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十番显见之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十)




净界法师



    辰三、结不还是本心

    判别取舍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佛陀告诉我们怎么判断,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什么是暂时的因缘呢?佛陀说:只要是你必须要归还的,你暂时跟外在因缘借来的,你就要归还给别人,要归还的表示它不是你的本来面目,因为你要归还给别人。

    你说我现在很高兴,这高兴不是你本来面目,因为有人赞叹你的关系,他要不赞叹你就完了!所以你迟早要还给别人,这些都不是你的本来面目,你可以去一直的受用,但是你要知道它迟早要归还给别人。
  
    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我们这一念寂常心性,清净本然的这一念心性,能够照了万物的心性,能够不迷、不取、不动的心性,物来见物,物去归它去,你就是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不必归还那个明了的心性,不是你那是谁?你不用归还那就是你自己,你还不敢承当。

    自迷沉沦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我们这一念心,当我们把借来的东西都归还以后,剩下是一种微妙光明清净的本性,这个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因为无始劫来一念的迷惑,然后离家出走,然后真如不守自性,开始妄动以后,我们开始在三界流转,丧失本性,枉受轮回,在生死当中受着业力的漂溺,这个是可怜悯者!

    我们在借来的东西产生迷惑,我们现在要把主人跟客人分清楚,你的心中有很多东西,但有些东西不是你的是借来的;你跟人家借来的你至少要还给人家,但是你还清楚以后,剩下就是你自己的。

    有一个禅师说:我去年很穷,但是我还有个立锥之地,还不错,穷到有一个脚站的地方;我今年穷,锥也无,穷到连站都没办法站。这表示什么,功夫进步了,去年它心还有一点迷情执着,他今年完全离一切相。

    所以禅宗讲一句话:不以一切万法为伴侣者是谁?我们心中有很多的想法,但是这都从过去的生命当中点点滴滴累积借来的东西,我们遇到一个好的环境,培养一个正面的想法,遇到不好的环境,对某些事情产生负面的想法,这都没关系,因为它都是借来的,你的本性还是依旧清净本然,你可以重新开始。

    《楞严经》的观念它有二个重点:第一、你先恢复本来面目,你先把借来的东西还给人家,还到无可还的时候,那个是谁?然后再从这个地方出去借假修真先求不变,先把借来的东西全部还给人家,然后回到本性以后再称性起修,从空出假这时候再跟人家借东西。

    但这时候你借不是执着,是大悲的愿力借假修真,假借因缘积功累德广度众生。

    所以我们修行是怎样呢?先还再借,先把东西还给人家,先回到你的清净本性,然后再重新出发,一定要这样子,否则你一被纠缠不清,你很难解脱出来。

    所以为什么先求不变,无不还归此法界,然后再求随缘,无不从此法界流,是这样的次第。先把借来的东西还给人家,还到无可还的时候,再从那个地方再出来,这时候再重新借一次,但是心态完全不一样,你照样吃饭、照样睡觉,你照样拜佛,但是你所做的功德都是跟无上菩提相应。

    这课程很重要,诸位好好体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净界法师



    我们相信佛法以后,我们就开始从事佛法的修学,在整个修学当中有二种力量来改变我们:一个是能念的心,心力不可思议;一个是所念的法,法门不可思议。

    从修学的道次第来说,我们刚开始是先注重法门的力量,以法门来转变我们的心。所以刚开始我们透过拜忏、诵经、念佛、持咒,透过这些法门法力不可思议,来灭除我们的罪障,来栽培我们的善根。所以我们刚开始心跟法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是没什么力量的,由法来引导我们,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安乐道;会从生命当中产生安乐的果报,因为它帮我们消业障,增长我们的福报,所以会从痛苦转成安乐。

    慢慢的慢慢的我们开始修习大乘经典《楞严经》《法华经》,我们除在做功课的时候安住法门以外,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会生起一种微密的智慧观照,起心动念我们开始观照我们的念头,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妄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从这个地方开始去返妄归真。所以到第二个阶段我们开始用心灵的力量来主导法门,以心力来主导法力。因为这时候他在做功课以外多了一分的观照力。

    过去佛学院有一个老和尚叫达空长老,他有一天跟信徒聊天的时候,信徒跟老和尚开玩笑说:师父!还是你们出家好,你们出家众都很清闲的,我们一天要忙东忙西的。

    老和尚说:出家比在家还忙,你们在家的工作八个小时就没事了,平常我的日常生活,我的念头遇境逢缘,起心动念,我每一个都要观照我的念头,非常忙碌的。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念念都是要观照自己的念头。

    所以当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开始生起微密观照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进入《首楞严王三昧》,而不只在作功课的时候。离开了佛堂,你日常生活当中,在六根门头你开始要生起观照,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开始弃生灭守真常。

    这时我们在修学佛法就不只是安乐而已,开始趋向于解脱道,开始在对治生死的业力了,因为你念头开始改变了,你的生命开始变化。当然我们今天微密念头要生起观照之前,必须要有大乘的正见,你要了解是你什么真实的本来面目,什么是我们真实的心性。

    本经当中对于我们真实的心性提出二个重点:

    一、它具足不变性,整个外境的因缘变化当中,我们的心产生喜怒哀乐的变化,但是那个不变的是谁?它不随外境的因缘而变化的,这种离相清净的一个体性。

    二、它有随缘的作用,它不但是有它的不变性,它随顺迷悟的因缘能够显现十法界的因果,有这种妙用。

    当我们开始了解不变跟随缘,随缘跟不变的观念的时候,我们的日常生活就能够真实的生起《首楞严王三昧》,就能够销我亿劫颠倒想,乃至于成就诸佛的功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一)




净界法师



    这一科是十番显见的第六科,前面的五番,基本上佛陀在发明真性的时候,都是偏重在不变这一部份观念,第六科以后佛陀开始讲到随缘的部分,佛陀对真性的开显,可以说越来越详细。这一科相当的重要,佛陀开始讲到随缘的作用。

    癸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

    周遍指的是见性的体性是圆满周遍的,它是遍一切的过去现在未来,遍一切十法界的因缘,从一个周遍圆满的角度来开显见性它不是一个外在的物质。那么这物质它有二种特色:第一、它有一定的形象,它是固定的,譬如桌子它就不能变成椅子,椅子它就不可能变成抚尺,物质它是有一定的形状。第二、物质它没有明了分别的功能。身为一个真实的心性,它是没有固定的形象,因为它有随缘的作用,而且它有明了性,所以心性它不是一个物质。

    这一科对整个修学是有重要的概念。

    分二:子一、示无差别义。子二、示无大小义。从无差别跟无大小来证明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它就是我们本来的心性,不是一个外在的物质。

    子一、示无差别义。分二:丑一、问。丑二、答。

    无差别简单的说就是见性的体是没有差别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同外在的物质它有大小的种种差别,从无差别当中来开显我们真如的体它是心法不是物质。

    丑一、问。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尊者提出一个疑问说:佛陀经过前面的开示,我终于了解到这个见性在一切因缘变化当中它是无所归还的。佛陀在前面讲到我们这一念心在遇到因缘的时候,会产生快乐,会产生痛苦,这快乐痛苦的感受是因缘而生,所以它都是必须要归还给因缘。但是身为见性,它的清净本性是无所归还的。但这时候的无所归还阿难尊者还不敢直下承当,他说即便它是无所归还的,但我怎么知道它就是我本来具足的一个真实心性?

    蕅益大师说:阿难尊者这时候已经了解到真性是一种随缘不变之体,但是他对这随缘不变之体,他认为在我们心中以外,有一个昭昭灵灵的物质,这个物质它就是一个随缘不变之体。换句话说,阿难尊者他对这个心性,这随缘不变之体,他不敢直下承当的;他认为这东西跟我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是离相清净的,我的心本来就生灭变化的,他对整个心性的本体还是无法去承认、去认同这个就是我的本来面目。所以他说: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怎么能够知道它就是我真实的心性呢?这时阿难尊者对心性的确是不敢承担的,我们看佛陀怎么来开导这个问题。

    丑二、答   分三:寅一、约迷悟明无差而差。寅二、约自他明差而无差。寅三、正示见性非物。

    寅一、约迷悟明无差而差。

    约着迷悟来说明见性是无差而差,这一段正式显现见性有随缘作用。它的体是无差别的,是清净本然的,但是它的作用会因为众生迷悟的差别而产生大小不同的作用。从这地方来证明心性它不是一个物质,真如不是一个物质。

    身为一个见性,它的体前面讲过是随缘不变的,既然它身为不变化,它就在整个十法界你造善造恶当中,它是不能变的,但是它的作用就有变化,以迷悟的不同它有所变化。这么一个清净的的本性它在声闻因缘当中,它的表现是怎么样?

    声闻之见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佛告阿难: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现在还没证得清净无漏的果位,阿难尊者这时候视同凡夫,连初果都没有证得,所以他是个有漏位。但是你能够承蒙佛陀的神通加持,你的眼根产生见的功能,可以看到初禅天,在初禅的境界当中的种种物质,都能够了了分明而无所障碍。这是阿难尊者凡夫的一个见的功能,在佛的加持力中能够见到初禅的种种诸物。而一个阿罗汉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天眼第一的尊者,他的天眼现前的时候能看到南阎浮提(一个世界,佛法的意思就是中间一个须弥山,左右有四大部洲,南瞻部洲就是南阎浮提,我们住在南瞻部洲,就好像看到手掌当中的庵摩罗果(有人说像一个小桃子一样)。

    阿那律尊者他的见的功能,能够看整个南阎浮提,就像看手掌中的小桃子那么样的清楚。声闻人他的特色,他是我空法有,他还有一些法执的,但他我空的智慧是现前的,所以它的见比凡夫还好。

    菩萨之见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菩萨的心他有我空的智慧还有法空的观照,他能够分证二空真如理,所以这种法身菩萨,他能够见到百千的世界。

    这地方的意思是说:你是一个初地菩萨,你是见到一百个世界,在一百个世界作佛;你是二地菩萨,见到一千个世界,在一千个世界作佛,地地以十倍的速度而增长。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迷惑比声闻人已经降低了,他不但是证得我空还有法空。

    如来之见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佛陀的见性在他的心中所表现的功能,他能够穷尽,就像微尘这么多的十方无边的清净国土无所不见。

    佛陀对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金刚经》说佛陀对于众生的起心动念…。你看众生有多少,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海上…等等的众生,每一个众生的起心动念,佛陀同时能够了了分明,佛陀的见到这种境界,他是无所不见无所不知。

    凡夫之见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凡夫的见的功能,尽我们最大的力量,我们顶多也只能看到分寸的距离,换句话说,我们隔一道墙,我们就看不到了。

    这段经文佛陀所要表达到底是什么?佛陀的意思是说:同样一个见性,见性是每一个人都相同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把它放在不同的心中,它产生的效果功能就不一样。

    见性把它放在凡夫的心中,凡夫的执着很重,我们的功能就表现不出来;把它放在阿罗汉的心中,就看到南阎浮提;把它放在菩萨的心中,看到百千个世界;见性把它放在佛的心中,就看到无量国土。

    这就表示见性它的作用,是有随缘的作用,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它有变化的作用。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知道,见性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质,它不是一个物质,物质是不能够有太多的功能相状的变化、不可以。物质的特色叫作执碍,它有固定的质量,它产生一定的障碍:你放的桌子你就不能放椅子,它有一定的执碍。

    但是你看我们的内心,见闻觉知,的功能是随着我们修学它不断的变化。你看!同样是一个凡夫,你看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在修《法华三昧》之前,他的见的功能跟我们一样,看到我们这种日常生活的见。但是智者大师他在修《法华三昧》的时候,跟《法华三昧》相应的时候,成就旋陀罗尼之时,他那时候在定中看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法华会上,灵山会上说法的状态,他看到自己在座,他的老师慧思禅师也在座,也就是说他的见功能能够追溯到二千年五百年前的现象。

    诸位要知道禅定是现量境,这不是妄想哦!禅定的境永远是现量境,都是真实的,禅定不可能起颠倒。

    什么是现量境?它是什么境就是什么境,没有个人的分别。

    虚云老和尚的年谱讲到说:虚云老和尚在禅堂,有一天功夫相应的时候,他能够看到隔好几间寮房他们在讲什么话清清楚楚;后来他继续用功,他有一天看到(那时二次大战快要结束了)美国的飞机,丢下二颗原子弹把广岛跟长崎炸得…那爆炸的相状像香菇一样。在那时候原子弹还没炸下去,换句话说他看到了未来,众生的业力成熟他看到了未来。

    我们只是看到现在,但是禅定的人可以看到现在看到未来,那这是怎么解释呢?蕅益大师对这件事情,他在《成唯识论、观心法要》作一个注解他说:他说其实我们见的功能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十世古今就是现在过去未来,生命没有所谓的过去,也没有所谓的现在,也没有所谓的未来,都是当念、当念、当念,我们的执着区隔过去,也区隔了未来。所以当我们的心慢慢的慢慢的摄用归体的时候,我们所有的功能会慢慢显现,慢慢显现…,就能够突破时空。

    从这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同样一个见性表现在整个十法界众生的心中,因为迷悟的不同,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所以我们知道见性它不是一个物质,而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法。

    前面是约着随缘的作用,来开显见性的明了作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二)




净界法师



    寅二、约自他明差而无差。

    自是阿难尊者能见的见性;他是阿难尊者所见的种种诸物。从自他当中来说明见性是差而无差。什么差呢?所见的万物是差别的,所见的物质是千差万别;但是能见的见性是没有差别的,是同一个见性。这地方发明不变的体性。

    这地方先说明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能所,现在讲所见这一部份。

    示所见物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留碍:物质的自体

    阿难!姑且我佛陀与你阿难尊者,我们二个现在共同的来观察四天王所住的宫殿(我们一个小世界的须弥山半山腰地方。)。阿难尊者因为佛陀的神通加持就能够看到四天王的宫殿,在宫殿的整个中间("中间"下至大地,上至于四天王;上到达须弥天的山腰,下至大地)你可以普遍的见到水(水中的鱼虾…)、陆(陆地的牛羊...)、空(空中的飞鸟…),三种动物的活动。在整个大地跟四天王宫中间,你看到万物活动的状态,乃至于你可以在虚空当中看到昏明的种种体性相状:昏,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譬如被山或树所遮盖阴暗的地方,跟太阳照得到光明的地方的种种差别。这以下种种虚空的差别跟动物的差别,这个都是前尘,都是你所见的种种的尘境差别的体性,这都是整个万物差别的自体。

    当我们依止见性产生见分去分别万物的时候,外在的物质世界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

    就中拣择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是物象?

    佛陀希望阿难尊者从能见跟所见当中做一个拣别,你应该从这当中来分别自他。阿难尊者他现在搞不清楚,什么是我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别人的东西,他现在还不认为见性是他本来的东西,所以佛陀必须从自他的自是能见的自性,他是所见的万物,从自他当中加以分别。你要从能见跟所见当中,来分别什么是你能见的自己的自体,什么是你外在因缘的变化,你要分清楚,你不能含糊笼统的。

    物见之别

    以下佛陀正式的从一个能见所见当中,分别什么是阿难尊者你自己的本来面目,什么是外在的一个暂时的变化因缘,把自他分清楚。

    是物非见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阿难!你现在穷尽你能见的功能,从日月宫(也是在须弥山的半山腰,他跟四天王宫是齐的,在四天王宫的附近有日宫跟月宫(太阳跟月亮)),你所见到的太阳跟月亮,都是所见的物质,这就不是你阿难的本性,这个是外在的物质;乃至于到七金山(须弥山旁边有一重的香水海,然后有一重的七金山,再一重的香水海,再一重的七金山,如是乃至于到了七重。七金山所住的众生他的福德比天要小,比人间还大,他的宫殿都是宝物所成,他的福报比天还差一点),你现在站在须弥山的半山腰,你往下看到七金山,你能够周遍详细的观察到,七金山所住的宫殿,有种种宝物的光明,这种宫殿的光明也都是物质,也不是你的本性。你渐渐的由上而下再观下去,你看到了白云的飞腾,鸟类的飞行,看到了风吹树动,乃至于尘土扬起,你看了树木山川,乃至于草(比较大棵的叫草)芥(比较小像蔬菜的叫芥)人畜,整个植物乃至于人类,种种的畜牲动植物,你往须弥山的半山腰看下去,这些种种的万物都是属于物质,这都跟你阿难尊者没有关系,那都是生灭变化的物体。这地方佛陀将所见的物质标出来,以下是能见。

    是见非物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曯。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佛陀跟阿难尊者说:阿难!这些远近种种物质的体性是有种种差别,但是你能见的见分,这种见精是同一个见精它清清楚楚所看到的;也就是说这么多所见的物质是有很多差别的,但是你能见的见分是同一个见分。身为一个见分是一个精纯光明的自体,这就是你阿难本具的见性,你还不敢承当!

    这一科其实佛陀所要表达的是,我们这一念心去攀缘六尘的时候,因为时间久了攀缘久了,我们这一念心已经被六尘同化了,被物质物化了,我们已经搞不清楚,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什么是外在的物质、搞不清楚。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就跟阿难尊者一样,认为见性是个物质,因为他的心已经被物化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迥脱根尘,灵光独耀!




净界法师



    倓虚老和尚他在讲《楞严经》的时候,在期中考出一个题目,他说:你一个出家众,你除了上殿,平常作功课以外,你还怎么用功?你除了上殿拜佛、诵经作功课以外,那么日常生活你要怎么用功?后来老和尚给的答案就是八个字:

    迥脱根尘,灵光独耀。
  
    我们平常生活是用这个心来主导我们的行为行动,但是心的活动它要依止根,有一个所依的根,然后它要有一个所缘的尘。所以你一旦心一动,一定有根有尘,但是他这地方的迥脱根尘,不是你拒绝了根尘,你拒绝了根尘,你的心就不能产生作用,而是你要在根尘的因缘当中,你要能够见相离相;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要知道,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什么是你的清净本性,什么只是你一个外在暂时的因缘,你要分清楚。能见的心所见的物,什么是你自己的本来面目,什么是一个外在假借的因缘,你要很清楚!所以你在整个因缘的根尘当中活动,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这叫迥脱根尘,灵光独耀。你随时要知道什么是你清净的本性。

    禅宗在打禅七的时候,有些人眼睛乱看,纠察师过去就啪就打下去:看什么看,哪一块砖块是你的?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物质都是暂时在生命当中借用的,我们一个生命出生以后,我们假借父母的因缘,假借这个身体,然后用这身体来假借佛法拜佛、念佛,我们假借很多因缘来积功累德,但是等到死亡的时候,这些东西全部要归还,我们空空的来也空空的走,那么到底什么是我们真实的东西,这个你要去参一参!

    我们现在因为我们搞得糊里糊涂,什么是自己的心性,什么是假借的因缘;因为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心有所住;我心住在某一个人身上、某一件事身上,你就忘失你的本性。心有所住,即是非住,就像阿难尊者一样,我们心经常向外攀缘,我们已经搞不清楚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心已经被物化了。

    这时佛陀说你要厘清,你这明了的心性假借父母,而产生一期的生命,假借五蕴的身心让你来拜佛、念佛、持咒、诵经,成就种种的资粮。但是你要分清楚这么多因缘变化都不是你的本性,那跟你没关系,那是假借的。

    事实上你那精纯妙明的心性只有一个,那个你要找出来,你要从那个地方直下承当。

    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你的明了的心要念念照常理,你的念头就是要观照你的清净本性。刚开始先把它厘清,什么是你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外在的东西,你先把它分开;把一切能见所见当中,还它的本来面目。套一句倓虚老和尚说的话: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就是这个目的。

    这地方佛陀已经把整个消息透漏出来,你要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饭的时候,把你的本性找出来,也就是说它随时存在的。

    海公常讲一句话,他说:见性是一个很平常的东西,不是一个很深妙的东西,只是我们穿衣吃饭当面错过而已。海公常讲,日常生活就现前了,只是我们当面错过。我们的心住在物质上,结果被物质所转而失去本性,因小失大。我们追求一个暂时的因缘,而失去一个永恒的东西,你现在要把它看清楚。这就是所谓从自他当中,你从你自己的见性跟所见的万物当中,把差跟无差的概念弄清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三)




净界法师



    寅三、正示见性非物

    佛陀说:我前面所说的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见性,它绝对不是一个物质,它正是你阿难尊者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你自己的心性你应该承当的,它不是一个物质。

    转难破可见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转难破可见。从阿难尊者的转计问难当中,来破除见性是可见的。

    为什么佛陀要强调见性是不可见的?因为只有物质才可以见到,因为阿难尊者他执着我的见性就是一个物质。身为物质它必须有固定的形状,因为他是个执碍的东西;但事实上见性是不可以见的,所以它不是物质,它没有固定的形象。

    假若能见的见性是一个物质,那么物质是有形象哦?那么你阿难尊者,就可以见到我的见性。因为它是个物质。如果身为见性它是固定形象的物质,那么你阿难尊者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我佛陀也可以看到你阿难的见性,应该是这样子。如果假设见性是物质的话应该是这样子。

    阿难尊者下面就转计。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

    阿难尊者说:我可以看到你的见性啊,怎么不可以?

    什么是同见呢?譬如说我们共同看一个东西,如我看花你们也看花。

    这时阿难尊者就说:佛陀你看花的时候我也看花,那我就看到你的见性啦!因为你看到花我也看花,所以我们同时看花,这时候我就看到你的见性了。

    假设你阿难尊者你执着同见一个物质,就个就是见到我的见性。这时佛陀就问阿难说:当我不见的时候,我把见性抽出来不见这个花,我们不要同时见一个东西;我现在不看这个花,你自己看花我不看,那你应该要能够知道我的见性在哪里;当我不见这个花的时候,不见这物质的时候,那你为何不能见到我的见性呢?事实上见不到,因为我不看花的时候你看花,那我的见性在哪里你就见不到了。

    从这个地方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见性是不可以见的。你看!你看到这个人的形状,但是你看不到它的见性,它不是个物质。

    双证见非物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双证,从二个方面来证明见性不是物质:第一从见,第二从不见。

    (见)佛陀说:我不见物质的时候你就见不到了,假设你执着说,诶!佛陀!你不见花的时候,我也见得到你的见性,不是见不到的。你阿难尊者可以见到我不见物质的时候的见性在哪里,那这个地方有问题;自然非彼不见之相。那你所见到的不是真正我见性的相状。为什么?因为这讲堂当中有很多人,有你阿难尊者,有很多的大阿罗汉,有波斯匿王…等等,不是你阿难尊者一个讲就算了。你说我们两个同样见到花,你看到我的见性,我不见花的时候你也见得到,为什么别人看不到只有你见得到呢?所以你所谓的见到我不见的时候,其实那不是我真正不见的相状,不是我见性的相状,因为别人看不到嘛!只有你阿难看得到,那这是你错误的执着,所以见是不合理的。

   (不见)假若我的见性你是见不到,你见不到我不见的时候,见性在哪里你见不到,那么可见,见性它不是一个外在的物质;不是外在的物质,那么它不是你阿难尊者本来具足的见性,那是什么?你为什么不敢承当呢?

    这地方是说:你见不到我的见性在哪里,那表示见性是不可以见的,不可以见的表示它不是物质,它不是物质就是心法,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法,这是你阿难尊者当下现前的一念心性,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为什么不敢承当呢?

    这地方有责难的意思。

    反辩物非见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反辩,用相反的方式来论辩,假设物质是能见的话,那这地方就有问题了。

    你依止你的见性见到物质的时候(物质是没有明了性的),假设你说物质也有明了性。你说佛陀你刚刚说见性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东西,那么有明了性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我啊!可能物质也有明了性阿!

    (佛陀破斥)佛陀说:你用见性见到物质的时候,那么假设物质也有明了性,那你见到物质,物质也见到你,这样子有情无情的体性变成非常的杂乱,有情是有明了性的,无情是无明了性的,这样体性就杂乱。那么你阿难尊者跟我佛陀还有世间一切的法,这种个体就不能安立,就坏世间相,破坏世间的安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