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逝”的“逝”是指没有消息了,“逝世”就是去世,再也找不到他的音讯了。逃逝就两种人:一种人,就是我们还是凡夫,在这里用功修行了,知道回归;另外一种人,是指还不知道回归,迷途不知回,不知回归,这样的人也很多。有些人虽然相信佛法,或者对佛教有点好感,但是他不懂得真正对净土生起信心,也不懂得自己了生死,只求一些人天福报,这些世间的善法,这样的人才是属于逃逝的人,还是没有信号,只是给自己培养一些信心而已,培养一些善根。如果说,你能够生起信心,虽然逃到远处,那我们有可以回归的机会。这个“逃”和“逝”这两者都具备的人,后面有句话说,“虽忆何为”,就是极其悲感。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的这种悲感,就是说,十方如来都念我们,就象母亲回忆儿子一样。这个儿子,如果逃出去连音讯都没有,而且他还不想你这个音信,那这个母亲再忆念他、再想他,有什么用呢?虽然回忆他,虽然牵挂他,又有什么用?我们有时候也会想,我们这么慈悲,佛为什么不把我们接引去呀?那佛是一直在给我们接引的,只是我们大家不感应。就象电源已经接通了,开关我们始终不开一下,电灯始终也亮不了。我们看在社会上,很多人以世俗的智慧、世间的聪明做一些学问,批判佛教,也不懂得佛教的内容。有些人为生活所迫,就是只看到现实——人生几十年当中,甚至看到几年、几天当中的一些经济物质享受,他忘记掉自己心灵当中真正的无价宝藏。这个样子,就是“虽忆何为”---虽然天天住在寺庙里,天天到寺庙里去拜佛,那又有什么用呢?又怎么能感应呢?
第二种情况,反过来说“子若忆母”。如果这个儿子,他开始回忆母亲了,就是说他虽然逃在外面,他希望给父母亲、给家里写一封信,让家人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而且现在很想家,有这么一个想法---“子若忆母”啊“如母忆子”。一开始“忆”,这个效率很低,我们有时候说:“我现在很想修行了.”其实一天当中,你看看你自己二十四小时里有多长时间真正的是想佛、想修行、想了生死的?真正在念佛的,有几个时间呢?很少很少!恐怕有人说,《广论》里面有这么一个比喻,说当我们人的寿命是六十岁的寿命当中,你每天觉得自己在用功,最多累计起来时间也不会超过五年。十二分之一还不会超过,而且还是很精进的。这么算起来,如果我们大家学佛,如果遇到佛法的时间很晚,一天当中、一生当中真正用功的时间很少。那么,如果你用功时间很少,功夫不能成片,那你没有办法完全理解佛的这种本意。佛经里面,佛法告诉我们的“真正的佛陀的悲心所在”。
如果我们能够象佛那样忆念——就是无时无刻。换句话说,你功夫成片了,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你参禅参得功夫成片,在这个时候,他是“如母忆时”,母亲回忆儿子的时候,她在时间上是一直都没有间断。而儿子呢?如果能像母亲这样忆念。“母子历生”,这个“历”,是历历分明。历历分明,儿子一直想着母亲,母亲一直想着儿子,从来没有丝毫的间断,这样的一个比喻。“不相违远”,因为他的心当中,就没有违背。那么,在心当中没有违背的时候,他的行为上也就不会太远,他会越来越近。我们大家,如果身体天天在一起,但你心里想的不一样,你也离得很远。所以,佛在佛经里说:佛弟子天天跟佛在一起,如果不持佛的戒,不持戒、不念佛、不修行,不修戒、定、慧,这个人“离佛千万里”。虽然你天天在庙里待着,你也离佛千万里。如果有弟子去佛十万里,他心里面能够知道持戒、知道用功,他也永远没有离开佛。我们世俗上的人,也是这样看。有人说,在一起最亲密的,是自己家里人。家里人经常叫做什么?形体在一起了,心情不在一起,貌合神离——表面上是在一起了,精神世界完全隔离。这种情况,就不是这种“不相违远”。只有母子相忆的时候,两个人都平等,这才不相违远。
前面用母亲和儿子的比喻,真正用功的方法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