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观经精华导读】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

第一个正念真如,第二个顺从本愿,缺一不可!(二)

净界法师

  等我们讲到其中下品上生时,你就会发觉:这个人造了这么重的恶业,为什么他的生命,在临终关键时刻,还能产生反转?因为这个人大乘善根强,尤其是理观强,过去生有理观的智慧,当然包括事相的忏悔,理观、事修具足。然而,我们看整个从上品到中品到下品往生者,第一个你的大乘善根要强,第二个净土的善根这个也是不可缺。所谓净土的善根如果以善导大师的解释,是最为精简。善导大师说:一个具有净土善根的人,必须要具足两种思想:

  第一个、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因为修净土的目的是要皈依阿弥陀佛,所以你要相信你自己没有能力来处理生死问题,你没有能力。如果你自己可以依止戒定慧的止观,来证得空性、来了生脱死,既然你自己有能力办到,那阿弥陀佛在你的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是不是可有可无?有祂也可以、没有祂也可以,那你对祂就不能叫做百分之百的皈依。所以在修皈依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深信你对于生死轮回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是第一个思想。

  一个人最重要是:了解自己,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好比说:我今生造了很多的善业、我拜佛的时候很虔诚、我听经的时候很法喜,那只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那是阿赖耶识里面最好的种子。但是你没看到你阿赖耶识当中,还有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在那个地方睡眠还没有活动。所以在修皈依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相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这是第一个思想。

  第二个、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如果说我自己没有能力,那怎么办?谁来救我?阿弥陀佛一定有足够的能力来救拔我!所以这个地方,善导大师解释皈依,他强调了四个字,就是──无疑无虑。

  我们怎么判断我这个人具足净土善根?我自己可以自认说净土善根具足吗?修得好不好这是其次,起码要善根具足,以善导大师的标准是说,你对弥陀的本愿功德要能顺从,也就是顺从本愿。什么叫顺从本愿?就是当你把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心中必须有两种心态要现前:

  第一个无疑。没有任何的怀疑,如果你说:我业障这么重,有没有可能往生?那你净土善根不具足,只要动这个念头就不具足了,因为你假设阿弥陀佛不能救拔你。

  第二个无虑。当你的心进入弥陀的名号时,你就跟阿弥陀佛打成一片,就不能起任何念头了,所有的忧虑、疑惑,通通要放下。因为你相信阿弥陀佛会帮你处理到最好的境界,就是印光大师常说的:即凡夫心,投佛觉海。

  你必须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投入到弥陀的本愿当中,也就是说你跟阿弥陀佛是一体的,这才叫做顺从本愿─自我身心世界都消失了,完全投入到弥陀本愿当中。

  当然,古德把善导大师这种顺从本愿的思想,后来也延伸到生活上,不但是念佛,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了顺境,要观想弥陀本愿之摄受;遇到了逆境,也是观想是阿弥陀佛对我的考验、也是弥陀本愿摄受,因为你的生命跟弥陀本愿已经融合一体了,所以生命的顺逆境对你来说都是: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就像草木对于上天一样,打雷、下雨都好,各种威爱通通都是上天的恩泽。

  其实大乘的善根,并不强调你念佛念多少,而是你的智慧抉择。所以往生的人,这两个善根都要具足,第一个正念真如,第二个顺从本愿,缺一不可。那么,这两种善根跟智慧都有关系,这是你多生多劫熏习所栽培成的,这是往生的正因。我们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是大乘善根,一向专念就是顺从本愿─净土的善根。

  其次,往生的助缘:这个就影响到你品位的高下,前面是往生的正因,这是品位的高下,就是本经所说的净业三福,关于你的福德资粮。前面讲善根,这是讲福德,是修人天的福德、二乘的福德,乃至于大乘的福德,从福德的优劣当中,去判定你往生的阶位。以善根为正因,以福德为助缘──这样就可以把整个三辈、九品的差别,整个融通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十五——中品生观之中品上生(一)

净界法师

   第十五观的中品生观,有三科:第一个中品上生、第二个中品中生、第三个中品下生。先看第一个中品上生:

  标名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

  什么是中品上生?中品上生的人,以善导大师的判教,认为他这个是遇小凡夫。就是说他虽然过去生有大乘善根,但是他今生遇到的善知识、遇到的法是小乘法。可能生长在泰国、斯里兰卡、或者生长在台湾,但是他接触到的善知识是偏修小乘的,所以他表现出来是小乘的修行,但他本身却是具足大乘的善根。

  我们看他因地的修学:

  正示:

  正明生因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有在家居士,修持五戒、或者是定期受持八关斋戒,也可能修行诸戒,这个是出家之后受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的出家戒法叫修行诸戒。在这持戒过程当中,不造五逆、无众过患,没有造重大的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种五逆的重罪,也没有破杀、盗、淫、妄这种重大的过失,那么以此持戒的善根,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中品上生的人,从经文来看,是以持戒作为他主修的功德。但是智者大师有不同的看法,他说:我们从果来推他的因,中品上生的人往生之后,阿弥陀佛一说法,他当下即证得阿罗汉果,由此看来,这个人除了持戒以外,应该兼修理观,否则不可能马上证得四果。

  你看中品中生才证得初果,那他为什么马上就证得四果,因为他有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这是属于事相的厌离;那么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无常、无我是理观。所以这个人平常除了持戒之外,对于身心世界的无常无我的观察,应该是很熟悉的。为什么?因为你看他能够顿证阿罗汉,没有经过初果、二果、三果的次第,一下子从凡夫地证得阿罗汉果,这个人理观很强,才能够达到这种顿超的效果。所以从果推因,应该是持戒,也兼修无常、无我的观照。

  再看他临终的状态,经文:

  所感圣缘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那么到他临命终的时候、死亡到来的时候,他看到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现前围绕。因为他平常好乐修小乘法,所以临终的时候不是看到菩萨,是看到出家的比丘僧众现前,放出金色的光明来照耀行者,放光有消业障、开导安慰的意思;而且为他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也赞叹出家之行,能离众苦得乐。

  我们看中品上生者,佛陀并没有说这个人是在家、或是出家,因为他受持五戒,那就是在家了。但是即便这个人是在家,他的内心是好乐出离的,所以临终的时候,佛陀顺他的习性,来赞叹出家之法。因为在家有很多苦恼事,所以赞叹出家能得种种的寂静安乐。

  舍报往生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修行者临终的时候,看到阿弥陀佛跟诸比丘现前,又说苦空无常的道理、赞叹出家的清净法,他内心生大欢喜。为什么会欢喜?因为顺他过去修行的习性。这时候他就自觉己身坐在莲华台上,由于感恩弥陀的摄受,于是就长跪合掌顶礼阿弥陀佛,拜下去,头还没抬起来,一下子就从娑婆世界的莲华,屈伸臂顷到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往生极乐世界了。

  我们看上品往生的人,临终所见的景象和所听到的法,跟中品不太一样。上品的,是见到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海会众菩萨,都是见到大菩萨,无量光、无量寿的大菩萨现前,为他说大乘法门。但是中品的人,他看到的是声闻的比丘僧,而且演说的是属于苦空、无常、无我的厌离法。从这里就看得出来,平常内心所接触的法是不同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十五——中品生观之中品上生(二)

净界法师

    看最后的结果:

  华开迟疾

    莲华寻开。

  那么他到了极乐世界之后,莲华就开了。

  莲华的开合除了善根之外,我们看后文的意思,跟你的业障也有关系,业障愈重的人,他莲华要开相对要慢一点。那么这个人持戒清净,而且声闻的二乘的善根又很强,不但持戒又修理观,所以他一到之后,莲华马上打开,因为他没什么障碍。

  打开之后他看到什么呢?

  华开得益

    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闻众音声,他听到有情、无情说法,是说什么法呢?赞叹四谛法门─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其实四谛法是通大小乘的,但是这个地方的四谛,从义理上判定应该偏重于小乘的四谛,也就是以苦谛为中心思想。这个人听到四谛法门之后,应时即得阿罗汉道。这不容易!从一个生死凡夫华开见佛,当下即证得四果阿罗汉,而且还是我们一般说的大阿罗汉──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

  阿罗汉有两种:一种是慧解脱的。他的无常无我智慧高,但是禅定薄弱,没有禅定就不能有神通力、不能有自在力,就没有所谓的三明、六通、八解脱。第二种叫具解脱,他不但成就了阿罗汉,还有种种的神通三昧、种种的解脱功德。我们一般叫做大阿罗汉,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

  所谓三明、六通,我们先讲通跟明。事实上通跟明有很多类似,但是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智度论》上说,譬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跟漏尽通。他说:神通是─知其相,明是─知其因缘。所以三明就是从六通当中提出三个:天眼明知道未来、宿命明知道过去、漏尽明知道现在。

  神通是共外道的,但是这个明只有佛弟子圣人才有。比方说外道修禅定,他在禅定当中,特别在四禅当中生起了神通,看到一只牛生天了,所以神通是知其相,但是他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就虚妄的解读说,因为它做牛,因为牛的因缘而生天了;或者说看到一只狗生天了,他认为因为狗的行为而使令它生天了。所以外道有所谓的不正确的戒,叫持牛戒、持狗戒;向牛学习,牛在地上爬、我也在地上爬,牛吃草、我也吃草,为什么?为了生天,这就是被神通所误导。但是一个阿罗汉如果看到牛生天、狗生天,他会知道它的因缘──这只牛是因为它前生有善业,牛的果报结束以后,它的善业起现行所以生天了。这个三明,就是在神通的过程当中,多了一种缘起的智慧叫做明。

  当然三明、六通都必须要得到四禅才能够成就的。那么八解脱就不是一般的神通了,他在四禅八定跟九次第定的灭尽定当中扣掉三禅,也就是从初禅、二禅、四禅里面去修不净、苦、无常、无我,来消灭这些比较粗显的欲望。

  那为什么四禅当中要把三禅拣别掉呢?因为三禅离喜妙乐地,身心的快乐太过强烈,在三界当中身心最快乐的是三禅,而这种离喜妙乐,乐受的干扰,使令这个人没办法修习止观,所以是在初禅、二禅、四禅这三个当中,修习四念处。脱离这种比较粗显的欲望快乐,后面的四个就是修四空定,从四空定当中去摆脱微细的、这种禅定的执着。一个是三禅、一个是四空、然后再加上灭尽定,在灭尽定的时候,想、受灭无为,就远离三界的一切思虑,一切的妄想都停止了。所以八解脱是从四禅八定跟灭尽定当中,去修习四念处、去消灭三界的染着这叫八解脱─即八种背弃舍除三界烦恼系缚的禅定。

总结

    是名中品上生者。

  最后作一个总结:中品上生的人,他的修行特点就是声闻的种性、善根很强,声闻人对人生的四种体验──苦、集、灭、道,尤其对于苦谛有很深刻的感受,可能是今生的逆境太多、也可能是过去生的止观修学,总而言之他的出离心很强,所谓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认为生命没有什么价值,有很强的出离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在西方极乐世界怎么还会证得阿罗汉果?

净界法师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了解声闻人的个性,看他的思考模式: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大阿罗汉叫憍梵波提,翻成中文叫牛呞─牛呞尊者。为什么叫牛呞?因为他过去生是一位出家众,当小沙弥的时候,讥嫌一个老比丘,说他吃饭的时候像牛在吃草,这位老比丘就很紧张跟他说:某某人,你这样讥嫌我是不对的!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我是一个圣人,你这样讥嫌我,你有大过失!小沙弥听了就赶紧跟他忏悔,忏悔之后免除了地狱的果报,但是还是堕入到牛身,因为多生做牛,从牛身跳脱出来还有牛的这种余报,所以嘴巴长的有点像牛。

  那么如果他是凡夫也就算了,后来也证得阿罗汉果,佛陀跟他说:你是一个阿罗汉,你这样的姿态众生看了可能会讥嫌你,会造罪业而堕落。所以佛陀就叫牛呞尊者到天上去受供,不要在人间托钵,因为天人都有神通,一看到他就知道是阿罗汉,不敢讥嫌他,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憍梵波提尊者大都是在天上的。

  佛灭度之后,整个僧团一片混乱,那个时候佛陀两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已经灭度了,所以赶紧把迦叶尊者找回来。因为迦叶尊者喜欢修苦行,总是离开僧团到坟墓的地方修无常、无我观,所以请迦叶尊者赶紧回来主持僧团的事情。

  这当中有二件重要的大事:第一个佛陀灭度之后,佛陀的舍利子要怎么分配?更重要的是佛陀的法,要怎么样来作整理?就是所谓的结集。后来他就召集了五百个罗汉,来结集三藏教法。

  迦叶尊者在召集结集之前,就把经常亲近佛陀说法的大阿罗汉通通找回来,这个时候迦叶尊者就想到了憍梵波提尊者,就派一个人到天上去把尊者请回来。那么侍者到了天上就跟尊者顶礼说:迦叶尊者要我来说佛灭度了,请你老人家下来参加结集,把佛陀一生的教法,做一个整理流通后世。憍梵波提当下就讲了一首竭,他说:

  憍梵波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

  意思是说:我憍梵波提至诚顶礼这些尊贵的大阿罗汉,你们发心要来结集佛陀的教法,但是佛陀灭度后,我的心情是不想留在人世间,就像小象永远跟着大象,如大象去象子随一样。

  对于阿罗汉,你不能说阿罗汉没有慈悲心,不可以这样讲。阿罗汉如果你有苦恼的事请求他,他也会帮助你。但是阿罗汉有什么问题呢?宗喀巴大师说:声闻人缺乏一种增上意乐。宗大师说慈悲心跟菩提心差别在哪里?你看阿罗汉也有慈悲心,就像诸天、大梵天要修慈悲喜舍才能够生梵天,他在禅定当中没有慈悲喜舍,他就生不了大梵天。他看到众生的苦恼,也有慈悲心,但是他没有一种愿望──没有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其实,我们的菩萨道,应该是从慈悲心提升到愿力─发愿,也就是抱着舍我其谁的态度──如果不是我做,没有人可以做!所以阿罗汉不是没有慈悲心,而是缺乏一种愿力,所以他就走了─如大象去象子随。

  那么这个地方,智者大师提出了一个疑问说:九品往生都是大乘种性的,怎么这个人是一个声闻人,还证得阿罗汉果?智者大师自己回答说,声闻人有两种:

  一种人叫定性声闻:就是一路以来都是修学小乘的,这种人当然不可能往生,因为净土法门阿弥陀佛国土不摄受小乘人,二乘种不生。

  第二种是退大取小的声闻:是说这个人过去生曾经修学过大乘佛法,但是今生没有遇到大乘佛法的教育,可能遇到了小乘的教法,所以才退大取小,是大乘善根暂时隐没了。所以他修学小乘之后,到了极乐世界,因为退大既久、习小功深,就是大乘善根已经很久没有熏习了,而小乘善根熏习了几十年,善根很强,所以佛陀随其习,先说小乘法且令证果──佛陀先讲四谛法,姑且先让他证得阿罗汉果,但是这种人是有大乘善根的声闻人,所以也算是大乘人,是这个意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十六观之十五——中品生观之中品中生(一)

净界法师

    再看第二段:中品中生,这个也是属于声闻的善根。

  标名

    中品中生者。

  正示:

  正明生因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

  我们看中品中生的人,平常是怎么修行:若就是最少可能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或者一日一夜受持出家的沙弥十戒、乃至一日一夜受持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而且在受持戒法的时候,轻重等持、威仪无缺。那么他把持戒的功德,至心发愿求生安乐国,所以他是以持戒的这种功德香,来熏习他的身口意三业。

  那么,这个人跟中品上生有二个差别:

  第一个,他的持戒时间短。他是短时间的持戒,可能是因为学佛比较晚、寿命比较短,也可能在持戒过程中,因缘不具足就舍戒了。但是至少他在持戒的过程当中,他是威仪无缺。这是第一个持戒时间短,前面中品上生是尽形寿持戒,时间有长短的差别。

  第二个,古德的批注上说,这个人是属于钝根人,不像前面是利根人。也就是他在持戒的事修过程中,缺乏无常、无我的理观,所以见到阿弥陀佛之后只证得初果,看得出这个人理观较薄弱。

  这是中品上生、中品中生,这两种念佛人的差别:第一个理观薄弱,第二个持戒的时间短。但是这个人的净土善根一点都没有缺乏,他也是至心发愿求生极乐国,也是顺从本愿求生净土。我们看这个人临命终是怎么往生的:

  所感圣缘

    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如此行者,除了持戒,也发愿求生净土,以这两种善根功德,临命终时,见到阿弥陀佛与诸眷属;这里的眷属从义判应该也是比丘僧;放金色光来照耀行者身上,而且手持七宝莲华至行者的面前。因为他临终的时候,也是看到阿弥陀佛与诸位比丘僧现前,由此可以判定这个人,也是属于今生熏习小乘善根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净界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中,有讲到往生的因缘──不可以少善根、福德这两种因缘得生彼国。那么我们看本经的九品往生,它所强调的善根,是有两种善根:

  第一个是大乘的善根,特别是一种摩诃般若波罗蜜──正念真如的善根。在临终的时候,你能够万缘放下,忆念真如本性,这是第一种善根。第二种善根当然就是净土的善根,当你把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对阿弥陀佛无疑无虑,心中没有任何的怀疑、没有任何的忧虑,心与弥陀本愿完全打成一片,这叫顺从本愿。

  这两种善根是往生的必要条件,缺一绝不可能。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没有大乘善根不可能往生的,因为净土法门不摄受人天种性、也不摄受二乘人,它只摄受大乘善根人,当然也要具足净土的善根,两个都要具足。

  其次是福德资粮。佛法善业的修学包括:人天的善业、二乘的善业,就是经文所说中品往生的──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些慈善事业等等。那么,大乘的善业,当然就是读诵大乘经典、修六波罗蜜等等,这就影响到你品位的高下,也就是说:你的福德资粮越殊胜,往生的品位就越高,见到阿弥陀佛之后成就越快。

  至于善导大师对于九品的看法,有一句话很重要,他说──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意思是说,其实九品往生者,通通都是大乘善根的人、都是大乘的佛弟子,因为今生所遇到的缘不同,有些人遇到大乘佛法,大乘的善根起现行,也就上品往生;有些人刚学佛的时候,遇到声闻的善知识,所以变成中品往生;有些人学佛以后,遇不到善知识,可能造了恶业、回心念佛,成就下品往生。只是遇缘有异,所以造成了九品差别,但是论其根本,其实都是──大乘善根人,是这个意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