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明心见性修学重点之十番显见

经文: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这个经文从这个以下,十番显见的第二段:显见不动。在前面阿难尊者,一段祈请的话,这一段正是开示给阿难尊者以及大众。那么这里面有几个名相需要略微介绍的。
尔时世尊,
这个尔时就是阿难祈请法说完这个时候。
舒兜罗绵网相光手,这是形容佛手相之好。兜罗绵是印度一种植物,它的颜色很洁白,非常柔软。这就比喻佛的手相之好,手相柔软。说网相光手,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那么我们手指展开,五个手指当中都是有空隙的,佛的指头展开,他这五个指头当中有网目连着,那么这是三十二相之一,普通人没有的。他有这个网目连起来。所以叫网相。佛身是金色,是金色光明,所以手也有光明。
开五轮指,
这是手掌展开,这是做一个动作,给阿难看。下面就是世尊所讲的话了。
诲敕阿难,及诸大众。
告诉阿难及在会的大众。说我初成道,于鹿园中,就是波罗奈国,释迦牟尼佛最初成道转法 lun之处,就是鹿园里面度五比丘。
为阿若多五比丘等,
阿若多就是乔陈如尊者,这五个人其中有三个是释迦牟尼佛的父族,就是叔父一辈的。有两位是他的母族,就是现在我们称为舅父一类的。就是有三个是叔叔辈的,有两个是舅舅父辈的,一个是五个人。是当时他父亲派他们五个人照顾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出去修道,他的父母不放心,就派了几大臣,在旁边照顾他。
世尊是先在雪山修苦行。雪山就是现在的西玛拉雅山,这个地方距离世尊,这个出世的地方不远。释迦牟尼佛,他是在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就是在现在的罗泊尔,所以距离西玛拉雅山很近。地方是属于北印度。所以在雪山修行风气很兴盛,不但是佛法,许许多多这个外道都在雪山修行。佛示现修行也不例外,也到雪山去修苦行。
那么这几个人当中就有三个怕苦,原先也跟着佛在一起,没有多久就离开了。古印度这个修苦行,凡是修行一定要修苦修,好象你要不修苦行,社会人就瞧不起你。因此这修苦行就变成必修课了。不管有没有效果,苦行是一定要修的。一般的期限要修三年,释迦牟尼佛是加一倍,雪山修了六年苦行。
那么以后呢,先走了三个,以后那两个住的时间比较久一点,还是离开了。离开之后,他们就到鹿园去了。这是著名的鹿野园,在波罗奈国。那么世尊成道之后,首先就到鹿园打听,他们五个在鹿园修道,就去找到他们。
一见了面,这个里面的故事,我就不说了。有一段很长的故事,五个人远远看到释迦牟尼佛来了,彼此都招呼了一下,我们坐在这里不动,不要理会他。释迦牟尼佛走近的时候,五个人都占起来迎接他。原来约定好都不要理他,到那个时候自动地都站起来。
那么以后佛给他们说四谛fa 轮。这些人非常的聪明,尤其是这个乔陈如尊者,就是阿若多尊者,他是第一个开悟的。证阿罗汉果。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之后,他是第一个证得阿罗汉果。
那么这就是最初度的这五个人。到这个时候,佛法里面僧团,就是三宝才具足了。佛宝、法宝、僧宝。这五个出家人在一起,五比丘就是最小的一个僧团。这是佛书里面所记载的三宝最初住世。
那么佛为五比丘说,以后又给四众弟子开示,说一切众生,不成菩提,不成菩提就是不能够大彻大悟,拿现在讲,就是学问不能成就。
及阿罗汉,
阿罗汉翻作无学,我们与可以说,德学圆满,这就成阿罗汉,不能成阿罗汉,德学不能圆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就是客尘烦恼。客与尘这两个字都是比喻。客,诸位要晓得,客人他是暂时到这儿来住的,所以代表是动,他不是静的,他是动的。尘,尘土是染污的不是清净的。佛用这两个字比喻烦恼障与所知障。
客的意思粗,粗显很容易明了。人家到我们这儿做客,总是住短时期,不会长住的。这个就是比喻所知障与见思烦恼。
由于一切众生不了解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的真实相,于是乎接触境界的时候,就生出无量无边的妄想,这就是前面的,一再说明的:妄本,这是妄心。起妄想,智慧的观照就丧失掉了。
智慧的观照是真心的作用。我们平常是妄心起作用,真心的作用丧失掉了。
所以对于诸法实相,一切万法的真实相状,就不能够明了,不能理解。这就是客的意思。
尘比较上微细,不容易觉察。你比如说我们在这个讲堂,诸位到讲堂来,总觉得很整齐很清洁。我们讲堂空间有没有微尘呢?有,太多了。尤其是在白天,这个太阳光从窗户里面照进来的时候,你看看那个光细隙里面那也是个微尘,太多太多了。我们的桌子一天不擦,手摸一摸这个里面有灰尘。
这种微尘是我们很不容易觉察到的。细心才能够看得出来,粗心是看不出来。佛用这个字代表微细的迷惑。微细的迷惑,能够染污清净的真性。也能够将我们的智慧光明障碍住了。这个比喻一切众生,不能够明了三界,依报与正报,本来是清净寂灭的——本来是清净寂灭相啊。
因为无明心动,把本觉这一变变成个不觉了。由于不觉这才起见思烦恼。所以不能够证得菩提与阿罗汉果。那么由此可知,依报与正报就跟客尘一样。由于我们不明真相,误会了实际的状况,这才起无明、起尘沙烦恼、起见思烦恼。
如果我们觉悟了,诸位要晓得,这三种烦恼就是三德密藏。可见佛法与世法关键就在迷与悟。悟了,一切法皆是佛法。迷了的时候,连佛法也是世法。这一段的意思很明显,佛举出这桩事情,尤其是问一问乔陈那尊者他们最先证道的。所以底下就问他们。
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佛这个意思正是叫那些已经觉了的人,已经证果的人,你们起来说说,说给阿难听听,你们是怎么证道的?是怎么证得菩提的。说出来给这些没有开悟的人做做参考。下面乔陈那尊者做他们五个人的代表,他起来说话: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乔陈那也就是乔陈如,他原先是修外道法的。所谓外道法,诸位要记住,佛法里面讲的外道法,心外求法都叫作外道法。佛法号称为内学。是要从心性里面去求。如果说是离开心性别求道法,这个都属于外道。他的入门就是因为从客尘两个字开悟的。觉悟到见思烦恼就象客,就象尘。
这个意思还必须加以简单的解释。他所悟的就是三界之中,没有一法是净的,没有一法是不动摇的。诸位要晓得,净、定是主人呢,动摇是客尘啊。再说得明白一点,不动的才是自己,会动摇的决定不是自己。客的反面是主啊,尘的反面是空啊。尘在虚空当中动啊。虚空不动啊,动的是尘啊。
所以佛就拿主人,拿虚空来比喻是自己本人。而将见思烦恼,甚至于所知障与烦恼障都比喻做:客尘。那么哪是真哪是妄?我们应该很清楚地觉察得到。只要你觉察到了,虚妄的,我们舍弃。真实的,我们要记取。真实之法,是主、是空。虚妄的,是客、是尘。
乔陈那尊者算得上是聪明人啊。他一觉悟了,立刻就能把境界转过来。转过来在佛法里面就叫转识成智。在楞严经里面,就是交光大师教给我们的舍识用根。乔陈那马上就会了。随悟,随着就转。
诸位想想,这个境界多快呀。这一转就是证得:无为真空,涅槃寂然不动啊。这是主,这是真空,不是顽空。所以,从此以后,他再也不生烦恼了。有烦恼的这叫凡夫,烦恼不生这就叫圣人。
那么我们再反过来看看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是一向执著缘影为作自心相,这正是把客当作主,把尘当作空。正是所谓的颠倒妄想啊。那么乔陈那尊者,既然自己把他修学证果经过的情形说出来了,怕在坐的大众还不甚明了,于是再详细地解释。诸位看底下这个两段,都是解释的话。这个经文很容易懂。
世尊,譬如行客,
行客是旅行的客人,
投寄旅亭,
这个旅亭就好比现在旅馆,
或宿或食,
如果在这个地方住一两天,就在这个旅馆住个一两天,如果是到哪里观光,找一个地方吃一餐饭,休息一两个小时,都是客地。
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
这是说客的意思。
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这是他自己称说,他这个开悟得成阿罗汉的因缘。那么我们听了他这番话,我们能不能开悟呢?我们能不能证阿罗汉果呢?人家说得很清楚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所以这一桩事情,确确实实是需要自己发悟。自己悟到的是自己的东西,人家悟了以后说出来还是人家的东西。我们拿来了依旧得不到受用。他见到这个境界相,就是主客这个境界相,豁然悟知自己这个一身之中哪些是常住的?哪一些是不住的。
你看我们这个,就是以这个见思烦恼,这个见惑就是错误的见解,思惑是错误的思想,见解与思想都不住的,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就象客人来来往往,不住啊。
再观察我们这个身体,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更容易去了解,我们这个身体的细胞新陈代谢,它也不住;我们眼前四大聚集的自身相是不住的;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起的这个妄想,起的念头,分别、执著,它也是不住的。由此就悟得了,原来现前的身心都是客啊。
知道这个是客了,就容易了。从客反过来见得自己的主人了。那是什么呢?常住真心。这个是真正的主人,不生不灭,不随境界迁流,也不随这个身体的新陈代谢。这是自己真正的主人公啊。
悟入这个境界,在禅家讲是明心见性。受用是无限无尽的。这个是真正得到自在。我们看到自己这个身,有生有死,有这个生灭相。
悟入到实相,生灭相就没有了,生灭相是客不是主,主是不生不灭。可见得我们自己的主人原来是不生不灭,不但理事无碍,而且事事无碍。这是我们本人啊!再看下面一段,下面一段说的境界更微细了: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那么这个也是从境界里面,看到这个现象豁然开悟。悟了个什么呢?动的是尘,不动的是空啊。
将这个理再回光返照,我们看看烦恼之性。烦恼扰动,而真性寂然。如果悟入真性,真性是常住不动的。这就是世尊,常常在大乘经里面所说的,寂常心性。
楞严里讲常住真心。尊者的意思,他在境界相里面看到这个境界,这一念回光返照,见到外面的境界相,这个境界的现象,这是方便般若。回光返照是观照般若。我们每天眼耳鼻舌身接触外面境界,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
乔陈那所看到的这个现象,我们天天看到啊,哪一天看不到呢?他见到开了悟了,我们天天见到天天着迷。那么由此可知,关键就是在观照般若。
换言之,他能够巧用观照般若,所以他契入实相,他证得了实相;我们自己呢,虽有种种方便在面前,我们不会用。这一不会用,种种方便就变成种种不方便了,在境界里头起不了观照的作用了。
所以我学佛学什么?就是要把头脑学得灵活一点,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要晓得回头,返观自性。观世音菩萨他的本事就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啊。
这个在楞严经上。在耳根叫返闻,在眼根叫返见呢。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要晓得回头啊。把那个境界里面的道理,回头再一观自性,这就是开悟的门径。
诸位可以细细地,去看看禅宗的这些语录,你看看《五灯会元》,看看《禅灯录》,历代这些开悟的人,那个机缘可以说各个不相同,但是原理没有两样。
人人都是在境界里头豁然回光返照,照见自性。这也就是佛菩萨,历代祖师,常常拈起般若叫我们留意呀。而般若里头顶重要的就是观照般若。刚才讲了,方便处处是,实相不必求啊。懂得观照,实相就现前。
那么这是乔陈那尊者他自己说明,他开悟的这个过程,开悟的机缘。我们能够从这里得入,也就跟尊者一样,居尘不染。下面一句是佛给他印证:
佛言如是。
对的,没错。也给他做了证明,你是确确实实开悟了。所以给他印可啊,就是给他印证。那么乔陈那给大众示现了一个榜样,大众也看到了。
下面世尊就以乔陈那——客尘主空这个意思,来堪验堪验大众,就是来考一考阿难,以及在会的大众,看看他们听了乔陈那一段,这个意思懂不懂?有没有心得。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方法来考试,看看我们懂不懂: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
屈指是握一个拳头,
屈已复开,
他展开了,
开已又屈。
就是握了几次的拳,让大家看。大家是看到了佛这个动作。佛就他问了。
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问阿难了,你见到什么了?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百宝轮掌,赞叹佛的手掌之好。这是八十种好里面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这里不必细说。众中开合,说在我们大众当中开合啊。实在阿难是示现与我们凡夫同一样的见解,看不出世尊的苗头啊。
假如阿难要在佛的手掌这个开合当中,忽然要是悟到了,动是客尘,不动是主空,他也就证阿罗汉了。他没悟。
所以到后来宗门这些禅师,举手擎拳做这些动作来比划,堪验学人,可以说这个方法不是他发明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就用过这个手法啦。这个里面,密意很多,用心就是要叫人自见自悟。很可惜阿难没悟。佛再进一步提示他: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这一提示呀,确确实实对我们理解,是帮了一个很大的忙。这是外境啊,佛用手举着拳众中开合,这是外境啊,是属于色尘。我们眼根对的是色尘。色尘有开合,有生灭。我们能见的这个见性不开合。开合的不是自己,不开合的是自己。
所以佛看到阿难不悟这个道理,这才给他一个提示,希望他从这个提示当中能够觉悟。所以下面阿难也渐渐地懂得这个道理了: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你看阿难一直到现在,前面多少次问答没有一桩事情是答对了的,但是现在象个样子了。但是诸位要晓得,世尊要不这么提示一下,他还是不懂。还是不晓得回光返照。
乔陈那现身说法做了个榜样,佛又在此地做了个提示,这在教学法里是最高明的教学法。诱导一个走向开悟的道路啊。但是这种手法呢,可以说是很粗,很浅显。就是动静非常的显明。
佛也是看阿难是个初学的人,没入门的人,首先叫他在粗、浅的境界里面决定,哪一个是动?哪一个是静?叫他自己辨别,动静两种不同的境界。那么这个阿难体会到佛的意思了。下面就更深,再进一步来提示他。
佛言:谁动谁静。
这就进了一步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这一句答得好了,这是真正的有了心得了。
诸位要晓得,佛是动的,哦,你这个手是动的,我这个见是静的,有没有悟呢?没悟。为什么没悟呢?
常住真心它不是动静的静,它是寂静。寂静不是动静的静。动静的静,那个静还是动。为什么?它是相对的。由动显出它的静,由静显出那个的动。而常住真心是如如不动,超越了动静。这个才叫真正的寂静啊。
所以阿难这一句答得好了。尚无有静,静也说不上,因为你说上一个静,那么再问问,它什么时候动过啊?它要动过之后才能叫静啊。从来就没有动过,连那个静都按不上。谁为无住。无住就是动啊。连静都谈不上,还谈什么动呢?这个境界好啊。这是真正有了心得了。所以下面是佛给他印证:
佛言如是。
那么从此以后,渐渐入了门了,渐渐入了道了。
诸位同修在这里应该要留意。我们图书馆的讲座,弥陀讲蔬钞跟这个楞严经,我们是采取细讲,讲得细,时间当然长,这是必然的。
过去我们讲弥陀经蔬钞是四年圆满期的。这一次我们也打算把这个《弥陀经蔬钞》和《楞严经》用四年讲圆满。四年当中诸位要是开了悟了,上根利智啊。不算慢啦,相当快啦。
那么其他的经,我们是略讲,我们不细讲,进度比较快。这个两种进度是慢。希望同修们要在这个里面去体会,不能粗心大意,要细心去体会。
那么阿难刚刚才入门呢,门还没入啊,方向对了。方向很正确了。那么佛再进一步地诱导他。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
这是佛在手掌放光,
在阿难右。
这个光在阿难右面。
即时阿难,回首右盼。佛光在阿难右面,阿难就把头转过来看一看。
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这个光又忽然放在阿难左面,阿难往左面看看。阿难头摇动。一会儿右,一会儿左,头摇动了。这是示现一个境界。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
你现在为什么头摇来摇去呢?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捌了好大一个弯就是要问这句话。
因为前面境界是静的,佛手这个境界是动的,自己是静的。现在怎么样呢?境界动了,自己头也在动。这就比前面意思要深一层了。所以再问问他,是你头在那里动,还是你见性在那里动呢?我们看阿难答复: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这个答法跟前面意思是一样的,见性动静两边都不落。
这个我先前给诸位举的比喻,我们心里念头是动的,我们这个身体细胞新陈代谢,刹那刹那都是在动的,是生灭的。
可是我们的见性却是不生不灭的。那么就在我们这个一身上,谁是自己?谁不是自己?这不很清楚的看出来吗?
我们能见的见性,能闻的闻性,从来也没有动过。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当中,讲过多少遍呢,也举过多少譬喻啊。诸位要悟入进去之后,你的人生宇宙观必然改变了。
什么样的境界呢?这个境界不可思议。正象心经里面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啊,那个照——就是观照般若。五蕴,我们这个身体,物质的这个身体,这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
五蕴就是身心。我们整个身心原来是空寂的呀。五蕴皆空啊。度一切苦厄。从此以后,一切苦厄都没有了。苦因是烦恼,一切烦恼不生了,一切苦报不受了。这多自在。
所以说,没有悟的时候,我们有五种受,苦乐忧喜舍,有这五种受。悟了以后,这五种受没有了。这个道理,我们过去讲《十四表》第四表里面,说多少遍呢。讲题目的时候,就跟诸位说,当前所受是暂时的。为什么说是暂时的呢?迷的时候才有,悟了的时候就没有啦。所以说是暂时的呀。
什么样的苦不受了呢?六道轮回之苦不受了。这个才叫学问呢,真正的成就。超越不了六道轮回谈什么成就呢?现前苦乐忧喜舍还没有看破,我们谈不上功夫啊。苦乐忧喜舍看破了,一切有了主宰了,一切境界里面能如如不动。这个叫作功夫。
我们从楞严经看到这个地方,这第一卷快完了,阿难尊者才得一点消息。此地所讲只是一点消息呀。他得到了消息呀。这个消息是亲自得来的呀,不是听别人说的呀。在四加行里面,这叫暖法,好象虽然还没有接近火啊,那个暖气已经先感受到了,他已经觉得这个温度渐渐地在上升。那么阿难目前是这样一个境界啊。佛言如是。佛给他印证,好!很正确。
在此地,我特别要提醒诸位同修,无论是什么人在你大彻大悟之前,一定有这个现象。那么这个现象保持的时间,是长是短,与个人根性有关系。根性利的时间短,就入大彻大悟。钝一点时间长,有了这个境界,说不定三五年之后才开悟。
根性利的,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一两个月当中就有开悟的。所以这个境界现前是好境界。这就是确确实实,把这个宾主、尘空分得清清楚楚。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这些话都好懂。但是佛所讲的话是话中有话。言外有言,我们要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言外之意,我也不必说出来了。让诸位自己去揣摩揣摩。如果揣摩不透,你可以看看古人的注解。
那么在我们台湾流通得最普遍的,是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可以看看。但是最好是选揣摩,然后再看。先揣摩是为什么?看看我悟的这个道理,再把圆瑛法师这个讲义打开,对对看看。哎,我悟的跟他的一样不一样?如果不一样了,比较比较,是我的高明呢?还是他的高明?这样才有受用。
如果要想偷懒,这个不懂,好,马上查讲义看看,把自己的悟门堵死了。这个不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好的方法是不看古人注子,自己去悟。悟了之后,跟古人去比较对照,这是好办法。
当然能够这样修学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可是我们现在有个方便,这个方便就等于说祖师给我们许多提示。这个提示就是现在这个本子,科判。
科判是提示呀,离了科判完全看经文,那真是很不容易看得懂。可是现在这个科判这样一分呢,里面的意思清清楚楚。再要不能悟呢,再去看这个圆瑛法师《讲义》。
下面是佛责备大众的话,当然也是开示的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
这一句是责备,前面已经开显了,一切动摇不住之物是属于客尘,不是实实在在的身,实实在在的境。这个话意思很深。
正是金刚经里面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们现在自己认为这个身就是我自己的身,外面的境界是真实的境界,是大错了。这叫迷呀,这个不是悟啊。
此地所讲的身,就是我们一般人在佛门里面所羡慕的金刚不坏身呢。所谓境是如如不动的境呢。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佛身、佛见、佛境界,那是真实的。也就是般若经里面所讲的诸法实相,真实相。
我们要以动为身,以动为境,这是错了。可是我们想想,哪一个不是在日用平常之中不是以动为身,以动为境界呀。一昧的执著,而不肯舍离。正是佛祖所谓,逐妄遗真呢,自招生死啊。下面我们看佛所讲的:
从始洎终,念念生灭,
这个意思是紧接着前面的,既然前面已经说明了,如果是真正体会到,承认了——说动是身境;就应当要悟知——身境全是客尘。
身境既然是客尘,就不要再执迷了啊。这样就超越轮回了,就了断生死了。佛这个责备是有很深的意思。正是我们现前的境界。
我们话听懂了,意思也明了了,也有一点仿佛象阿难尊者的样子,可是怎样呢?事实上境界转不过来。我们还是执著这个肉罐子是我的身,一天胡思乱想的这是我的心。不能舍弃嘛。这就是境界转不过来啊。
从始洎(ji至意)终,
所谓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到今天,念念生灭呀。这个就是起惑,迷惑啊。对于自己的本身,对于外面的境界,完全不了解,真实状况不了解呀。下面两句:
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这是造业。在此地这个遗失两个字是比喻,真性还会遗失的吗?不会的呀。为什么说遗失了呢?因为迷了。
迷了真性,还起不起作用呢?真性还是照常起作用。不能说迷了,真性就不起作用了。迷了还是起作用。迷起的作用跟悟起的作用根本就没有两样。
那么什么地方不一样呢?悟的时候起作用,是念念明了,一切都明了。迷的时候起作用是念念无知、不觉。你譬如说,这些话都是真实话。诸位入不入这个境界是另外一桩事情,在刚才讲了,是个人行解功夫的问题。
我们眼前一切境界,十八界依正庄严,就是我们的真性,所起的业相。悟了的时候,在佛的地位上,也是这个相。迷了在凡夫这个境界上还是这个相。所以说在圣不增加一点点呢,在凡也不少一点点呢。
可是悟了的人,一切明了,这叫作菩提;身心清净,决无烦恼,这叫作涅槃。悟的人他就有这么自在。而迷的时候虽然一样起作用,他对于事事物物都不明了。身心与境界相接触的时候,生许许多多的烦恼。
所以我们说,迷悟可以说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感受不一样。悟了以后,一切法都得其真。迷了的时候叫颠倒行事。迷了的时候,天天念佛,拜佛都是颠倒行事。悟了的时候,杀盗淫都是佛法。这个境界是很高的境界,越说越难懂了,越说越玄了。
跟诸位说,事实是这样的。悟了之后叫事事无碍。所谓是烦恼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悟了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悟的时候,所谓处处成障,所接触的都是障碍,一天到晚念佛还都是障碍,念佛还生烦恼。所以佛法着重在悟处啊。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
这个就是说的苦,你看看惑业苦,佛在楞严经里头是怎么说的。前面讲遗失,这个地方也讲失,这个失都是当迷失讲,并不是真正失,是迷。认物为己,物是什么呢?森罗万象,是外境,我所有,自己现前的这个五蕴的身心,这是物啊。把这个当作自己,一切苦报的根源。
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呀?谁叫你在六道轮回里头,流转不息的呢?生生死死啊?谁叫你的,谁主宰你的?
这个现象,于玉皇大帝不相关啊,外国人的上帝也管不着啊,于阎罗王也没交涉。谁制造的呀?自己制造的。在这个地方,佛说得很简单,就是认不清哪是客哪是主?
乔陈那尊者,所以能够超越轮回,证得菩提涅槃,他的本事就是:认得哪是客哪是主。在此地虽然没有很明显的说明,可是消息都透出来了。
佛对于阿难两次的堪验,就很明显了。见性是主啊,除了见性之外的皆是客。我再拿《心经》,前面这几话,心经大家常念,二百六十个字好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主啊;五蕴是客啊。照见是不生不灭;色受想行识是有生有灭。照见那个照,是不动的;受想行识是动摇的。《心经》天天念,有几个从《心经》里头悟入了呢?好!十番显见的第二段,到这里讲完了。我们时间也到了,下一次再接着讲第三段,因为有些同修告诉我:说我讲经这个速度太慢了,今天稍微快了一点,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好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经文: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这是十番显见是里面的第三段,显见不灭。记得在前面,世尊呵斥阿难,指出缘影之心非是真心,当时在会的这些大众们,没有悟入的都免不了惊异。一直到听佛说明离尘断灭,更加感觉到不安了。
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这正是所谓离开识心之外,试问问,再去什么地方觅取真心呢?修道之人所谓大事因缘,就是要找到一个真妄啊。
今天下午有一些我们大专讲座早期的同修,现在都在大学里面教书,他们来看我。他们现在也在各个地方大转法 lun啊。到处讲经说法,并且告诉我一个消息,说现在许多学校的学舍,都有很多我讲的录音带。我也不晓得这些录音带是从哪里找得去的。
我特别劝勉他们,真正的成就,今天是要充实自己。在外面讲经说法不重要。现在如果是把外面这个讲台当作主,我说你可以小有名气啊。你决定不会大成就,为什么呢?根基太薄弱了。纵然开花结果,很有限。
真正要想成就,不在现前。总要把眼光看到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我告诉他们,应当有几个志同道合,每个星期至少有一次聚会,互相的研究问难,做有深度的修学。在外面讲都是初级人听,你永远就是这样的程度,你会误了你一生。
所以在外面讲并不重要。深入是很重要的。那么话又说回来了,深入,入不进去。这都是他们提出来的。不但你在修法上,你入不进去呀。拿到古德的注疏,就是解门上,你也入不进去。为什么原因呢?你不会用心呢。
他们今天把六祖坛经搬出来,提出两个问题来问我。说来说去就是不会用心。不但不会用真心呀,妄心也不会用。妄心,跟诸位说,有善恶因果报应的,是妄心。真心里面没有。真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清清净净是真心。
所以学佛,当然用真心不是那么容易事情。几时会用,在教下来说是大开圆解。在宗门里面就叫作大彻大悟。只要你会用,你哪一天会用,你哪一天就到这个境界。只要我们懂得理论,懂得方法,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
成就不过是早迟的问题。善根厚的成就快一点,善根薄的成就慢一点。一定会有成就。佛菩萨不会欺骗我们。假如我们错用了心,将来的后果非常的可怕。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用妄心,诸位要记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以用妄心,妄心里面有善有恶。我们要想去吉避凶,就必须要断恶修善。我今天也举出几个例子,跟他们几个人说,因为他们翻到六祖坛经最后一页,那一页是我给那个日本法师讲的一篇开示的大纲,你们诸位也都看到了。我也叫他把这个意思到国外宣传宣传。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这个教育是福智的教育。求福求慧的教育。少年的时候培福,培福要吃苦啊。中年的时候造福,晚年的时候享福。他从美国来,下个礼拜回美国去,我问他美国人是不是这样啊?美国人颠倒,美国是儿童的天堂,儿童享福。青年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
所以他们的教育是死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是活人的教育,这不一样啊。他们所发达的是机械啊,头脑不灵活啊,死脑筋啊,机械化的,稍微变动变动,他就不能应付了。所以我们中国在美国留学的,几乎前十名都是中国人。我们中国人比他聪明,聪明得太多了。
我们中国人比起过去的人那差得远了。可见我们不行,外国人比我们更不行。但是总得要注意,不善于用真心,一定要晓得修善。千万不可以做恶,尤其不可以拿着佛法去骗人。拿佛法去骗人,果报决定在阿鼻地狱。何必要占这么一点小便宜,将来要入阿鼻地狱,受无量劫的罪报呢?这个也未免是太糊涂啦。
别人供养我,我不敢当,想想自己什么呢?自己的德学不能承受。不要以为我现在出了家了,应该受供养了。那个应供是阿罗汉相。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能够了生死出三界,接受这一份供养,来生都要还债的。既然来生还债,我这一生欠得越少越好。我来生还得少啊。我又何必要多欠啊。
这一生债要背得多了,你就是求念佛往生,后来都是累赘,债务缠身去不了啊。我在过去讲堂,说过不知要多少遍呀。你去讨饭,你做个叫化子讨饭,不受果报,人家是慈悲心给你的。你要是出家穿上这身衣服,去敲咋那个老实人,不得了,这果报不得了。实在是太可怕太可怕啊。
学佛要开智慧呀,学佛要做聪明人啊。万不可糊涂颠倒啊。今天他们问我问题很多,问我现在这个国内、国外佛教界的情形。表面上看各处道场林立,好象是复兴的气象。实际上,我叫他们,你们细细地去读读历史,读历史你就明了了,这是大劫难的前夕,就是思想混乱啊。
思想混乱,后面必定是接着是大zai 难的来临。这个太平盛世情形不是这样的。我们看看隋唐,佛教最盛的时候,也是国力最强的时候,大小乘十宗林立,可是十宗是一团和气。没有排斥,没有抵触。
我是学华严的,有一个学生到我这求学,他要学天台,我一定怎么样呢?你到天台山跟智者大师去学去。你的因缘在他那个地方,他到他那里一定会成就。欢欢喜喜,恭恭敬敬地帮助他,成就他。彼此互相赞叹呀。
今日之下怎么样呢?你到我这来了,我学华严的,你要学天台。你学天台干什么?没有用的,跟我学好啊。别人都不行,只有我高明。跟诸位说,这就是要天下大乱,这就是要受灾、受难。不能容人呢。
那么学佛从哪里面学呢?必须用平等心里面学。心平等了,才会清净呀。清净是自受用啊。法喜充满啊。清净心里面生无量智慧,无量功德,都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
可是你要心不平等,你的心不清净。你心还有分别,你的心不清净。千经万论,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教给我们的,就是平等、清净、慈悲而已呀。离开这一个大前提,大方向,就不是佛法了。那就是邪魔外道。邪魔外道,这个报应立刻就要到了。
你们天天看报纸,天天看新闻广播,不能再麻木不仁啦。眼前顶重要的,是怎样去了生死、出三界。大难时候,自己能够安然自在。这才叫是一个觉悟的人。这才是一个聪明的人。
千万不可以存一个念头,趁火打劫。世界乱了,赶紧想办法来捞一票。好啦,到最后,你的那个果报,是地狱门张开了,请你进去了,逃也逃不掉啊。叫天天不应,叫佛菩萨,佛菩萨也不灵啦。
经论是叫我们明理的。明什么理呢?真妄、邪正、善恶、是非,教我们明这个理呀。理明白之后,那个修行你都会啦,自己认识路啦,你懂得方向了。至于走路,哪个先到,哪个后到,你勤快一点你先到,你懒惰一点你后到,一定都会到,到了都一样。那就是功夫的勤惰了。
再问什么叫功夫呢?功夫是不为境界所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被境界动了,没有功夫。境界都转不动了,这叫功夫。希望大家尤其是在楞严经里面要明了这个义趣。
前面一段,佛举盲人睹暗,说明了能见的见性不一定要依赖根呢,没有根它也能见。指出本性没有动摇、舒卷。诸佛菩萨、历代祖师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目标只有一个,就象六祖大师所说的,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啊。
这两句话,我说得很清楚,邪宗不是外面的邪宗,外面的邪宗与我何甘呢?没关系啊。邪恶宗是我自己的邪宗,邪知邪见。你要看到外面有邪宗,那错了。你永远不会成就,所以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啊。你要见到世间过,你就不是修道人啦。你永远不会明心见性,你念佛永远不会得一心。三界牢笼,你没有本事跳出。
为什么呢?你还见到别人过失。你要见到自己过失就有办法了,可以出三界、了生死、成佛道了。所以诸位要晓得,六祖讲的出世破邪宗,是讲的破自己的邪宗,不是破别人的邪宗。别人不邪,邪的是自己。自己要不承认自己邪,你早就成佛了。真正不邪了,真性现前。寂常心性全体显露,这个时候这才真正的不邪了,所谓是正知正见呢。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在前面,佛也是引导阿难以及这些大众,接触这个境界了,所以惊异之心渐渐地平息下来了。这个时候才身心泰然啊。
闻佛的示诲,身心泰然啊。
晓得,哦,原来这个妄识非心,另外还有一个寂常心性。寂常心性在哪里呢?就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说出来了,你也听明白了,可是你不敢承认,你还是妄识在作祟,自己不肯回头啊。不能怪佛菩萨不慈悲呀,是自己不听话,不肯回啊。
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这几句话,语气当中是真正忏悔意味在。能够说出这一句话,可见前面世尊的开示,阿难尊者是真正得到法益了,知道自己错了,一向迷真认妄啊。我们也读了前面一番开示,试问问,我们能不能象阿难这样的忏悔呢?有没有阿难这样的勇气来认错呢。阿难在这儿是认错了。
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开悟就是悟明以往都把能够推敲,能够思维的缘影当作真心。这个误会太深了、也太久远了啊。今天忽然开悟了,才晓得见性是真心呢。
这就是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他能够辨别了。这一辨别,跟诸位说,这是真妄的大根大本。识是妄本呢,性是真本呢。前面我们也曾读了二种根本,阿难在那个时候没有开悟。一直到这个地方,我们才看到阿难开悟的相了。
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这两句是比喻,诸位要晓得,吃奶的小孩要是离了母亲就没有命啦,他就活不下去啦。忽然遇到他的慈母,诸位想想,他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了,他多么安慰,多么欢喜呢?
这是比喻我们无始劫以来,从来就不晓得见性是真心,一直就把妄识当作真心。这就好比那个小孩失去了父母。今天蒙佛开示,所谓是又见亲娘面目啊。他怎么不欢喜呢?真正是法喜充满呢。
虽然是讲开悟了,诸位要晓得,还不是真正的开悟。只是到了开悟的边缘了。我也常跟诸位说,有了消息啦。阿难这个境界是有了消息了。还没能够涉入境界。请看下文:
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这就进一步要求,要求释迦牟尼佛再表演一下看。真妄的消息,我们晓得了,消息已经得到了。可是不能就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很具体地显示出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一分是真?哪一分是妄?这一张的宗旨就在此地。
这一段,诸位看看,阿难尊者没说话。只是愿闻如来。心里有个愿,没有言辞。我们刚刚读过华严经不久,这叫作念请。心里有这个意思,没说出来。为什么没说出来呢?前面被佛骂怕了。可是诸位要晓得,我们一动念头,佛晓得不晓得?我们起心动念,不但佛晓得,鬼神也晓得。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起心动念没有人知道啊。我起心动念时,我从来没有跟第二个人说过,知道的太多太多了,除非你不起心动念,你能瞒过谁呀?阿难有这个念头,佛就晓得。阿难意念当中,显出身心,这个心就是指的见性。
二发明性,就是指的世出世间二性。世间是虚妄,出世间是真实。世间法是生灭,出世间不生不灭。这一大段经文,古德给我们指出来,带妄显真。不生不灭,妄识与色身也不生不灭,这是给诸位说真实话。说真实话,更不懂了,更是莫明其妙了。
几时你要见到一切法都不生不灭,你才是证入了一真法界,万法原来是一,一就是真的,就是真实的,二是虚妄的。所以佛法叫不二法门呢。入了这个境界才大自在啊。法身、般若、解脱通通都现前了。这是大乘修学的目标与方向。
阿难要的是最初方便,要个入手之处啊。佛再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由浅而深,这样我们才能够接受。请看底下经文。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你看这个世尊会上,一答一唱。阿难心里有这个意思,不敢说出来。波斯匿王是四地菩萨,示现作国王身来护法的,彼此当中有唱和啊。这个里面有几句要紧的话,不能不说。
前面我们曾经读过,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所以一切法并不是真实的呀。一切法并不是心外之物。很可惜的呀,迷人无知啊,自造罪业,自做障碍,不知道身心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
今天这几个学生,其中有两个是对唯识,很下了一番功夫。唯识他懂不懂呢?说不懂,他讲得头头是道。说懂,问题太多了。要是真正懂得了唯识,那也不要懂得太多,你要真正懂得了《百法明门》,你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不一样呢?真正懂得百法明门,你是圆教初住菩萨,你是别教初地菩萨,一点都不假。为什么呢?《大乘百法明门论》,是大乘呢。圆初住才是大乘呢。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阿赖耶变现出来的。阿赖耶有几个?阿赖耶是一个啊。我们每个人都有阿赖耶识呀。
那每个人的阿赖耶识是怎么回事情呀?末那执著阿赖耶见分的一分,阿赖耶有无量无边分,你是无量无边分之一呀,为自心相。执著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执著这一分为作自身相。
阿赖耶象大海,你不过是大海里头取一滴水,认为我这一滴水就是大海。有没有说错呢?也不能说他错,也不能说他就对。你要说错吧,这一滴水,大海关系非常亲切。你要说就是吧,那除了你一滴,别的都不是啊。
诸位果然要是在唯识里通达这个道理,你要是豁然开悟了,一切有情众生的见分,我们是同一个体呀,不是二体呀。一切众生这个相分,原来是同一个相分,不是有二相分啊。这就是从百法里头开悟了。
明就是悟啊。就是悟明。一悟明这才能入。入什么?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那当然就是圆初住菩萨。这个才叫懂得百法明门啦。既然一切情与无情跟我是同一个身心,我们嫉妒别人,是不是嫉妒自己呢?我们障碍别人,是不是障碍自己呢?
上一次在讲席也提过,你们看看宗密大师的这个《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里面讲的礼敬诸佛的一段。情与无情跟自己确实是一体,不是二体。所以别人的成就本来就是自己的成就。十大愿王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所以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
十方诸佛,在十方恒沙世界里大转法 lun,原来就是我在转法 lun。诸位想想,多么的亲切啊。悟的人认我们是一身、一心、一德啊。而我们迷的人,硬要给它划清界线,分自分他,分人分我,分是分非。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找自己的麻烦。
生死轮回本来没有。没有,自己要去制造一个,自己要去受罪,冤枉啊。佛讲的这个真实话,我们听了还半信半疑。句句是真话,句句是实在的话。
前面佛责备阿难,认物为己,性心失真。这些话都是世尊唤醒阿难迷执的话,阿难尊者是示现的,实际上就是唤醒我们自己的话啊。佛在这里大声疾呼,我们依然是充耳不闻。或者是听了,也当耳边风啊,漠不关心啊。这是辜负佛恩。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