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十番显真之一 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


净界法师


    陈述法喻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佛陀听完阿难尊者回答以后,他提出一个譬喻,佛告阿难:我现在要用真实的语言来告诉你,我不再施设方便。

    在大乘佛法凡是讲到因缘的部分,善业召感安乐果报,罪业召感痛苦的果报,这个都是方便,没有讲到根本的问题。但是讲到真如本性这个就讲真实理。

真实理这个道理很深,即使有智慧的人也很难理解,所以说即使有智慧的人都要用譬喻,才能够了解这深妙的道理,所以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

    佛说阿难!譬如说我现在有拳头,假设我没有手我就没有拳头;你看我为什么有拳头,因为我有手,我的手可以变成掌变成拳头,所以我一定要有手的存在,才能够产生拳头,这个道理是对的。

    佛陀说有手才能够成就拳头,这道理来譬喻说假设你没有眼睛,就不能够成见,你有眼根才构成见。佛陀用眼根才能构成见来比喻有手才有拳头。问阿难尊者说你认为这二个譬喻,道理是不是均等的?

    迷执未悟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阿难尊者回答说:是啊!这道理是均等的。我要没有眼根我就不能构成见的功能,佛陀要没有手就不能构成拳头;所以以我的眼根来比喻见,就好像佛陀的手来比喻拳头一样,这道理是相同的。

    佛陀这一段的问答就把阿难尊者整个情执点,将他的全部问题浮现出来。

    在这段经文当中佛陀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有光明?为什么有拳头?你用什么来见? 但是古德说其实佛陀的重点在汝将谁见?你用什么来见?

就好像你在念佛,古人问你念佛是谁?你用什么来念佛?你说我用嘴巴来念佛。阿难尊者说我用眼睛来见,就好像我们一般说我用嘴巴来念佛。我们这样子回答都是怎么样?可以看出这个人平常的心都是向外攀缘,没有回光返照,都向外攀缘。

    所以阿难尊者到现在还是认为,因为有眼根才能够见。

    佛陀必须把他的问题逼出来,然后再来引导他怎么去开悟,这地方叫按定他的情执。

    以下第二段佛陀正式来开显道理。念佛的是谁?能见的是谁?把这道理开显出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一 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三)


净界法师


    子二、引例破执正显见性。

    引一个实际的例子来破除阿难尊者的妄执,来开显众生本具的佛性。

    正斥其非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佛陀正式指出阿难尊者的过失:

佛陀说:你说前面的情况相同,在道理上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呢?一个人没有手就没有拳头,这是一个正常的道理;但是你没有眼根,你的见并没有消失掉。

    非见全无,蕅益大师说就是非全无见。眼根只是一个功能,真正能见的是见性。所以你眼根败坏了还是能见,譬如说念佛是谁?你说嘴巴能够念佛,但是没有嘴巴的人他也是可以念佛,他用心地去念佛。这地方的意思是说:没有眼根的人,他的见没有消失掉。

    举例发明  

    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佛陀就正式说明,就是念佛是谁,能见是谁?

    为什么这样讲呢?为什么说是,彼无眼根,非见全无?佛说:你试着到路旁去找那些眼根败坏的人,你随便找一个盲人你问他:你们平常这样走来走去,你们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多盲人他们一定回答你:我现在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我看出去就是一种黑暗之相,其他就什么都见不到了。

从这道理来看,我们知道他看到黑暗,只是因缘的一种显现,因为他眼根败坏了,所以他只好看到黑暗。但是背后那能见的见性并没有亏损啊!他还是看到,只是他看到的是暗相而已。你不能够说他眼睛败坏了他就见不到,就好像说他嘴巴坏了他就不能念佛,不能这样讲,当然他嘴巴好他会念得更清楚。

    也就是说,前尘自暗,见何亏损?这种暗相、光明相,只是因缘的显现,对见性是没有影响的。

    阿难尊者就提出一个疑问说:这么多盲人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就怎么算是见呢?我们一般的见是看到青黄赤白才算是见嘛!看到黑暗怎么算是一种见的功能呢?

    佛陀回答说:盲人他没有眼根看到黑暗相,跟一个有眼根的人,他处在一个没有光明黑暗的房间,他也看到一个黑暗相。这二个黑暗相是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呢?

    阿难尊者回答说:世尊!有眼根的人在黑暗的房间当中看到黑暗相,跟一个眼根败坏的人看到黑暗相,这二个黑暗相加以比较,是完全相同的,他们二个都有见到东西,只是见到黑暗相。

我们要见到青黄赤白有二种因素:有内光跟外光;一、内光就是你眼根的瞳孔,内光不能有败坏;第二、外在有光明的显现你才能够见到青黄赤白。盲人是内光败坏,处在暗室当中是缺乏外光,所以内光外光缺一不可。

    佛陀举出这个例子以后就正示破斥阿难尊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一 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四)


净界法师


    眼见成谬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阿难!假设一个眼根败坏的人,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相,因为他的瞳孔败坏了;如果你今天把他的瞳孔治好,他又看到种种颜色,这叫作眼见。你把眼根治好只是工具变好了而已,假设你一定要执着,把眼睛治好了就是眼见,那这样子有一个问题,有眼根的人在黑暗的房间当中,他看到黑暗相,你给他灯光,他又见到种种色,那这是灯见啊!灯是一个无情之物,假设灯能够有见,那它就不是灯,它是一个有明了性的有情;假设灯能够见,灯是身外之物,那关我们什么事情?

心见正义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 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是故当知,灯光只能显现万物之色,真正能见的是我们这一念心不是眼睛;眼根只是能显现光和颜色,真正能够见的是心而不是眼睛。

    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要把因缘法跟真如法,所谓的不变性跟随缘性要分清楚。

    譬如说我们六根,不要讲那么多,就从眼根来看,我们见闻觉知都不讲,只讲见的功能。

    佛陀观察三千大千世界,看到整个地球就像观掌中庵摩罗果;佛陀眼睛看出去看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手掌里面一个槟榔果一样很清楚。天人看这三千大千世界范围是稍微小一点,我们人看的又更小,蚂蚁再看的又更小。那你可以说是佛陀的见性最大,天人其次,人最少吗?

不能这样讲。

    他看得到什么东西是业力的关系,是因缘的关系。因缘的关系很简单,他积集善业他来生福报大,他看得到东西,但是见性是没有改变。

    我们整个十法界的众生,不管你现出庄严相,现出卑劣相,见性都是不改变,而这见性是菩萨赶快要将它找出来的。

    菩萨云何发菩提心?

    就是因为我们知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而发菩提心,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我们能够做生命的改造,我一定做一个改变;我们没有从因缘变化当中找到我们的本性,我们很难建立一个大乘的信心,你相信你可以成佛,你建立不起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说找到寂常心性干什么呢?


净界法师


    在本经当中的第一大段讲到: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圆三谛理,主要是二个观念:我们在了解我们这一念心,第一个了解他不变的体性,第二要了解他随缘的作用。

    我们比较习惯性的想法就是在随缘这一部份,你看我今生是个人,我就以人来当作我生命的自体;我来生变成一只蚂蚁,我就以蚂蚁为自体,一个卑劣的蚂蚁;蚂蚁的罪业受完了,我过去布施持戒的善业起现行,我变成一个庄严的天人,又以庄严的天人为自体。

    我们这一念心习惯性是向外攀缘,在因缘当中迷失了我们自己的本性,我们很难回家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流转一直不会停止,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人死了以后,

他生命没有结束又创造一个生命,死了以后又创造一个生命…,因为我们妄想一直没有停止,轮回也就不会停止。

    所以祖师慈悲,告诉我们,什么是你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习惯性的时候心是向这样出去的,这个时候它这样子进来,回光返照。你不要老是向外攀缘,你看拜佛也是向外攀缘,读经也是向外攀缘,你现在开始要眼光向内:

    我生命的原点是什么?我从什么地方来?你父母未生之前是什么面目?

    就是本经说的那种寂常心性。

    你说找到寂常心性干什么?

    非常重要。

    第一个、你能够发起菩提心,你相信你可以成佛,因为你找到你的寂常心性,你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你就相信所有的烦恼是可以断除的,因为它都不真实,你相信所有的善法波罗蜜都可以成就了。所以我们今天的菩提心是依止寂常心性而建立的。

第二个、净土宗往生的信心也是根据寂常心性建立的;你看我们是罪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你凭什么跟他感应道交?从因缘上来看我们是配不上的,我们一点都不配,阿弥陀佛的国土是阿弥陀佛自己创造出来,我们应该是没有份的。因为我们跟阿弥陀佛的本性是相同的,所以在本性当中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所以我们在研究大乘佛法要掌握二个主题:一、随缘性。随缘性讲到因缘,那就是差别,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每一个人各有各式各样,没有二个众生是完全一样。

    但是讲到不变性的时候,你看大乘佛法《华严经》最后、《法华经》最后,怎么样?入不二法门,自他不二。

    我们从这么多的差别当中,找到我们每一个众生有一个共同点,我们跟众生有一个交集的地方;我们的心假设跟佛陀没有共同点,那完蛋了!佛陀要救我们都没办法。

    什么是共同点呢?

    把我们这一念心归零,把因缘法归零,佛的因缘法也归零,二个人都把心带回家的时候,大家就入不二法门。佛的本性是如,众生的本性也是如,一如无二如。所以你看所有的本尊相应法一定要通达自他不二,你的念佛才能够产生真实的信心,真实能够往生,真实能够带业往生。
这就是本经所要发明的大乘不二的法门,所谓的寂常心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一)


净界法师


    癸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

    佛陀再一次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发明见性的道理,这个地方约客。

    客人是相对主人来说,因为主人他是没有来去的相,客人是来来去去。飞尘是相对于虚空,虚空中有很多飞尘,虚空是不动摇的,而飞尘是上下左右摆动的。从客人跟飞尘的生灭当中来显现这个见性是不生不灭,不摇不动的。从因缘的对比当中去显现寂常心性的相貌。

    分二:子一、默请。子二、正示

    子一、默请。

阿难尊者不是用开口来祈请,是用默然的方式,是用一种行动的方式,来请佛陀继续的慈悲开示见性的道理。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阿难尊者听到佛陀前面所说的: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所谓的盲人你看他眼根败坏他也能够见,只是他见到暗相而已,但他能见的心性并没有破坏掉,只是他过去有那个业力,所以他看到一路都是暗相;那是业力的关系,是因缘的关系,跟见性是没关系的。

    从这个道理,阿难尊者跟整个法会的大众,他们的表态是嘴巴表示默然,言穷理尽无话可说,但是他还没有完全的全盘性的开悟,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寂常心性。默然,古德说:阿难尊者到这个地方是言穷理尽无话可说。所以这时候希望佛陀的慈悲再加以详细的开示,但是他这时候并没有讲话,他只是默默的坐在那个地方,手中合掌,心中很虔诚,眼睛看着佛陀,期待佛陀进一步的开示,以默然的方式来祈请。

    古德说:这段默请的道理有二层意思:
一、阿难尊者从前面的七处破妄到前面初番的显见。阿难尊者到这个地方跟之前不一样。你看!佛陀讲完一个观念,阿难尊者又提出一个问题,佛陀破斥,阿难尊者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那疑惑是相当的多。到这个地方阿难尊者是言穷理尽无话可说了,对于妄想是什么相貌,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已经有一点初步的概念。也就是说他对于整个真如本性,已经初步的能够直下承担。

    第二层意思,阿难尊者虽然能够初步的直下承担,但是因为习气太重;你看我们平常六根接触六尘,我们哪几个人心地法门是这样回光返照的,都是这样出去的,都是心随境转。但是这条路怎么样?太熟了,我们走得太习惯了。因为迷惑太久,所以只是一番的开示,不足以来破除我们心中的障碍。

    虽然佛陀讲的道理他都能够接受,但是他希望佛陀您能够再给我开药,因为这病太重了,对随顺攀缘,六根攀缘六尘,向外攀缘这个路太熟了,所以他请佛陀进一步开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番显真之二约客尘显见性不动(二)


净界法师


    子二、正示

    既然阿难尊者有这样一个心境来祈请,佛陀就正式的开示我们众生心当中,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将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开显出来。

    分三:丑一、征名验解。丑二、现相证成。丑三、结会责失

    丑一、征名验解。分三:寅一、如来问。寅二、陈那答。寅三、如来印可。

    佛陀征问憍陈那的名称,征问他的名称来考验在座的比丘,是怎么去觉悟空性的道理。也就是说佛陀刚开始并没有直接的回答,佛陀请在座的长老比丘来回答,当初是怎么觉悟空性的,佛陀再作印证。佛陀先征问一个名称,然后再开显。

    寅一、如来问。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这时佛陀就展开自己兜罗绵手,非常柔细非常洁白的,具足网缦之相的紫金光手,张开他的五轮指端,来教诲阿难尊者跟与会大众说:我最初成就佛道的时候,我来到了鹿野苑度化阿若多等五比丘。

    佛陀当初出家,是在夜晚的时候骑了一只白马,可以说是不告而别,偷偷离开了王宫,到森林中去修习苦行。净饭王在第二天早上,一觉醒过来找不到王子,非常紧张,就派人四处的去找,后来找到了须达多太子,但是太子表明了他的心境绝对不再回去。这时净饭王没办法,就在贵族当中,派出五位年轻有为的年轻人,来保护太子,或者说照顾太子作太子的侍者,就是后来的五比丘。

    这五个人就追随佛陀来到了苦行林修学苦行;修习苦行修到最后实在太痛苦了,一天只是吃一麻一麦,这五个比丘当中,有三个受不了苦行就离开了,剩下二个跟在佛陀旁边。后来经过六年的苦行以后,佛陀觉悟到一个道理,原来悟道在心,非关行骸。

觉悟是心地法门,你把色身弄坏了也没有用。古人说:车子打坏是没用的,是牛不动,你要打牛不能打车。

    佛陀经过六年的苦行,佛陀就接受牧羊女以羊奶所做成的乳糜粥,来增长自己的体力。跟随佛陀出家的这二个居士看到佛陀吃了乳糜粥,以为佛陀退了道心,他们二个喜欢修苦行,二个后来也离开了。

    佛陀吃了乳糜粥以后,精神大振,就走到菩提树下,菩提树下有一个金刚的石头法座,佛陀登上法座,开始思惟,回光返照自己的身心世界,我为什么会有身心世界?你从什么地方来?开始不再顺着因缘走,开始回光返照找我们的本来面目。从白天到晚上,到黑夜的时候,突然间夜睹明星,朗然大悟,看到星星以后,佛陀证真开悟成就佛道,就找到整个因缘法当中,在生灭中找到不生灭的,众生本具的佛性。

    佛陀成佛以后,当然一个人把心带回家以后,他要从家里面再出来,那是称性起修,他就观察,他第一个要度的就是这五比丘,因为这五比丘跟他很有缘。

    佛陀就离开了菩提树,走到了鹿野苑,去找之前跟随他的五个居士。这时就跟他们讲四谛法门,三转四谛法门。初转的时候,第一个阿若多(憍陈那)成就阿罗汉,阿若多佛陀就给他一个名称最初解,他最初解悟我空的真理。这就是佛陀征名,征这阿若多的名称。其他的四比丘,三转以后也都次第的成就阿罗汉果,就是最初的僧团。最初转的法宝是四谛法门,最初的僧宝就是这五比丘。

    在楞严会上这五比丘,这五个长老也都在座。

    这时佛陀问这四众的弟子 (在家二众,出家二众) ,我跟你们讲四谛法门的时候说: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成就大乘的菩提跟小乘的阿罗汉,主要的是因为客尘烦恼之所耽误。我们的镜子本来是光明的,后来为什么镜子看不到呢?不是镜子有问题,是因为上面有灰尘。你只要把灰尘去掉,镜子就显现他的光明。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本性呢?因为我们被客尘烦恼所迷惑、所耽误了。

    所以佛陀这时就问当时在座的这五比丘说:你们当初开悟成就圣道的时候,是什么因缘而开悟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