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三)


净界法师


    寅二、憍陈那答。

    自陈得悟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佛陀问在位的五比丘:你们当初是怎么开悟的?

    这时五比丘之首阿若憍陈那,起来白告佛陀说:我今身为僧团中的长老(因为五比丘中他最早出家,所以他戒腊最高),在整个大乘的僧团当中,我的功德只有得到一个解,最初解。

换句话说,你看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阿难尊者多闻第一。我只有得到一个解的名称,我没有所谓的第一,我这个解是佛陀给我印证的。我是彻底的解悟客人跟飞尘这二个字的道理,我就成就阿罗汉果,就破除所有的烦恼。

    破烦恼是要觉悟道理、明道理的。

    以下憍陈那把他觉悟的道理表达出来。

    以喻发明

    明 客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世尊!譬如有一个要走远路的客人,他从此方要到达很远很远的彼方去,在中途的地方暂时居住在旅馆,或者是住一夜或只是吃一餐饭,吃完或住一晚以后,因为这是旅馆他不能长久住,他整理行装又再前进,又找一个旅馆,又吃一顿饭又住一个晚上,又整理行装再前进,不能够长久的安住。俶装前途:整理行装再前进。不遑安住:不假安住。客人是一个旅馆住完再住一个旅馆,而主人他就不需要离开,没有所谓的来也没有所谓的去。
蕅益大师说:这一段的譬喻,这客人是什么意思?我们众生在三界当中,每一个人都是客人。你看!你今身是一个人,生命长一点,在旅馆住了三天,死了以后来生变一只蚂蚁,几年的生命就死掉了,时间短,来生变成天人寿命更长。我们在流转当中,是一个旅馆住完再住一个旅馆,一个旅馆住完再一个旅馆……这个就叫客人。

    因缘法就是变化,不断的变化这叫客人,但是在变化当中,我们有没有想到说,有一个不生灭的主人存在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到主人那个地方去呢?

    憍陈那尊者他就是从客人旅游当中的道理,他就思惟原来暂时安住的叫客人,恒常存在的叫主人。以不能够安住的、生灭变化的叫作客义,他明白这客人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的妄想叫作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四)   


净界法师


    什么叫尘?客跟尘,这二个道理不太一样。古德说:客所形容的是我们一期的生命,是比较大段的,比较粗显的这个时间;尘是我们心中那一刹的念头,是比较微细的,约一刹那,心念的刹那。前面是约我们一期的生命,是比较大段的,这个是比较微细的。

    明 尘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什么叫飞尘?又如雨后天晴的时候,清澈的太阳高挂在天空,阳光透过窗户的隙缝照入到房间里面。透过阳光的照射,在虚空中就产生很多很多飞尘的相状。

    飞尘是什么相状呢?

    是上下左右摇摆不定的,但是虚空永远是寂然不动。
为什么说没有光明我们看不到飞尘呢?

    光明就是我们心中的回光返照。你看我们平常不念佛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有妄想,因为我们跟妄想打成一片,所以你不知道有妄想。打佛七你开始念佛,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发现妄想这么多,那是正常的,那是你开始回光返照。所以一定是有阳光照到房间,我们才发现飞尘的存在,否则我们平常感觉不到飞尘存在。

    我们从飞尘的变化当中我们体验到,哦!我们妄想是变化的,但是在变化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存在。飞尘跟虚空的对比,他就思惟,一个寂静、沉静的叫作虚空,生灭动摇,摇动不止的叫作飞尘。

    憍陈那尊者就是从客人的变化,从飞尘的摇动,那这时候就把妄想停下来了,就证得阿罗汉果。

    寅三、如来印可。

佛言:如是。

    佛陀对这样的道理说:如是!正如你所说的这种客尘之理。

    这地方蕅益大师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宇宙无非旅泊。而泊宇内者。毕竟是甚么人。

    我们都知道我们来三界是客人,我们在三界流转。但是你有没有想到,谁在流转?宇宙是一个旅泊,是一个旅客,但是谁在流转?谁做客人?是谁?流转者谁?

    其实就是我们这一念妄想,还有谁?真如本性它不流转。

    我们心一动就创造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就变成一个果报,然后把这果报当作自我,用这果报再去起惑再去造业,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讲说:心若灭时罪亦亡。

    你如果要问我,我今天轮回三界,我什么时候能够停止?

    这要问你自己,不能问我。你妄想什么时候停止,你的轮回就什么时候停止。

    所以你看往生极乐世界,有些人往生极乐世界他很容易出去,但是有些人他临终的时候他出不去,他就是对三界的攀缘心太重了,因为你就是这一念心在流转嘛!

所以为什么蕅益大师要我们厌离娑婆。为什么要厌离娑婆?你临命终的时候这个脚比较容易踏得出去。

    这地方是从客人主人去体会,三界是一个客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五)





净界法师



    丑二、现相证成。

    前面是憍陈那尊者他自己觉悟的说明,这以下佛陀就以二个现前的状态,来证明主客通成之义。佛陀为了要加强阿难尊者的印象,又作二个动作来证明这个道理。

    分二:寅一、开合宝掌证成客与主义。寅二、飞光动头证成尘与空义。

    寅一、开合宝掌证成客与主义。

    陈述所见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佛陀在法会大众当中,屈合自己的五轮之掌,屈就变成一个拳头,屈了以后又把它打开变成一个手掌,打开以后又把它关起来变成一个拳头,如是的重复。把手掌的开合显现给阿难尊者看,问阿难尊者说:你今天见到了什么东西?阿难尊者说:我见到佛陀百宝光明的手掌,在那个地方一下子开,一下子合。

    佛陀的意思是借境观心,佛陀是希望能够假借这生灭的外境,让阿难尊者来观察这不生不灭的心性;好像我们讲念佛是谁?念佛是生灭法,有念,有生住异灭,念完以后这生就消失掉,但是那能念的心性是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灭。这地方佛陀是有意要借境来观察这不生不灭的心。

    辨定开合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佛告阿难:你见到我的手中有开有合,到底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见性有开有合?阿难尊者说:佛陀的宝手是有开有合,我见到佛陀的手也是有开有合,但是我的见性是没有开合的。

    倓虚老和尚说:有本见,本见就是见性,它是没有所谓的生灭。但是本见它的不变性它有随缘作用,外境刺激它的时候,这个本见就产生能所,一个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分。

    世尊宝手的开合这是所见的相分。而阿难尊者是用什么见?是用见分,用能见的见分来见。但是这能见跟所见背后有一个根本的见性叫本见,那个见性是没有开合的。所见的手是开合的,我能见的心也是变化的,但是能所当中那背后的见性是不生不灭的。

    辨定动静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这时佛陀再进一步,虽然阿难尊者回答对,佛陀以为阿难尊者是一时的猜测,再继续问:什么是动态的?什么是静态?阿难尊者说:佛陀的手是动态的,有开有合,我能见的见分也是变化的,但是那个本见的见性,尚且没有寂静之相,怎么还有动相呢?

    见性是离一切相的,没有寂静相,也没有扰动相;我们讲寂静相只是一种方便性,它是离一切相。

    如来印许  

    佛言:如是。

    佛陀说:如是,如是。

    从七处破妄到现在,阿难尊者的回答只有这一次得到佛陀的印证是对的;也就是说阿难尊者已经慢慢的从生灭的因缘当中,慢慢找到一个不生灭的本体,他对真如本性有一点理解。

    谛闲大师晚年的时候生一场病,他背后长一个很大的脓疮。医生给他开刀,用刀子把疮割掉,谛闲大师痛得哇哇叫,叫得很大声。侍者就跟大师说:大师!你平常都讲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这时观想空性,观想你的真如本性是没有所谓的痛苦。谛闲大师也不简单,他说:我是痛归痛,叫归叫,我的自性还是不动。这不简单,我痛当然会叫,那是因缘法,但是我在叫的时候我还是回光我的真如,我有一个不叫的、一个不痛的。

    阿难尊者说:你的手有开合,我也看到你开合,但是我的背后有一个没有开合的。

    这就是说这个人有点悟处,有点消息;修行就是你要认清消息,你知道怎么回家了,你知道怎么样把生死熄灭了。这个路虽然我们还不是走得很熟悉,但起码我已经知道怎么走,这很重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六)




净界法师



    寅二、飞光动头证成尘与空义。

    这时佛陀用光明来牵引阿难尊者的头左右摇动,从这地方去了解飞尘跟虚空的道理。

    光引头动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这时如来从五轮掌中,发出一道宝光,这宝光跑到阿难尊者的右边,这时阿难尊者就往右边一看;佛陀同时又放出一道光明,在阿难尊者的左边,阿难尊者又往左边看。

    我们人的习惯,有东西我们的眼睛就会习惯性向外攀缘就会去看。

    审问动由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佛陀问阿难尊者:你的头干嘛左右摇动呢?阿难尊者说:我的摇动是有原因的,因为佛陀放一道宝光来我的左右两端,我只好随着您光明左右摇动。这是凡夫的常情,有东西过去就会去看。

    辨定动者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陀就按定这样的事情,就问阿难尊者:阿难!你看我的佛光左右摇动,你的头也摇动,是你的头在摇动,还是你的见性在摇动?阿难尊者说:世尊!你的光明是摇动的,我能见的见分也摇动的,但是我的本见的见性连静止之相都没有,怎么会摇动呢?是本来不生,云何有灭呢?

    如来印许  

    佛言:如是。

    佛言:如是,如是。

    根据古德的注解上的说明:前面的客主跟尘空的道理,都是在说明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但是这当中有粗跟细的差别,因为前面的生灭法,是佛陀从手的开合当中来显现不生灭的见性;空跟尘,是佛陀用光明来牵动阿难尊者的头左右摇动,来问他你的见性动不动(这困难度比较高)。因为我们身心世界发展在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当局者迷,所以阿难尊者在自己动作当中,自己的头摇动当中,都能够知道见性不动,可见他的体验更深刻。因为毕竟前面的手动摇是佛陀的手动摇,那毕竟跟阿难尊者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个地方是阿难尊者自己,已经产生摇动了,他能够知道摇动当中有一个不摇动的东西,可见阿难尊者的悟处更深入了。(这二个有粗细的差别)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七)






净界法师



    丑三、结会责失

    分二:寅一、结会。寅二、责失。

    把前面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做一个总结,一方面诃责过失。

    寅一、结会。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这时如来普告与会的大众说:我们总结前面的,包括阿若憍陈那自己开悟的叙说,包括佛陀跟阿难尊者表演这二段开合摇动的道理,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

    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在静坐的时候,要经常注意二个问题:一、我们的心,从微细来说有一个摇动的心,从这整个生命当中,有一个来去的生命。

    你看,心刹那刹那生灭,我的生命有生老病死,但是不管你的生命是变化,不管你的心是生灭变化,我们的见性是本来不生也就本来不灭。我们可以说手有开合,头有摇动,但是见性是没有所谓的舒展跟去卷之相。

    古德说:这段经文是整个大乘止观的心法。你在修大乘止观,第一个你要认清消息,就是你要知道什么是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你才能够弃生灭,守真常,生起微密的观照。

    禅宗说:你不能够了解本心的生灭跟不生灭,你没有资格住茅篷,你连什么是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什么是贼,什么是主人你都搞不清楚,你根本没办法生起圆顿止观。

    寅二、责失

    虚妄之由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

    凡夫的虚妄相,我们以一期生命的变化,来当作我们的身心世界,以整个生灭变化的外境来当作我所。

    前面是身心世界是自我,外境是我所有,产生能所。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而从见本性当中产生能所,一个能见的身心,一个所见的外境,这就是所谓的迷真起妄。

    一念妄动事情就出现了…

    生灭之相

    起惑  
  
    从始洎终,念念生灭。

    一念妄动以后,从始至终,念念生灭,烦恼就出来了。

    一个人向外攀缘以后就会产生得失心,得到就起贪,得不到就起嗔。

    为什么会有贪嗔烦恼呢?

    因为你向外攀缘,落入了能所的对立就起烦恼,念念生灭就起惑。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八)

净界法师



    结业   


    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有了烦恼,慢慢坚固以后它就会造业,就会颠倒行事,遗失真实本性就造业,就造作很多很多生死的业力。

    受苦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

    有这个业力,性心失真,就失掉我们真如本性,就创造很多很多变化的果报。我们面对这果报,将四大的假合当作自身相,以六尘缘影当作自心相,对一期的生命当作自我认物为己,从今以后就失掉我们的真如本性,就像一个大海,我们只相信一个小水泡,而不再相信整个大海。

    辗转相续  

    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在整个三界中,自取轮转。

    也就是说整个三界的生死都是我们自做自受,自己攀缘外境自己去造业,自己创造一个果报,然后把这果报当作自我,如是的恶性循环。

    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石头希迁禅师。禅宗的人他讲话是简单扼要,他说:若相契者留,不相契者去。你跟我开示一句话,我听了相应我就留下来,不相应我就走,我当下就走。石头希迁禅师在石头上打坐,他一句话都不讲,默然。

    这个禅师等了一段时间,看石头禅师都没开示,他觉得不相应,拿着包包就走。走到一半,石头禅师讲话:大德!这禅师就回过头来看石头禅师,石头禅师诃责他说:你!做么回头。你为什么要回头?你知道从生至死就为了这个吗?这个禅师当下开悟。

    为什么他听到声音以后回头呢?

    就如阿难尊者,佛陀放一个光明他就往左边,佛陀又放一个光明他往右边;我们从生至死,就是六根攀缘六尘,去造作很多的业力,从生至死就是因为这个。

    所以我们要回光返照,你产生回光返照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今生断惑证真,但是起码可以把生死的业力降到最低。

    后面说:一个人经常回观你的真如本性,你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你的烦恼会淡泊,而且它这个淡泊是全面性的淡泊,从根本上的出离。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生灭心跟不生灭心,什么是贼,什么是主人讲出来,这都是微密观照的方法。

    所以禅宗也说:离心意识参。这意思是说:你不要用攀缘心去参,离心意识参,你要离开心意识,你才能找到你的本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