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教根本不是唯心主义 慈城罗珠堪布

佛教根本不是唯心主义 慈城罗珠堪布


很多人因此认为,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是唯心主义,其实佛教根本不是唯心主义,这都是不了解佛教的说法。

这些理念并不是教条,我们可以用现实中活生生的事例来证明:比如,用我们的肉眼去看,瓶子是静止的,瓶壁的分子之间也是紧致细密、没有任何空隙、不会漏水的。哪怕我们瞪着两只眼睛看一整天,也看不出瓶子在运动,但是,物理学告诉我们,瓶子是运动的,科学家称之为布朗运动,因为第一次发现这个秘密的科学家叫布朗。

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以前就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都在因果当中循环、生灭。

物理学是用运动来表述瓶子的状态,但佛教所用的生灭一词显得更加确切。譬如说,就像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样,原子核周边的电子一直都在围绕原子核运转,其运转速度可以高达上千公里每秒,物理学中称之为运动。

我们可以假设,电子的转动是从东边出发,之后运转到南边,然后再走到西边、北边的位置上,或者是往相反的方向转动。但佛学告诉我们,实际上,经过东边的电子,根本不是经过南边、西边与北边的电子,因为东边的那个电子在位于东边的当下已经消失,后面的所有电子,都是新诞生的。所以,用生灭来描述更为精确。

同样,用我们的肉眼看楼房,包括地板、墙壁,都感觉是静止的,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静止的楼房。我们看到的这么多的静止物体从哪儿来的呢?都是地地道道的错觉,来自于高速运转的一种错觉。所以《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既然一切都是幻觉,那我们还有必要这么执着吗?这样反复思考,就比较容易断除执着,这是佛陀给我们指出的缓和压力的方法。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们自己的内心,也有它演变的自然规律。多年以来,现代科学忽略了精神领域的研究。即使有一点精神方面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但是,对我们个人来说,幸福与不幸福,却与内在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追求幸福,就需要正确的方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陀认为,解决痛苦,有两种方法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执着是痛苦的首要因素,物质等等都是次要的。所以,单靠外界的物质条件来让自己获得幸福,是不可能的,即便物质具备这样的能力,地球也没有这么多的资源。比如说,虽然美国人口还不到全球人口的5%,但他们却消耗着全球资源的34%。如果全球70亿人口都想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就需要三到五个地球才可以承担,这显然不可能。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只有调试自己的内心,并适当地往内心去寻找。

在得知痛苦的来龙去脉以后,首要工作,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佛陀认为,解决痛苦,有两种方法:一个是通过一些观念来改变我们原有的认识,从而缓和我们的压力;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禅修。

佛学一直都在着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并给出了一定的答案、方案,若能吸收并实践这些理念,再加上现代科学赋予人类的物质财富的完美结合,也即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就能让我们在拥有足够物质的同时,设法控制精神上的上述三个缺陷,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与健康心灵,这样就能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幸福,也能使整个社会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