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你要知道来如何判别降服五阴魔境

你要知道来如何判别降服五阴魔境(六)

净界法师

    庚二、诫迷则成失

  迷则成失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假设我们不能够如实的安住在一念心性,然后他开始变出很多的色、很多的影像,给你很多的感受,突然间感到很快乐的感受、很痛苦的感受,产生很多的想像。然后你就跟着这个感受、想像而转,被五阴魔境所迷惑,到最后必为魔子,成就魔人。我们会失去正知正见,虽然我们也开始继续打坐、继续拜佛、持咒,但是你所做的都是魔业,来生就变成魔人,因为你的本质已经被破坏了。以下讲出一个对比:

  较量浅深

  堕淫害浅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祇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好像摩登伽,摩登伽这个人是一个很卑劣的人,但是她依止仙梵天的咒,破坏你的律仪。

  在海公的判教是说,阿难尊者是犯到身残,但没有破根本。在八万行中,你犯到跟女人相触的身残,但是他内心当中还是正念分明,没有起颠倒,他还是忆念如来大慈,宁不救我。所以没有毁犯整个根本重戒。

  摩登伽对我们的伤害顶多在八万行中,只是毁掉其中一个行,你清净根本的正见,是没有伤害的。破戒的可怕相对着魔来说,它还是比较轻微,因为它八万行只毁一戒,你内心还是清净,你还没有真实完全的沦溺。但是你着魔就不同了……

  堕魔害深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五阴魔境它会破坏你的是你整个法身慧命,破坏你整个菩提心。讲一个譬喻,一个大臣得罪了天子,忽逢籍没,他就被夺取他的官位,没收他的财产,消除他贵族的地位,而降为平民。最后的结果,宛转零落,无可哀救,无处可去,没有人可以救拔你,因为你得罪了天子,你要是微小的过失还没关系,你得罪天子那就完了。

  这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修行当中有些影响不是很大的,有些是很严重的,你一点都不能出差错,你一出差错就完了!比方说,着魔这件事情,你没有第二次机会了。我们过去也说过,你一个人可以起烦恼,不能起颠倒。有些人偶尔发发脾气,乱不了,去忏悔就好,你喜欢贪吃东西,吃完以后好好的忏悔。这地方有没有过失?当然有过失,但是不影响你根本的菩提心,不影响你根本的正知见,只是皮肉之伤。但是着魔可不是这件事情,它直接侵入到你的骨髓,改变你破坏你的菩萨种性,转成魔种性,它那个伤害的病毒是伤害到你的根本,这可不能开玩笑的!

  所以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诸位你大概修止观都会知道,你要修正念,你还要修一个正知。这个正知就是经常保持觉照,正知就好像巡逻队一样,观察一下你现在处在什么状态。宗喀巴大师说:正念就好像调伏狂象,你拿一个绳子要把象往前拉,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正念就是把你的心不断的往前走,正知就是旁边要有个人看着这只象,象就是我们的妄想,它是不是有随顺你所知道的在走,旁边要有一个正知。

  当然你要不修行,什么事都没有,你平常就是做一些慈善事业,这些魔境当然都没有,因为你根本都没有改变外境。它这个地方就是说,你的心开始改变了,那就很可怕了!因为你心态一改变,你整个外境开始动摇,那跟你有共业的众生,他就不高兴了。他有神通力,他感受得到你开始改变了,那他就不会放过你。他不会放过你,但是你也不要害怕,因为他毕竟是属于妄想的相貌。

  佛陀的意思,他要你不要对治它,他告诉你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佛陀没有要你对治,当然要是很厉害,你持持咒,重点是你不能迷惑,所以我们要保持正念跟正知二种情况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叫真妄交攻呢?

净界法师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产生二种不同的力量,第一个是一种真实的力量,第二个是一种虚妄的力量,这二种力量都会产生出来。

  所谓真实的力量,就是我们开始遇境逢缘的时候,我们的心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我们观照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当下即空、即假、即中。所谓的即空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是无有少法可得,所谓的即假是观照一念清净的本性,它本来具足无量的功能德用,等待我们去开发,即中就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所以你一念心性开始不向外攀缘,而开始回光返照,去观照你一念心性的空假中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产生一种随顺于真如本性的力量,所以这种力量叫做真实的力量。

  其次就是我们过去的无明妄想,这当中有二种的差别:一、迷真起妄,前面经文说过,我们因为迷失真如本性的平等法界,而在生命当中产生了对立,我跟你是不一样的,你跟我也不一样,产生能所对立,这是一种愚痴的心所,这是比较微细的。二、心随妄转,迷真起妄以后再心随妄转,在对立当中又产生了爱取烦恼,就开始造业,然后流转生死。虚妄的力量,第一个是愚痴,第二个是爱取,真实的功德跟虚妄的力量接触的时候,真妄交攻。

  什么叫真妄交攻呢?就是真实的力量它会去逼迫虚妄的力量,当然虚妄的力量它也不会放过你,它也会去逼迫你在正念真如的过程当中真实的力量,真妄彼此互相的逼迫,这时候就会产生五阴魔境出来了。

  假设我们这当中不能产生觉察,可能就会产生很大的过失,轻者破坏你止观的功德,严重的话就堕入魔道,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谨慎小心。所以佛陀在这个地方是别明境发之相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阴魔境——色阴境(一)

净界法师

    戊二、别明境发之相

  如来各别的说明,五阴魔境显发的相状

  (分五:己一、明色阴境。己二、明受阴境。己三、明想阴境。己四、明行阴境。己五、明识阴境)  

  己一、明色阴境

  色阴包括了五根、六尘,内五根跟外六尘。

  (分三:庚一、总示阴相。庚二、别明发相。庚三、结过劝示)

  庚一、总示阴相

  佛陀先拢总的显示色阴的相状。

  (分四:辛一、牒示圆通正行。辛二、正示色阴区宇。辛三、悬示色阴尽相。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一、牒示圆通正行

  佛陀先牒起指示,修学圆通它的正行。圆通是怎么修学的,先把它的内涵标出来。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

  在解释圆通正行之前,佛陀讲了一句:阿难当知!

  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古德说:这一句话有警告的意思,也就是在整个修学当中,你要非常的小心谨慎。所以当知就是有提醒,你要特别的小心谨慎。在什么时候小心谨慎呢?当然我们平常散乱的时候,也就没有所谓的谨慎这一件事,这是特别是在汝坐道场,就是你现在把妄缘放下了,开始安住在修道的道场。

  《楞严经》的道场有二个,蕅益大师说:第一个是事相的道场,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你要做一个八角的《楞严坛场》,这是事相的。第二是理体的道场,你在佛堂当中,或者历缘对境当中,你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的心要把方向转过来,回光返照,观照你一念心性当下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一念心性就是我们的道场。

  蕅益大师说:在末法时代,我们应该以理体道场为根本,因为事相是很难具足的,这《楞严坛场》是不容易具足的,但是要以理体的道场为本。就是你现在应该要把你本具的那一念清净的本性把它现出来,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这个就是汝坐道场,不要跟随无明妄想而转。

  安住道场以后做什么事呢?销落诸念,你要慢慢从无明妄想的心,把心带回家,安住在一念心性以后,开始慢慢的修空假中三观,来销亡谢落诸多的妄念。

  销落诸念这一句话,圆瑛老法师他说:这个地方指的是脱尘。我们的根尘识,最外一层是尘,先脱尘,再脱根,最后再脱识,根尘识都脱了以后,这时候迥脱根尘,灵光独耀,真如现前。所以这地方特别指的是,初学者你先不要管外境的变化,销落诸念就是你的心,不管外境是生灭的、动荡的、是寂静的,你完全把外境放下。

  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

  这地方指的是一种功德之相,前面的销落诸念是指它修行的过程,这以下其念若尽是讲它的功德。什么功德呢?以耳根来说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妄念已经穷尽了。

  海公讲一个譬喻说:什么叫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一个人住在房子里面,屋子外面是刮风下雨,屋子里面一点动静都没有,你很清楚外面是刮风是在下雨,但是你的心完全不随外境而转,而且房子里面什么风雨都没有,这地方就是其念若尽。

  这时候心中已经能够脱离比较粗重的妄想,已经不被外境所牵动,别人对我们的赞叹、诽谤,各式各样顺逆的境相来刺激我们,我们已经慢慢慢慢跟这个外境,能够慢慢脱离它了,不一定要跟它在一起了,这时候内心一切精明,内心是精纯明了。

  是什么相貌呢?

  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动静不移,是约着耳根来说,耳根不再攀缘外在的动静二相,乃至于意根,不再攀缘生灭二相。忆就是忆念,我们想到过去的快乐痛苦,忘就是忘掉了种种的因缘,不管你想起什么事,不管你忘记什么事,这个意根完全是如如不动,因为六根已经慢慢脱离六尘的系缚。当然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当住此处入三摩地。什么叫此处?是前面所说的则诸离念一切精明,他已经慢慢远离跟外境攀缘的妄念,内心精纯明了。你就在这一念,精纯明了之心,就在这个地方……云何应住?就在这一念心住下去,继续的用功下去。

  这地方正是说明,你一个修行的依止处,首先你要先远离六尘,你不能跟六尘再打交道了。当然我们在过去的修学当中,一个初学者还是假借六尘修学。初学者,你看你要看佛像才能够拜佛,你要创造一个音声你才能够摄心,听自己的音声。但是《楞严经》它不是这个意思,它开始回光返照,脱离六尘,然后慢慢的把心带回家,开始走向回家的道路。这时候内心当中是非常的寂静而明了,明了而寂静,就在这个地方住下去,继续的用功下去。

  这地方是说明修行圆通的正行,不再随外在的六尘而转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阴魔境——色阴境(二)

净界法师

    辛二、正示色阴区宇

  前面是指能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来观照现前一念的明了精纯的心性,然后不断的观进去,越观越深。这以下是讲到所观之境,你所破的是什么?就是色阴。

  色阴这区宇,这个区宇怎么说呢?是一种局限。一个人他本来自由自在,但是被关在房子里面,四边有墙壁,上面有屋顶,这个人就跑不出去了,比喻我们这一念心性,无始劫来被根尘识所障碍。因为你的心识已经产生执着了,有我法二执,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止根去攀缘六尘,才能够产生了别的识。那现在我们要把这根尘识破坏掉,把这区宇对我们一念心性的障碍破坏掉,这就是色阴区宇。这种障碍我们看经文就清楚: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正式说明,我们所要破的障碍是什么。佛陀在这段经文是用譬喻的方式来开显,说是:

  如明目人,这个人眼睛打开,这个人已经是大开圆解,他已经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他不是像过去他的那一念心随别人的嘴巴转,别人赞叹他,他就欢喜,别人呵责他,他就痛苦,他的心永远是跟着外境在动。如明目人就是说,他开始慢慢慢慢,开始勉强自己不要再跟外境在一起了,这个人已经产生观照的智慧,眼睛打开了。

  眼睛虽然打开,但是处大幽暗,理观虽成,但事修未究,事相的障碍还是在。因为他眼睛打开了,但是他还是处在一个非常黑暗,什么都看不到的房间当中,这就比喻一个修学过程,他在回家的路当中,他已经打开了眼睛,但是旁边处处的障碍还没有消灭。所以说,精性妙净,心未发光,他六根的精妙之性,就是根性,也就是我们说的真如本性,还是被色阴所障碍,而不能生起种种广大的妙用,这是色阴区宇。

  色阴主要是六尘跟五根。什么叫做区宇?比方说,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无障碍的,但是我们习惯性老是跟外境在一起,以眼睛来说,我们就会被明暗相所障碍,我们光明的时候看不到黑暗,黑暗的时候也看不到光明,我们的六根永远活在对立。它这地方就是说,他虽然修止观了,但是他的障碍犹存,所以他必须要等待它慢慢的破除。

  辛三、悬示色阴尽相。

    佛陀先预先的显示色阴穷尽之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一个人眼睛打开了,而且他所处的环境是,十方洞开,无复幽黯,他所见的环境是,洞然开明,没有一点的黑暗相。这就是色阴已经穷尽了,前面有说过动静不移,忆忘如一,他这时候耳根不为动静二相所障碍,乃至于意根不为生灭二相所障碍,眼根也不随明暗二相所障碍。这就是他色阴穷尽之相,这个人已经不再被六尘境界所转。

  一个人不被六尘所转,表示他能够掌控六尘。蕅益大师说:佛陀他为什么自在?

  你看佛陀去厕所,他闻到的味道都是香气,你去毁谤他,进入到佛陀的音声都是美妙的音声。他为什么能够于法自在呢?因为他不随妄转。这地方很重要,你不为它所转,你就能够转它,你要被他所转,那你永远处在被动,他要你怎么样,你就怎么样,你能够不为它所转,你就变成主动,我说这莲华是黄金色的,它就变成黄金色,我说这大地是七宝的,它就变成七宝。他已经超越了色阴的障碍,六尘的色阴已经不再障碍这修行人,他在色阴当中得大自在。

  这地方是说明,他这种人是眼睛打开了,而且在这种光明的地方,他能够随心自在。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说,这色阴是么来的呢?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被六尘境界所障碍呢?其实这是我们自己妄想捏造出来的。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我们之所以被色阴所障碍,其实是过去生中一念坚固的妄想,以为其根本。

  蕅益大师说:什么是坚固妄想?简单的说,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比方我们以眼根来说,眼根我们看到东西它有远近的差别,凡夫所见不过分寸,我们一个墙壁就看不过去了,阿罗汉他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他能够看整个大千世界,菩萨能够看百千万个大千世界,佛陀能够照见无量无边,无穷尽的三千世界。同样一念心性,众生本具,诸佛所证,同样一心性,为什么所见就有这么多的差别呢?因为妄想有轻重差别,我们妄想打得比较重,所以我们的障碍就比较深,阿罗汉的妄想就比较轻薄,所以他看得就更远了,菩萨的妄想就更轻薄,佛陀是完全没有妄想。所以说,当我们坚固妄想慢慢轻薄的时候,我们六根对六尘接触的时候,我们对六尘的这种执取就淡薄,产生的六根的妙用就更加的广大。

  举公案说明一下:

  禅宗有个公案说,德山禅师。德山禅师他去参访龙潭禅师,他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到龙潭禅师道场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龙潭禅师说:你不远千里而来,有事情我们明天再谈,就先安排他挂单。这时候德山禅师手上拿一个蜡烛,就要走到他的房间去,龙潭禅师就走在前面,德山禅师走在后面拿着蜡烛,走着、走着,龙潭禅师突然间转过身来,用嘴吧吹气,把蜡烛给吹灭,吹灭以后,德山禅师当下开悟。

  因为它本来是光明相,突然间变成黑暗相,这表示什么呢?

  我们一念心性是假借六根门头才表达出来的,在眼睛叫做见性,在耳叫闻性,见性它有不变义,随缘义,它不变是清净的,但它随缘,随黑暗的因缘见到黑暗相,随光明的因缘见到光明相。

  所以当黑暗相现前的时候,德山禅师当下回光返照,为什么我能见到光明,又能够见到黑暗,那个能见是谁?能见的明了性,你从什么地方来?回光返照当下开悟了!就这意思。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的明相暗相都是妄想所变现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是本来就没有明暗、本来就没有动静,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你看佛陀一念心性,佛陀的心可以回到无穷尽的过去,他可以看到现在的色阴,他可以看到昨天的色阴、前天的色阴,他没有空间相,他也没有时间相。佛陀在空间当中,它能够观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下多少雨滴,佛陀清清楚楚,因为他没有妄想,所以他完全没有障碍。

  这个是什么呢?这个其实没奇怪,这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子的!诸位要知道,是本来就应该这样子,我们现在这样子是不正常,我们现在这一念心被妄想缠绕是不正常,是一念的迷惑以后,自己打很多妄想,然后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这样修行,只就是恢复你本来的样子,恢复本来面目而已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十阴魔之一:精明外溢身能出碍

净界法师

    庚二、别明发相

  色阴的相貌要怎么破,先作说明,以下各别说明,色阴十种魔境之相。

  (分十:辛一、精明外溢身能出碍。辛二、精明内溢拾出蛲蛔。辛三、精魄合离空中闻法。辛四、心魂染悟见佛踞台。辛五、精明逼现空成宝色。辛六、心见密澄暗室睹物。辛七、尘并入纯烧斫无碍。辛八、凝想化现遍见诸界。辛九、逼心飞出夜见远方。辛十、邪心含魅妄见妄说)

  辛一、精明外溢身能出碍

  这个修行人他那一念心叫做精明,他开始回光返照,他开始学着告诉自己,你这一念心不要随外境的六尘所转。所以他慢慢远离六尘的执取,而产生一种精纯明了的心性。这一念心性在用功的过程当中,因为他跟无明妄想一接触的时候,突然间一时的失念产生外溢,心光外泄,向外攀缘。心光外泄会产生什么结果呢?神识突然间离开了色身,跑到外面去了,这就是身能出碍。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当在此中,此中指在止观的修学当中。在止观当中干什么呢?精研妙明,精研指的是能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妙明是我们所观的理体,就是现前一念心性。在禅定当中修空假观三观,来照了我们一念心性,来开显心性的功德,这时候四大不织,我们对于四大假合之身的执取就慢慢的、慢慢的松脱,就不像过去那么坚固,叫不织,不那么坚固,这说明它用功的内涵。

  正式说明色阴魔境的相貌:

  少选之间,身能出碍。

  少选就是很短暂的时间,突然间完全没有任何的征兆,突然间你的那一念心就跑到色身外面去了。我们一般人没办法离开色身,白天也好,晚上睡觉也好,你一定要带着这个臭皮囊,就像小鸟被笼子关住。古人在临命终的时候说:八十年来拖着臭皮囊,如今放下何等自在。一生当中就拖着这个臭皮囊,白天晚上这样活动。

  这个修行人他突然间,他这一念心就能脱离色身的障碍就跑出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精明流溢前境,精纯明了之心,他心光突然间外泄,就离开色身。这种只是一种止观的功夫,一种暂时的相应,不是真实的断惑证真成就圣道。也就是说,你这种功夫是会退转的,不像圣人他断惑证真以后,一证永证,永不退转。

  对治方法:假设这个修行人他神识跑出去,他再回来以后,他不作圣心,他不把它当作一种圣道的执着,还是用平常心来面对,该修止就修止,该修观还修观,这样子是善境界,为什么呢?这表示你色阴要破之前的征兆出现。

  蕅益大师说:钻木取火。能钻的是什么?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所钻的就是色阴。这时虽然火相未现,但烟相已成,烟出来,这是好境界,色阴要破坏之前产生一定的变化。但是如果你执着这是一个功德相,不得了,你成就圣道了,那你就可能会着魔,乃至于堕入到魔道。

  这地方是说明精明外溢身能出碍第一个。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十阴魔之二:精明内溢拾出蛲蛔

净界法师

    辛二、精明内溢拾出蛲蛔

  这一段的精明跟前面是一样的,离念精明之心。但前面的心是向外流动,这地方是向内流动。向内流动时的时候,它能够做什么事呢?它能够把肚子里面的蛲蛔,蛲,肠胃中的短虫,蛔,肠胃中较长的虫,把蛔虫抓出来,有这种事情发现。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用功的内涵:

  复以此心精研妙明。

  他这一念心也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这一念观当中安住。这时突然间,其身内彻,他本来是观照一念心性是什么都没有的,但突然间他那一念心,就看到了自己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的相貌,是清楚分明,而且不但是能够见到,他还可以用手伸到身体里面,把这长短的蛔虫,从体内把它抓出来,而且抓出来的时候,身体一点都没有损伤,这身体就跟原来的身体完全一样。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我们一念明了的心,在观照真如的时候……

  我们要知道,真妄不两立,汉贼是不两立的。你说,我没有对治妄想!你观照真如就是在对治妄想,你不跟妄想在一起,你就是在消灭它的意思。这妄想很奇怪,你不跟它在一起,它就开始要反弹,因为你等于是在对治它。你说,我没有对治你啊!你没有在对治它,就是在对治它。真妄交攻的过程当中,你的心突然间被引导到你的身体里面去了,我们的观照力本来是跟着真如走,突然间被妄想的逼迫,引导到身体里面去,看到蛔虫,把蛔虫抓出来。这是一种止观精行的力量,去逼迫无明妄想,暂时的一个相貌,不是真实的成就圣道。

  对治方法:你只要不作圣道的执着,继续把心再带回家,继续的观照,这是好境界,假设你对它产生执着,开始打妄想,那你就很可能受到群魔的干扰而堕入魔道。

  蕅益大师说:这十种的色阴,或先或后,或发不发,或并发或复重发。


这十种当然它有它的次第,它是由浅到深,但是每一个人情况不同。比方有些人他第一个它没有发出来,他直接发第二个,也可能,有些人他第一个、第二个都没发,他直接发第三个,也可能,它有先后的不同。或者是有些有发、有些没发,或者是并发,他之前发过,过了一个礼拜他又发一次,也可能,也可能并发二个一起发起来,内外一起发动也可能,事相非一,有很多状况,大家要善巧的运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