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你要知道来如何判别降服五阴魔境

对治五阴魔境有什么功德呢?

净界法师

    戊三、结劝钦诲遵修

  佛陀对我们的教诲,而弟子们应该怎么去奉行。

  遵循传承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磨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不要说十种,其实在整个五十种阴魔的魔境当中,释迦牟尼佛你怎么知道这五十种魔境呢?佛陀讲出传承:过去十方诸佛,他们在修习圆顿止观当中,他们依止他们觉明的始觉智慧,他们判断出来,定中所观察出来的。

  意思就是说这五十种魔境,是十方诸佛过去修行的经验,过来人的经验。

  善知魔境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这地方讲到我们在对治五阴魔境的功德:

  破恶与增善:五十种魔境现前,假设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它是虚妄境。你知道这是虚妄的,我今天要遵守真如本性,我不能再顺从妄想,我要顺从真如,你只要生起这样的观照,那有什么好处呢?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一方慢能够调伏烦恼,你一旦不顺从它,它就完了,你也不会落入邪见,这样子你自己的五阴魔境慢慢销灭,内魔销灭,当然外魔不起,魔王再怎么厉害他也不能强迫你。我们之前讲过,魔王他顶多就是在前面挖个火坑,在火坑上面摆满鲜花,很多庄严之物要你去跳。但问题是你自己要去跳才有办法啊!魔王不能将你推下去,他没有那个能力。所以说,我们内心的魔境消除了,天魔(魔王波旬)自然摧碎,乃至大力鬼神(魔王眷属),它们就褫(夺取)魄逃逝,他的气魄就消灭了,就逃逝了。为什么呢?邪不胜正,你正念真如,你在光明当中,他在黑暗当中,黑暗怎么敢去跟光明抗拒呢!魑魅魍魉更小的鬼神,当然更不敢出声,魔王、大力鬼神,一些诸小鬼神自然消失掉,因为你心中有光明。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所有的功德都不会缺少,都能够俱足,即使是下劣种性二乘之人,也能够在正念真如当中,慢慢增长你的大乘善根,而趋向大般涅槃,永远不会有任何迷惑产生。

  这地方是破除邪见颠倒而增长善根,这是讲到本经的功德。

  劝修护持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假设在末法当中,众生去佛久远,而且自己障深慧浅,这个修行人他不能够完全的通达大乘的一心三观,什么叫做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他不知道,而且他也不能够完全明白佛陀所说的五十种阴魔的法门,在这过程当中哪一个地方有火坑要小心,他也不知道,但是这个人也不简单,他有善根喜欢修学《止观三昧》。但是他对这止观法门不是很清楚,过程当中哪一个要小心他也不知道,汝恐同邪,恐怕会堕入到魔障当中。那怎么办呢?

  佛陀说有一个方法,你既然什么都不知道,就好好的持楞严神咒(长水大师说,持咒心也可以),假设你也没办法持诵怎么办呢?将咒写在禅堂,或带在身上,仗持咒力,因为咒有金刚藏菩萨的加持,魔王也不敢动你。总而言之,如等应当钦奉十方如来真实的教诲,能够究竟修学《首楞严三昧》,这是佛陀最后最圆满的正确的修学轨范。

  这地方是说,我们过去学很多的止观,比方说唯识止观、四念处止观,其实这样的止观都是在枝末上对治烦恼。本经的特点,它是从你烦恼的根本,从你的不生灭心下手,你把烦恼的根斩掉了,你就好处理了,其它那些剩余的势力,你就比较好处理。所以你看天台宗它的十乘观法,第一件事就是真正发心,它那个真正发心,不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这个!它是发起不生灭心。圆教的真正发心是依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它是真实的发起: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这地方真如发心修学,因为我有真如佛性,所以我应该要顺从它,念念顺从真如。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为什么五阴本是妄想呢?

净界法师

    丙二、更断余疑

  到这里佛陀等于讲得差不多了,前面的破妄显真,会四科融七大于一心三昧,把四科融入到一心真如,然后讲到正助二行,二十五圆通,乃至五十种阴魔,整个过程都讲得差不多了,佛陀最后再断除最后剩余的疑惑。

  (分二:丁一、疑问。丁二、答释)

  前面的五十阴魔它本来就分二科(一、正明禅境。二、更断余疑)

  丁一、疑问(分三:戊一、领前法。戊二、腾三问。戊三、总请答)

  戊一、领前法

  阿难尊者领受佛陀所说的五十种阴魔的法门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悔,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

  阿难尊者完全听完佛陀说的五十种阴魔之后,他可以说是非常的欢喜、也非常的受益。所以他以感恩心身业顶礼,而且意业遵奉忆持不失,将整个法门的过程忆持不失。这时在法会当中白告佛陀:

  戊二、腾三问

  腾,生起最后三个疑问

  (分三:己一、问阴本妄想。己二、问并销次第。己三、问诣何为界)

  己一、问阴本妄想

  五阴为什么就是妄想呢?

  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第一问:

  佛陀啊!你在本经当中说五阴的差别相,五种的虚妄相都是我们的妄想所成,但是我亲近您老人家这么久,佛陀讲那么多观念,讲中观讲唯识,佛陀顶多是讲五阴是因缘所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顶多也讲五阴是因缘生啊!怎么说五阴是妄想呢?你过去都没提到这个观念,现在怎么会提到呢?

  己二、问并销次第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第二问:

  五阴要销除的时候是一并,还是要一个一个,先破色阴再破受想行识,是要一个一个销除,还是同时销除?

  己三、问诣何为界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第三问:

  这五阴的相状到底它彼此间的区分是什么?比方说,色阴是从什么到什么?

  比方我们讲净律学佛院,净律学佛院到底从什么范围到什么范围之内都叫净律学佛院?离开这个范围就不是净律学佛院,它有个范围,五阴亦复如是。色阴的范围是什么?受阴的范围是什么?要把界线厘清。

  阿难提出三个问?

  戊三、总请答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佛陀拢总的回答:

  惟愿如来依止心中的大悲心,一方面为了整个法会大众来作清净智慧的依止,更一方面让末法障重的众生为作将来的正法眼藏,一方面加庇当时的众生,一方面加庇来世末法众生。

  丁二、答释 (分二:戊一、正答所问。戊二、结劝传示)

  戊一、正答所问

  (分三:己一、广答阴本妄想。己二、超答诣何为界。己三、追答并销次第)

  己一、广答阴本妄想(分三:庚一、总明。庚二、别示。庚三、结成)

  庚一、总明

  真本无阴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佛陀说:为什么五阴本是妄想呢?

  我们众生本来面目是精真妙明,精纯而不夹杂,真实而不虚妄,而且是俱足无量的功能德用(妙明),俱足无量的智慧德相(本觉),周遍法界(圆净)。我们一念心性俱足这五种的功德,精、真、妙明、本觉、圆净,这五种功德它是一种真实的功德,所以它非留生死及诸尘垢,它不可能永久的停留在生死当中,停留在烦恼尘垢当中,不可能永久的。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所以真实的东西它本来没有五阴的,没有五阴是怎么生起呢?是妄想生起。乃至就是说,不要说五阴,那个五阴它是有相状的,乃至于无相的虚空,都是妄想所生起的。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推论,斯元本觉妙明真精,斯指的是五阴的相状。它的根源就是我们本觉妙明真精当中,妄以发生,一念妄想的启动,才产生这么多依正二报的世界,这种情况就好像演若达多迷头认影。

  佛陀前面说,演若达多他起来的时候,他也不看自己的头,他不摸头,他只看镜子的影像,结果这个镜子很模糊,他看不到头,他就认为他没有头。

  他意思就是说,你不要老是看外面的镜子,你自己摸一摸你就知道了。他只去认应镜中的影像,而不去认他自己的真如本性,影像指的是五阴的假相,而忽略了真如本性。

  迷执故有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事实上五阴的生起是没有原因的,只就是一念的妄想而生起的。佛陀为了要从众生的妄当中,所以安立了因缘。也就是说,佛陀是为实施权,而说因缘法,所以因缘法是为实施权。外道迷于因缘而说自然那更是颠倒,连因缘法都不究竟何况是自然呢!彼无相的虚空尚且是真实的心中一念的妄想所生的,更何况是五阴呢!所以因缘自然这二种教法,都是众生虚妄的计度所产生的,因缘是佛陀的方便教法,但是它是不究竟的,诸法因缘生这一句话是不圆满,应该说:诸法是妄想所生才是比较圆满。诸法是指有漏之法,所以一切都是我们众生妄想之所创造。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

  佛陀为了使令众生知道五阴是虚妄之法,所以只好说五阴是因缘所生之法,这只针对人天二乘根性而说。

  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实际上能生起五阴的妄想根本是无所有的,更何况由妄想所生的因缘之相,更是了不可得。你看五阴是妄想所生,妄想根本就没有原因的,那你说五阴还有呢?

  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何况是那些愚痴的外道,还把它当作自然。

  他意思就是说,连因缘生都不究竟了,何况是自然呢?

  阴本妄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总而言之,从圆满的教法当中,五阴是妄想所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本来的面目是清净的,妄想只是一时的风吹草动!

净界法师

    这观念我们把它作个总结:

  佛陀说法,不是什么人都讲一个法,他是不同人讲不同法。不同法当中有权法跟实法二种差别,权法就是方便,比方有些人他没有大乘善根,他的思考模式一定要产生对立,要嘛就是对,要嘛就是错,那没办法,佛陀只好说诸法因缘生。

  那是怎么回事呢?那是依止虚妄相而说的。

  比方说,你看大海,大海本来很清净,突然间风一吹,撞到石头产生水泡,这个水泡本来是没有,它本来就是一念的妄动才有水泡,但是你跟他讲说没有,他也没办法接受。说:好吧!那就有吧,那这个是什么呢?它是很多因缘嘛!因为有风的因缘,它去撞到石头,所以就变成水泡。

  佛陀在讲因缘法的时候,他是假设很多的因缘而创造的五阴,说因缘生。说:这水泡有没有?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当然是有,不能说没有。这是佛陀依止虚妄相而说法,但是依止真实义来说法的时候,佛陀讲话的口气就不一样,这个水泡本来就没有,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大海哪有水泡呢?佛陀到《楞严经》说水泡是没有的。

  他说:你前面说诸法是因缘生,水泡是因缘生,那是为了方便说。

  所以你要知道究竟义是当体即空,但是方便教法里面说诸法因缘生,到了究竟义是诸法本是本自清净,本来无生。所以诸位要把这二个观念弄清楚,在方便当中,我们安立了因缘生,到究竟义的时候,一切法本自无生,本自清净,本自无生。

  诸位你要知道,到了《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的时候,他就不再讲诸法因缘生,直接从无生当中去建立一切法,直接契入一心真如。因为在因缘生,你顶多破妄你不能显真。你说这个水泡,是由风吹而碰到石头就有这个水泡,你这个讲得很表面,没有把大海的本质讲出来。但是讲诸法无生的时候,就把大海讲出来了,其实你要显真,不是破妄而已,要显真,把真如本性显出来,你才能够直下承当,才能够顺从真如,从真如当中开显无量的妙庄严功德海。

  所以到本经的时候,他不是要你去断恶修善而已,不是这样子那么简单,他要你承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要承当这一件事情。你《楞严经》这一关你没有冲过去,你后面的《法华经》、《华严经》你根本就走不过去,那是要显妙用,你连承当真如你都不敢承当,你怎么修法华三昧、华严三昧?那是要显庄严、显妙用。

  《楞严经》它的观念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告诉你,妄想不是你的主人,它是来挂单的,你不要相信它。说,诶!我烦恼很重。你不能说烦恼代表你阿!那是一时的生灭因缘,不能说你烦恼很重,不然你拿出来看看!所以在《楞严经》当中,佛陀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我们本来的面目是清净的,妄想只是一时的风吹草动,你不要当真,它不真实的。大海当中偶尔生起水泡,它不能代表大海,大海还是大海,这个观念诸位要清楚,你这个观念清楚了,你这《楞严经》就没白学了,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能够承当,对你以后念佛、持咒、修六波罗蜜有很大的加持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阴本是妄想所成——明受阴惟是虚明妄想

净界法师

    辛二、明受阴惟是虚明妄想。

  它也是想像,但是它是虚明,没有像前面那么的坚定,它是一种比较虚妄不实,变化不定的一个想像。

  转想成受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

  正如前面所说的,当我们心中想像自己临于高山之想的时候,我们的身形就会产生一种酸涩的感受出现。你没有真正爬到高山,但是你这么一想,你就会产生这样一种酸涩的感受。

  结示立名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由于我们心中的想像,就会产生感受的生起,而这个感受能够牵动我们的身体感受的自体。也就是说,我们现前不管是顺境中增益的乐受,或者是在逆境当中这种折损的苦受,这二种的感受在我们心中留动奔驰,这就是我们虚明的第二妄想。

  前面的色身是可以去碰得到的,身体可以碰到,耳朵可以听到音声,眼睛可以看得到的,见闻嗅尝觉,五根都是可以接触的。但是这个想像就是完全是一种比较不是那么明确的一个物质存在,因为你感受变来变去的,一下觉得快乐,一下觉得痛苦。所以它本质是妄想,是比较虚明的,是种变化多端的想像,创造我们一时的感受。前面是一个长时间的想像,我们想像有二种,一种是你经常这样想的,长时间的想像会影响到你来生的正报依报,但是你偶尔打打妄想,这个一时的想像会影响到你来生很多的感受。比方说,有些人吃榴梿,他一吃榴梿,他就产生乐受,有些人一吃榴梿就很痛苦。榴梿它本质没有快乐痛苦,就是完全你想像出来的,你认为它好你就很快乐,你觉得它不好,你就很痛苦。物质本身不能创造快乐与痛苦,是你的想像自己创造自己快乐,也创造自己的痛苦,但是这种感受是比较虚明的,比较变化多端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要坚持真如,妄想自然消失掉!

净界法师

甲二、成就三不 (不迷、不取、不动)

  成就三不,你不是安住就没事的,五阴身心它可不会放过我们的。因为过去我们跟它打成一片,太熟悉了,你对治它,它肯定要反弹的,真妄交攻,所以才会有五十种阴魔。那怎么办呢?你不要乱动,不迷、不取、不动。你不要乱动它就消失掉,你一乱动你就完了,五阴的魔境要的就是你乱动,一念妄动全体残。那怎么不乱动呢?

  客不成害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然彼诸魔,魔从二方面来说:第一个是什么?你的冤亲债主,他不会放过你,过去生我们对不起他,你现在想要往生净土,他不同意的,这是一种魔障,冤亲债主。

  第二、大力鬼神,魔王当然不会亲自找你,他根本不把我们当一回事,他派他的大力鬼神来干扰你就够了。

  这二种人看到你在那个地方念佛要求生净土,他的心情大怒,非常生气。但是有一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他生气是他生气,彼尘劳内,我妙觉中。他安住在一种生灭颠倒的妄想当中,我们安住在清净的妙觉心中,咱们二个是不同的道路啊!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这地方讲出一个譬喻:如风吹光,如刀断水。第一个、风跟光的譬喻,你看风吹来吹去,光明会动摇吗?当然光明不会动摇嘛!如刀断水,刀可以把水断掉吗?断不了。

  所以说,真跟妄是不能够接触的,它活在妄想,你活在真心,这二个是二码子事。

  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

  这又讲到另外一件事情,不但是各走各的,而且还邪不胜正。怎么说呢?

  佛陀说,我们修止观的人就像热汤一样,魔王冤亲债主活在妄想当中,他就如冷坚冰。诸位你想想看,是坚冰把热汤消灭,还是热汤把坚冰消灭?当然是热汤把坚冰消灭,我是热汤,你靠近我,你就融化,这是邪不胜正的道理。

  所以徒恃神力,但为其客,魔王冤亲债主在那个地方很生气,但是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他只是客人,客人就是他没办法主导我们,真如本性充满了正气,活在妄想是幽暗之气,他怎么能够干扰你呢?但是他不能干扰我们,的确我们看到很多人,被魔境一干扰的时候都退转,这怎么回事?

  迷乱由主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原来不是冤亲债主破坏我们的戒定慧,会成就破乱戒定慧是我们的主人,迷惑颠倒,客人才有机可乘。你自己颠倒,你不坚持真如,你从真如当中退出来活在妄想,他才有办法对治你的。

  我们在正念真如的时候,活在光明当中,黑暗不敢靠近,但是你一离开光明,黑暗就进来了。你不能离开三宝,离开三宝你就完了!你说,修行很辛苦啊!你不修行你更糟糕,问题在这里,不是说修行很辛苦,你难道还有其它选择吗?

  你修行这个光明是把你保护住,外面很多魔王恨不得你赶快出去,你一退转,魔王就把你抓住,等你很久了!

  所以主人,你不能迷惑啊!你一迷惑,你的光明消失了,魔王就有机可乘,所以我们自己是自己伤害自己才有办法。

  悟则必胜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所以我们在面对魔境的时候,你肯定在修学过程当中打了妄想。没关系!赶快把正念再提起来,安住在禅那当中,安住在真如心中,只要我们的心中保持一念的觉悟而没有迷惑,魔王是无奈如何的!

  前面说过,他活在妄想,你活在真如,他是黑暗,你是光明,他怎么拿你有办法呢?

  所以我们不断的坚持真如,五阴的魔境慢慢慢慢就被光明所消失了,魔境都是属于幽暗之气,我们真如是属于光明之气,所以时间久了自然自动消失,它怎么敢留下来破乱你的禅定呢?

  我们会被魔境所干扰表示你没有坚持光明。很多人说,为什么有黑暗?因为你没有坚持光明,你坚持光明,黑暗就消失掉。我们打佛七的时候也是这样,你看有些人念佛的时候,念了三天,诶他就上路了!佛号念得非常好,有些人念了三天,心都还是乱七八糟。

  你说:我妄想很重。这不是理由,这跟妄想重不重没有关系,每一个人来打佛七妄想都很重,哪一个人妄想不重啊?关键是你要不要坚持佛号,不是说妄想重不重,你坚持佛号,佛号是清水珠,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你坚持佛号,妄想就消失了。所以打佛七,看谁能够上路就是谁对佛号的坚持,谁对佛号的皈依心强,谁就上去了。真如本性的道理也是这样,你要坚持真如,妄想自然消失掉,不过那一分的坚持是来自于胜解,你要如实的了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怎么用二十五圆通来配合我们的修行?

净界法师

 学员:师父慈悲,请问那个在《楞严经》里面,二十五位菩萨有介绍他们的修行,他们是怎么修行成就圆通的。那我的问题就是想问师父说,那我们可不可以用《楞严经》,这怎么用《楞严经》,去调伏我们自己的妄心,让我们可以回到比较清净的本性?

  师父:ok!好的!好的!《楞严经》它是这样,我们净土宗,《楞严经》它主要是正念真如,它就是在回到自己的清净心。但是它回家的道路呢,它开出二十五条,你可以从眼根回家,你可以从耳根回家,当然我们比较喜欢耳根,就是因为耳根它的功能比较强大,就是反闻闻自性。

  就是你为什么能够听得到声音,我们以前是循声故流转,我们耳根是向外攀缘,所以流转,现在是逆向操作,就是你这个听到音声的功能,那个明了性,你从什么地方来,一直找,找到最后,喔!原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楞严经》它二十五圆通,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其实都是回家的路,只是它选择的路不一样,它意思就是说你都可以选择。不过当然《楞严经》,我们就不采用它二十五这个圆通,不采用,我们只取用它的道理。因为我们的所缘境只有一个佛号,因为它的所缘境不一样,它的耳根它的所缘境,就是专门听那个耳根那个闻性,眼根叫见性。

  所以一般来说所缘境要固定,但是你可以用它的道理,那个正念真如的道理,本来无一物的道理,这个道理对我们来说,有安住的作用。但是他的过程我们不用,他的过程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是忆佛念佛,所缘境不同。但是,我们用它那个思考模式来调伏,我们引用它的道理,但是我们不引用它们那个所缘境。

  你学少林派的武功,他学武当派的武功,对不对。你打少林派有少林派的拳法,武当派有武当派的打法,你不能学他的,因为他那个招式起式就不一样。但是你可以学学武当派那个武功,它那个道理,那个道。它一定有个道理,他这个打法打出来之前,有些人是属于刚的,有些人是柔的,他太极拳是柔式的,以柔克刚的,它一定有一个道理,在摄持这个拳法的。

  那么你打少林寺的,你就你不可能去学武当派的打法,因为这两个打法招式不一样。但是你可以参考武当派的道理,来加强你少林派的拳法,这样懂吗,这样比喻可以清楚吗?这系统不一样啊,比如这个苹果的跟三星的系统就不一样。

  学员: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他不是…怎么说?

  师父:他是走自力法门的,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诸位很多人以为说跟念佛一样。诸位,你要知道喔,来,我告诉你,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有两个,一个能念的,能听的是耳根,对不对,你听到,能听的耳根。第二个,你所听的佛号,净土宗它关键在听到,你所听的佛号,注意在那个音声,因为它代表佛陀。

  它只是用音声带动你的耳根,它重点在于我为什么能够听到音声,(学员问:就是观无生?)是的,是的,两条路不一样,一个是注意那个所听的佛号,一个是注意那个能听的耳根,这两条路不一样。

  学员:但是,但是如果我们是要回家的时候,不是要用这个耳根吗,都摄六根就是要在……

  师父:但是问题是你没有用耳根,你回不了家,关键在这里。这就路还家,你当初流转的时候,是本来是清净心,对不对?然后就从六根里面跑出来嘛,那你要回到家,你要照原路回去,这是为什么说你要就路还家。你当初离家出走的时候,是从心里面,从六根里面离家出走的,现在你回家也要透过六根回家,叫就路还家,找到你原来的路回去

  学员:好!谢谢,我回家,我回去想一下。

  师父:诸位,你在修行的时候,你要注意,圆修跟杂修不一样,题目不能换,所缘境不能换。对净土法门的阿弥陀佛的音声,不能换。但是你可以参考,有些道理对你调伏引导,我们今天身为是一个少林寺,假设是少林寺的弟子,我们只有打自己的拳法,但是你可以参考武当派、峨嵋派,他们的这些好的道理,会充实我们这个少林寺的打法,这个叫做圆修。

  题目没有换,所缘境没有换,目标没有换,但是引用别人的道理,来做一些调伏跟引导。如果你连题目都换了,那叫杂修,那就不对了。我个人是这样想的,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你最好把净土的东西先学一学,学个三年,再来看其他的,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我不建议你看太多东西,因为你的根本法宝要先建立起来。

  佛教的法门真的是各有各的方向,各有各的路头,真的,每一个所缘境都不一样,过程不一样。所以我会建议初学者,加以保护,少看其他的东西。先把净土的皈依的心,先建立起来,好,你可能花三年或者五年,你对阿弥陀佛的佛号,对净土的功德一心归命了。这个时候我会建议你,你要慢慢学习其他东西,充实你的养分,你可以广学。

  在不影响你一心归命的情况之下,你慢慢学习天台的止观、唯识的止观,他们的操作各有各的好处,对你调伏烦恼很有帮助的,你一用你就马上知道,这个方法非常好的。但是你调伏以后,它不会影响你对佛号的皈依,对佛号更皈依了。

  所以初学者要专,这个就跟种树的道理一样,先把这个枝干种起来,再求它的茂盛。初学者你学太杂,我不认为这样是好的,不好,因为你不知道,你该走哪条路了,太多选择了。但是你对佛号已经建立信仰的,你还闭门造车,那你就吃亏了。

  佛陀讲那么多东西,对你帮助了很多,你不要去拒绝佛陀开的药,你只要对你往生有帮助,你都可以拿来用,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是这一个道理,就看你的次第。

  所以你看蕅益大师,他提出的专修、提出圆修专修适合初学者,你完全对阿弥陀佛信心具足了,你这个佛号操作了已经到一定的水平了,你可以广学。适当的学习,怎么调伏自己,怎么引导自己,怎么跟自己沟通,你这个佛号会念得更好,就是助行,就变成正助二行,圆修。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