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观之十四——上品生观之上品下生
净界法师
壬三、上品下生观
标名
上品下生者。
正示:
正明生因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基本上,上品生的行者,他的大乘善根都很强,就像善导大师说的:都是大乘的凡夫。那么他能够相信善恶的因果,而且对大乘佛法也有基本的信心,决不毁谤,但发无上道心,就是发了无上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国,有这种往生的愿力。
所感圣缘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这个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诸菩萨,手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前来迎接此人。前面上品中生一千尊化佛,所以这个菩萨的资粮力、福德力、智慧力,相对来说,跟上品中生又差一些。这五百尊化佛,同时伸手接引他,都赞叹他说:法子啊!你现在身口意清净了,而且又发无上道心,所以我来迎接你!
我们看上品下生他的因地──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上品中生虽然不能广泛的修习大乘经典,但是他善解义趣,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可见得上品中生的理观─我空、法空的真如观很强。但是上品下生,主要靠事相,理观薄弱,事修强,就是修学事相波罗蜜这一类功德。
舍报往生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华开迟疾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
行者临终的时候,见到西方三圣与化佛现前来迎接,他就自觉自身坐在金莲华上,坐好以后,华就合起来,追随弥陀世尊之后,即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经过了一日一夜,莲华才开。
华开得益
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
这个行者,在极乐世界须经七天,才能见到阿弥陀佛。虽见佛身,但对于佛身的八万四千相好,并不能够很清楚的看见,一直要到三七日之后,才能够清楚分明的看到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而且听闻有情、无情皆来演说妙法,这是须经过三七日后,才能见佛闻法。
他方得益
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总结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行者开始听闻佛法之后,证到什么果位并没有讲,当然他的果报体有五种神通,便能自在游历十方世界、供养十方诸佛;于十方诸佛前,听闻大乘的妙法,经过三小劫的时间,得百法明门。百法明门就是把一切的百法──无量的法门,会归到明─我空、法空的真理,叫做明。换言之,他能够从假入空,把一切百法的假相,会归到法空、我空的真理而成就初地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总结前面这三个,叫做上辈往生。
我们可以从经文来了解,能不能往生,跟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有直接关系。至于往生之后,什么时候见佛?什么时候华开?华开以后成就什么果位?那就靠你的资粮力了,也就是你在娑婆世界栽培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情况。
关于品位的差别,我们依古德的批注,可以归纳成三种:
第一个、临终接引的景象不同。好比临终的时候,从你所看到的莲华座,大概就知道是什么品位──上品上生当然是金刚台,然后是紫金台、金莲华等等,莲华的高下有一些差别。
第二个、到了极乐世界,华开的时间不同。什么时候才华开?有的是完全没有合起来直接到极乐世界、有的是经宿、有的是经一日一夜;品位不同的往生者,其所乘莲华开花的时间有早晚之差异。
第三个、悟道的时间有不同。华开之后,见到阿弥陀佛为你说法,什么时候成就无生法忍、甚至于中品的是先成就阿罗汉果,这跟你宿世所栽培的善根,的确有关系。我们看上品上生和上品中生的人,理观都比较强,对道理的体验很深刻、透彻。上品下生的就比较偏事修,愿力强─但发无上道心,虽然理观弱,但是他的愿力强,当然也因为具足大乘善根,所以才能入上品。那么中品生以下,大乘善根就更薄弱了。所以悟道有迟缓与迅速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