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的意义

修持,不是要让你“自我感觉良好”,
那只是满足了你世俗的自信心;
修持,不是要让你活得开心快乐,
那只是昙花一现的幻觉。


“前行修持指引”集结精练了历代大成就者的解脱心法,
它不只是一个进入高阶修行的通关护照,
而是一切修行的重要基本功,
即使顶果.钦哲法王也终身不輟地反覆修持。

前行,开始学佛前的心理建设

在开始任何计画之前,你一定有几个值得你花时间、精力投入的原因。一旦打好这个心理基础,你自然就会接着问:「那我应当先做什麼?」这是一个好问题,尤其对於希望成為佛教徒或想追求灵性成长的人而言,更有必要「慎於始」,因為这条探索之路,可能暗伏危机。略过前行,就像开着拼装车上路
  前行修持是一套完整的实修系统,对於佛法有由浅入深的次第教授,涵盖所有佛教徒必须理解的基本观念,既可提供对佛法有兴趣的初学人当作基本功练习,而对於修行有成的佛教徒来说,也一样能从中获到无边的法益。然而,现在很多人学佛,都爱赶流行,都很功利取向,不想从根基一步步扎实学起,一心只想快点从所谓的大法中学到一点皮毛,获得一些好处。像这样,放任还没调伏好的心去修习大圆满法正行,就像开着拼装车上路,如何能一路安抵终点?此外,前行修持也是一套最适合现代修行人的学佛方式,你不用听闻佛法的八万四千个法门,就能在前行的心要中根据个人根器,有不同深浅的体悟和受益。


前行,最适合现代人的修心法门
面对浩瀚广大的佛法世界,前行修持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忙碌俗世中自我修行的方便法门,让有心参佛修持的人,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学习到佛法心要,当成日常修行。不管是出家僧眾或在家信眾,都能次第井然地按部就班修习、改变习性、调伏心念,即使不曾接触过藏传佛法的人,也能融通领受。本书中,特别指出修持前后的自我心理建设,以及可能经歷的种种挑战。比如学佛的五种心态与四种态度:


五种心态:
1.培养面对真諦的意愿:我们多数人在必须面对真相时,总是容易变得怨恨,然后从怨恨生出否认。比如明知道死亡是无可置疑且普遍的真諦,我们的惯常反应却是假装它不会发生——面对大部分其他难以下嚥、令人不安的真諦,我们也都是用这种态度对待。
2.克服贫困心态:许多人都自觉心灵贫困,这是因為我们不停地欲求舒适与快乐。除非我们克服这种贫困心态,否则我们永远会花大部分心力去确保更多个人的舒适与快乐,如此一来,要放下任何事情都变得非常困难。
3.对「圣财」要“贪婪”:為了获取圣财(包括出离心、慈爱心、虔敬心与悲心),我们要加倍努力,佛法修行者对於他们所领受、研读、修持的教法数量,永远不该觉得够多了,因為佛法之财是唯一值得拥有的财富。
4.与时间赛跑:这种心态对修持十分重要,不要说:「下周我要开始修持。」这多少意味着你有可能不会去做。一旦你理解了佛法修持就是跟你的骄慢与我执作对时,就会即刻开始修行。
5.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我们修持什麼或我们修持多少,基本上取决於我们的能力、工作与家庭的状况,以及我们有多少时间能用来修持。这些完全都是合理的準则,即使在佛陀时代,他也如此地要求大家。一个人是否一定要成為比丘、比丘尼才能做佛教徒呢?绝非如此!


四种态度
1.如受伤之鹿的态度:如同一隻受伤的鹿寻找僻静处疗伤一般,找个离群之处,让自己有时间与空间做修持。
2.如狮子的态度:如狮子一般勇猛,完全不理会任何困境或噩耗,因為它们只会吞噬你、令你分心,以至在未来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3.如风的态度:风对自己吹向何处是不加分别的。相同的,不要试图招引好的状况,或避开坏的状况。
4.如疯子的态度:像疯子一样,对任何世间八法不怀偏爱也不憎恨;例如,不在意被讚美也不在乎被批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提到:
我们的情绪及习气如此强大,即使真諦在面前直视着我们,我们也看不见。因此,在开始追求快乐之前,必须先定义什麼是「快乐」真正的意义。
如果你「快乐」的概念是要超越世间的喜好与欲望,而不只是名利的追求,那麼佛法也许就是你在寻觅的东西。然而,修持确实是一件令人挫折的事,极可能会倾覆你,让你停──而这是你必须不计一切代价都要抵挡的诱惑。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