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湛山倓虚大师述

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观他所由来,从何而来?此虚明但是妄想,是受阴相之根本,非真有虚明,既识其本,到不被其所惑。二科别明法相分十,初过抑生悲至十爱极成贪,今初。

一 过抑生悲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蝱。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彼善男子,当在此中」,是在事理二境,行三昧之中,由观行力破色阴尽,故「得大光耀」,由其受阴未破,「其心发明」,心里头发明种种受的境界,受有五种:一苦、二乐、三忧、四喜、五舍,今之悲心乃缘众生苦受而发,「内抑过分」,虽似大悲,实依受阴而发,所以「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发出无穷之悲哀,「如是乃至观见蚊蝱,犹如赤子」,乃至见蚊蝱如同赤子想,「心生怜愍」,「不觉流泪」,不自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这是用功太过分,入了悲魔境界,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这不是证了圣果,「觉了不迷」,你要明白这种境界,不受他迷惑,「久自销歇」,日久自然歇下来,「若作圣解」,拿这个做为证了圣果,「则有悲魔入其心腑」,就有悲魔入你的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看见人就哭,有声有泪地哭,「失于正受」,修行的正当享受都失了,「当从沦坠」,当从其魔境沉沦下去。

二 感激生勇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只。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又彼于修观行定中,「见色阴销」,去一层色阴碍境,「受阴明白」,露出一种虚明境界,「胜相现前」,这种胜相一现前,「感激过分」,由这一感动激发的过份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生出无限勇猛的力量,「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这个心的猛利与诸佛并肩,相齐了,「谓三僧祇」,佛说三大阿僧只修福慧,才能成佛,「一念能越」,他说他一念之中就能超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这功用的太过份了,「悟则无咎」,要醒悟了没有什么过咎,「非为圣证」,这不是证了圣果,莫作圣解就对了,

「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若说我证了圣人的果位了,这就错了,「则有狂魔入其心腑」,就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见人就夸奖自己的能力,「我慢无比」,谁也不如他,「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往上说看不见诸佛、向下说看不起一切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他失了正当的享受,当然从这儿坠落。

三 智衰成忆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又彼修禅定的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受阴未破故前无新证,色阴既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向前走没有新证得的,所以「归失故居」,故居又失了,二头不得用,此缘自心舍受而生枯渴,病在定过于慧,所以沉忆悬心,「智力衰微」,智力衰微了,「入中隳地」,如同走路在半路困倦了,隳了下来,「迥无所见」,迥然什么也见不着,「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所以心中,渴的难过,「于一切时,沉忆不散」,于一切的时中,把心沉下去了,还有个忆想不散,

「将此以为勤精进相」,以这个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这就是修行无慧自失,「悟则无咎」,你若是醒悟,这是用功用出来的,也不以为妤、也不以为不好,这是难免的,不定是哪一法,不定是多少,在这个地方醒悟,就没有什么过咎,「非为圣证」,不是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就有忆想魔境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不得自在,这种修行人,以为自己对了,「失于正受.当从沦坠」,不知道失于正受,当来从这里就沉沦下去了。

四 慧胜成劣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修定中的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缘喜受而生胜性,「慧力过定」,病在慧过于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所以亡失恒审,「自心已疑是卢舍那」,自心中怀疑已证到圆满报身卢舍那佛,这就叫「得少为足」,「此名用心忘失恒审」,亡失了恒常的审察,他以为成佛了,「溺于知见」,由此溺于知见的过处,「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能醒悟不作圣证就没有过咎,「若作圣解」,若一定说我成佛了,「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这样则有一类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见人就说我得了无上的大法了,这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五 失守生忧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在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色阴销灭了,受阴明白了,「新证未获」,是说受阴未破,「故心已亡」,是说色阴先销,此缘忧受而求自害,定慧俱劣,「历览二际」,所以历览这过去、未来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在他的心中忽然间生了无穷无尽的忧愁,「如坐铁床」,就像坐在烧铁床上,「如饮毒药」,如同吃了毒药那样难过,「心不欲活」,心里头总想着不想活、想早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常常的求人把他害死,「早取解脱」,早死了就早得解脱,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这是他修心失于方便,不知道任运的修行,太造作了,「悟则无咎」,要醒悟了这个道理不要紧,「非为圣证」,这不是证圣果的事情,「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若说早死了就解脱了,做这种想法就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在心腑里,「手执刀剑」,手拿着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欢喜舍寿或常常的忧愁,「走入山林」,走到山林中去,「不耐见人」,不愿意见人,这都是「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六 慧劣成喜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这段文说修禅定的功夫过于慧,由得到轻安而生喜受,「处清净中」,他常处于清净之中,「心安隐后」,心得安稳之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忽然生出无限的欢喜,止不住了,「此名轻安,无慧自禁」,修到这儿得了轻安自在,身心清净轻安,定力是有了,得定慧均匀,只有定力没有智慧,自己生的欢喜管不住,修行到这个地步,佛说给弟子法会大众听,为后来学佛的人修行得要认得魔境,才能离开,「悟则无咎」,

若悟了这个理就好了,「非为圣证」,见了这种境界不必欢喜,也不必忧愁,心里头知道这不是证了圣果,「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若不认识就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见人就笑,「于衢路傍」,于街路旁,「自歌自舞」,自己又歌又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自谓已得无碍解脱,不受生死之苦了,「失于正受,当从沦坠」,佛说这种修行人失于佛法正当的受用,当然就会沉沦坠落。

七 见胜成慢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氎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佛告诉随处修行所见的境界,得要认识,若不然就会遭魔难。这段文是说,「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他见着定中的功夫优胜,「自谓已足」,自以为足,一知足就起高慢的心,「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忽然有无端的大我慢起,大我慢一起带出多少的慢,慢一共有七慢,「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漫,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恃己凌他、瞧不起人,仗恃自己有学问或是有势力,欺凌他人,这叫大我慢;同德相傲,但名为慢;与同争胜,与他相同的能力,他要争胜,这叫过慢;于胜争胜,人家胜过他,他还和人争,这叫慢过慢,未得谓得,没得着圣果说得到了,这叫增上慢;还有卑劣慢,他不及人,自己生慢心,这叫卑劣慢;还有邪慢,不礼塔庙、不拜佛像,「心中尚轻十方如来」,十方的如来佛他都轻慢,「何况下位声闻缘觉」,他更轻慢了,「此名见胜无慧自救」,这就是见着功大用的很优胜、很好,他没有智慧,自己救自己的这一个关过不去,这就是无慧自救,

「悟则无咎」,他见着优胜的境界若能醒悟,「非为圣证」,知道不是证圣果就对了,「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但「不礼塔庙」,还「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还对信佛的施主说佛像是金铜土木做的,供这个都是迷信,「经是树叶」写的,「或是氎华」写的,因佛在世时用贝叶写经,所以他谤毁,「肉身真常」,他说自己的肉身是真常的,「不自恭敬」,自己不恭敬自己,「却崇土木」,却信土木等造的佛像,「实为颠倒」,真是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若是相信他的话,把金银铸的、木刻的、泥塑的佛像都毁碎了埋在地里,「疑误众生,入无间狱」,把世间信佛的人们都疑惑,误了向佛信仰,这种罪大的很,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因为他失于正受,定当从是因沦坠于地狱。

八 轻安自足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又彼修定中的诸善男子,把色阴破了、销灭了,到了受阴之中,还得破受阴,「于精明中」,精明中者是色阴销之境界,在精纯明了之中,「圆悟精理」,就是悟此受阴本如来藏,「得大随顺」,功夫用的好,很随心、很顺利,「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心里头忽然生出无量无边的轻安,身心清净、轻巧,「己言成圣得大自在」,自言已成圣果,「此名因慧,获诸轻清」,这是因他有智慧,所以身不沉重、心也清凉了,「悟则无咎」,功夫用到这里,知道醒悟就对了,「非为圣证」,你别以为证圣果,「若作圣解,则有一份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若以为证成圣果,那就有一分好轻清的魔,身轻安、心清净,他不明白佛法,与佛法作对,这就叫魔,「人其心腑」,都入到他的心腑了,他还不知道,「自谓满足,更不求进」,他以为功夫修的到家了,「此等多作无闻比丘」,这等人多作无闻比丘,拿着四禅的功夫,以为证了四果圣人,他自己误了,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阿鼻狱是地狱中最厉害的,「失于正受」,失于正当的享受,「当从沦坠」,当来一定沉沦坠落。

九 空解成断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明悟中就是色阴既销之观慧中,在这个明明白白的醒悟之中,得着不实在、不究竟,「得虚明性」,虚明性就是受阴性,这也是缘于舍受而成空解,乃慧多定少之病,在这个明明白白的醒悟之中,得不着实在、得不到究竟,得这个虚明性,虚是虚而不实,「其中忽然归向永灭」,就在其中,忽然归向永灭,由此生出这一断灭的思想,就「拨无因果」,说一切法无因无果,「一向入空」,什么也没有,这就叫断灭空,「空心现前」,断灭空的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乃至心里生长出来断灭的解释,说世间上一切所有都销灭了,就没有了,佛说这是修行人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悟则无咎」,若能醒悟了这种境界就好了,「非为圣证」,知道这不是证圣果,「若作圣解」,设若是说我证了圣果了,「则有空魔入其心腑」,这样就有空魔入人的心腑,本人不能作主,「乃谤持戒」,魔就谤毁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说菩萨是大乘法,所悟的是真空理,「有何持犯?」一切都空了,哪还有持戒犯戒这些事情?

这个人说大乘法,没有那些小节目,悟了真空理什么也能做,「其人常于信心檀越」,所以常于护法居士,「饮酒啖肉」,喝酒吃肉,不但这个还「广行淫秽」,做些不净的事情,「因魔力故」,因魔的力量的原故,「摄其前人」,他能收摄道场的这些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魔鬼的心久入在人的心中了,「或食屎尿,与酒肉等」,所以或者吃屎喝尿,他拿这个当肉吃当酒喝,「一种俱空」,他说一切法都是空的,「破佛律仪」,拿这个魔术来破佛的律仪,「误入人罪」,耽误人人都入在罪过里头,「失于正受」,把人人的正当享受都失去了,「当从沦坠」,因他做不正当的事情,当然从于沉沦堕落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 爱极成贪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是受阴第十,「又被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又彼在定中的诸修行人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了,「味其虚明」,味受阴之虚明,因「深入心骨」,把虚明的信心研究得深入骨里,「其心忽有无限爱生」,其心忽然生出无限的爱,「爱极发狂」,爱的太多了,不能停止,爱到极点就发狂,「便为贪欲」,一狂妄便有贪欲的境界,「此名定境安顺入心」,安顺入在心里,就像欲爱入到他的心里,「无慧自持」,这时候没有智慧任持这种境界,所以「误入诸欲」,「悟则无咎」,若能明白这是不对,「非为圣证」,不是圣人所证之道就好了,「若作圣解」,若是认为这是证了圣果了,「则有欲魔入其心腑」,则有淫欲魔入其心腑,

「一向说欲为菩提道」,说淫的事情是菩提道,「化诸白衣」,以这个化诸白衣,古时的老百姓都叫白衣,「平等行欲」,他不是真正的修行,平等行淫欲的事情,这哪是好事呢?「其行淫者,名持法子」,并说行淫欲的事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神鬼力故」,这都是邪的力量的原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于末法的时候,他以神鬼的力量能收摄这些凡夫愚人,「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其数乃至成千成万,这么多人相信他,「魔心生厌,离其身体」,以后魔心生厌就离开他的身体,没有魔力支持他,「威德既无」,威德既然没有了,「陷于王难」,官家知道了就受政府的难问,「疑误众生,入无间狱」,由他疑误了众生,生受王法之难、死入无间地狱,「失于正受」,失于正当的享受,「当从沦坠」,当来定受其沦坠。大科第三结过劝示。

受阴通结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未法。徧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佛对阿难说,「如是十种禅那现境」,如是这受阴的十种境界,「皆是受阴用心交互」,都是从受阴里用心互相交互,「故现斯事」,所以才现出种种相来,「众生顽迷」,世间的众生,顽梗迷惑,「不自忖量」,自己不忖度不量力,「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过着这个因缘就迷惑了,自己不认识,「谓言登圣」,说自己登了圣人的果位了,

「大妄语成」,这个大妄语已成,就得「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佛嘱咐弟子们,你们将如来的言语,「于我灭后」,于佛灭后的时候,「传示末法」,传示给末法之中普徧的宣传,「徧令众生,开悟斯义」,令一切众生都明白这种真实的义理,「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不要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使令一切众生有护持佛法的心,才能引导「成无上道」。第三大科明想阴境分三:初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初中又分四,初结前受阴尽相。

三 想阴十种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这一段文是结束受阴尽相,「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你们这些学佛的人修正定正受,「受阴尽者」,已破除受阴,见惑虽断,而思惑犹存,故云「虽未漏尽」,虽然是没得着漏尽通,「心离其形」,心已经离开这个形相了,功夫用到这儿了,「如鸟出笼」,好比小鸟打笼子里出来;我们人的身体没有修行,所以不能自由,想出出不来,修行人把受阴破完了,就能自由了,「已能成就」,慢慢超凡入圣,

「从是凡身」,由凡夫身,一步一步地向前,「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向上经历菩萨的六十个圣位,三渐次为能增进、五十七位为所增进,能所合称六十圣位,而「得意生身」,意之所到身则随到,「随往无碍」,随便上哪都无障碍。文句云此有三种:一、三昧乐受意生身,初信能得,二、觉法自性意生身,八信能得,三、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十信能得。若至初住,分证如来一身无量身,所谓中道法身,应化之本如天上月,普印千江不名意生身。第二正示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己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想阴未破,「譬如有人,熟寐寱言」,喻如熟寐之人,受阴虽破,因有思惑未除,所以喻如寐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无别所知成韵次,以喻观行功深,「令不寐者」,诸佛菩萨喻如不寐之人,「咸悟其语」,都明白他所说的话,「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这是虚妄想阴区宇。第三悬示想阴尽相。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这是说想阴尽相的悬示,事情还没落实,将来得这么办,叫悬示。先说破除了想阴的相,才能成佛,「若动念尽」了,「浮想销除」,虚浮的妄想也销除了,「于觉明心」,于本觉妙明的心,「如去尘垢」,如同把尘垢都去了,露出本觉妙明了,「一伦生死,首尾圆照」,伦者类也,分段为一类、变易为一类,首者穷其始、尾者究其终,从头到尾圆满觉照,都成就了;同居动念尽,去见思尘垢,圆照分段生死首尾,方便实报动念尽,去尘沙无明尘垢,圆照变易生死首尾,「名想阴尽」,这名为想阴尽相,「是人则能超烦恼浊」,是人则能超出烦恼浊。第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惟此想阴,能为融通变化,使心随境、使境随心,只是妄想以为根本,知道想阴虚妄无本,就不被其所迷惑。以下第二科别明发相分十,初贪善巧想,至十贪长寿想,烦恼虽多,贪为上首,一有所贪便堕魔网,可不戒哉。今初。

一 贪善巧想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着。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一段文是贪善巧的思想,是遭魔的因,「阿难!彼善男子」,你们这些修学佛法的善男子,「受阴虚妙」者,是观行位中了知受阴本如来藏,不发十种魔事,或虽发而觉悟不惑,所以「不遭邪虑」,本以圆解而修圆定,今既不遭受阴中之邪虑,将有漏之受转为无漏之受,故云「圆定发明」,只须如法精进,「三摩地中」,从观行三昧乃至究竟三昧,则无事不办,

「心爱圆明」,若是从中忽生心爱,「锐其精思」,他用精纯的思想来的极快,有这种贪求来的快的心,当知「贪求善巧」,招魔堕落,都是自心妄想之病,从「尔时」至「身有光明」,明其魔事之相,从「是人愚迷」至「潜行贪欲」,明其受魔所惑,从「口中好言」至「无故耗散」,明魔所作业,从「此名怪鬼」至「俱陷王难」,结明魔所成事,「汝当先觉」二句,劝其觉则成得,「迷惑不知」二句,诫其迷则成失。

二 贪经历想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情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一段文是佛对阿难说,修禅定的人不要起妄想,一味的用功,把功夫用纯了,功夫一差别,一起妄想就容易着魔;修行人证道后,魔王的宫殿都要毁坏,这是现出邪正不两立,魔就怕成道的人,修道人功夫修好了,魔就来扰乱。

以下每段文中各有三节,初从「又善男子」至「贪求经历」,明定中所起妄想,二、从「尔时天魔」至「俱陷王难」,明其妄想所招魔事,三、从「汝当先觉」至「堕无间狱」,劝诫觉迷,所成得失。

三 贪契合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淴-心+日)。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数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这一段文是想阴第三,说这修行人于三昧中,「心爱绵(淴-心+日),澄其精思」,心里生出爱,绵是连续不断,「贪求契合」,这时因他妄念一起,「尔时天魔,候得其便」,天魔得其方便,「飞精附人」,飞精附在这个修行人身上,「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着」,他本人不知道天魔的力量,「亦言自得无上涅槃」,说自己得了无上的涅槃,「来被求合善男子处」,来在修行人打妄想的跟前,也「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天魔遮着他的形相以及听法的人,外边没有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能令听法的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念念不住的变化,「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得着什么神通,

「或见地狱」,或见着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预知人的好事坏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各各听了都欢喜得未曾有,「是人愚迷」,这是把人愚迷住了,「惑为菩萨」,以为是菩萨来了,「绵爱其心」,起爱想的人,绵绵不断,「破佛律仪」,破佛的律仪,「潜行贪欲」,潜藏着行贪欲的事,「口中好言佛有大小」,口里常说有大佛、小佛,「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哪个是先成的、哪个是后成的,「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有假佛有真佛,有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其人见着这个境界,「洗涤本心」,把早先的道心都洗掉了,「易入邪悟」,这就容易入邪道,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此名魅鬼年老就成魔,来恼乱修行人,「厌足心生」,他闹够了,厌恶心生,「去彼人体」,就离开修行人的身体,魔已走,没有效验了,「弟子与师,俱陷王难」,弟子与师俱陷于国王之难,佛对大众说这些事情,「汝当先觉」,修行应当先知道,万不可起这个妄心,就「不入轮回」,若是「迷惑不知」,不但犯王法,「堕无间狱」,死后还下地狱。

四 贪辨析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诸修行人,受阴到了虚妙的地位,而且得着妙理,「不遭邪虑」,不能遭遇邪魔外道这些事,「圆定发明」,圆满的定力都发明出来了,「三摩地中,心爱根本」,在正定正受中贪求分析世间所有是怎么回事情,他心里总想研究出根本来,他不知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无始无终的,你要想找根本,从哪生?从哪灭?这都是妄想,就错了!无始无终!他是个圆理,要说从三皇五帝来的,三皇五帝又从哪里来的?你找不出头来,因为他是个圆理,一定要找根本,这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穷览物化,性之终始」,追穷流览万物的变化,他这个性从哪儿起头?从哪儿销灭?

「精爽其心」,以这个为精明爽快,「贪求辨析」,贪求分别、分析,这个事情你别说是研究不到,你就是研究到了也是世间法,永远还是归在分别法上,到了究竟的道理是无分别法,你要过于分别就引出魔来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附于人身上,「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着」,这个受魔的人先不觉是着魔,「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被求元善男子处」,天魔来到这个求世界根元的善男子处,附在他身上,也「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虽然没听他说法,「自然心伏」,自然的心就敬伏,魔附在人上就说「是诸人等」,就是跟我学的人,「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将佛的涅槃修德、菩提智德,连佛的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都算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一代一代的相生,这就叫菩提涅槃,「常住不绝」,法常住着,「都指现在,即为佛国」,就是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没有特别清净所居之处,我们人人就叫金色相,

「其人信受」,其人都信为实在,「亡失先心」,早先修行的心就亡失了,「身命归依,得未曾有」,连身带命都归依魔附的人身上,这个事情从来也没得着过,好不容易得着这个大法,就迷惑到这么个样子,「是等愚迷」,这等人被迷惑,「惑为菩萨」,都拿他当菩萨,「推究其心」,研究人的这个心,

「破佛律仪」,用法子破佛的律仪,「潜行贪欲」,潜藏着行贪欲的坏事,「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口中又说我们眼、耳、鼻、舌都是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彼无知识的人就信这种不净的言语,「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年老成的魔,来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等他离去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弟子与师都犯王法治罪,「汝当先觉」,佛说你们应当先觉悟,就「不入轮回」之苦,「迷惑不知」,你要迷惑了,「堕无间狱」,就堕无间地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 贪冥感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

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我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输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一段文是第五贪冥感想,是说修行人贪求在冥冥之中有感应,将来得好处,一起这个贪心都坏了,「又善男子,受阴虚妙」,受阴破除了,到了虚妙的时候,「不遭邪虑」,修到这儿,不能遭遇邪魔外道,「圆定发明」,圆融无碍的定力已经发明了,一点缺陷也没有了,「三摩地中」,修到正定正受之中,「心爱悬应」,心里还贪爱这种好的境界,这叫悬应,好处还没来,他先盼望,「周流精研」,就在周密流动用心精研的时候,「贪求冥感」,贪求在冥冥之中得到好处、得到感应,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魔就趁虚而入,「飞精附人」,飞精他附在人身上,「口说经法」,嘴里也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着」,但是这个修行人自己不知道魔附在身上,「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他自己说得着涅槃了、成道了,「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来彼求感应的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说法之时能令大众都见着他的身体,好像几百岁几千岁,人人见了「心生爱染」,「不能舍离」,都欢喜的不能离开,「身为奴仆」,给他做奴仆,衣食住药「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各各都知是先师,本来就是善知识,

「别生法爱」,特别的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如同胶漆不想舍离,「是人愚迷」,是人愚痴迷惑,「惑为菩萨」,认为是菩萨来了,「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把佛的戒律、威仪都破坏了,「潜行贪欲」的事,「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我今又来度化你们,「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或说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一切如来在那里休息居住,「彼无知者信是虚诳」,彼无知者信其虚诳的言语,「遗失本心」,把自己的本心遗失了,「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此是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来恼乱世间人,「厌足心生」,他闹乱够了,「去彼人体」,他就离开彼人的身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魔一走,师徒都堕落,受国法处罚,「汝当先觉」,你们应当先觉悟,「不入轮回」,若是「迷惑不知」还「堕无间狱」。

六 贪静谧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数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段文说修行人在三座地中别生枝节,「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修行的法圆融无碍,一法不缺,圆理有了定力,不但有定力,还发明心地,发动光明,「三摩地中」,已经得了正定正受了,「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乐于处在没有人的地方,在那里静谧不动,这算是独善其身,不能度化众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于是天魔得着机会,「飞精附人」,飞精附在他的身上,「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着」,那个修行者不知被魔所迷,「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也自夸得了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去那些他求静谧的徒众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使令听法的人各知根本上所造的业,「或于其处」,或于其说法之处,「语一人言」,对某一人说,「汝今未死」,你虽然没死,「已作畜生」,但你的业力,已把你变成畜生,

「敕使一人,于后蹋尾」,又使另一人在后面踏其尾部,「顿令其人起不能得」,顿然间使令这个人动弹不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于是其他徒众心服口服,「有人起心」,若有徙众起心动念,「已知其肇」,他已知道你想什么,「佛律仪外」,于佛律仪之外,「重加精苦」,克己辛勤,「诽谤比丘」,诽谤其他依正法修行的比丘,又常「骂詈徙众」,「讦露人事」,又揭露别人的私事,「不避讥嫌」,完全不理会他人,「口中好言未然祸福」,闲话中常言未来祸福,「及至其时」,时候到了,「毫发无失」,丝毫没有差错,「此大力鬼」,这是大力鬼所为,他「年老成魔」,「恼乱是人」,他把人恼乱够了,「厌足心生」,他就生了厌烦了,「去彼人体」,他离开被迷的人之身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师徒俱都陷于王难,佛对弟子们说,「汝当先觉」,你们应当先觉,「不入轮回」,若是「迷惑不知」,「堕无间狱」,就堕无间地狱。

七 贪宿命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这一段文是说修行人修到受阴不执着,已经得着虚妙了,「不遭邪虑」,不能够遭遇邪魔外道的考虑了,「圆定发明」,圆融无碍的定力已经发明了,「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在正定正受之中起了一种贪爱心,就是「贪求宿命」的思想,要想知道前世是个什么人,勤苦的寻找,「尔时天魔,候得其便」,这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飞精附在他的身上,「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着」,但是其人自己不知是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这个魔来彼求知的善男子处,也是「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先得一个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其魔或者变化某种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口里含着宝珠及杂样的珍宝,「简册符牍」,就是文具之类,「诸奇异物」,「先授彼人」,他先授给这个求知宿命的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这时的听者,欢喜得未曾有,「多食药草」,这个天魔,他多食药草的东西,「不餐嘉馔」,不餐好的东西,

「或时日餐,一麻一麦」,或者日餐一麻一麦,也就当饭,「其形肥充,魔力持故」,他的身体还很肥胖,这是魔鬼的力量,「诽谤比丘」,他诽谤出家人,「骂詈徒众」,骂出家人的徙众,「不避讥嫌」,也不避人讥嫌他,「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哪里有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都是十方圣贤潜藏的宝贵东西,「随其后者」,魔附的人的后边,「往往见有奇异之人」,往往还见着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这些都是山林土地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潜藏着行五欲的坏事,「或有精进」,或者有用功精进的时候,「纯食草木」,他纯粹的吃草吃木,「无定行事」,他也没有一定吃什么,「恼乱是人」,他恼乱这些人,闹够了,「厌足心生」,厌烦心生出来,「去彼人体」,就离开他的身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这时候弟子与师多陷在国王法律中受难,佛告诉弟子,「汝当先觉,不入轮回」,你们应当先觉悟就不入轮回,若是「迷惑不知」,就要「堕无间狱」。

八 贪神通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一科文是说修行人心里妄想贪恋得神通,佛说你能把禅定修到家,神通妙用,不用你打妄想,是现成的,他不知道,所以佛恐怕他们遭魔境一层一层的给他说清楚了,「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这又说到本文的善男子修行的很好,受阴修到虚妙了,「不遭邪虑」,若不打妄想就不能遭到邪魔外道打扰了,「圆定发明」,圆满的定力没有缺陷了,已经发明了,「三摩地中」,在正定正受之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无故的又心爱神通,他喜欢种种的变化,「研究化元」,研究变化的原理,「贪取神力」,因为他生起贪取神通的念头,「尔时天魔,候得其便」,天魔就得其方便,「飞精附人」,飞精附在他的身上,「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着」,往常他不会说法,现在能说法,这都是魔的力量,「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波求通善男子处」,魔附在求神通的人处,也「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执着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分散于四众的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也没有热性,「曾不焚烧」,都焚烧不着,他出现这种神通迷惑人,「或水上行,如履平地」,又在水上行就像在地上走一样,「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者在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入在瓶内,「或处囊中」,或入在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或是穿透垣墙都没有障碍,「唯于刀兵」,他就是怕兵刃,「不得自在」,佛不说明,旁人也不知道,

「自言是佛」,他说自己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他诽谤禅定不好,又说佛制的律仪不对,「骂詈徒众」,又对徙众说不逊之话,「讦露人事,不避讥嫌」,竟说人家秘密的事,「口中常说神通自在」,口中常说神通任意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或者令人看见旁的佛土,「鬼力惑人」,这都是魔鬼的力量迷惑人,「非有真实」,不是真实的佛境界,因为他「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不论出家在家,你未到精微的地方不要紧,说这些反对真理的事情,以这个传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这个名字是天地之间,大力的、山上的、海里的、风里的、河里的、土里的妖精,不用说妖精是动物成的,

「一切草木积劫精魅」,就说一切草木积累成劫,都可以成为鬼头,「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年老再变为妖魔鬼怪,「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来世间恼乱修行人,用完了「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佛说「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死后还入无间地狱。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九 贪深空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瑠璃。或垂手足。作栴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这段文是修行人受阴到了虚妙之处,「不遭邪虑」,不能遭遇邪魔,「圆定发明」,已经修到心里头明了,「三摩地中」,正定正受之中起了妄想心,「心爱入灭」,就是什么也没有了,「研究化性」,研究这个变化性,「贪求深空」,他一有贪求深空的心,「尔时天魔,候得其便」,天魔即时得便,「飞精附人」,飞精气附在他的身上,「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着」,这个被魔着身的人,自己不知道着魔了,「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他自己说得了佛的无上涅槃了,「来被求空善男子处」,来彼贪求深空的修行人之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在大众之内,「其形忽空」,附魔的这个人的形体忽然空了,

「众无所见」,大家都不见了,「还从虚空,突然而出」,还从空中出来,「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现身如琉璃透亮的,「或垂手足,作栴檀气」,或在手足上出栴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或大小便如蜂蜜那么甜,「诽毁戒律」,毁谤受戒持律的人,「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的话,「一死永灭」,他说一死永久断灭,「无复后身」,没有后世投生的事,「及诸凡圣」,魔说及诸凡夫圣人,「虽得空寂」,虽然得了空寂,「潜行贪欲」,潜行淫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当时还觉着心, 空了,还见着效验,「拨无因果」,「此名日月薄蚀精气」.

这是日月精气滋润养的,「金玉芝草」,金宝玉石从地里出的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麒麟、凤凰、龟鳖、仙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出生在世界上年老就成魔,「恼乱是人」,恼乱这个修行人,「厌足心生」,他恼乱够了,厌足心生出来,「去彼人体」,就离开人的身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弟子与师因为魔去了,就没有神力了,所以受国家的王法惩罚受难,「汝当先觉」,佛说你们应当先觉悟,「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就「堕无间狱」。

十 贪长寿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

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一段是想阴第十,说这个修行人起妄念想,贪求长寿,「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受阴到了虚妙的时候,就不能遭受邪魔的忧虑,「圆定发明」,功夫用的很圆满,得着定力,「三摩地中」,在正定正受的境界中,打了妄想,「心爱长寿」,他这个心想着长生不死,其实他不认得自己的本性本来没有生死,「辛苦研几」,他用功辛苦有几番的研究,「贪求永岁」,贪求永远的寿命,「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生死有粗细两种不同,人人都承认的这个分段生死是粗的、变易生死是细的,人见不到就不容易相信,但是都属于生死,不过细的比分段生死长一点,也是不究竟,他一打上这个贪长寿的妄想,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这个天魔就趁虚而入,「飞精附人」,飞精附在身上,「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着」,他自己不自知觉,「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来彼贪求长生不死的善男子处,也「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说法专好说神通可以随时到他方,也可以随时回来,「或经万里,瞬息再来」,往返一万里地,只须一转眼的功夫,「皆于彼方,取得其物」,还从彼方取来其物以做证明,「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或者在一个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他能令从东壁走到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让他急行累年不到,看他有这个神通,「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常说十方众生皆是我的儿子,「我生诸佛」,又说诸佛也是我生的,「我出世界」,他说我出生这个世界上,「我是元佛」,我是元始第一尊佛,「出世自然」,他说我一出世,自然就有道行,「不因修得」,不是因修行才成佛,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这一类名为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使令他的眷属如遮文茶,中国话就叫妒嫉女,「及四天王」,是保护世界的,这都是正神,这四天王底下的用人叫「毗舍童子」,毗舍翻中国话叫啖精气,四天王是保护人,他不能吸收人的精气,他使唤的神,「未发心者」,还没得正式的修行,总想得便宜,相吸点精神补助他自己,他是初学习四大天王保护世间,所以叫童子,他还没发心救世间人,「利其虚明」,他利用修行人有虚明的功夫,「食彼精气」,他就可以入手吸收这个修行人的精气,

「或不因师」,或者不因师传,「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的鬼,「与汝长命」,知道你贪求长寿,他就传给你这金刚不坏的法子,你欢喜接受了,他「现美女身」,就是遮文茶,能变化美女迷惑人,「盛行贪欲」,你一起贪求淫欲的心,他满你的意,「未逾年岁」,能逾过一年,「肝脑枯竭」,肝花脑髓都干枯了,「口兼独言」,口里相兼着,自言自语,「听若妖魅」,人听到都知道他说鬼话,「前人未详」,现前的这些人都没详细知道,「多陷王难」,多陷于王难,「未及遇刑」,没等到遇刑,「先已干死」,先已经干死了,「恼乱彼人,以至殂殒」,佛说「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要「迷惑不知」,「堕无间狱」,就堕入无间地狱。结过劝示分二:初结十魔过恶、二结想阴所招,今初。

想阴通结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徧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徧知。堕无间狱。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佛对阿难说这十种想阴魔的过失,劝他到末法时代发心弘扬佛法,阿难!你应当知道,「是十种魔」,这十种魔境,「于末世时」,在佛法将末的时候,「在我法中,出家修道」,在佛法之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魔附在人体或现形,「皆言已成正徧知觉」,都说成佛了,「赞叹淫欲」,赞叹淫欲是好事,「破佛律仪」,破坏佛的戒律威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魔师与魔弟子传淫欲的事,「如是邪精」,如是邪魔妖精,「魅其心腑」,能可以迷昧人的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说九生,一百年算一生,九百年算九生,三十年算一世,百世就是三千年,「令真修行,总为魔眷」,你是真修行人也不行,也都成了魔的眷属,

「命终之后,必为魔民」,死后必堕为魔民,「失正徧知」,连魔带民都失了佛的知见了,「堕无间狱」,都堕无间地狱,永远不能翻身,说到这里,佛转过来又劝阿难要报佛恩,「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纵然到了无学的位置,不要自己出离了生死,不发度生之愿,「留愿入彼末法之中」,发愿入末法之中,「起大慈悲」,发大慈悲心,「救度正心深信众生」,救度正心、修身、深信的众生,「令不着魔」,使令他们不堕魔道,「得正知见」,让一切众生都得正知正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我现今度化你已出离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你得遵从佛的话,这才叫报佛恩!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徧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佛对阿难说这十想阴,「皆是想阴用心交互」,都是由无始来用心交互胜败,「故现斯事」,故现出魔事,「众生顽迷」,众生顽梗迷惑,「不自忖量」,不能忖量邪正,「逢此因缘,迷不自识」,遇见这种因缘自己不认识自己,「谓言登圣」,自言证了圣果,「大妄语成,堕无间狱」,大妄语是堕无间地狱的因,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所以佛劝阿难,必须将如来的言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我入灭后,到末法时代现身说法,「徧令众生,开悟斯义」,普徧的令一切众生明白佛的这个道理,「无令天魔得其方便」,别让天魔得着方便,「保持覆护」,保护众生、遮覆人民,「成无上道」,依如来语成无上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