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禅修要义

第五,数决心要,为正修故。

数就是数次、多次的意思,心要就是心得体会,正修就是进入心地法门的修行,只有修心才是正修。心是看不见的、层次又很多,很容易出差错,所以师父传给你法以后,为了少走歪路、岔路,我们要多次地、不停地去总结自己内心的体会,比如我现在对佛性怎么理解,对解脱怎么理解,对持戒怎么理解,甚至对做人、做事、禅坐、弘法怎么理解,我以后打算如何去做等等,都要经常去总结,然后去请教善知识,看自己这些心要对还是不对,还存在哪些问题。善知识因为是过来人,对你的修行层次会很了解,哪些是进步的表现,哪些是存在的误区等等,会对你的修行做些适当的调整,这叫数决心要。这样我们的进步就会很快,也会很稳妥,不会出现走入歧途等等的麻烦。

第六,随解呈简,为识邪正故。

解是理解,简是文字、书信,就是要随我们所理解的佛法义理,写一些简单的文字性的心得体会呈给善知识看,请他指点,就像交作业一样,这样做是为了验证自己对佛法的认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这一条和第五条是有区别的,第五条是偏重于实修上的心要是否掌握得透彻,属于战术上的问题;第六条偏重于教理的学习,属于战略上的考虑。我们都要请善知识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便我们修学上能够做到教观并重。

第七,验气力,知生熟故。

生是陌生,熟是熟悉,修行佛法就是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和恶法越来越陌生,和善法越来越熟悉;和散乱越来越陌生,和禅定越来越熟悉;和烦恼越来越陌生,和智慧越来越熟悉;和诸识越来越陌生,和自性越来越熟悉;和生死越来越陌生,和解脱越来越熟悉……熟悉的程度就是修行人的气力,验就是勘验、考验,看自己对这个法的修行能打多少分。

比如说我们修坐禅,会有气脉打通的过程,到底通到什么程度,有什么禅定的觉受,心境有什么转变,对境时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等等,这些都是修行力量的体现。有善知识在身边,他就会随时勘验,看我们对治烦恼有没有气力,所学的方法用得是不是熟悉等等。

第八,见病生疑,堪进妙药故。

见是见解、知见,病是不健康、不正常,见病就是见解不准确,因此就会产生疑惑、怀疑,会生疑,不敢肯定。这就是修行上出问题了,法身慧命不健康。有善知识在旁边,他就会给我们开“妙药”,我们进药以后,法身慧命就会恢复健康,继续成长了。

所以无论是身体上的疾病和内心的烦恼,我们都要及时听取善知识的意见,不能隐瞒不报。善知识会告诉我们如何去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给我们妙药,就能防患于未然。有些人在坐禅当中出现错误,病入膏肓了都不敢说,到最后可能连善知识也无能为力了;还有些人是不服药,总觉得没有那么严重吧?结果等问题严重了,自己害怕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我们就要亲近善知识,以便病时能及时得到良医和良药的救治。

后面四条就是修行所要具备的态度了。如果我们亲近善知识以后,没有这四种态度,那善知识也不会轻易把法传给我们,因为我们还不是法器,法传下来也兜不住,会给我们上路修行带来障碍,所以不能授法;如果四条全都完备无缺了,那就是难得的法器了,修行任何一个法都能够成就。那如何才能成为法器呢?

第九,委的审思,求谛当故。

的是准确、得当,委是详细的意思,委的审思就是详细准确地审察和思考,我们修的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是禅定还是智慧?修行的目的是不是明确?下手处准确不准确?等等,我们都要认真去思维和了解,这是因为求谛当的缘故,谛是真谛,真理,当是恰当,恰到好处,修行很讲究恰到好处,所以需要委的审思。

比如我们刚发了出离心,还没有发菩提心,然后我们选择布施作为正修行,那就不恰当,做起来会很难很难。因为在修布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别人痛苦,会生厌离心,会觉得轮回真是太苦了,我要赶快去修行,赶紧逃跑。看到众生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又想那样,你会觉得他们很可怜、很可笑、很麻烦,这就是没有谛当。如果我们发了菩提心再去修布施,就谛当了,因为发了菩提心的人看所有众生都和佛一样,无论他多坏都不会心生厌离,都会非常恭敬他,这是源于同体大悲的力量。所以我们需要详细地审查自己的思想境界,思考所修行的方法是否得当,这也需要善知识的帮助。

第十,日夜精勤,恐缘差故。

精是精纯不杂,勤是勤恳不放逸、不懈怠,缘是因缘、缘分,差是错过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从善知识那里得到法以后,一定要日夜用功,精而不杂、进而不退地修行,直到得到圆满的受用为止,才能再求下一个法。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善知识,他可能就专精一门,但这一门只要你学到手了,就终生受益。

这就和当学徒一样,我们专心跟着一个师傅学上三年,掌握一门技巧,那就会终生受用;如果不专心,今天学学泥瓦匠、明天学学木匠、后天又去学编筐,万一师傅一走,我们还是什么都拿不起来,一样也不行。

所以我们跟一个善知识学一定要学到受用为止,不能松懈马虎,要日夜精勤,因为恐缘差故。任何因缘都是有定数的,我们和善知识有这段师徒之缘,就要好好地感恩、珍惜,利用这段缘分来认真修行。如果我们东修两下、西修两下,哪个都修不好,等缘分一过,我们再想挽留也挽留不住,那就很可惜了。

佛门里常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人身确实非常难得,佛经里讲得很明白,持五戒才能得人身,那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现在谁能百分之百持得了?如果我们觉得五戒非常难做到,就应该知道现在这个暇满的人身有多难得了。

佛陀曾抓起地上的一把土作比喻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场轮回下来就是这个下场,谁能保证自己还能得人身呢?尤其是得到暇满的人身、能听闻到正法的人身,更是难上加难。佛也曾比喻过这个难度,就如同一个瞎眼的乌龟在大海里漂流,偶尔把头钻进了一个中间有空的浮木一样,几率之小可想而知。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现在日子好过,就随随便便地浪费掉。我们现在能听闻正法,那真是无量劫的善根因缘,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定要日夜精勤,才对得起这份善缘,否则哪一天缘分不具足了,再想修行就没机会了。这是永嘉大师,也是历代祖师大德的肺腑之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十一,专心一行,为成业故。

如果说日夜精勤是态度问题,那专心一行就是如何用功实修的问题了。行就是行门、法门,专心就是一心,不能三心二意,这样修行才能道业有成,所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为成业故,成是成就,业就是道业。

永嘉大师告诉我们,无论修行哪个法门,都要二十四个小时用心在这个法门上,日夜精勤。比如我们修念佛法门,就一心念佛,不涉余事,这是一行,是指修,不是指学,其它法门还是可以学的,但修的时候不能杂修,要专心一行。如果今天持这个咒,明天持那个咒,后天又念佛、还想弄弄禅定,忙得不亦乐乎,心不知道安在哪里,越修越乱,离道就越来越远了。

所以有句话说“志当存高远,心不外平常”。我们大家心要简单,学要广博,志向要很高远,但是心要安住在一个修行方法上,平平常常地用功,才能成就我们的道业。

第十二,亡身为法,为知恩故。

亡身为法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内心的认识上,不要总以为有个“我”,有个身体。《法华经》云:“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为了佛法可以舍弃身命,为法忘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世间的五欲六尘和内心的贪嗔痴所转,抽身在烦恼痛苦之外,像个大死人一样,才能修行进道,这是广泛的意义。第二层意思就简单了,就是我们用功修法的时候,要把身体忘记掉,什么痛啊、痒啊的都不管,专心一行,安心在法上,这样就能得到法的受用。

比如我刚开始练习打坐时,先修五分钟的白骨观,感觉身体坐在那里已经是一副白骨了,和死掉了一样,但既没有堕地狱也没有上天堂,还不知道到哪里去,那这时我就很专注了,生怕轮回的这些六道之光会粘着我,生怕世俗的善恶是非再来粘着我,一心坐在那里念佛,这样子打坐进步得非常快,本来只能盘半个小时,这么一观照,两个小时也没问题了,这就是亡身修法的好处。所以连老子都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倘若无身,何患之有!”如果能把身体忘记掉,世间的烦恼何处安身呢?

但我们执着身体习惯了,对佛法又没有什么很深的感悟,那就很难做到亡身为法,除非我们真的知道了修行的意义所在,真的发了出离心和菩提心,才会感恩佛陀、感恩善知识、感恩十方无量的众生。这种感恩心生起来,我们才能真的做到亡身为法,进步就比坐火箭还要快。如果做不到亡身,那修行就是爬天梯,一步一步地,又累又危险;如果再懈怠懈怠、流连流连,那就是蚂蚁上高山了,何时才能有出头之日呢?

这就是亲近善知识的最重要的十二条,具足了这十二条,我们就是如法的具相的弟子,任何一个善知识绝对都会愿意度我们,都会愿意给我们说法。甚至当我们具备这十二条以后,十方三世无量诸佛、山河大地都会现善知识相。所以大家要记住这点,不要再哀叹善知识越来越少了,我们要从内心去检点自己,看我们是否具备了这十二条弟子相。

(三)不亲近善知识有什么不好

其信力轻微,意无专志,粗行浅解,泛漾随机,触事则因事生心,缘无则依无息念,既非动静之等观,则顺有无之得失。

这就是不亲近善知识会出现的问题。其是指没有亲近善知识的修行人,信力轻微,对善知识信心不足,对佛法也是一样的态度。你说他不相信吗,他也信,也偶尔来听听、看看,但意无专志,不能专心修行,很浮躁,没有主心骨。粗行浅解,对佛法理解得很浅,行为上也不能如法,所谓“浅尝辄止”,深入不下去,稍微了解了一点就以为自己全懂了。永嘉大师说的虽然是他那个时代的人,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起来了,更是一个浮躁的世界,这样得过且过的人就更多了。

泛漾随机,泛漾就是随大流,大家怎么样我也怎么样,就像把石头扔到水里,会“扑通”一声,起个水花,然后会泛出波纹,荡漾开来,这叫泛漾。泛漾的波纹是一层一层扩大的,也越来越微细,泛到最后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我们现在修法不就是这样吗?刚开始听法,遇到善知识时,都很踊跃,觉得佛法太好了,师父太好了,道场也太好了,我遇到他们真有福气,一定好好修行,结果没几天,热情就小了,再过几天就又想去随便浪荡了,最后世俗因缘、机会一出现,可能还会挑佛法和善知识的毛病,就完全不修行了。“老太婆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随着自己凡夫习气又流浪去了,这就是泛漾随机。

触事则因事生心,因为没有善知识指导,遇到事情就被事情转了,好事就开心,坏事就害怕,起心动念乱个不停。缘无则依无息念,境界过了,没有事情的时候,觉得心里没有什么妄想了,自己就很得意,以为自己心安了,佛法很有受用。其实这都错了,既非动静之等观,则顺有无之得失,违背了佛法却不自知,也没有亲近善知识去请教,那就根本谈不上是什么修行了。

我们修行时总觉得妄念很多、很乱,如果不亲近善知识,不懂佛法修行道理,就会以为妄念停下来,没有妄想就是解脱了,所以特别想止住。这个观念是大错特错了,因为真正心地的修行并不是“止妄念”,而是“转妄念”。

妄想停下来只是一种定境,并不是解脱境界,打开了无漏的智慧才叫解脱。妄想止得住固然不错,但必须要有智慧来驾驭,如果妄想停下来,却没有智慧觉照,那就是外道。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感觉没有妄想、心里很安时,就会以为自己悟道了。这样去修不但我执很难除掉,还极有可能就成了天魔外道,那麻烦就大了,所以不亲近善知识很容易造成类似的问题。

那妄念靠什么转呢?就是靠智慧、正知见来转,转贪嗔痴为戒定慧,能转过来就不会被妄想所惑。所以我们把修行上不去的原因归结到妄念上是错误的,就像把败国亡身之罪归结在女人身上一样。君王都是需要女人的,只要君王有智慧,即使妻妾成群也不会被女人控制住;我们其实需要有妄想,没有妄想连生活都无法自理了,还谈什么成佛度众生呢?只要我们有了智慧,妄念就会为我们服务,我们却不会被妄念所控制,如此修行才能成就菩提大业。

永嘉大师告诉我们,修行没有善知识的指导就是盲修瞎练,既非动静之等观,则顺有无之得失。因事生心为动、为有,缘无则息念为静、为无,两者都是和境界相对的,内心并不是动静一如的平等观,而是有无相对、有得有失的凡夫见。执着在这上面,却以为自己修行很得力,那危险就很近了。

其实生命就是有动有静、有止有观、有定有慧的,但一定要等观,动静一如、止观一心、定慧等持才是完美的生命,不等观就是畸形发展。我们平常的凡夫心都是非常散乱的,没有定也没有慧,修行之后呢,又容易犯两个错误,一个是追求定,一坐八个小时、十个小时,却没有智慧,一点小境界来了都看不开,掉在里面出不来,定力好嘛;另一个是追求慧解,喜欢听闻经教,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可因为一点定力也没有,习气转不过来。这两种都是畸形的修行,有无两样患得患失,动静不能等观,这也是不亲近善知识容易出现的问题。

其实当我们还在修行的路上行走时,并没有驾驭所有境界的真实智慧,常常会被境界所转而不自知,而善知识却是慧眼如炬的,能带我们从迷阵里走出来。而且在一定阶段内,修行境界越高,越需要善知识的指点,因为这时候出现问题,往往就是大问题了,就像车开的速度很快时,方向稍微打错一点,就会造成严重的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只要我们还在修行路上,就必须随时有善知识的保护和不停地调教,不亲近善知识是绝对不可能安全地到达目的地的。

二、戒骄奢意

骄是骄傲、我慢贡高,奢是奢侈、不惜福,这两点是修道的两大障碍,因为修行就是福慧双修,福慧圆满就成佛了。如果我们很骄傲,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还怎么继续学习、修行呢?不修学佛法又如何能增长自己的智慧呢?如果我们生活很奢侈、浪费,那如何积累福德呢?福慧都无法增长,我们还谈什么成佛成道呢?所以永嘉大师深恐凡夫这两大缺点给修行带来障碍,又苦口婆心地分了两个层次来劝导我们,一定要戒除骄奢。

衣食由来,长养栽种,垦土掘地,盐煮蚕蛾,成熟施为,损伤物命,令他受死,资给自身。但畏饥寒,不观死苦,杀他活己,痛哉可伤!兼用农功,积力深厚,何独含灵致命,亦乃信施难消!虽复出家,何德之有?

这是第一个层次,从人的衣食住行上来反省,让我们意识到,只要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就肯定会牵扯杀生害命。比如为了食物去栽种,垦土掘地伤害昆虫;为了衣服去煮蚕蛾,抽丝剥茧,也是损伤物命……因为害怕自己饥寒而去杀他活己,想想真令人心痛,居然能这样自私地活到现在!虽然出家了,可是究竟对众生做过什么有利益的功德呢?又有什么值得去骄奢的呢?

所以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修佛法,那肯定就是在杀生、消福。有人说我吃素,从来不杀生,那只是没有直接杀生而已,其实间接地不知已经伤害了多少生命了。比如我们吃的米面,都是耕作而来的吧?尤其是现在,机械化翻地、收割,喷杀虫剂,你能说自己和杀生无关吗?除了吃饭,还要吃菜吧?还要喝水喝茶吧?细想一下,每个人都有杀生的份啊!就算出家了,除了吃饭,还要弘法盖庙吧,挖地基时也会伤害很多众生。一般庙里都会诵《地藏经》来超度他们,据说寺庙盖好后,只要有阿罗汉在庙里住上一夜,这些众生就都会得度了,可我们也不知道谁是阿罗汉,就只好多诵《地藏经》了。

永嘉大师把这些残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再骄奢放逸了,赶快日夜精进、专心一行地修行吧!只要能心安了,安心就是福,如果心不安,福报就分分秒秒地在损失,补也补不过来,总有消失殆尽的一天。

所以我们要看清自己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德行,生起惭愧心,只有勇猛精进地修行,才能使众生得到大利益。这是戒骄奢第一个层次,接着,永嘉大师又发出了更深的叹息:

噫!夫欲出超三界,未有绝尘之行,徒为男子之身,而无丈夫之志。但以终朝扰扰,竟夜昏昏,道德未修,衣食斯费。上乖弘道,下阙利生,中负四恩,诚以为耻。故智人思之,宁有法死,不无法生;徒自迷痴,贵身贱法耳。

唉!虽然我现在修学佛法,想超出三界,却空有志愿,并无绝尘之行。尘是尘世、三界,并没有开始真正的修行,空有男子之身,却自私自利、斤斤计较,毫无胆识,如同小女人一般,不是大丈夫。

什么叫大丈夫?能够担当起弘法利生的菩提大愿的人、带领众生走出轮回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比如三宝中的僧宝,包括比丘尼,也包括发了菩提心的居士大德,都是大丈夫。不发解脱心、菩提心,总是被自己身心的烦恼所困扰的人就是小女人。所以说“出家乃大丈夫之所为,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也。”这个出家是指出烦恼家。

小女人是什么样的心态呢?终朝扰扰,竟夜昏昏。扰扰用得非常形象,就是没事找事地瞎琢磨,心不安宁,闲下来就烦,东家长西家短地随境乱转,或者把自己安排得很“充实”,弄点名、弄点利、保养保养身体、再修修福报……竟夜昏昏,白天折腾得很累了,夜里就睡得很死,也无法修行了,天天就这么浪费下去了,这叫“浮生扰攘”,道也没有,德也不修,混吃等死一般。所以上乖弘道,下阙利生,中负四恩,诚以为耻。乖是违逆,阙是缺少,负是辜负,四恩是佛法僧三宝恩、父母恩、众生恩和国土恩。上无弘法之能,下无利生之德,也辜负了父母师长的养育之恩,这样的人生真是可耻啊!

故智人思之,宁有法死,不无法生。有理智有智慧的人就能想明白这些道理,修行比活命更重要,宁可自己有法而死,也不无法而生。大丈夫处世就是应该这样,绝不能贵身贱法,如果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很宝贵,怕吃苦而不去修法,非常骄奢,那是非常愚痴的人,是智人所不为的。修行人一定要戒除骄奢,才能安然入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四章 净修三业(上)

无论是大乘佛法的哪个宗派,在修证次第里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都要先培养修行人的福慧作为修行基础,即所谓的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佛门里常将修行比作入山寻宝,路费和地图就是寻宝人的必备物品。资粮位就是攒修行的路费,以培植福德为主;加行位就是找到修行的路线,以培植智慧为主,净修三业就是属于这样的修行。

我们皈依了三宝,认识到学佛的好处以后,虽然也亲近了善知识,发了菩提心,但身上还有很多世俗的粗劣毛病和错误知见,并不能一下就改正过来,所以还不是修行的法器,不能受菩提大法。

这就如同一个流浪汉参军以后,并不能马上接受军事训练一样,必须先让他参加新兵训练,练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服从命令听指挥了,才能再教给他如何打抢、如何放炮和军事原理,否则他一点规矩都没有,拿着枪炮乱打,就会害人害己。

所以我们皈依以后,首先就要通过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来净化身口意三业,把身口意调节为能够承受菩提妙果的法器,这就叫净修三业。三业就是指我们的身、口、意,也就是全部身心的行为和认识,净修三业是实修的起点。我们看永嘉大师的原文。

一、总纲

贪、瞋、邪见意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口业,杀、盗、淫身业。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净修三业,然后于四威仪中,渐次入道,乃至六根所对,随缘了达,境智双寂,冥乎妙旨。

永嘉大师在总纲里明确地告诉我们净修三业的内容,和必须净修三业的原因。三业分为身、口、意三类,具体包括身三、口四、意三,贪、嗔、邪见是意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这是口业,杀、盗、淫这是身业,共十种,合称十不善业。

既然我们能做不善业,当然也能做善业,这样才有修行改正的可能。恶的反面就是善,所以不贪、不嗔、不痴、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杀、不盗、不淫就是十善业。

那我们为什么要净修三业呢?直接念佛把业消了不也可以吗?其实业是一种行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消不了的,无论我们三业是善、是恶,必定会感到相应的果,我们能消的是业障,而不是业。

这个业障和业是什么关系呢?业是行为,而业障是业对身心所产生的影响。比如我们现在被人欺负时,会很难过,觉得很委屈,同时对他人会产生嗔恨,这个业就对我们起障碍了;但我们明白了佛法的道理以后呢,虽然还看不清因果,却知道被人欺负不是没有原因的,即使心里难过,也不会再恨别人,业的障碍力就小了很多;我们如果开悟证果了,就能清楚地看到对方欺负我,是因为我以前欺负过他,现在正好就还清了,借这个机会还能度化他,内心不但不会难过,还会很高兴,这个业全部转为功德了,那就完全障碍不住我们了。

我们拜佛、诵经之所以都能够消业,是因为任何业的出现都是需要因缘齐备的,我们通过修行使心地发生改变时,就把因缘改变了,因缘不俱足了,本来该出现的恶业就不会出现了。其实是我们内心发生了转变,业障自然就消除掉了,但哪天因缘俱足了这个业还会出现。现在好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到处乱拜、乱求,其实好好修行就可以免除zai 难,佛法是唯一能改善心地的妙药,如果不学佛法不修行,我们如何能把贪嗔痴的习气转变过来?又如何能够消业呢?所以修行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净修三业。大道就是解脱道、菩提道,如果我们想承受大法,必须先清净身口意三业,然后于四威仪中,渐次入道。四威仪就是行住坐卧,平常我们三业不净,行住坐卧没有规矩,很不威仪,三业清净之后,日常的行为中自然就会透露出威仪来,这样就能逐渐地进入正道,乃至六根所对,随缘了达。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对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平常的所有行为都是根尘相对,都能做到随缘了达,不执着,不糊涂,善恶分明,却不起烦恼,再进一步就是境智双寂,冥乎妙旨,境就是外缘、所观,智是内在的主观思想、能观,主观的思想和客观的环境都能够不干扰我们,能所双亡,根尘脱落,就能冥乎妙旨,和大道的妙旨于冥冥之中相合了。

所以佛教劝我们与人为善,做好事,这只是修行的基础,并不是佛教的全部内容。如果我们不从身口意三业下手,一开始就想修玄妙的佛法,比如止观、禅宗等等法门,那是绝对修不出名堂来的,因为我们还不是法器。

永嘉大师告诉我们,修行一开始,就要从身口意下手,身口意就是生命所能展现的全部。我们先要检查一下这个生命是不是法器,哪里还存在问题就要去修正过来,让身口意清净下来,身不妄行、口不妄言、不起妄念。三业当中,以身业为最容易下手,意业最难。在本章的内容里,永嘉大师从资粮位和加行位,即如何净修(行入)、为何要净修(理入)这两方面,详细地告诉我们净修三业的要点和原因,从而使学人从外在的行为和内心的意识上都得到巨大的转变,彻底洗心革面,这样才能打好修行解脱大法的基础。



二、净修身业

云何净修身业,什么叫净修身业呢?杀生、偷盗、邪淫是必须要身根的参与才可以造作的罪业,所以这三者成为身业,净修就是要把这些罪业改正过来,让身根清净下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进而贵法贱身,勤求至道,不顾形命,是名净修身业。

第一、不杀生

深自思惟,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检摄三愆,无令漏失。慈悲抚育,不伤物命,水陆空行,一切含识,命无大小,等心爱护。蠢动蜎飞,无令毁损,危难之流,殷勤拔济,方便救度,皆令解脱。这是资粮位不杀生的修行要点,告诉我们在行为上具体如何去做,才能达到佛门不杀生的要求。

首先我们要内心很警觉,行住坐卧之中都要观察自己、检点自己、摄持自己,不要让自己身犯三愆。三愆就是杀、盗、淫。当然如果我们连起心动念都能摄持住就更好了,所以广义上讲,身口意三业也称为三愆。

无令漏失,不要让自己糊里糊涂地做事情,那样行为上就容易有漏失,漏是烦恼,行为上妄作既让自己烦恼,也让众生烦恼,德行就失去了,所以叫漏失。内心要很慈悲,抚爱、保护一切万物,不伤害他们的性命。这个物包括了有情和无情,有情众生我们不能去伤害,无情的众生也不能随意伤害,比如青草、鲜花,我们不能随便去踩、去拔,让它们无辜地死掉,甚至锅碗瓢盆,也不能随意就去摔。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这样去做,就说明你内心有嗔恨、杀意,但你没有深自思惟,就察觉不到。有人一生气,拿起东西就摔,严格来说这也算杀生的,所以戒律是很有层次的,想做到真正的不杀生,就必须把内心的嗔恨去除干净,这样才能算杀业清净。

比丘戒里有个草系比丘的故事,有一群贼抢劫出家人的衣服,怕出家人去告官,就把他们用草捆起来,出家人受了不坏生种的杀戒,持得很精严,不敢把草弄断,就一直被困在那儿,后来一个国王路过那儿,把草解开才救了他们。这些出家人就被称为草系比丘。

那这么一讲,我们是不是连饭、菜都不能吃了?当然不是,这就要说到不杀生这条戒的精神实质了。不杀生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有情众生有痛感,我们抓它、杀它的时候,它会跑、会躲闪、会哀求、会嗔恨,因此将来也会来杀我们,那就冤冤相报无时了了,谁都走不出轮回去。而植物没有痛觉、感情,因此称为无情,如果我们连植物都不吃,那就把自己害死了,这也是杀生,所以可以吃植物,但不能骄奢,不能随意去浪费、糟蹋粮食,随意去砍伐森林树木,这种行为同样是要遭报应的。现在的环境问题不就是这么造成的吗?

只要我们内心有恶念,肯定会表现在行为上,对世界、对他人、对自身构成伤害。所以不杀生其实是护养我们自己的这颗心,让它从嗔恨里解脱出来,慈悲抚育,不去伤害一切物命。尤其是水陆空行,这些有情众生我们就很熟悉了。

一切含识,含识就是有神识,能区别苦乐,知道贪生怕死,所以命无大小,我们都要等心爱护,平等地去爱护它们。哪怕是蚊子、苍蝇、蚂蚁这些蠢动蜎飞,非常小的昆虫,也无令毁损。危难之流,殷勤拔济,当这些小生命面临危险zai 难时,我们要不怕麻烦地努力救助它们。当它们安全了,脱离困境之后,还要进一步方便救度,皆令解脱,让它们皈依三宝,解脱轮回,这就是一个大乘菩萨修行不杀生时的要求。

很多在家居士肯定会觉得这个要求太高了,因为要收拾家务、打扫卫生啊,那些蚂蚁、虫子、蚊子等等,不杀好像根本做不到。那怎么办呢?戒律执行起来是有层次的,永嘉大师说的这个不杀生的要求主要是针对出家人的,居士这些暂时做不完美也不要紧张起来。但至少我们在内心要有这样的认识,就是伤害这些小生命是不应该的,要起惭愧心和忏悔心,还要回向发愿使它们得以往生善处,出生便能信奉三宝,修行解脱道,这样的发心就是善良的,爱护生命的慈悲心自然就得到了培养。如果我们认为这些蚊虫可恶,都该死,心里充满憎恨,那就是和佛法的精神相违背了。

苏东坡曾写过一句话,“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用老鼠代表人们憎恶的动物,用飞蛾代表人们讨厌的飞虫,表示对一切含识都要怜爱,都要有慈悲爱护之心,不要因为它们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些妨碍就讨厌、嗔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非常优秀的部分,更是一个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不杀生也就是尊重生命,有三个层次:第一是不杀生,第二是吃素,也不随喜别人杀生,第三是放生。即无论在行为上,还是在内心中,都要做到爱惜物命。

第二、不偷盗

于他财物,不与不取,乃至鬼神,随有主物,一针一草,终无故犯。贫穷乞丐,随己所有,敬心施与,令彼安隐,不求恩报。作是思惟:过去诸佛,经无量劫,行檀布施,象马七珍,头目髓脑,乃至身命,舍而无悋。我今亦尔,随有施与,欢喜供养,心无悋惜。这是资粮位不偷盗的修行要点,不偷盗主要是对治贪心的,分为不与不取、布施求回报、布施不求回报三个层次。

首先是不与不取,佛门里对偷盗的解释就是不与取,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拿了别人没有给我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就叫偷盗。所以永嘉大师要求我们做到不与不取,要求我们要尊重他人的财产所有权,不是给我的,就不拿,这是不偷盗的宗旨。

其实任何戒律都是对我们身心的一种保护,不偷盗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任意而取、去偷、去掠夺的话,轻则引起矛盾、争执,重则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如果去偷盗属于鬼神的东西,虽然法律管不着,但因为鬼神威力大、势力大,还有嗔恨心,他们报复起来就会很快。

以前我们家乡有个十三、四岁的小孩,上学的时候经常路过一个神庙,看到神庙里面有很多铜的蜡烛台,也没有人管,他就拿出去当废铜卖掉了,结果不到三、四年眼睛就瞎了,现在很后悔也晚了。因为蜡烛代表光明,是用来供养神明的,他把蜡烛台拿去卖掉了,蜡烛没地方点了,自己的眼睛就瞎掉了,这就是因果报应。就连孔老夫子都说,要“敬鬼神而远之”,怎么还敢去偷盗他们的东西呢?所以只要是有主的东西,乃至属于鬼神的东西,不管东西是多么微小、不值钱,比如一针一草,我们都要做到不与不取。

做到不与不取只是第一步,就是不要侵犯别人,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戒除贪心,要修布施去利益众生,对待贫穷乞丐,要随己所有,敬心施与,令彼安隐,不求恩报。一般人修布施是有求的,比如很多人到庙里来供养三宝,是想求得更多的、更好的回报,这也是布施,也是行善法,但内心的境界还不高。如果对待贫穷乞丐也能敬心施与,不起骄慢,那内心布施的层次就提高了。因为穷人是没有能力回报的,而且地位比较低下,我们能布施给贫穷的人就是不求回报,而且不鄙视他们,以很尊敬的心去布施,让对方接受得很安心、踏实,这就是更高层次的布施了。

布施功德是很大的,体现在福慧两个方面,我们在修布施时就会体会到。首先是智慧的提升,佛说众生本来是佛,可我们为什么没有佛的受用呢?就是因为被无明障碍住了,无明就是我执。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去除我执,去除了我执之后,佛的各种美妙受用自然而然就有了。我执最大的表现就是贪心,而对治贪心的最好方法就是布施,所以布施是智慧的表现。没有出离心你能布施吗?没有利他的菩提心你能布施吗?因此我们能布施多少,就能破掉多少执着,就有多少智慧,最好能把我们的生命都布施掉,供养给十方的三宝,那我们就是一个无我的人,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可以作一切众生之依怙;其次,布施的福报很大,这一点我们都应该知道的,佛经里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六度是以布施为主的,永嘉大师说过去诸佛,经无量劫,行檀布施,佛就是这样修行成佛的。象马七珍,头目髓脑,乃至身命,舍而无悋。七珍是象、马、车乘、奴婢、上妙饮食、衣服、妻儿子女,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这还属于外财;头目髓脑就属于内财了,乃至身命,人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生命了,连生命都能做到舍而无悋,施舍给众生时一点也不吝惜。所以我也要做到随有施与,欢喜供养,心无吝惜,以欢喜心去布施一切所有,这是不偷盗的最高境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三、不邪淫

于诸女色,心无染着。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躭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花茎,不悟毒蛇。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铜柱铁床,焦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心髓。作如是观,唯苦无乐,革囊盛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唯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智者观之,但见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肉血汗泪,涕唾脓脂,筋脉脑膜,黄痰白痰,肝胆骨髓,肺脾肾胃,心膏膀胱,大肠小肠,生藏熟藏,屎尿臭处,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识风鼓击,妄生言语,诈为亲友,其实怨妬,败德障道,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是故智者观之,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何以故?毒蛇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缚,百千万劫,种种楚毒,苦痛无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是以智者,切检三愆。改往修来,背恶从善,不杀不盗,放生布施,不行淫秽,常修梵行。日夜精勤,行道礼拜,归凭三宝,志求解脱。

对于居士来讲是不邪淫,对于出家人来讲,这条戒为不淫欲,要求是不一样的。染着就是爱恋、贪恋美色,这是凡夫愚痴的表现,所以要于诸女色,心无染着,男人对女人、女人对男人都不能有非份之想,这是不邪淫的总纲。其它的内容都是告诉我们戒邪淫的原因,因为淫欲是凡夫的本性,很难戒断,永嘉大师就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劝导我们。

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凡夫因为无明颠倒,没有智慧,所以会被淫欲、情欲所迷醉,沉湎其中,不知其过,不知道淫欲的过错。如捉花茎,不悟毒蛇,就好像是去摘一朵非常漂亮的花,却不知道那花茎正是毒蛇。所以有智慧的人视淫欲如同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这些凶险的东西都不能比喻淫欲的可怕。邪淫会感召四种地狱境界,所谓铜柱铁床,焦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心髓,非常惨烈。作如是观,唯苦无乐,这么看来,淫欲只会带来痛苦,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但是凡夫却总感觉情欲和淫欲很快乐,像鲜花一样美妙,实际上这是我们无量劫的迷失颠倒所导致的一种习气,就像吸毒的人一样,觉得毒品简直比命还重要。吸到毒就感觉美妙得像到天上去一样,身心愉悦,吸不到毒生活就没什么意思,尤其毒瘾一发起来身心很痛苦,和掉到地狱里差不了多少,所以基本没有人能抗拒得了,戒毒就非常难。

其实我们认真想想看,吸毒人的痛苦是从哪里来的呢?吸毒的人觉得毒品能给自己带来舒服,没有毒品才会痛苦,其实痛苦正是从毒品来的,如果从来不吸毒,哪会有这个痛苦呢?可吸毒的人就是看不明白,明白了也戒不掉。世间的淫欲、情欲也同样,是轮回的罪魁祸首,我们还觉得很宝贵,贪得无厌,就越来越堕落。

特别是非份之欲,比喻婚外恋,就属于邪淫。这些不正当的性行为,既导致将来生命的堕落,又使现世的身心承受精神分裂的煎熬,却不能被世人引以为戒,都是愚痴所导致的。

现实中,情人现象好像很严重,很多人家里一套、背后一套,做人做得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差不多,他却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有意思。很多社会问题都是因此而引发的,如为情自杀的、杀人的、堕胎的,什么红灯区、绿灯区,都在污染环境、伤害心灵。希望大家学佛以后,要认识到欲望的可怕,首先要做到适可而止,不要贪得无厌,以免亲手毁掉自己的安定和幸福。

永嘉大师又用了不净观来劝导我们,革囊盛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唯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这些文字都比较简单,就不一一解释了。肉体其实是很肮脏的,如同装大粪的皮囊一样又脏又臭,哪有一点值得爱惜的地方呢?我们自己观察一下自己,看是不是这样,如果观察不到,一个月不洗澡,你就知道了。

所以现在男男女女都喜欢用香水,就是为了掩盖身上难闻的气味,再用好看的衣服包裹一下,好像很美丽高贵,其实全是假相,能把凡夫哄得颠三倒四、很痴迷,却瞒不过有智慧的人。因为智者观之,但见发毛爪齿,薄皮厚皮,肉血汗泪,涕唾脓脂,筋脉脑膜,黄痰白痰,肝胆骨髓,肺脾肾胃,心膏膀胱,大肠小肠,生藏熟藏,屎尿臭处,如是等物,一一非人。哪里有什么美人存在呢?都是这等东西,有什么可迷恋的呢?

有人说佛教很消极,明明我们都很干净、漂亮,非要观成白骨,甚至和大粪一样不净,认为没有这个必要。事实上,这样讲是为了对治我们对色相的执着和迷恋,因为凡夫既然会对美色产生贪着,必然会对丑陋污秽的东西产生厌恶,佛教很善巧,就让我们看清美色之下掩盖着的丑陋和污秽,这样才能把我们从迷惑颠倒中救出来,我们才有希望解脱。如果佛也告诉我们这身体就是美好的、干净的,那我们还如何去解脱呢?

如果我们有了智慧,不再被假相所迷惑,不再被搞得朝思暮想、辗转反侧、难以自拔、痛不欲生的时候,那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依然很分明,却不会再产生痛苦和颠倒了,精神上也不再有压力,生命就不再会堕落了。

如果能做到有美色相伴时,你也能很愉悦;没有美色也不会痛苦,不会去想方设法追求,那你就解脱了。所以美是没有错误的,错误的是我们的贪婪。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也都美得不得了啊,这是因为他们都非常清净,没有欲望的染污,所以清净才是最美的。

识风鼓击,妄生言语,诈为亲友,其实怨妬,败德障道,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是故智者观之,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识风就是我们的意识心萌动起来,就像风吹起来一样,妄生言语,诈为亲友,其实怨妬。诈是伪装、欺诈,怨就是怨恨我们的冤家、仇人,妬是嫉妒,不希望我们获得好报的人,就是前面讲的这个非人的臭皮囊在识风的鼓动下,不但色相是骗我们的,连语言、亲密友善的行为也都是骗人的,实际上都是在往日怨恨、嫉妒的鼓动下,来败坏我们的德行、障碍我们修行的。

邪淫是怨妬所生,也会生怨妬。比如夫妻关系不好,有怨恨、不满足,就去找第三者。找到第三者,三个人之间的怨妬就更深了,因为爱情是最自私的,是我执严重的表现,所以修行人不能贪着爱情。

除了爱情,其它亲情也一样,比如你对家外的人好,兄弟姐妹就会嫉妒、父母亲也会反对,久了也会生怨恨,所以都是诈为亲友,虽然示现是亲人,但却是嫉妒和怨恨最容易产生的地方。这都是因为亲情很自私,占有欲非常强的缘故,既败坏了我们天生的德性,又障碍了天然大道、生命的真相。所以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邪淫的过患是非常严重的,我们要像躲避怨敌、躲避仇家一样远离邪淫。

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包括现在很多的腐败,都是败在美人关、朋友关上的,怎么败的呢?就是被“诈为亲友”给骗了,吃软不吃硬,就像吸毒一样,只要一吸上,就戒不掉,越陷越深,最后就被这些诈现亲友的怨妬给控制了。

既然朋友、亲人都是诈现亲友,那佛教是不是就不讲感情了呢?当然不是。其实佛菩萨对众生是最有感情的,地藏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除了菩萨和佛,谁能对众生有这种情怀呢?但这种情怀却是和智慧相匹配的,所以佛菩萨的感情就是慈悲。佛教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就是要我们有智慧地去生活,把凡夫的感情升华为慈悲,远离痛苦烦恼。

没有智慧时,对亲情会很执着,亲人离开的时候会痛不欲生,恨不得和她一起去了。这是因内心的我执所造成的。亲人走了会很痛苦,所以不想让她走。那么一个有智慧的人,就知道人都有生老病死,她一定会离开,所以她没有离开的时候,无论她对我好与不好,我都会珍惜这段缘分;她走了也没有任何遗憾和痛苦,这样我们就获得了更积极的生活态度,既不被诈现亲友所骗,又圆满地履行了亲友的责任和义务。

是故智者观之,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所以有智慧的人,观察邪淫如毒蛇一样,甚至宁可接近毒蛇也不接近女色。何以故?毒蛇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缠缚,百千万劫,种种楚毒,苦痛无穷。毒蛇虽然可怕,但大不了就是这一生死掉了,而情欲的干扰却是百千万劫都难以解脱的,会带来无尽的苦痛,所以《楞严经》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你爱他的心,他爱你的色,这样子互相纠缠、恩爱不舍,经过了百千万亿劫都难以解脱。不是很多人还发愿要“生生世世在一起”吗?什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根本不愿意解脱,痛苦得要死要活的,不能自拔。谛察深思,难可附近,真正静下来观察,深入地思考后,就明白淫欲和情欲是万万不能接近的,其实解脱以后,把感情升华为慈悲了,更会善待一切有缘人。

是以智者,切检三愆。改往修来,背恶从善,不杀不盗,放生布施,不行淫秽,常修梵行。日夜精勤,行道礼拜,归凭三宝,志求解脱。所以有智慧的人要切切实实地检点身口意三方面的过失,改往修来,把过去的错误改正过来,不要再继续走下去。从现在开始做起,背恶从善,善就包括不杀不盗、放生布施、不行淫秽,这样就能感召善报,生生世世得生福地,常修梵行,梵行就是身口意很清净的行为。怎么行呢?日夜精勤,行道礼拜,归凭三宝,志求解脱。日夜精纯不杂地安心于道,勤奋地改变自己的身心行为,归凭就是依靠、凭借的意思,通过礼拜来忏悔、清净三业,听从三宝的教化,立志专求解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四、观修身

于身命财,修三坚法,知身虚幻,无有自性,色即是空,谁是我者,一切诸法,但有假名,无一定实,是我身者。四大五阴,一一非我,和合亦无,内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阳焰,芭蕉幻化,镜像水月,毕竟无人。无明不了,妄执为我,于非实中,横生贪着,杀生偷盗,淫秽荒迷,竟夜终朝,矻矻造业,虽非真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作是观时,不以恶求,而养身命。应自观身,如毒蛇想,为治病故,受于四事:身着衣服,如裹痈疮,口飡滋味,如病服药,节身俭口,不生奢泰,闻说少欲,深乐修行。故经云:少欲头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贤圣之道。何以故?恶道众生,经无量劫,阙衣乏食,叫唤号毒,饥寒切楚,皮骨相连,我今暂阙,未足为苦。是故智者,贵法贱身,勤求至道,不顾形命。是名净修身业。这是属于修加行的部分,永嘉大师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观察和认识身业,这是净修身业的理论依据。

凡夫最重要的就是身、命、财,身是色身,命是生命、命运,财的意义比较广泛,钱、物、妻儿子女七宝都是财。凡夫的身命财都是不坚固的,比如色身不能长生不死,也不能保证总是无病无灾、供养齐全,财也一样,有聚有散。我们现在拥有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并不能保证永远可以拥有,因为世间是无常的,这就是不坚固之法。那么坚固法是什么呢?坚固法也有三种,就是法身坚固、慧命坚固、圣法财坚固。

首先是身坚固之法,就是把我们对色身的养护转化为对法身的养护。法身是常住不坏、永恒存在、无生无死的,是万法的本源,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如果能够放弃对色身的追求,转而去寻求法身并养护好它,就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生死就拘不住我们了,所以我们要重法身而不重色身。

古人讲:“生死事小,失节事大。”如果气节不在了,那还不如死了好,讲究杀身成仁,其实杀身是成不了仁的,自杀和杀人是一样罪过的,因此佛教反对自杀,不管是多么不好的境界,都是我们必须要承受的恶果,早来早了。所以我们要先安忍下来,内心不生烦恼,再通过身心的修持尽量去改善它,改往修来。为什么能这样做呢?因为法身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坚固不坏的,色身只是无常变幻的,是不坚固的,是法身随缘变现的外在表相,而变现的规律就是因缘果报。

虽然我们的法身完全一样,也都生活在一起,但色身的感受却完全不同,因为各自有各自的因果,如果我们以前天天做恶,那现在就是一身的罪业,性格不好、行为怪异、身体也很差;如果我们行善积德,就能感得性格柔和、举止得当、身体健康的善果。但这都是不究竟法,都是不坚固的,只有我们通过修行,从善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短暂的身体转化为永恒不变的法身,才能获得坚固的极乐境界,这就是身坚固法。

那么命坚固呢?我们现在这个生命是很局限的,我们虽然很爱惜它,但却一点也不了解它,更无从把握,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去算命,试图去了解一下,命不好就觉得很倒霉,好了就觉得很得意。其实命运也是无常之法,倒霉和得意也都不是坚固的,倒霉的人不会总倒霉,得意的人也不会总得意,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改变,大家最后全都会死去。这样的人生,不管倒霉还是得意,都是非常悲惨和无奈的。因为都活得没有智慧,行尸走肉一般,完全活在生命本质真相之外,所以说人生下来就已经死了,没有智慧的生命就是如此不堪一击。

我们要通过修行把行尸走肉转化为法身慧命,也就是要增长智慧,在智慧的觉照下生活。如果生命有了智慧的参与,那任何人都算不准你的命了,为什么呢?因为佛法已经使我们有了了解生命、把握生命的能力,我们会智慧地选择出路,不会和以前一样随境所转了。逆境时,我们会用痛苦磨炼自己;顺境时,我们能更好地利益众生,内心安住在清净的法身上,毫无烦恼地生活,永远立于不绝之地,这就是坚固的慧命。

财坚固又如何修呢?凡夫的财都是不坚固的,虽然我们特别希望它坚固,存在银行里,又是密码,又是保险的,里三层外三层地守护着,但大则水火盗贼、国亡、人亡,小则疾病、眷属、投资失误等,都会让我们失去这些财富。而且我们用它它就会减少,不用它,也留不到下辈子,所谓“富不过三代。”物质财富是非常不坚固的,是不值得留恋的,我们要追求坚固的财富。

什么是坚固的财富呢?就是圣法财,是修行所带来的利益,布施能使我们天生富有、持戒能使我们健康长寿、忍辱能使我们富贵吉祥……这些法财都不需要我们刻意去守护,它却会如影随形地、生生世世地跟随在我们左右。如果我们了悟了佛法的奥妙,外在的物质就不会再障碍我们的身心受用,无论怎样都会非常开心自在,这样一来,我们就把有限的财宝,转化成为了坚固的法财。

我们虽然照样去生活、去工作,但我们不再是赚钱的机器,也不再感觉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心中法喜充满,生活逐步走入了良性循环,随缘去做事。因为有了智慧,做事就是菩萨的六度万行,又会积累福德,便进入了更美好的生命状态。

所以永嘉大师要我们在不坚固法中修三坚法,于身命财,修三坚法,生生世世地把身命财完全布施出去,为法亡身,这是观修身的主旨所在,下面是永嘉大师为我们详细分说这样做的原因。

身体虚幻,无有自性,身体是万法之一,也是虚幻、没有自性的。色就是空,谁是我者,色就是色法,色法的当下就是空,既然是空,哪里有个我呢?这是我们修加行所要树立的正知见,就是要放下对身体的执着,因为一切诸法,但有假名,无一定实,是我身者。法就是万事万物,世界万物只有假名安立,并没有一个真实、确定的身体是我的。不信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四大五阴,一一非我,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是身体组成的四大元素,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四大五阴就包括了我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这里面没有一个是“我。”比如身体,哪个部件是我?凡夫一般认为整个身体是我,如果整个身体是我,身体是从小变大的,我是不是也从小变大过呢?四肢截断时我是不是也截断了呢?当然没有,从生到死这个“我”都从来没有变化过。那思想是不是我呢?思想也是发展变化的,所以思想也不是我。和合亦无,内外推求,可见这个由外在物质和内在精神构成的身体里面,并没有“我”。

如水聚沫,浮泡阳焰,芭蕉幻化,镜像水月。聚沫就是水面的小泡沫。浮泡就是小水泡。阳焰就是我们常说的海市蜃楼。我们去敦煌的时候,看到沙漠里全是水,车开到那里一看却一点水也没有,这就是阳焰。有些动物就会被阳焰所骗,跑去找水,好不容易跑到后,发现根本没有水,结果就渴死了,所以佛经里常用阳焰来比喻凡夫着相的毛病。芭蕉幻化,芭蕉树表面看上去好像有棵树,实际上把树皮一张一张剥完之后,里面却是空的。镜像水月就比较好理解了。永嘉大师用这四个比喻来说明身体虚幻不实的本质,所以说毕竟无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那我们为什么总觉得有个我存在呢?就是因为无明不了,妄执为我。因为凡夫都有无明,见不到真相,就起了虚妄的执着,以为身体就是我。于非实中,横生贪着,于不真实的状况中产生贪着。横就是蛮横、不应该,比如不该你有的财,你得到了就叫发横财,不该贪的拼命去贪叫横生贪着。因为贪心无度,导致杀生偷盗,淫秽荒迷,竟夜终朝,矻矻造业。矻矻就是勤劳不懈的样子。凡夫一天到晚所见所想所行的都是杀盗淫妄,甚至很多人都以杀盗淫妄作为人生的价值所在,连电视剧的情节也都是如此,什么武打片、言情片、警匪片,就以打打杀杀、婚外恋、犯罪破案等,这些事情作为人的精神食粮。如果不修行,凡夫的本性其实就是如此,不讲这些就不卖座,没有人看,赚不到钱,因此整个凡夫世界都在矻矻造业,这是很麻烦的事情。

虽非真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虽然这些罪业也不是真实的,但是善恶报应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我们的身形。凡夫的那个我就是所有的业障啊,业障抓住身体不放,我们还以为是“我”的身体,紧抓着不放,这真是凡夫可怜又可悲的地方,难怪佛称我们都是“可怜悯者。”所以别再执着这个身体了,赶紧解脱吧!

有人听“懂”了佛教讲的“一切皆空”的道理后,觉得终于“解脱”了!原来杀盗淫妄也是空的,那坏事可以随便干没关系。这样哪是解脱啊?反而是执着得更重了。如果真解脱了,看到万法本空的实质,那我们怎么还会去贪、去偷、去爱呢?梦醒以后我们还会对梦里杀过我们的人嗔恨吗?还会念念不忘梦里的妻财子禄吗?

所以只要有贪嗔痴,肯定还在无明大梦里,还是认假为真,仍有个“我”的影子在,解脱不了,那罪业就能有地方附着,我们就无法逃避惩罚。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连成佛成圣都在因果里,我们又怎能逃得出去?所以我们要求解脱,因为解脱之后,虽然因果不空,但它缠缚不住我们了,对我们没有丝毫影响了,这就是自在。

对于同样的恶报,凡夫和解脱的圣人会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二祖慧可大师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八十多岁时被人诬陷为“妖人”,斩首示众,二祖不但毫无辩白,还作了首诗,传诵至今,说“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将头迎白刃,犹如斩春风。”后来二祖的头被斩掉后,冒出白浆,大家才知道错杀了圣人。如果我们遇到这种诬陷,那肯定会暴跳如雷,痛苦非常,而且会极力辩白,辩白不了就会想办法逃跑,甚至会杀掉那个诬陷的人,这就是凡夫和圣人的不同。

圣人解脱了,杀与不杀都是梦话,与真体无碍,所以能受之泰然。凡夫认假做真,才会计较造作,瞎折腾半天,果报终归躲不掉不说,还会造下新的业障。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懂得因果,所以能不受因果的影响,不会再造轮回之因。凡夫无明,不见因果,才会不怕造因,妄求无果。但是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唯一的出路就是解脱。

可是解脱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切实地修行实证。如果我们只是嘴上说说,那永远也解脱不了,连一个念头都解脱不了,何况已经造作的罪业呢?比如我们打了别人一耳光,这个动作一旦做出来,那我们这一生都会受它的影响,或者后悔或者得意。别人也会因此而再报复我们,以后遇到了,他又会打我们,我们还会还手,那大家就会这样生生世世地被影响下去。而解脱的人就会心甘情愿地被打,因为这样以前的账就了了,那种恶业的影响就消失了。

再打个比方,本来我们的生活环境很干净,可是你先倒了一袋垃圾,大家也跟着都倒了一袋垃圾,那垃圾就堆成山了。虽然每个人的垃圾数量并不大,可是整个环境被污染了,污染以后的恶果我们就都得去承受,这就是大众共同造作的共业。如果你还故意往别人家门口倒垃圾,那别人也会给你家门口倒,那你们两家就会格外脏,这就是个体所造的别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