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身为一个觉性,它本来就具足光明的智慧!

净界法师
    辛二、双破觉非明与不明
    这一段是佛陀回答富楼那尊者的第一个问题。那么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在二乘人的思想当中,清净本然是我们一个真实的体性,山河大地是一个生灭的有为之相。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二乘人的想法是认为清净的东西不能有相状,相状也不能有清净,认为真妄是互相对立的,真不能容妄,妄也不能容真。
    佛陀对这问题以简单的四个字来回答说。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一言以蔽之,就是迷真起妄。不过就是一念迷情的妄动,而产生了很多的虚妄相出来。整个修行当中,无量的法门其实在对治的,就是我们心中的一念迷情,真正的关键在这个地方。
    佛陀必须将迷真起妄的观念详细的说明。这一科就是说明我们真觉的佛性,是非明而且是非不明。
    双征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佛陀先按定我们的本性叫觉明,觉性中有光明,光明中有觉性,是觉明不二的。在觉明不二当中佛陀提出二个问题,来问富楼那尊者。
    佛陀说:为复性明,称名为觉?
    在你看来,这真觉的佛性,是本来就具足般若的光明智慧,才称名为觉,身为一个觉性,它本来就具足光明的智慧?
    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还是说我们真觉的佛性是本来没有智慧光明,必须假借外来的修学,才能够产生智慧的光明,这样子的智慧光明,去照了这个觉性,这个觉性才能称为觉性。也就是说身为一个觉性,到底它本来就具足光明,还是这个觉性本来没有光明,必须假借外面光明的照射,它才有光明?
    佛陀提出这二个问题,请富楼那尊者来加以回答。
    堕妄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富楼那言:真觉的体性,基本上是不具足般若光明的,它只是一个觉性,也就是说它本身是没有具足光明智慧的,它只是一个觉性,它没有具足光明智慧。
    从这一段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富楼那尊者心中所想的是认为,在真觉的觉性当中,必须另外有一种光明的智慧,来照了觉性,觉性才能够产生这种光明。也就是说,觉性本身是没有光明的,必须假借外来的光明来照射。
    这是富楼那尊者的回答。佛陀对这个回答加以否定。
    双破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陀说: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正如你所说的,假若真觉之性是不具足光明的,那就成为无明所相应的觉性。觉性没有光明,那这个觉性就是无明的觉性。有所非觉。如果在觉性之中,一定要有一个有所明的智慧来加上去,那这个觉性就不是真实的觉性。无所非明。若觉性本身不具足光明智慧,那这觉性就不能称为觉明,而成为一种无明,这个觉性就变成一个不觉,变成一种无明。而此没有光明智慧的无明,它绝对不是我们真觉佛性这种湛然光明的体性。
    佛陀的回答等于否定了富楼那尊者的观念。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真本来是没有妄,是因迷故有!




净界法师



    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当然有所谓的对治,有所谓的安住。从对治的角度,大乘佛法的差别不大,基本上就是空假中三观。但是安住的问题却是非常的不同,比方说《唯识学》,《唯识学》讲到生命的根源,说这生命是从哪里来呢?你从什么地方来,它一直追究,到最后找到阿赖耶识,一个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它内心有很多很多的种子,由种子的薰习就产生了根身器界,你前生有这样的业力,所以变现这样的身心世界出来。

    从大乘圆教的思想,是不同意我们从阿赖耶识中来,他认为阿赖耶识是第二义谛,不是第一义谛,它是一念的妄动以后才有的。所以阿赖耶识在破坏以后,显出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本性,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蕅益大师在讲《唯识学》时候他说:《唯识学》的修学法门非常的好,但是有一个缺点。

    什么缺点?说这只龙画得很漂亮,头部也很漂亮,脚也很漂亮,身体也很漂亮,缺乏眼睛。

    说学《唯识》就像龙没有眼睛一样,不知道要会归到哪里去,因为你不能够说,破妄以后会归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个无明的根本,真妄和合,它是一个清净的本性跟无明妄想的结合,你云何应住呢?你敢住在阿赖耶识吗?它是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本。

    《唯识学》是很矛盾的,它依止阿赖耶识为住,最后还有把阿赖耶识给破掉。在天台宗的思想是认为,我们一开始就要安住在真如本性。当然我们不能忽略了《唯识学》,因为《唯识学》它很多的对治法门(相宗),它安立很多的相状,什么是杂染相?什么是清净相?让我们能够分别善恶,分别染净。

    所以蕅益大师认为说,从对治的角度,从治病的角度,我们要取法于《唯识学》;但是从根本的依止,要依止大乘圆教的现前一念心性。所以安住跟对治是不一样的。

    过去有一个医学的杂志它讲出一个公案:

    有一个妈妈带一个小孩子,这小孩子上学的时候,这妈妈就提醒这小孩子说:小华,你要注意,你天生肝脏就不好,你不要玩得太过火。她每次给他的名言就是你天生就是肝脏不好。

    我们知道名言会产生思想,思想久了以后会产生一个相对的执着,所以他认为他的肝脏就是不好,我天生肝脏就不好。所以那医生就觉得很奇怪,我开了很多肝脏的药吃了半天都没改善。后来这医生就找他妈妈,问这是怎么回事呢?然后就,哦!原来你每次都给他一个暗示:你天生肝脏就不好。

    你这个人业障深重,所以你不要老是讲业障深重,你讲业障深重到最后你一定是业障深重。

    后来他妈妈就换了一个口气说:小华,不错哦!你的身体本来是很健康的,你肝脏不好是暂时的,已经改善很多了。小华他就很有信心了,结果这药一吃了以后,结果产生一定的对治的效果。

    所以你看在忏悔法门天台宗讲忏悔,它是从事相的忏悔,我们思惟我们真的造了罪业,我们一念心造了一些罪业。但是它最后一定要入无生观,观想我们这一念心是本自清净,本来无一物,是何处惹尘埃。

    所以天台智者大师警告修行人,说你不要老是认为你业障深重,你一天到晚认为你业障深重,你的结果只有一个,你真的业障深重,因为你执着它。

    理事要圆融,在理体上,我们入根本观的时候,我们要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在因缘上我们也是一样,要面对断恶修善。

    所以你看大乘佛法的信心,说你受菩萨戒,你是怎么得菩萨戒体?你说我要行菩萨道,你要行菩萨道就能得戒体啊!没有那么容易,那是一时的冲动,那不叫戒体。戒体来至于一种智慧观照,你能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虽然我现在业障深重,但是那个是如梦如幻的,当我把如梦如幻生灭的假相剥开以后,我看到我这一念清净的真实体性,跟十方诸佛是没有差别的。从这样的一种称性起修,发起了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所以我们讲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时候,那是怎么发起的?

    那是因为烦恼无自性,所以我们才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那只不过是一念的迷情。你说你刚刚做梦的时候,明明有梦到某某人做什么事情,那只是一念的梦心变现出来,你在做梦的梦心,所以你醒来的时候,觅之了不可得。

    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迷真起妄,真本来是没有妄,是因迷故有,就只是一念的迷情而已。我们本来是健康的,怎么有病呢?那是后来才有的,那是因缘所生才有的。这个观念是非常的重要,这个是大乘的信心。

    所以佛陀在这个地方,先按定二乘人的执着。二乘人是认为我们心中,是本来就有病的,再慢慢的对治,这个观念不对。我们应该认为我们本来是没有病,这个病是虚妄的,用虚妄的药来对治虚妄的病,这就是所谓迷真起妄的观念。

    这一段是一个总说,一个简单的说明。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清净本然怎么就产生身心世界呢?(一)




净界法师



    庚二、别明迷悟

    这地方是详细的说明,我们是怎么样产生迷,佛陀是怎么样的悟,而产生差别的作用,将迷悟的差别相,详细的说出来。(分二:辛一、明众生迷真成妄。辛二、明诸佛悟妄惟真)

    辛一、明众生迷真成妄。

    说明九法界的众生,为什么就是迷真起妄呢?它的虚妄性,山河大地、身心世界是怎么产生的?(分三:壬一、明所起妄因。壬二、明所感妄果。壬三、结果归因)   

    先说明虚妄之因,再讲它所感虚妄之果,最后将因果做一个会归。

    辛一、明众生迷真成妄。
   
    先说明我们产生九法界的因果,主要的最初的原因在哪里。这一段的经文把整个九法界,说是清净本然怎么就产生身心世界的整个过程,把它做详细的说明。这个地方是由细而粗。

    迷真起妄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身为一个性觉,我们众生本具的觉性,本来就具足光明,但是我们凡夫就是多事,没事找事,就产生一个必明。我们在这觉性当中,我们又强加了一个要去明了的智慧出来,一个颠倒的智慧。这个智慧,在佛陀说是一种攀缘心,我们总是觉得安住在清净心好像是不快乐的,应该要去向外攀缘才能够成就快乐,我们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所以产生一个必明,我们强加了一个无明的力量,在这个觉性当中。这就是所谓真如不守自性的一念妄动,所以就使令这一种觉性变成一种虚妄的明觉,就是觉当中强加一个明在上面,就整个变成一个不觉了。本来是一个觉,但是强加一个无明,而产生了不觉。

    这个一念不觉其实是很细的,古德说是在九相之初,在三细六粗之前,这是很早很早的一个颠倒的妄动而已。

    能所对立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觉非所明,因明所立,这是在三细当中的第一个细相出现。

    事实上众生本具的觉性,它本来不是所明的境界,但是我们一念妄动以后,强加一个明了的功能在这觉性上,而产生一个所,这个所就是三细的第一细叫无明业相。

    转本觉的理性而成为无明的业相,也就是说这时候已经把真如本性转成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个个体生命的开始。我们的生命为什么会有所差别?为什么你长得跟我不一样,我长得跟你不一样?那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我们从一个平等的法界当中,创造一个有情生命的开始,就是阿赖耶识。而这阿赖耶识是怎么来的呢?觉非所明,因明所立。当我们无明妄动以后,就把整个觉性转成一个无明业相,这个是阿赖耶识的开始。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明了的无明业相产生以后,就产生一个能明了的能,这个能就是能见相,是三细的第二个。既然产生一个所明了不觉的体性,就会产生一个能明了的一个功能,转本有的智光,而变成能见相。有所就有能,这个都还是在第八识。

    众生相续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这地方是讲到三细的第三相是境界相,就是整个世界产生。

    在整个真如本性当中,本来是没有所谓的同,也没有所谓的异。但是我们前面因为有能、所的对立产生相互作用,就产生一个异相出来,这个异相就是我们说的依报的世界产生。山河大地当然是有差异,像桌子跟椅子不同,椅子跟石头也不同。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第一个异当动词,是不同的意思,第三个异当名词,不同于这些差异相,又产生一个同相。既然有异相就有同相,这个同相是虚空。你的世界要以什么而住呢?当然以虚空而住。

    到这个地方等于是,因为前面能所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虚空,而产生了世界,在有情众生的依报的环境就产生。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这个讲到正报的身心世界。

    虚空的同相跟世界的异相,会产生一种相互的作用,在相互的发明当中,就创造一个无同无异的一个众生相出来。众生为什么说无同无异呢?因为众生是相妄性真。你看相状个个不同,但是他的佛性个个却相同,你也不说它是同,你也不能说它是异,无同无异就是众生相世界。

    我们常说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其实我们的生命开始是先有依报的环境,先有山河大地,然后再有有情众生。它这一段是这个意思,先有世界,然后才有众生。先有世界,然后才有众生,众生跟世界二个开始作用,才有所谓的因果的问题。

    业果相续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前面整个世界众生的产生都还是第八识,到了这一段如是扰乱,相待生劳,第七意识的作用。扰乱怎么说呢?前面的依报的世界还有正报的众生,众生开始看到了依报环境,他要去受用去追求整个依报的环境,想把它占为己有。这时候就产生一个扰,扰动的意思就是一种思虑,也就是我们说的恒审思量,也就是第七意识的产生,开始去思量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这地方的扰主要是第七意识。

    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第六意识产生,前面是偏重法执,这地方我执产生。

    劳久思虑产生久的以后,产生一个尘,这个尘指的是第六意识的一种执取相。我们在看到了很多的树,树上有很多的苹果,就对这个相状产生了执取,有执取就产生了爱取烦恼。劳久发尘,这个尘是一种具生的我执烦恼,是微细的,自相浑浊,是一个分别起的烦恼,是粗的。

    自相浑浊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浑浊是五蕴身心。执取相有二种,一种是任运生起的,第二个要假借名言,我要去思考才会产生。自相浑浊是一种分别的烦恼,它不是具生的,就是我们对于五蕴身心的种种的分别,而捏造一个自我的相状出来,这是分别的我执。劳久发尘这个尘是具生的我执,是比较微细的。

    由第六意识产生以后,产生了爱取的执着,就产生了种种尘劳烦恼,尘劳就是烦恼,因为它是染污的叫灰尘,因为它是躁动的叫做劳。有烦恼当然就产生了业力,产生果报,产生因果的循环。

    我们这样子讲,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答案有二个:一个是迷真起妄,刚开始是一个真如本性的一念迷情妄动,而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众生。

    创造出来以后这个相状,又怎么产生相续呢?

    那就是执妄为真,在妄当中又产生第六意识的爱取,第六意识的爱取,第七意识的执着,产生很多的业力,使令众生世界又能够相续。相续是业力产生的,而刚开始生起的第一个相状是一念妄动,所以迷真起妄产生我们生命的第一个相状。第二、执妄为真使令这个相状辗转的相续下去,又产生了业力。

    这地方的观念是,我们整个身心世界其实就在我们的一念心所变现出来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老和尚心中的妄想

净界法师
    比方说我们讲到一个小故事:老和尚心中的妄想。
    清朝有一个居士叫王鼎实居士,这个居士从小就很聪明,悟性很高,他看什么书一看就懂,而且福报也很大,生活上的受用都非常好。他十六岁的时候去参加一个考试,考完试的时候是住在他亲戚家,考完试的时候觉得身体不舒服,也不吃饭,后来病情就愈转愈严重,他就跟他亲戚说,你拿笔跟纸来,我要写我的遗书,写给我父亲。
    他说:父亲!我的生命即将要结束,你不要伤心,其实我跟你只有十六年的因缘。其实我前生是净山寺的一个老和尚,我身为一个老和尚,我出家以后,修学数十年,几乎成就大道。
    我做老和尚的时候,拿着念珠在外面经行的时候,我看到了二件事情才心动:
    第一个、少年登科者,年轻人考上状元,功名成就以后,敲锣打鼓到寺庙来还愿的时候,我啊!仁者心动,产生羡慕之心,这个妄想没有对治掉。
    第二个、我看到那个大富人家坐的那种美好的车子,有很多的眷属来山上祈福的时候,看到大富人家我也心动。
    这二个心动的关系,我必须为我这二个妄想的心动酬偿我的业力,所以做你的儿子。他说他死了以后,还要投胎一次,他这一生做功名掌握权力,下一生要偿还下一个妄想,来做一个大富人家。
    所以我们常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不要讲那么远,说从真如本性来,这样太远。其实我们现在的身心世界,是从你前生的妄想而来。所以你现在的妄想,当然我们有很多的妄想,其中一个强大势力的就是你的来生。
    《楞严经》一再的告诉我们,外在的世界,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创造出来。
    所以我从什么地方来?我从我前生的其中一个妄想而来。
    《净土宗》说修行一定要对治烦恼。因为老和尚你看他的戒定慧的善根很强,但是他二个妄想没有对治,还好只有十六年,这个妄想打得不是很重。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一念的妄动,产生了世界,产生了众生,众生世界相互作用产生了因果,然后产生生命的相续。这是所谓的迷真起妄,这个是讲到妄因。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清净本然怎么就产生身心世界呢?(二)
净界法师
    壬二、明所感妄果。(分二:癸一、牒上略明二相。癸二、广显三种相续。)
    癸一、牒上略明二相。
    牒示前面的经文而略明,众生世界二种的相状。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起就是一念无明妄动,心中那种动荡的相貌叫做起。因为我们有动荡,所以产生世界的差别相,但是我们有时候也会保持寂静,也不是一天到晚动,寂静的部分就变成了虚空,广大的虚空。我们静态的部分变成虚空,动态的部分变成世界,虚空是一种同相,世界是一种异相。
    到这个地方是说明了,有情众生依报世界的产生。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无同无异是世界跟虚空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种众生相,众生的五蕴身心。前面的世界乃至于众生,都是有为诸法,众生是生老病死,世界是生灭迁流,都是有为之相。
    癸二、广显三种相续
    这二种相,众生世界就会产生造业,因为爱取,你要这个苹果,他也要这个苹果,这就会有问题,会有很多烦恼出来,烦恼就会产生业力,业力就会使令整个生命相续下去。广泛的显示世界众生的业果,三种有为相的相续。
    这当中有三段:(分三:子一、明世界相续。子二、明众生相续。子三、明业果相续。)   
   
    子一、明世界相续。
    生成四大
    前面是讲到一念的妄动而产生了世界,这以下讲世界它生起的过程,先有四大。
  
    风大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觉是众生本具的觉性,明是我们心中的光明。
    觉中又产生了明(觉明是正确的,明觉是不对的),觉性中本具的光明,本来是对的,但是一念妄动以后就变成了空昧,就把觉性当中的真空转成一个晦昧的一个顽空。然后相待成摇,明跟晦昧的顽空二个相互的作用,而产生一种摇动之相,而这摇动之相正是风大形成的。在整个地水火风当中,先有风大来执持整个世界。如我们的地球,外面是一个大气层把它摄持住,这个就是空大。一念的摇动产生了风大。
    地大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因空生摇是承接前面的经文,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把它做一个总结。因为顽空跟我们心中无明的作用而产生摇动这是风大。摇动以后,无明的这个明跟所明的这个顽空,无明一定要去发明顽空,发明久了以后就产生一种坚固的妄明,坚明立碍。就是这个明一定要去观察这个顽空,观察久了以后无明就变得更加的坚固,而这坚固相正是地大的产生。所以说彼金宝者,明觉立坚,金宝就是地大的代表,就是金刚石,整个地大的精华。
    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金刚石,会有这种地大的石头出来呢?就是明觉立坚,一念的无明心中,这个明需要去观察顽空而产生妄觉,才有这所谓的金刚石,所以这坚固的金轮来保持国土。
    地大是从风大而来,是先有摇动,摇动久了以后,我们产一种坚固的对立,这个坚固相正是地大。
  
    火大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一念坚固的地大,而产生一种金刚宝石,坚觉宝成是衔接前面的地大。摇明风出一念的无明妄动而产生了风,那么风金相摩。
    前面风大的摇动跟地大的坚固,风去吹金,二个互相摩擦,就产生一种热性的火光。这个火光为什么叫变化性呢?因为火能够生成万物,它也能够毁灭万物。你看泥土要没有春天的温度,没办法生长万物;你看,春天百花开,为什么?因为春天带来泥土的温度,所以火能够生长万物,但是火一烧的时候也可将万物毁灭,所以它是变化的。
    也就是说整个火大,是风大跟地大的互相摩擦而有的。
    水大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宝指的是前面的地大金刚宝。金刚宝的表面是充满了光明的,而产生很多光滑的润相,这样的润相跟火光相接触的时候,因为火本身它是上蒸的,金刚宝遇到火光的燃烧就产生了水,火烧金产生水,就有湿润的水含摄十方世界。
    为什么这世间上有地水火风呢?说穿了,还是我们一念心变现出来的,我们一念心的摇动相产生了风大,摇动以后产生坚固的执着,这个坚固的执着就是地大。风金二个互相摩擦,产生火大,火去燃烧金产生水大。地水火风还是一念心变现出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一只小鸟的故事


净界法师



    有一个小故事,讲到小鸟的故事。

    在喜马拉雅山有一个老修行者很有智慧,每一个人跟他请示问题,他都能够给他一个非常圆满的答案。有一个年轻人他就不服气,出一个难题,他手上握了一只小鸟,就请问这个老和尚,他说:请问老和尚,这只鸟是死的还是活的?

    因为你说它是活的,我用食指一掐它就死掉,你说它是死的,我一打开,这只鸟就展翅飞翔,所以你怎么答都不对,你说它是死的是活的,这只鸟握在我手上,请你回答它是死的还活的?

    老和尚就说:这只鸟的生死,在你一念之间,你要它活它就活,要它死就死。

    这个意思就是说:一切法的生,一切法的消灭,其实就是我们一念之间。整个地水火风,整个身心世界,就是我们一念心创造出来的。

    我们这样子讲比较现实一点,一念的妄动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但是从现实的角度,你不能让你的心不动,你做不到,因为你已经动,这个刹车刹不住。

    所以你看小乘人就是你要动,我就把你断掉,其实这不是很好的方法。大乘佛法是好,你要动那我疏导你,引导你往好的地方动,忆佛念佛,布施持戒。大乘佛法在对妄动的思想是转识成智。

    我们没办法让无始的妄动停下来,你说我要硬压的,所以你看有些禅宗的人在打坐的时候,坐到最后吐血,强压嘛!

    我们已动了无量劫,动成这样子,你压得住?你的修行短短几十年,它动了无量的生命。所以我们讲理可顿悟,事要渐修,它这个是强大的势力,我们只能够引导它,不能叫它不要动,这是不可能,你做不到。

    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就是这一动,就产生了世界,产生了众生,那没关系,我们引导它往好的地方动,往念佛的地方动,往善良的方向动,那我们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大乘佛法不叫断烦恼,不能这样讲,叫转烦恼。为什么叫转烦恼?

    因为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妄色身即法身,烦恼本性是迷真起妄,它是真实的迷惑了变成烦恼。所以我们大乘佛法不讲断烦恼,讲断烦恼那是小乘讲断烦恼,我们是转,把这个念头转到另外一个方向去,我们转到一个自利利他的一个理想目标去,转到往生净土的地方去,用疏导的方式,不是断灭的方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