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传喜法师:菩提心里没有一个为自己的愿

传喜法师:菩提心里没有一个为自己的愿


有时候我们也很渴望能够这样去修持,所以也就很感叹,这个世间上,你要高了可以更高。但是这个世界的众生,同时浊恶了又不畏惧什么地狱的,十八层地狱都来好了,老子就不怕,他不怕天高地厚的。

  所以看到世间这么浊恶,有时候不忍心自己一个人躲起来去修,所谓的法再好那怎么样呢?有时候宁愿觉得能利益一些众生更好,我这也是一种习气吧,就是利益众生的心要强过利益自己的心。有一种人,譬如说有的修行人众生缘不具足,不要说度外面的众生,家里的都度不掉,那他怎么办呢?就好好修行,这种就是山居修行,远离人群,用自己的生命去证明佛法的殊胜。

  世间居士也是这样,有的人能够结一结众生缘,大家一起修,有的人小孩子都不听他的,怎么办呢?就好好修,他就跟小孩说,到时候你们看吧!他心里就有数了,我活着度不了你们,死了度你们,他死的时候特别殊胜,瑞相种种,令小孩子都能够对佛升起信仰。但是你就死得殊胜,也不是说就是万能药,就是可以度众生的,所以活也好,死也好。

  作为我们佛弟子,这些理论还是要明白一些的,所以为什么我说《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很甚深的,因为地藏菩萨就是法身的见,地藏就是法身,这个地就是心地,就是一真法界的宝藏,那一切圣贤的愿是什么?都以利益众生为愿,没有一个为自己的愿,这个愿就是什么?就是诸佛的大愿,所以他化现无数,分身无数。

  分身在哪都是佛,这实际上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佛讲到法身的境界,到天上去讲,因为天上比较干净,可以讲这种比较殊胜的法。你以后去总结,佛陀关于讲法身的、毗卢遮那的,像我们讲的那个《菩萨戒》,都是在摩醯首罗天王宫,大光明天里讲的。然后从天一层一层降到人间,娑婆世界,为众生说这个法,但实际上他安住的境界是什么?在天上,大光明天的境界,以这个能量,才能来讲宇宙里的殊胜法。

济南的趵突泉公园,门一进,大牌坊上就是四个字,“观澜知源”。澜是什么?是现象。源是什么?是本质。一个人如果只活在现象里,就相当于活在痛苦里。如果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自在与快乐。

  对于“天”,儒释道各有不同的解读,佛教是其中认识最透彻、最究竟的。佛教认为天是随众生不同的业力而有不同的果报、不同的境界显现。对鸟来说,它不认为天是空的,天分明是它的高速公路;对于四天王来说,管理天下人间,这个天中有风雨雷电,有日月运行,有大气循环,他们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50年。

  泰山,五岳之首,它是帝释天的儿子管理的。世间认为它是“神灵之宅”,泰山之顶可以通天,所以历代很多“受天帝之命”的统治者都会“登泰山而告天”。传说在秦汉之前,有七十二位帝王到泰山封禅祭祀,泰始皇之后至清代也有十二位帝王登临泰山。

  泰山

  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资格登上泰山。作为天下之主,作为“真命天子”,一方面自己要体解大道,在明明德;另一方面还要止于至善,造福苍生。自己怀德,天下昌盛,这两者都具备了,才有资格来告天。

  而我们现在,守着“大明湖”,湖边的人有几个是“明”的?又有几个是知“道”的?不知道就叫无明啊,无明就产生轮回,产生痛苦。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到,“上士问道,勤而行之;中士问道,若存若亡;下士问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根之人闻道之后要是不大声讥笑,反而显不出道的高贵。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面理学家的解释有很多,我想作另一种解读。“道”是人人本具的,没有一刻离开过我们;离得开,有时能得、有时不能得的,不是道。对于天地大道,我如果不能见到,应该要生起恐惧之心。对于没有人来传播道,耳朵听闻不到道的大音,这是人间的不祥。有些佛教国家就认为,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出家人了,没有修道之人了,这个地方就会显出不祥之相。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一个追求大道的人,不要跟你的愚痴作伴,越是隐匿、细微的言行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根器修养,所以越是独处的时候越要谨慎,不要陷入无明而不求甚解,应该听闻有道之人对道的讲解与言说。这样,敬道,敬天地鬼神,即使身处暗室,而心放光明。

  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你如果仅仅在文字上下工夫,反而会偏离于道。佛教也有一句话,“依文解意,三世佛冤”。但是形而上的道,真的无迹可循吗?不是。道在有道之人身上,你追寻这样的有道者,向他学习,随他实践,你身上的道的源头就会慢慢地显现,你生命的快乐就会像泉水一样汩汩而出。

  ——摘自传喜法师 2015年4月18日山东大学讲座“观澜知源”

   修净土宗,你要做两件事情。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不能让你的业太重。我们讲过,临终的感应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你把罪业弄得这么重,可能连提起正念的机会都没有了。临终时,业力马上起现行,要到三恶道去了,怎么跟阿弥陀佛感应呢?你自己都没有准备啊!所以“愿我临终无障碍”,佛陀就是告诉你,要多忏悔,少做恶事。我们必须想办法让我们内心的业力,都变成不增长业。虽然有,但是它势力薄弱,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带业往生,你不能带着重业。诸位!带着重业你是跑不掉的。因为你的心力不足以扭转这个业力。带业是可以往生,但是你不能把业力弄得很强大,因为你抗拒不了它的。所以《楞严经》讲,你至少让你的业沉淀下来,不能再造作。虽然这个污泥还有,但是它是在沉淀状态,这个是很重要的概念。我们学习业果的道理,对净土宗最大的启示就是:你要在死亡到来之前,不管用什么方法,让所有的业力变成轻薄的不增长业。不管用什么方法,用拜忏的、持咒的什么方法都没关系,我们必须为临终争取时间。我们的正念不是很强,必须要在临终时培养一个往生的皈依的心,至少不能有太大业力来干扰你,来折磨你,甚至于把你带走,让你连机会都没有。

  为什么我们要懂因果的道理?就是说,要想办法让你临终创造一个相对安稳的身心状态,让你有足够的时间来做第二件事情——把平常的正念提起来,然后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而临命终安稳的快乐之地,是要准备的。诸法因缘生,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断恶修善的原因。说得清楚一点,就是为了临终时,生起那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让我身心无障碍。净土宗不是说:我造了善业我要生天,这不在我们的规划之内,但是要创造一个临终安稳的环境,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业果的道理,就是想办法把这个罪业降到最低,让它不要来障碍你,是这个意思。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