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第二十二、菩萨一生补处愿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叫“菩萨一生补处愿”或“圆成普贤之德愿”。
愿的大意是:法藏菩萨看到有些国土的菩萨行菩提道,需要经历多劫,而且只有逐地地渐进,又有住于七地沉空之难,或者虽做种种佛事,化现的事业不自在,有很多障碍。为此兴起悲愿,使一切净土菩萨都能超越诸位,速证一生补处,现前修习普贤行愿,无论是自利或他利功德,都能自在无碍地成就。这就是弥陀悲愿的所在。

这一愿里有三层内容:一、“他方菩萨来生,究竟必至一生补处”,这是以弥陀本愿加持菩萨,使他决定修到一生补处地位;二、从“除其本愿”到“无上正真之道”之间,是说得到弥陀本愿加被,而能自在所化;三、“超出常伦”等一句,是说现起还相所得的利益。

一、弥陀本愿加持往生菩萨,决定到达一生补处

经文上讲的“他方佛土诸菩萨众”,实际是指西方净土的一切菩萨,唐译里说:“于彼国中所有菩萨。”《阿弥陀经》也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所谓“一生补处”,就是像弥勒菩萨那样一生就候补佛位。因为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破,所以叫“一生”。这一品最细的无明,势力最大,只有金刚智慧才能破除,而一破除就证到佛位,所以叫“一生补处”。

二、净土菩萨得弥陀本愿加持,而能自在所化

1、解释“除其本愿,自在所化”

前面讲到往生的菩萨都一定修到一生补处。接着“除其本愿”这四个字是指还有一类菩萨,不处在一生补处地位,自己想处在下位利益众生。在宋译里讲到现在和未来的一切菩萨,一往生就能证到无上菩提,这叫做“一生补处”。如果有菩萨以本愿力而入在生死界中,作狮子吼利益有情,我使他随意而作佛事,这就是“自在所化”的意思。所以“除其本愿”是指净土菩萨如果不想住在一生补处地位,而愿意处在下地普度众生、普作佛事,佛也以神力加持他,使他如愿以偿。所以宋译说:“我令随意而作佛事。”从这句话看出,净土菩萨能做到自在地教化众生,是因为得到了弥陀愿海的加持。

《往生论注》里说,净土的回向有往相和还相两种。往相的回向是指:我和一切众生同生阿弥陀佛的国土;还相的回向是指:往生成就之后,立即回入十方世界,普度众生。“自在所化”,指菩萨教化众生,像观音菩萨那样普门示现。随众生的欲乐,应以何身得度,就现何身而为说法,这叫“自在而化”。

2、总说菩萨成就三种精进

就这一类以还相入教化地的菩萨,“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这是总说菩萨的功德,也是弥陀愿海加被的结果。
“为众生故”是总的前提,是指自己入了涅槃境地,由大悲起用而自然化现十方。是为众生的缘故,示现种种应化身,并宣说无量佛法。“为众生故”是总的前提。后三句是菩萨实证的功德。也就是真实成就了三种精进——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和饶益有情精进。“被弘誓铠”是披甲精进;“积累德本”是摄善法精进;“度脱一切”是饶益有情精进。

《瑜伽师地论》里说到,诸菩萨在发起加行精进之前,心力勇悍,首先披上誓愿铠甲:如果我为解除一个有情的苦难,需要以一千大劫为一昼夜住在地狱中,像这样,经极漫长的时间才证得菩提,假使比这个时间还要漫长百千俱胝倍,才证得菩提,我的勇悍也不会退缩。如果能这样披上坚固誓愿铠甲,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退心。

“摄善法精进”指的是在一切善法上精进,比如为圆满布施度而加行,直到圆满成就了布施度为止。所以,摄善法精进,就是为了成满一切内心的功德,任何善法都勇猛精进地去行持,都使它圆满完成。唯有这种精进,才成为能修证、能成就菩萨一切善法的最胜因缘。

“饶益有情精进”就是对于《菩萨戒品》所说十一种饶益有情事业,都精进地行持。

“被弘誓铠”是一个比喻。“铠”是指古代战争中,在对敌作战时要披上铠甲,它是钢铁所成,能保护身体,不被刀剑所伤。比喻菩萨回入生死界、降伏魔军的时候,以坚固誓愿作为铠甲,这个誓愿比金石还坚固,因此入在生死里不会被烦恼和外魔所伤,不会退转。这样以大愿的威力,确实是恒时在众生界中顺应众生的因缘,永无疲厌地做教化事业。以自己积功累德为根本,叫“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以内在具足功德,就能摄化和度脱一切众生。所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是要有内在真实的修证,有功德庄严;“度脱一切”是内在有修证,自然起度生的大用。

3、进一步分说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如来”,这一句是说极乐世界菩萨的摄善法精进。是指由供养十方诸佛,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而开导教化无量众生,把众生一一安立在无上正道中。弥陀愿海恒时加持净土菩萨,圆满这广大的普贤行愿。

这也就是《往生论注》所说,成就菩萨庄严四种功德。“游诸佛国”等,就是论注所说,菩萨得到报生三昧(果报所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够一处、一念、一时遍入十方世界,对于诸佛法会中的大众作种种供养。

这是无作妙德,不动而至,无前无后,又能遍至十方。这是不离本位,无所动摇,无有前后往来的相,能一时化现在十方无数国土,圆成一切佛事。这样由遍游佛国而施作佛事,积累功德,叫做“修菩萨行”。唐译说的“修大涅槃”,说的就是修无住妙行。

“开化恒沙无量众生”等,是讲到下化众生的方便。《往生论注》里说:“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住种种世间,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就是指的开化恒沙众生。“开化”就是在众生烦恼心中开出如来正觉,由此把一切众生安立在无上正道中。

三、净土菩萨现起“还相”所得的利益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就是获得“还相”的利益。无论是位居补处,或不愿位居补处,示现住于下地,随缘自在教化众生,都有这两种利益,这是总的讲到还相的修习普贤之德。再说得明白一点,所谓的“还相利益”,就是指能成就普贤行愿。像《普贤行愿品》所说:“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如果是住在一生补处地位,那就像弥勒菩萨那样,先住在兜率内院为菩萨说法,时节因缘一到,就降生人间,示现八相成道,成为一期佛法的教主。但也有不示现补处身份,而愿意在无量世界里随顺众生,普门示现。无论如何这两种情况都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安住在补处地位,当然归于普贤之德,教化无量秽土众生。愿意住在下位的菩萨也从此出净土门,示现利他教化地的果德。也是回入世间,修习普贤行愿。

“常伦”就是通常按照十地位次,逐地升进的方式。净土菩萨不一定要像这样渐次地升进,而可以顿超、顿证。善导大师说:“十地愿行自然彰。(就是自然彰显十地的大愿大行。)”

“现前”,指现前就能修习普贤行愿,而不必经历很长时间。《探玄记》里说:“德周法界,曰普;用顺成善,称贤。”自心的妙德周遍法界,随缘而任运显现身口意的妙行,叫做“现前修习”。这不是指仅仅只发起随学普贤行愿的意乐,而是能实际去修普贤大行,这就是出净土的妙德。

本经序分里说的示现八相成道,随顺众生类而化现、说法,安住如幻三昧,作如幻佛事等,都是修习普贤行愿。其中说到:“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就是出净土的普贤大行。之后,“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等等,也是以遍法界心,应众生的因缘而随类化现。这种周遍、无尽、自在的德相,就是“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总结:

净土法门有往相和还相两种回向。前往净土,叫做“往相”。在净土成就了自利功德,就到达了教化地,叫做“还相”。就是回入十方世界普度众生的意思。成佛的路就分这两步来走。“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就是指得到了还相的利益。指从西方净土出来,入到生死“园林游戏地门”,之后在十方世界中修习普贤行愿。

所以,阿弥陀佛对于众生一开始怎么生净土,然后净土成就功德又怎么出净土,整个一套全部以愿力加持好了,这是最圆满的关怀和护念。从最初往生净土超脱生死圆成自利功德,到最终出净土普化十方、圆成佛道,整个愿海的加持内涵无比地圆满。在空间上,是普度十方世界的一切有情;在时间上,是尽未来无数劫相续不断地救度;在方便上,有至简至易的十念必生大愿;在往生净土的利益上,有顿时具足如佛一般的相好、极其广大的智慧、辩才、神通等;在一生成佛上,有一往生就入正定聚永不退转,不起任何我和我所的心念,进而寂灭一切分别、诸根寂静,证得无住涅槃;在圆成无量功德和事业上,有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等等。总之,需要具足哪些功德,佛在因地就已经思维妥善。怎么来加持你,让你做到一时遍入十方世界,供养诸佛海会。如果有愿回入十方、普度众生,佛仍然以愿力加被,使你不退菩提心,不堕恶趣,而且一切教化事业都能自在如意。

这样一一去思维,才知道弥陀愿海惠予我们众生无量无边的真实之利,这种饶益是速疾的、是周到的,涵盖了菩提道所有重要的方面。能在这里生起信心,自己成佛的路怎么走就非常明确,而且极为简要,一切都归在一个要点上,就是以信愿行至诚一心地和弥陀愿海相应,以求得愿海加被,而迅速圆成佛果。

第二十三、一时普供诸佛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叫“一时普供诸佛愿”。就是弥陀愿海的神力加持净土菩萨,都能实现供养诸佛的普贤行愿。

“承佛神力”四个字显示了愿海的无上威德,他能使净土一切菩萨都有遍供诸佛的能力。《弥陀经》上讲到:“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这是本愿的成就情况。

弥陀愿海能使我们迅速完成供养的无上行愿。这个供养的普贤行广大周遍,而且一时顿然完成。一生到净土,得到愿海神力住持,就会具有一时遍至无数佛国的能力。《往生论》里说:“一念即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就是指没有时间先后,一念一时,周遍到达无数佛国,在诸佛的法会中利益众生。“遍至”是指无数佛国,一时全部到达。这不是以渐次的方式来做到周游佛国,而是没有动摇来去的相,一时就遍至十方,就像日轮在天上,影像一时显现在千江万河里那样,西方净土的菩萨也是一时分身无数,化现在无数佛国当中。

第二十四、供具自皆如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叫做“供具如意愿”。
愿的大意是:弥陀悲愿要使净土菩萨一时遍供无数诸佛,这样在做到了一时化身尘刹之后,还要能随欲自在地化现供养具,所以再次兴起悲愿,以佛力加被净土菩萨,使他心里想以什么供养诸佛,一起念就能化现在心前。由此能完成普贤供养行愿,所谓“以诸最胜妙花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等等,这也就是《往生论》所说:“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

“在诸佛前,现其德本”,对照唐译所说:“于诸佛所,植诸善根。”“德本”就是善根;“现”就是无障碍,指顿时现前供养的妙德。一般我们虽然有很大的供养心,但是做不到随心所欲地作实物供养。而得到弥陀愿海的神力加被,就能随心自在地化现种种供养具而广兴供养,这就是“现”的意思。就是使供养的大愿自在实现。

在经上讲到:花香、伎乐、宝盖、幢幡等无量供养具,自然化现,一忆念就现在心前,犹如虚空藏菩萨从空中普雨无数珠宝那样。这就是这一愿实现的情况。

第二十五、菩萨演一切智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叫做“演说一切智愿”,或者“说法如佛愿”。

愿的大意是:法藏菩萨见到有些国土里的菩萨虽然能到十方世界,供养具也能如愿显现,但说法的能力不足,不能随顺佛智慧,教化的力量还不普遍、彻底。所以发起悲愿,加持净土菩萨得到演说一切智的能力。

菩萨在因位时,有的只具有供养的能力,而没有说法的能力;有的只有神通的力量,却没有三昧的能力等。所以弥陀愿海以神力加被菩萨,要使他们本具的恒河沙数功德都迅速全面开发。这一愿是特别加持净土菩萨得到说法如佛的能力。

上面讲的第二十二愿是总纲,其中说到菩萨随其本愿,能够自在地利益众生,实现普贤行愿。具体有上供诸佛和下化众生两个重点。而要做到后者,要开导、教化恒河沙数众生,把他们一一安立在无上正道中,关键要有“说法如佛”的能力。所以就是这一条大愿的发起可以说,这是第二十二愿的支分愿,是为了成就菩萨说法的能力而特别发起此愿,使净土的一切菩萨都能演说一切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所谓的“一切智”就是指诸佛秘藏(或如来藏),也就是指众生的本性。通过演说“一切智”,让众生见到“是心是佛”,从而“是心作佛”,这就是把众生安立在无上正道中了。

所以净土圣众得到佛力加持,能迅速成满普贤行愿,分身尘刹、普度众生。那么通过什么来教化呢?关键要有演说一切智的能力。唐译说:“善说入于一切智。”“演说一切智”就是善巧地引导众生趋入一切种智,这是佛法归根结底之处。无论是间接说、直接说,都是为了引导众生明悟自性而成佛。直接说就是说顿法,开示在众生烦恼心中(或五蕴中)有大智慧光明,有具足恒沙功德的秘密宝藏,这就是一切法的密要,是最甚深秘密之处,所以宋译说“善谈诸法密要之义”。

《法华经·法师品》里说:“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就是这个诸佛秘密心要的宝藏。《法华文句》里说:“此经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名为秘,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言要也。”(世尊降生人间,为了教化无量众生,施设各种方便。四十多年中,秘密一直藏在心里,没有吐露。这个一乘直道,就是直接开示众生成佛的道,不同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直接宣说一乘成佛的法,叫做“直道”。

这是直接开示实相,从这一门直接入于涅槃,所以说“十方诸佛,一门超出,妙庄严路”,都是由这一门而入的涅槃。所以这叫“总摄万途”,八万四千法门最终都从这一门超出。总之,净土菩萨演说妙法,引导众生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开化恒沙众生,安立于无上真正之道”。

汉、唐两译里说菩萨“说法如佛”,就是得佛力加被,净土菩萨已经深入诸法,究竟了达诸法的要妙。以通达法性的缘故,能自在地宣说甚深法藏,能随顺如来智慧,而无所违背。

在这一愿的成就文里这样讲:“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常常宣说正法,随顺如来智慧,没有错解和失误,这叫“说法如佛”。佛以智慧彻见诸法的因、果、事、理,所以能如实演说。而净土菩萨得到弥陀愿海神力的加持,也能做到说法如佛。

又说:“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为人演说。”这就是说,净土菩萨具足佛眼,通达法性,以无碍的智慧给人说法,这也证明净土菩萨的说法,如同佛一切智所说,没有错误。具足这种功德,就能开化恒河沙数众生,把他们一一都安立在无上正道中。

这都给我们极大的鼓舞。如果我们能深信弥陀愿海有利他的无上成就,就不必发愁我得不到智慧、得不到神通、得不到陀罗尼、得不到三昧、得不到辩才、得不到相好、得不到金刚那罗延力,做不到自在化现、遍供诸佛、普度众生等,或者无法了脱生死、诸根寂静、入于涅槃等,对这些丝毫不用顾虑。只要你一心信仰阿弥陀佛、依止阿弥陀佛,就能摄取佛功德成自功德,当你信心圆满的时候,就得到佛力圆满的加持,依仗弥陀愿海的加被,一定能迅速圆成一切道果,因为弥陀愿海一切具足。

第二十六、菩萨得金刚身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这是使国中菩萨得那罗延力的发愿。

愿的大意是:只有如佛一般演说一切智的说法能力,而没有勇猛、坚固的力量,入在无数世界里,在种种的污染、烦恼、邪见等境界中,开化恒沙众生,或许会软弱、退怯等。而有弥陀悲愿的护念加持,就不仅有遍供诸佛、说法如佛的能力,还有金刚那罗延力。这也是“使国中菩萨披弘誓铠”等具体落实的发愿。

金刚石表示坚固,俗称“钻石”,因为它无坚不摧,而不被任何所摧。表示在任何境界里都坚固不坏,内心不会有丝毫退怯和破损。其实,身、心本不可分,这里说到身,也兼指心。不但色身坚固,而且得到“那罗延坚固幢心”。如果身体虚弱无力,心力也会软弱。如果体力强健,心也有大力量。就像《华严菩萨回向文》所说:“愿得那罗延坚固幢心,……得常精进心,得大勇猛心,得被金刚甲胄心。”唐译翻为“得那罗延坚固力”,那罗延是天上力士的名字。“那罗延”表示坚牢和具大力量。

《六波罗蜜经》里说,佛十力,一一节中有八万四千六百六十三种那罗延力,这是讲佛的色身有福德所现的极大力量。比如人体的运动,身体的各肢节都能发力,综合起来就表现为身体的力量。比如举重、跳跃、射击、支撑、投掷等,是由身体各肢节综合起来所发出的力量。而佛来到人间,所表现的色身的力量不可思议。从佛色身骨节的一一支节中,能发出八万四千六百六十三种那罗延力。

再按《积一切福德三昧经》来讲,就会体会到什么叫那罗延力。比如,十个人力量的总和等于一头健牛的力量,十头健牛的力量总和等于一头青牛的力量,十头青牛的力量等于一头普通象的力量,乃至十头普通象的力量等于一头香象的力量,十倍香象的力量等于一头大香象的力量,
十头大香象的力量等于一个狮子王的力量,十个狮子王的力量等于一个大力士的力量,乃至十个大力士的力量等于一个帝天子的力量……这样倍倍辗转增上,直到十个他化自在天王的力量等于一个魔天子的力量,一切魔天中天子的力量等于一个魔王的力量,十个魔王的力量等于半个那罗延的力量,十个半那罗延的力量等于一个那罗延的力量……如此等等。

总之这一愿就是加被净土菩萨成就金刚那罗延力,它的内涵实际是成就一切力。就像本经后文讲到极乐世界的菩萨,因力、缘力、意力、愿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闻之力,施、戒、忍辱、精进、禅定之力,正念止观诸通明力(就是指三明六通),如法调伏诸众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二十七、万物悉皆殊特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这是法藏菩萨发起成就国土万物具足功德庄严的大愿。《往生论》就是依据这一愿和后面的第三十一、第三十二两愿,建立了观察门的修行。从这三愿里分出二十九种庄严,所有这些庄严都入于一法句,即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意思是说无量无边的国土庄严都摄在一个根本中,就是摄在弥陀无上果觉中。换个方式还可以说,这一切种类的庄严都是由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流现的,在大愿究竟圆满时,就自然周遍国土,任运地流现。所谓的“四十八愿庄严起”就是这个意思。

上面第十八愿的成就是使众生能够极便利地往生到净土,那么所往生的净土情况如何呢?是属于功德很一般的净土,还是功德极殊胜的净土?

法藏菩萨这里的发愿是使下至十念往生的人也都能生到功德极其殊胜的净土。以佛无量福慧资粮的力量加被一切凡夫,使得往生之后所感的国土具有无量功德庄严,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它上面功德名称的种类和数量,都是分别心无法分辨和了知的。

这些愿文实际是告诉我们:西方净土的任何一种东西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如果勉强用我们这个世界的语言来讲,只能相似地说黄金为地、七宝为池、甘露流、满愿树等,或者说万物以众宝合成等,这也只是用此方的珍宝、甘露等上等之物做个表示。实际上,名称是依据功能或功德而安立的,有多少种功能或功德就可以安立多少种名称。现在极乐净土的万物都有无量的功德或功能妙用,而且这是变化无穷的,又是相续不断地流现,又是顺无量众生的心各个不同地变现,像这样净土万物的体性,用语言怎么可能描述到它呢?以分别心怎么可能衡量到它的量呢?即使长了千口千舌、千头千心,也无济于事。所以,净土的每一种妙物都是无尽藏、都是功德海、都是如意宝。

《往生论注》在解释十七种国土庄严的时候,一开始是以“如意宝性”总的揭示万物庄严的体性,这样总说之后,就开始依次赞叹每一种庄严都是不可思议。首先说“如意宝性”,是总的指示净土万物都是如意宝,都能随顺众生的心愿而给予满足,而且是能同时应无量众生的机,有无边的妙用,所以完全超出了有限的量和固定的量。其实这一切都是佛的化身,都具有佛的全体大用,更直接地说,这一切都是佛,而对于佛境界,除了佛,谁有能力完全了知他的名字、数量或形色、光明等的功德呢?

这就显示了依报器界极为微妙。只从愿文表面上看,会狭隘地理解成只是讲国土的量、形色、种种事或触等的功德,其实这一个大愿里包括了国土所有万物的一切功德庄严。上至以十地菩萨的智慧,下至获得天眼者,都没有能力明辨净土任何一物上所具有的功德种类和数量,因此说“无能称量”。

下面逐句解释愿文:

“国中天人,一切万物”总的指极乐净土所有依报和正报的事物。“穷微极妙”是显示净土万法一一都圆明具德,极尽微妙。“无能称量”,是指这些万物的微妙功德超过了有限的量,根本不是分别心所能衡量。

“严净光丽”:“严”是庄严,指具足德相。“净”是无垢的意思,因为净土万物不是由有漏心所现,而是由如来无漏心所现。由于佛心极为清净,佛心所现的万物也就极为清净。“光”,是指万物为光明体性。《往生论注》里比较三界种种金光,一个比一个明亮,最后比到化乐天的金光最为明亮,但放在净土的金光里完全黯淡不现。原因是净土的金光是从离垢业所生,因此极其明朗。“丽”,是指万物微妙奇丽。这里不能只解释成外观上的美丽,这样还没说出它的深度。实际上这是阿弥陀佛的无漏心所现,全事即理,任何事物都是以如来智慧为体,万物上的每个细节都超情离见,微妙至极。不论是形色或显色,都非世间所有,所以说“殊特”。理体远离一切戏论,平等一相,又能顺应众生的心,显现无量功德庄严,这叫“穷尽微妙”。

总之,首先这样认识极乐世界的殊胜功德,信心才会真实引发起来,也才会由衷发起欣求往生的心。这里做一个对比观察,就特别明显,娑婆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漏法、都是苦的自性,这上是不可能有万德庄严的,因为只是惑业的力量所现,而极乐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圆明具德,因为唯是佛的妙心所现,这样见到两者的差距,我们对娑婆世界应当生彻底的厌离,对极乐世界应当生全心的希求。



第二十八、菩萨道树普见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首先要了解这一愿的涵义:一切诸佛都以菩提树作佛事,但这仅仅利益到福德深厚的人,福德薄少者无缘见到菩提树,所以得不到菩提树的加持而迅速开悟。看到这种情况,法藏菩萨发起大愿,使薄福者也能见到极殊胜的菩提树而开悟、成道。

那么菩提树有哪种奇妙的功德呢?僧肇大师这样解释:佛在树下成道,此树称为“菩提树”。树光无不照耀,香气无不普熏,形相和色彩微妙,随众生的心所好而见到;树出法音,随众生的心所好而听到。这是如来果报应化之树,值遇的众生都自然悟道。

现在弥陀悲愿是要使善根微劣者也能见到菩提树,得大加持。菩提树是佛秘密庄严心所现,加持作用不可思议,能使有缘接触者迅速开悟、成道。只要缘着菩提树见、闻、接触等,就能顿时得到不退转,证得无生法忍。使众生一往生就住在了不退转地当中,就是弥陀愿海的一大主题,这一大愿如何实现呢?确实在弥陀大愿海里,周到、完备地设计好了一切,最终也如愿以偿地圆满实现了。众生一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就依着从如来妙心所现的净土万德庄严,在见色闻声等时,当下使六根寂静,远离一切分别、苦恼,当时就能证得无生法忍,一直到菩提之间永远不会退转,有这么大的利益。

本愿成就文里这样说到:微风吹着菩提树上的枝叶,演出无量的妙法音声,这个音声普传到诸佛的国土,凡是闻到妙音的人都得到甚深法忍,直至成佛之间,永不退转。唐译这样说:“于甚深法,证无生忍,住不退转无上菩提。”从这里明显看出,这不是单凭自己的力量,渐次地证到无生法忍,而是佛的妙心显现为菩提树,发出无量微妙法音。起到的加持作用不可思议。一切都是佛以悲愿的力量顺应众生的心,现起无数幻化。风是从佛无漏心幻出来的,树是从佛的无漏心幻出来的,风吹击菩提树的树枝,发出无量妙法音声,音声普遍传到无量世界,众生一听到就得到甚深法忍,永远不退转无上菩提。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摄持力和加持力。

经只是举一个方面说到“知见菩提树的光色”。其实在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六根接触到菩提树的六尘,都得到大加持。就像本经所说:“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意思是说,眼睛见到菩提树的颜色和形状,耳朵闻到菩提树发出的声音,鼻子嗅到树的香尘,舌头尝到树的味尘,身体触到树的光明,心里忆念树所说的妙法等时,无论哪个根接触到菩提树,当时心里就得到佛力加持,得到甚深法忍,心被佛力加持之后,就永远不会退转。而且眼、耳等的六根受到了加持,都转成清净明澈,不会有丝毫恼乱和苦患。依据这些圣言量,就能生起胜解,确实是只要一往生到西方净土,就有佛力入在自己心间,从此住持着自己的心,直到成佛之间,永远不退。

所以,往生后得到的利益是佛的神力加持所致,这个加持表现成无数的幻化和妙用,对众生做全面加持。在净土中,行者的五根触到微妙五尘,加持就入在他心上,而顿时转成清净,没有任何扰乱,因此安住在不退转中。

所以《阿弥陀经》里宣说极乐净土的万德庄严。虽然处处是庄严相,但作用奇妙,眼见耳闻等,由有缘而入无缘,以有相而证无相。心一缘,加持就入进去了。所以这里也讲到,目见色、耳闻声等,都会得到甚深法忍,一直到成佛之间永不退转。就是得到了佛力摄持,那种带动的力量不可思议,能使众生的心念念往觉悟上转,而不会迷惑下堕。

所谓的“无量光色”,在愿成就文里讲到:道场菩提树由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为庄严。在菩提树的各枝条间,垂挂着妙宝、璎珞,百千万种的妙色,种种变化,无量光焰普照无边世界。珍宝妙网覆盖在树上,随着众生所愿,妙网中显现一切庄严。(这就知道“无量光色”的意思。这里,一切庄严都是以佛的无漏心为体,作用不可思议。以国土的无量庄严能带起自心的无量庄严。)接下来讲到的菩提树的声音、香气、味尘和光明,分别对应耳闻、鼻嗅、舌尝、身触等。

总之,菩提树能使一切见闻者都顿时升入不退转位,证得无生法忍,作用不可思议。这本来是佛的秘密庄严心所现,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菩提树的功能奇妙难思,善根薄的人本来很难见到,但是得到弥陀悲愿的特别加被,净土的一切菩萨都能见到菩提树,而速证菩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二十九、受经普得智辩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这句愿文是法藏菩萨发大愿使一切净土菩萨都能由受持经法等,而开发智慧。

愿文中的受持、读诵、讽诵、开演,总的是指十法行。依靠对于教法作受持、读诵等法行,就能开发辩才智慧,所以十法行是因,开发辩才是果。法藏菩萨立下大愿要使自己国土的一切菩萨都能受持经法、得到辩才,所以是“普得智辩愿”。“普”是指一切受持者,都能开发辩才。

内在有了无碍的智慧,表现在外,就是能无碍地演说正法,这叫辩才。辩才的体性是智慧。有法、义、辞、辩四种无碍解。

(一)法无碍解:“法”是指善恶、有漏、无漏等种种差别法,任何一个法又有很多名称,比如无明,又叫做痴、愚蒙、暗等等;智慧,又叫做觉、明等等。对于诸法的种类和任何一个法的各种名称都通达无碍,叫做“法无碍解”。

(二)义无碍解:就是了达各种名字所诠的涵义,这个义是指诸法的自相和共相,对诸法的各种涵义通达无碍,叫做“义无碍解”。

(三)辞无碍解:就是对于各世界、各地区、各种类众生的语言,通达无碍。

(四)辩无碍解:指对一切提问都能自在无碍地回答,得到了从某一个法义展开乃至宣说一个大劫也不会穷竭的智慧。(比如问:“轮回的状况如何?”可以从各方面不断地宣说,即使说上一个大劫,慧辩也不会穷竭。这是因为智慧无碍地了知诸法的自相和共相,所以对任何提问都能自在地宣说、解释。)

这叫四无碍解。当然层次上有很多差别,现在是总体上这么讲,后面还会讲到,佛的愿力不但要使受持经法的人都得到慧辩,而且要使他的慧辩增长到无限的程度。这就是弥陀悲愿,以无比的加持使众生本具的无量功德都得到最充分地开发,而不会只停留在某个有限的量上。弥陀愿海有显发众生如海功德的力量,所以大乘行者由往生西方净土,就能圆满地成就普贤行愿,而速成佛道。

这是初步讲到通过佛说法,以教法为发起辩才的因缘,当法受持在心里时,会起很多作用。得到佛愿力加被,都能开启辩才。所以我们未来往生到极乐世界,进了阿弥陀佛的讲堂,佛就降甘露到我们心里,听完佛讲经,再受持、读诵、演说等,心中的辩才会迅速开发。

汉译本中说到:阿弥陀佛随往生者前世求道时心里的喜好,随他的意乐而给他说法,这样一领受就能迅速开解和得道,都智慧明了。当时闻法的效果,是圣众对所愿的法门,无不欢喜读诵和修习。各自讽诵经法都达到通畅流利,心中永无厌足。而且,诸菩萨和阿罗汉中有诵经者,声音如雷;有讲经者,如疾风暴雨(“疾风暴雨”是形容辩才迅捷,滔滔不绝)。以上是这一愿成就状况的一段描写。



第三十、慧辩无有限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上一愿是加持净土菩萨作诵经等法行,都能开发辩才。这一愿是进一步发誓,使净土菩萨的慧辩达到无限的程度。就是无论法、义、辞、辩哪种无碍解,都达到无有限量的境界,比如辞无碍解,不是只通达几种或几十种语言,而是通达无数种语言。其他可依此类推。

按我的看法,能不能这样解释:一般依靠对教法读诵、受持等,虽然能开启辩才,但都有局限,所以要从内心开出无量辩才,关键是证得无分别智,证到诸法大平等性,然后在后得位自然起用,对蕴界处等的广大义和空性等的甚深义都能彻底了达,断除一切疑惑,由此会发起无量辩才。

本经后面有以上两愿的成就文,里面讲到:“极乐菩萨,以无碍智,为人演说……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意思是,极乐菩萨以无碍的大智慧为众生演说正法,而且极有效果,能使众生除灭烦恼过患等。

总之,如果我们往生净土,得到佛愿力加被,就能迅速开发极广大的辩才。上面讲到弥陀愿海加被行者成就五通,最低程度以百千万亿那由他为量,而这里发愿成就菩萨的慧辩要达到无限的量,要知道这种量是无穷大。



第三十一、净国照见十方愿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上面法藏菩萨虽然发起无上心,誓愿国土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但还没有发愿在国土任何一处都统收十方刹海,到这里进一步发愿统收十方刹海,誓愿国土广博严净,任何一处都镜纳十方。所以生西方一土,就等于生十方佛土,西方和十方没有距离。

“明镜”这个比喻是表达广狭无碍、小大相容,就像高山上放一面一尺长的明镜,里面能收尽千万里的景象。明镜只有一尺,是狭小的相,但里面能含容极广大、繁多的境相,这就是广狭无碍,在狭小里含容广大,这也是十玄门中的一种。而且像照镜子看自己的脸那样,就是说十方刹海就显现在眼前,不是相隔很远。

这一愿显示了极乐国土的体性和量,也就是《往生论》所说的国土清净功德、性功德和量功德。

“国土清净”这一句,说明了极乐国土的体性,处处像明镜那样能彻照十方无数刹海,这就看出西方净土极其不可思议的境界。唐译本中说到:“国土光净,遍无与等,彻照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从这句愿文看出,极乐世界整个是一个光明清净的世界,是无比开阔广大的世界,而且是处处遍照十方刹海的世界。《往生论》中这样说道:“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是阿弥陀佛出世无量善根所成就的极其稀有国土功德庄严。

这一愿的成就文是:“国土恢廓广荡,不可限极。”唐译说:“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皆照”是指极乐国土任何一处,都能彻照十方无量佛刹。所以这个无边际的极乐世界里,任何一处都含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所以是无量中的无量,无边中的无边。

《往生论》里说:“宫殿楼阁,镜纳十方。”在宫殿楼阁等的任何处都如明镜般,含容十方刹海无数净秽现相、演示着无量众生情界种种善恶业缘的现相。宋译本中说到:“众生睹者,生希有心,不久速成无上菩提。”这一句讲到了极乐国土量功德的作用,这叫做“影像作佛事”,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最先进的极大宽银幕现场教学,它的广度是整个十方刹海,它的内容是无数净秽、善恶的缘起现相,它的效果是在亲眼目睹时,使人生起稀有心,发起大道心,而能不久速成无上菩提。

第二十七、万物悉皆殊特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这是法藏菩萨发起成就国土万物具足功德庄严的大愿。《往生论》就是依据这一愿和后面的第三十一、第三十二两愿,建立了观察门的修行。从这三愿里分出二十九种庄严,所有这些庄严都入于一法句,即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意思是说无量无边的国土庄严都摄在一个根本中,就是摄在弥陀无上果觉中。换个方式还可以说,这一切种类的庄严都是由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流现的,在大愿究竟圆满时,就自然周遍国土,任运地流现。所谓的“四十八愿庄严起”就是这个意思。

上面第十八愿的成就是使众生能够极便利地往生到净土,那么所往生的净土情况如何呢?是属于功德很一般的净土,还是功德极殊胜的净土?

法藏菩萨这里的发愿是使下至十念往生的人也都能生到功德极其殊胜的净土。以佛无量福慧资粮的力量加被一切凡夫,使得往生之后所感的国土具有无量功德庄严,其中任何一种事物,它上面功德名称的种类和数量,都是分别心无法分辨和了知的。

这些愿文实际是告诉我们:西方净土的任何一种东西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如果勉强用我们这个世界的语言来讲,只能相似地说黄金为地、七宝为池、甘露流、满愿树等,或者说万物以众宝合成等,这也只是用此方的珍宝、甘露等上等之物做个表示。实际上,名称是依据功能或功德而安立的,有多少种功能或功德就可以安立多少种名称。现在极乐净土的万物都有无量的功德或功能妙用,而且这是变化无穷的,又是相续不断地流现,又是顺无量众生的心各个不同地变现,像这样净土万物的体性,用语言怎么可能描述到它呢?以分别心怎么可能衡量到它的量呢?即使长了千口千舌、千头千心,也无济于事。所以,净土的每一种妙物都是无尽藏、都是功德海、都是如意宝。

《往生论注》在解释十七种国土庄严的时候,一开始是以“如意宝性”总的揭示万物庄严的体性,这样总说之后,就开始依次赞叹每一种庄严都是不可思议。首先说“如意宝性”,是总的指示净土万物都是如意宝,都能随顺众生的心愿而给予满足,而且是能同时应无量众生的机,有无边的妙用,所以完全超出了有限的量和固定的量。其实这一切都是佛的化身,都具有佛的全体大用,更直接地说,这一切都是佛,而对于佛境界,除了佛,谁有能力完全了知他的名字、数量或形色、光明等的功德呢?

这就显示了依报器界极为微妙。只从愿文表面上看,会狭隘地理解成只是讲国土的量、形色、种种事或触等的功德,其实这一个大愿里包括了国土所有万物的一切功德庄严。上至以十地菩萨的智慧,下至获得天眼者,都没有能力明辨净土任何一物上所具有的功德种类和数量,因此说“无能称量”。

下面逐句解释愿文:

“国中天人,一切万物”总的指极乐净土所有依报和正报的事物。“穷微极妙”是显示净土万法一一都圆明具德,极尽微妙。“无能称量”,是指这些万物的微妙功德超过了有限的量,根本不是分别心所能衡量。

“严净光丽”:“严”是庄严,指具足德相。“净”是无垢的意思,因为净土万物不是由有漏心所现,而是由如来无漏心所现。由于佛心极为清净,佛心所现的万物也就极为清净。“光”,是指万物为光明体性。《往生论注》里比较三界种种金光,一个比一个明亮,最后比到化乐天的金光最为明亮,但放在净土的金光里完全黯淡不现。原因是净土的金光是从离垢业所生,因此极其明朗。“丽”,是指万物微妙奇丽。这里不能只解释成外观上的美丽,这样还没说出它的深度。实际上这是阿弥陀佛的无漏心所现,全事即理,任何事物都是以如来智慧为体,万物上的每个细节都超情离见,微妙至极。不论是形色或显色,都非世间所有,所以说“殊特”。理体远离一切戏论,平等一相,又能顺应众生的心,显现无量功德庄严,这叫“穷尽微妙”。

总之,首先这样认识极乐世界的殊胜功德,信心才会真实引发起来,也才会由衷发起欣求往生的心。这里做一个对比观察,就特别明显,娑婆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有漏法、都是苦的自性,这上是不可能有万德庄严的,因为只是惑业的力量所现,而极乐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圆明具德,因为唯是佛的妙心所现,这样见到两者的差距,我们对娑婆世界应当生彻底的厌离,对极乐世界应当生全心的希求。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二十八、菩萨道树普见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首先要了解这一愿的涵义:一切诸佛都以菩提树作佛事,但这仅仅利益到福德深厚的人,福德薄少者无缘见到菩提树,所以得不到菩提树的加持而迅速开悟。看到这种情况,法藏菩萨发起大愿,使薄福者也能见到极殊胜的菩提树而开悟、成道。

那么菩提树有哪种奇妙的功德呢?僧肇大师这样解释:佛在树下成道,此树称为“菩提树”。树光无不照耀,香气无不普熏,形相和色彩微妙,随众生的心所好而见到;树出法音,随众生的心所好而听到。这是如来果报应化之树,值遇的众生都自然悟道。

现在弥陀悲愿是要使善根微劣者也能见到菩提树,得大加持。菩提树是佛秘密庄严心所现,加持作用不可思议,能使有缘接触者迅速开悟、成道。只要缘着菩提树见、闻、接触等,就能顿时得到不退转,证得无生法忍。使众生一往生就住在了不退转地当中,就是弥陀愿海的一大主题,这一大愿如何实现呢?确实在弥陀大愿海里,周到、完备地设计好了一切,最终也如愿以偿地圆满实现了。众生一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就依着从如来妙心所现的净土万德庄严,在见色闻声等时,当下使六根寂静,远离一切分别、苦恼,当时就能证得无生法忍,一直到菩提之间永远不会退转,有这么大的利益。

本愿成就文里这样说到:微风吹着菩提树上的枝叶,演出无量的妙法音声,这个音声普传到诸佛的国土,凡是闻到妙音的人都得到甚深法忍,直至成佛之间,永不退转。唐译这样说:“于甚深法,证无生忍,住不退转无上菩提。”从这里明显看出,这不是单凭自己的力量,渐次地证到无生法忍,而是佛的妙心显现为菩提树,发出无量微妙法音。起到的加持作用不可思议。一切都是佛以悲愿的力量顺应众生的心,现起无数幻化。风是从佛无漏心幻出来的,树是从佛的无漏心幻出来的,风吹击菩提树的树枝,发出无量妙法音声,音声普遍传到无量世界,众生一听到就得到甚深法忍,永远不退转无上菩提。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摄持力和加持力。

经只是举一个方面说到“知见菩提树的光色”。其实在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六根接触到菩提树的六尘,都得到大加持。就像本经所说:“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意思是说,眼睛见到菩提树的颜色和形状,耳朵闻到菩提树发出的声音,鼻子嗅到树的香尘,舌头尝到树的味尘,身体触到树的光明,心里忆念树所说的妙法等时,无论哪个根接触到菩提树,当时心里就得到佛力加持,得到甚深法忍,心被佛力加持之后,就永远不会退转。而且眼、耳等的六根受到了加持,都转成清净明澈,不会有丝毫恼乱和苦患。依据这些圣言量,就能生起胜解,确实是只要一往生到西方净土,就有佛力入在自己心间,从此住持着自己的心,直到成佛之间,永远不退。

所以,往生后得到的利益是佛的神力加持所致,这个加持表现成无数的幻化和妙用,对众生做全面加持。在净土中,行者的五根触到微妙五尘,加持就入在他心上,而顿时转成清净,没有任何扰乱,因此安住在不退转中。

所以《阿弥陀经》里宣说极乐净土的万德庄严。虽然处处是庄严相,但作用奇妙,眼见耳闻等,由有缘而入无缘,以有相而证无相。心一缘,加持就入进去了。所以这里也讲到,目见色、耳闻声等,都会得到甚深法忍,一直到成佛之间永不退转。就是得到了佛力摄持,那种带动的力量不可思议,能使众生的心念念往觉悟上转,而不会迷惑下堕。

所谓的“无量光色”,在愿成就文里讲到:道场菩提树由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为庄严。在菩提树的各枝条间,垂挂着妙宝、璎珞,百千万种的妙色,种种变化,无量光焰普照无边世界。珍宝妙网覆盖在树上,随着众生所愿,妙网中显现一切庄严。(这就知道“无量光色”的意思。这里,一切庄严都是以佛的无漏心为体,作用不可思议。以国土的无量庄严能带起自心的无量庄严。)接下来讲到的菩提树的声音、香气、味尘和光明,分别对应耳闻、鼻嗅、舌尝、身触等。

总之,菩提树能使一切见闻者都顿时升入不退转位,证得无生法忍,作用不可思议。这本来是佛的秘密庄严心所现,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菩提树的功能奇妙难思,善根薄的人本来很难见到,但是得到弥陀悲愿的特别加被,净土的一切菩萨都能见到菩提树,而速证菩提。



第二十九、受经普得智辩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这句愿文是法藏菩萨发大愿使一切净土菩萨都能由受持经法等,而开发智慧。

愿文中的受持、读诵、讽诵、开演,总的是指十法行。依靠对于教法作受持、读诵等法行,就能开发辩才智慧,所以十法行是因,开发辩才是果。法藏菩萨立下大愿要使自己国土的一切菩萨都能受持经法、得到辩才,所以是“普得智辩愿”。“普”是指一切受持者,都能开发辩才。

内在有了无碍的智慧,表现在外,就是能无碍地演说正法,这叫辩才。辩才的体性是智慧。有法、义、辞、辩四种无碍解。

(一)法无碍解:“法”是指善恶、有漏、无漏等种种差别法,任何一个法又有很多名称,比如无明,又叫做痴、愚蒙、暗等等;智慧,又叫做觉、明等等。对于诸法的种类和任何一个法的各种名称都通达无碍,叫做“法无碍解”。

(二)义无碍解:就是了达各种名字所诠的涵义,这个义是指诸法的自相和共相,对诸法的各种涵义通达无碍,叫做“义无碍解”。

(三)辞无碍解:就是对于各世界、各地区、各种类众生的语言,通达无碍。

(四)辩无碍解:指对一切提问都能自在无碍地回答,得到了从某一个法义展开乃至宣说一个大劫也不会穷竭的智慧。(比如问:“轮回的状况如何?”可以从各方面不断地宣说,即使说上一个大劫,慧辩也不会穷竭。这是因为智慧无碍地了知诸法的自相和共相,所以对任何提问都能自在地宣说、解释。)

这叫四无碍解。当然层次上有很多差别,现在是总体上这么讲,后面还会讲到,佛的愿力不但要使受持经法的人都得到慧辩,而且要使他的慧辩增长到无限的程度。这就是弥陀悲愿,以无比的加持使众生本具的无量功德都得到最充分地开发,而不会只停留在某个有限的量上。弥陀愿海有显发众生如海功德的力量,所以大乘行者由往生西方净土,就能圆满地成就普贤行愿,而速成佛道。

这是初步讲到通过佛说法,以教法为发起辩才的因缘,当法受持在心里时,会起很多作用。得到佛愿力加被,都能开启辩才。所以我们未来往生到极乐世界,进了阿弥陀佛的讲堂,佛就降甘露到我们心里,听完佛讲经,再受持、读诵、演说等,心中的辩才会迅速开发。

汉译本中说到:阿弥陀佛随往生者前世求道时心里的喜好,随他的意乐而给他说法,这样一领受就能迅速开解和得道,都智慧明了。当时闻法的效果,是圣众对所愿的法门,无不欢喜读诵和修习。各自讽诵经法都达到通畅流利,心中永无厌足。而且,诸菩萨和阿罗汉中有诵经者,声音如雷;有讲经者,如疾风暴雨(“疾风暴雨”是形容辩才迅捷,滔滔不绝)。以上是这一愿成就状况的一段描写。



第三十、慧辩无有限量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上一愿是加持净土菩萨作诵经等法行,都能开发辩才。这一愿是进一步发誓,使净土菩萨的慧辩达到无限的程度。就是无论法、义、辞、辩哪种无碍解,都达到无有限量的境界,比如辞无碍解,不是只通达几种或几十种语言,而是通达无数种语言。其他可依此类推。

按我的看法,能不能这样解释:一般依靠对教法读诵、受持等,虽然能开启辩才,但都有局限,所以要从内心开出无量辩才,关键是证得无分别智,证到诸法大平等性,然后在后得位自然起用,对蕴界处等的广大义和空性等的甚深义都能彻底了达,断除一切疑惑,由此会发起无量辩才。

本经后面有以上两愿的成就文,里面讲到:“极乐菩萨,以无碍智,为人演说……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意思是,极乐菩萨以无碍的大智慧为众生演说正法,而且极有效果,能使众生除灭烦恼过患等。

总之,如果我们往生净土,得到佛愿力加被,就能迅速开发极广大的辩才。上面讲到弥陀愿海加被行者成就五通,最低程度以百千万亿那由他为量,而这里发愿成就菩萨的慧辩要达到无限的量,要知道这种量是无穷大。



第三十一、净国照见十方愿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上面法藏菩萨虽然发起无上心,誓愿国土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但还没有发愿在国土任何一处都统收十方刹海,到这里进一步发愿统收十方刹海,誓愿国土广博严净,任何一处都镜纳十方。所以生西方一土,就等于生十方佛土,西方和十方没有距离。

“明镜”这个比喻是表达广狭无碍、小大相容,就像高山上放一面一尺长的明镜,里面能收尽千万里的景象。明镜只有一尺,是狭小的相,但里面能含容极广大、繁多的境相,这就是广狭无碍,在狭小里含容广大,这也是十玄门中的一种。而且像照镜子看自己的脸那样,就是说十方刹海就显现在眼前,不是相隔很远。

这一愿显示了极乐国土的体性和量,也就是《往生论》所说的国土清净功德、性功德和量功德。

“国土清净”这一句,说明了极乐国土的体性,处处像明镜那样能彻照十方无数刹海,这就看出西方净土极其不可思议的境界。唐译本中说到:“国土光净,遍无与等,彻照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从这句愿文看出,极乐世界整个是一个光明清净的世界,是无比开阔广大的世界,而且是处处遍照十方刹海的世界。《往生论》中这样说道:“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是阿弥陀佛出世无量善根所成就的极其稀有国土功德庄严。

这一愿的成就文是:“国土恢廓广荡,不可限极。”唐译说:“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皆照”是指极乐国土任何一处,都能彻照十方无量佛刹。所以这个无边际的极乐世界里,任何一处都含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所以是无量中的无量,无边中的无边。

《往生论》里说:“宫殿楼阁,镜纳十方。”在宫殿楼阁等的任何处都如明镜般,含容十方刹海无数净秽现相、演示着无量众生情界种种善恶业缘的现相。宋译本中说到:“众生睹者,生希有心,不久速成无上菩提。”这一句讲到了极乐国土量功德的作用,这叫做“影像作佛事”,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最先进的极大宽银幕现场教学,它的广度是整个十方刹海,它的内容是无数净秽、善恶的缘起现相,它的效果是在亲眼目睹时,使人生起稀有心,发起大道心,而能不久速成无上菩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三十二、严饰超诸天人愿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先明愿意:上一愿是发愿成就国土的体性和量庄严,而这里是发愿使国中万物具足奇妙庄严。在这一愿包括成就依报国土的一切形相、种种事、妙色、触、地、水、虚空、光明、妙音等的功德庄严。愿文只以色和香二者略作宣说。

这里要从所庄严、能庄严、庄严的妙德三方面理解愿文的大义:一、所庄严,是指从地面直到虚空之间,宫殿楼阁、池流花树等的国中一切万物;二、能庄严,只略为表示地说到:以无量杂宝和百千种妙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出人天(这里“杂”是种种不同的意思,不是指杂乱无章);三、庄严的妙德,只举一例来说,万物的妙香能够普熏十方无数世界,菩萨众闻到妙香,都修持无上菩提之行。

“严饰奇妙,超诸天人”,这一句是从总体上说明净土万物的奇妙庄严超过世间人天的境界。也就是万物的光明、显色、形色、触等,以及大地、池水、莲花、宝林、宫殿、楼阁、虚空等,无论是每一个细节还是整体,都极为奇特、微妙,具足功德庄严。这是事事无碍的法界,一中有无量,无量中任何一个又具无量,重重无尽,而且一切庄严相都能加持接触者的心,使他速证菩提。

秽土的情形是:如果是金银就没有妙香;是沉麝又没有妙色。珍珠、白玉以光明为贵,栴檀以芳香为贵,都只有部分功德。而净土万物都是以无量杂宝合成,既有色泽光辉,又妙香芬芳,可谓奇妙。(这里虽然说到了宝、香、光三者,其实本不可分,“即宝、即光、即香”,宝和光无别、光和香无别,微妙不可思议。)

接下来再看:净土的万物都是以无量妙宝合成,又是以百千种香合成,这是华严“一多相容”的玄门境界。比如看起来是一种事物,这是“一”;而里面含有无量种妙宝,又是“无量”,含有百千种香,又是“多”。所以无量法入在一法中,表示一多相容。进一步,妙香普熏十方无数世界,是一个法入在无数法中,又是一重“一多相容”的玄门境界,而且妙香圆明具德,都使行者以闻香而修菩提行增益善根。

要看到,这里是发愿把众香国的“以香作佛事”摄入在极乐国中。比如娑婆世界的众生以耳根最利,耳朵听到说法的音声,就能发起觉悟,所以以音声作佛事。众香国是以香作佛事,《维摩诘经》里说到,维摩诘大士曾经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如何说法?”菩萨回答:“我们国土的如来不是用文字说法,而是用香说法,佛以种种妙香使国中天人自然入于清净戒行。菩萨众坐在香树下,闻到妙香,就获得一切德藏三昧。”

就像这样,十方佛国的优点圆满地含摄在极乐净土中,极乐世界不是只以音声作佛事,也不是只以香作佛事等,而是五尘都作佛事。所以,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在净土中碰到什么,一得到相应就能成就。光明触到身体会开悟,闻到妙香会开悟,听到音声会开悟,触到妙宝也会开悟等。



第三十三、蒙光触身获益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十二愿是光明遍照愿,而这一愿是遍照光明使一切接触者都获得利益。前者是愿成就光明遍满的体性,后者是愿成就光明的大用。《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往生礼赞》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所以众生念佛名号,以名号和弥陀本心不分离故,当即得到佛光摄取护念。善导大师每念一声佛,就从口中发出一道光明,可见名号与光明不分。

以下剖析愿文:

“十方无量”等一句是说明本愿所被的根机,“蒙我光明”以下是彰明蒙光照触的利益。本愿加被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里的各类众生,由此看出,阿弥陀佛为了普度众生,而成就遍照十方、无所障碍的光明,称为无量光;光明所起的大用是摄受一切至心念佛的众生,使蒙光照触者都能身心柔软,超过人天。

本愿成就文里说到:“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众生一遇到阿弥陀佛光明照触,内心的贪、嗔、痴三种垢染就能得以消灭,身心柔软,欢喜踊跃,生起善心。)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如果众生在三恶趣极苦的地方,见到阿弥陀佛的光明,都能得到休息,再没有苦恼。在他们寿命结束之后,都得到解脱。)《法事赞》说:“蒙光触者尘劳灭,临终见佛往西方。”

再来解释“身心柔软、超过人天”这两句。

“身心柔软”在唐译翻为“身心安乐”。安乐是苦恼的反面,苦恼众生能起安乐想,都是佛光摄护的力量所致。柔软是刚强的反面,贪嗔痴三毒是很强的恶相,佛光灭除众生心中的三毒,所以身心柔软。无碍光有清净、欢喜、智慧的妙德,能消除三毒,功德不可思议。“超过人天”,指念佛众生得到佛光摄受,起真实信愿,所以虽是人天身,并非人天所摄。信愿持名者已经被弥陀愿海摄持,毕竟超出三界六道,所以说“超过人天”。

下面讲两个公案:

清朝乾隆年间,常州有个柏万安,他岳母许氏65岁,在家常年吃斋信佛。万安想到岳母还不能专一念佛,就把岳母接到家里,教她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岳母听他的话,从三月到六月间,精进念佛,没有一天间断。

有一天,她向万安下拜。万安很惊慌,问她为什么这样。她说:“我活了六十多岁,在颠倒梦想中没有得过一天安乐。自从你教我念佛开始,我天亮念佛,一会儿就到了晚上。晚上念佛,一会儿又到了天亮。世间的安乐怎么能比得上呢?没有你,我不可能有现在的安乐,所以向你拜谢。”

万安说:“这很好。”就给她讲解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而且说:“只要得到一心,极乐世界的圣境就自然显现,但不要生贪著心。”

又过了三个月。这一天夜里,许氏刚坐下来念佛,忽然见到一朵金莲花显现在眼前,接着化成百千亿朵莲花,层出不穷。莲花升到虚空,光明照耀,无有边际。

从此,她容色丰润,就像三十多岁的人,整天不说闲话。夜里躺下一更多点,就起来端坐念佛。精进程度,即使出家衲子也比不上。乾隆四十二年,安然坐化。

所以真正得到佛光照触,心里的尘劳烦恼就会息灭。能心里念得清净、柔软,这就是内在的安乐受用。受用有内、外两种:外受用,指得到五欲的受用,这不足为贵;内受用,指得到法乐、清净、柔和。怎么来得到内在的受用呢?就是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念念至诚地念佛,就会念得欢喜无忧,日夜都沐浴在佛光中。像这位老太太六十多岁时,才开始精进念佛,念了几个月,就得蒙佛光照触,息灭尘劳,得到几十年都没得到的安乐受用,而且临终安详往生。

清朝余媪,是昭月和尚的母亲。昭月和尚主持扬州高旻寺,把母亲接到寺院,安排了一间房让她住。

老太太最初来时,想家的心很切,和昭月和尚一说话就谈起家里的事。昭月和尚对她讲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劝母亲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但说过后,老太太没什么觉悟。昭月和尚想,这样不行,就躲开她不见面。老太太叫他也不过去。老太太没办法,只好勉强念佛。最初念起来枯燥无味,念着念着就打妄想,苦于念佛不能相继。

过了三年,念佛稍微熟了,就生起了比较深的信心,又受了菩萨戒,早晚礼拜都很虔诚。这样昭月和尚就去见母亲,再问她:“你还想家吗?”老太太说:“念佛好,不想家了。”

有一天她坐在庭院前,脸朝着佛塔唱着佛号。忽然间,见到金色世界,光明朗耀无有边际,墙壁、树木都不见了,一片广阔、空虚。老太太很欢喜,踊身往前行走。忽然间,什么也看不到了。从此六根悄然,动静起居不生二念(就是从此她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很寂静,平常无论是在活动,还是静坐都没有杂念)。

后来有一天,早上她起来告诉昭月和尚:“我在世上的因缘快要尽了,你给我集合僧众念佛,送我往生。”昭月和尚答应了她,集合僧众念佛,她就面向西方坐着走了。

世间的苦恼都是从心里想出来的,如果我们能改变一下用心的方式,让心用在专一地念佛上,久而久之,就能换掉百千万亿的妄想。我们一开始念佛时,妄念的力量很大,会不断地冒出来,这都是正常现象,不用害怕。只要你坚持不懈地修下去,妄念就会越来越少。像这位老太太念了三年佛,念久了,就不再想世间的事,她已经得到佛光摄受加持。念得烦恼薄了、业障消了,当然身心柔软。念到后来,一片光明。然后六根寂静,没有任何杂念。所以佛的无碍光有清净、欢喜、智慧的妙德,能消除众生心中的三毒,佛光的作用力非常不可思议。确实这是转凡成圣的大法!



第三十四、皆得法忍总持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在光明和名号的利益中,前一愿是显示光明的利益,之后大多数愿都是誓愿成就名号功德,也就是说,除了妙服、受乐、见诸佛土、随意闻法这几条愿之外,其余都是发愿成就名号功德。闻名得利益的愿共有十一条,都是从第十七愿所开出的差别。第十七愿说:我成佛时,十方世界无数诸佛无不称叹我的名号,若不如此,就不成佛。那么名号有什么殊胜奇特的功德呢?以下有十一条愿表明了这一点。

《往生论注》里说:“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又说:“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所以念佛的名号能破一切无明,能止一切恶。而“能满众生一切志愿”,是指以闻信名号能得无生忍,能得大福德,能得三摩地,能得不退,能得总持,能得尊贵身,能脱离女身,能常修梵行等。总之,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弥陀愿海的加被力不可思议。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