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观四百论讲记

二、其次体现在能促进精进修行善法

在一个公司里,老板是老大,在一个单位里,领导是老大,在一个城市里,市长是老大,在一个国家里,总统是老大。这些老大,都是世间众生仰慕的人,在他们自己的领域内,拥有着无比的威势。但是,在死主面前,他们的威势却全部都失去了,和身无分文的人没有丝毫的区别。再扩大范围来观察,在整个地球上,在这个小千世界,在这个大千世界,乃至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十方世界中,一切一切的六道众生,不管是出家人、国王、转轮圣王、帝释天,无论何种高贵的身份,最终都逃不掉死主的铁爪,都被死主一个个剥夺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一切。对这些事实,大家应静下心来,以反观自心的方式,多去思维。

如果正确认识到了死主的威力和威胁,这个人心里就像压了一块石头一样,会食不甘味、夜不成寐。他会时不时地想到,死主正在某个角落,一直用它冰冷无情的眼神注视着自己,手里举着那把断命根的剑,它什么时候下手,自己完全不得而知。醒来的时候,也好像死主就在旁边盯着自己,就像怕鬼的人害怕鬼在身边一样。

想到这些,今世短短几年、几十年里的工作计划、家庭目标、人生理想,都显得那么地微不足道。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在这强大的死主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这样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贪求之心,就像被放进了冰块的热水一样,迅速地冷却下来了。这个人的心里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一刹那都不能被死主控制,要想办法逃离死主。

能保持这样的正念的人,睡觉时间自动减少了,杂念也减少了,平时喜欢做的工作或者兴趣爱好不愿意做了。即使为了生存,必须去做,也知道这是在和死主配合,是在和轮回过患配合,而失去兴趣,他只要能解决温饱,维持生命就可以了。如果思维得再深入一些,就会一直想着要去行善,再小的恶业,也不敢去做。会考虑出家,去寂静处闻思修行。

如果对世间的投入仍然和以前一样,那就没有多少进步。凡夫对世间的目标,都是非常执著的,最大的念头,就是如何挣钱、如何享受等等,这些执著确实比较难对治,但是如果学习了无常等教言后,执著还没有减少的话,就说明佛法就没有学好。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只要没有生起今天会死的正念,那么学佛就不会是他第一要紧的事,他会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去首先处理。世间法变成了他的正事,闻思修行等十法行反而被靠了边,变成业余的事情了。这样他这一天的修行就不可能是精进的,他会产生出很多懈怠和散乱,他也知道这些懈怠和散乱对他来说不好,但是又很难对治掉。因此他就利用不到暇满人身的巨大价值。

执著今天不会死的人,表面上在闻思修行,在弘法利生,在发愿回向,但是他真正的所求,还是今世的财富、名声、利益等。比如看到一部高级手机了,听到别人受到赞扬了,这些都会牵动他的心,会让他产生出贪嗔烦恼。而更重要正事,像对治烦恼、续佛慧命、救度众生等等,则被忘到了脑后。

当然如果修其他的殊胜佛法,也可以生起无常的坚固正见。不管什么正法,都是和无常正见相应的。因为在心中生起今天要死的无常正念,看破、放下对今世的耽著,这是一切修行功德的基础,是一切修行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那么即使表面上出了一辈子家,修了一辈子行,实际上他在真正的菩提修行道路上,一步都还没有迈出过,这是非常可悲可怜的。

但是死主是说来就来,不讲情面的,不会因为你没有做好准备,就会宽延几天。到了这个时候,就见到他慌里慌张,手忙脚乱,开始后悔这辈子白活了,连一天的时间都没有好好利用过,没有好好珍惜过闻思修行的机会,内心深处没有产生过真正的信心,对佛宝、法宝、僧宝甚至没有好好顶礼过,会这样后悔得不得了。

在座的各位道友,你有没有生起了无常正见?有没有特别想闻思修的意乐?有没有今天会死的紧迫感,如果还没有的话,临终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追悔莫及?这样的问题,大家每天都要拿来提醒自己。

三、最后体现在能有助于生起胜观智慧

修习死无常的作用,就是看破和放下今世,这样能够护持清净戒律,则就容易成就禅定,成就了禅定,就能有助于生起胜观的智慧。

对于无常的修法,大家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我等大师一切智智的佛在宣说第二转无相fa 轮和第三转善加辨别抉择如来藏光明的fa 轮之前,先说了四谛。那么在说四谛的最初,佛首先说的是苦谛;在说苦谛的最初,佛首先说的是无常。所以这个无常是进入圣道的最初关口,也是最关键的关口。大家要深深体会到这是极大的善巧,是极为紧要的地方。

《四百论》的这第一个偈颂,是能轻松遣除修行障碍的最好方便。大家把无常修起来后,后后的修行都能顺顺利利地修上去,能真实地成就佛道。而且作为第一品的纲要,这是修学无常法门要获得的最根本的一个认识,非常重要,所以从不同角度,稍微作了广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接下来,圣天菩萨就从无常四际,来具体教授我们修习这样的殊胜法义。

丁二、广说彼如何修习轨理分四:一、思维生际必死规则而修习无常;二、思维高际必坠规则而修习无常;三、思维聚际必散规则而修习无常;四、思维合际必分规则而修习无常。

无常四际,是诸行无常的四个显著特征。际,意思是到了顶点。生、高、聚、合,正是凡夫所希求的,最能代表凡夫的常有执著,它们发展到了顶点,也就是它们衰落的起点,这是它们的名言自性所决定了的。因此这些欲乐没有坚实,并不能满足众生的希求,带来的反而是苦,众生应该做的,是放下对它们的执著。圣天菩萨以理抉择这无常四际,来给众生开示无常的真相,使众生能如理观修,数数修行,现前无常修行的境界。

戊一、思维生际必死规则而修习无常分二:一、正说其义;二、广说彼之理。

关于这无常四际的科判,都是说“思维……的规则而修习无常”。就是说修习无常,需要首先思维无常四际的规则,然后再数数地安住修。这里的思维是观察修,修习是指安住修。

思维是修习的前提,至少要符合下面三个要求。
思维的第一个要求是要如理。

如理就是按照正理,不能胡思乱想,不能自己去增加很多无关的内容。正理也就是这里说的规则。所以要思维无常,首先要抉择好无常的规则,也就是获得正见。抉择好规则后,再数数串习,通过安住修,就可以真正安住在这个智慧状态中,不会被常有执著染污自己的心相续。这样修习无常的境界就会成就。

偈颂或者每一段所讲的内容,全都是用正理在做真实的圆满的抉择,没有一句话是没有道理的。这些偈颂和科判,都是证悟的高僧大德从开悟智慧中流露出来的,能够开智慧的金刚句,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科判偈颂的字字句句都是如意宝,字字句句都很重要,字字句句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状况,不是我们一般的世间人的思考的结果而形成的文字。因此如理思维的过程,就是佛菩萨在用正理在给我们开示,给我们做抉择,从而让我们产生如实正见的的过程。

思维的第二个要求,是要把法义和自己的状况结合起来。

思维不是仅仅看文字的词句,不仅仅是想获得一点对于无常的知识性的了解,不仅仅是耳朵里听进去得到了一个传承,或者上了一堂课,这堂课的修法内容就OK了。这就好像是看戏或者看电视一样,看完的同时,什么都没有留下。

这些法义都是指导众生进行修行的,因此要把法义与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行联系并对照,要如实的、如理到量的一一进行分析抉择,直到对自己的身心相续产生触动。这样的如理观修一定要到位,这是真正产生智慧的方法。
思维的第三个要求,是专注。

真正来说,每个人都要在安静的环境中,比如自己的精舍,或者家中的佛堂里,在打坐的威仪中非常专注,非常深入。仅仅积累一些无常的知识,泛泛思维了一下,这样虽然口头上是可以说一些无常的道理,但是对自己一点作用都不起,自己的身心状态还是老样子,仍然活在常执当中。

如果自己不这样进行有效的思维,别人讲的多好,学的多好,修的多好,对你帮助都不大。仅仅听一遍看一遍是不够的。而且在平常的散乱心状态下是不能真正的集中精力,进行深入思维的。我们需要深入的思维,没有深入的思维,这样就永远不可能获得修行无常之后应该生起的功德,因而就不能安住于无常的状态中,就更谈不上解脱了。因此专注地思维,也非常重要。

这样思路清楚以后,就知道下面都是圣天菩萨为了给我们开智慧而进行的以理抉择,通过这样的的如理思维,我们心里的种种未知,邪知,不符合真实义的颠倒的疑惑全部可以断除。这时心里会真正生起以佛法正理抉择的非常断定的定解。如果忽略了这个思维,正见就起不来,然后修习无常当中的修就是盲修瞎练,由无常正见引起的境界就不会现前。

己一、正说其义

“正说其义”里的内容,是修行无常四际里生际必死的主要方便。“广说彼之理”,则是引导大家深入认识生际必死的具体方便。“正说其义”是略说,在略说了重点之后,凡夫内心深处还存在着很多疑惑和不合理的颠倒执著,菩萨们慈悲,再进一步进行广说,来帮助凡夫将这些疑惑和执著彻底地断除。

生际必死中的生,就是从母胎中出生,是婴儿呱呱堕地。凡夫觉得,一切世间的快乐,都是因为生才会拥有,所以生是世间生活的希望。所以对自己的生日,人们都觉得要好好庆祝,对子女的出生,也满怀欣喜和期待,觉得这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孩子幸福生活的开始。

但是生到底能不能给人带来快乐,生到底是不是世间生活的希望?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是生际必死,下面圣天菩萨引导大家来具体认识这个世间的基本无常规律,来法随法行,修习无常。

设问:虽然三界中所有众生,都受着死主的主宰,但是死主只在命终的时候才到来,因此,在这之前,众生只要还存活着,就不必畏惧死主。
对此圣天菩萨回答说:

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
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

难词释义

随:是被控制、被驱使。他:是指老、病、衰等在存活中出现的现象。行:行走,指在存活中一天天过日子。随他行:是指存活是被老、病、衰等驱使而行。本性:这里不是胜义本性,而是名言本性。现见:可以明显地见到,现见的内容,包括第三句和第四句。

颂文直解

众生是为了死,才先有生的。在中间活着的时候,众生又被老、病、衰等驱使着,根本没有自在可言,且最终都被老、病、衰等交付到了死主面前。这就是所谓名言中存活着的本性。以此观察,可以现见到所谓的生,仅仅是为了死而已,而根本不是为了存活。

这个偈颂的第一句是所立,后三句是能立。其中出现的三个“为”字,以及“随他行本性”、“现见”,是理解本颂的关键之处。
三个“为”字并不是重复,他们是必须有的,没有的话,关键的问题就没有办法抉择。“随他行本性” 他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如是本性,要如是现见,“现见”是让我们见到的,是本性上随他行,是不可靠的,是无常的。

如果我们没有现见,就是处于被邪见迷惑的状态,尤其不高度重视无常观的修行人,就会处于放逸懒惰懈怠中,或者是处于常有执著为主的种种不好的颠倒妄想中。如果真正如理思维抉择就会如理现见,确实是为了死,而不是为了生。所谓的“生”的真实本性,就是这样的。

如何理解“为死故而生”?

凡夫认为生是为了存活,而圣天菩萨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是为死,不是为存活。
凡夫是必定要死的,而死是怎么来的呢?无生当然不会有死,有出生了,才会有死。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凡夫死过了无数次,每次都是先有了生,之后一步步发展形成的,如果没有了生,那死也就不可能产生了。也就是说,生的结果,注定了就是死,所以圣天菩萨说“为死故而生”。

仁达瓦上师的注释中对此用了做饭这个形象的比喻。不管做饭的过程有多复杂,结果就是为了吃,所以人们习惯上也把做饭称为做吃的,同样众生所谓的活着,最后的结果都是死,所以不管在做什么,只要目标是今世的欲乐,那其实做的都是死的事情。因为这些欲乐,并不坚固,并不恒常,到死的时候,都要失去,什么都不会让你继续带走。

所以这样的存活,没有丝毫可以信任之处,人们不应再以希冀存活来欺骗自己。

《本生经》中说:“人中勇识如初夜,安住世间胎胞中,彼从此后日日中,全无暂息趣死前。”意思是说,国王啊,人从入胎的那个晚上开始,之后的每一天中,他都刹那不停地在走向死。全无暂息,是说没有一刻停止过,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向死走去。这不仅仅是指做世间上的俗事,也包括闻思修行等佛事。就像大家现在在听法,听法的过程中,死也在越来越接近。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还有很多不合理的想法,比如尽管“为死故而生”,死主来了,生命就会这样结束。但是死主现在还没有到,在死主到来之前,还有漫长的存活时间。这段存活的时间应该还有快乐,应该还可以放纵,还可以享受,不必要特别恐惧,不必要特别不自在,不必要有特别的紧迫感而进行精进的闻思修等等。

因此会给自己安排休息的时间,给自己安排放松的时间,甚至朝山,逛街旅游,睡个懒觉。尤其是不上课的那天,因为放假了,自己也要给自己放假休息,找道友窜窜门聊聊天,觉得这些应该是没问题的。很多的类似这样的放纵的想法都会出来。这些借口、想法,都是颠倒的不合理的。每个人要充分的反省,充分的认识到这些想法的完全颠倒不合理性。以下用教证来看这些想法的不合理性。

《破四倒论》亦云:“如从险峰堕地坏,岂于此空受安乐,从生为死常奔驰,有情于中岂得乐。”意思是说,就像从险峰中不慎坠落,在空中下跌的过程中,怎么可能感受到安乐呢?同样,有情从生到死,为世事奔走忙碌的过程中,也根本不应有安乐可言。
凡夫的颠倒执着是无始以来就在串习的,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学到这些有力的道理的时候,要反复去思维。

就像一群牛,被主人驱赶着前去屠宰场,牛群虽然都是自己在走路,并且路上偶尔也可以吃吃青草,但是他们的目的地、路线都是主人安排好了的,它们每前进一步,离死就更接近一步。同样,众生出生后,虽然看起来都是自己在过日子,有时也可能有享受色声香味触五欲等坏苦可得,但是目的地是死,路线就是老、病、衰,这些都是注定了的。每过一天,也就离死更接近了一步。

又比如农村人家养鸡,是为了过年过节的时候,杀了请客。所以这只鸡孵出来的那天,就已经注定了它要被杀的命运,主人把鸡喂得饱饱的,是为了能早点吃上它的肉。人们感叹鸡的命运,觉得它们可怜,生来就注定要被宰杀,但是人自己的命运也没有比鸡好多少,也是一生下来,死主就已经等候在前面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如何理解“随他行本性”?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虽然生的最后结果都是死,但是至少在中间活了那么多的时间,就像大家现在不是好好地活着吗,那这中间的状态应该是为了活,而不是为了死吧。

人中间活着的时候,充满了老苦、病苦,以及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五取蕴苦。人被这些苦控制着,没有一丝一毫的自在,也享受不到真正的安乐。因为轮回纯粹是苦,没有真实的安乐,这是佛告诉我们的苦谛。修到解脱的境界,这时才有法喜,才有寂静的涅槃的真正安乐。更主要的是,这些苦正在将人一步步地带到了死主的面前。

众生的有漏取蕴,本性极其危脆,极易坏灭,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众生“随他行本性”的真相。

不进行详细的抉择,凡夫的颠倒执著不会无因就消于法界。因此我们来作具体的观察。比如人在一生中会生很多病,每一次生病,都加剧了对色身的损耗,预示着死将更快地到来。那么不生病的时候,是不是就没有损耗了呢?当然不是,即使不生病,人也都是在走向死。因为人的呼吸,心脏的跳动,血液的流动等等,这些一刻都停不下来的变异,都是对身体器官的损耗。即使是坚固的钢筋,到了疲劳极限,也会变脆而断裂,何况是并不坚固的血肉之躯呢!

人的色身由四大组成。四大之间既相生又相克,它们必须保持平衡,才能形成相对健康的色身,其中某一大太强,或者太弱,人的健康就会出现问题。这像一张桌子,它的四个脚都得一样齐,其中一个高了,或者低了,桌子就不稳。

所以身体的健康,其实是四大的一种动态平衡。四大如果少了一个,整个色身就跨掉了,比如少了水大,地大的肌肉就会萎缩,骨头就会脆化,少了风大,人就不会呼吸,血液就不会流动。也就是说,人只要活着,四大就必须都得发挥恰当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人就像一台一直停不下来的机器一样,每一刻都在损耗,都在折旧,一直到最后散架报废为止。

而心、心所呢,则更明显地在呈现变化。妄念纷飞,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根身的迟钝和老去,心、心所也逐渐变得迟钝,最后到死有的时候趋近无记,然后在中阴时因为脱离了色身,又开始了新的心、心所的生死过程。

在五蕴的变异中,老病等苦必然会发生,这就导致了众生的存活是随他行的本性。这就像是由劣质建筑材料建起的房子,损坏、倒塌是无法避免的结果一样。

而圣者的无漏蕴聚,比如佛陀的清净报身,因为断尽了一切烦恼,凝聚了无量的无漏功德,所以完全脱离了生际必死的世间法规律,成为了能够自利利他的极其殊胜的蕴身。所以大家要发誓将自己的有漏五蕴身,转变成为清净的无漏蕴身,当然这就需要像现在这样,从学习生际必死等正见开始,来逐渐断除心相续中常执等的颠倒见。

众生的活着,具有随他行的本性,这在名言中谁也改变不了的,哪怕佛神通再大,也改变不了这样的本性,哪怕这个众生再怎么幸运,也是无法改变的。

如何理解现见?

众生出生是为了死,中间的存活,因为本性是随他行,所以也是为了死,最后的结局,就是死,这一系列都是可以现见到的事实。大家就从这三个方面,去结合实际,理解众生是为死故而生的无常规则。

邮差、刺客

有一个残暴的国王,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让一位邮差去送信,并说如果不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送到,就要杀了邮差。这位可怜的邮差,只得马不停蹄地赶路。同样,人无论做什么,都是在被拖向死,寿命一刻不停留地在逐渐减少。

有人雇了个刺客去杀人,刺客眼见杀不了那人,索性转而回头把雇主给杀了。这说明世间人的各种算计,往往不能得逞,但是有一个结果人们没有去算计过,却是一定会到来的,那就是死。死主往往会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让死降临到人的头上。

对这些所讲的内容,无论是般若基础班、讲考班、还是讲研班的道友们,都要多花功夫,要仔细地听,反复地看,去参加法师们的辅导课等。
我自己也记得,以前听法王上师讲课,如果没有预习,会似懂非懂地就下课了。后来再听法师的辅导,加上研讨、辩论、背诵,在再再思维的过程中,收获就比较大。听第一堂课,和再听法师辅导的课,收获更大的是听法师辅导的第二堂课。所以要高度重视法师辅导的讲课,要重视共修的机缘。

那么大家学的时候,首先要仔细消文,要结合科判来抓住思路,领悟到偈颂的中心要点,这样就能获得对偈颂的正确理解,产生出闻慧;之后要按照闻慧不断地如理思维,进行巩固,并且使理解不断地深入,这样就能产生出思慧。再在定解的基础上,数数忆念、串习修行,就可以得到证法的加持,这样《中观四百论》就会真正成为你心里修行的宝典。

比如在今天的科判中,出现最多的就是思维二字及修习二字。《中观四百论》的特点就是要瑜伽修行。瑜伽修行包括两个,一个是思维的方式,就是观察修,第二是不必要再观察来安住的方式,就是安住修。瑜伽修行就是不离开观察修和安住修。

只有按照法义明确的做到了,也就是如理思维及数数串习,才能叫瑜伽。如果没有这样做,再殊胜的修法也加持不到自己的心相续上。

圣者法王上师等讲了很多引导我们的殊胜教授,但是我们之所以今天的心相续还没有成熟,没有解脱,没有像圣者那样自由自在,不是法没有加持,不是上师没有智慧,是我们相续没有修这些主要的基础法。下面的基础没有打好,上上的很多修法就修不起来。所以这里给大家说很重要的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本论前八品的内容非常非常重要,非常非常的殊胜,大家一定要认真地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

如果前八品的方便没有做到,也就是心相续没有得到转变,没有达到真正成熟,那么后八品的方便生的修法就会落空,就会像说口头禅一样只是口头上说空空空的文字。相反如果每个人打好前面八品的基础,那么后八品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如同顺水推舟,很容易。

不管学佛三五年,或者十年、二十年,如果基础法没有打好,没有成熟的心相续,再殊胜的灌顶,再殊胜的引导的教授,再了不起的伟大的殊胜上师,也无法让你现前超凡入圣、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今天为止,我们讲的学的很多高高的法门没有效果,就是前八品所要讲的内容,没有真正转变自己,没有真正成熟自己的心相续而导致的。所以本论后八品这次不一定从很多角度的广讲,因为讲了我们也修不上去。但是前八品,尤其是第一品修无常观,特别特别重要。如果有常执耽著今生,那么严格一点说,是修不到解脱法门的。

当年萨迦法王见到文殊菩萨的时候,就得到远离四个耽著的窍诀法门,其中第一个就是;耽著今生非修行。心相续有常有执著,耽执世间,那么每天就会忙忙碌碌,就有很多追求,有很多世俗的目标要实现,在这样的状态中要修出世间的解脱法是绝对修不起来的,因此第一品的无常观相当重要。噶当派祖师在讲修行六个要义中,第一个要义就是讲的无常法门。

所以我们前几节课一点不要着急,第一品让大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抉择,如理思维,让自己的心相续心服口服的相信,产生这样的定解,树立这样的正见。坚固的定解产生后,每天是否精进的修行是自己个人的问题。帮助你们树立佛法的正见,作为法师是有能力有力量做到的,但是要完全靠法师的力量,让你成为彻底解脱的圣者,这个很难。最终的解脱成就,还是要看你们是否精进是否珍惜佛法等等很多因素。这是我给道友们一定要交代的,一定要说清楚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下面圣天菩萨从五个方面,来进一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到众生被死主控制的这个真相而修习无常。

己二、广说彼之理分五:一、思维寿量无定而修习无常;二、思维一切有情死之自性而修习无常;三、思维无由方便令却退而修习无常;四、思维死成现见法而修习无常;五、思维死无定期而修习无常。

这五个方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回答凡夫心中的疑问,清晰、彻底地揭示了生际必死的客观事实,以此来破除凡夫心中的常执。

庚一、思维寿量无定而修习无常

设问:虽然众生是为死故而生,但是现在平均寿命有70多岁,我离70多岁还远着,将来的日子还长,所以对存活应该抱有很大希望,应该先享受享受。而且现在的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大家觉得有忙不完的事情,还有父母要赡养,孩子要培养,所以先做要紧的事情,现在去为遮止死主的到来而学佛修行,还早了点。
答:

汝见去时短,未来时间长,
汝思等不等,显同怖呼唤。

颂文直解

你把过去的日子看作很短,而把未来的日子看作很长,像你这样对过去和未来的时间是否相等进行比较,显然如同因恐怖而发出的喊叫。
这个偈颂中,关键是要通过寿量不定,与时间长短的观待性,来理解凡夫对生命的过去和未来的比较是不合理的,并且要理解凡夫之所以要进行等或不等的比较,是源自于内心里对死的畏惧。

寿量无定,故过去与未来无法观待

要理解这个偈颂,我们首先要明白众生寿量无定以及时间的观待性。因为对于众生的一生来说,过去比未来长,还是比未来短,还是两者一样长,是要观待而定的。就是说,已经过去了的生命的长短,取决于未来寿命的长短,但是众生的寿量无定,所以未来能活多长是不确定的,因此这一生已经过去的生命长短,自然也就无法断定了。

这样看来,对于人的生命来说,过去和未来两者时间的长短,都无法断定,在这一点上,它们是平等的。因此说,“汝见过去短,未来时间长”,凡夫这种对两者时间长短的判断是没有根据的,仅是一种错觉而已。

这就像下面公案中的一群婆罗门一样。有一群婆罗门晚上到一家旅店投宿,在房间里到处拉大便,第二天有几位先行离开了,等管旅店的人进来看到后,对剩下的这些人大发脾气,并威胁说如果不把粪便清除掉,就要揍他们了,于是这些婆罗门只得清理。虽然粪便都是一样的脏,但是因为婆罗门所学外道教义宣扬我执和我所执,所以他们对自己的粪便有很强的我所执著,认为是清净的,而对别人的则认为是肮脏的。

所以他们只愿意清理自己的粪便,而对别人的粪便,他们感到很恶心,难以下手。同样的,死期是无定的,因此过去和未来都无法确定,其实是平等的,但是反而认为未来的时间更长,认为今天不会死,这个星期不会死,这个月不会死,今年不会死吧,他心里一直认为不会死,就在这种常有执著中,他想到未来会很长很长。这是自我欺骗,是颠倒的想法。

未来越来越短促

从客观的情况来看,现在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中,人们的寿命确实不长。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这辈子过去的时间越来越多,未来的时间越来越少,再加上死缘众多,更增加了未来短促的可能性。因此要放下对今世的贪执,尽快为后世积累功德才是正确的做法。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死缘极众多,活缘唯少许,此等亦成死,故当常修法。”能致人死的因缘非常多,包括有心死缘与无心死缘。有心死缘即来自有情之死缘,包括王难、战争、怨敌杀害、念咒诛杀等来自人类之死缘,天龙鬼神损害、山精水怪侵扰等来自非人之死缘,毒蛇、猛兽伤害、牛马踩踏等来自旁生之死缘。

无心死缘包括内外二种,即内四大种不调所引之疾病,外四大种不调所引之灾害,如地震、洪水、大火、飓风等。甚至能使生命延续的活缘也可能会转变成死缘,比如现在吃的蔬菜中,农药残留过量,吃的肉食中,掺杂了激素等各种化学制剂,这些都会损害健康,加速四大形成的色蕴的衰退。还有坐车上班,却发生了车祸,用化疗治疗癌症,却损坏了免疫系统等等。因为色蕴本身的危脆,所以危机四伏,到处都充满了死缘。

而且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的道友,很多人开始学佛的时候,都已经是中年左右了,就算你能幸运、顺利地活到70多岁的平均寿命,你已经过去的日子,也已经超过未来的日子了。而且未来的日子,正在一分钟一分钟地,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一年一年地减少,总共也没有多少个年份可以减了。

第一个偈颂说“自死无教者”,也就是说人都只有一次死的机会,如果死主一旦降临,那这辈子的一切就都完蛋了,你打算得好好的未来修行计划也同样落空了。到了那个时候,难得的暇满人身已经被白白地浪费了,又没有积累起多少闻思修功德,只能孤零零地来面对死主的三大威胁,那你不是成了最悲惨的人了吗?所以应该反观自心,去打破自己的颠倒执著,这是非常重要的。

思维过去与未来长短,源于对死的恐惧

那人们为什么要对过去和未来的寿命进行等与不等的比较呢,圣天菩萨指出,原因就是对死的恐惧。而且,越说自己身体健康,能活得长久的人,就越表明他心里其实很恐惧死,希望尽量延缓死主的到来。这就是“汝思等不等,显同怖呼唤”的含义。

为什么呢?如果他对死无所谓,那么他就根本不会想自己还有多少年可以活,也不会有兴趣去拿过去的日子和未来的日子去进行比较。他一旦进行比较了,而且思考的结果是死离自己很远,这恰恰显示了在他心底里,非常抗拒死,害怕这一天的到来,于是给自己找一些没有根据的不会死的理由而已。

就像有人在赶路,当他走近一伙强盗时,心里很害怕,但是他高声喊着他不怕。他的这种喊叫,正好表明了他很害怕强盗。同样地,那些说过去的时间短,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因此不着急闻思修行的人,其实并不是因为乐观,而是表明了他其实非常害怕死。

大家要对照自己的心相续,反观自心,将自己心中对未来寿命长久的非理、颠倒的常有执著挖掘出来,并且根据圣天菩萨的开导,不断地串习,将这种常执断除。这样就打下了修习生际必死这个无常观的良好基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庚二、思维一切有情死之自性而修习无常

设问:尽管认为未来还很长是不对的,但是死是一切有情共同面临的,所以我自己一个人也就不必要恐惧,应该出去朝朝山,旅游散心,或者同道友聊聊天,放下闻思修做点别的事情。
答:
由死共他故,汝无死畏者,
岂唯害一人,由嫉使生苦。

颂文直解

如果因为死是一切有情共同要面临的缘故,所以你自己就没有死苦的畏惧。这样的话,那说明死是不会带来苦的了。这样当只有一个人被死所害的时候,他的苦又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由嫉妒他人不死的嫉妒心而引起的吗?

这当然不是事实,死的自性就是苦的,并不是本身不苦,而仅仅是因为嫉妒等原因才变成苦。而且,恰恰因为所有众生都要死,没有人能幸免,所以众生更应该畏惧死。

死的自性是苦

有的人这样想:反正死是天下众生共同要面对的,又不是只死我一个人,所以死也就无所谓,用不着害怕。有这种想法的人还是很多的,孔子也总结了这种现象,说民众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说大家共同都穷是没关系的,但是如果贫富不均,只是自己穷,那他就受不了。

但是死的自性就是苦,而且是很强烈的苦。在死主的三大威胁所带来的苦面前,其他像嫉妒等的苦,都会烟消云散,根本不值一提,甚至没时间去想起来。就像被火烧灼本来就是疼痛难忍,这种痛不会因为一起被烧的人多而减轻,甚至消失。只有一个人被烧的时候,也不会因为嫉妒其他人安然无事,而替换了火烧的痛苦。

比如一个国家里只有一个人交税,那他会因为觉得不公平而痛苦,但是如果全民都要交税,他的心就平了,不痛苦了。这才是因为嫉妒而带来的苦。但是死的情况与此完全不同,有嫉妒也好,没嫉妒也好,死都一样会带来痛苦。

还有,一群匪徒被官府抓获后,刚开始官府要处决匪首,匪首那时嫉妒其他人不死,心里很煎熬。过了一会,当听说所有被抓的人都要被处决后,匪首的痛苦就释然了。但是,处决其他匪徒,对这个匪首其实一点好处也没有,他还是照样要被处决掉的。同样,凡夫认为大家共同要死,死就不足为惧了,但是其他人的死,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一点好处也没有,一点也减轻不了自己面临死时候的痛苦。

还有,就像火是热的,手去碰火,是会烧伤的。那会不会很多人一起去碰,手就不会被烧伤呢,不是的,碰的人再多,火是热的世俗本性是不会变的。同样,人死得多也好,或者只有自己一个人死也好,死的自性本身就是一个苦,这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事实,除非你了脱生死了,获得了解脱的果位。而且因为所有众生都要死,更说明了死主力量的强大,更加应该对死主产生畏惧。

当年的高僧大德,正是有了这种无常观,才特别精进地修行,才成为了今天我们的怙主,我们的榜样,以生死自在的功德,来度化我们。死主的力量很强大,如果要比死主的力量更强大,只有修行佛法,得到出世间修行的成就,这样成就的功德力、智慧力,才能对付死主的力量。其他千千万万的众生,都没有力量抵抗死主的力量。

经过前面一层层的抉择,已经断除了很多的颠倒执著,远离了很多不合理的怀疑。但是凡夫的无常观不一定已经像圣者一样完全成就了,因为凡夫心里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颠倒执著,所以下面要进一步来抉择。

庚三、思维无由方便令却退而修习无常

设问:尽管一切有情都要死,所以死更显得可怕,但是现在有各种医疗等的先进手段,可以暂时对治老与病,所以对死还是不必害怕。
答:
老病可治故,汝无畏死者,
后罚无可治,汝极应畏死。

难词释义

罚:死。

颂文直解

因为衰老与疾病暂时可以进行对治,所以你对它们没有畏惧,于是你对死也并不畏惧。但是随后的这个惩罚,却是根本无法退却的,所以你对它应该特别畏惧才对。

一般人害怕坐牢,怕受挨打等各种折磨。如果有人抓你去监狱,会身体发抖,站都站不住,心跳加快,脸色也变了,心里非常紧张。坐牢比起死,还不算是特别让人恐惧,但是抓进去坐一二十天以及让你这么怕了,死是比这更加可怕的一件事。

老病的可治只是暂时的

众生的活着,是“随他行本性”,也就是所谓的活着,是被老与死挟持着带到死主面前的过程。但是人们认为老与死都是有办法对付的,比如头发白了可以染,牙齿掉了可以补,身体病了呢,赶紧去医院,医生肯定有办法治好。尤其现在医疗技术发展很快,使人们更加相信科技和医生的能力。

但是大家发现没有,头发虽然可以染,但是白头发却越来越多,牙齿虽然可以补,但是剩下的还是在继续掉落,病虽然可以治,但是过段时间,更严重的病又会出现。因此不能因为老病暂时可治,就放松警惕,因为更严重的衰老和更大的病还在后面呢。这是必定会出现的,非常可怕。

人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生死轮回中活着的时候,前前后后会产生很多病,活的时间越长越久,越到后来,老和病的苦会越出现,并且会越来越严重,越到后来就越会接近死苦。老和病就是死苦的一个前提,老和病把你带到死苦的面前,让你感受死的种种畏惧,种种苦受,就是这样的一个方便。

老和病的本质就是这样的,还认为老和病都是可以治的,不要拿这个做借口,天天散乱、懈怠、不精进闻思修,每天都没有在解决生死大事的解脱法上下功夫,这真的是在骗自己。所以说世间人没有很深的智慧,他认为死不会很快到来,因为老和病是可以治的,所以认为不用害怕死。其实恰恰相反,人就是被老和病挟持着,不知不觉的就被带到了死主的面前,确实是这样的过程。所以要知道老和病尽管暂时可治,但这不是不需要精进闻思修的根据,这一点要十分清楚。

死无药可救

老病终究是去除不了的,人们会在越来越严重的老病中最终走向死,这个问题是任何科学都解决不了的。当老病已经把你带到了死主面前的时候,再尖端的科技,再高明的医生,也都已经无力回天,这时连一分钟的时间也不能推后了。就像一辆车,开了几年就要修修补补,最后零件都老化,连修都修不好了,就只能报废了。不但世间的科技和高明的医生没有办法,乃至于出世间的长寿佛和药师佛来到你面前,也没有办法。长寿佛无法改变死的到来,药师佛也拿不出来让凡夫长生不老的药。死是轮回的本性,是轮回的过患,是轮回自性之中存在的,所以凡夫的死是无可救药的。

曾经有一个不服国王统治的大臣,国王派使臣来抓他时,他用钱财贿赂了使臣,因此躲过一劫,但是当后来国王亲自带兵来抓他时,他就只能束手就擒了。那些使臣就相当于老病,国王就相当于死主。当死主最终来临时,三千大千世界的整个三界六道里面,没有任何力量能抵挡得了。

但是即便是掌控生杀大权的国王,也有可能被钻空子的时候。曾经有一位洗衣工,将国王的衣服洗坏了,为了不受惩罚,他向国王献上了一首赞美诗,博得了国王的欢心,于是得到了宽恕。国王是有情,喜欢听人赞颂,所以洗衣工可以利用国王的贪心烦恼,达到目的,但是死主的背后是因果业力,它完全是丝毫不爽,铁面无情的。

可见认为死也像老苦、病苦一样可以对治,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是一种侥幸心理,会让自己懈怠放逸,浪费暇满人身,所以这种邪见应该尽早放弃。

庚四、思维死成现见法而修习无常

设问:虽然没有任何方便能令死退却,但是至少目前还没有现见到这个死,所以现在也用不着害怕。
答:
如所宰众畜,死是众所共,
复现见死者,汝何不畏死。

颂文直解

就像一群行将被宰杀的牛一样,死是所有凡夫共同的命运。并且,你已经现见到很多人已经死了,现在也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死,将来也必定要看到很多人的死,那对死主为何还不畏惧呢?

死是现见之法

凡夫就像一群被拉到屠宰场的牛,死是注定要发生的,只是谁早几天,谁晚几天的区别而已。在屠宰场里,还活着的牛,看到了有的牛已经被宰杀,有的正在被宰杀,但是它们是愚痴的旁生,它们的常有执著很强,使它们茫然不知自己马上也要死。常执深重的人也一样,虽然一直可以看到别人的死,但是人们总觉得自己的死还没有见到,因此暂时还不用去为死作准备。

大家可以现见到,自己的家人、道友、同事、同学、周围的邻居等等,不管是有病的,还是没有病的,年纪老的,还是年轻的,都在一个个消失,在一个个死去。所以死是大家共同要遇到的,谁也无法幸免。而且要清醒地知道,其他人的死,是死主在给自己发出的一个比一个紧急的通告。大家看看,比起他们,你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以让你不像他们那样死去?

如果说你年轻,那么死去的人中有比你更年轻的,如果说你身体健康,死去的人中也有比你更健康的,如果说你平时就注意保健,也有比你更注意保健的,如果说你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疗,那也有收入比你更高的。那些人都一一死去了,你又有什么别的特殊能力,能躲得了死主呢?大家对此要反复地思维,反复地串习,至少降低颠倒的常执的力量,甚至能彻底压服它。

对无常观数数观修,就不会被常执欺骗自己,空耗暇满人身。此大家要好好观察周围死去的人,要看到自己和他们也没有区别,一样要命赴黄泉的事实。大家还要多去屠宰场、殡仪馆、尸陀林,一个月至少去一次两次。这样才会保持警醒,利用已经剩下不多的暇满人身,闻思修行,尽早生起对众生慈父阿弥陀佛的坚固信心,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殷切愿望,为往生做好充分准备。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庚五、思维死无定期而修习无常。

这一科和庚一侧重点有所不同。死无定期是突出死主随时会到来,所以要保持警惕,而“庚一、思维寿量无定而修习无常”,则侧重于寿量无定,说明凡夫不畏死的理由都不能成立。

设问:虽然确实可以现见到很多死,但是至于我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是不定的,到底是一百年后死,还是一千年后死,现在还不知道。所以来日方长,现在又何必那么害怕死呢?

答:
由时无定故,便思我常者,
则终有一日,死来伤害汝。

颂文直解

如果因为死无定期的缘故,你就以为自己不是无常,而是常的,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死。但正是由于死无定期的缘故,毫无疑问终会有一天,死主会来伤害到你。所以应多次思维死无定期而修习无常。

死期无定,则更显得死主的可怕

以为死永远不会落到他的头上,有这种想法的人还真不少。但是这却是既懒惰,又愚痴,对未来没有正确计划的人才会有的想法。因为死主不确定什么时候来,正说明死主随时都可能来。暗藏的怨敌才是最危险的敌人。前天、昨天没有来,你活下来了,那是前天、昨天的因缘;今天、明天的因缘,是全新的,是和以前的因缘不同的,死主完全有可能在这时出现。而且,随着年纪的增大,老苦、病苦越来越严重,死主出现的可能性每天都在增加。
比如在一条杂草丛生的路上,潜伏着不少毒蛇,赶路的人只要碰到这些蛇,就会被咬而丧命。之前安全走过来的人,是值得庆幸的,但是他们下一步还是完全可能踩到毒蛇,这时人们是漫不经心地走呢,还是应该小心翼翼地走?当然应该每一步都小心谨慎才对。人的一生,也就像这条路一样,活着时遇到的各种死缘,就像路上的蛇一样地多。大家能在各种事故、食物中毒、病毒等等的包围之下,活到现在,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而今天、明天、后天,你是否还能这样幸运,则是不确定的事情。因此要放下能长命百岁的幼稚想法,应该充分认识到人身的危脆,寿命的无常,要抓住宝贵的人身,精进积累善业。
在思维和修习“生际必死”的规则时,首先应该抓住正义中的“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这个核心含义,并从能够“现见”到的各种事实中,来加深对这个规则的思维和修习。
其次应该从“广明其理”的五个偈颂中,根据圣天菩萨的引导,逐层深入地消除心相续中的颠倒见。“广明其理”的五个偈颂,是修习生际必死的五个最佳的方便。在每个偈颂中,圣天菩萨都指出了众生的颠倒执著,并且针对这些颠倒执著,用窍诀性的方便,进行了对治。一、针对凡夫死很遥远,现在不必去担忧的无知,教导了因为寿量不定,故未来不定,故应该对死畏惧的无常修习瑜伽;二、针对凡夫认为死是众生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自己一个人不必畏惧的邪见,教导了虽然死是众所共,但对个人而言,并不会减少死主的可怕,并且正因为一切众生都要死,所以更应对死畏惧的无常修行瑜伽;三、针对凡夫老病可治,故认为死并不可怕的邪见,教导了死与老病不同,完全没有方便能令退却的无常修习瑜伽;四、针对凡夫认为死不常见到的颠倒执著,教导了死实际是现见之法的无常修习瑜伽;五、针对凡夫因为不知死期,故以为来日方长的邪见,教导了正是死无定期,死主才更显可怖的无常修习瑜伽。
    这样的话,关于“广明其理”学好后,最后应该将所获得的正见,与开篇第一个偈颂“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联系起来,在自己的相续中增上对死主的畏惧,消除对今生的耽著,从而激发自己闻思修行的内在动力,为修习后后的殊胜法义打下扎实的基础。

戊二、思维高际必堕规则而修习无常

高际必堕,是指内外器情所摄的诸法发展到顶峰之后,必然盛极而衰的规律。因为有为法刹那变异的无常自性,决定了所有粗大的相续必然是时刻不停地在变异着的,这种变异,就呈现了从高到低,又从低到高的曲线轨迹。世间人所追求的福报,它也受高际必堕规律的支配,福报之后,就是苦报。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导师佛陀将世间有漏福报,称为坏苦。
有的人就想,既然有情的果报是有为法,也应该呈现高高低低的变异,那么自己在受苦之后,就可以等着享受福报了。要知道事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对于有情来说,决定果报高低变化的,是有情各自的业力。其中善业感得的福报,就是相对而言的高,恶业感得的苦报,就是相对而言的低。如果将要成熟的都是恶业,那么他的苦报就将会延续很长很长的时间。因为南瞻部洲的众生所造的恶业远远多过所造的善业,尤其在五浊恶世更是如此,所以实际上感受的苦报,就要远远多于感受的福报了。
那在感受苦报的时候,是否就没有高际必堕的变异了呢?当然不是的。因为苦报也是无常变化的,虽然自性都是苦,但也会有较为细微的差异,在苦相对减轻一点的时候,就算是苦报中的高了。比如在等活地狱中,凉风所吹,骨肉会复原,这种受苦的间隙,对于等活地狱的有情来说,就已经是梦寐以求的高了。等到了无间地狱,因为恶业无比深重的原因,导致受苦之间的间隙极度缩短,在无间地狱众生的粗重感受中,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所以说是无间,但是从最细无常的角度去看,还是可以看到细微的变化的。
福报是有情所希求的。对于出家人来说,福报就是大法师的名声等,对 于在家居士来说,则是大居士的名声,或者获得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等等。但是我们学习高际必堕,就是要知道福报不可能持久,它是因缘法,随后就会消退。到了福报消尽的那一刻,就会转为厄运,遭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了。所以福报不可靠,完全不值得拿暇满人身宝作为代价去追求。大家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合适的地方上去,好好地闻思修行,这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我们来看偈颂

设问:虽然死主随时都会到来,但是只有胆小的人才会怕死,而那些勇敢的人,为了获得利养恭敬及权势等,即使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也不会怕死而退缩。

答:
只顾未来利,不顾生命尽,
谁说自卖身,称汝为智者。

难词释义

顾:看重、重视。未来:不是指后世,而是指今生中的未来。自卖身:出卖自己,此处身的意思不是身体,而是非常有价值的生命,对于佛弟子来说,即暇满人身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