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净界法师



    读《金刚经》你就知道整个修学的方向,《金刚经》是讲到一个菩萨他发了菩提心,他心中有目标,要能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他不知道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讲实在话:降伏其心不难。佛法有的是很多的方便。你说我现在烦恼很重,你可以去拜佛,你也可以持咒,你也可以诵经,只要你把心念安住在法上,妄想是经不起佛法的对治的,它一下子就消灭掉,它不是佛法的对手。其实困扰我们修行人的不是我们没有方法,不是!也不是说怎么去对治妄想,问题是云何应住。菩萨要安住在一个什么样的处所,对我们会产生最大的灭恶增善的效果,我们那个住的点找不到,这是个问题点。而你住在什么地方就影响你整个修行过程时间的长短。

    我们大方向讲出三种人住的处所:

    一、人天乘的人。人天乘的人他以善法为住,他住在善法,他的生命就是布施持戒…他就是修善。以善法为住的人他生命未来只有一个方向,成就人天的果报,因为他的心以整个善法当作他生命的皈依处,安住善法。但是善法是有相的东西,你住在这个地方你就很有限量,有相的东西它不可能无限的扩大、不太可能!所以它的福报是有一定的限量的,你看一个人生天,没过多久他又掉下来,因为你住在一个有限量的东西。

    二、二乘人。二乘人好一点,他以空性为住,他认为有相的东西都是无常败坏的,是没有安全感的。他观察无常生命是变化的,在变化当中没有一个主宰的我,从无常无我当中他找到一个我空的真理,他在那个地方安住下来。对于这些因缘法,不管是善的因缘,恶的因缘全部没有兴趣,他以空性为住。当然他能够找到一个偏空的解脱,但是他有一个问题,他成不了万德庄严。所以有相的住跟无相的住,从大乘佛法都是偏一边。

    那我们会问,修习《首楞严王三昧》的人,你的心住在哪里,云何应住?

    简单的讲就住在现前一念心性,住在清净本然周遍法身的心性,你整个生命就在经营你的心性。

    我们常说一句话: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他认为这些人事都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借假修真。你因为人事的因缘,来成就你的福德资粮,来成就你的智慧的资粮。其实你整个菩萨道只做一件事情,就在你一念心中去把你的福德智慧二种庄严,庄严到你一念心性你就成功了。

    这一念心性是什么?它是无相的,所以也可以说,以无住为住。但是它本身不能够说是断灭,所以我们讲心性强调它是有明了性的,它是有作用。所以我们大乘佛法很少谈空性,空只是当一种以无所得为方便,因为空性会让人家觉得好像没有明了性,大乘佛法是讲心性,你住的处所是现前一念无相、无念的一个明了的心性,这就是你住的地方。

    然后住了以后干什么?就在你一念心性当中,你好好的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去庄严你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让你的一念心性福慧具足了,你就成佛了。

    当然你要庄严你的心性之前,要先找到你心性,它在哪里?其实它就在你的妄想当中。在妄想当中我们只要知道它的一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即空、即假、即中的一个道理,你就能够找到你的心性。


    我们讲称性起修,前面讲到它的体是离相的,但是它的作用是随时能够显现的。我们能够掌握它的体跟用,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陀说的话具足五种功德!




净界法师



    寅三、大众茫然

    法会大众听到佛陀前面讲破是见跟破非见二个都破,你说它有也不对,你说它完全没有也不对,二个都不对,这时大家就茫然不知了,不知道佛陀在讲什么。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在法会当中,特别是三果以下的这种有学的凡夫跟二乘,听闻佛陀讲到前面的观念,说见性是离一切相,觅即知君不可见,但是又即一切法,它又能够不离当处常湛然,随缘显现一切的万物,这时候心中可以说一片的茫然不知。不知道什么呢?不知道现前一念心性的终始。

    蕅益大师说:什么是始?什么是终?始是我们有漏生命的开始;我们本来就是一念心性,身为一念心性,刚开始是怎么惹尘埃的呢?就是一念不觉,一念的妄动,因为一念的妄动而不守真如本性,才开始有生死轮回,这就是一个事情的开始,一念的妄动、一念的不觉。那么我们这些尘埃什么时候结束呢?一念的觉悟,当我们慢慢慢慢经过六波罗蜜的修学回归本性,这时候就会消灭了,这叫作终。

    其实不管始不管终,不管我们怎么颠倒,我们怎么造善、造恶,我们始终都没有离开一念心性。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从来没有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只是我们当面错过而已。不是说你以前没有学佛,没有学《楞严经》,现前一念心性就不存在,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我们当面错过。所以一念心性它的开始,出问题点就是一念不觉,它最后问题的消失也是一念的觉悟。

    大众对这个道理实在不了解,所以感到惶恐惊怖,可以说心中不知所措。对这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说它有也不对,但是你说它完全没有作用也不对,因为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造善造恶,一念心性的确会显现快乐的果报跟痛苦的果报,它的确会产生它一定的功能作用。对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可以说是茫然无知。

    寅四、世尊安慰   大慈悲的佛陀加以安慰开示,这些所谓的有学之人。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佛陀在开示道理之前先作一番的安慰。

    佛陀那一念清净大悲心中,他了知这些有学之人,他的思虑当中充满忧虑不安,对即空即中即假的道理,可以说是茫然不知而产生忧虑不安。佛陀内心当中产生怜愍之心,安慰阿难尊者跟与会的大众说:诸善男子!佛陀身为一个无上的法-王,佛为法-王以法自在,佛陀对于整个真谛跟俗谛的道理都得大自在。身为一个无上的法-王,只要是这句话从佛陀里面说出来,佛陀说的话具足五种功德:

    一、他是真语者。什么是真语呢?蕅益大师说:无有虚伪。佛陀宣说的法都是真实不虚的,没有一个是佛陀捏造出来的。

    二、实语者。什么叫实语呢?蕅益大师说:合乎真理。他是称理而说的,佛陀讲的话都是合乎真理的。

    三、如语者。什么是如语者?三世不变,佛陀讲的话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佛陀说我们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的,是当体即空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这样。而这一念清净的心中它随时产生善恶的作用,这句话也是过去现在未来都一样的。如语者就是三世不改变的。

    四、不诳语者。什么叫不诳呢?心境相应,佛陀所说的话是契合众生根机。佛陀的经典会在人世间流通,你不要以为这道理很深奥,只要这经典在人世间流通,表示这经典适合我们修行,否则佛陀不会宣说。佛陀不会讲你根本做不到的道理,不可能!因为它是契机,他是一个不诳语者。诸位记得,只要你现在还看得到这一部大乘经典,每一部经典你都可以做得到,做多做少而已,不可能做不到,做不到的话佛陀不会宣说,讲这个没有用,所以佛陀的话是不诳语的。

    五、不妄语。什么是不妄语呢?悬见未然,佛陀对于整个因缘能够事先知道,能够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而事先的宣说。

    只要一句话在佛陀嘴巴讲出来,就具足这五种功德。佛陀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佛陀的话跟外道是有所不同的,末伽梨外道为了成就四种不死的功德,而产生错乱的论议。不死矫乱论议是这样子,外道他们认为说话是很重要的,在整个身口意当中说话最重要。他说我们一个人如果来生要生到长寿天,你说的话绝对不能误导众生,你只要讲的话不误导众生,你来生就一定能够成就长寿天。什么叫不误导众生呢?讲的话都是,亦有亦无、亦生亦灭…,你问他这件事情是对还是错,他说也是对也是错,你问他这件事好不好,也是好也是不好,他都是这样回答。这佛法说是戏论,完全没有真实道理,他等于是在逃避责任。这种没有真实义理的,你应该要好好的去思惟,不要辜负佛陀对你的哀愍,跟佛陀对你的期望。

    蕅益大师说:佛法也讲即空即假即中,外道也讲亦有亦无亦空亦假,为什么佛陀讲就对,外道讲就错,这道理在哪里呢?

    佛法的道理它是有方向性的,外道的道理是没有方向性的是笼统。因为佛法的道理他是要你汇归到一念心中让你去观心,从观照你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去找到你一个真实的相貌,佛法的道理是汇归一念心性的,能够产生真实的受用;而外道的道理他没有汇归一念心性,他是向外攀缘的,所以变成戏论。差在这个地方,一个有回光返照,一个没有回光返照。

    这是佛陀的安慰,佛陀说的话都是真实语,绝对不是戏论,是可以做得到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四)




净界法师



    丑二、会通真性一理  

    前面我们看到佛陀都是用否定的话来说,佛陀说:我们的真如本性它不是绝对的没有,它也不是绝对的有;它不是空也不是有。都是用否定的,现在佛陀用肯定的口气来讲。那到底是什么?它不是有也不是没有,那它到底是什么?这时佛陀把一切的万法汇归到一念心性,开始用肯定的话来加以说明,会归到真如本性的道理。  

    分二:寅一、文殊述疑启请。寅二、如来垂慈示答。

    寅一、文殊述疑启请。

    略标众疑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先标出众生心中的疑惑。这时文殊师利(妙吉祥)菩萨,是七佛之师,古佛再来,他身为与会大众菩萨的上首,他这时候开始讲话了。他内心当中愍念法会中这些三果以下的有学之人,对真如本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产生了疑惑,产生了惊怖,他对这件事产生怜愍,就在法会中站起来,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告佛陀言:世尊!这些三果以下这些有漏的有学,不能够觉悟如来发明二种,见性跟色空诸法。色指的是一切的色身香味触五尘、虚空,色空加起来就是包括一切缘起法。这些有学之人不能了解,这一念心性跟宇宙万法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是(心性是即一切法的)跟非(心性是离一切相的) 的观念不清楚。

    详述众意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世尊!假设现前所缘的色空等因缘诸法,假设它见性显现的话,那你应该能够把它指出来,假设它不是见性,那么我们应该看不到。而今他们对是义跟非义这二个真正道理的归去都不明白,所以产生惊怖,并不是过去生命当中缺乏大乘善根,也就是说他们是有善根的,只是一时不明白而已。

    请求佛示

    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与其中间无是非是?

    惟愿如来依止大悲心再加以详细的开示,这些缘起的万法,跟我们现前一念心性的见性,这二个之间的相互关系到底是怎么样,为什么这二个是无是而且是无非是?

    因为我们过去习惯性是单向的思考,你说它对,我们永远就说它对,说错,就永远是错,我们很难即空即假即中,把空跟假二个东西同时思考的,很难!所以佛陀在讲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很多人就一时不能接受。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就出来打圆场,说他们不能接受,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善根,只是刚刚开始接触还不能完全接受,希望佛陀再继续的讲下去就能够接受了。

    寅二、如来垂慈示答

    分二:卯一、示妙体绝待。卯二、示迷悟得失。

    卯一、示妙体绝待。

    真如的体性是离诸对待。什么是离诸对待?当我们要悟入真如的时候,你不能有对立的思考,它也不是对也不是错,也不是善也不是恶,你要离诸对待你才能够契证真如,因为它的体性是离诸对待的。

    分二:辰一、正明绝待。辰二、引例释成。

    辰一、正明绝待。先说明真如本性是离诸对待。

    了妄无体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前面佛陀是用否定的方式来开显心性体用的关系,这地方佛陀开始用肯定的方式。首先我们把见性,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把它摄用归体。摄用归体怎么说呢?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及法会大众说:其实十方的一切如来及成就法身的大菩萨,他们的一念心有时候缘众生的境产生了大悲心,缘诸佛的境产生大智慧,但是当他把菩萨道收摄起来的时候,他安住在一种自住(自受用);这些法身以上的大菩萨他内心当中,安住在自受用的真如三昧,或者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他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呢?他证得我们身心世界当中能见的见分,包括见闻嗅尝觉知,心法的功能,跟见缘,我们所受用的这些万法,其实见相二分都只是一个生灭的影像,它都是心性所显现的影像。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就像虚空的华,是梦幻泡影,是觅之了不可得。

    菩萨要他受用的时候,他要现出相状,现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相状;现出比丘的见分,比丘的相分乃至于比丘尼的见分相分。但是当他安住在自受用,摄用归体的时候,这些见相二分都是觅之了不可得。

    这是说到摄用归体是离一切相。

    达妄即真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同时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但是当菩萨要依体起用的时候,他又显出能见的见分跟所缘的相分。你看!普门示现,他要现出菩萨相,现出阿罗汉的相状,这时它必须在他菩提智慧相应的微妙清净的心体当中依体起用,显现一个身心世界才能够教化众生,所以他本身又能够显现万法。

    绝待圆融  

    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你就不能说它一定有或者一定没有!

    有跟没有你说你的身心世界有没有,你现在这个色心诸法到底有没有,你说有肯定有,不对!你说它完全没有,断灭!应该怎么讲呢?到底有还是没有呢?

    佛法说是因缘有,是暂时的有,你不能说它没有,因缘有。所以空你也不能叫它空,叫自性空;自性空跟因缘有这二个要把它合起来,它同时是自性空,但它同时又是因缘有,因缘有又自性空,所以结论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道理是整个宇宙间的真理,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为什么他的业力能够转过来呢?




净界法师



    我们讲个小故事加以说明,故事出自因果,坐花志果 。

    在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个读书人叫做阳羡生,他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在一个很富足的生活中长大,但这个人很有智慧很会读书。经过几年的读书,刚好遇到城市选举贡士,贡士这是地方最高的考试,贡士再上去就是进士,他很高兴,跟同伴一起到城里准备考试。因为他很有钱就带很多钱去,他对贡士的选拔也很有把握,他到旅店的时候,因为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每天中午晚上就请大家饮酒作乐。

    有一天这当中有一个同伴说:某某人啊!我听说我们附近有一个算命的,他面相学算看得很准,我们是不是明天给他看一看。阳羡生本身对自己是充满自信,因为他很会读书,他总是觉得人定胜天,所以他一开始不相信,但是大家都想去,他也就顺大家去。

    在去之前,阳羡生到市场先买一条很大的鱼,把这鱼带去。他的同伴问算命先生说:我今年考贡士会不会考上?每一个都这样问。轮到阳羡生的时候他不是问他考得上考不上,他为了故意要去考这个算命先生,他就把鱼拿给算命先生看,问算命先生说:你帮我看一看,我今天可不可以吃这条鱼?算命先生说:你吃不了这条鱼。阳羡生说:好!那我就吃给你看!他为了当众给他出丑,就把鱼带回旅馆,就当众叫厨师马上帮他煮这条鱼,煮出来我马上要吃。厨师就赶快去煮,煮好鱼端出来的时候放在桌子上,大家都过来要吃了,当阳羡生拿筷子要夹这鱼的时候,突然间从屋顶上面掉一条蛇下来,刚好掉在鱼的汤上面。大家一看很紧张,蛇掉下来就跑掉了,谁还敢吃啊!

    阳羡生对这件事觉得这位算命先生有点门道,他就把骄慢心收起来,他过去总认为人定胜天,他现在知道原来冥冥当中,每一个人的确有他的业力,生命有他的定数。你看!我真的就吃不到这条鱼,是事实。

    第二天他就把他的骄慢心收起来,很谦卑的去请教这位算命先生,他说:我这次来是来参加贡士考试的,你帮我看一看我贡士考得上或考不上?算命先生详细的看他的面相,他说:论实力你一定考得上,没有几个能够超得过你,你的智慧是你这一批朋友中你智慧最高,你一定考得上。但是你福报享尽了,你还有三天的福报你就要死掉了,所以你根本等不到考试那一天。这时讲出来晴天霹雳,因为他还年轻嘛!这时这些朋友就说,我们不要听算命先生胡扯,你身体好好的怎么只剩三天?算命先生说:你看你脸上昏暗之相,死相已经很明显了,肯定活不了三天,你要是聪明一点,赶快回去安排后事。

    但是在朋友的劝阻之下,阳羡生也不能回去,他们说这样回去很没有面子,而且很可惜,这个贡士三年才举办一次,你会错失了机会。所以当天晚上他是回去也不对,不回去也不对,在旅馆当中他睡不着,他就走出了旅馆,到外面山野去散步。

    走着、走着就听到一个妇人在哭叫的声音,哭得很伤心,他就跟着这个声音来到小木屋的地方,他往窗口看进去,看到一个妇人抱着她的子女嚎啕大哭。他就过去敲门,他说某某人你怎么哭得那么伤心?

    妇人说:我的先生欠了官府五十两银子,现在被抓到官府去被打得半死,可以说打到血肉模糊。我先生在这种情况之下,生命的威胁之下,他不得已只好把我给卖了,卖给人家作奴婢。我明天早上就要到主人家去了,我就永远离开我的子女,我今天是最后一个晚上。

    阳羡生想反正我是将死之人,钱留着也没用,就动了恻隐之心。他说:如果明天一早我把钱送过来,还来得及来不及?妇人说:来得及!如果早点送来还来及。阳羡生回去以后就赶紧算算看还有多少钱,算一算还有七十几两的钱,他就把其中的七十两拿起来,第二天早上送到那妇人的家:这五十两给你还债务,二十两你们夫妇作个买卖过生活。这个妇人非常感动。

    阳羡生做完以后他就回去了,心情也很好,能够看到一个家人团圆。到第二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也就睡得很安稳,跟第一天不一样,他那忧郁不安的心情消失了。睡到一半的时候有人敲门,敲得很大声,他一听,真的有人敲门,就赶快衣服一穿从卧房跑到客厅去开门。这时候门一开也没人,但是他门一开的时候,突然看到碰的一声,他卧室的整个墙壁倒下来,他要是没有出来开门就压死了,他逃过一劫了。

    到了第三天早上,他就去找那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哎讶,你现在整个脸色完全不一样,昏暗色全部消失了,你一定造了一个非常大的阴德,把这个业转过来。阳羡生说:对啊 !你真的很厉害,我昨天做了……算命先生说:你现在不但不会死,你贡士一定考得上,而且你的功名可以做到进士,你可以活到八十几岁。后来果然他在朝里做了大官,也活到了八十几岁。

    这样一个生命的变化到底跟我们的真如有什么关系?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当我们没了解真如的时候,我们是活在阿赖耶识。

    什么叫阿赖耶识?

    业力所薰习成的一个心识:业识,我们一个人没找到真如之前,没有一个人逃得过业力,阎王要你三更死,绝不留你到五更。为什么他的业力能够转过来呢?

    因为阳羡生突然间以一种无所求的心,发自内心一种恻隐之心去造一个善业。

    记住一个观念,造善很容易,但是你的心态很重要。他完全是无所求,因为他要死了嘛!他以无所求的心把七十两银子送给她,这个心念刚好是《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时候他这一念心,刚好去触动到真如本性的功德,这还得了!

    诸位要知道,真如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真如本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具足无量的功德,但是你一触动它的功德,一打开的时候,就把业转过来了。但是我们一般的念头,善业要做到无住,生心无住要去触动到真如的功德,很难、很难!一定要经过教育。我们总是人,为有所得去造善对我自己比较有利,刚好相反,你有所得的去造善,还是活在阿赖耶识,还是活在业力当中,活在妄想当中,你要突破你的业力!

    你看一个人,一个人生命要产生很大的改变,第一件事情发愿,发愿以后你就依止你的愿望去做,这时候你改变很快。你要是不发愿,你所造的善都活在自我意识,都是个人的私心,你这业要转很难、很难,你很难跳出阿赖耶识过去的业力。当然阳羡生他没有学佛,所以他的相应也只是一念的相应,很可惜!我们佛法可以念念相续,因为你道理懂,你可以强迫你自己依止本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地方是讲到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五)


净界法师


    辰二、引例释成  前面佛陀讲的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以下佛陀引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证明它的成立。

    佛喻一真  

    文殊!吾今问汝,汝如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佛陀说:文殊菩萨!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譬如说你身为一个文殊菩萨,你的真如本性现出一个文殊菩萨的身心世界出来,那我问你一个问题,难道离开你文殊的身心世界还有另外一个文殊师利菩萨?或者还有一个非文殊菩萨吗?

    无有二相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非二相。

    文殊菩萨:如是世尊!我是唯一代表文殊师利菩萨的身心世界,除了我这个唯一的文殊菩萨以外,根本没有另外一个叫文殊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假设离开我这文殊的身心,另外有一个文殊,那么就有二个文殊菩萨的自体。但是我这个文殊在因缘上也不能够说没有文殊的存在,就是一个文殊菩萨,在这当中没有所谓是文殊跟非文殊这二个对立的思考。其实真如本性全体不变,全体随缘,就是现出一个文殊,没有另外一个文殊或非文殊可言。

    以合法喻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这道理到底在讲什么呢?我们以真如本性的法来合这个譬喻。

    佛陀说:身为一个微妙光明的真如本性,跟一切万法的道理也是这样。真如本性它本来就是微妙光明,跟无上菩提的智慧相应的一个清净圆满的真心,因为一念的妄动,而随缘显现了色空还有相分,还有能闻的见分,做为所谓的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妄动而产生全体不变,全体随缘;也就是说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你不能够说离开了你的身心世界还有真如,不能这样讲,它就代表你所有的真如,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就好像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我们看的月亮叫第一月,但是你把眼睛捏了几下以后,你再看月亮,突然间产生一个朦胧的月亮,这叫第二月。为什么有第二月呢?没有第一月就不可能有第二月,你就是就着第一月,然后你产生了妄动以后才看到了第二月,朦胧的月亮是由清明的月亮而来的。所以到底谁是月亮的本体?谁又不是月亮的本体呢?佛陀告诉文殊菩萨说:你只要了解月体是本真的,就是一个月亮,只是月体它有随缘的作用,因为你眼睛捏了几下,它随顺你眼睛捏的关系,现出一个朦胧的影像,这当中没有所谓的绝对是或绝对不是的道理。

    也就是说一念的清净本性,你怎么动它就配合你的动,随缘显现;你随顺五戒十善的动,它就现出一个人天的果报出来,你随顺于杀盗淫妄的动,它就显现三恶道的果报。在显现果报的时候,它是全体就是真如的作用,所以你要把不变跟随缘二个要合起来看,离开了你的身心没有真如。

    卯二、示迷悟得失  因迷而失,因悟而得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你现在去观察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分,这种身心世界的相互作用都叫做妄想。因为我们妄想的特色就是种对立的思考,有对有错,有善有恶,所以我们产生对立的思考,用对立的思考来看我们的心性,我们就产生是非的观念,因而迷失掉真如。

    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我们能够产生一种即空即假即中的观照,就能契合真精微妙光明的佛性,就能够使令真如本性依体起用,又能够摄用归体,能够超越它是有所指或者是无所指的对立,那到底都是有无的对立,这都是戏论。

    说明:心性的对立关系。

    首先你要先找到体,先在一念心性安住;那么这个随缘的作用,我们这一念心有染净的因缘,你生起清净的心就产生功德,你产生染污的心它就随缘产生一个过失。我们一念心有二种门,你看我们这念心很奇怪,这一念清净心,你起善心,它就把功德门打开,一念善心起,百万功德开,它就把功德让你受用,你生起恶心它就把罪恶的门打开,把痛苦的门打开让你受用。

    所以你要慢慢了解什么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整个因果不离开我们一念心性,都是自作自受。你生起善心不是对别人有帮助,你生起善念是对你自己有帮助,因为心性它有随缘作用,你生起善念它就把功德门打开,你生起恶念它就把罪恶的门打开,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整个造作也好,果报的受用也好,因果都没有离开一念心性,都在一念清净本然的心中活动,这叫做称性起修,也是我们《首楞严王三昧》的一个基本的修行概念。

    蕅益大师说:你有志于行菩萨道,你对一念心性这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怎么能够不把它当作一个最重要的急务来看待呢?没有一个人不开圆顿解而可以谈修行的,不可能!你先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有资格谈修行。为什么,一念心它同时会给你痛苦,一念心它也同时给你快乐,就是一念心。这个道理你要明白,这个不二法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依止虚妄的根本,你愈加行,虚妄的力量就越大!




净界法师



   本经修学的特色,简单的讲它是在处理生命的一个根本的问题。当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我们会去布施、持戒、忍辱或者是禅定。在整个修学当中,我们的心是整个修学的根本;也就是说我们以不同的心态去做一种事情,产生的结果就是不一样。

    从本经来说我们修学有二种主要的心态:一种心态是受外境的刺激,产生一种一时的情绪。你看有些人他受到痛苦的刺激,他突然间发心开始修习善法,或者是透过某种人某种话的刺激,开始去拜佛念佛。受到外境人事的刺激产生一种一时的情绪,所修的善法会产生一种人天福报,但是不能产生解脱的力量,因为你本质是生灭,这个佛法叫作攀缘心;由外境产生的一种心态,这个心态是我们不能依止的,因为它是生死的根本。

    另外一种心态,我为什么要修行?跟外境都没有关系,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因为我要成就无上菩提,我要开显我自性的功德,它是向内观照的。依止内心的愿望所发动的善法,它会产生人天福报,而且会产生一种解脱的力量,二个都有。

    所以我们在整个修行的基础,蕅益大师讲:建立大乘的正见,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大乘正见?

    简单的讲你要分辨你心中什么是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分别真妄。如果你连内心当中什么是真实的,你现在在做这件事情你依止的是生灭心还是不生灭心,你都没办法判断,那依蕅益大师的标准,你还没资格修行,因为你根本还没有明心见性,还不知道怎么去取舍,什么心态应该是要远离它,什么心态应该要多多的培养,你没办法取舍,你怎么修行呢?我们还在生命因缘当中打转,跳不出来。

    我们要清楚佛陀为什么要花了三卷半的时间,不厌其烦的把金矿当中,什么是黄金的本质,什么是泥沙,要把它分清楚,就是分别真妄。因为这个对整个菩萨道太重要,因为你第一步错误了,你后面全部都错,后面都不要谈。

    所以你看古人见面第一句话,他不问你说你今天拜了多少佛,你持了多少咒,他问你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高明!你整个修行的根本是依止什么?你那一念心从什么地方来?我从我的内性流入出来,正确!你这个心是外在环境刺激产生的,这个心就不对了。

    本经佛陀要处理的就是一种根本问题,一个是生死根本,一个是涅槃的根本。你根本掌握住了,即便你在无上菩提走得很慢,但是至少你认清路头了,这个高速公路找对了,那是迟早的问题。

    修行最怕是你要北上,结果是走到南下的高速公路去,那就完了,那越精进越糟糕。因为你依止虚妄的根本,你愈加行,虚妄的力量越大,最后本经后面会说跟魔境相应、跟邪见相应,因为你一开始就走错了。所以我们在修行的第一步,先了解什么是真实的功德,什么只是一种一时的想相,一时的情绪,真心妄心要分清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