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二、正垂开示二。初现瑞许说。二正示见性。壬、今初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从胸卍字涌出宝光者。表示寂常心性本有光明也。妙心真体。虽不在内。而内亦无所不在。是故达法界之全体一尘者。即一尘而全体法界。故得光流无外。非妄计之心可拟议也。其光晃昱有百千色者。表示一念心中具足百界千如实相真明也。普佛世界一时周遍者。表示此心本自竖穷横遍也。遍灌诸如来顶者。表示诸佛所证顶法。不过证此心体也。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者。表示阿难大众同具此心。与十方诸佛元平等也。妙微密性净明心者。不可思议。故曰妙。
真妄同体。故曰微。始终一致。故曰密。垢不能染。曰性净。暗不能昏。曰性明。此之心体。虽复人人本有。迷时不知。名之为失。从迷归悟。名之为获。得清净眼者。永离眚翳。了了见佛性也。由获此心妙微密义。则无明翳障本空。佛眼清净。由获此心性净之义。则尘沙翳障本空。法眼清净。由获此心性明之义。则见思翳障本空。慧眼清净。又获此心妙微密义。得知能障所障。体是法界。获此心性净之义。二障圆消。获此心性明之义。五眼圆发也。
壬二、正示见性十。初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四约垂手显见性无减。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十破和合不和合余疑。显见性离过绝非。法尔现证。问曰。十番显见。创自交光。今既极破其说。何得承用。答曰。寂音合论谓如来示阿难真见。文有九段。已启其端。交光巧取用之。幽溪亦以十义显见。正是公心不掩他长。有何过咎。然今十段。仍与三家稍别。读者详之。癸初、中二。初以拳例见。定其常情。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子、今初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阎浮檀。树名也。或云无翻。此方所无。或翻胜金。果汁入水。沙石成金。此金赩然有光。以喻佛身光明清净也。
子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惟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惟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较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此直指见性以为真心也。人妄谓见是肉眼。心是缘影。孰知肉眼决不能见。缘影决不是心。人谓眼在面上。心在身中。判然两物。孰知面上之眼非眼。身中之心非心。而真心真眼。总惟一体哉。故前七处。破缘影之非心。今此一文。破肉眼之无见。是妄计之心目。总无所在也。又今明见性即心。则前明一切唯心。亦可云一切唯见。是一体之心目。总无所不统也。当知此中所指盲而不盲之见性。即是下文无动摇。无舒卷。不皱不变。妙明真精。不可还。不是物。无舒缩。无断续。无是非是。非自然。非因缘。非见闻觉知。非和合。非不和合之见性。业已彻底道破。但因此性。久堕依他境中。当机不能彻底领会。故须更加九番精辨。而金沙始了然耳。
癸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二。初默请。二正示。子、今初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但闻见性是心。尚自不知见性寂常妙明之义。所以未悟。此盖但听法音。从语生解。而不能直下返观故也。
子二、正示三。初征名验解。二现相证成。三结会责失。丑初、又三。初如来问。二陈那答。三如来印可。寅、今初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鹿园。地名。即世尊初转法錀处也。阿若多。此云解。即佛为憍陈那所印之名也。五比丘者。一阿湿婆。此云马胜。二跋提。此云小贤。三拘利。亦云即摩诃男。四憍陈那。此云火器。五十力迦叶。此云饮光。前三是佛父族。后二是佛母族。佛初出家时。父王遣此五人侍卫。佛先于雪山苦行。三人畏苦行者即散去。后受牧女乳糜之供。二人乐苦行者复散去。共在鹿园别修异道。佛成道五七后。方往度之。三转四谛法錀。陈那最初得解。故名阿若多等五比丘也。客尘烦恼。义关四教。今言鹿园初唱。似属小乘。实则圆音妙诠。随人异解。况今借此以显寂常。断断不可偏属三藏。请略申之。
三界依正。总名客尘。即是苦谛。烦恼即集谛。不为所误。即是道谛。客尘烦恼永灭。所显涅槃。名为主空。即是灭谛。此藏教义也。客是主家之客。尘是空中之尘。何必灭客尘而后见主空。但不为所误。则无烦恼。此通教义也。客尘无量。同居方便实报依正皆名客尘。烦恼无量。见思尘沙无明皆名烦恼。用无量道。灭无量客尘烦恼。方显无量主空佛性。此别教义也。主是客人之主。客是主人之客。以客归主。则无客非主。以主殉客。则无主非客。空是尘相之空。尘是空中之尘。随缘不变。则性尘真空。不变随缘。则性空真尘。此圆教义也。
今经虽借鹿园证成。实惟为显圆义。试于九番一一审玩。自得其旨。此章以佛手开合为客。阿难头动为尘。以见无舒卷动摇为主空。然头手是见家之头手。见性是头手处之见性。此无是非是之一征也。次章以自童至耄为客。发白面皱为尘。以见性不皱不变为主空。然非于生灭之外。另有无生灭性。而即此无生灭性。又复举体舍生趣生。此无是非是之二征也。次章以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乃至昏扰扰相为客尘。以妙明真心。譬如澄清百千大海者为主空。然心外无法。海外无沤。此无是非是之三征也。次章以诸可还者为客尘。无所还者为主空。然由无所还之见性。方见诸可还相。亦非离于诸可还相之外。另有不可还之见性可指。此无是非是之四征也。次章以物类差别为客。见性无殊为主。大小内外为尘。见无舒缩为空。然因差别。方显无差。因于无差。方见差别。又空体本无方圆。方圆不离空体。此无是非是之五征也。
次章以见与见缘并所想相为客尘。以菩提妙净明体为主空。方乃直唱无是非是之言。以显前来五番。并初番直指见性是心。无非明此菩提妙净明体也。次章以因缘自然。不因缘不自然。皆为客尘。以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为主空。又次章以明暗塞空。见闻觉知。俱为客尘。以见不能及者为主空。又次章以和合不和合俱为客尘。以非和合非不和合而为主空。见性既尔。法法皆然。然后遍历阴入处界。会归藏性。当知但是广略之殊。而主空之性更无二也。以生灭去来为客为尘。以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为主为空。从始至终。无非圆顿。更不可作前浅后深解释。诬罔经宗。愿读经者。思之择之。由不达三界依正唯是客尘。误起见思烦恼。所以不成阿罗汉果。
由不达实报方便依正亦是客尘。误起无明尘沙烦恼。所以不成无上菩提。问曰。旧皆以客尘喻见思。今何以喻依正。答曰。依正是依他起性。可喻客尘。见思是遍计执性。毫无自体可得。非可以客尘喻也。且见思则须断尽。方证涅槃。客尘岂须断尽。方显主空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