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你的见性是周遍法界的,而俱足万德万能的!




净界法师



    我们一期的生命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是有能所的,一个是能念的心,一个是所缘的物。我们这一念心习惯性以攀缘心,所以跟物质接触的时候,就对这物质有所住,这个心就住在物质上面,住久了以后我们已经忘了我是谁,我们的心开始被物化了,被物质同化了,变成一个固定模式的自我意识。

    所以佛陀在讲见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时候,我们很难承当,这个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不是这个样子。因为我们的思考变成固定化,我们的思想变成固定化,行为已经变成固定化,已经被物质同化了,因为只有物质才有固定形式。

    我们因为被物质同化以后,我们失去佛陀广大的功能,就像大海失去了变成一个小水泡。追根究底就是我们心中被物化以后那个执取要把它破掉。

    所以佛陀要告诉我们,见性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物质,其实我们可以去产生更大功能的,因为它有随缘义,随缘的作用。

    前面的二科都是说明见性不是物质,这一科是反证物质不是见性,身为一个物质它没有明了性;前面是证明见性不是物质,这地方是证明物质不是见性,当然佛陀都是用相反的方式。什么是相反呢?先假设物质是见性,假设物质是能见。

    假设物质是有明了性的,那会有什么问题呢?

    物质是有明了性的,那你现在看到桌子的时候,桌子也看到了你。汝既见物,物亦见汝。那这样子能所的体性,有情无情的体性产生了杂乱。因为你能见的是有明了性,所见的物是没有明了性的,那这样子谁是能谁是所,谁是主动,谁是被动的配合?完全杂乱。

    进一步来说:你阿难尊者的个体跟我佛陀的个体,乃至于世间一切有情无情的相状,这种世间相完全被破坏了,都不能安立了!所以说物质是有明了性这是不合理的、非常不合理。

    所以阿难你应该知道,假若你依止见性,见到一切物质的时候,这样的见性就是你自己的见性,你的见性是周遍法界的,而俱足万德万能的。如果这个不是你本来具足的见性,那么是谁呢?你怎么还不敢承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四)




净界法师



    诃责莫自疑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云何,这个云何有诃责的意思。为什么你到现在对于你的本来面目,对于你父母未生之前你真实的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缘显现无量功德的这种见性,你还产生怀疑,如此的见性你还不敢直下承当(性汝不真),你还期望我来为你证实,为什么还需要这样子呢?为什么还期望我为你求证呢?这就是你踏踏实实的现性,你还不敢承当,还要我来跟你开示,还要我来为你作证明!

    我们已经失去本来面目太久了,我们离开我们的本性,就像乞丐离开大富长者家太久了,流浪太久自己已经被乞丐化了,乞丐做久变乞丐化。

    我们在这一念心依止攀缘心,攀缘色声香味触六尘的境界,攀缘久了之后已经被物化了,被物质同化了。所以我们听到一个随缘不变、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缘显现妙用的这样的一个即空、即假、即中的心性,这是你本来的东西,你反而不敢承当,而不是你的东西你抓着不放,变成这个样子。

    物质同化不是只有在家居士,你有时候学佛都会被物质同化,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

    《六祖坛经》有一个叫法达法师,法达法师他用功,他去见六祖大师,跟六祖大师顶礼的时候,头没有全着地。

    当然六祖大师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个东西,物在障碍你,你已经被物化了。法达法师:对啊!我的心中有一个东西。

    六祖问:什么东西?你可不可以把它讲出来。

    他说:我诵法华经,诵三千部。

    这是非常不容易啊!一部《法华经》二十八品将近七万个字,正常速度差不多要六至七小时,假设你一天诵一部,你要诵八九年才能够诵三千部。你诵《法华经》三千部后,我们诵《法华经》把《法华经》当作自体,我们的心就住在《法华经》,然后被《法华经》同化了,把《法华经》的法放在心中。就是我法二执,我们以这个当自我意识。

    这时六祖大师就破他说:你要知道佛陀讲《法华经》的目的,是假借《法华经》的经文让你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让你悟入本性不是要你执着《法华经》的经文,执着三千部。

    他这样的诵《法华经》变成人天福报,他的心被《法华经》所转,心迷《法华》转,他的心跟着《法华经》走,他一直执着他诵《法华经》三千部,一直把这个法放在心中,结果失去他的清净的本性。六祖大师破斥他以后,他当下开悟,他讲一个偈颂说:

    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原是法中王。

    他诵经三千部,他一直执着《法华经》的经文,一直执着《法华经》的功德,把这功德当作自我,结果他的心放弃世俗的东西而执着《法华经》,已经被《法华经》物质化了、固定化了。他说还好遇到六祖大师,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你一句话就把我破了。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我如果不能了解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要我们透过经文明心见性,我还以为诵《法华经》这就是一个功德;假设我不能明白佛陀出世的本怀,我不能解脱生死,诵《法华经》变成:第一个成就大的福报力、第二成就未来得度的善根,如此而已。因为被《法华经》物质化、固定化!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在三界火宅这一念妄想的心,就是佛陀所证,众生本具的清净本性。

    佛陀一再的告诉我们,物质是固定的形状是没有明了性的,我们的见性是有明了性了,它绝对不是物质,它是一个心法。我们因为在物质上执着太久,所以已经被物质同化的,这个时候佛陀希望能够透过种种的证明,把我们的本性恢复起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五)




净界法师



    子二、示无大小义 。分二:丑一、疑问。丑二、答释。

    佛陀都在证明一件事情,就是见性不是物质的这个观念。那么物质是有大小的,你看桌子比椅子大,椅子比抚尺大,既然是有形状,它就会产生大小的对立。但是见性,身为一个我们众生本俱、诸佛所证的本来面目,它没有所谓大小的差别。

    丑一、疑问。阿难尊者的疑问,他提出二个大跟小见的功能。

    双举两见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薝庑。

    阿难白告佛说:世尊!假设正如佛陀所宣说的,见性是周遍圆满的,它就是我当下一念心性,就是我的本来面目,叫我不要怀疑要我直下承当,而不是其它的物质,但是我心中还是有疑问,我不敢承当。为什么呢?

    譬如说我阿难跟如来在一起的时候,承蒙佛陀加持的原故,我见性的功能能够普观整个四天王殊胜宝藏所成的宫殿,乃至我安居在日月宫的时候,我的见性也能够周遍圆满,遍照整个四大洲的南瞻部洲的娑婆国土;你看我的见是这么样的广大,看到四天王殿,看到日月宫,看到整个南瞻部洲。但是这地方有一个问题,当我退归到祗桓精舍的时候,我现在跟佛陀回到精舍,我见的功能只看到僧伽蓝(大众僧所居住的处所),乃至于我回到清心讲堂(说法的地方叫清心,佛陀的法门能够净化众生的妄想),我只见到屋檐跟走廊。

    阿难尊者的疑问就是,我的见性怎么会有这二种功能呢,一个是广大的功能,看到四天王殿,回到精舍以后只看到讲堂左右的屋檐跟走廊。

    陈述疑问

    疑见不定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

    世尊!如是的见性,它的体性是本来周遍的。当我在四天王殿的时候,我是周遍看到整个娑婆世界,现在回到讲堂的房间,只看到讲堂当中的整个环境。(这地方有大小不定的变化)

    疑见有碍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

    这地方的道理到底是见性缩大为小?(我本来的见性在四天王殿是很大,回到讲堂以后缩小?)还是因为墙壁的关系,把我的见性夹断了,让我的见性断掉了?

    总结请示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我现在不知道这个见性由大变小的功能道理所在,希望佛陀的慈悲,为我开示这个道理。

    这地方问题点,阿难尊者它提出二个疑问:

    一、大小不定,见性是不是不定的,这体性是不是突然间变大,突然间变小。

    二、墙壁的障碍,它的体性是不是会被墙壁所夹断。为什么我回到娑婆世界的讲堂的时候,一个墙壁就把我障碍住了,是不是我的见性会被墙壁所障碍住。这问题点也就是说阿难尊者还是质疑,这见性是个物质。

    见性它的本质是不变跟随缘,这二个是同时的,恒不变、恒随缘,恒随缘、恒不变,所以我们叫即空、即假、即中,是同时的。

    外道提出神我的思想,外道的神我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它不能随缘,神我创造万物。但是他们的神我不能跟万物打成一片,不能恒常不变、恒常随缘,即体不变、即体随缘不可以的,它不能这样子。所以外道的体跟用是二分法,能主宰的神我跟所变现的万物二个是独立的个体,是二分法。  

    大乘佛法提出见性恒常不变而恒常随缘,恒常随缘又恒常不变,它体用是同时的,它是不二的法门,它决定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物质。

    这地方阿难尊者是把见性的体跟用把它区隔。其实体性是周遍,作用才是随缘,他在这个地方产生疑惑,他以为体性好像变大变小,好像有障碍,其实这是作用的关系。阿难尊者这时候对见性的体用产生区隔的疑惑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六)




净界法师



    丑二、答释  (分二:寅一、破执。寅二、会通)

    先破除他的执着,然后再会通到道理上。

    寅一、破执。

    总示纲要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一切世间我们所见的物质有大小的差别,譬如桌子比较大椅子比较小;有内外的差别,如房子之内墙壁以外,乃至于种种的事业;事是物的本质,业是物的作用,整个森罗万象,这些都是属于前尘(所见之境)。身为你一个本来面目,一个能见的见性,你不应该说你的见性有大小、内外的差别,不应该这样讲,因为见性本身是周遍法界的。

    先把见性的体标出来,佛陀先讲随缘不变之体,再讲不变随缘之用。

    举喻详释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佛陀用虚空跟器具来做一个比较,虚空是比喻见性广大之不变之体,器具指的是我们迷悟不同所产生的作用。

    佛陀说:在广大的虚空当中,现在你放一个方形的器具,你就看到一个方形的虚空出现了。那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这个四方的器具,它所显现这种四方形虚空的形状,它是固定的?还是变化的?因为有一个方形的器具才出现一个方形的形状的虚空,这个虚空的形状是固定的还是变化的?

    假设这四方形的虚空是固定的,那你把方形的器具拿掉,你换成一个圆形的器具,这时候虚空不应该再变成圆形。那事实上我们把方形的器具拿掉变成圆形的器具,圆形又出现一个圆形的虚空嘛!虚空它有随缘的作用,它不会障碍你的。

    那么假设它是不决定,它是变化的,那么在方器当中就不应该出现四方形的虚空。所以说也可以说是不变也可以说是随缘,你说你不知道虚空变大变小的义理所在,其实它的义理就是这样子,它就是有不变性跟随缘性。

    虚空的体是不变的,但是作用它是随缘,你放一个方形的器具,它就出现方形,你放一个圆形的器具它就出现圆形,它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义性,哪里还有变大变小的道理存在呢?没有大小的存在,就是一个不变的体跟随缘的作用如此而已。

    忘尘性遍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假设我们想要使令虚空去除它方形圆形的相状,要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你不用去创造一个虚空,你只要把之前放的方形圆形的器具把它去掉,空体自然就出现它广大无边,无方形无圆形的相状;而不是说你还要去除虚空的方形,除去虚空的圆形;也就是说虚空因为有方形的器具变成方形,有圆形的器具而出现圆形。那你说我现在要恢复虚空的本来面目,要怎么办呢?你只要把那器具拿掉就好了,你不必去除去虚空当中的形状,因为虚空本来就没有形状。因为方形的器具出现方形,圆形的器具出现圆形,那我是不是要把那方形圆形去掉?不必,你只要把器具拿掉就可以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七)




净界法师



    反难破执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假设正如你所问的,你说你从四天王殿回到讲堂的时候,见性缩小了,好像衣服缩水了一样,那你这样讲的话,你看到讲堂所以见性就缩小了,那你出去外面那见性是不是扩大了呢?因为你出去外面看到很大的虚空,看到太阳,那你看到太阳你的见性难道是挽见(挽,是绳子把它打结,二条绳子接在一起)?难道说你出去外面看到太阳的时候,是把一段一段的小小的见性把它连起来,然后一段一段的见到你的太阳吗?难道是用连接的方式吗?因为有墙壁的关系,有屋宇的关系,见性就断绝,那么你穿个小洞见性就延续出去了?其实道理不是这样子!

    见性本身是无形无相,而且它不受障碍的,虽然清净本然没有形相,但它有随缘,因为迷悟的关系,它随顺众生迷悟的执着,而产生不同的作用,但是它又不失它的本性。

    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说:狂华乱舞,空体依然。狂华乱舞就是我们的心中有很多的想法,我们无始劫来薰习很多的想法,好像虚空当中产生很多的花到处飞扬,但是它永远不会染污我们的虚空,空体依然,只要狂华消失了,空体就恢复了,不是空体当中还有个狂华,不是的!

    蕅益大师说到目前为止,阿难尊者的问题已经整个道出来了,一口道出阿难尊者心中的障碍。蕅益大师说到这个地方阿难尊者他的问题点在哪里,四个字:迷己为物!把自己当作物,自我意识。什么叫物?它是固定模式。

    你要知道阿难尊者的问题在哪里,在最后佛陀会通的时候,你才知道佛陀他到底要破的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物质接触久了以后迷己为物,忘了我们是谁,被物质同化了。到这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阿难尊者把自己当作物质,所以迷己为物。

    佛陀到这个地方把圆融无碍的道理,见性是个恒常不变,恒常随缘,恒常随缘,恒常不变,虽然是清净本然,但是它又随缘显现,虽然随缘显现它又清净本然,这个体用不二的道理,到这个地方佛陀讲完了,最后把这种观念会通到我们修行的止观(这段非常重要)。分二段:先说明凡夫一念的迷惑产生的障碍,第二段佛陀讲到修行止观的方法,一个是病,一个是药。

    因迷成障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身为一个见性,我们前面讲过体性是周遍的,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当我们的心把它回归到原点的时候,跟佛陀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是一如无二如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

    我们本来的面目的的确确是如此,所以我们的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从体性来说,我们真的所有的恶法是可以断的,所有的善法是可以修习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见性是清净的,它不是一个物质化的东西,所以我们的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当我们一念不觉以后,我们的心态变成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产生我法二执的一种自我意识。

    迷己为物,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己就是六尘的缘影。把这个自体当作是六尘的缘影。

    什么是六尘缘影呢?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六尘缘影的固定的形态。

    我们不要讲过去生,就讲今生好了。你说我是谁?你是谁,你就是那一念心嘛,你是谁!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心,不是上帝创造的,它是薰习而成,你从小生长在什么家庭,你受你父母的影响,你父母的一举一动,它会产生你的思考模式。长大以后到学校去受了老师的影响,出了社会受了朋友的影响,你跟什么人在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当它受到六尘刺激的时候,会产生一个落谢的影像。

    什么叫落谢呢?

    你小时后发生过什么事情,譬如说你喝水喝到中毒或者怎么样,你对水就产生畏惧。那这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你还会留下一个影像,五尘落谢的影像,这影像对你产生思想上的引导。这就是我们的思考模式,我们已经被物质化了,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生命的经验,对我们产生一定的思考。

    我过去举过一个例子说,有一个猎人,这个猎人他养了一只老鹰,以后他要打猎用的,他为了方便把老鹰放在鸡里面,跟鸡群一起养。那么老鹰比较大,老鹰就整天就跟着鸡跑来跑去,吃东西的时候在一起,玩的时候也在一起,睡觉也在一起。这老鹰眼睛所看到的都是鸡,耳朵听到的也都是鸡的声音,它从小到大就当作我就是一只鸡,我是一只大的鸡而已。

    其实它是一只老鹰,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讲到心性它不变有随缘义(这很可怕),它随顺你的执着它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这老鹰长大以后即便它的肌肉非常的强壮,它的手爪非常有力,它就是飞不起来。为什么?它已经被物质化了,它认为它是一只鸡,鸡怎么能够飞呢?鸡顶多只能跑得比较快一点而已,怎么能够飞呢!

    后来这个猎人很失望,不管他怎么训练它,它就是飞不起来。猎人实在是太失望了,失望当中又带有嗔心,就把这老鹰放在悬崖边,准备让它自由落地,想把它放生。结果他跑到悬崖最高的地方让老鹰自己掉下来的时候。一个人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它的潜能发挥出来。当老鹰掉到一半的时候,它展起翅膀飞起来了。

    其实老鹰的功能没有失掉,只是它一直认为它做不到,我们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我们自我受限。

    你看!你受菩萨戒的时候最怕是什么?若你有研究菩萨戒,菩萨戒最怕的就是做不到,画地自限,这个很严重。在菩萨道里面你不能说我做不到,你可以说我会慢慢改不能说我做不到,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当我们的心开始被物质化以后,我们从一个广大的心性,具足无量德能的心性,变成…,我们流转太久,做众生太久,卑劣太久,所以我们看到佛陀就觉得佛陀跟我是不一样的,您是万德庄严,我是业障凡夫,我永远跟不上你。

    这为什么呢?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我们在行为上不能马上赶上佛陀,但是在认知上,先相信你自己有无量的可能性,你要告诉你自己,你现在的思想…当然理可顿悟,事要渐修。很多思想要慢慢调整的,但是你要先相信这一件事情,你现在的妄想不是你本来的面目。你的妄想是因为你的生命当中很多的经验,给你很多错误的讯息,慢慢的累积起来,包括今生,包括前生,你遇到很多人,他告诉你很多观念,告诉你很多邪知邪见,再加上你自己的虚妄分别,产生我法二执,但是你的本性永远没有失掉。就像虚空中你放一个方形的器具,你暂时会看到这方形的虚空,但是器具拿掉,虚空它还是恢复它原来的虚空,这叫作明心见性,我们叫作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为什么妄想是空?因为它是生灭的因缘诞生的。

    真如本性不是假借因缘而生的,所以它不会假借因缘而灭,它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的东西他是不可破坏的,你没办法破坏它,你造五逆十恶,你还是没办法破坏它的本性。

    这地方的问题在哪里呢?我们没有破坏,但是变成有破坏?是无坏而坏?

    因为我们迷,把自己物化了,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个设限,我只能够怎么样。你看我们烦恼现前的时候,这个东西我们一定要做,因为这个表示自我。其实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一定要做的、没有这件事情,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变的。

    我们的问题就是迷己为物,把自己物化以后就失掉了我们清净的本性,然后从今以后,为外在的物质,心中的物(我法二执)所转,所以才会出现大小功能的差别。为什么阿罗汉有这种功能,菩萨有这种功能?这表示我们的我法二执都没有消除,被物化的关系。

    这一段一切众生,古德注解是包括九法界的众生都在里面,只是有轻重的差别。那应该怎么办呢?以下讲修行有三个次第。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八)




净界法师



    觉悟自在

    转物即佛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因地当中要怎么办呢?第一件事情转物。你应该在心中产生一个微密的智慧观照,你不是作功课观照,你经常的起心动念,你要观照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慢慢的舍妄归真,那你就能够慢慢恢复我们原来的本性。

    转物用理智来转情感,而不是转那个物质,而是转心中的妄想。佛陀喜欢把妄想讲作物质,因为我们的妄想被物化了,你受了物质的影响(六尘的影响)。但是我们现在用我空法空的智慧,把过去物化的妄想把它转过来。

    体性自在

    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果的功德:前面破妄,这是显真,显真的体性。

    我们的身心世界就能够圆满光明,安住在一个寂静不动的道场,这道场就是常寂光净土。

    佛陀在经典上说,我观一切十方的国土无有寸土可得。禅宗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常寂光的道场。

    妙用自在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显真以后的妙用: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当我们真性恢复以后,我们就能达到事事无碍的法界。

    什么是事事无碍?在一个这么小的东西,最小的东西就是一个毛端,一个眉毛尖端的地方,这小的东西能够含受这么广大的十方国土,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我们因为能够产生微密的观照,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功能才能够慢慢的扩大。

    我们的一念心迷己为物,我们的心被物化以后会产生执着,执着的结果我们会产生错误的概念,就是追求越多越好。你看我们的生命体,我们喜欢得到,我们不喜欢失掉;但是当我们的心越贪越多的时候,我们的功能就慢慢丧失掉、慢慢丧失掉。其实我们的观念不能改变,我们很难解脱的,我们喜欢得,你看财物越多越好,东西越多越好,结果我们反而失去更多。你看!圣人修学是舍,他越舍越放下,他拥有越多、功能越多,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我们从前面的譬喻你可以知道,一个虚空放一个器具,你把这个器具舍掉了就变成一个虚空。

    忏公师父对修行提出一个概念, 他说:我们修行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的入道法门,就是学吃亏。

    我们喜欢占便宜,因为我们希望能够劳力越少收获越大。结果这种的思考模式,把自己的我法二执更加的坚固更加的物化。其实我们应该学吃亏,学吃亏以后你才能够转变你那已经物化的的东西,慢慢的把它全部都消化掉,恢复你的清净本性。但这不容易做到,不过在概念上你先承认这个观念是对的,这个是趋向解脱。  

    广钦老和尚的开示说:有一个居士他到承天寺挂单想要出家,这个居士很用功,做任何事都很认真。有一天他跟大众去出坡,回来以后大家把东西一丢就去吃饭了,他也想要去吃饭。后来执事法师说,你先不要吃,你先把这些工具拿去洗一洗,做完再去吃饭。

    他觉得他吃亏了,大家一起做事,回来以后我要去洗。他一气之下就想要走了。老和尚把他叫到寮房里面来,他说你一走出去,你整个修道的因缘全部都失掉了,变成障道,你要从这个地方学吃亏才对,忍人所不能忍。他念头一转过来,很高兴的去洗一洗,洗完后再去吃饭。后来那个居士他自己想,他那天以后他整个心胸变得非常的开阔,就那个因缘转过来以后,以后遇境逢缘,他觉得烦恼轻薄很多,不像以前动不动就起烦恼。

    但这问题是念头要转不容易,但是你不转你就跟解脱道无缘,你变成修福报。诵经三千部,把它当作一个功德想,这叫作修福报。所以今天我们要把已经物化的我法二执转变,你要开始学吃亏,这是第一步,你要舍才能产生更大的作用,更大的功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