦恼魔:众生因烦恼魔而轮回生死不得解脱;死魔:使众生在轮回中感受不同的种种痛苦而死亡;五蕴魔:即有漏法的刹那生灭、毫无坚实的无常本体;天魔:若修行人欲出离三界轮回而寻求正法,天魔就会乘机造种种违缘来加以阻碍,企图令彼修行半途而废,使之成为魔眷属。实际上这些魔众的来源,主要是内在的分别心,没有一个外在自相实有之魔存在,即便是外面有魔,那亦不过是内在分别心反射的一种影像而已。因此若能善加调伏内在的分别心,则于一切外魔亦能自然降伏。

如五地菩萨因禅定力不共增胜圆满,当然亦就寂灭了内在的一切分别心,因此外在的一切魔众亦就无机可乘而不攻自破。曾经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里闭关修行,一时来了众多魔女,尊者采用各种降伏法,亦无济于事,反而招来更多魔女,尔时尊者立即忆念起上师曾经介绍的窍诀,一切都是心之幻现,除心以外别无一法,心之本性亦本空离根,这时诸魔女刹那生畏而曰:“本习气魔由心生,倘若不知心本性,汝虽劝逐吾不去,若未证悟自心空,似我之魔不可数,若已认识自心性,违缘皆现为助伴,我罗刹女亦为仆。”

言毕顶礼而去。因此一旦认知一切诸法皆为分别心的自现,进而寂灭了内在的分别心,自然亦就不再受到任何魔众的干扰与阻碍,而顺利地踏上解脱之道、速疾通达成佛的究竟彼岸。
辛贰、差别地之功德

静虑增胜极善知,善慧诸谛微妙性。


五地菩萨以静虑波罗蜜多最为增胜圆满,安住于真实之三摩地,永不再为一切散乱等障碍所扰,又此地菩萨非但静虑度增胜圆满,且于心相续中生起前所不共之深广智慧,极能善巧地了知善慧诸谛之微妙法性。《显扬论》云:“证得极净缘谛,所知诸微妙慧。”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云:“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如《菩萨地论》云:‘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当知即是菩萨静虑自在。’《入行论》云:‘既发精进已,意当住等持’。”静虑的具体修法将在下文第六品中广述。

于六度波罗蜜多中,前三度为方便之福德资粮,静虑度与智慧度为甚深的智慧资粮。其中精进度则为二种资粮之共因。依不共深奥的微妙智慧,极能善证涵盖一切所知之诸谛本性。如四谛、二谛,实际上皆与法界本性等无差别,不过于通达法界本性之途径则有所不同,亦即佛以大悲心暂时引度众生之方便不同而已。

按轮回、涅槃之因与果可分为四谛:轮回中一切有漏法之因是集谛,其果是苦谛,涅槃之因是道谛,其无漏果是灭谛。

苦谛与集谛是由业和烦恼组合而成,唯依道谛与灭谛才能予以正断,乃至苦集二谛存在之际,真实的道谛与灭谛就难以产生,一旦依靠道谛现前真实灭谛时,就能断除我执,灭尽痛苦,获得解脱之殊胜安乐。

是否万法皆可归摄于四谛中呢?这亦不定,比如清净刹土就不包括在四谛中。

《现证庄严论注释》云:为使相应小乘根器的弟子能暂时解脱轮回,获得涅槃之安乐,故佛陀以大悲心为小乘弟子宣说了四谛fa 轮。并非指一切所知法皆能包括在四谛中。小乘根器的弟子依四谛法修习后,暂时能解脱轮回诸苦,获得涅槃安乐,好象在安乐之境界中休息片刻,最终必将趣入大乘道修习,得证究竟解脱之乐果。

因此切莫蔑视小乘教法,因为小乘法亦是某些根机的弟子趣入大乘道之必经过程,在有些密续中说:顶乘大圆满亦必须首先圆具一切有部以上之所有功德。

总而言之,佛陀主要为相应某些弟子的根器,而宣说了四谛fa 轮。

设作是念,世尊唯说二谛法,即世俗谛与胜义谛,岂有四谛法存在?如《父子相会经》云:“世间智者于实法,不从他闻自然解,所谓世俗胜义谛,离此更无第三法。”

《中论》亦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谓世俗谛,二谓胜义谛。除此二谛外,岂有第四谛?”(按现空二谛而言之,)答曰:虽然无有二谛不摄之法,但为显示所取所舍各有因果故说了四谛法,其实苦集道三者属于世俗谛,灭谛属于胜义谛。

《六十正理论释》云:“涅槃乃为胜义谛,其余三谛为世俗。”本论自释中亦云:“彼苦集道谛是世俗谛,灭谛是胜义谛。”因此究竟来说,四谛二谛皆为一致、本无差别,轮涅所摄之一切诸法皆可总摄于二谛中。一切诸法暂时的显现乃分别心之所境,故为世俗谛;不可思议的甚深智慧所通达之境界,是超离四边八戏、究竟无相之法界本性,故为胜义谛。

如《法界赞》云:“由不知法性,流转于三有,敬礼彼法界,遍住诸有情,原为生死因,若已善净治,清净即涅槃,亦即为法身。”如是五地菩萨安住于真实无漏的三摩地中,以此禅定力所增胜不可思议的智慧,现证了二谛无别之微妙法性。虽然在此地以前亦有深邃的智慧来了悟诸法本性,但非如五地时以究竟等持力增胜智慧境界之清晰圆满,就如同近见一个人与远见一个人之差别,如是一至五地中以出世无漏的智慧现见法界本性之清晰度亦有与此比喻相同的差别也。

庚二、结尾本品

入中论第五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日光疏第五胜义菩提心终



第六胜义菩提心



第六品是整个《入中论》全文的精华品,主要抉择了第二转般若fa 轮的微妙精要,宛若人的命根心脏一般。在本品中特别深广的抉择并论述了佛陀第二转般若无相fa 轮中一切经部的究竟密意——离戏大空性。

同时亦着重抉择了《十地经》所述六地菩萨通达的十平等性,因此本论主要依靠第六品而得名《入中论》。由是当知,本论第六品并非讲暂时因或不了义法,而是讲述最了义之究竟深要,是其它论典不可比拟的。因唯依该品方能如实了达第二佛陀吉祥怙主龙树的究竟意趣故。

如本论云:“如离于本论,余论无此法,智者定当知,此义非余有。”其中不但意义深广重要,亦尽然诠示了成就佛果的根本要因。无论是自己修持还是为他人宣讲显密所诠胜义谛的法界本义时,皆应了达中观应成派着重抉择诸法大空离戏的本性,才不致于落入常断等诸戏论坑中,《中论》的究竟密意亦即如此。

在二种资粮中,智慧资粮最为主要。因为彼诸众生于轮回中不得解脱、再再转生的受苦之因,主要是人法二执,其直接唯一的对治法又是通达无我空性的智慧。若不修习空性,则无论修习其它任何法门均不能打破实有的执著,由此亦不能安住实相般若的究竟本性。因此无论净宗、禅宗、密宗的究竟密意都是建立在以中观应成派为主所抉择大空性的基础上。然此甚深的般若智慧,又是有赖于闻思本论的精华品方得生起。

《宝性论》云:“修行断诸障,非慧不能除,慧除烦恼障,亦能除智障。闻法为慧因,是故闻法胜,何况闻法已,复能生信心。”不在余品讲述、唯于第六品中才为讲述所知法是胜义谛的究竟大空性、能知者为般若智慧的原因何在?其根据是本论的第六品中主讲现前地,菩萨安住此地时最为增胜的是十度中甚深无漏的般若波罗蜜多,真实通达的所知法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大空性,能境是超离一切执著的无漏智慧故。

戊贰(现前地)分二:一、真实;二、结尾本品。

己壹(真实)分三:一、略说能境地之体性;二、广说所境空性;三、说此地功德而结尾。

庚壹、略说能境地之体性

现前住于正定心,正等觉法皆现前,


现见缘起真实性,由住般若得灭定。


现前地菩萨已经获得灭定的根本智慧,现见了胜义的法界本面,安住于如然、本来的法性之中,正定之心极其稳固,并且正等正觉之不共功德妙法亦悉皆现前,如是现见大乘不共世俗缘起法的真实本性,皆由安住第六度般若波罗蜜多而获得真实不共的法界灭定。

此处分别用三种理据来确认现前地能境的体相:

现前住于正定心:六地菩萨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中,以大乘不共甚深的大般若智现见了究竟法界的真实本面,任运自在地正定于本基觉性的本体之中,如是说为现前地。

正等觉法皆现前:正等觉乃佛陀果位,其果具有甚多殊胜功德,诸如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二十一部无漏功德,彼诸殊胜功德皆于此地时现前,故此地菩萨距离佛果已是相去不远、成就在望了。如同往诣宝洲取宝,逐渐趋近时,虽然尚未真实抵达,但可以现量遥见宝洲一般,如是说为现前地。

现见缘起真实性:依靠第五地而见殊胜道谛,在第六地时现见了缘起的真实本性。所谓现见并非指现量依眼看见,亦非想像或意会,而是亲证、体验,亦就是通常所说的悟入、现证之义。诸法在世俗谛中都是缘起和合的观待法,在胜义谛中的本性却是本空离根的。

无论入定或出定皆依道而修,于一切缘起法的本性悉已亲证、觉受,如是说为现前地。《宝鬘论》云:“第六名现前,现证佛法故,由修止观道,得灭定增广,此地异熟果,作善化天王,声闻无能夺,能灭诸我慢。”

何故只有现见缘起、通达空性的六地菩萨才始能获得不共灭定呢?由于入灭定直接的根本近取因是甚深的微妙智慧,其入真实灭定于本论第一品的注释中已简略概述,即十度中不共增胜第六般若波罗蜜多的殊胜力,致使唯达七地时无须任何加行、功用等助力而任运自在地于灭定刹那刹那能起能入。虽然在六地以前皆具修道的无漏智慧,但并非能任运入灭定的微妙智慧。因为六地以前菩萨共同所修的十度,却远远不如现前地菩萨不共增胜、深广无漏的大般若智那样殊胜了义,此地又被称为最殊胜的般若地。

彼菩萨现证了出世无漏的般若本性,入根本慧定时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的大法界,出定时依如梦如幻而修,因此现前地菩萨已日臻圆满地具足了刹那任运起入灭定之因,故尔说为获得灭定。此前未能获得如是灭定,是因为智慧波罗蜜多唯于现前地时方得增胜、圆满,仅于布施、持戒等其余波罗蜜多增胜圆满却无法获得如此殊胜的灭定。

关于灭定这一问题在雪域各大宗派却说法不一、均持有不同的观点。有者认为是指小乘的共同灭定。宁玛派自宗全知麦彭仁波切则说:此并非小乘的灭定,而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灭定,此灭定在小乘中决定无有。虽然对此不用怀疑,但为使他宗能正信这种观点而引用教证来作进一步阐明。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第七品中云:“入灭定者,谓入实际,说真如名灭,此中息灭一切戏论故。”由此可见,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讲法是极为应理的。上述是现前地能境的体相与所增胜不共之功德。

庚贰(广说所境空性)分二:一、宣说空性之深义;二、真实宣说具深义空性。

辛壹、宣说空性之深义

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


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圣果。


在无量功德中般若功德最为第一,它是成就佛果的根本近取因。如同有眼目者能自在地引导无量盲人到达所欲的止境(目的地),如是以修道中的第六智慧波罗蜜多能毫无颠倒地明见正道与非道,以此便能摄取如同无眼般的其余施、戒等波罗蜜多之一切功德而趣达圣位佛果。

《般若摄颂》云:“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廓,阙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倘若未以甚深智慧来摄持布施、持戒等功德,则终将不成出世无漏的波罗蜜多,而为世间波罗蜜多所摄,以此即便是感果亦不过是人天善趣而已,不能获得究竟解脱之果。比如果实的根本近取因是种子,其助缘是阳光水土,如是得成究竟佛果的根本近取因是般若波罗蜜多,其助缘是布施、持戒等其余波罗蜜多,倘若这些因缘全然不具,则于得成佛果就根本无从谈起。比如盲人,若无明眼者引导,非但不能到达所欲之处,且易跌落沟涯等险境。如云:“一盲引众盲,相牵入悬崖。”

《大智度论》亦云:“复次能与众生大果报,无量无尽,常不变异。所谓涅槃,余五波罗蜜不能尔,布施等离般若波罗蜜,能与世间果报,不得名大。”当知前述布施、持戒等五度皆为增胜圆满第六智慧度所施设的方便,故一至六度是方便与方便所生的关系。《入菩萨行论》云:“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生空性慧。”《般若八千颂》亦云:“须菩提,所有江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随同恒河而入于大海,须菩提,如是五度波罗蜜多,亦是若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则至一切智智之位也。”亦如《金刚经》云:“善现,如士夫入于暗室都无所见,当知菩萨若堕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善现,如明眼士夫,过夜晓已日光出时见种种色,当知菩萨不堕于事而行布施亦复如是。”大般若智亦是修行者破除实执分别心、遣除二障种子的唯一对治法。

佛法中所说的功德尽管浩如烟海、说莫能尽,但可以总摄为两大类,即如有眼般的智慧功德与无眼般的方便功德。《大智度论》云:“五波罗密如同盲,现前智度乃为导。”在六度中如同盲人般之功德是施、戒等前五度波罗蜜多;如同明眼般之功德,是第六智慧波罗蜜多。若依无眼功德趣达圣果者,单凭此力绝无能至,必须借助或依靠明眼功德之引导方能到达所欲的究竟彼岸。由此可见无论什么功德,若无般若(智慧)摄持,根本不能成为出世无漏之功德,如是非但不能获得佛果,且于出离生死轮回的声缘罗汉果亦不可能获得。如《般若摄颂》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皆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又佛经中云:“若诸菩萨不住般若信解大乘,则于大乘中纵修何法,我终不说能得出离。”

《大智度论》云:“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是故当知,唯依胜妙空性的智慧才能真实地通达胜义谛、现证法界本面,如果仅仅凭借前五度功德之‘自力’却无法现见,必须依靠智慧之‘它力’相应后,寂灭现行的分别妄执后才能现见。是故唯以出世无漏的智慧来摄持,方令前五度成为出世无漏的波罗蜜多。龙树菩萨在《集经论》中云:“若能信解甚深法,便能摄集诸福德,乃至未成佛以来,世出世业皆成办。”

行者当于佛陀宣说第二转无相fa 轮的般若经中,了知大乘的有学道中主要是以智慧而修,为使智慧增胜、稳固,故于二转法 lun中未作广泛抉择前方便五度波罗蜜多,而是着重抉择了般若波罗蜜多。在学道修行的过程中不仅真实通达般若度甚为重要,修习般若空性亦是成就佛果不可缺少的根本行门。若能具备智慧,则于世出世间的一切事业皆能究竟圆满地成办,依此便能直接遣除以至灭尽自他二利的种种障碍。

此智亦并非无因无缘所生,而是依靠修积布施、持戒、忍辱等福德资粮以及闻思了义的般若经部以及中观论部等教义,方能逐渐生起,即所谓法不孤起,必仗缘生。其次第首先是由闻思生起相似智慧,依此逐渐起修后转识成真实智慧,如是在方便福资的辅助或滋养下方得增胜、圆满、究竟的无上智慧而直取佛果。

《澄清宝珠论》云:“如王入沙场,四兵亦随王行,如是果位佛母一切智智之不共真因者,即是道之根本智慧故,彼能断二障,亦能究竟二智,其余波罗蜜多非但不能如是,且唯有智慧度摄持彼等时,方得波罗蜜多之名,并能至于佛位。总之,诸道根本唯依智慧,彼能断证究竟,彼之助缘方便,已说施等,主要为智慧不可缺少也。”由是当知智慧波罗蜜多如君王一般,布施、持戒等其余波罗蜜多如眷属一般,以如是主次之别而喻知智慧的重要性。为此不仅月称论师,且显密诸大论师皆异口同声地如是宣说过。

曾有禅宗大德,如六祖慧能大师云:“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憨山大师亦云:“般若乃诸佛之母,菩萨之真因,豁破无明,直达涅槃彼岸。”又如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云:“若显法身得解脱者,其功全由般若,一切万行无不由般若而成立者也。”从佛经圣教而言,《般若十万颂》等中亦有这样类似的句义,在这些了义的教典中着重宣说了甚深空性的义理及其通达的殊胜智慧等不共功德。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8-7 22:52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辛贰(真实宣说具深义空性)分三:一、如何传相;二、为谁传法;三、所讲之法。

壬壹、如何传相

如彼通达甚深法,依于经教及正理,
如是龙猛诸论中,随所安立今当说。
   

如彼现前地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所通达的甚深法性,并非普通世人的境界,故月称论师慈悲地告诫学者,必须依于着重宣说空性法义的经教以及诸大论师用来抉择彼之甚深理论,方能契证缘起性空的究竟真理。所以本论的作者月称论师说,我是依于龙猛菩萨的中观诸论中所弘立的甚深理论,随所安立而今当如实地为有缘学者宣说。
   

由于本品中所宣说的是六地菩萨以增胜无漏智慧所通达法界的甚深本义。设有疑曰:此义当如何明鉴?月称论师很谦逊地回曰:如是境界非吾自力所能通达,应当往诣六地以上菩萨或佛前咨启。又问,仅随经部、不随论部是否能真实抉择般若经与《十地经》等中明示圣者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吗?答曰:虽然圣教中已有直接宣说此等深义,但佛之密意深难莫测,非我浅慧所能揣度。对甚深法性无有丝毫体悟的异生凡夫来说,若不凭借经教正理以及传承上师的教言,仅凭各人的臆测所述定有错谬之处。

古大德亦云:“离经一字,允为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龙猛菩萨是真实无倒彻悟甚深经教,广泛地开显了第二转无相fa 轮的究竟密意,且以自力而直接弘扬般若空性,彼著之中观诸论典中揭示了诸法的究竟实相——本来大空离戏之真理。是故月称论师主要依靠龙猛菩萨的甚深教理,而如实地宣说了《入中论》第六品的深义。
   

月称菩萨此言约有两种必要:一是谦逊,因为本论是主依般若圣教、中观理论及传承上师的窍诀而著之故。二是令未来的传讲者与造论者遣除傲慢,不得妄自立宗、标新立异,而应遵从祖师大德的意趣知见而立论。因为凡夫异生以自力无能通达佛经密意,若欲证悟实相本性,必须依靠教理窍诀,月称论师对后学者恩赐了这般殊胜的教言。
   

若问:云何得知龙猛菩萨已无倒诠释甚深经教的究竟密意、又如何得知他是正确无误地创立以及弘扬中观的无上派系呢?答曰:此由教证可知。因为世尊曾于《楞伽经》中授记说:“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刹。”

此说龙猛菩萨所弘扬的中观正道能离有无诸边、诠释大乘了义的般若教法。又于《大云经》中云:“我灭度后,满四百年,此童子转为比丘,其名曰龙,广弘吾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生光如来,应正等觉果位。”
   

一般来说佛陀轻易不为弘扬佛法的众大德授记,却为龙猛、无著等圣者菩萨直接授记,是有很大的必要。因为龙猛菩萨在创立中观派、弘扬般若中道时,印度曾有一些学而不精的唯识论师及傲慢声闻诽谤谩斥彼为魔之化身。佛陀则以大慈悲心为除众人疑惑、免造无义罪业而作如是授记。

所以彼圣者菩萨决定能无倒诠释圣教的暂究密意,唯依这些可靠的圣教理论来观察抉择诸法本性,树立殊胜的中观正见,以此正见观照修行,断除一切实执分别心后方能通达胜义谛的究竟大空性。其中圣教主要是《般若十万颂》等经部与龙树菩萨所著《中观颂》等论部;理论即是抉择胜义空性的正理。遂于自续派与应成派有共同的五大正理,应成派有不共的四大正理。
   

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修证的所境都是一味无别的。按宁玛派自宗而言,在一地以下异生的境界中,显宗、密宗是有一定的差别,在已达一地的圣者境界中,显宗、密宗则无有差别,是一如平等的。再者,密续部中说,修持密法者可以即生速证佛果。显宗的《般若二万五千颂》等了义经中亦说:“获得见道已,若有希求者,七日可成佛。”如是所说也。
   

法性本体本无少许迁变,是本来空寂清净的,然诸众生尚未如是了知而处于迷盲、颠倒实执之中,一旦彻悟诸法本性、破除分别实执,远离二障垢染后再不会有不净色法的显现与颠倒执著,亦无任何苦害等违缘所扰,如于虚空非但无法染色,更不能于它作少许违害。如是通达真如实相的甚深法性者对自他皆有极大利益,此不仅是得成佛果的根本近取因,亦是真实了义的如意宝。

是则若无智慧,则不能真实体认、悟入,又如何能现前此如意宝呢?当知必须依靠圣教、正理脚踏实地的闻思修行后才能如愿以偿。以显宗而言,欲通达胜义空性者,首先必须闻思甚深教理,次依教理来抉择正见,再依正见如理起修,才能如实地通达、现证法界大空性的本体。

《大般涅槃经》云:“有四种法为大涅槃作近因,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维,四者如法修行。”相对于大圆满来说,中观是以理论伺察、抉择而渐悟诸法本性。因为密宗依靠灌顶、生圆次第、上师瑜伽、方便道、解脱道等种种不共的殊胜方便来直接体悟诸法本性。如大圆满即以自己的信心力与上师的窍诀和加持力而直接体认,彻底现证本基觉性的自然本智。

如《定解宝灯论》云:“然而显宗双运义,是由观察而抉择,密宗直接自体验,现量成立觉性界。”因此显密之间仅有能境是否依靠方便的顿悟与渐悟的差别而已。在修持密法的过程中,生圆次第虽然不是最为了义的修法,但它是了义修法的一种方便,正行大圆满的自然本智亦是由其方便所生。因此修学大中观者,应该依随了义的圣教、理论来抉择胜义谛基的本性,依此修行以至彻悟、现证大空离戏的法界本体。
   

总而言之,直接诠释经部密意的即是圣者所著之论部。虽然圣教经部中本具深义,但鉴于佛之密意深奥,凡夫浅慧难以揣测,故月称菩萨以广大悲心,主要依龙猛菩萨的《中论》等论部而真实无倒地为具善缘信士明示了大乘了义经部中所隐含的无上理趣,对此具善缘信士应当谨持遵循,如理闻思修行是至关重要的。

壬贰(为谁传法)分二:一、认定传讲之法器;二、于彼宣说空性生功德而劝闻。

癸壹、认定传讲之法器

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
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
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
当为彼说胜义谛,其胜义相如下说。
   

倘若诸异生位的初发业者,无倒闻受空性深义后,内心数数引发欢喜,此喜由真实信心所激发,由欢喜故引生眼泪直流、周身毛孔自动竖立等外在之相。由此测知彼补特伽罗的身心相续中已经具有了能生佛慧的种子(此慧表明法身),是可以宣说诸法真实性的法器,必定是堪为大乘空性的契机者,应当为彼宣说胜义谛法要,其胜义之相将在下文分别广述。
   

现前地菩萨所通达的法界深义,应为何等法器宣说呢?毕竟而言,一切众生皆应闻受空性深要,因为彼诸相续中都具有如来藏,仅从这一反体抉择,一切众生毫无差别,分别心亦是本来清净的涅槃妙心。所以不仅大乘之果是唯一,就是得果之道亦是唯一的大乘道。由于众生的烦恼业障轻重不同,暂时的根机亦就有了千差万别,若单立一法则难尽相应对症,因此佛陀以愍念众生的大悲心广为宣说了大小乘的八万四千法蕴来契合种种不同的根器。
   

宜受空性法的法器约有三种:一是上述信解大乘佛慧的有缘弟子,于彼可以直接宣说空性法要;二是通过中观理论遣除诸实执邪见妄心后,可为宣说胜义的空性法义,此理可于破斥他宗观点的中观诸论中了知;三是初学(下根)者依次第调伏分别心堪为法器后,可为宣说空性法要。
   

为能契合无量众生的根器,佛陀转了八万四千法蕴,因此于非法器不能随便宣说空性深法,否则易使生起邪见,导致断灭空等严重的过患。《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执著无因,及断灭论,根机未熟,为说大乘,虽经多时而不能解。

譬如有人不著甲胄,不持刀杖,辄入阵中,必遭伤害,受诸苦恼。”比如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成道时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得犹如甘露之妙法,纵为谁说亦不能了知,故当无言安住于林间。”之后于四十九日中未曾说法。如是寂然安住的原因,亦为避免未能通达甚深教法的弟子生起邪见与谤法之心,造堕落恶趣之业,因此暂未演说教法,这是佛陀慈悲垂念众生之举。当知如理观察、辨析取舍器与非器而应机施教是至关重要的。

在了义诸论中云:“空性法义应该唯于夙植通达空性种子者说,不可为余人说,彼非法器者于空性生起邪执之心,当获重大非义。重大非义者,或因不善巧故,谤毁空性而堕恶趣。或有误解空性深义,颠倒妄执诸法前有后无或名言中根本无有缘起显现法等断见的过失,初生邪见,谤一切因果等法,次著不舍,展转增长。”

《大般若经》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非器诸有情说,不为外道恶见者说,不为懈怠不信者说,不为求法贸易者说,不为贪爱名利者说,不为嫉妒秘吝者说,不为生盲聋哑者说。”

《妙法莲华经》第一品中:“佛告舍利弗,骄慢懈怠,计我见者,莫说此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闻不能解,亦勿为说。”《大般若经·随喜回向品》中说:初发心修学大乘的菩萨,于彼不应直说一切空性深义,因为彼等闻受后,非但易于忘失,且易生大惊怖、疑惑、不信,甚至毫无理由地妄起谤法之心,彼者虽有少分前所具有的信敬、爱乐等心,但亦被这突如其来的事端所摧毁,故于这类众生,首应以大悲心令其信解因果,多说修积功德等方便法,少说空理为妙。

又如《中论》云:“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显句论》(又译作《明句论》)释此颂云:“要不堕于损减世俗边,不违害如影像之业果。要不堕于增益胜义边,知唯无性乃能有业果。”

如果闻受空性却未能真实理解空义的弟子,然于上师具有殊胜信心,亦可听闻空性法要。彼经又云:“若人精进,常修慈悲,不惜身命,乃可为说。”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中云:“若闻而未解,或解而无彼相状,虽暂不知是否堪为甚深法器,然若不违善知识之教诫,亦是堪植通达空性功德之法器也。”又如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云:“求福者随时,非皆说空性,良药不对症,岂非反成毒。”马鸣菩萨亦云:“如无垢衣涂妙色,最初应说惠施等,令彼善心调柔已,次示修习空性理。”
   

是则云何能观知契应空性的法器呢?一般而言,具有神通的上师们可以直接观察弟子相续中的发心如何、对上师及法有否信心、对众生有否大悲心、是否为利众生而发心修证佛果等,圆具如是条件者,可为传授大乘法要。若无神通者,无法现量了知弟子相续中的发心,以及宿世有否修过大乘法等,鉴此应以比量推知。可以从他的外相行为来观察测知而作相应的判断。

若是大乘根器者,必定对大乘法具有极大的信心与欢喜心,一旦闻受到空性的深义时,自然会显露喜出望外、乐不自禁、眼泪自流、汗毛竖立等特征,如同有缘的弟子多年以来寻求自己有缘的上师,一旦荣拜上师之时,求得上师的加持,内心定会自然激动、喜不自禁,外现热泪盈眶等相。
   

概括来说,在大乘中有主依大悲等方便来苏醒色身种姓与依空性智慧来苏醒法身种姓两种。前者是往昔生中长时侧重修习大悲心,今世则以此深厚的习气等方便来苏醒大乘种姓。后者在往昔生中长时侧重修习般若空性,今世则以此深厚的习气来苏醒大乘种姓。以此苏醒大乘种姓的因由,则知有者会有眼泪直流、汉毛竖立等相,有者不定有此相。在前行中虽有侧重悲、智的反体不同或轮番等修法,然一旦趣入真实正道后,则智悲双运一味而修。

简要言之,苏醒色身种姓主要是依靠大悲心,此类众生必须是往昔曾于大乘之广法做过一定的闻思修行,才促使今世生起坚定的殊胜信解;苏醒法身种姓主要依靠空性智慧,此类众生必须是往昔曾于大乘之深法做过一定的闻思修行,才促使今世生起坚定的殊胜信解。在《经观庄严论》《宝性论》、《宝鬘论》及《大圆满心性休息广疏》中亦如是说。这是依靠比量来论断的殊胜法器。如佛经中云:“如见烟因推知火,水鸟亦复推知水。”

癸贰(于彼宣说空性生功德而劝闻)分二:一、生世俗方便之功德;二、生胜义智慧之功德。

子壹、生世俗方便之功德

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
勤行布施修悲心,并修安忍为度生。
善根回向大菩提,复能恭敬诸菩萨。
   

彼诸契合大乘空性深义的法器者,闻受空性正见后,非但不起少分颠倒邪执,而能绝对信解大乘教法,依此如理修习后,必定随生世俗谛的诸多方便功德。本论自释云:“彼器闻受空性正见,如获宝藏而一心善护、不令失坏。”为令空性正见稳固,以致余生中亦不被退失,更加具足修习空性的条件与机缘,应该常时能正受安住于净戒之中。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数数地勤行布施、修习大悲心,并以修习安忍波罗蜜多为根本来成办度化一切众生的广大事业,将自己所造的大小善根一并回向于大菩提道。由于甚深空理乃大乘善知识所开示之法,是故复能恭敬诸大菩萨。
   

修学大乘教法的弟子已苏醒了自相续中本具法身智的种子,闻受空性而生起正见时,如获至宝,为此心里特别欢喜,如善护宝藏般谨持不令失坏,无论遇到什么违缘皆能勇于遣除,以不共欢喜的信心令通达空性的智慧更为增胜、稳固以至究竟圆满。因而作如是念:若毁犯戒行,必将堕入三涂恶趣,导致甚深空性的正见因此而间断,故为增上修习般若空性的顺缘,应该严谨善护净戒,受持清净戒律。

《大般若经》云:“应净修持身语意戒,何以故,为欲引发闻思修故。”又作是念:纵依净戒功德,生为善趣人身,但衣食、处所等极其平凡,甚至短缺,由此常时为寻求生活所需而奔波忙碌,亦成闻思修行空见的违缘,是故为此修行增上顺缘、具足应需条件,当于前述福田、悲田等广行供施,修积福德资粮;又作是念:如果仅修相似空智,不具为利众生的大悲愿心,仅属小乘修法,如上所述以大悲心摄持而修习空性方能引生佛果,故为现前甚深智慧,应当恒时以修习大悲菩提心为根本;又作是念:若不修习安忍,一旦生起粗大的嗔恼之心,不但会导致前功尽弃的过患,且由嗔恚之力堕落恶趣,恒时感受无量痛苦,因而无有机会修习空性,故为增上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顺缘,应当尽力修习安忍。

复为利益度化无量众生,应将自己的一切善根回向菩提。若不回向一切种智,则非成佛之因。若以悲智双运而将一切善根回向菩提,那么一切善根皆成无尽宝藏——妙菩提果之因。一切回向中,又以三轮体空所摄的无相回向最为殊胜。
   

此处尚应了知,末法时期的众生并非全凭自力而今有此闻思修学大乘教法的殊胜机缘,实际均赖于往昔诸佛菩萨的大悲愿心将自善根回向菩提之他力,才促使吾等具备了如是殊胜的法缘。这样随行圣者足迹的修行人,亦应以悲愿菩提心将善根回向菩提,以此将能促使未来众生获得暂时与究竟的极大利益。
   

又见小乘圣者及外道者皆不能以自力象大乘菩萨那样宣说缘起性空的甚深真理,唯有大乘菩萨以胜观智慧体悟法性后,方能如实地宣说,因而对大乘善知识由衷起敬。《胜思维梵天所问经》云:“外道之人,依粗无智,是故不识无我体相,自他身中,执著有我,声闻分知无我,法相复有不知,是故名为中无智暗。”

如是获得空见的大乘行者,由生清净正见,于修广大行愿极其敬重,此乃最应称赞之处。龙树菩萨在《菩提心释》中云:“由知诸法空,复能说业果,此为最甚奇,此乃极希有。”虽然本论颂文的字句上直接讲述了诸菩萨,但实际上亦包括了佛陀在内,原因是学法弟子需要趣入大乘菩萨道修行后,才能证得佛果故。
   

此说随生世俗之方便功德,目的亦为生生世世中能得以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殊胜顺缘,最终息灭轮回诸苦,成究竟佛智。正如《入菩萨行论》中云:“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8-7 22:54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