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真实能够破除虚妄!




净界法师



   本经的修学宗旨,它的重点就是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首楞严王三昧》具足来说是一个广大的菩萨道。我们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整个六度万行都是要跟《首楞严王三昧》相应。

    这样的一个广大的菩萨道《首楞严王三昧》它的下手处,到底在哪里呢? 蕅益大师讲出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正念真如,你先从正念真如下手。

    正念真如的意思是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我们内心的相貌。我们从本经的开示,我们知道我们的内心有二个相貌,一个是真实的心,一个是虚妄的心。所以我们常说我们的心,真中有妄,妄中有真,它是一个真妄的和合体。这种情况就好像一个金矿,一个金矿它本身有黄金,但是它又有很多很多的沙石,沙石当中又有黄金,二个混在一起。

    所以你说正念真如,其实主要是你怎么样把这些沙石慢慢慢慢经过火的锻炼,把沙石慢慢的消灭,把黄金的部份慢慢显现出来;正念真如的道理也是这样,你怎么透过这种智慧的观照之火来锻炼你的内心,把虚妄的部分慢慢的减少,把真实的部分慢慢的增长。

    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妄呢?

    譬如我们一天当中,我们一天当中经常有二种声音会干扰我们,会引导我们。有一种声音说我是一个出家众,我要好好的奉持如来的戒法,我每天一定要拜佛、念佛,我一定要弘护正法,续佛慧命;这种声音是来自于你内心深处的一种愿力,它是跟我空法空的清净心相应的一种愿力,这是真实的,它不受外境干扰的。

    我们另外有一种声音说,我现在很痛苦,我现在很快乐,我喜欢某家的东西,我不喜欢某乙,这就是跟我执法执相应的一种攀缘心,因为这个心基本上是随外境生灭的。

    所以首先我们在心中一定要具足一种判断力,什么是你心中的主人,什么只是一时的客人。

    正念真如的意思就是说,其实你不要去管虚妄心,你只要把真实的心慢慢的扩大,虚妄的心就减少,因为真实能够破除虚妄。

    你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修正念真如的时候你一定要清楚,你的心是一个真妄的和合体,真实跟虚妄的都同居在你一念心中,怎么去把它们判断出来,然后不断的加强真实的力量,慢慢消灭虚妄的力量,这个就是《首楞严王三昧》的根本。等到你对心的内心世界掌握得很清楚的时候,再依止这一念清净的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就能够成就诸菩萨的《首楞严》。这是本经修学的宗要。当然,我们今天要去正念真如,那么什么是真如?佛陀以十番显真加以开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一)




净界法师



    十番显见第七番


    癸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

    佛陀开显真实的心性,从二个角度:第一、无是,第二、无非是。

    无是,显现的是真如的自体,它是离一切相的;也就说在一切的万法当中,我们找不到见性的自体可得,觅心了不可得,显无相的心体,这叫无是。

    无非是,是显真实心体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同时是集一切法,在一切万物当中其实都是我们见性随缘显现的作用。

    前面的无是是显它的不变性,无非是是显它随缘的作用。从二个角度相互关系的运用就开显我们的见性,在生命当中是唯一真实的。

    唯一的真实是什么意思呢?它的大意是说,在你生命当中除了你现前一念心性的真如本性以外,其它的什么都不存在;也就是说,离开你这一念心性,就无少法可得。其实我们的生命就活在一念心当中,你生命的来,你生命的走,都不离开你现前的一念心性,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是你一念心性所显现的一个暂时的影像如此而已。所以整个生命体,就是一念心性是真实的,其它的都是如梦如幻的,只有真如本性是唯一真实的。

    分二:子一、疑问。子二、答释。

    子一、疑问。阿难尊者他提出他心中的疑问。

    疑身见各异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阿难尊者他对色身跟见性,产生一种各别不同的看法。

    阿难白告佛陀说:世尊!假设你前面说的见分,六根当中的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这种功能它的体性,就是我的妙明的真性。而这妙明的真性,它现在分分明明的显现在我的面前。如此说来这见性是我真实的本来面目,那么我现在有个问题,现在我刹那刹那生灭的五蕴身心,它又是什么东西呢?

    阿难尊者的意思就是说,五蕴身心跟见性这二个是互相排斥的,这二个到底是什么关系?一个是生灭变化的,一个是不生不灭的,这二个之间的互动是什么?阿难尊者提出这个疑情。

    惧堕于过失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办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

    这时阿难尊者从前面的疑问,心中产生一种忧惧,他感到一种恐怖的感觉,他把他恐怖的感觉讲出来。

    阿难尊者说:我从实际的生活经验当中可以感觉到,我这五蕴的身心的确是有分别的功能。你看我利用我这五蕴的身心,看到佛的三十二相而出家,我利用我的身心世界去奉持如来的戒法,去拜佛去打坐,都是靠我这五蕴身心。那佛陀告诉我,我的本来面目是这一念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见性,而这见性,我感觉它根本没有分别的功能,连我的五蕴身心都不能加以分别,何况是宇宙的万法呢?也就是说,我自己的感觉当中,五蕴身心是有作用的,而见性对我来说,我感觉不出它的作用。

    假设见性是我真实的、本具的,我的本来的心性,那么请佛陀让我能够清楚的,这个见性令我今见,这见性就必须很清楚的知道,能够看到我阿难尊者的身心世界,它就必须有明了性。如此一来见性是我,而我现前的五蕴身心,反倒不是我了。

    这样子就有一个问题,我心中的恐惧就等同如来前面对我的问难:物能见我。前面佛陀说:一个物质能见到你,那么这个体性杂乱。佛陀你说外在的物质见到了我是错的,那么你现在所说的见性,能够见到我的五蕴身心,就等于一个外在的见性看到我一样啰!

    求如来开示  

    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这个道理是如何,希望佛陀慈悲,来开导我心中的迷惑,来解除我心中的忧惧。

    这地方阿难尊者的疑问就是说:他现在把我们的五蕴身心跟见性,将它区隔成二个东西。假设见性是我,那五蕴身心就不是我,假设五蕴身心是我,这个见性就不是我,这二个只有一个是对的。

    蕅益大师说:我们在了解这一科的时候,你要先了解阿难尊者的疑情在哪里,你才知道后面佛陀的回答,是往哪一个方向走。

    蕅益大师说:阿难尊者自从七处破妄以后,他心中的攀缘心已经被佛陀完全破坏了;从前面的六番显见当中,他把昭昭灵灵的一个物质当作见性而现在它的前面。从阿难尊者的问题: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这地方一口道出阿难尊者心中的疑情。其实佛陀今天所要回答的,就是回答这句话:今此妙性,现在我前。他完全把五蕴身心跟见性做一个区隔,把见性的体跟见性的作用,把它的不变性跟随缘性,把它一刀切成二段:体是我,作用就不是我;作用是我,体就不是我。所以他才会道出这一句话今此妙性,现在我五蕴身心的前面。

    你要了解阿难尊者的疑情,你才能够知道佛陀他整个回答的方向。他等于是把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体用之间加以区隔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二)




净界法师



    子二、答释   分二:丑一、斫破是非两途。丑二、会通真性一理。

    先破除对是跟对非的执着,然后把这二个再会归到一念的心性当中;先破执再显真。

    丑一、斫破是非两途。

    斫,是砍或者是劈。佛陀先破坏阿难尊者对于是跟对于非这种双方的执着。

    是,阿难尊者执着在一切万物当中,有真实的见性可得,所以他才会说今此妙性,现在我前。对于见性是可以见的执加以破除。非就是在一切万物当中无有见性的作用,这产生断灭的思想,也加以破除。把是、非二种邪见都破坏以后才能够会归到正见。

    分四:寅一、正破是见。寅二、转破非见。寅三、大众茫然。寅四、世尊安慰。

    寅一、正破是见。

    这地方佛陀是破坏阿难尊者把见性当作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好像有一个杯子,一个桌子,这个叫作见性,它显现在我的眼前一样。这段主要是发明见性的体性它是离相的。

    直斥妄执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总说)佛在讲道理之前,直接的先把正确的观念讲出来。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你前面所提出的问题,你说身为一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心性,它很清楚的现在你五蕴身心的前面,这道理是不真实的。这是你心中的想像,你的执着所产生的一个影像而已,这个跟见性是没有关系,这个道理是不合乎真实的!

    佛陀先破,破了以后以下讲出为什么见性,是不能够现在你的眼前。

    纵成可指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有可形,无不指着。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佛陀说:假若正如你所说的,见性它是如实的显见在你阿难尊者的面前,而且你如实的看到见性的相貌。既然见性是可以见,那表示身为一个见精,这种见分是可见的,那它一定要有一个方向跟处所。只要是可以见到的东西,一定有它的方向跟处所,那你应该可以明确的把它的方向跟处所指示出来,什么是见性,什么不是见性,如果它真的是现在你的眼前的话。佛陀道理讲完以后,就讲事实来加以证明。

    阿难尊者!现在我们二人共同安住在祇桓精舍,祇陀林的讲堂当中来做一个观察:你依止讲堂向外普遍的观察,你看到的树林,再远一点看,看到河水,再远一点看,看到种种修行的殿堂,打坐修止观的殿堂,你再往高处看,看到了日宫月宫,乃至于你再往远处看,看到大讲堂远远相对恒河的流水在那地方流动 (佛陀引导阿难尊者由近到远,由下而上,看到这种种的万物) 。

    你现在在我的狮子座前,你现在把你的手举起来,你用你的手可以很明确的指出前面的树林、讲堂、河水它们的相状,这个是树木,这个是讲堂,这个是恒河,其实你是可以很明确的用手指出来的。怎么说呢?你看!阴暗的地方是属树林,光明的地方是属于太阳,障碍的地方是属于楼阁墙壁,通达的地方是属于空旷的处所,乃至于小草大树,乃至于最小的毫毛,它的形状虽然大小有很多的差别,但是只要有它一定的形状,你都可以把它指出来告诉人家,这个是树木,这是河水,这个是讲堂,这个是恒河,不管它多大多小,只要这东西是有相,有相状的东西你一定可以把它指出来。有相状就可以有方向及处所,你就明确的指出它的处所出来。

    佛陀用现实的状态来引导阿难尊者来悟入这个道理。

    即物指陈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以上你所指出的东西,你告诉我什么是见性:你说见性现在你的面前,那现在你面前的到底是什么?你说虚空是你的见性,若虚空是你的见性,虚空已成为你的见性,那虚空要以什么来做相貌呢?因为虚空已经变成了见性,那破坏虚空原来的相状了。假设其它的物质是见性,譬如你说这花是见性,那么花已经变成见性了,那么花以什么为相状呢?它变成没有相状了,因为你说它是见性,而见性是无相的,你正好是破坏它的相状。所以你应该在一切的万物当中,加以微细的拣别出在万象当中,哪一个是你精纯光明微妙不可思议的见性,你应该指陈的告诉我,在一切万物当中它能够分别的显现出来,不要有半点的含糊笼统,要分别清楚。你说见性现在你的眼前嘛,既然在你的眼前请你把它指出来,它到底在哪里?

    这是从现实的环境当中逼迫阿难尊者来加以回光返照。

    正破是见  

    阿难言:我今于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阿难尊者的疑情在佛陀善巧的逼迫之下,他本来的心是向外攀缘的,看到一个昭昭灵灵光明的见性显在他的面前,佛陀用善巧逼他不得不回光返照他的内心。

    阿难尊者说:我现在跟佛陀安住在重阁所成的讲堂,我顺着佛陀的开示,从远处看到了恒河,往上看到日月宫,乃至于在一切万物当中,我都能够指出万象万物的处所,只要是眼睛可以看到的,只要是有相状的万物。但是在这么多的万物当中,我的确是指不出见性的体性出来。在这么多万物当中,这是花、这是树、这是讲堂…但是我真的没办法在一切万物当中,指出见性的处所出来。

    世尊!正如你老人家所说,不但是我一个有漏初学凡夫的声闻,乃至于一个证得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萨,他也不能够在一切的恒河、树木…这些万事万象当中拣别什么是见性,什么不是见性,它根本不能够离开一切万物的自体,而找到另外一个见性的自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净界法师



    这段经文主要是把见性离相清净的自体开显出来,见性本身就离相,它能够含受我们一切的生命,它不能有相。若见性它变成桌子,它若变成桌子它就不能变成椅子,它不能有相状的,所以你指不出来。

    在古德的注解中这个地方有一个观念,古德的注解说:阿难尊者的问题点在身心的执着。你看!他说见性是我,那我身心世界就不是我,那我身心世界算什么!所以很明显的,阿难尊者在疑情当中它的问题点在我执,对个人身心世界的执着。

    但是佛陀在回答的时候,却没有针对他的身心世界来破,而是举出了树木、恒河、讲堂、日月宫,用万法来破斥他。那么这道理在哪里呢?

    这地方有一层意思,古德说:阿难尊者是一个菩萨种性,菩萨种性是我执重法执轻,烦恼障重,所知障轻;声闻人刚好相反,声闻人他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以身为一个菩萨种性,他的我执比较重,佛陀不直接先破他的身心世界,先破他的法执,因为容易破。意思是说:一切的万法你都找不到见性了,何况你的身心世界你还找得到你的见性吗?不可能。

    见性是不以一切万法为伴侣的,你指不出来的。你看整个《金刚经》就是在找我们的见性,它在哪里?最后的结果,你要离一切相,《金刚经》最重要就是离一切相,你看到一切东西,你就不能够有执着相,你一执着你就失去了见性,要离一切相。

    我们看禅宗的祖师公案,有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有一天五祖大师觉得他年纪大了他想退位,就要弟子把他们的心得呈现出来,这当中有二人提出他的心得报告,一个是神秀大师,神秀大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看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可以看得出来神秀大师相当用功,他的内心世界经常用念佛、持咒,来消灭心中的妄想。但是他的盲点在哪里呢?就在前面二句话:身似菩提树,心为明镜台。他身心世界的相还不能忘怀。

    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创造一个身心世界的相,这个本来是如梦如幻的,在一念清净的心中,它只是一个生命的影像。但是神秀大师对这个影像不能加以忘怀,所以对它的功德产生很大的障碍,同样的拜佛,同样的持咒,但它的效果大打折扣。

    六祖大师他提出的心得,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看不出六祖大师平常是怎么修行的,我们看不出来,他到底用不用功,我们也看不出来,但之所以得到祖师位,就是在那句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为他真实的了解见性,他知道见性是无相的。

    我们整个修行的立足点是很重要的,你的根本:把心带回家。因为你带著有相的心来修行,你的整个身心世界是一种执着的,你不可能周遍法界的。这地方佛陀他为什么要告诉我们,你要找到见性,你一定要离一切相。

    所以祖师大德说:当你想找见性的时候,你永远找不到。为什么?因为你想找它嘛!你想要去找它你就找不到,你不想找它,它当下就显现,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找它你是攀缘心。

    这地方的破是见,就是破除我们认为,见性是一个有形状的东西,这是错的;见性的本体是离一切相,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身为一个生命根本的依止处,它不能有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七约无是非是显见性惟真(三)




净界法师



    寅二、转破非见。

    这段是辗转破除见性是没有任何的作用,前面佛陀开显的是见性无相离念的心体,佛陀害怕阿难尊者因此产生断灭的思想,所以佛陀就说明其实见性它是离相清净,但是它有随缘的作用,随顺你业力的因缘显现万法。我们讲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同时要讲一句话: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是体用双彰的。这地方是破除非见破除我们断灭的思想。

    重述前意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这段文是承先启后,把前面的观念再加以重复。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正如你前面所说的道理,的确没有一个见性明确的体性,这个体性能够离开一切万物当中,另外有一个自体可以把它指出来,不可能!你看花就是花,树就是树,没有一个离开花离开树另外有一个见性的自体,你指不出来的。在你所指的万物当中,的确是找不到见性的体性可得,因为它根本就没有相状的,从体来说它没有相状,所以你指不出来是对的。

    这里佛陀等于是印证前面的观念。以下佛陀开显见性的另外一相貌,前面讲见性是不变的体性,这地方讲它随缘的作用。

    即物指陈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佛陀说:我今再告诉你另外一个随缘的道理,前面我告诉你是一个不变的道理,这里是告诉你见性的另外一个相貌随缘。

    你现在跟我如来坐在祇陀林的讲堂当中,我希望你再一次的抬头观看,从讲堂里面透过门窗看到外面的风景,你看到了树林乃至日月宫,以上的种种万事万物当中形状各个不同,在这么多的相状当中,你决定不能够把见性的处所指示出来给我看;你现在又可以加以说明,在这么多树木河水恒河当中,哪一个不是你见性所显现的作用呢?树木、河水乃至于日月宫,哪一个不是你见性所显现的作用呢?

    正破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阿难回答说:我如实照着佛陀的方法抬头仰望,我普遍看到树林当中上至日月,下至大地,我毕竟实在不知道什么东西不是我见性的显现;也就是说什么东西都没有离开我的见性。

    为什么这样讲呢?假设树木不是我见性的显现,那我为什么看得到树呢?我看得到树,表示树在我的见性显现出来,我才能够去受用这个树。但是如果说树就是见性,哪又以何为树呢?树已经变成见性了,那树的假名假相假用就被破坏了,所以树是见性的显现,但是你不能说树就是见性,它只是它其中一个因缘而已。

    这种道理如是乃至虚空,它本身不是见性,那我怎么能够见得到虚空呢?所以它也是见性的一部分,但是你不可以说虚空就是见性的全部,不可以这样讲。

    我重覆的深入的思惟,在万物当中我实在找不到一个东西不是见性的显现,全部都是见性的显现。无非见者:全部都是见性的显现。

    如来印许  

    佛言:如是,如是。

    佛陀到这边等于把正念真如,真如相貌它的不变性跟随缘性全部讲出来了,这地方等于是把前面的内涵作一个总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




净界法师



    有一个老禅师带一个沙弥在山中修行,这个沙弥跟老禅师久了,它慢慢慢慢心中也有一点悟境。老禅师说某某人,你今天早上到后山去找一点草回来。这沙弥就去了,下午回来的时候空手而回。老禅师说:你怎么空手而回呢?沙弥说:你要我去找草,但是我看到满山遍野都是药草,是药没有一个是草。老禅师说:好!你明天去给我带一点药回来。这小沙弥明天早上又空手而回。老禅师说:我叫你带一点药回来!小沙弥说:我去看全部都是草,没有药!

    这句话是什么思呢?你说它是见性也不对,但是你说它离开见性也不对。

    这个道理禅师讲出一个消息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但是不离当处常湛然。你找它找不到,但是它整个日常生活当中都是见性显现万物。

    这观念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常讲一句话称性起修。这观念我讲一下:

    蕅益大师常讲一句话说: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跟人天乘,整个下手处非常的类似,他也是布施、也是持戒,但是为什么大乘佛法它能够叫作大白牛车?为什么菩萨在布施持戒的时候产生的功德,远远超过声闻人,远远超过人天乘的人,为什么?说你今天持不杀生,他也持不杀生,凭什么你修的功德会比他大,而且你进步比他快?

    因为你的想法跟他不一样,你的思考模式跟他不一样。

    那么到底身为一个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人,他的人生观是什么?云何应住?

    修《首楞严王三昧》要这样思考:你要有一个整体的生命观,一个是个体的生命观;整体的生命观它是没有时空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它是一个清净本然离念的心、无相的心,我们不能离开你的见性;然后你本身在你清净本然的心中,现出你一个现前五蕴的身心,一个个体暂时的生命,你修行要靠你暂时的五蕴身心。

    但是你不要忘了,譬如我今天布施,我今天拿一百块给某甲,你为什么会有福报?如果你认为我给他一百块,因为我给他,我产生一个善业,因为这善业的力量回馈给我,那你这个不是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这种思考模式修行非常慢,要进步很慢,你要达到那种返妄归真,要销我亿劫颠倒想,要成就《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你很难很难。你应该这样想,我布施给某甲,我是假借这个影像,我是在自性中修学,因为布施把自性的功德开显出来。

    众生只是一个助缘,你是假众生的因缘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而已,借假修真。你不要以为你今天帮助众生,好像给众生恩惠,其实不是。因为你帮助众生,其实你就在你现前一念心性里面造作,你帮助众生的当下,你产生一种善的功能,你自己存在你的见性当中,以后它产生善的能量,它就显现一个好的五蕴身心出来。相反的你对某一个人起了一个恶念,起了一个恶的行为,其实你伤害的还不只是对方,你伤了你的见性。因为我们能离开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你整个活动都在你的心性当中活动,你造了一个罪恶,你在你的心性当中,累积一种负面的能量,最后是你自己受用。

    记住一个观念,我们的生命你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你离不开你现前一念心性,你都在你现前一念心性里面活动,你走过的每一条路都一定会留下痕迹,你一生当中所有善恶的功能,都会在见性当中留下一定的能量,然后这个能量,来生见性再把它显现出来,给你自己受用。

    我们今天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不要讲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要说那么广,我们在无量生命当中我们取今生这个生命,彻悟禅师提出一个观念说:我们来的时候,我们的心是清净本然,什么都没有,我们走的时候也什么都没有带走,也是清净本然,那么中间是什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