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竭诚方获实益论讲记

这就知道,他的诚心尽到极处,超越古今。也因此所得的灵感纷至沓来,一个接一个。所以感应就是由诚心而来,要发出内在的至诚心来,要诚恳地做出行为来,这样心尽到极处、诚到极处,就能有灵感。


德圆是有大福报的人,能做这么大的供养。我们没这份财力,但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诚心,以求三宝垂下慈悲,在明显中、冥冥中加被自己,使自己消业、增福、开慧。


倘惟事形迹,了无诚敬。则无边法力,莫由感通。谓为佛法不灵,其可乎哉


假如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而内心毫无诚敬,那无边的法力就无法感通。这样还说佛法不灵,可以吗?


比如做世间法的心有多重,学佛应该有比它更重的心,起码也要跟它相当才行!世间人喜欢吃,会精心地烹饪各种饮食,怎么选上好的材料,怎么洗干净,怎么搭配,怎么烹煮、煎炸,怎么调色、香、味,费好多小时。就是因为人注重“吃”!又像人喜欢穿,怎么精心地打扮,衣服的面料如何、款式如何,各种金银首饰如何挑选、装饰,脸部怎么化妆,怎么作发型,无论哪方面都是一丝不苟。这样在庄严自己、供养自己上,一点没认为这不要紧、可以随便来。但在三宝上却没有这份心,怎么能感通无边的法力呢?


再看看人怎么庄严自己的房间,对于墙壁、地面、旁边的家具、电器、种种装饰品,为什么用心那么细腻?那么讲究?就是为了供养自己、体面自己,所以就格外讲究!而对于佛法为什么毫不重视呢?原因就是尊重佛法的心很轻、尊重自己的心很重。


如果没有这份诚敬殷重的心,却妄想得到无边法力,这怎么可能吗?


此依华严悬谈及会玄记二书录出


这一则事迹是依《华严悬谈》和《会玄记》这两本书录出。



【唐定州中山僧修德者,不知氏族。苦节成性,守道山林。以华严起信,安心结业。】


唐朝定州中山的僧人修德,不知道是哪里人。个性刻苦,一直在山林中修道。以《华严经》和《起信论》作为安心结业之处。(就是他信奉《华严经》和《起信论》,以受持这两部法作为一生的法业,一心专注在这两部法上。)



【于永徽四年,发心抄写。故别为净院,植楮树,兼种香花,灌以香水。凡历三年,洁净造纸。】


永徽四年,他发心抄写《华严经》,因此特别建立一间清净庭院。在院里种上楮树,兼带地种植鲜花,对楮树和香花灌溉香水(这都是古人精心虔洁之处,连树和花的灌溉都要用香水)。


树种好了,再剥下树皮造写经的纸,总共经历了三年。



【复别筑净台,于上起屋。召善书人沩州王恭,别院斋戒,洗浴净衣,焚香布花,悬诸幡盖,礼经忏悔,方升座焉。下笔含香,举笔吐气,每日恒然。】


在纸造好之后,又特别筑好一个清净的台子,在上面建造房屋。请来善于书写的沩州王恭,在另外的院子里斋戒、沐浴,穿上清净衣服。然后烧香、散花,悬挂幢幡、宝盖。再对《华严经》礼拜忏悔之后,才升座写经。


写经时,口里含檀香,一笔一笔地工整书写。遇到要吐气时,就稍微停笔一下,向旁边吐气(就是怕口气熏到经卷上。这都是有敬畏之心,不敢随便乱来。没有敬畏之心,就一切都随便了)。王恭的写经每天都是如此(就是周而复始按这样的程序来做)。



【德日入静室运想。每写一卷,施缣十匹,一部总六百缣。恭乃罄竭志诚,并皆不受。才写经毕,俄即迁化。】


修德每天进入静室,运心观想。每写完一卷,供养写经人10匹细绢,写完一部,总共供养600匹细绢。而写经人王恭竭尽自己的诚心,供养的细绢一律不收(这是他的存心很清净,只是至诚地写经,没有求名利的心,达到了忘我的地步)。写完经,马上就迁化了(就是业尽情空,了脱生死了)。



【德以经成,设斋庆之。大众集已,德于佛前,烧香散花,发宏誓愿。方开经藏,放大光明,周七十余里,照定州城。城中士女,普皆同见。中山斋众,投身宛转,悲哽忏悔。】


修德认为《华严经》书写圆满了,就供斋作为庆贺,所以把大众集合起来。修德首先在佛前烧香、散花,发大誓愿。才展开经藏,就放大光明,照到周围70多里的地方,整个定州城内一片光明!(感应非常不可思议!方圆70多里,相当于一个县的范围,顿时光明普照。)


当时定州城里的男女都见到了。在中山应供的大众更是亲眼目睹,当时众人都不断地投身礼拜。人们看到《华严经》放光现瑞,都感动得哭泣,心中的善根发动起来,都在三宝前忏悔自己的业障。不是佛法不灵,而是自己没有实际做到。


(注)此与上事迹大同,可见古人于三宝分上,多皆竭诚尽敬。绝不似今人之怠忽亵慢,有名无实也


这和上面一则事例大体相同,从这两件事就能看出:古人在三宝分上多是竭尽自己的诚心和恭敬来做。(修德三年种树造纸,之后请善书的人,非常清净、整洁、恭敬、专注。像这样,自己能做到几分,就努力去做到几分,这样竭尽自己的诚心)。绝不像现在人,懈怠、轻忽、亵渎、轻慢,对于恭敬三宝、尊重正法只是口头说说,没有实际行为。


举笔吐气者,或欲咳嗽,或欲呵欠,即停笔少顷,面向旁边,令气出之,不敢以口气熏经故也


“举笔吐气”的意思是:写经时有时想咳嗽,或者累了想打哈欠,这时就停笔一下,脸转向旁边,吐出气来。这是不敢以口气熏到经卷。


才写经毕,俄即迁化者,以专心写经,不求名利,志诚之极,致令业尽情空,了生脱死。高登上品宝莲,亲证不退转地矣


“才写经毕,俄即迁化”,是指王恭专心写经,没有求名利的私心杂念。(如果心里求名利,就不清净、不至诚,写的经就少有加持。而没有求名利的心,内心诚恳到极点,就能感通法力加持,使他业尽情空了生脱死!这样才写完经就高登上品宝莲,亲证不退转地。


这样不可思议的大功德从何而来?就是从至诚恭敬而来!心力不可思议!一切感应都发生在自己心上,自心感自心应,真实不虚!


观此,可见佛法不辜负人,而今之缁素,多多皆是辜负佛法耳。奈何奈何。此一条出会玄记


看了这件事,就知道佛法不辜负人,而今天学佛的人多数都辜负佛法,说起来让人感叹。


“佛法不辜负人”的意思是说:人能做到一分诚敬,佛法就给人一分利益、消人一分业障;能做到十分诚敬,佛法就给人十分利益、消人十分罪障。人的心有多大的诚敬,佛法就给人多大的利益。所以王恭和修德,一是写经完毕当即解脱,一是开经时大现祥瑞,光明普照70余里。这是为什么?就是他们的诚心非常深厚,所以感应就有这么大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12-15 15:48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唐僧法诚,姓樊氏,雍州万年县人。幼年出家,以诵华严为业。因遇慧超禅师,隐居蓝谷高山。遂屏嚣烦,披诚请益。


唐僧法诚,姓樊,雍州万年县人。幼小时出家,以读诵《华严经》作为法业。因为遇到慧超禅师在蓝谷深山里隐居,他就摒绝喧嚣、烦乱,住在山中,向慧超禅师诚心请益。



【后于寺南岭,造华严堂,澡洁中外。庄严既毕,乃图画七处九会之像。又竭其精志,书写受持。】


后来就在寺院南边的山顶上建造“华严堂”,殿堂内外洗洁清净。这座华严堂要供奉华严大法。对于殿堂做了各种庄严之后,又在殿堂的墙壁上绘画华严七处九会的图像。而且竭尽精诚,发心对于《华严经》书写受持。



【宏文学士张静者,时号笔工,罕有加胜。乃请至山舍,令受斋戒,洁净自修。口含香汁,身被新服。然静长途写经,纸直五十。诚料其见,才写两纸,酬直五百。静利其货,竭力写之。】


当时有位宏文学士张静,号称笔法工整,很少有超过他的。这是一位大书法家,写的字相当工整。于是法诚请他到山间的房舍里受持斋戒,身心清净,而且要修法。然后口里含香水,身上穿着清净衣服。


张静从远道而来写经,写一张纸需要50。法诚也料到他的想法,才写两张纸,就给他500(就是给他比平常多五倍的报酬)。张静见报酬这么丰厚,就竭尽全力地专心写经。



【终部已来,诚恒每日烧香供养,在其案前。点画之间,心缘目睹,略无遗漏。故其克心钻注,时感异鸟,形色希世。飞入堂中,徘徊鼓舞。下至经案,复上香炉。摄静住观,自然驯狎,久之翔逝。】


在写经的这段时间里,法诚每天都照例烧香供养,在写经的经案之前。写经时,一点一画心缘目睹,没有一点遗漏。意思是当时专心致志,心无杂念,没有一点遗漏。由于这样的诚敬,当时就感得有灵鸟,形状、毛色举世罕见。


这只灵鸟飞入厅堂,鼓舞着双翼旋绕飞翔。降落在经案上,又跳上香炉,静静地站着观看写经。灵鸟非常自然、温顺、亲昵,很长时间才飞翔而去。



【明年经了,将事兴庆,鸟又飞来,如前驯扰,鸣唳哀亮。】


第二年写经完毕,快要庆贺时,灵鸟又飞来了。像前面一样温顺、驯服,鸣叫声很哀亮。



【贞观初年,造画千佛,鸟又飞来,登止匠背。后营斋供,庆诸经像。日次中时,怪其不至。诚顾山岑曰,鸟既不至,吾诚无感也。将不嫌诸秽行,致有此征。言已,欻然飞来,旋还鸣啭。入香水中,奋迅而浴,中后便逝。前后如此者,非复可述。】


贞观初年要画千佛时,鸟又飞来,站在工匠的背上。之后打斋供众,庆祝经像的完成。到第二天中午,人们觉得奇怪——今天鸟怎么没飞来呢?法诚看着对面的山岭说:“鸟既然不来,是我的诚心无感哪!难道嫌我的行为不清净,才有这样的征兆吗?”刚一说完,忽然灵鸟飞来,在空中回旋鸣叫,再飞入香水,奋迅而浴。之后就飞走了。


前后这样的灵感非常之多,难以叙述。



【静素善翰墨,乡曲所推。山路岩崖,勒诸经偈,皆其笔也。】


再说宏文学士张静,素来善于书法,为乡人所推重。山路旁边岩石、悬崖上所刻的经偈,都出自他的手笔。



【手写法华,正当露地。因事他行,未营收举。属洪雨滂注,沟涧波飞。走往看之,合案并干,余便流潦。】


有一次,他写《法华经》时,在露天设立一张桌案写经,因为有事去了其它地方,没有收拾好经卷。


当时大雨滂沱,山沟溪涧里水流奔涌。他见雨这么大,经案还在露天!急急忙忙跑过来看,结果整张经案都是干的,没沾到一滴雨,其它地方却积了很深的水!



【尝却偃横松,遂落悬溜。未至下涧,不觉已登高岸,不损一毛。】


他曾经躺在松树上,一不小心掉落悬崖,还没掉到山涧里时,不知不觉已经登上了高岸(当时睡的那棵横松长在悬崖上,悬崖又很高,掉下去就一定粉身碎骨,但他冥冥中得到护佑,一下子登上了高岸)。连一根毫毛都没损到。


注)法诚张静,各竭诚敬。故其感应,俱难思议。出华严悬谈,及会玄记,并续高僧传


案例中的法诚和张静都竭尽了自己的诚敬,所以所得的感应都不可思议。



【唐僧昙韵,定州人。行年七十,隋末丧乱,隐于离石北千山。常诵法华经。欲写其经,无人同志。如此积年。】


唐僧昙韵,定州人。当年70岁了,正值隋朝末年天下战乱,就隐居在离石的北千山当中。平常诵《法华经》,心里总想写一部《法华经》,但没有志同道合的人。这样经过了多年。



【忽有书生,无何而至。云所欲洁净,并能行之。即于清旦,食讫入浴。着净衣,受八戒。入净室,口含檀香,烧香悬幡,寂然抄写,至暮方出。明又如先,曾不告倦。】


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位书生,不晓得从哪里来的。对他说:“你所要求的整洁、清净,我都能一一做到。”看到志同道合的写经者来了,昙韵就请他写经。也就从这一天清晨开始,饭食完毕,沐浴清洁,穿上干净的衣服,再受持八关斋法。受戒完毕,进入写经的屋子,口里含着檀香,烧香、悬挂幢幡,安安静静没有一点声息地抄写。一直写到天黑,才出写经的屋子。第二天,又跟前面一样,周而复始,从没说过疲倦的话。


可以看到,当时写经的整个过程非常寂静,在这寂静当中一笔一画地写好了《法华经》。



【及经写了,如法奉嚫。相送出门,斯须不见。】


等到经写完时,昙韵如法地向写经人奉上供养。才把他送出门,忽然不见。这才知道是圣人的应现。



【乃至装潢,一如正法。韵受持读之,七重裹结。一重一度香水洗手,初无暂废。】


到了对经卷装裱时,非常如法地做。之后,昙韵就开始受持读诵,以七重的包巾裹着经卷。每一次读一回经时,就先用香水洗一次手,从没有废弃过。



【后遭胡贼,乃箱盛其经,置高岩上。经年贼静,方寻不见。周慞穷觅,乃于岩下获之。箱巾糜烂,拨朽见经,如旧鲜好。】


后来因为遭到胡人的骚扰,他就把《法华经》的经卷装在箱子里,安放在很高的岩洞上。


过了一年,贼乱平定,他再去找经卷时,已经不见了。心里好慌张,到处寻觅,才在岩洞下找到。箱子、包经的巾布都已经糜烂,拨开糜烂的箱子和巾布,见到了经卷,崭新完好就像当初一样。


(注)写经心诚,感圣来应。圣虽来应,示同凡夫。故一依其法,清旦食讫入浴,着净衣等也


由于昙韵写经的心非常虔诚,感得圣人化现来帮助他。圣人虽然来应,示现如同凡夫,凡是所说的要求都一一照办,早晨也要吃饭、沐浴、穿清净衣服等等。


八戒,即八关斋法,以过中不食为体,以不杀等八戒助成。关闭贪瞋痴等烦恼惑业,不令生起。乃令在家人受出家戒。从今朝清晨受,至明日明相出为限。写经令其日日常持,故须日日常受。至暮方出,则午亦不食矣


八戒指的是八关斋法,八关斋戒的体性是过午不食,助缘是不杀、不盗、不淫等的八种戒;受戒的目的是关闭贪、嗔、痴等烦恼和业,不使它生起,这是让在家人受持出家戒;受戒的期限从当天清晨开始,到第二天明相出来为止。


由于写经要求内心清净,所以就要日日常持斋戒,也就必须每天都受斋戒。从“写经人到天黑才出来”就晓得,他从早晨吃好饭进入静室写经,一直到天黑才出屋,中午也不吃饭。


裹音果,包也。一重一度香水洗手者,即读一回经,先用香水洗一度手


这是讲当时《法华经》有七重包裹。每一次读一回经之前,先用香水洗一度手,再打开包裹,展开经卷读诵。之后读第二回经时,仍然如此,这叫“一重一度香水洗手”。


箱巾烂而经鲜好者,一以圣人之法力加持,一以韵师之诚心感格,一以妙经之功德难思故也


经是宣纸写的,比包巾要薄,照理说宣纸应该早烂了。但是箱子烂掉了,包巾也烂掉了,剥开来看,里面的经卷却完好无损!就是崭新、完好,像最初一样。在这样的环境里风吹日晒,应该早就坏了;就算不坏,也该旧了!不但不坏,还不旧!这就不可思议。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有加持融在里面。一来,写经是圣人应现,有圣人的法力加持;二来,由于昙韵的诚心感通;三是由于《法华经》的功德不可思议。三缘和合就有这样的灵应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12-15 15:48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韵师后住隰州。道宣律师,贞观十一年至彼见之。时年已七十矣。此下数条,皆出三宝感通录

这位昙韵师,后来住在隰州。道宣律祖贞观十一年到他那里和他见过面,当时70岁了。



【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敬信佛法。欲写法华,金刚般若,涅槃等,无由自检。凭彼土抗禅师检校。抗乃为在寺如法洁净,写了下帙,还岐州庄所,经留在庄。并老子五千言,同在一处。】


唐朝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的县令狐元轨。对于佛法恭敬信奉,想书写《法华经》、《金刚经》、《般若经》、《涅槃经》等等,自己没办法校对检查,靠当地的抗禅师检查校对。抗禅师在寺院里如法洁净,写了下函,就回到岐州庄所。当时的经卷留在庄所,和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放在一起。


【忽为外火延烧,堂是草覆,一时灰荡。】


一天,忽然外面的火延烧过来,堂屋是用草盖的,一下子全部烧成灰烬。


【轨于时任冯翊令,家人相命拨灰,取金铜经轴。既拨外灰,其内诸经,宛然如故。潢色不改。唯箱帙成灰。】


令狐元轨当时作冯翊县的县令,他的家人互相喊着拨灰,取出了金铜做的经轴。把外面的灰拨开,里面的经卷还跟当初一样完好无损。不但完好无损,连装裱的色彩也没有改变,只是装经的箱子和套子烧成灰了。


这就不可思议,火实际上烧过来了,箱子烧掉了,套子烧成灰了,唯独没有烧到经卷;不但没有烧到经卷,连烤也没烤到。当时烈火温度很高,经卷装裱的色彩却没有改变。这就是经卷具有功德力的缘故。


【又觅老子,便从火化。乃收取诸经,乡村嗟异。】


再找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已经被火焚化。这样就收取各种经卷,一时乡村的人都叹为奇异。


【其金刚般若一卷,题字焦黑。访问所由,乃初题经时,有州官能书。其人行急,不获洁净,直尔立题,由是被焚。】


只有一处特别,就是《金刚般若》一卷经的经题变得焦黑。大家询问缘由才知道,最初写经题的时候,有个州官很会写字,请他来写。这个人做得很匆忙,没有整洁身心,直接就题上去了。当时心没有安住在诚敬当中,写的经题没有功德力,所以火就能烧上去,使得字迹焦黑。


【其人现在,瑞经亦存。京师西明寺主神察,目验说之。】


令狐元轨现在还在世,当初写的大乘经也还存在。这是京师西明寺的寺主神察师目睹了这件事而说的。


(注)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经。一切佛事,俱以戒行诚敬为本。若戒行精严,诚敬笃至。则三宝诸天,皆为拥护。否则无边法力,莫之能感

一切佛事,无论是书写、讽诵、受持、开演,还是祈福、禳灾、延寿、超度等等,都要以戒行和诚敬为根本。如果戒行精严、诚敬到量,那么三宝诸天就一定来作拥护。


为什么这样讲呢?大家知道,三宝的力量周遍在一切时空中,只要我们竭尽诚心来做,就能召来三宝的加持。这不同于求世间的达官贵人,即使费尽功夫,也不一定能求到。佛法上的事,只要具备戒行精严、虔诚恭敬这两个条件,不论做哪种佛事,都有三宝和龙天来拥护、护持。不然,没有持戒和竭尽诚敬,不具有感通的因缘,即使有无边的法力也无法显现。


观此诸经毫无所损,唯金刚经题,字迹焦黑,以其人既无戒力,又无诚心故也。受持佛经者,可不以持戒竭诚为急务哉

看到这些大乘经丝毫无损,只有《金刚经》的经题字迹变得焦黑,就是因为当初写经的这位州官,没有持戒的力量,写经时又没有诚敬的心,匆匆而写,所以不具功德力,也就被火烧得焦黑了。以此为鉴,受持佛经的人能不以持戒、竭诚作为当务之急吗?


比如我们诵经、持咒、念佛,如果恭敬至诚,一句一句都倾注自己的诚心,就能得加持;如果随随便便念过算数,以心不诚敬的缘故,就难以得加持。



【唐河东有练行尼,常诵法华。访工书者写之,价酬数倍。而洁净翘勤,有甚余者。一起一浴,燃香熏衣。筒中出息,通于壁外。七卷之功,八年乃就。】


唐朝河东地区有一位叫练行的尼师,常常读诵《法华经》。她访问善于书写的人写经,给他写经的报酬好几倍。


写经者洁净勤奋,超过其他人。每天起床都做一次沐浴,烧好香再用香熏衣服。写经时有一个筒通到墙壁之外,要出气时通过这个筒通到外面。


这七卷《法华经》,用了八年才写成(写经的时间这么长,每个字都倾注了极大的诚心在里面)。



【龙门寺僧法端,集众讲说。借此尼经,以为楷定。尼固不与,端责之。事不获已,乃自送付端。端开读之,唯见黄纸,了无文字,余卷亦尔。】


龙门寺的僧人法端,集合大众讲说经典,要借练行尼这部《法华经》作为样本。练行尼坚决不给,法端就责怪她。实在不得已,练行尼就自己送来经卷,交给法端。


法端要讲经了,打开经卷,只有黄纸,根本没有字!不但这卷经如此,其他六卷经也通通没字。


【端愧悔送尼。尼悲泣受已,香水洗函。顶戴绕佛,七日不休。开视,文字如故。即贞观二年,端自说之云。】


法端惭愧、忏悔自己的轻慢,导致经文隐没不现。他只好把经卷送还练行尼。


练行尼悲哀哭泣,受取经卷之后,用香水洗净经函。对于经卷礼拜、绕佛,七天不休息(她对《法华经》非常恭敬,见到经卷上没有字,心里特别难过。就祈求佛力加被,恢复经卷的原貌,所以竭尽自己的诚心顶戴佛经,绕佛祈求,七天不休息)。再打开经卷,经文和原来一样!一个个字都显出来了!


这是贞观二年,法端自己讲述的事。


本拟广录恭敬三宝之利益,及亵慢三宝之罪愆,令研究佛学者取法有地,获罪无由,以目力不给,遂止

印祖说:原本打算广录恭敬三宝的利益和亵慢三宝的罪过,使得研究佛学的人有榜样可以效仿,不至于遭致罪报,但因为眼睛不好,只能中途停止。


以上简略地解释了《竭诚方获实益论》的正文。大家学习之后关键要反省自身对于佛法有哪些亵渎、轻慢的行为,然后着手改正自己的缺点。


下面罗列一些现象,供大家对照检查:


1、把法宝放在不洁净之处。这是很多人忽视的地方:比如有时把经书放在有灰尘的窗台上,或者有油垢的桌子上。又比如香袋很脏,把转经筒、法本、加持品和其它杂物或污秽物放在一起。还有的会把经书放在床上、座椅上、拜垫上等不洁净的地方。


2、有些居士卧室和佛堂不分,睡时也不用帘子隔开,这样很不恭敬佛像、法宝。或者看电脑、电视有些不清净的画面,经书也就在不远之处,这样也是不恭敬法宝。


3、因为不经常打扫佛堂,供灯和供香的油烟熏在经本上。还有居士因为家小,厨房和卧室不太远,炒菜的油烟落在经书法本上。


4、跨越法本。特别开法会时人多,有些人着急,会从别人的经书或香袋上跨过去。


5、有些道友竟然把世间书籍放在了佛教经书法本的上面。


6、佛经法宝要用双手捧,而且拿的时候要高于脐部,不能挟在腋下。现代人比较随便,习惯单手给人拿东西,但对于尊贵的经书这样做就不尊重。


7、上厕所后或者手摸了不干净的东西,都要先洗手再看经书。大家看佛经时一般会洗手,但看其它法本就没有看经书这么尊重,也就会忽视这些细节。


8、如果在家人还没有完全吃素,诵经、念佛时,要先刷牙、漱口,因为嘴里的荤腥、浊气会污染经本。


9、有人躺着看经。或者诵经时会用口水翻书。或诵经到一半时,碰到有重要事要处理,有些人会对法本折页、折角,或者就把法本放在那里,让它摊开不合起来。或者干脆把书倒扣过来,人就去处理事情。


10、有些人诵经还在打电话或者说杂话、开玩笑,这样很不庄重。或者看经书法宝时,旁边还放电视、广播,听音乐。或者边吃零食边看书,这都是没有恭敬心的表现。


11、看见佛经上有灰尘时,用口去吹经上的灰尘,这样口里的浊气吹在经书上,非常不恭敬。应当用干净的布来擦。


12、把佛经法宝当做货物卖,把法宝做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我们能改掉以上这些行为,就会让自己在佛法中得到实益,因为我们下意识认为这些都是小事,所以才会导致有这些行为出现。学了《竭诚方获实益论》,看到古人对法宝的重视而获得的成就,我们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差距,找到多年学佛没有进步、没有实效甚至还不如从前的原因。就像常说的那句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之一就是学佛的恭敬心、虔诚心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在下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