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三藏精要 杨秀鹤居士编选

三藏精要 杨秀鹤居士编选

佛言:

  善男子!是经能令菩萨未发心者发菩提心。

  无慈仁者,起于慈心。好杀戮者,起大悲心。

  生嫉妒者,起随喜心。有爱著者,起能舍心。

  诸悭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

  嗔恚盛者,起忍耐心。生懈怠者,起精进心。

  诸散乱者,起禅定心。于愚痴者,起智慧心。

  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恶者,起十善心。

  乐有为者,志无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

  为有漏者,起无漏心。多烦恼者,在除灭心。《无量义经》

  吾愍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谕、教令修善。

  随器开导、授与经法、承用之者、任意所愿、

  皆令得道。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弋不用、德崇仁与、务修礼让。《无量寿经》

  序篇

編著者 杨秀鹤
助编 黄孟林

  ◎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法华经》

  ◎佛言:我之出现于世,犹如大云,能润一切;为欲令使枯渴众生,皆离苦恼,得安稳乐。安稳众生,世间无能及我者;为大众,说如露之净法,其法一昧,惟有解脱涅槃。我以一音,演唱斯义,常为大众,作因缘。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无贪著,无障碍,恒为一切,说平等法。无一人多人之别,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去来坐立之间,亦终无厌。于贵贱、上下、持戒者、破戒者、有礼容者、及无者、正见者、邪见者、利根及钝根等,等雨法雨而无倦。一切众生,闻我法者,应其能力,各进上位。《法华经》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涅槃经》

  ◎无怨恨之教,是为佛教;无诤讼之教,是为佛教;无诽谤之教,是为佛教。《宝藏经》

  ◎无执自他之法,是名佛教;无讥讽之法,是名佛教;善教善导,随宜之法,是名佛教。《宝筐经》

  ◎诸佛惟有此事,曰:为利一切世间,净世间眼,断一切非道而出现也。《大法炬陀罗尼经》

  ◎佛言:我之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之念子。我今于此世间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苦,令获五德,升无为安。《无量寿经》

  ◎多疑者,一切世间出世间事,皆不能成。疑法,不能学得;疑师,不能敬顺之;疑自,则非学时;生此三疑,是障道之根本也。起泱定心而学者,不可有此三事。《成实论》

  ◎佛言:夫为道者,犹如水中之木,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所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乱,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若乐闻法而不厌足者,悟不可思议法。《华严经》

  ◎从他闻时,具十六事:一者以时听,二者乐听,三者至心听,四者恭敬听,五者不求过听,六者不为议论听,七者不为胜听,八者听时不轻说者,九者听时不轻法,十者听时终不自轻,十一者听时远离五盖,十二者听时为受持读诵,十三者听时为除五欲,十四者听时为具信心,十五者听时为调众生,十六者听时为断闇根。《优婆塞戒经》

  ◎闻法者,对说法人,作医王想,作拔苦想,作说法甘露想,作醍醐想。说法者对听众,作胜解增长想,作愈病想。若说者与听者,能如是用意,皆堪绍隆佛位,常生佛前。《大集经》

  ◎有人渴欲水,觅之至大泽 既至,对视而不饮。傍人语之曰:汝渴于水而求水,辛苦至此,今觅得水,不饮之何故?答曰:若饮得尽则饮之,然此水极多,而不能尽,是故我不饮也。众人闻之,大嗤。人见佛教,为不能尽解之,遂不闻之,不思之,不修之,亦如是也。《百喻经》

  ◎于三学中,不能善学,但以多闻因缘,轻视他人者,是人则为障碍善法。《佛藏经》

  ◎但以多闻,不能入如来法。如为人设美馔,自饿不能食;画与人药,自疾不能疾;数他宝,自无半文分;亦如生于王宫,而受冻馁;聋者奏琶乐,悦他而不自闻;盲人缋象,示他而不自见;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

  ◎若闻佛语,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药,小儿则和以蜜。《十住毗婆娑论》

  ◎佛法贵行,不贵不行。但能勤行,纵寡闻,亦先入道。《智度论》

  ◎宁当少闻,能解义昧,不愿多闻,不了于义;愿作心之师,不以心作师。《涅槃经》

  ◎虽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楞严经》

  ◎持法者,不必多诵习,若少有所闻,具足法身行,是谓持法人,以法自将养。虽多诵习义,放逸不从正,如牧数他牛,非沙门正道。《出曜经》

  ◎佛言:夫行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虽极疲劳,不敢顾左右;离出淤泥,乃得苏息。人之情欲,甚于淤泥,故以直心念道,庶免于众苦。《四十二章经》

  ◎听法功德,出生死中,最为第一。《正法念处经》

  ◎佛正法大乘,不住一切法,是故名为佛。《华严经》

  ◎自从如来得道已来,四十余年,常为众生演说诸法四相之义;苦义,空义,无常,无我,无大无小,无生无灭,一相无相,法性法相,本来空寂,不来不去,不出不没。《无量义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投归依伏,故曰归依。归依之相,如子归父;依服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大乘义经》

  ◎依佛如师,故曰归依佛。《 同上》

  ◎凭法为药,故曰归依法。《同上》

  ◎依僧为友,故曰归依僧。《同上》

  ◎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取宝;有信亦尔,入佛法中,取无漏宝财。《华严经》

  ◎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逢三宝,亦无所得。《心地观经》

  ◎佛法如大海,以信为能入。《智度论》

  ◎入佛法海,以信为本;渡生死河,以戒为船筏。《 心地观经》

  ◎如国王,于边城造楼檀,筑地坚固,使不能毁坏,内则国家安稳,外则制怨敌。佛子,坚固信仰如来,信根已立,终不随他之沙门,梵士,恶魔,及恶世间,是谓得信之城楼,为佛子除恶不善,修诸善法。《中阿含经》

  ◎有信而无解者,增长无明;有解而无信者,增长邪见;信与解圆通,方为行之本。《涅槃经》

  ◎信常住之理,名曰信心。《华严经》

  ◎为到涅槃,信圣法,要闻得智慧,不放逸而通达;如是,由此世入最上界而无忧。《巴利文 增一阿含经》

  ◎信心为听法之因,听法为信心之因。《涅槃经》

  ◎就善友,得闻深妙法,得诸圣尊所爱重,如来殊胜智慧遍虚空,所说之法,惟佛能悟;是故,须博闻正法,信我教之真实。得人界之身甚难,遇如来教亦难。是故,闻法者应精进。《无量寿如来会》

  ◎闻正法有因,谓近善友也;近善友有因,谓信心也,起信心有三因,谓听法与思惟义。《涅槃经》

  ◎说信心有四种: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也。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波罗蜜。四者信僧能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起信论》

  ◎信复有二种:一者从闻生,二者从恩生。是人从闻生而不从思生者,名为信不具足。复有二种:一者信有道,二者信得道,是人之信心,唯信有道而不信有诸得道人者,名为信不具足。《涅槃经》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者,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生,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无量寿经》

  ◎信是佛子,是故智者,应常亲近于信。《宝积经》

  ◎若求菩提,利众生,彼等为众生之最胜者也,此无比类,况有上耶!是故,得闻此诸法,智者常生乐法心,当得无边大福聚,速得证无上道。《出生菩提心经》

  ◎或说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信心为因,是菩提因,虽复有无量,若说信心,即已摄尽。《涅槃经》

  ◎菩提心,则为大道,能使得入一切智城故。菩提心,则为净眼,悉能睹见邪正故。菩提心,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菩提心,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故。菩提心,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华严经》

  ◎大信心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如来。《涅槃经》

  ◎菩提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华严经》

  ◎佛知脱一切众生死之绳之道,亲对神人,明示知与法,使人或见或闻,皆得安心。佛宝为道人,善人,决定人,无漏人,而穷达身命,有大智慧之大人也。《巴利文 增一阿含经》

  ◎比丘依佛法而生信,信如来为世尊、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师、调御丈夫、天人师。得无病安泰,不寒不热,中庸之忍耐与勉强。得不伪不迷,如实于师主前,显义,住精进,舍不善法,起善法,依善法而决定勉强牢固。成有智慧人,得无上智。《同上》

  ◎我虽一瞬间,不离深智虑而明晰说法之佛侧。说无爱著及无苦恼法之佛陀,于他无所比类。我不别昼夜,以心眼见之,我自信乍归而过夜,须臾不离之。我信与悦,心与念,使我归依佛教。如是智慧高大之人,不论之何方所,我亦于其处归依,设我身老力尽,不能到彼处,而我心决定,常行其处,是我心与彼符合故也。《巴利文 中阿含经》

  ◎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憎,俱出灵鹫山。《法华经》

  ◎世尊!若此法唯世尊成就,比丘不得成就;或比丘得成就,比丘尼不得成就;或比巨尼得成就,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及诸欲者不得成就;则其法不完全。然是法,世尊得成就,比丘比丘尼亦成就,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及诸欲者, 悉得成就,故信是法完全也。《巴利文 中阿含经》

  ◎佛言:若有菩萨,以胜意乐,于我所,起父想,彼人当得入如来数,如我无异。《宝积经》

  ◎为欲到涅槃,信奉诸圣法,闻求得智慧,精进能通达。《巴利文 杂阿含经》

  ◎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也。《梵网经》

  ◎一切诸功德,以信为使命,于诸宝之中,信财最第一。《大庄严经》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信心清净无垢浊,灭除骄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信能惠施心无竑。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信使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道。示现无上解脱道。信不破坏功德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上智。信能示现一切佛。《华严经》

  ◎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得一闻佛名,决定成菩提。《华严经》

  ◎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即见佛。《十住毗婆娑论》

  ◎菩萨于生死,最初发心时,一向求菩提,坚固不可动。彼一念功德,深广无涯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能尽。《华严经》

  ◎一切众生心,悉分别可知,一切刹微尘,尚可算其数;十方虚空界,一毛犹可量,菩萨初发心,究竟不可测。《华严经》

  ◎菩提心功德,若有色方分,周遍虚空界,不能容受者。《宝积经》

  ◎若闻一句未普闻之法,生大欢喜,胜得满三千大千世界中珍宝。《华严经》

  ◎佛语弥勒,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无量寿经》

  ◎佛言,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同上》

  ◎如彼最上大福聚,不及道心十六分;若为求福如须弥,如恒河沙诸佛刹,皆悉造寺造诸塔,不及道心十六分。《出生菩提心经》

  ◎譬如阎浮檀金,除如意宝,胜一切宝。菩提心之阎浮檀金,亦复如是,除一切智,胜诸功德。《华严经》

  ◎譬如迦楞毗伽鸟,在壳中时,有大势力,余鸟不能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生死壳,发菩提心,功德势力,声闻缘觉,所不能及。《同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譬如波利质多树华,一日薰衣,瞻卜华,婆师华,虽薰千岁,不能所及。菩提心华,亦复如是,一日所薰功德,香彻十方佛所;声闻缘觉,以无漏智,熏诸功德百千劫,亦不能所及。《同上》

  ◎由我等之感情,怒,患及疑心发生者,不可求续;惟从离欲,慈爱,安稳心发生者,及从信奉佛陀真理之诚所生者,永劫不灭。《巴利文小阿含经》

  ◎闻此法信心,欢喜无疑者,速成无上道,与诸如来等。《华严经》

  ◎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破器浊心之众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像。《同上》

  ◎若能信解离憍慢,发心即得见如来;若有谄曲不净心,亿劫寻求难值遇。《同上》

  ◎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如是乐听教。《无量寿经》

  ◎弥兰王问那先比丘言:人未得涅槃之道,如何知乐涅槃?那先言,人生未曾截手足,能知其痛之剧,由见他之截手足者呻吟;前诸圣者,既得涅槃之道,语其乐,以此故,信其乐也。《那先比丘经》

  ◎离疑得正智,救世无上主,世尊说假名,信行住菩提。《华严经》

  第二章 念佛

  ◎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心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阅此人,如现目前。《涅槃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尔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观无量寿经》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之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常在道扬,生诸佛家。《同上》

  ◎若能至心系念,内在端坐正受,观佛色身,当知是人,心如佛心,与佛无异。虽在烦恼中,不为诸恶覆蔽,于未来世,雨大法雨。《观佛经》

  ◎若人持佛名,不生怯弱之心,有智慧而不谄曲,常在诸佛前。《十二佛名经》

  ◎若有人,日日称说如来名号,是诸众生,能离黑闇,渐次得烧诸烦恼。如是称念南无佛,语业不空,如是语业,名执大炬能照破烦恼。《宝积经》

  ◎依敬忆佛,必出生死至涅槃,乃至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下至一称南无佛陀大慈悲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生死际穷,善根无尽,于天人中,恒受富乐,得最后般涅槃。《般若经》

  ◎净饭大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有一棵牛头旃檀,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惟臭而无香,若有啖其花果者,发狂而死。后时旃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百心。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必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或大慈悲。如彼香树之改伊兰林。《观佛三昧经》

  ◎弥兰王问罗汉那先比丘曰: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死之时,若能念佛,死后生天者,此语我不信。复一杀生,死即入泥犁中者 我不信之。那先比丘曰:有人持小石,置在水上 其石浮也没也。王曰其石没矣。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在船上,其船没也否也。王曰,不没 那先目,船中百枚大石,因船固不得没,人虽有大恶,若一时念佛,以是,不入泥犁,便生天上 何不信也?其小石沉没者,如人作恶,不知有佛 死后便入泥犁,何不信也。王曰,善哉!善哉!《那先比丘经》

  ◎譬如有人,得不可坏之药,一切怨敌,不得其便。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菩提心不可坏之法药,一切烦恼,诸魔,怨敌等,所不能坏。譬如有人,得住水宝珠,为其身璎珞,深入水中,不能没溺;得菩提心之住水宝珠,入生死海,而不沉没。譬如金刚,于百千劫,处诸水中,亦不烂坏异变;菩提心亦复如是,于无量劫,处生死中,诸烦恼业,不能断灭,亦无损减。《华严经》

  ◎譬如善见药王,灭一切病,菩提心,灭一切众生,诸烦恼病。《同上》

  ◎譬如牛马羊乳,含在一器,以师子乳,投彼器中,余乳消尽,直过无碍。如来以师子菩提心乳,著于无量劫所积诘业烦恼乳中,皆悉消尽。《同上》

  ◎佛告阿难,捕鱼师,为得鱼故,置钓饲于大池水,使鱼吞食,鱼吞已,虽在池中,不久可出。阿难!一切众生,于诸佛所,得生敬信,种诸善根,修行布施,乃至发心,得一念信,虽为余恶不善业所覆障,堕在地狱饿鬼畜生,诸佛世尊,以佛眼观此众生发心殊胜故,从地狱拔之而出,既拔出已,置涅槃岸。《大悲经》

  ◎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间,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见十方佛,获大辩才。《文殊般若经》

  第三章 忏悔

  ◎作极恶之行,悔过转微薄,日悔不懈怠,罪根永可拔。《增一阿含经》

  ◎本我所造,后我自受,为恶自更,如纲钻珠。《法句经》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四十二章经》

  ◎犯过而非恶,能追悔为善,是明照世间,如日之无昙。《法句经》

  ◎前心作恶,如云覆日;后心起善,如炬消暗。《未曾有经》

  ◎有恶知非,改过得善,罪日消灭,后会得道。《四十二章经》

  ◎如百年垢衣,于一日瀚,可使洗净。如是百千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大集经》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业报差别经》

  ◎譬如有金色花千斤,不如真金一两;作罪虽多;不如少德。对佛作僭者,同于盲人以不自视,想人亦不见己作恶事。故于佛前,大众忏悔,罪本无自性故,从善缘必灭。《涅槃经》

  ◎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观普贤经》

  ◎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大海。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得佛大圆镜,忏悔能令至宝所。《心地观经》

  ◎欲忏悔者,广请招诸佛诵经,至心彻到发愿,愿求破坏身心一切诸业,于念念中,诸罪得消灭。《观普贤经》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华严经》

  ◎以四弘愿,建立菩提。《华严经》

  ◎无相法,著一切法,皆是妄想。《华严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言行忠信,表里相应。《无量寿经》

  ◎种种譬喻,广说言教。《法华经》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正观五上》

  ◎莫轻少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涅槃经》

  ◎端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年。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也。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土,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也。《无量寿经》

  ◎耆婆言,臣闻佛说,修一善心,破百种恶,大王!如少金刚,能坏须弥;亦如少火,能烧一切;如少毒药,能害众生;少善亦然,虽名少善,其实是大,何以故?破大恶故。《涅槃经》

  ◎佛告波斯匿王,大王!含有亲信之人,从四方来告者,四大山由四方崩来,将害人民,如何为划策?王言:世尊!若有斯事,无何避处,惟当专心持戒为施。佛赞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众生之生老病死也,常来切人,安可不修戒与施乎。王言,世尊七!持戒与布施,得何等果?佛告大王,生人与神,多受快乐。《涅槃经》

  ◎知烦恼过,不随烦恼,能忍恶苦,不生恐怖心,具此四法者,不作恶。乐修善法,分别善恶,亲正法,怜愍众生,知宿命,具此五者,不动。若闻人讥忍心,若闻赞愧心,行道莫自慢。见人之离,使和合;扬人善、隐咎,莫说人之耻。于烦恼,生怨想;于善法,生亲想;虽供养父母师长,为此不作恶事。《优婆塞戒经》

  ◎佛告舍利弗,菩萨于一切处,宁丧身命,远离各种邪欲之行;远离妄语两舌,远离绮语,嗔恚,邪见,常成就洁白胜行。《菩萨正法经》

  ◎有一切行为之功果者,唯从舍世欲根生。《巴利文 增一阿含经》

  ◎福业如果熟,不可以神祀得,唯人乘持戒车,得生天上,须知一切事,由行前得,不依祭祀而得。《杂宝藏经》

  第二章 自利

  第一节 制心

  ◎佛言,人常为目所欺,为目所欺,为鼻所欺,为口所欺,为身所欺。《阿含正行经》

  ◎若念专分别眼目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昧触法六境者,终不堕恶道。眼观色,若好若丑,见好则喜,见恶则不喜;耳闻声,若好若丑,闻好则喜,闻不好则不喜,鼻舌身意亦如是。犹如六种兽,所以不同,若有人取绳缠缚之,取狗、野狐、弥猴、鱼、蚢蛇、飞鸟,皆悉缚之,共系一处,放之,尔时六种兽,各有性行:狗之意中,欲趣赴村中;野狐之意中,欲趣赴冢间;鲤鱼之意中,欲趣水中;猕猴之意中,欲向山林间;毒蛇之意中,欲入穴中;飞鸟之意中,欲飞在空;尔时六种兽,各有性行,俱不同。设复有人,取此六种兽,系著一处,使不得东西南北,是时六种兽,虽复动转,亦不离故处。人之六情亦如是,各有所主,其事不同,所观别异,若好若丑。尔时比巨,系此六情,著于一处。是故诸比丘,当念专精,意不错乱。尔时,弊魔波旬,不得其便;诸善功德,皆悉成就。《增一阿含经》

  ◎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间,贪想不除,心驰意散,但念六欲,即思念得目色、耳声、鼻香、口昧、身触、意法,身动意游,曾无宁息。时佛知彼道人司度,往至其所,共宿树下,须臾,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一水狗,饥而求食,与龟相逢,便欲啖龟,龟缩其头尾及其四脚藏甲中,不能得啖;水狗少远,复出头足,行步如故,水狗不能奈何,龟逐得脱。于是道人问佛,此龟有护命铠,水狗不能得其便。佛答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姿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此无非皆意之所造,宜自勉励,求灭度之安。’于是,佛即说偈曰:‘藏六如龟,防意如城,与慧魔战,胜则无患。’《法句经》

  ◎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盗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遗教经》

  ◎佛言,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含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含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惟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蛮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可不慎哉!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含纵之,皆亦不久见贝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尔等当好制心。《遗教经》

  ◎佛告沙门,慎勿信尔意,意终不可信。《四十二章经》

  ◎此身动作,皆由心起,故应先调心,莫苦于身,身如木石无知,何故随心苦体。《佛本行经》

  ◎游心之士,非无后悔,纵心之祸,重若须弥。《忍辱经》

  ◎作自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骂意经》

  ◎宁自破骨破胸,终不随心作恶。唯力士不为多力,能自端心者,胜于力士。佛与心诤已来,其劫无数,不敢随心,勤力精进,自成佛也。《涅槃经》

  ◎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善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累积善本。《无量寿经》

  ◎汝端目,汝端目,汝端鼻,汝端口,汝端身,汝端意。《正行经》

  ◎佛言,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遗教经》

  ◎譬若军征,百万之众,恃诸名将以却敌。道人伏心制意,修法奉道,顺行戒禁,身意清白,布恩施德,除弃忿怒、憍奢、诤讼、专精行道,若名将之帅众。《四自浸经》

  ◎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画,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无量寿经》

  ◎譬如一人有四妇,第一妇为夫所重,坐起行步,动作卧息,未普相离,饮食衣服,常先与之,寒暑饥渴,摩顺护视,随其所欲,未曾与诤。第二妇,坐起言谈,常在左右,会之则喜,离之则忧。第三妇,有时会合,穷困疲极,适相思念。第四妇,给使作务,有事则往,而未尝护视,常放过之。时夫临死,呼第一妇曰:‘汝当随我去?’妇报曰:‘我不随卿。’夫曰:‘我甚重爱,常顺汝旨,那不相随。’妇曰:‘卿虽重爱我,我不能随卿。’夫便呼第二妇曰:‘汝当随我去?’妇曰:‘卿所重爱之第一妇,尚不随卿,我岂随卿去耶?’夫曰:‘我初求汝,苦不可言,触寒逢暑,忍饥耐渴,那不相随也?’妇曰:‘卿自贪欲,强求及我,我不求卿,何得持艰苦相语也?’夫便呼第三妇曰:‘汝当随我去?’妇曰:‘我受卿恩施,送卿至城外,终不能远行到卿所至之处。’夫便呼第四妇曰:‘汝当随我去也?’妇报曰:‘我本离父母,来给使于卿,死生苦乐,当随卿之所到。’此协夫意之三妇,得不能自随,唯苦丑不协意者得去。佛言,上所譬喻,第一妇者,是人身也。人好爱身,过第一妇,至命终时,身僵地,不肯随去。第二妇者,是人财也。得之则喜,不得之则忧,及命终时,财宝续存世间,亦不肯随去。等三妇者,是父母、妻子、兄弟、知识、奴婢也。生时以恩爱转相思慕,至命尽,涕哭至城外冢间,便弃死人,各自归还,忧思不能过十日,便共饮食,捐忘死人。第四妇者,是人意也,天下无有自爱而守护意者,皆放心姿意,贪欲嗔恚,不信正道,而临命终时,唯此意随去,当堕恶道,是故,当自端心正意。《阿含经》

  ◎坐众人中,不羞众人,为众人所敬者,心净端故也。《正行经》

  ◎心性本净,诸过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文殊师利问经》

  ◎人锻铁去滓而成为器者,器即精。好学道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也。《四十二章经》

  ◎恶由心生,反以贼心;如铁生垢,消毁其形。《孛经》

  ◎如人以渐,安徐精进,洗除心垢,工匠炼金。恶由心生,还坏自身;如铁生垢,反蚀其形。《法句经》

  ◎波罗奈国,有居士,字曰□提,此人有子,名优婆□提,后年长大,家贫燋煎。父与财物,含开肆贩卖,时有耶贳轲阿罗汉,往到其边,为说法,教令系念,以黑白石子富筹算,善念下白,恶念下黑,优婆□提,奉受其教,善恶之念,辄投石子。初黑偏多,白者渺少;渐渐修习,白黑正等;系念不止,更无黑石,惟有纯白石;善念已盛,还得初果。《贤愚经》

  ◎人不能伏自意,反欲伏他意;能伏自意者,他人意可伏。《三慧经》

  ◎观自身,观他人身;观自意,观他人意;观自法,观他人法。《忠心经》

  ◎夫心者,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遗教经》

  ◎智者以慧炼心,寻究诸垢,犹如矿铁,数入百炼,则成精金,犹如大海,目夜沸动,则成大宝,人亦如是,昼夜役心不止,便获果证。《出曜经》

  第二节 实语

  ◎昔有鳖,遭遇枯旱,湖泽干渴,不能自到有食之池。时有大鹤,往集其边,鳖从哀求,乞相济度,鹤啄之,衔飞。过都邑,鳖不默问曰:是何处?何故不止?鹤便欲应之,口开鳖堕地,为人屠食。夫人愚顽,口舌不谨亦如是。《旧杂警喻经》

  ◎佛言,诸弟子!离无义之语,常自守护所言语,语知时、语顺法、语以利益人之外,不为戏笑。《华严经》

  ◎世间诸人,在世时,舌上自然生斤铁,所谓口说诸毒恶,还害自身。《起世因本经》

  ◎不得妄证人,含入罪法;不得传恶言,转相斗言语;不得中伤人意;勿不闻言闻,勿不见言见。《阿含正行经》

  ◎实语者,不假布施、持戒、学问、多闻。但修实语,得无量福。《智度论》

  ◎宝语童子问佛曰:‘实者何也?’佛告彼,实有三:不诳佛,不诳己身,不诳众生也。又问曰:‘实语者何?’答言:‘不多语、守护语、不用粗语,是为实语。’《大集经》

  ◎妄语之言说,恼一切众生,彼常如黑暗,虽有命,同于死。《正法念处经》

  ◎弟子!离妄语,常言真实,语谛,梦亦不妄语。《华严经》

  ◎妄语有十罪:一者口气臭;二者善神远之,非人得便;三者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谋议,常不参与;五者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声天下;六者人不敬,有事虽教敕,人不承用;七者需多忧愁;八者种诽谤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常被诽谤。《智度论》

  ◎离妄语,诸世间人,或有眼见,或有耳闻,一切皆信。设复贫穷,无财物,一切世人,供养如王。一切人中,实语人之光明,恰如众星中之月光明。一切宝中,实语之宝为胜。欲度生死,一切船中,实语之船最为胜,若欲离一切恶行,离妄语最为胜。一切灯中,实语之灯最为胜。一切恶道之善导中,实语之导最为胜。一切世间之受用物中,实语之物最为胜。一切治病诸药中,实语之药最为胜。一切奋迅诸势力中,实语之力最为胜。一切归中,实语之归最为胜。一切知识,实语最为胜。若人摄取实语之财,则于世间,曾无恶行,不堕贫穷,得与天比近。《正法念处经》

  ◎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口甚如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故口为毁身斧,灭身刃。《报恩经》

  ◎恶言、骂詈,憍慢蔑人,是行兴起,疾怨兹生。逊言辞,尊敬人,弃怨,忍恶,疾怨自灭,夫士之生于世也,斧在口中,斩身所以,由其恶言。《法句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誉恶被恶誉,是二俱为恶,好以口哙斗,是后皆不安。《法句经》

  ◎尚勿粗言,言当畏报,恶往祸来,刀支归躯,出言以善,如叩钟声,身无议论,渡出则安。《法句经》

  ◎好恶口两舌,出他人之过,如是不善人,无恶而不造《华子经》

  ◎佛言离两舌,无破坏心,使斗诤离散人人和合,又离恶口,粗犷苦恶言语,如自坏坏他,离之。《华严经》

  ◎甚多言语者,他人畏之,两舌为其第一。离两舌人,于现在世,受善果报;知识、亲友、兄弟、妻子、奴婢等亲和,皆悉坚固,人无能坏。《正法处经》

  第三节 忍受

  ◎菩萨忍受一切恶。向众生,心平等;不动摇,如大地。《华严经》

  ◎若以诤止诤,毕竟不得止,惟忍能止诤,是法真尊上。《中阿含经》

  ◎如有暴恶人,非理相加谤,智者以诚言,安忍能除之。《诸法集要经》

  ◎生闻梵志,来求佛言,佛弟子与他人,有何差别?又有何功德?佛告生闻梵志,我出家弟子及在家弟子,作业若败,亦无忧恼啼哭,亦不痴狂。我弟子,能被饿渴寒热风等所逼;以杖捶,以恶声骂,而能忍之。是他人所不能为也。我弟子有此功德。生闻梵志受教,直归依三宝成优婆塞。《杂阿含经》

  ◎世尊言,宁以利剑贯腹,截肌,自投火中,慎勿履恶;宁戴须弥,迫毁其命,投于巨海,鱼鳖所吞,慎勿为恶。《忍辱经》

  ◎虽闻多恶名,苦行者应忍之,不应自言苦,亦不应起恼,闻声恐怖者,此则山林之兽也,是轻躁众生,不成出家法;仁者当堪忍上中下恶声,执心坚住者,是则出家法也。由他人言,不能使汝成劫贼;又由他人语,不得使汝成罗汉;如汝自知己,诸天亦复如汝。《比丘避女人恶名经》

  ◎菩萨百千劫之间所骂詈,亦不生嗔心;又百千劫之间所称赞,亦不欢喜,此了知人言,音声之生灭,如梦如响。《智度论》

  ◎由观五义,以灭嗔恚;一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我有恩。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三观唯法而无有众生,何者有能损所损。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加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欲生损害。《摄大乘论》

  ◎恶人闻善,故来扰乱,汝自禁息,毋嗔责之,彼来紊者,遂自恶之。《四十二章经》

  ◎沙门贤者,以忍为先。尚如清水,无所不净,水于死人、死狗、死蛇、屎尿,亦皆洗之,然水之清不毁。亦当持心如帚之扫地,净所不净,帚于死人,死狗,死蛇,屎尿,亦皆扫之,然帚不毁。亦当如风火之力光,死人、死狗、死蛇、屎尿,亦吹亦烧,然风火之力光不毁,若人,来欲杀己,己亦不嗔。来欲谤己,己亦不嗔。来欲谮己,己亦不嗔。来欲笑己,己亦不嗔。来欲坏已,令不事佛法,己亦不嗔。但当慈心正意,罪灭福生。《坚意经》

  ◎忍有十事:一观我及我所相;二念种姓;三破除憍慢;四恶来不报;五观无常相;六修慈悲;七心不放逸;八舍饥渴苦乐等事;九断除嗔意;十修习智慧。若人能成就如是十事,当知是人能修忍。《宝积经》

  ◎善顺,由舍卫国,为令诸众生,拜佛闻法,欲携众人来佛所,时王疑此比丘,岂非欲略取王位或国土耶?乃命四人丈夫,塞比丘前,种种骂言,且如刀杖。然比丘不嗔恨。时王更以四人丈夫与比丘,劝复前四人之仇,我亦添刀,然比丘犹不应。时王又示金银等财宝云,汝不以方便盗彼财物耶?我亦欲助!比丘摇头曰,我虽贫穷,不能存济,不与者不取。王闻是语,怅然而丢。《宝积经》

  ◎菩萨常能修忍耐法,谦卑,恭敬,和颜;不害自,不害他;不举自,不举他;不赞叹自,不赞叹他。菩萨但作此念,我当常说法,离一切恶,令断贪、填、痴、憍、乱心、悭、嫉、谄曲,以大忍法令安立。菩萨以成就清净忍法,假有众生,出恶声骂詈鄙秽,又各手执刀杖,捶击毁害,菩萨作此念,而不恚:我若因苦生恚心,自不调伏,不守护,不明了,不寂静,不真实;何得起欢喜心,令解脱也。如此观者,云菩萨无恚恨行也。《华严经》

  ◎无毁辱一切众生,名忍辱波罗蜜;自身破坏亦不嗔,名亲近波罗密;说法令发菩提心,名真实波罗蜜,成就此三种,谓之成就羼提波罗蜜。《般若经》

  ◎如来灭后,若有人,谤毁佛法僧,汝等不可嗔恨忧恼,应作此念;我等若生嗔恨心,非沙门,非沙门法,不随顺道。《华手经》

  ◎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入明。《法句经》

  ◎忿怒不见法,忿怒不知道;若能除忿怒,福善常顺身。《同上》

  ◎忍能生自他平和事,谓自身不为嗔恚之过夫所染,即是自和平;既无愤恨,不生他苦,即是他平和也。《摄大乘论》

  ◎时有摩伽天子,说偈问佛:杀何得安眠,杀何得喜乐,杀何等之人,瞿昙所赞叹?尔时世尊,说偈答曰:若杀嗔恚者,安稳得睡眠,若能杀嗔恚,令人得欢喜,嗔恚毒之本,杀之我所叹,彼杀嗔恚己,长夜无忧患。《杂阿含经》

  ◎佛告大众,忍为世间最,忍是安乐道,忍护孤独身,贤圣之所欣,忍能作亲友,忍增美名譬,忍得富贵在,忍能具端正,忍能得威力,忍能照世间,忍能成工巧,忍力调怨敌,忍力伏忧恼,忍得好容色,忍能具眷属,忍者招胜报,忍者趣善道,忍者得寿长,忍者得三位,忍不害众生,忍离偷盗,邪淫,妄语,两舌,绮语,贪欲,嗔恚等,忍成施戒进禅智,是佛法也。《大集经》

  ◎佛言,若有菩萨住慈忍,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者火不能烧,二者刀不能割;三者毒不能中;四者水不能漂,五者为鬼神所护;六者得身相庄严;七者闭诸恶道;八者随其所乐生梵天;九者昼夜常安;十者其身不离喜乐。《月灯三昧经》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名为有力大人。《遗教经》

  ◎佛言,忍耐多力也,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所尊。《四十二章经》

  ◎忍之为明,踰于日。龙象之力,虽谓盛猛,比之忍,万不及一。七宝之耀,凡俗所贵,然招其忧,以致灾患;忍之为宝,始终获安。布施十方,虽有大福,福不如忍;怀忍行慈,世世无怨,中心恬然,终无毒害。世无所怙,惟忍可恃,忍安宅也,灾怪不生。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救众命。忍者之志何愿不获。《忍辱经》

  ◎佛在迦毗罗卫国时,差摩竭问佛言,菩萨行向,疾得无上正真道,具三十二相;临终时至,心不乱,不堕八难处;于一切法,得无碍也?佛答,菩萨之行,忍耐为本,忍耐有四种:一者受骂詈,默而不报;二者挝捶不恨;三者有嗔恚者,以慈迎之;四者有轻毁者,不念其恶。《菩萨生地经》

  ◎忍耐即是菩提之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之果也。《优婆塞戒经》

  ◎能净忍唇者,显现佛菩提。《华严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是故,汝等比丘,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熟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遗教经》

  ◎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马,一乘钝马,虽乘钝马,以前发故,先至。信解之人,早勤精进,先至涅槃。《毗婆娑论》

  ◎佛弟子,薄具罗言:我自出家以来,八十年中,未曾偃卧,胁不著床,背不倚。《薄具罗经》

  ◎昔有伎儿,作种种伎乐,至长者家,乞牛,长者不欲与牛故,告伎儿言:汝若能作伎乐,昼夜不息满一岁者,则与之。伎儿答言:我能作乐,主人能听否?长者言,我能听之。伎儿闻之,大喜,一心作乐,三日三夜,毫无休止。长者厌不能听,即命子弟牵牛来,与之伎儿。比丘行道亦如是,得报不必要经数劫,精进弥笃,得报弥疾矣。《杂譬喻经》

  ◎菩萨勤而最胜精进,故不为卖欲、嗔恚、愚痴、憍慢、恼害、悭嫉、嫌恨、谄曲、无惭、无愧之所恼乱。菩萨常作此念,我不欲恼诸众生故精进,悉为分别一切众生精进,为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精进,为知诸佛实法精进,为知平等法精进,以善方便,为知三世平等精进,为得诸佛法精进,为知诸佛大智慧与善巧方便精进,为知一切佛法,广为众生分别精进。菩萨如此精进修行。问若有人,虽无量无数劫间,受大地狱苦,而使众生究竟涅槃耶,菩萨答言,我悉为世界一一众生,受地狱苦;我受苦后受乐;我代一切众生受苦,普使众生,悉究竟涅槃。然后我成无上菩提,如此曰菩萨无尽行。《华严经》

  ◎菩萨修众行而不懈,勇猛之势力,无能制伏者,能满足一切智门。《华严经》

  ◎有十种精进,菩萨能行之:一者为众生得解脱,破除与障碍,披精进甲;二者一念精进力;三者离有与空之执著精进;四者利益有情精进;五者为得菩提,加行精进;六者相续精进;七者清净精进;八者他者不能为精进;九者不随他之邪教精进:十者无高慢心精进。菩萨勤行精进,不独为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为利益一切有情也。《除盖菩萨所问经》

  ◎罗阅只国沙门,坐而自誓曰,我若不得道,终不起座,欲睡眠时,我锥长八寸,刺两髀,痛不能眠,一年而得道。《法句譬如经》

  ◎汝等比丘,昼则勤修习善法,勿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勿以睡眠因缘,一生空过,令无所得。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令睡眠,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也。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蛇,睡在汝室;当以持戒之钩,早屏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睡,是无惭人也。《遗教经》

  ◎放逸之过,为一切过中最最上。《正法念处法》

  ◎愚者乐放逸,常受诸苦恼,若离放逸者,则得常安乐。一切诸苦恼,放逸为根本,是故欲离苦,应当舍放逸。《同上》

  ◎佛告毗舍离城黎车子言:放逸非赴涅槃之道。放逸有十三过:一乐为世不善业,二乐说无益言,三乐久睡眠,四乐说世事,五乐亲近恶友,六常懈怠懒惰,七常被他人所轻,八虽有闻寻忘,九乐处边地,十诸根不能调伏,十一食不知足,十二不乐空寂,十三所见不正。若放逸人,虽得近佛及佛弟子,犹远。《涅槃经》

  ◎佛言:夫懈怠者,众行之累也。在家若懈怠,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若懈怠,不能出离生死苦。一切事皆由精进而兴起,在家精进,则衣食丰饶,业广,远近称叹;出家精进,则三十七道品成就,截生死流,得至涅槃安乐岸。《菩萨本行经》

  ◎夫放逸是众恶之本,不放逸乃是众善之源也。《涅槃经》

  ◎佛在祇园精减时,有弟子二十亿者,前夜后夜,学习不眠,精勤修道品。自念:于戒律中,我当第一,然诸漏心,未能解脱。我父母家极富,我今欲舍戒归家,只修布施福业?尔时佛以他心智,如二十亿之心,乃使侍者,唤二十亿告之:二十亿!闻汝居家时,善调弹琴,若弦急时,音可爱乐也,否也?二十亿答曰:不也,世尊!佛又问:弦缓时,其音可爱乐也,否也?二十亿答曰:不也,世尊!佛又问,缓急得中如何?二十亿答曰,世尊!其音实爱乐。佛告之曰:二十亿!极大精进时,心乱;若不精进时,心生懈怠;若得其中,必得解脱。《中阿含经》

  ◎勤首菩萨偈云,如钻燧取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至灭,懈怠者亦然。《华严经》

  ◎若能精勤,系念不散,则休息烦恼,不久得成无上菩提。《大集月藏经》

  ◎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皆是心之所现者,当离愦闹,昏滞睡眠,初中后夜勤加修习。《楞伽经》

  ◎舍利弗二十年中,常勤修习毗婆舍那,行住坐卧,正念观察,曾无动乱。《念佛三昧经》

  ◎佛语阿难,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于无上正真之道。《弥勒所问经》

  ◎六度初三是戒学摄,静虑是心学摄,般若是慧学摄,惟精进遍于一切。《瑜伽师地论》

  ◎菩萨于底沙佛时,合十指掌,翘于一足,以一伽陀,七日七夜叹佛功德,便超九劫。《阿毗达磨论》

  ◎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四十二章经》

  ◎以心系心,以心住心,心专一故,次第无间,得定心故,心常寂静。《宝云经》

  ◎至心学道,发大勇猛,决趋菩提。《大乘庄严经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