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净界法师
    庚二、述所证浅深
    阿难尊者叙述自己在听了三卷的经文以后,他所证悟的功德浅深。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阿难尊者他听了《楞严经》以后有什么受益呢?有二个好处:
    第一个、他知道这一念心性是本来不生,本来不灭,消除了无量劫的颠倒妄想。
    我们前面一再的强调,我们的颠倒妄想是从五蕴身心生起的,你要没有身体你怎么打妄想?你一定有一个身体,有一个思想你才能打妄想。
    佛陀在讲本经的时候,把我们的虚妄相完全破坏了,祂一再的告诉我们,身心世界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没有真实体性,它只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一个影像而已。我们所有的妄想都是以身心世界为住,所谓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当我们身心世界这个水泡的妄相被破坏以后,附在身心世界的妄想也跟着破坏。
    不历僧祇获法身,我们破妄以后,我们并没有偏空,还能够不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而能够证悟清净的法身。这清净的法身就是我们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现前一念心性。
    蕅益大师的意思是说:它这一段的获法身是一个解悟,不是证悟。
    按照蕅祖的判教,阿难尊者在这个时候,是圆教的初信,断除三界的见惑,大开圆解。也就是说,他这个时候真实的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我们过去的思考都是绕着我们这生灭的身心世界,我怎么样、你怎么样,真正悟入真如本性的人,他看事情不是这样,他从一念心性出发,看到人生就像是一个水泡,起起落落如此而已。
    阿难尊者这时候不再随妄相而转,这时候他自知自己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时候他的心已经观察到真如本性的存在,虽然他还没有回家,就像古德说:他看到家在那个地方,虽然还没有回家,但是他已经知道、相信家在那里。
    因为他这时候还有无始的习气,六根中有很多习气,但是他见惑已断,他知见已经建立起来,大乘信心建立起来了,但是还有很多烦恼习气要对治,所以他后面还要发愿,还要产生很多的修学。
    到这个地方,是阿难尊者他一方面赞叹佛陀、赞叹法,一方面把自己听闻三卷经文以后所得到的利益,把它表达出来,说是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净界法师
    己二、誓愿请加。分三:庚一、发大愿。庚二、请佛加。庚三、喻不退。
    他从生灭的因缘回到本性以后,他开始发愿,请佛加被。
    庚一、发大愿。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阿难尊者所发的誓愿,蕅益大师把它分成二段:第一段讲到,四弘誓愿;第二段是讲到增上誓愿,更加殊胜,更加强烈的誓愿。
    四弘誓愿称之为总愿,每一个人都要发的,而增上的誓愿就不是每一个人都发得起来的,个别的誓愿。
    (总愿)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这是依止道灭二谛,所发的上求佛道的愿。
    我希望能够成就无上的宝王,无上的宝王当然是佛陀。
    还度如是恒沙众,是依止苦集二谛,所发的下化众生。
    前面是跟智慧相应,这是跟大悲相应。我希望能回入到众生的世界,来度化众生。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你为什么发这个愿呢?因为我必须把我这个深心,深心,蕅益大师说:悲智相应,名为深心;或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甚深广大,超越时空,无有穷尽,称之为深心。
    我愿把我这一念上求下化的深心,献给十方尘刹的苦恼的众生,这样才能够报答佛陀对我的开导之恩。
    这是说明他发愿的理由。这一段等于是一般菩萨所发的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第二个愿就非常不得了,增上誓愿。
    (增上誓愿)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蕅益大师的意思,这一段不是所有的菩萨都发得起来。
    希望无上的世尊您能够给我证明;证明,古德解释就是一种加持,希望佛陀再给我加持。我虽然已经开悟了,但是我还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还没有断,很多很多善法没有成就,希望佛陀不要放弃我,继续加持我。我希望我未来怎么做呢?
    五浊恶世誓先入。
    菩萨所发挥的空间很多,而五浊恶世它的特色有二个:第一、法,五浊恶世是去佛久远,魔强法弱,人寿从八万岁慢慢减弱到二万岁以后,进入五浊恶世。这时候离佛陀出世的时间相当的远,魔强法弱,让我们堕落、诱惑的力量愈来愈强,会刺激我们起烦恼的力量愈来愈强,会启发我们善根的法愈来愈少,外在的环境已经形成一个魔强法弱的环境。
    第二、从众生的根机来说,生长在末法时代五浊恶世,是刚强难化的,这种众生的个性都很坚强,你很难改变他的,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面对这样一个刚强难化、魔强法弱的一个时代。阿难尊者说:我愿意先到这个地方来度化这样的一个苦恼众生。而且假如有一个众生尚未成佛,我绝对不会趋向于偏空的涅槃,只要众生还没有成佛,我不会放弃努力的。
    蕅益大师说:这样的誓愿,一般人没有彻证清净的本性是发不出来。
    你看一个人他要是对相状有所执着,心中还是向外攀缘的时候,他看到五浊恶世他害怕。《法华经》讲到阿罗汉回小向大以后,很多人不敢回到五浊恶世,他宁可到比较好的世界,度化比较有善根的众生。也就是说,你对外相没有彻底的参透,你很难去抗拒众生的烦恼。
    这个地方为什么阿难尊者他敢发这个誓愿呢?
    他不是一时的冲动,是真正的看到清净本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称性起修,他才敢去发这个誓愿;他一定要入到真如三昧,从无相的智慧发动,他才敢说五浊恶世誓先入。
    这是依止清净广大的智慧,所发起的二种誓愿,一个是上求下化,一个是到五浊恶世来度化众生。当然这地方也包括来这方历练的意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舜若多性可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



                  净界法师
    庚二、请佛加。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发下了誓愿,当然设定整个目标,但是他还是要请佛陀不断的加被。
    阿难尊者对佛陀的赞叹是大雄大力大慈悲。大力是赞叹佛陀的般若德,他有观照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来破除对妄相的执取。
    大力是破妄的力量。大雄是法身德。前面是破除妄想,这地方是开显法身。前面是讲能观的智,这里是所证的理。依止能观的智去照见五蕴皆空,来发明法身的理体叫大雄,破妄显真以后,产生大悲的妙用,这个就是解脱德,产生大慈悲的妙用。以三德来赞叹佛陀,希望佛陀您能更加一步的为我开显二十五圆通。
    这地方等于是为二十五圆通求法,前面是建立正见,这以下就正式的修止观。
    微细惑指的是三界的思惑。前面阿难尊者讲到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他的三界的见惑已经破坏了,但是他六根当中积集了无量的烦恼习气,他必须要慢慢的消除,希望佛陀再讲三卷半的圆顿止观,始令我能够早日的证得无上的妙觉佛果,依止清净的福德智慧二种庄严,来坐十方的道场,来开显大乘法门。
    他发了愿以后,继续的请法。请佛陀慈悲的继续讲下去。
    庚三、喻不退
    舜若多性可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
    阿难尊者发了愿以后,用这二句话来表达他的心态。
    舜若多是虚空的意思。即使虚空是可以消灭,当然我们知道虚空是不会消灭的,你盖一个房子,地震把房子破坏了,我们没有说哪一个人把虚空破坏了,不可能!他的意思就是说,即使你可以把虚空破坏,我的这一念心(铄迦罗是金刚的意思),我像金刚的心是永远不会退转,遇到任何的人事、任何的时空,我的心是永远不会退转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不是安住在相,你一个人的心安住在外相,那你很危险,因为相是会变化的,他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所以他就不退转。
    这一段等于是阿难尊者,在佛陀讲完三卷以后,他开悟所发出的誓愿。
    他所开悟的,我们讲就是明心见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忘利、忘身、忘我!

净界法师
    我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明心见性的重要。
    在春秋时代鲁国的国君,他要举办一个国家的庆典,他有一个很好的钟,在庆典的时候把钟撞起来,声音非常的嘹亮,但是这个钟少一个钟的架子。所以他就请一个木匠,希望把这架子做起来,好把这个钟挂上去。
    这个木匠经过三七二十一日以后把这架子做出来。这个钟一挂上去,哎呀,不得了!天衣无缝,不管是造型、不管是它的比例,那个钟撞起来的声音可以说是非常的圆满殊胜。法会结束以后,大家看这钟架做得这么好,大家就打听这是谁做的。就找到这个木匠,说你这个钟架实在做得太好了,好到没话讲,你是怎么做的?
    木匠说,我在做之前,我要斋戒沐浴七天,我要息诸缘务。
    他说:我到第三天的时候,三天而忘利,我整天斋戒沐浴,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已经忘了我做这个钟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做了别人会赞叹?会毁谤?国王会赏我多少钱?这样的利养的心完全忘掉,三天而忘利。但是我觉得不行,再斋戒,五天而忘身,到第五天的时候,我的身体忘掉了,身体的变化,感到热、感到冷,这个身体的变化也忘掉了。这个不行,继续再来,七天而忘我,到七天的时候,我那个自我意识也忘掉了,没有人我的对立。
    三天而忘利,五天而忘身,七天而忘我,到第七天的时候,我的内心一片的平静,我已经忘了我在为谁做事情,我心中只有一个影像,就是架子。这时候我很平静的拿起我的斧头跑到山中去,我很自然的看到那一棵树,它适合做这一个钟架,就把它砍下来,砍下来以后,很自然的就做成这个架子。我所做的事情无非是以天合天,以天然的心,去寻求一个天然的架子。
    当然这当中包含的三个重点:忘利、忘身、忘我。
    其实我们在打佛七的时候你会发觉,我们佛号念得最好的那一支香,就是第一个、我忘掉我为什么打佛七,你要忘掉得失利益;第二个、你那个色身这一块肉,六七十公斤这个色身你要忘掉,最后谁在打佛七,也忘掉。这时候你这个心跟佛才打成一片。
    你说为什么我们会把佛号念不好?心有千千结嘛!我们就是在这五蕴身心里面到处惹尘埃,把自己的能量都耗损在这个地方。
    所以那木匠的意思就是说,我不是有什么样好的技术,我是调整我的心态而已。很多人说你是跟什么人学什么技术,不是!心态决定你的状态。我在做这个钟架之前,我善调其心,做了这个工作而已。
    到这个地方为止,佛陀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菩萨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学,会比较圆满。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乘人心中有疑惑,来请佛陀开示!(一)

净界法师
    丙二、广破余疑
    这段是广泛的破除二乘的无学之人心中的疑惑。
    蕅益大师说:其实前面三卷的经文,佛陀对于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但是二乘之人他有一个问题,法执特别重,烦恼障轻,所知障重。他对于前面佛陀所说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四科的相状是生灭的,而都是一念心性所显现的,他产生疑惑。
    换句话说,我们一念心性即空它是不变,这一部份阿罗汉他同意,我们这一念心性是空性;即假,它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它会变现种种的五蕴,随缘这一部份,阿罗汉听了以后,听不懂!我们这一念心性又怎么能够创造外境呢?说是外在的世界是内心所创造的,这怎么可能呢?因为二乘人一路都是把心跟境是切开的,所以他这一段产生很大的疑惑,就是心境之间的互动,内心怎么创造外境,外境又怎么回到心性,这个观念它产生了很大的障碍。佛陀必须再继续的说明:
    分二:丁一、明事理性相本融。丁二、明迷悟因缘无性。
    丁一、明事理性相本融
    事相就是我们的五蕴身心,是会生灭变化的;理性就是现前一念心性。那心性怎么能够创造事相,事相又怎么回归到理性,这二个观念要怎么融通呢?
    佛陀必须要再加以说明:分三:戊一、疑请。戊二、许宣。戊三、正说。
    戊一、疑请。
    二乘人心中的疑惑,来请佛陀开示。分二:己一、叙敬。己二、叹述。
    己一、叙敬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佛陀讲完四科七大,阿难尊者也开了悟,用偈诵赞叹佛陀,也发了愿。
    这时候富楼那弥陀罗尼子(满慈子),他在大众当中站起来。因为他要请法,不能坐着,要站起来,站起来以后,偏袒右肩(这是印度表示恭敬的一种仪式),然后右膝着地,双手合掌,内心恭敬来白告佛陀。
    就是说他本来是坐着,这时候站起来请法。
    己二、叹述  赞叹叙述佛陀的功德 。分二:庚一、叹教。庚二、述请。

    庚一、叹教。赞叹大乘教法的殊胜
    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大威德世尊是赞叹佛陀自受用的功德,佛陀以我空法空的智慧来断除心中的烦恼,所以叫大威德。善为众生是赞叹佛陀善巧的智慧,他能够用种种的善巧譬喻,来演说妙法,开导众生,这是佛陀利他的功德。这二个是包括佛陀自利利他的功德。
    身为一个佛陀,他能够开演如来所证的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它当体即空。当你入空观的时候,一念心性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无相;入假观的时候,它就变现了五蕴身心;然后你再入空观,又回到一念心性。这种可以说是不思议境,不可思议的,一念心性可以变现万法,万法又能够回归到一念心性。这个是很难讲清楚的,而佛陀竟然能够用这样的语言,把一念心性怎么变现万法,万法又怎么回归到一念心性,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这真妄不二的道理,讲这么详细,实在是大威德,实在是善巧方便。
    庚二、述请  正式的叙述他心中的疑情
    (辛一、总述疑情。辛二、别述二难。辛三、请佛开示)
    辛一、总述疑情。先拢总的叙述他心中的疑情。
    叙昔未闻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这个地方他自己叙述他个人的因缘。
    我富楼那身为一个佛陀的十大弟子,在过去的场合当中,佛陀经常公开的赞叹说,我的身心世界的功德是善为说法,我能够成就四无碍的辩才。佛陀在过去不但赞叹我在释迦法中说法第一,乃至过去七佛,乃至未来贤劫诸佛当中,我都是说法第一。我身为一个说法第一的阿罗汉,我现在听到佛陀的《楞严》法会,我现在的情况我也说一下。这地方的说法第一是讲他过去的状态,这以下讲他现在的状态。
    我身为说法第一的阿罗汉,我听了前面的三卷经文,我把我的想法表达一下:我听了佛陀精微奥妙的法音,说是一念心性依体起用,全真成妄,摄用归体,全妄归真。这真妄不二,我讲出一个譬喻,好像一个聋子一样,这个聋子已经听不到声音了,你又远在一百步那么远的地方,有一个小蚊子的声音,我不要是说见到,连听都听不到。
    这个聋子就比喻一个二乘人,二乘人他从来没有听到一念心性的道理,他只知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从无常无我当中,断除三界的见思,而进入偏空涅槃,这可以说是一个具足少知少见的聋子。百步之外,就是说他所觉悟的道理跟佛陀所讲的真如的道理,是距离一段很远的距离,所以他根本就证不到,过去连听闻都没有听闻过。
    这是富楼那把自己的心态表达出来。
    求今断惑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这地方他等于是讲到自己种性差别。
    事实上我心中有疑惑,是我个人的问题,因为佛陀已经把前面四科七大的文,讲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而显现万法,所谓即空、即假、即中,就讲得很清楚了。对我来说也破除心中一部分的疑惑,但是我另外一部分,还不能够详细的去了解这义理真实的去向,而达到完全没有疑惑的地步。
    富楼那说:世尊!像阿难之辈,他是有学之人(他断了见惑而已),他虽然开悟了,这四科七大都是一念心性所显现,但是他三界的烦恼没有断。而我等这些无学之人,已经成就了阿罗汉,证得我空的真理,断除了三界的见思,但是我对于佛陀的法音,还是缠绕了很多很多的疑滞。
    这地方的意思是说,阿难尊者比较偏重在菩萨种性,菩萨种性就是烦恼障重,所知障轻,他的我执比较重,法执比较轻。二乘人的特色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说,他对一念心性,随缘不变的空性,他能够接受,但是一念心性能够不变随缘,显现十法界的妙法,这一部份他有障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金刚经》《楞严经》都是在讲破相,这二种有什么差别?

净界法师
    辛二、别述二难。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基本上我们要注意二个重点:第一个就是云何应住;第二个就是云何降伏其心。
    我们知道整个生命是变化,所以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首先你要想到,你要安住在一个什么样的根本。从本经上来说,我们一定要找到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现前一念心性,基本上它的特质,是一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它不能有任何的相状。因为相状是变化的,所以我们心中只要有相状,相状一变化,你的心就跟着变化了。所以我们在修学的时候,你的依止处,这一念心不能有任何相状,你一定要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一个真实的心性,才能够安住下来。
    这无相的心性找到以后,它有二个基本的功能德用:第一、它是一个不变性,第二、它是有随缘性。心性找到以后,第二个就是云何降伏其心,因为我们安住在一念心性,但是我们有很多的烦恼习气会不断的干扰我们,所以我们要随时的调整。
    调整在本经当中就是用空假中三观,来加以调整。空观,空观是破除我们对相状的执取,发明我心中不变的体性,所以我们心中开始执取的时候,我们先守住不变,空观安住不变。以假观来成就随缘的妙用,当我们把心中的虚妄相扫掉以后,我们根据佛法的施设,又安立了很多很多的假名假相。比方说们安立了布施的假相,来成就我们的福报,我们安立持戒的假相,来成就我们的尊贵身,我们安立忍辱的假相,来成就我们未来的庄严,乃至我们安立了忆佛念佛的假相,来成就往生净土、成就不退。
    所以空观是在破除我们心中的执取,而假观是在建立种种庄严的假相,中观等于是把空假二观做一个平衡。
    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第一个以现前一念心性而住,以空假中三观来做调整。
    曾经有人问我一个问题,说是《金刚经》也是在破相,《楞严经》也是在讲破相,这二种有什么差别?
    《金刚经》以空性的智慧破相以后,显出来的是一个空性;《楞严经》用空观把相状破坏以后,显出来的是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地方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这样讲,破妄这二方面是一致的,但是显真有所不同。《楞严经》认为空性的智慧不能当安住,空观只是破除我们执着的一种方便,安住的是一念心性才能够安住。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楞严经》它是破妄又能够显真,这样子才是比较圆满。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