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研究《大乘百法明门论》的目的

心所有法——烦恼有六之慢

净界法师

    三、慢者,恃己所长,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对于慢,凡夫总认为我们的生命体、五蕴身心中,有一个我,是我来受用我的身心世界──我来造业、我来得果报。要是我没有资粮,比较不会起慢,问题是恃己所长,造了一点善业、累积了一点功德,由善业感得庄严、财富、眷属,于他有情,高举为性,就会以自我为中心,把这个我给提高──啊呀,你们这些人,没有一个比得上我,心生高举。

  经论上说,舍利弗有一位在家弟子非常虔诚,社会地位很高,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医生,有时候在路上遇到舍利弗托钵,也会马上从大象下来,在大众当中至诚向舍利弗顶礼。行医时间久了、老了之后死掉,就生到忉利天去。有一天舍利弗尊者打坐时想到:这位弟子到哪里去?很久没见到。一入定观察,生到忉利天去了。舍利弗有神通就到忉利天去看他。这时候他是天道的天王,有很多眷属围绕在身边,这些眷属唱歌、跳舞很快乐,徒弟看到师父来,是斜着眼睛看的,连正眼都不看一眼,也不站起来,舍利弗看了以后,只有默然离开。

  一般人喜欢生天,但是得到天的果报──正报庄严、依报庄严,心就高举了,看到他师父来,是用斜眼看的,这就是慢。就是我们以自我去创造一些善业,由善业感得可乐果报,这时候自然就会把我提高了。这样有什么过患呢?能障不慢,生苦为业,会引生很多的苦恼,为什么?我慢山高,法水不入。因为慢就像一座尖峭的高山,对我们有帮助的劝谏法语,我们一概不能接受,就像那山上的水都流掉一样。我们是凡夫众生,身口意哪没有过患呢?别人劝谏你、你又听不下去,这个过患就会慢慢慢慢的累积,总有一天会因为这些罪业而受诸苦恼。

  好比我们的僧团,在大众当中,有些人身口出现小小的罪业,很多人会告诉他:某某人这件事不要做、那件事不要做……有很多人帮助他观照身口意、帮他把恶法除掉。有些人恶法一出现,没有人敢讲他,他的恶法从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一直相续下去,直到毕业为止、到老为止,三十年后看到他,还是过去的老样子,身口意的罪业,还在继续活动。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生高举为性,你不受劝谏,人家就不讲你了,是谁吃亏呢?是自己吃亏!因为我们得不到别人的劝谏、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这些过失在身口意相续的出现,会给我们带来苦恼,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已,使令我们在道业上很难进步,所以说慢是修行的一大障碍。古人说:谦受益,满招损,谦卑一点,才能受善知识的教化,同参道友会劝谏你、老师也会指导你,有很多镜子帮你看清自己,身口意有过失,很快就能够修正过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心所有法——烦恼有六之无明

净界法师

    第十二卷

  四、无明者,亦名为痴。

  这是六根本烦恼第四个无明,什么是无明呢?亦名为痴,它在佛教中,另一个名词就是愚痴的痴。

  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善根,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关于痴的体性,是对于诸法的谛理─二空真如之理,以及对于缘起的差别事相,也就是对于真谛、世俗谛─迷暗为性。所谓迷是指迷惑,从来没有学习佛法,什么都不懂,迷惑,暗是说即使学习也学习不来,根性非常暗钝,迷惑暗钝,过去生智慧善根栽培不够。

  这样的体性有什么过患呢?能障无痴善根,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就会障碍我们无痴的智慧生起,因为愚痴的缘故,所以会广泛的造作一切杂染业力。因为愚痴,看不到诸法的真实相,就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既然不知善恶,只好随顺习气,一切杂染业力就会现前。

  无明,可以说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一切罪恶的根源,就是无明!

  无明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有二个相貌:

  一、是异熟果疑:是说我们不知道善业能够成就可乐果报,也不知道恶业能够成就不可乐果报,认为世间是没有因果的。这种愚痴是最严重的,叫异熟果疑。

  对于异熟果疑,《瑜伽师地论》提出一个说明,它说我们造恶业有三种情况:一个是依贪,一个是依瞋,第三个是依痴。就以杀生来做譬喻。

  (一)譬如我们杀一只鸡,你为什么杀鸡呢?因为我喜欢牠的肉,我不是想杀牠,是欢喜牠的肉,所以必须把牠杀了,这是依贪而起杀业。

  (二)你为什么要杀那只鸡呢?我不想吃牠的肉,但是我看牠不顺眼、看到牠不欢喜,就把牠给杀了,这是依瞋。

  (三)当然,这个痴也可能和贪、瞋和合,你为什么杀鸡呢?鸡本来就是上天创造给我们吃的!鸡鸭鱼肉,天下一道菜。鸡出生就是注定给人吃的,所以杀鸡没有罪业!《瑜伽师地论》说这个罪业是最重的。为什么?无惭愧心故。前面的贪、瞋烦恼在造杀业时,假设还相信因果,多少有一点惭愧心,只是一时控制不了烦恼,所以能够折损一点恶业的势力。如果是依止邪见─鸡鸭鱼肉,天下一道菜,那你在造杀业的时候,是尽情杀生,完全没有一点惭愧心,这是一种障碍的境界,这时候杀业的势力就非常猛利,以后得果报也就非常强大。

  二、是真实义疑:是对于生命真实的道理─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不明白。这是比较微细的愚痴。总之,就是对于理跟事──迷暗为性。

  《俱舍论》上说,有二种因缘,使令一个人出生会愚痴:

  第一、你过去生有谤法的因缘

  好比你说这些大乘经典,都是后人结集的,都不是佛说的──诽谤大乘佛法,言非佛说,或者你说这些佛法都是语言文字,没有什么真实作用,谤法。因为谤法的因缘,生生世世感得愚痴,就算听到佛法,你也听不懂,法师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奇怪你还是听不懂。就是你这一念心跟正法之间有一道墙,被谤法的罪障,障住了,使令清净的法水不能进入到你的心中。这是谤法的因缘。

  第二、你过去生有卖酒、毒药给别人吃

  这个也会有问题,你造这种业,使令一个人迷惑颠倒,所以卖酒、卖安非他命的人,将来会堕到三恶道去,以后回到人间,生生世世愚痴,没有智慧。

  《俱舍论》说,由于这二种因缘使人愚痴。愚痴是最不好的事,一个人愚痴,就会广泛地造作恶业,因为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所谓的崇重贤善,也没有所谓的轻拒暴恶,内心欢喜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造罪都是非常厉害的,以后得果报,就非常坚固很难忏悔。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了解道理非常重要,因为一切罪业的根源,来自于愚痴,在根本烦恼里面,这是最严重的烦恼。

  假设我们内心很愚痴,就很难增上,也不会去对治罪业,对于所做的罪业没有惭愧心,生命就很难离苦得乐了。应该透过佛法的闻思去栽培智慧,虽然刚开始听不懂,但是如果不愿栽培,那以后更没有机会了。在修行上,智慧就像眼睛一样,能够引导我们辨别什么是善业、什么是恶善,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样的抉择能力,就是靠智慧而生起的,所以无明是应该要对治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心所有法——烦恼有六之不正见—边执见

净界法师

    二、边执见:谓即于身见,随执断常,障出离行为业。

  所谓边执见是对于色身的果报体,执着它是断灭、或者执着它是常住,因此而障碍我们的出离行。这个边执见,就是落入一边,佛法对生命现象是说不常又不断,就像流水一样,它不断灭、恒常流,但也不是常态──不断亦不常。但是边执见,执着生命是断灭的──没有过去生、也没有来生,生命从出生到死亡,就这一期生命而已,当我死了以后,人死如灯灭,色身消失了,心识的明了性也消失了,我在宇宙间就完全不存在了,就是人死如灯灭。既然没有来世,那断恶修善、皈依三宝就没有意义了。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呢?及时行乐,只要能够让你快乐的事,你就去做。所以这种观念不得了,很容易造罪业。虽然你认为没有来生,但是等你死了之后,照样得果报,你的思想是这样,一切法的真实相,没有任何人可以改变,所以断灭见这个观念,是很严重的错误。

  第二种边执见是常见,一般佛弟子不容易有断灭见,但是容易生起常见。就是我们在世间,要是有一点福报,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财富、眷属也有了,就不会想到死亡这件事。总认为我今天活着、昨天也活着,明天、后天也应该活着,心中没有无常观,很容易使令我们懈怠,不知道及时修行。

  怎样对治常见呢?宗喀巴大师,提出三种思惟方法:

  第一、思惟我们今生决定要死

  我们终有一天要面对死亡,在美国纽约有一个生意人,企业做得很大,但是得到了癌症。很多人都是这样,大学毕业以后就冲刺,好不容易事业有成,但是身体垮掉了。他就是不甘心啊,现在是他生命的辉煌时代,怎么会得到癌症呢?才剩下几个月的生命而己。他就带着苦恼的心情,去见一位仁波切。这位仁波切跟他讲说:其实,在你出生的那一天,就注定死亡会到来!这件事情是每一个人迟早都要面对的问题,但是谁会想到我今天会死呢?所以思惟今生决定要死,就是你要为死亡准备一点资粮!

  我们都会想为自己买一栋房子、也为子女买一栋房子,为现世的安乐资具,做很多的精神体力付出,但是对来生的生命,我们根本不愿去准备,因我们没想到会死亡。那么,既然你在因地,把所有精神体力都放在暂时的今生安乐,等到死亡到来的时候,你今生的安乐全部被破坏掉,你就一点资粮都没有了!所以一定要想到,古德常告诉我们的: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这件事情很重要!

  第二、思惟死无定期

  没有一个人知道,死亡什么时候会到来。那我应该什么时候为死亡准备资粮呢?年纪大,再来准备吧?不可以!因为我们随时会死亡,棺材是装死人,不是装老人,年轻人死的多的是。所以对死亡的资粮准备,要趁现在就赶快准备,因为死亡的因缘随时会到来,这个谁也不敢讲,所以现在就要准备来世的资粮。

  第三、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那我应该为来生准备什么资粮好呢?是准备世间的资粮?还是准备佛法的资粮?其实这对临命终才有帮助。也就是当死亡到来的时候,世间的一切资粮都破坏掉了,只有三宝的功德,在你内心当中所栽培的信心、惭愧、无贪、无瞋、无痴,以及对阿弥陀佛皈依的心,还有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些功德,才能真正带到来世去。所以我们应该要为死亡提前准备,准备什么资粮呢?准备佛法的资粮。这就是以念死无常,来对治我们常的颠倒。

  印光大师,他在佛堂中,就安置一个死字,经常提醒自己死亡随时到来,这样我们就会知道,现在应该造什么业比较适合。西藏上师也说:他一天修念死无常,要修六到七次,可见得这个法门相当重要。它能够提醒我们:在短暂的人生当中,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急着做,才不会把生命空过了。

  谓即于身见,随执断常,障出离行为业。所以说:当我们生起断灭见、常见的思想,就很难为下辈子准备好资粮。这是边执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心所有法——随烦恼有二十之嫉

净界法师

九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此亦瞋恚一分为体。

  所谓殉,就是追求,不是为了团体,而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闻或是利养。不耐他荣,耐是忍受,不能够忍受他人有荣耀的事情,内心生起一种妒忌为性。

  多数有妒忌心的人,都是我执、我见比较重的人。我们的生命体─色、心二法都是因缘所生,剎那剎那变化,但是他不这么认为,认为生命体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所以觉得世间荣耀之事,都应该归于我,假设有某方面的荣耀归于别人,内心当中就不能忍耐,生起嫉妒心了,严重一点就会去障碍、破坏别人。

  能障不嫉,忧戚为业,因为经常去嫉妒别人,心中老是忧戚、不快乐──这个功德怎么会被他得去呢?应该是我的!心中充满着忧戚。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这种相貌。这是它表现出来的业用,忧戚是由于嫉妒而来的。

  我们在僧团里面,人与人之间相处,会发觉啊,我们对于上一辈跟下一辈比较好相处,对于上一辈的老法师会很恭敬,他有什么功德,我们不会嫉妒,只会仰慕,对于下一辈的,当然他的功德比不上我们,就是慈悲摄受,但是平辈之间,你的资粮跟他的资粮差不多,就不容易相处了。

  其实,每个人的善根不一样,你持戒这方面的善根强、他的禅定善根强、他的般若波罗蜜善根强,假设我们没有更宽广的胸量,我嫉妒你、你也嫉妒我,那么严重一点,就是我破坏你、你也破坏我,结果两个人都受伤。所以在大乘佛法当中,很强调随喜功德。你看普贤十大愿王,菩萨修行十种功德,疾速成就佛道,其中一个就是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有二个好处:

  一、如果他是一个初学者,刚开始栽培善根,去诵经、或者拜佛、或者学习打坐,你随喜赞叹他、给他鼓励──啊呀,有人鼓励我、赞叹我,我应该要更努力!如果你一下子就泼他冷水,他就自暴自弃了。所以我们去随喜别人的功德,使令他的善法更精进,这也是一种利他行。

  其次,你赞叹他的功德,你跟这个善法就结下善的因缘,以后这个善法在你身心要出现,会比较顺利一点。跟善法结善缘很重要!你要是嫉妒他、伤害他,以后你要修这个善法就会有困难,因为你曾经对这个善法,有嫉妒的心所在里面,除非你忏悔,否则这个烦恼也会障碍你。你说:奇怪,这个善根我怎么都栽培不起来?就是你过去曾嫉妒别人。

  对于修行──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佛法讲法门无量誓愿学,在五乘功德当中,十方一切诸众生:好比慈济修习这些慈善事业,我们内心深深随喜,虽然我们在深山里用功,但是有人做慈善事业,我们也随喜,纵然只是人天事业,人天法也是善法,人天也是菩萨道所要修习的善法。二乘有学及无学,泰国比丘修禅定,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我们也随喜,菩萨也随喜二乘功德。一切如来与菩萨,当然十方诸佛菩萨显现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六波罗蜜、菩提心,那更是要随喜了!

  换句话说,我们的心情是:不管自己修习什么善法,那是个人今生的因缘,但是面对五乘善法,只要它的性质是善的,我们是所有功德皆随喜,只要是善法我都随喜,这样才合乎自利跟利他的菩萨道。这是以随喜功德来对治我们的嫉妒。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心所有法——随烦恼有二十之悭

净界法师

    第十、悭者,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涩畜积为业。此亦贪爱一分为体。

  耽,是爱的意思。不过耽比爱的势力更强大,是爱得很厉害了,才叫耽。耽着财法,内心当中对于自己的财物、或者所摄持的法门,非常的爱着,不能惠舍,不愿意把你的财富以及所学到的佛法,适当的布施出去,秘吝为性,秘是把它隐藏,不让人家知道你有财富、你有佛法,吝是吝惜不舍,吝惜不给别人。一个是隐藏、一个是吝惜。它的相貌是:能障不悭,鄙涩畜积为业。涩就是不流通、阻碍住了,鄙恶的一种不流通。也就是这些财物、佛法,不能从你的身口意流到其他众生身上去,无法流通,畜积为业,把它聚积起来,不肯施舍。

  在蕅益大师的《成唯识论观心法要》上说:悭财者,世世贫穷,悭法者,世世愚痴。不可不戒也!对财物悭贪,有什么过失呢?世世贫穷。对法的悭贪呢?这个法有很清净的传承、很殊胜啊,但我不随便给别人,那有什么过失呢?世世愚痴。所以不可不戒也!这件事情要注意啊,这样的因地是不好的!会使令我们贫穷、愚痴。财跟法就像流水一样,要流通才能够增长广大!

  以佛法的意思,要舍才能够得,舍得出去才能够得到更多,你把它保存起来,死水不藏龙,下辈子就糟糕了,会贫穷、愚痴。所以要用施波罗蜜来对治悭贪。

  这是讲到前面十个随烦恼。我们看最后一段总结。

  此十各别起故,名为小随烦恼。

  小随烦恼它的生起是各别的,不是一起生起,所以名为小随烦恼。

  关于小随、中随、大随,我再解释一下。随烦恼分成三类: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所谓小、中、大,不是约着势力的强弱,而是约着活动范围。就是前面的这十个小随烦恼,它的活动范围,不能够普遍于一切不善心所,而且各别而起,有这个、就没有那个,所以叫小随。

  中随烦恼,下面讲到无惭、无愧,能够普遍的在一切不善心所,换句话说只要你起的是不善,一定有无惭、无愧。这就是中随,活动范围比前面更广,但较后面小,所以叫中随。

  大随烦恼的活动范围就更大了,它不但普遍在不善心所,而且也在有覆无记的心所活动。有覆无记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在色界、无色界高深的禅定中,他不思善、也不思恶,内心没有善、也没有恶,就是无记。但这个无记是有覆的,还有一个我存在,覆就是障道的意思,能障碍我们真如法性的显现。

  总之,小随、中随、大随是约活动范围安立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心所有法——随烦恼有二十之无惭、无愧

淨界法師

    再看下面中随烦恼有二种:

  十一、无惭者,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无惭的定义有二:一是不顾自,就是不尊重自己,没有一种自我期许的要求,所谓人身难得,你也不在乎,没有希圣希贤的心念,就是自暴自弃、不顾自身。其次,不顾法,佛陀所说的教法很尊贵,也不想去随顺,还是照自己的思想去做事,不顾佛法的尊贵,不想要增上。轻拒贤善,因为自暴自弃、对佛法也没有尊重心,这些贤善─功德的境界,本来是应该要让它增长的,但是你轻拒─轻视拒绝。因此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既然你对成贤成善之事,没有希求心,那你的生命就是生长恶行,增长一切恶法为它的业用。没有生命目标,怎么办呢?只好跟着习气走──现在心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这种境界。

  第十二,无愧者,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无愧是说你不尊重世间人的讥嫌,你做错事,世间人会指点你──你看啊,这个比丘、沙弥做这种事情,还说他心中有正法,结果做这种事情。护法神也会讥嫌你:唉呀!我护这个比丘的法,实在是倒霉啊,这种行为,我都护持不下去啊!你对于世间的种种讥嫌也不在乎,崇重暴恶,本来这种暴恶的事情,我们应该要去对治、消灭,结果你对暴恶的事情,还特别欢喜。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你有这样的心情─崇重暴恶,一切过犯当然就很容易生起。

  无惭、无愧这两个心所,大都是同时生起的,一个是轻拒贤善、一个是崇重暴恶。这两个心所,此恶遍不善故,名为中随烦恼。它能够普遍地在不善心所当中活动,故名中随烦恼。换句话说,只要是不善的心所,前面的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十种小随烦恼,任何一心所活动,一定是夹带无惭、无愧。所以叫做中随烦恼。

  其实惭愧心,在没有入圣位之前,对我们非常重要!没有入圣位、没有断烦恼之前,从信心引生惭愧心,它是断除恶法一个很重要的力量。关于惭、愧的运用,我们可以从造恶之前跟造恶之后,两方面来说明:如果说惭愧的心所,是在造恶之前,好比你造了一个恶业,虽然造了恶业,但是内心当中──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并不是你愿意做这种恶事,你就是一时控制不住习气,还是有惭愧心,这时候你造这个恶业,在律上叫做不定业。就像在高速公路,车开得很快,之后你踩了煞车,虽然车子还在继续行驶,但是速度已经慢下来了。一个没有惭愧心的人,造恶业是完全不踩煞车的,那就叫定业,一定要得果报。

  一般来说,真正深信因果的佛弟子,因为有惭愧心的缘故,所造的业都比较不坚固,你要是不学习佛法、不相信因果,所造的恶业大都是定业,很难忏悔的。所以惭愧心的生起,如果是发生在造业之前,也会影响到这个业的坚固性。

  其次,是在造业之后。我们说造业,主要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去造杀盗淫妄的恶业,这个恶业就算全世界没人知道,但是阿赖耶受熏,它会把这样的功能,保存到我们微细的阿赖耶识里面去。当我们冷静下来,啊呀!不得了,发现这些恶的业力已经被第八识保存下来了。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消除掉呢?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有二种方法可以对治已经进入阿赖耶识的业力:

  第一、忏悔所损业。这就是指忏悔,你可以面对一位比丘,或者面对佛菩萨,修忏。请一位比丘、或者找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当忏悔主,或是以本尊阿弥陀佛当忏悔主。写一篇忏悔文,把你整个造业的因缘,至诚的表达出来,表达你的忏悔心,并立定誓愿,从今以后宁舍生命誓不再犯!然后要有很多的方便,礼拜、或者持咒、念佛。由于惭愧心的缘故,念念之间就把第八识罪业的势力、慢慢破坏掉,这是忏悔所损业,第一种方法。

  第二、对治所损业。通常我们造恶业,一定有一个烦恼,可能是贪烦恼、或者瞋烦恼、或者是痴、慢、疑、不正见……各式各样的烦恼。当这个烦恼现前时,你要对治它,就是不能随顺这个烦恼。因为你造恶业的时候,这个烦恼有等流性,它下次还会再出现,而且出现的力量,会比上次更厉害。应该怎么办呢?对治所损业。不再随顺这个烦恼,虽然烦恼还有等流势力,但是你已经在抗拒它,心中开始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时候,这方面的业力也会慢慢的消失掉。

  总之,面对这些不好的业力,当它已经进入到第八识之后,有二个处理方法:第一忏悔,第二对治。如果已经得果报,那就不容易忏悔了。这个恶业一旦得果报、已经现前了,好比已经变成一只畜牲了,那你说要把牠忏成人的相状,就不容易了,但是没有得果报之前,都还有办法,就是靠这二个方法,可以把我们阿赖耶识恶业的势力给破坏掉。

  这是我们用惭愧的心,来对治无惭无愧。当然要让惭愧心生起,必须深信因果才行,不只是表面的理解,而是很深刻的了解,才能够生起惭愧心,以对治无惭、无愧这二个中随烦恼。

  附:课堂提问,关于忏悔。

  答:律上有一句话叫做伏业易夺,是说你因为忏悔的力量,超过前面造恶业的力量,你的惭愧心已经超过你当初发动烦恼的势力了,这时候你以善业取代恶业,易就是变易。但是这个恶业不是消失掉,是将我们的业伏住,暂时不受,所以叫伏业易夺。怎么夺呢?以善业夺恶业,以我们的善心夺恶心。这个对我们往生净土就很重要了!因为临命终时,可能恶业的势力要出来、信愿持名的善业也要出来,这时候以唯识学的思想──强者先牵,就看哪一个势力强。假设我们一口气还在的时候,就把这些恶业的势力给消减了,那个时候信愿持名,就没有任何障碍。就是有业,也没关系啊,带业往生嘛!对不对,带业往生横超三界。

  所谓带业,是带什么业?当然是带恶业呀!古德说,这个带业是带恶业,而且是带业种,不能带现行。临终的时候,所有的烦恼、所有恶的业力,都要在种子位,内心保持在一种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寂静的状态,就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了─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

  虽然忏悔不能把恶业完全消除掉,但是能折损恶业的势力,使令它临终不起现行,这件事情对于临终非常重要!使令恶的势力折损,让信愿持名的势力增长,然后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以后乘愿再来。当然,这个时候不会堕到三恶道去,三界总报没有了,但是人跟人之间的恶因缘,那没关系,你能够自在的随缘消旧业。成就圣道以后,还债等于是不还,因为你的内心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没有所谓还债这件事情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