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佛法当中修学最高的境界就是不动,不要乱动!





净界法师



    我们在佛教的修学把生命的因缘分成二部份:一、杂染的因缘;二、清净的因缘。

    杂染因缘的相貌,简单的讲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

    我们一个人会产生痛苦,首先第一个步骤,他一定会先起烦恼,我们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产生贪嗔的烦恼。在这时候,假设我们没有控制得住,烦恼的下一个步骤就是造业,一旦造了业,就一定要受果报,这就是我们杂染痛苦缘起的因缘。  

    另外一个因缘就是,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我们刚开始这一念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产生般若的观照,慢慢的从因缘当中成就解脱,最后成就广大的清净法身。所以我们的生命有二种情况会出现,一、杂染的因缘;二、清净的因缘。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是安住在一个杂染的因缘,我们现在学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杂染的因缘转换成清净的因缘;就是从一个烦恼障、业障、报障转成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就是做这个工作。

    那应该怎么做呢?

    从本经的开示,倓虚老和尚说有三个方法、三个次第:

    一、你首先要不迷;二、不取;三不动。

    我们面对因缘的时候,首先你要生起观照的智慧,当然这观照不是向外,是向内观照;观照你的起心动念,所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达妄本空,我们对外境的刺激,产生的妄想是生灭的,它的本性是空的,不要跟着我们的感觉走,不要跟着我们一时的想法走。

    知真本有,我们的真如本性产生一种菩提的愿望,那个是我们可以去随顺的。

    所以我们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首先你要知道什么只是一时的感觉,什么是一个恒久的愿望,你要把心中的真妄,很清楚的把它区分出来,然后产生不取,最后不动。

    我们在佛法当中修学最高的境界就是不动,不要乱动。

    我们今天不修行便罢,只要你开始在心地上用功,你就会感觉一个人乱动是很危险的。我自己生命经验,我看过太多的人,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因为一念的差错,一念的乱动,前功尽弃。

    《楞严经》后面会讲到,你真的不要乱动。

    《楞严经》的基本思想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你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你整个真妄交攻的过程当中,你身心世界的乱动对你是非常不利的,因为魔境会干扰你的,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惊动魔王,你的冤亲债主会干扰你,会给你一些错误的讯息;你内心的烦恼它会反弹,你要调伏它,它也要调伏你。这时候你内外交攻怎办呢?

    不要乱动。

    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先求不变,再求随缘,你一动你可能就前功尽弃了!那问题是我们要怎么不动呢?你就是要先不取。为什么能够不取呢?首先不迷,你要很清楚什么是真妄。

    佛陀花了三卷半的时间来作心理建设,现在我们还没进入二十五圆通真实的止观来修学。但是你必须把不迷的基础打好,很清楚的分别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妄的。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八个字,我们可能要学将近一年的时间,要花一年的时间学这个道理,对以后整个心念的止观打好坚固的基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一)





净界法师



    这一科是十番显见的第三科

    癸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

    重点在观河,观察恒河的水。这当中有二个内涵:一、能观的见性。二、所观的恒河(所观之境)。佛陀透过我们在观察恒河这样的因缘当中借事显理;从观察恒河的事相去开显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约着观河来显现见性是没有迁变的。  

    分三:子一、请问。子二、说示。子三、领悟。

    子一、请问。分二:丑一、阿难密请。丑二、匿王显问

    丑一、阿难密请。阿难尊者在这段并没有正式的开口来请法,他是用一种合掌礼佛的方式,秘密的间接来祈请。

    得悟安乐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

    阿难尊者跟与会的大众听到佛陀开示,所谓客尘主空的道理;我们内心当中有所谓的主人,就是我们无量刧来,我们对无上菩提上求下化的愿望,这是我们不变的。客人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时的感觉,一时的想法。把主客的内涵区分出来。

    阿难尊者听到佛陀有关主客,生灭不生灭的教诲,他产生一种身心泰然。

    泰然是舒适安乐的意思。

    蕅益大师说:为什么阿难尊者听到这道理会舒适安乐呢?

    阿难尊者在前面七处破妄的时候,把我们这一念心可以说破到觅心了不可得。阿难尊者当时的心情非常的惊怖,因为他产生一种断灭的思想。经过十番显见的前面二科发明见性是不生不灭的,这时他找到永恒生命的一个依止处。

    禅师他在开悟以后他说:我终于找到生命的落脚处了。在生命的变化当中它有一个依止处。阿难尊者的心情也是这样,他找到一个心中的落脚处,所以他感到舒适安乐。

    悔前迷执  

    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身心泰然是讲到他现在的状态,现在是他对过去的回忆。

    忆念过去无始劫来,忘失自己的真如本性,一直跟着自己心中的缘尘分别影事。

    其实这就是一种妄想,而妄想为什么分成这三段呢?

    首先我们看缘尘,妄想的生起是由六尘引生的,你去攀缘六尘,一定要有一个所观境;

    第二有一个能分别的心,我们对六尘产生一个分别的功能,分别的心跟所缘的境,心境和合的时候产生一个影像。

    譬如我的心去接触花的时候,我产生一种分别,这个花很漂亮,这花很漂亮就是影像,这是一个印象,这就是我一个想法,我每一次都起这个想法的时候,这个想法就会产生一个引导的作用,这朵花很漂亮。

    其实我们就活在心境和合产生的一种影像,而这影像假设我们不加以破斥,时间久了,就一定会对我们产生一种牵动的作用。

    所以你看我们生命累积很多很多,有正面的影像、有负面的影像,这个都是所谓妄想。我们从过去的经验、过去的影像当中来产生行动,这就是由缘尘产生分别,由分别产生影像。

    以喻发明  

    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现在终于能够开悟了。开悟从本经来说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妄想是生灭的、是空寂的、是没有真实体性的,而我们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是本来具足,是经常存在的。这种情况就像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孩,遇到了慈悲的母亲,找到生命的依止的信心。

    会众请问  

    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这时他一方面合掌,一方面礼佛,表示对佛陀的感恩,一方面他心中希望如来能够进一步的开显,真心当中真实跟虚妄,所谓生灭跟不生灭,这二种差别的体性。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阿难尊者从前面二番的开示,已经领悟到了我们真如本性的存在,但是并没有很深刻,所以他这时希望能够进一步的祈请。而这一段的祈请,基本上阿难尊者并没有开口,他只是心中一种愿望,这叫作密请。

    这样的祈请,其实是阿难尊者最后的祈请,他这样的祈请等于贯通《楞严经》后半段整个到第三卷的经文,都是因为这样的密请而佛陀的开示。

    这是阿难尊者他听完前面二科的十番显见,显出见性的一个情况。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二)





净界法师



    丑二、匿王显问    匿王的显问他是直接开口来请问的。

    外道邪见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在听过前面二番开显见性以后,波斯匿王的反应相当的强烈。所以在法会中波斯匿王就站起来白告佛陀说:我过去还没有亲近佛陀,还没有听闻佛法之前,我曾经亲近过外道。这当中值得我们一提的,一个是迦旃延,一个是毗罗胝子。迦旃延跟毗罗胝子,这二个外道是在整个印度外道六师当中的其中二师。印度的外道基本思想有六种思想,有六种师,这六师当中,他每一个师都有十五个弟子,就有九十个外道在加上他的师父六师,就构成九十六种外道。这九十六种其实就是六种思想。

    迦旃延跟毗罗胝子他们的思想:迦旃延这个外道的思想,生命是由大梵天所创造的,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死了以后还要回到大梵天。所以你在整个过程当中,造善也不会创造安乐的果报,造恶也不可能创造痛苦果报,我们的生命只要做一件事,就是皈依大梵天,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可以了,这是迦旃延大梵天的思想。

    毗罗胝子我们一般叫自然外道,他认为生命就是一个偶然,生命就像一片树叶从树上飘下来,有时候往东边飘,有时候往西边飘,生命的快乐跟痛苦只是一个偶然。你为什么会有痛苦?你为什么会快乐?完全没有因缘,就是你运气比较不好,所以你痛苦,你运气比较好,所以你快乐,拨无因果。

    迦旃延跟毗罗胝子,他们的思想论点不完全一样,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属于断灭的外道。他们的共同点说: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他们的共同思想是认为当一个人死亡之后,就不可能再有生命现象,你只能够活一次,你的生命只有这么一次,当你死了以后这就叫为涅槃;涅槃不必修只要死了以后,这不生不灭的涅槃就自然出现了。

    这个观念的问题点在此身死后断灭,这种思想是很可怕的。当我们没有来生的时候,我们造善造恶完全没有意义,那人生变成只有及时行乐,因为没有来生你造善干什么?你就没有需要去断恶修善,这是很可怕的拨无因果。

    波斯匿王把他心中长久的疑惑提出来。

    心中疑惑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我现在亲近佛陀也听闻了佛法,但是我心中这样的一个结:到底有没有来生?到底什么是生命的真相?我还是很多疑惑。希望佛陀能够为我发挥去证明,这一念心它不生灭的本性。

    至诚请问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不但是我有这种的想法,今此法会大众,只要是还没有成就圣道的凡夫,都希望能够听闻这样的道理。

    这是波斯匿王他在听了前面二段的开显见性以后的一个感想,从外道断灭的思想来请佛陀开示。

    这二段的祈请,佛陀是先回答波斯匿王祈请,然后再回答阿难尊者的祈请。因为波斯匿王是显问,他是直接的开口,所以佛陀对直接的部分先回答。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三)




净界法师



    子二、说示。分二:丑一、明身有迁变。丑二、明性无生灭。

    丑一、明身有迁变。说明色身是迁流变化的。

    佛陀在前面七处破妄当中,佛陀破妄的态度是直接了当,破除我们这一念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可以说是觅心了不可得。但对身心世界的生灭相并没有讲得很清楚,只是直接把它破掉,而这一段对色身的迁流变化就讲得很详细。

    有生必灭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陀在开示之前,问波斯匿王一个问题说:我就就着你的色身来发明生灭跟不灭的道理,我们讲就路还家,就着因缘来开显真理,借事显理。

    佛陀说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波斯匿王你认为你这一期生命的色身,是跟金刚一样长住不朽坏?还是你这个色身它终究会变坏、会死亡呢?波斯匿王回答说:世尊!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我这一期的生命终究会从变灭,最后死亡,最后消失掉。

    也就是说波斯匿王理解,有生必有死,即使我这个波斯匿王有过去的福德力量贵为国王,但是也很难避免这样的变化消灭。

    这是波斯匿王的回答,佛陀针对于这样的回答,再进一步的加以开解。

    征定灭由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

    佛陀进一步说:波斯匿王!你现在的色身还存在,你怎么知道会变灭?

    佛陀的意思说:波斯匿王!你根本就没有死亡的经验,你出生到现在,你都没有死亡,都没有消失过,你怎么知道你的身体会消失呢?因为你没有这个经验嘛!

    波斯匿王说:世尊!我这个无常变坏之身,虽然我都没有死亡,都一直存在,从小到大,从大到老都没有消失,但是我可以用智慧来观察。智慧的观察有二种:一种是现量,就是我亲证,亲自看到;圣人的心亲证真理,证到我空法空的真理。二、比量,我没有看到,但是我从理论上来推度。这以下的文都是波斯匿王一种比量,他观念上一种智慧的推度。他说我观察,我不是用眼睛,我是用智慧观察。

    佛陀下一段是根据这样的判断再加以开示。

    我观察,我不是用眼睛,我是用智慧观察。我观察我现前的色身有二种相貌:

    第一、念念迁谢、第二、新新不住,这是他对色身的理解。新新不住,根据圆瑛法师注解,新新不住简单的讲就是我们的色身是前后变化的。圆瑛法师说:前念叫作旧,后念叫作新。你看你色身,昨天的色身叫做旧,旧的你,今天的色身是新的你。我们的色身它会从旧而变成新,然后新的东西又变成旧,又变成另外一个新,这就是一种前后变化。

    第二、它在变化当中又念念的迁谢,这就是一种前后的相续。前面是讲变化相,这讲相续,就是前念即灭后念即生;旧的一消失,新的马上产生,他不会产生断灭,它会有一种所谓相续的相貌出来。

    波斯匿王对色身的观察,是透过比量的了解,他知道我的色身是一个变化相,是相续相。譬如香火,你把香插上去,我们感觉这香是不动,其实它是在变化,香它慢慢的烧、慢慢的烧,渐渐的就把炭的部分给烧掉了,它是慢慢的趋向殒亡,最后消失掉。所以我决定知道,我的色身总有一天会消灭、会穷尽,不可能像金刚不坏。

    佛陀的印证:如是!你对色身的观察,念念迁谢,新新不住,这样的一种变化相,相续相是正确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见之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四)





净界法师



    较量老少   

    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前面波斯匿王讲到他生命的一个相续变化,佛陀就要从相续变化中做一个比较。

    佛陀说:大王!你现在的年龄已经慢慢的衰老,波斯匿王是跟佛陀同一天出生的,也就是说他现在是六十二岁了,佛陀也六十二岁,你的外貌跟你孩童的时候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你说你变化,到底是越变越好还是越变越坏呢?

    波斯匿王回答说:世尊!我过去做孩子的时候,我皮肤的纹理非常丰泽光润,小时候皮肤非常的好。我们讲生命是变化的,是怎么变?年纪慢慢长大以后,血气非常的充满,这就是变化,从年轻到壮年;而最后到这个衰老的年龄,为光阴所逼迫;我们的改变不是我们自己所愿意的,被光阴所逼迫,而变成了衰耄。六十岁叫衰,七十岁叫老,八十岁叫耄。我现在已经六十二岁,慢慢到了衰耄的年龄,外表看起来已经非常的干枯憔悴,已经没有像前面那么丰泽光润;内在的精神也变得昏昧不清,头发渐渐白了,面皮渐渐产生很多很多的皱纹,我在想,我再过也不太久了,现在的身心世界,怎么能够跟年轻时候比较呢?

    根据波斯匿王的描述他的变化,是从年轻时期变到强盛时期,再从强盛时期变到一个衰老时期,身心世界变化是这样变化的。

    佛陀对这么一个比较粗的变化,他又继续的追问。

    详述变相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惟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佛陀说:大王!你的外表的色身,内在的精神的变化,应该不是突然间变化的吧?你说你现在慢慢老了,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应该不是突然产生的吧?

    波斯匿王说:世尊!是的,我的身心世界的变化,是由很多很多微细的小变化构成一个大变化。而这样的小变化其实微细来说,我实在是没有感觉的。就像古人常说:就像草里的冬瓜,不见其大,但是渐渐在长。你看冬瓜今天这么大,明天也这么大,其实它每一秒都在长大,这变化是刹那刹那的变化。所以我对这变化其实是很难感觉出来的。总而言之,是由寒暑一年一年的过去,慢慢的慢慢的到现在六十二岁,从很多很多小变化,构成一个大变化。

    这变化是什么相貌呢?我记得我在二十岁的时候,那时候叫年少,我的容貌已经老了十岁,二十岁跟十岁比已经比较老;三十岁又比二十岁更衰老,现在是六十二岁,观察五十岁的时候,五十岁还算是强壮。波斯匿王的结论:人出生以后是一天一天的衰老,衰老现象他是用十年来做一个判断。(以下是细分)世尊!我看到这微细的变化,这样衰老的迁变,这样中间的迁流变化,前面是约着十年。假设我能够很微细的根据智慧来观察,其实我们的变化何止是一纪(十二年),应该是一年一年在变化,也不只一年在变化,应该一个月一个月在变化,当然也不只一个月是一天,乃至于我把心静下来的时候,我可以观察到我的身心世界是刹那刹那、是念念之间都没有停止的,生命就像水流是动态。所以我知道我的身心世界,从动态的变化,我感到我一天天的衰老,所以我得到一个结论,我有一天一定会死亡。

    波斯匿王在佛陀的追问之下,把他整个生命变化的情况说出来。

    这段的经文虽然是出自波斯匿王之口,但是得到佛陀的印证。

    这段的因缘观,它讲到二个观念是值得我们一提的,一个是诸行无常,一个是诸法无我。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净界法师



    无常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前后变化的,而这变化从经文上来看,是刹那刹那念念之间的变化。

    譬如你说我现在怎么样,其实你讲这个我已经是前一刹那的我,现在的我又是一个新的我。所以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样?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不是静态的,生灭没有所谓的静态,除了真如本性以外都在动,所有的因缘都在动;所以我们要觉悟,我们是活在一个变化动态的环境,这叫诸行无常。

    第二,诸法无我,这就比较可怕,它在变化的时候,你做不了主。你说我不要变化,不可能!当你出生的时候,你对你身心世界的变化你做不了主。

    佛法的观念是这样,我们对今生是做不了主,但是我们来生做得了主。佛法告诉我们要活在未来,因为来生可以创造,它还没有出现,但是今生的时候,那个业大概都成熟了,要变化有限,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因为你这个业造了,它在阿赖耶识当中它就要释放出来。所以我们这个今生是无我的,你很难主宰的,所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这一段如果我们好好的体会,能够产生出离心。因为佛教的苦谛是从无常无我安立的。

    什么叫苦谛?什么叫做生命的苦呢?

    是我们对眼前的因缘,我们没办法掌控。你看我们现在还不错啊!身体健康,今天中午还吃得到饭啊!但是问题点在哪里?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

    所以当我们在有漏生命的时候,我们跟圣人有一个差别就是,圣人的安乐是决定的安乐,我们凡夫的安乐是不决定的,现在会出现明天就消失,明天可能破坏了,没有主宰性。

    所以苦的意思就是不安稳。

    这地方是说明从变化当中,产生一个出离心。这地方也讲出一个消息,其实我们的变化还有相续,生命的变化还会相续。

    诸位有没有想到你来生会变怎么样?

    我们可以从这段经文得到二个结论:一、我们来生跟今生会不一样,会变化,但是也有一些相似点;其实我们看昨天跟今天比较你就知道,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是有变化,但也有几分相似,它变化又有点相似。所以来生的我肯定跟今生不一样,但是有几分相同,就像水流一样,你看这水流流到后面跟前面不一样,但是味道有几分相似,这就是生命观。

    这个地方所强调的观念是无常变化,色身是无常变化的,我们能够对现前的因缘产生出离。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