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法自相
颂曰:
施度谓能舍 戒相无热恼
忍相谓不恚 精进性无罪
精进,以摄持善法为相故。
以下讲六度的自相。
布施度的自相是能舍的心。戒以清凉为义,所以持戒度的自相是心无热恼。安忍度的自相是不嗔恚而安然忍可的心。精进是以摄取无罪善法内心勇悍为体性。
精进,以摄持善法为自相。既然唯一勇悍地摄持善法,就自然不杂任何恶法,因此说精进度以无有罪恶为体性。
颂曰:
静虑相能摄
能摄一切善法故。
静虑度的自相是为了摄持善法,于善所缘心一境性,就是指内心住在一个善所缘上无有散乱为体性。因为系心一缘而静虑,才能摄集一切善法,所以说静虑能摄一切善法。
颂曰:
般若相无著
趣向涅槃故,不著一切故。
般若度的自相是通达空性而不著任何法。为了趣向涅槃,不贪著任何法,因此般若度以无著为自相(“无著”指心不住在任何所缘上)。
颂曰:
六波罗蜜多 经说相如是
四静虑无量 及余无色定
正觉说彼等 自相为无嗔
世尊说彼无嗔为相,由离嗔恚乃能得故。
以上六种波罗蜜多的自相,大乘经中都是如此宣说的。另外,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静虑,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以及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等四无色定,佛说这些法的自相是无嗔。
世尊说这些定以无嗔为自相,原因是:远离了嗔恚才能得到禅定,嗔恚使心恼乱不安,直接与定体相相违。
颂曰:
三十七觉分 自相能出离
出离谓解脱。以此是出离生死之因,能得出离,故名能出离,即以能得解脱为相。静虑等义如前已说。
三十七菩提分的自相是能够出离生死。
出离是解脱的意思。由于三十七菩提分(指成就菩提的三十七个道的支分)是出离生死的正因,行持它能得到出离,所以从功能上称为能出离,也就是以能得解脱为体相。这里面的静虑等的涵义,在前面已经说了。
颂曰:
空由无所得 远离为自相
由诸法无所得,不为分别垢所染污,故空解脱门以远离为自相。
(无所得:观察时什么也得不到。)
以下解释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的自相。
空解脱门,是以见诸法无所得,而远离分别的垢染为自相。
由于见到诸法一无所得(即空或无自性),所以不会对此起种种分别,因而不被分别垢所染污(即解脱)。过去一直被计较诸法的虚妄分别所缠绕,现在见到诸法是空性,也就脱开了一切分别的垢染,这就叫做远离。因此,空解脱门以远离为自相。
颂曰:
无相为寂灭 第三相谓苦
无痴八解脱 相谓能解脱
无相解脱门以寂灭为自相,第三无愿解脱门的自相是苦和无痴,八解脱的自相是能解脱。
无相解脱门,由相不可得故,寂灭为相。
无相解脱门,由于妄识所现的相本来不可得,真实中没有任何相,是离戏空寂的本性,因此以寂灭为自相(“寂灭”指本来寂灭,不是先有实法,后来使它寂灭)。
第三谓无愿解脱门,此以苦与无痴为相。由正观察诸行为苦,及以正慧观诸行性,不希愿故,故第三解脱门以苦与无痴为相。
(正观察:如理观察。正慧:真实的智慧。诸行:迁变为性的有为法。)
第三、无愿解脱门,这是以苦和无痴为自相。一方面以如实的智慧,观察到一切有为法都是苦性。有为法都是因缘所作,随因缘迁变,不能安住,所以不离迁变的苦。认识到世间的生灭法是假的、是苦性后,就对它没有了希愿,不再求取。另一方面,以智慧观察一切有为法的体性,对于出世间的解脱果位,也不会执为实有而生起希愿。这样了达轮涅平等,无所希愿,就是无愿解脱门,因此,第三解脱门以苦和无痴为自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