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辛六 诸天趣 分二  壬初 正列诸天  二 通前总结  壬初分三  癸初 六欲  二 四禅  三 四空 癸初分三  子初 标示生因  二 欲分轻重  三 判属欲界  今初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
  
此标示生天之因。诸世间人,有欲离苦得乐,不求常住,不生不灭,圆湛之心,但依有为事相,而求有漏果报。是依妄本,而不依真本而修,为三界总因也。未能舍诸妻妾恩爱者:别为六欲天之因,以欲界未离三欲,皆有淫欲,饮食睡眠,今称欲界。以淫为诸贪之首,故未能舍诸妻妾,深恩重爱,以修出世,戒定之业,而证无漏之果也。 

梵语提婆,此翻为天。灌顶引论云:天者,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或谓天者,天然自在,首出庶物。以上品十善,及世间禅定为因。 

《正脉》云:天趣与仙趣不同,世人仙天不分,而学仙者,滥附于天,且谓诸天,皆彼祖仙。今略辩之:仙以人身,而恋长生,最怕舍身受身;诸天皆舍前身,而受天身。岂其类哉?又仙处海山,如蓬莱昆仑,皆非天上。四王忉利,曾无卜居,况上界乎?是知天趣,最为界内尊胜之流,迥非仙与鬼神之类也。
  
子二 欲分轻重 分六  丑初 四王天  二 忉利天  三 夜摩天  四 兜率天  五 化乐天  六 他化天  今初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王天。
 
 己色为正淫,他色为邪淫。此人遵守五戒,于邪淫中,不唯身无有犯,即心中亦无一念思想;是正淫虽有,邪淫已无,故不奔流纵逸,而得爱水,澄净莹洁,心地光明也。今独约淫欲一事,以是生死根本,故约之而分胜劣耳。此人命终之后,舍人身而受天身,生须弥山腰,邻于日月宫。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为帝释外臣:东持国天王,居黄金埵;南增长天王,居琉璃埵;西广目天王,居白银埵;北多闻天王,居水晶埵。此四天离人间地,四万二千由旬,身长拘卢舍四分之一,当此间周尺,七十五丈,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合计九百万年也。
  
丑二 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此比前更进一步,不但无有邪淫,即于自己正妻,房帏之间,淫欲爱念,尚且微少淡薄,所谓有时有节也。然于清净独居之时,间有淫念生起,不得全其净味。命终之后,超日月之光明,生须弥之极顶即人间顶。再上,即空居天,与人间不接矣。如是一类,名忉利天。梵语利忉,此云三十三,在须弥山顶,四方各八天,中有一天,为善见城,乃帝释所居。此天离地,八万四千由旬。身长半卢舍,当周尺,一百五十丈;帝释身长,一拘卢舍;由其过去,遍修敬恭业故。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寿命一千岁,合人间数,乃三十六万年也。

以上二天,名地居天,以未离地故也。然此二天,形交成淫,与人间同;但风气一泄,欲漏便除,非有不净流溢也。《智论》云:昔有婆罗门,姓憍尸迦,与知友三十二人,发心修塔,以此功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侨尸迦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净明疏》云:昔迦叶佛灭后,有一女人,发心起塔,报为天主;三十二人助修,报为辅臣。二缘不同者,以既在轮回,前后更易,各引一缘耳。
  
丑三 夜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逢欲境现前,暂时相交,过去之后,竟无追思回忆;于人间世,非有深染,故曰动少静多。此于净居,而得全味,渐近清虚;故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 《正脉》问:空居诸天,宫殿池树,皆何所踞?答:七宝琉璃,与大地无异,但欲下之时,即虚豁无碍,例如人间大地,贤圣天仙鬼神,皆能出入自在。当知万法本空,由业力转,虚实并现,而昧者未达也。
  
日月光明,上照不及者:前天虽超日月,光犹可及;此天复高,故云光明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者:依正二报,身殿光明互照,故不须日月。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此云善时分,以日月光明不及,无分昼夜。而此天,以莲华开合,善知时分,随时受乐,各得相应。诸经多称夜摩,故科名依之。惟执手成淫,无交遘事矣。此天离地,十六万由旬,有地如云,朗然安住。身长,周尺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寿二千岁也。
  
丑四 兜率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天。
  
此人于一切时,皆能静而不动,设有应行之触,来相逼迫,未能违拒,犹顺从之,此较胜于前也。命终之后,上升精细微妙,不接下界诸人天境。然此天,有内院外院。外院,属凡夫天,有小摩尼殿。内院,是菩萨所居,弥勒菩萨为天主,有大摩尼殿,常在其中,说法教化。菩萨有时至外院小摩尼殿,说法教化凡夫,倘若机熟领悟,则接引而入内院。且内院,尚非外院所能知处,故不接下界,诸人天境,故精;乃至劫坏三禅,而菩萨住处,水、火、风,三灾之所不及,故微。即《法华》所谓:我此土不毁,众见劫烧尽之意。细察文义,初四句,外院之因,而缺其果:上升精微下,内院之果,而缺其因;当时译者,过于省文也。如是一类,名兜率天,此云知足天,能于欲境,生知足故,但以一笑为淫,更不必执手矣。此天离地,三十二万由旬,有地如云,于上安住,身长周尺三百丈,以人间四百年,为一昼夜,寿四千岁。
  
丑五 化乐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我本无欲心,应汝而行房事,盖深拒之也。拒之不已,迫以大事,谓继承家业,故于是勉从其意。但遇欲境,横陈之时,味如嚼蜡相似,淡然无味。横陈者,司马相如赋云:花容自献,玉体横陈,谓横放其身,陈献于前也。命终之后,生越化地者:越,是超越下天;化,谓变化五欲乐具,自所受用。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余经但称化乐,谓自化五尘,还自受乐也。今科名依之。但以熟视为淫,不必笑矣。此天离地,六十四万由旬,有地如云,于上安住。身长周尺三百七十五丈。以人间八百年,为一昼夜,寿八千岁。
  
丑六 他化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者:厌离世间,淫欲不净,全无乐著,心希上界,权同世间。行夫妇事,于行事相交之际,不但无味,而且了然超越,神游境外,毫无欲想。命终之后,超出化无化境:化,即第五;无化,即下四天。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凡五尘欲境,不劳自化,皆他天之所变化,自己得自在受用也。但此天,以眼暂视,便为淫事。《正脉》引偈云:‘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六天真快乐’。

离地一百二十八万由旬,有地如云,安住其上。身长周尺四百五十丈。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昼夜,寿一万六千岁。
 
 问:欲界顶天,为魔王天是否?答:《瑜伽论》云: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宫,即他化自在摄。是知魔天,别是一类,说摄或可;说即,则不可也。二欲分轻重竟。
  
子三 判属欲界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此结成欲界之名。欲性躁动,世人无有节制;其动也,若瀑流,若野火,莫能镇压。如是六天,渐能节制,而向于静,因中欲心渐渐轻,生天层层高。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者:如初天,且止外动;二天,内动亦微;三天,遇境方动;四天,境迫不违;五天,交中无味;六天,形合心超。然此等形虽合,而心超出,似离于动,但其心迹,尚然犹交。如前四天,不唯迹交,尚兼心交,以有味故。后二天,虽无心交,犹有迹交,以应事故。此虽欲有重轻,总未离于男女爱情。自此已还,直至阿鼻地狱,皆欲界摄。以诸趣虽异,而欲是同,故名五趣杂居地也。
 
 问:天台云:六天果报,十善为本。兼护法生四王;兼慈化生忉利;兼不恼众生,善巧纯熟,生夜摩;兼修禅定粗细,生兜率;兼欲界定,生化乐;兼未到地定,生他化。是知六天,通以十善为因。前三天,各兼功行;后三天,各兼禅定。今何惟约欲事轻重,分六天耶?答:功行禅定为缘,通修十善为因,但十善之中,断欲为要,设不断欲,十善何成?如来为人从要故,惟约欲轻欲重,而分胜劣。 本经修楞严大定,以淫欲为生死冤家,故此中惟约欲。六天以寡欲而上升,四禅以绝欲而高蹈。故知,不断淫欲,上界犹不可望,况欲证无上菩提耶?所以欲修三摩地,而出生死海者,必须先斩此一关也。初六欲天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八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癸二 四禅天 分二  子初 正分四禅  二 结属色界 子初分四  丑初 初禅天  二 二禅天  三 三禅天  四 四禅天 丑初分二  寅初 示三天别相  二 结离漏伏 寅初分三  卯初 梵众天  二 梵辅天  三 大梵天  今初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前明六天,虽求离欲,未能绝无,以形虽出动,心迹尚交,故名欲界。而此上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衣,惟男无女,纯是化生,色身胜故,故名色界。又名梵世,梵者净也,已离欲染,而得清净,通号四禅,已离欲界散动也。非但离欲,并离食睡,三欲俱亡,稍涉饥倦,即入禅定,而出定时,则精神饱满,但以禅悦为食、为息,稍离粗重身心矣。略分四重,详分十八重,但疑有同处,而区分胜劣为类者,未必十八,皆上下为次也。此明色界,初禅三天;首言世间者,显非出世;而言一切,所修心人者:谓不知本有寂常心性,而错乱修习也。

禅那,此云静虑;不假禅那,无有智慧者:谓不修首楞严大定,无漏之静虑,即无有出世间,真正之智慧。显彼惟有漏静虑,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欲界道也;非无漏真三摩地,妙圆通矣!此是总论,应通下文。 

但能执身,不行淫欲,方入本天;此天独显戒德,未彰定慧。先言执身者:表异六欲,不免身犯。而此天非但执身不犯;若行若坐,想念之心,亦复俱无。由是身心,俱得清净,爱染不生,故欲界无可卜居,临终之时。应念化生上之色界,身为梵世伴侣。如是一类,乃是梵天之民,故名梵众天。寿二十小劫,身长半由旬。
  
卯二 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欲界淫习,既已伏除,离欲净心,已得显现。初二句,指前天,但显戒德;下谓本天,戒与定俱。于诸律仪,爱乐随顺者:于诸梵行戒品,爱乐则悦豫,随顺则轻安,即与定共之相;无有强行之苦,乃有安行之乐,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是人应时,能行梵德者:显是本天转升,故云应时,非同前天,离下生上,犹待异时,此不但清净身心,而且弘扬德化,已超梵众。如是一类,名梵辅天。《正脉》云:既辅化,即天臣矣,寿四十小劫,身长一由旬。
  
卯三 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此天乃显戒与慧俱。初天,由执身而摄心;次天,由心现而行德;此天,身心得一如无二之妙,满足分量之圆。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中,悉皆不缺,有威可畏,有仪可仰,禁戒自然清净;不唯清净,加以明悟,此即戒与慧俱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犹体仁足以长人,君之道也。如是一类,名大梵天;位超梵辅,故称为大。寿六十小劫,身长一由旬半。初示三天别相竟。
  
寅二 结苦离漏伏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此上三天,称为胜流者:以身胜乐胜,能胜下界诸趣之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者:指欲界八苦,所不能逼,虽非依真本,而起正修,得证真三摩地者,然于持戒清净心中,而欲界诸漏,所不能动,名为初禅;于九地中,第二名离生喜乐地,离欲界诸恶趣生,而得清净喜乐也。劫尽火灾得至,由其内有觉观火故。初初禅天竟。
  
丑二 二禅天 分二  寅初 示三天别相  二 结忧离漏伏 寅初分三  卯初 少光天  二 无量光天  三 光音天  今初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此明色界,二禅三天也。前天定力,尚假戒扶,此则不假戒扶,而自不动;定深发光,以光之胜劣为次。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似是大梵所为;梵众天:戒德显著;梵辅天:戒与定俱;大梵天:戒与慧俱;具足戒、定、慧,故曰圆满梵行,而升此天。环师亦谓,蹑大梵之行,升进者是也。统摄既久,则化他功深,自行益纯。澄心下,方入此天;澄心不动,寂湛生光者:谓心水澄凝不动,寂然发用,湛然生光,但心光尚劣,未极其量,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寿二大劫,身长二由旬。
  
卯二 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温陵曰:定力转明,妙光迭发,境随光发,遍成琉璃。由定力转更增明,身光心光,展转相然,如以火传火,光光迭发,照耀于无尽也。所有依报外境,随光而发,亦同正报身心,内外明彻,遍成琉璃。映十方界者:约其定光,随所受用十方言之,非遍一切十方也。按二禅覆以小千世界,遍小千之十方也。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寿四大劫,身长四由旬。
  
卯三 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吸,即取也;持,即执持;圆光,谓前天依正,光明交映,至此定深,而至圆满,故曰圆光成就。教体者:《正脉》云:以此光明,代其言音,以宣彼梵行教化,如世间以文字,代其言音,而亦以宣诸教化,与用光明作佛事者,同也。 

有谓二禅以上,无有语言,恐未必然。《法华》云:光音及遍净,乃至有顶天,言语之音声,悉皆得闻之;此可为证。发化清净,应用无尽者:发宣梵行教化,清净无著,应用无有穷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寿八大劫,身长八由旬。初示三天别相竟。
  
寅二 结忧离漏伏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此三胜流,非但胜于欲界,犹复胜于初禅,以后后胜于前前也。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者:以初禅,乍离欲苦,恐其复坠,故一切忧愁悬挂,竟有不安之貌,时时以觉观拒之。今至二禅,离欲渐远,恐坠心息,故忧悬所不能逼,而入无觉无观矣。然虽无觉观,仍属有漏,而非依寂常之真心,而修实证真三摩地也。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于清净梵行心中,粗漏已伏。粗漏,指初禅爱,无所由起,故曰已伏。能以定力,伏前五识,不起现行,故名为二禅。于九地中第三,名定生喜乐地,以定力功德,发生喜乐也。火灾不到,而有水灾,由其内心有喜水故。二二禅天竟。
  
丑三 三禅天 分二  寅初 示三天别相  二 结安隐喜俱 寅初分三卯初 少净天  二 无量净天  三 遍净天  今初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此明色界,三禅三天也。《持地论》目第三禅为乐俱禅,此定功德,与遍身乐俱发故。前二禅虽有乐支,为喜支所障,今灭喜纯乐,故得其名。阿难!如是天人:蹑前光音天,圆满光明,成就音声,而为教体;披发音声,显露妙理。此天,即依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恬然安静,而通寂灭之乐。寂灭乐,亦定清心安所发,不可滥于本性寂体,以名同体异也。以初入此境,故言通,而未能成,名少净天。初伏第六意识,非真寂灭也。寿十六大劫,身长十六由旬。
  
卯二 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者:前天通寂灭乐,以其净境未亡,至此定力转深,并净亦空,故曰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者:以空引净,净与空发,虚空无有边际,净境亦无边际。自觉正报之身心,犹若太虚,无累无碍,故曰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净空无际,故无有量也。寿三十二大劫,身长三十二由旬。
 
 卯三 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前天净境,只遍身心,至此定力转深,并依报之世界,正报之身心,泯同一体,皆得虚寂,故曰一切圆净。《正脉》云:此但定力所使,所谓境随定变而已,非唯心观力所使也。
  
净德成就:接上句,既一切圆净,则纯净之德成就,妙乐无穷;有漏之乐,至此已极。自觉殊胜归托之处现前,将谓真实安身立命处所,清净极乐家乡矣。不知尚属有漏,即便归托于此,故云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以其触处,皆成净乐,故名遍净天。寿六十四大劫,身长六十四由旬。初示三天别相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寅二 结安隐喜俱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阿难!此三天,又胜二禅之流。初禅,苦恼不逼,未得随顺;二禅,忧悬不逼,五识已伏,但得随顺;至此三禅,已得寂灭,六识已伏,名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者:前二禅,有喜心动念,故身心不得安隐,今喜心既离,身心安隐,自在受乐。乐称无量者,以所具妙乐,周遍无量故。界内,以三禅为极乐处也。虽非正得真修实证之三摩地,然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安隐心,即三禅心。初、二禅离障增胜,故曰清净心。三禅得乐增胜,故曰安隐心。 

《正脉》云:仍言欢喜毕具者;以有安隐心中,四字拣之,良以喜是动心所发,乐是静心所融,若在飞动心,纵说乐,而仍是喜支;若在安隐心,纵说喜,而仍是乐支,故通名为三禅。于九地中第四,名为离喜妙乐地。以离前初、二禅之喜,得三禅之妙乐也。水火二灾不到,风灾得至,由其未离出入息故。三三禅天竟。
  

丑四 四禅天 分二  寅初 四胜流天  二 五不还天 寅初分二  卯初 示四天别相  二 结不动纯熟 卯初分四  辰初 福生天  二 福爱天  三 广果天  四 无想天  今初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此四禅九天。温陵曰四禅报境,但有三天,第四无想,乃第三广果别开,此外复有五不还天,乃圣贤别修静虑,与凡夫不同。但以同入舍禅,故于舍心同分中,安立居处。 阿难!复次天人:是指三禅中来者,谓初禅离苦恼,二禅尽忧悬,故云不逼身心。苦恼忧悬是苦因,既皆不逼,是已苦尽则乐生。三禅身心安隐,得无量乐;此天则明乐亦不当受,何以故?乐非常住之法,福业尽时,久必坏生,由是起双舍苦乐之行,苦乐二心,并已舍除,故曰俱时顿舍。正以二心俱舍,名粗重相灭,以坏则苦生,今苦坏双超,舍心不动,即净福性。此定既发,即名为生;故曰如是一类,名福生天。寿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
  
辰二 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前天苦乐二心,俱时顿舍,尚未圆融;至此舍定益深,功行纯熟,故曰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者:即决定胜解,任持舍定,能所双亡,不为异缘所转,是为清净。然既舍心圆融,无有遮限,而所感净福,亦应无遮,于此无遮福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妙随顺者,大自在也;所有愿求,亦无遮限,得大自在,穷未来际,爱乐随顺也。如是一类,名福爱天,此天之福,于有为界中,最为可爱。寿二百五十大劫,身长二百五十由旬。
  
辰三 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是福爱天中,有二种歧路:一直往道,趣广果天;一迂僻道,趣无想天;心念行业各别也。若于先心:即福爱天,妙随顺心,能令所求如意,今无量净光,即舍俱禅,定深而发光也。于此光中,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增盛圆明,离下地染,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谓广大福德,所感之果也。寿五百大劫,身长五百由旬,水火风三灾,皆不能到。于九地中,名舍念清净地,谓双舍苦乐二念,而得清净也。
  
辰四 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先心是福爱天中,双厌苦乐之心,至广果天,增修福德,令得圆明;至无想天,增修舍定,令期究竟;此二天之分歧也。精研舍心三句,即指增修舍定,深搜细索,相续无有间断。圆穷者:圆满穷究,必求其究竟;舍道者:即以舍定,为涅槃道也。身心俱灭,心虑灰凝者:谓以舍定,灭除舍心,定中浑成一空,故心身俱成泯灭,令其心思缘虑,有若寒灰,凝然不动,但如夹冰之鱼。

鱼譬六识,心心所法;冰譬舍定,冬天水结成冰,而鱼夹在冰中,而不能动。此定亦复如是,祗伏六识现行,经五百大劫,定力摄持,报形不坏也。五百劫后,依旧散入轮回。然无想报尽,多皆堕狱,因其在定,未证谓证,以为证阿罗汉,已出生死。后出定毁谤三宝,以佛狂妄说法。说阿罗汉,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以故堕入地狱。
  
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者:《正脉》云:出其无常之故,正由向二种根本,错乱修习耳。前二句明其错依六识,生死根本,为本修因,强令灰凝。后二句明其反迷识精元明,圆湛不生灭性,而全不知用故也。 

初半劫灭者:初生此天,习定半劫,始得想灭,无想定成。后半劫生者:于四百九十九劫半,而想心复生,此定仍坏。有成有坏,终非究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此天依于舍禅,灭除六识,心心所法,令不起现行,故名无想天。但与广果,同修舍禅,故同一处,以是外道故,分二种名耳。初四天别相竟。
  
卯二 结不动纯熟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此四胜流者:并超下地故。一切世间:通指欲界至三禅也,欲界为苦乐所动;初禅苦恼不逼,二禅忧悬不逼,均不为苦动;三禅得无量乐,虽不为苦动,尚为乐动;至此四禅,苦乐双亡,而住舍定,故曰诸苦乐境,所不能动。温陵曰:四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
  
问:不为三灾所动,何言器非真常,情俱生灭?答:他经明此天,天人生时,宫殿园林,随之而生;死时,随之而灭。器即器世间,宫殿园林,而非真常之境;情即有情世间,与之俱生俱灭。虽非无为真常之境:如十地之第八不动地。有所得心者:即修习舍定,认为涅槃,期其必得,名有所得心。正显有为功用纯熟,不加勉强,任运不动也。名为四禅。 

《正脉》云:初禅共戒,戒德增上;二禅喜俱,光明增上;三禅乐俱,净乐增上;四禅舍俱,于前三天,福德增上,后一天,舍定增上,此其别也。初四胜流天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6 20:39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寅二 五不还天 分三  卯初 标圣果寄居  二 示五天别相  三 结四天不见  今初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此中,即四禅天中,复有五种不还天。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三果圣人,寄居之处。以其于下界中,即欲界中,九品思惑习气,已经断尽,证三果圣位,再不还来欲界受生也。习气者,思惑种子也。乃贪、嗔、痴、慢,任运而起,微细之惑,与生俱生,非同分别中粗惑也。

由彼惑难除,故分八十一品,于三界九地,地地各分九品。今断欲界,五趣杂居地中九品,于上、中、下,复各分三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受生断之,乃习气与现行皆灭,故云俱时灭尽,证三果也。此乃明圣人断惑之事,有异四禅伏惑不断也。
 
 苦乐双亡,下无卜居者:断欲界地九品之惑尽,故苦亡,欲界无卜居;于初、二、三禅之乐,亦复不受,故乐亡,于色界三禅,亦无卜居;以非其同分也。而所入之定,乃苦乐双亡,舍俱禅故,于四禅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住此以断七十二品思惑,求证阿罗汉果也。 然安立居处,确在同分,而杂修静虑,另有别业。

《俱舍》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天。杂修者,初起无漏观,次起有漏观,后复起无漏观,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故。静虑者,定慧均等之谓;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问:何故名为净居?答:三果圣人,于下界中,九品思惑,俱时灭尽,故名为净。净者,所居之处,故名净居也。
  
卯二 五天别相 分五  辰初 无烦天  二 无热天  三 善见天  四 善现天  五 色究竟天  今初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按五品,此应属下品。苦乐两灭,即双亡义。斗心即欣厌二心,当苦乐未灭时,则厌苦欣乐二心,交战胸中,互为胜负,故曰斗心。今既两灭,是以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正脉》云:盛热曰烦,亦状其内心,郁陶热中之象,有斗心者,所不能免,此方不交,初得清凉,故名无烦。寿一千大劫,身长一千由旬。
  
辰二 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此属中品。机,即发动之机,状念之放也。括,即收括之括,状念之收也。独行,言其唯一舍念,或放或收,更无余念间杂。研交无地者:若有一念,不可言无,今更以杂修静虑,研究此一念,了不可得,则不唯不交,即欲交亦无地矣。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微烦曰热,并热亦无,故曰无热天。寿二千大劫,身长二千由旬。
  
辰三 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此属上品。由修静虑,发天眼通,既与四禅同分,亦应同见大千。十方世界:即大千之十方;妙见:即天眼通,此是修得,而非报得,更胜四禅;圆,即圆满大千;澄,即澄清朗彻;更无尘象,外境之障隔,故圆;亦无一切沉垢,内念之留滞,故澄。内外虚融,妙见无碍。如是一类,名善见天。体净用周,所见皆善也。寿四千大劫,身长四千由旬。
  
辰四 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此属上胜品。精妙之见,既已现前,此句指前天,见体清净,见用周遍,此天增修静虑,体用兼胜。陶铸无碍者:如陶师之范土为瓦,铸匠之镕金造像,能以定慧力,任运成就,随心自在,变现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寿八千大劫,身长八千由旬。
  
辰五 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此属上极品。究竟,即研穷之义;群几,即群动之微也。《正脉》谓:研穷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以杂修五品,初用多念无漏,熏多念有漏,乃至最后,用一念无漏,熏一念有漏,名上极品。 

色性性者:性是体性,上性字指色体,下性字指空体;谓穷诸色之性,而至于空性也。又色依空现,空性即色性之性故;即所谓心既熏多至少,色亦穷粗至微是也。至此身虽尚在,而境界全空,故云入无边际,无边即虚空,际即界畔,入空无边处之界畔。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色界至此,是为极顶,故称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长一万六千由旬。二示五天别相竟。
  
卯三 结四天不见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此结示四天不见。阿难!此五不还天,彼诸第四禅天中,四位天王:指正天三,外道一,故成为四,不可指初、二、三、四禅也,因上中隔绝故。唯识谓:二禅以上,不称王臣,此言四王,或推尊上首,略似如王也。独有钦闻,不能知见者:以第四禅天,系有漏凡夫,但能伏惑;而五不还天,是无漏圣人,而能断惑,圣凡有异,伏断悬殊,故但仰嘉名,不知其受用,不见其依正也。问:彼之天王,是菩萨游三摩地,为何不能知见?答:惟其菩萨,示迹凡夫,当与凡夫,同其知见也。如今世间下:取例发明。旷野深山,皆绝无人烟之地,皆是罗汉别境,称为圣道场地。而世间粗人,所不能见,以不修无漏业故。二五不还天竟。
  
子二 结属色界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孤山曰:独行无交,俱无情欲故。未尽形累,尚有色质故。 以上是十八梵天,清净无侣,故曰独行无交。虽然离欲,依旧有化生身,未尽身形之累。自此色究竟天以还,至梵众天,同一色界。二四禅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6 20:38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癸三 四空 分五  子初 标歧除圣  二 正列四天  三 圣凡出坠  四 通分凡圣  五 结属无色  今初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温陵曰:自此而上,明无色界四天,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 

此将明无色界四天,先简回心超出也。阿难!从是色究竟天,居色界之顶,是为有顶;与无色为邻,故云色边际中。其间上进,复有二种歧路。因三果人,根有利钝,其利根者,即于色究竟,舍定心中,发无漏人空智慧,慧光圆通即圆满也,断尽思惑,即便超出尘界,离分段生,证偏空理,成阿罗汉;不以小果为足,进修大因,故云入菩萨乘。其钝根者,在色究竟天中,复由定心,欣上厌下,灭色归空,生无色界,此其差别也。如是一类,即利根一类。回心,即回其欣上厌下之心,顿出三界。大阿罗汉,即回其舍大取小心,速入大乘;但据迹犹在声闻,故仍称罗汉,而以大字拣之。初标歧除圣竟。
  

子二 正列四天 分四  丑初 空无边处天  二 识无边处天  三 无所有处天  四 非非想处天  今初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此正示无色界,四空天也。若在舍心:长水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惑入空,即乐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广果,用有漏道,伏惑入定,即凡夫外道也。舍厌成就者:即厌有趣空也。觉得有身,尚是有碍,于是销除形碍,以入于空也。温陵曰:厌己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如是一类,名为空处,寿二万大劫。四空天无业果色,故不言身形之长短也。
  

丑二 识无边处天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温陵曰: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喜亦灭,则不依于空。 不依于色,蹑前天果相;不依于空,明本天功行与果相,即是双厌色空,惟依于识也。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者:其中于所存识中,惟留第八阿赖耶识,于全分末那,第七识中,半分微细犹存,即是厌空依识也。

阿赖耶,此云藏识,但是常言而已,意显末那识,言末那以阿赖耶为体故;末那,即第七识,此云染污依,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末那托六识,缘六尘,行相粗显,托尘似有,离尘实无;今既色空俱灭,识已无托。外缘粗显者,半分已灭唯留内缘八识。微细者,半分独存,如是一类,名为识处定,故报生识处也。以末那为能缘心,赖耶为所缘境耳。寿四万大劫。
  

丑三 无所有处天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初天灭色归空,次天灭空归识,故曰空色既亡。识心,即指末那半分微细犹存。此天以缘识心散,反能破定故。凭深定力,将幽微精细之半分,亦伏不行,故谓都灭。是知此灭,非如罗汉,种现俱断也。下即定中所证境界,半分微细既尽,唯有赖耶独存;赖耶是无分别,惟觉十方,寂然冥然,迥无攸往,攸即所也,不复前进矣。此为外道,昧为冥谛之处也。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色、空、识三者,皆无所有也。寿六万大劫。
  

丑四 非非想处天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赖耶独存,称为识性。识性即是藏性,藏性由来不动,如本经云: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是也。惜彼凡天,不达斯理,但见赖耶坚固,不可动摇,以灭定之力,深穷研习,于无尽中,强以发宣;欲尽其性,然识性不尽有二义:一者、识性即是藏性,凡圣皆无可尽之理。二者、若约种子,则凡外未秉如来,断种法门,终不可尽。那含,复是钝根,亦非尽时。
  

此天既欲尽其性,由定力所逼,识性虽存,而不起现行。故曰如存不存,似残灯之半灭也。虽见识性尽,其实未尽,故曰若尽非尽,似残灯之半明也。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天。《正脉》云:末后环师,承如存不存,以结非想;承若尽非尽,以结非非想;得其语脉矣!盖非想,即非有想,非非想,即非无想耳。寿八万大劫。二正列四天竟。
  

子三 圣凡出坠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辨圣凡,出坠各异。此等,指四空处;穷空者:正脉云:初天,穷色令销;二天,穷空令无;三天,穷识令灭;四天,穷性令尽。盖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谓穷空。不尽空理者:凡外未了人空之理,小圣不达法空之理,何况圆顿之旨,心境本空,岂待销灭哉?故总断其不了耳。 

此下方明圣凡出坠,今先明圣人超出三界,言彼住非想天中,若从五不还天,修习圣道,穷空而来者,以穷空力,经历四天,断四地惑,三十六品尽,证我空理,成阿罗汉,即出三界;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言不回心有二义:一者、于色界顶,不早回厌有趣空之心,速成罗汉。二者,沉空滞寂,不早回舍小取大之心,向菩萨乘。名为钝阿罗汉,乃对前利根而说。利根者,乃不经四天,少修二十万大劫也。
  

次明凡夫坠入轮回,言彼住非想天中。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者;若从无想,广果诸天中,但惟修习有漏禅定。穷空来者,则迷有漏天,作无为想;无多闻性,不知三界之内,无有安身立命处。所以八万劫满,无所归托,即当下坠,而入轮回;随其宿业;依然流转诸趣;即所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问:后经谓无想,妄执涅槃,而临终兴谤堕狱,何得而入四天耶?答:但兴谤堕狱,间或有之,无想同分,根性万殊,未必各各皆然,无想天中,寿五百大劫,初半劫灭,后半劫生,灭时似无,生时还有,以还有故,厌有趣空,所以修四空定,何足疑也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6 20:37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子四 通分凡圣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此明诸天,王民不同也。是诸天上者:通指六欲,四禅、四空,惟除五不还天,是圣人故。不还以外,各各天人,皆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者:业果,对业因言,此等天人,因中唯修有漏善业,十善八定等,为实功业;而六欲、四禅、四空业果,以酬答之;纵获胜福,不过酬答前因而已。天福既尽,散入诸趣,如郁头蓝弗天人,因中在山中习定,众鸟争喧,嫌其阓闹,曾动一念嗔心,最好有一飞狸,将其食尽。

因中起此一念,后修定生天,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天报既毕,堕落飞狸之身。问:上界无恶,何以堕落三途?答:藏识种子,历劫不亡,随彼熟种,任运而堕,岂拣三途,宁不可惜!所以如来苦劝:老实念佛,带业往生,横超三界,疾出生死也。 

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者:彼等之天王,非是凡夫,即是大乘菩萨,住于三摩地,游戏神通,寄位天王之位,济物利生,成就己德。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者:行渐次而增,位渐次而进,无非借此天位,同向无上菩提之果,以是悟后之修,一一修行,悉皆回事向理,以入圣人之伦类。所修者,乃楞严大定,即所谓妙修行路者是也。所以不落轮回。
  
子五 结属无色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此结四空之名也。阿难!是四空天,前二天,身境全空,是身灭尽;后二天,识亦不起,是心灭尽;身心既已俱灭,定性现前,则在定时,所有定果色,定中随化依正身境,自在受用,《显扬论》说,为定自在所生色者,是也。无业果色者:约出定时,无欲色二界所感依正之业果色。《正脉》云:身心俱寂,依正皆空,圣眼观之,三尺识神,似中有也。 

从此逮终者:逮,到也,从初空处,而到非想处,是谓三界终极于此,名无色界。但凭定力,暂无依正,非真蕴空,永绝业果也。初正列诸天竟。
  
壬二 通前总结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此总结三界,皆是虚妄。自四王以至非想,皆由不了自己本妙觉性,本明真心,此性本来自妙,寸丝不挂,此心本来自明,灵光独耀,圆陀陀,光灼灼,清净本然,而觅三界依正,本不可得。由不了故,所以从迷积迷,以妄起妄,遂有业转现,三种细相发生;由三细,即有六粗;惑、业、苦三,悉皆俱备,故妄有三界。

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者:中间,即三界之中间,复随妄业,沉溺七趣,以受其报。八识田中,无量劫业种俱有,随何种业成熟,即趣何趣受报。补特伽罗:此翻有情,又云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于三界中,数数取著,诸趣受生。各从其类者:谓各从自己之业因,而受同类之业果;故文中每言,如是一类也。六诸天趣竟。
  
辛七 修罗趣 分二  壬初 总标名数  二 别释趣摄  今初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梵语阿修罗,又云阿素洛,乃梵音楚夏耳。瑜伽论,译为非天,古德释云:有天福无天德故。旧译无端正,《长阿含》云,修罗生女端正,生男多丑,从男彰名也。按佛序谈七趣,皆从劣向胜,今修罗列入于此,因具有四趣故也。复次,阿难!是三界中,按诸经论,修罗所居,似惟局于欲界,今言三界中者,跟据上科,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故云三界中。复有四种者:种族而分有四,曰卵、胎、湿、化、受生,而分天人鬼畜者也。种族虽然有四,以性多嗔,行多妒,以性行多相类也。
  
壬二 别释趣摄 分四  癸初 卵生鬼摄  二 胎生人摄  三 化生天摄  四 湿生畜摄  今初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若于鬼道,是此类前因;言彼元从鬼趣,以善愿善心,护持佛法,或护经护咒,护戒护禅,及依法修行之人,皆得以护法称之。由此善业力故,舍彼鬼趣,来入其中,以护法为因,果中更胜,故能乘通入空界居之。此阿修罗,从卵而生;卵生飞空,因果类鬼,故鬼趣所摄。
  
癸二 胎生人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是此类前因;言彼在天中,降德贬坠者:《指掌疏》云:色天以梵行持身,欲天以少欲为德,若梵行稍亏,情欲稍重者,皆为降德。贬谪天位,坠落修罗,福报似天,住处亦等。其所卜居,邻于日月宫,下接人间。《正法念》云:有阿修罗住须弥山侧,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能作,即此类也。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情重被贬,故感从胎而出,胎因情有故也。以情欲同人,故为人趣所摄。
  
癸三 化生天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有修罗王者:拣异修罗之众,此类未说前因,以果详推,当从人趣而来。以人中有立业建功之绩,有争王图霸之谋,事不从心,嗔妒以起,故感为修罗王,福报一同天人。执持世界者:《正脉》云:亦能驱役鬼神,祸福人间,如《孔雀经》,有修罗所罚之语,其意可见。 力洞无畏者:力即神通之力,洞者彻也,能洞彻诸天,而无所怖畏也。故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

《灌顶》云:梵王小千之主,帝释三十三天中尊,四王四洲都统,各有专司;修罗不摄,妒心起诤,欲窃其权,时来与战。本与帝释争权,而四王为先锋,四王战之不胜,方报帝释,帝释又复不胜,于是展转乞力诸天,乃至梵王,出力助战;此阿修罗,因变化而有。天趣所摄者:此阿修罗,福德力大,不受胞胎,乃因变化而有,能化身大小,大则化身,十六万八千由旬,手撼须弥,而竟摇动,帝释宫殿,在须弥顶,摇动不安,心生恐怖。后帝释兵出战,令各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而得大胜。而阿修罗,乃化小身,入于藕丝孔中;此乃明变化之事,系天趣所摄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6 20:36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