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龙舒净土文讲记

龙舒净土文讲记

龙舒净土文选讲





宋国学进士王日休 撰

益西彭措法师堪布 编述






引言

作者王日休,安徽龙舒人,后世以地名尊称为龙舒居士。南宋高宗朝时,考取国学进士,弃官不做。博通群书,曾注解六经诸子数十万言。一日,放弃说:“此皆业习,非究竟法,我的归宿在西方。”从此精进念佛,专修净土。六十岁时,还不顾风雨寒暑,跋涉千里去教人净土法门。每天固定礼佛千拜作为日课,直到深夜才休息。

乾道年间,庐陵人李彦弼得重病快要死去,他梦见一人自称龙舒居士,告诉他说:“你起来喝白粥,病就会好。你还记得阙仲雅教给你的修行捷径吗?”李彦弼说:“记得,每天念佛不断。”李醒来后,要来一碗粥喝下,就立即病愈了。李开始不认识龙舒,后来见到他的画像,与梦中所见一样,就叫孩子去他那里求教。

龙舒居士往生的前三天,向所有的道友告别,劝勉精修净业。话语中流露不复相见之意。

往生的这一天,他照常为众学子讲解经书的义理。然后如往常一样,持诵礼拜到三更,忽然高声念佛数声,说:“佛来接我。”说完,屹然站立往生。

当时,有同乡人梦见两个青衣童子引着龙舒往西方走。李彦弼听到此事后深受感动,发心刻龙舒像,叙述其事迹,使之远近传播。从此,当地很多人都供奉龙舒居士。

这本净土文,上自王公士大夫,下至屠夫、乞丐、僮仆、奴婢、衙门差役,及艺人、妓女,都以净土法门劝勉引导,文字浅显,又善用种种譬喻,读来如父兄教导子弟,循循善诱,曲尽婆心。

到了元朝,吕元益发心重刻《龙舒净土文》,刻到第四卷第九、第十板时,板中出现三颗舍利,光彩璀璨。

印光大师最初了解净土也来自此书。印祖出生六月即出现眼病,几乎失明。后来虽然治愈,但视力已受损,眼睛稍发红就不能视物。

后来他出家去受具足戒,因为擅长写字,凡是戒期中书写的事,都让他代作。由于书写过多,两眼发红,像灌了血一样。幸亏他在湖北莲花寺充做照客时,曾于晒经过程中读过《龙舒净土文》,知道念佛往生净土是即生了生脱死的要道。由此次眼病发作,领悟到身是苦本,就于闲暇时专心持念佛号。夜晚,大众入睡后,他又坐起念佛,即使写字时,也心不离佛。因此虽然力疾书写,也能勉强支持。等书写之事完毕时,眼病也痊愈了。由此他深信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日后自行化他、一心以净土为归,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莲池大师赞叹龙舒居士说:“龙舒劝发西方,最为激切恳到,非徒言之,亦允蹈之。至于临终之际,殊胜奇特,照耀千古。呜呼!岂非净土圣贤,入廛垂手者耶。(龙舒劝导人发起求生西方之心,最情真意切、诚恳周到了。不只是说说而已,还切实履行。至于临终之际,殊胜奇特,照耀千古!呜呼!岂非回入人间度众生的净土圣贤!)”









龙舒净土文卷第一



【予遍览藏经及诸传记,取其意而为净土文。无一字无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说。欲人人共晓,故其言直而不文。】

龙舒居士说:我遍览了大藏经及多种往生传,摘取其中要义,写成这篇净土文,无一字无根据。所以,不要以我人微而轻忽我的言说。我是想让人人都了解净土,因此行文直白,不加文彩。



【予龙舒人也。世传净土文者不一,故以郡号别之。】



我是龙舒人。世间流传有多种净土文,我以家乡地名命名此文,以示区别。



净土起信一



【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于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

净土法门,在现前的生活中多有功效。而它后期的功效会在来世不断看到。不了解的人误以为净土法门只利益人的后世,殊不知大有益于生前。



【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



为什么?佛之所以教导人,无非是导人行善。这与儒教教人之处有何不同?只是彼此使用的名词不同罢了。

佛教的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所以,佛是要人达到至善。



【故其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



所以,人要志在净土,就在他的日用中,无论心之所想、口之所言、身之所为,都无往而不善。

“以净土为心”,就是以净土为目标。心即是土,土即是心。以净土为目标,就是以净心为目标。所以志在净土的人,必定会断恶行善,无往而不善。



【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佑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



身口意奉行善法,就是君子,就是大贤。在现世,人敬他,神佑他,福禄可增、寿命可延。由此看来,遵佛教导,以净土为心,谁说对生前无益?

《感应篇直讲》上讲:作善的人,顺了人心,故人把恭敬报他,有多少称扬祝颂的情。作善的人,合了天心,故天把保佑报他,有多少巧凑妙合的事。作善的人,有富寿康宁的福,不求自至的;有居官受职的禄,不谋自来的,这是善人享荣华的报。作善的人,邪神都要退避他,故疫魔疠鬼,不敢侵犯;正神常要拥护他,故消灾解厄,托赖安全,这是善人享康健的报。

善是一切安乐之本,世间的一切圆满都依善而生。以净土为心,净治身语意,奉行善法,当然有益于生前。



【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志于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于绝其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于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



次一等人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一心专志行善(即善习弱,恶习强,一时还做不到清净无染。),但只要立志不移,就能使恶缘从此减少,使善缘从此增多。恶缘减之又减,终究达到绝恶的境地;善缘增之又增,终究达到纯善的境地。到此,无丝毫之恶,全心是善,不是君子,又是什么?不是大贤,又是什么?由此看来,遵佛教导,以净土为心,谁说对生前无益?



【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可畏,惟气力之为尚,惟势力之为趋。】



再次一等人,浑浑噩噩,不知礼义的所在,不知刑罚的可畏,唯一崇尚气力,趋向势力。

能知尊卑大小,不违准则,即是礼;能判别是非,所行合乎善道,即是义(义是合宜之义)。“不知礼义之所在”,即不知世上有礼义的存在,所为与礼义背道而驰。表现为:不孝父母,轻慢师长,交友无信,忘恩负义,反叛暴戾,横行威势,侵犯他人等等。

“不知刑罚之可畏”,即不知造非礼非义的罪业,现世受法律制裁,遭受厄难,来世还要堕在恶道中长劫受苦。

“惟气力之为尚,惟势力之为趋”:既不知有礼义需遵行,有刑罚需畏惧,便使人唯一崇尚权势、能力,以为拥有权势、能力,就可以在世上肆意妄为,谁也奈何不了他。岂不知因果律不随个人意志为转移,即使你不承认它,它都会丝毫不爽地起作用。为所欲为的结局,只是把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



如果这类人能立志修净土,也一定知道反省自责。行为即使不能全合乎礼义,也必定接近礼义。即使不能尽超出刑罚,也必定远离刑罚,渐可脱离小人范畴,终归为君子。常人稍知佛理,世间人就视他为善人,这就是佛法教化的效果。由此看来,遵佛教导,以净土为心,谁说对生前无益?



【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于生前乎?何必净土哉。】



有人说:遵从孔子言教,奉行儒教,不就能利益生前吗?何必再修净土?岂不多此一举。



【曰:此世间法[1]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世间出世间法故也。】



答:孔子设立的儒教是世间法,并非出世间法。世间法虽能给解脱道做基础,但不能超出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超轮回之外。净土法门不但有益于今生,还有益于后世,因为它兼具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轮回的根源为我执,由我执起惑造业而造成轮回。世间法没有开示无我空性,也没有开示戒定慧三无漏学,更没有开示仗佛力带业往生、直出轮回的特异方便,所以其功能只成就人天善趣,不能超出轮回。而修持净土,心善、口善、行善,现前能得到世间安乐,把这一切善根回向西方,又成为净土资粮,命终往生净土,从此只进不退,终至福慧圆满而成佛。所以说净土的教法贯通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从现前至究竟间,相续不断地作利益。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1-7-27 00:59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净土起信二



【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尝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也。】

净土法门有理有迹。理是内在的妙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于这一念心。迹是外在所现的修行。

说到净土妙理,就在日常起用中,从没有离开,也就是前篇所说的“心净、语净、身净就是净自土”。从早到晚,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中的一切善根都回向往生,就都成为净土资粮。误犯过失,诚心忏悔,回向西方,也成为净土资粮。

说到它的表现,早晨喝一杯茶的功夫,就能做净土修持,不必整天固定在一种方式上,就是所谓的十念法门。

此法是宋朝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忙、无暇修持的人设立的。今天事务繁忙的在家人,也可依之修持。方法是每天早晨盥漱完毕,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最后念发愿偈回向。念完之后,礼佛三拜而退。没有佛像,就向西问讯。

为什么尽一口气念?因为众生心思散乱,又无时间专门念佛,尽一口气念就是借气摄心,心自然不散乱。但须随气长短,不能勉强多念,勉强了会伤气。念佛声音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适中,如此念十口气,连续不断。而且,只可念十口气,不可念二十、三十口气,多了也伤气。这样做的原因:以散乱心念佛,难得往生,而此法能使心归于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很大。(出于《印光大师文钞》)



【盖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故虽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



修持法门有从低至高的九种品类,人人可以修持。即使罪恶之人,佛也不舍弃,只要回心向善,就成为善人。所以,十念法门,人人都可以修。就像一间黑暗室,千年没有光照,一灯照耀,顿时明亮。所以,即使杀牛宰马的人,放下屠刀,也能修持,也能往生。

比如唐朝张善和,一生以杀牛为业。临终看见群牛说着人话来讨命。他惊恐万丈,叫妻子说:“快请僧人为我忏悔。”不久,僧人到了,对他说:“《观经》里讲,临终恶相现前时,至心念佛,就能往生。”张善和说:“地狱相现了,太紧急,来不及取香炉!”他就右手举火,左手拈香,面西恳切念佛,还没念到十声,就说:“佛来接我。”由此往生。



【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耳,遂可以为万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



所以修持并不难,也不妨碍做一切世间事。做官不妨公职,读书不妨求学,经商不妨贩卖,务农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承事上级,出家不妨参禅。凡一切作为,都不妨碍。因此说:其修持工夫只在早晨喝一杯茶的时间上,就可以成为万万劫不失坏的资粮。人为什么不修呢?

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就在“不离世法,能行出世法”。谁都能念六字名号,念得纯熟,可以工作而不离修持。比如,扫地,可以边扫边念;走路,可以边走边念;洗碗,可以边洗边念……,以至于做一切不用心的事,都可以念。

比如,宋朝湖南人黄打铁,原先是个军人,后来以打铁为生。每次打铁时,边打边念阿弥陀佛,从不间断。有一天,他托邻居代他写一首偈,广劝人念佛。偈语为:“日夜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说完即安详往生。

清朝有个木匠叫沈承先,七十多岁时,持斋念佛,专修净土。手中斧头不停,口里念佛不断。康熙十年三月,他预知时至,三天前即告别所有的亲友说:“我要生西方了,以后不再见面。”又告诉儿媳:“明天是十五,我要往生。”第二天一早,他沐浴更衣,向西端坐,烧好香,趺坐而化。

以上两位居士都把净土的修持贯彻到了工作、生活中,用几年功夫就修成了。

阿弥陀佛发下的宏愿,是要普度法界一切有情。依仗愿力,具缚凡夫即生就能往生净土,这是体现了阿弥陀佛的方便力已达极点。没有这样方便至极的法门,具缚凡夫怎么能一生就超出轮回呢?尤其当今时代,染缘炽盛,世间人每天从早到晚地工作,种种业缘牵缠一身,单凭自力,有几人能得解脱?而净土法,人人能修,人人有望成功。



以下举例子教诫常人既对小得小失有喜忧,对大得大失更应有喜忧才对。



【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忧也。】



比如贩东西的人,花一钱成本,赚得两钱,就定会自生欢喜,认为赚了很多。在外行路的人,一天能走到两天的路程,心里也一定高兴,认为今天走了很多路。这是看见外在稍有所得,心里就知道高兴。

反之,价值两钱的商品只卖到一钱,立刻就紧皱眉头,一脸忧愁,认为亏了本钱;走路的人用两天只走到一天的路程,也一定忧愁,认为花费太多时间了。所以,人在外物上稍受损失,就知道忧愁。



【何于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汩没以过,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于净土之因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得小失,而知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



为什么把自身宝贵有限的光阴白白虚度,对这样大的损失,反而不觉得痛心?对净土殊胜难遇的因缘,今天有幸得知,所得是非常巨大的,反而不知道庆幸欢喜?可见,人只是见外在小有得失就知道忧喜,而对极大之得失却不知忧喜,这是太缺乏考虑了!

集聚无量福德才能出现的这个人身,比十万如意宝还珍贵,是极大的资本。在获得人身时,不用它摄取现前及究竟的利益,反而造下众多罪业,这是极大的亏本,损失远远超过原先成本两块钱的东西却只卖了一块钱。人见外在小有损失,就会忧愁,而把人身这个极大的资本损失掉,却为什么丝毫不觉得可惜,不知道忧愁呢?

释迦佛在《阿弥陀经》上说:“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由此可见,净土法门极为难得。世上有多少人从未听过净土法门,又有多少人虽听过,而不生信心;又有多少人听了相信,却发不起往生愿心。我们不但听到净土法门,还能生信;不但生信,还能发愿求生,这有多么难得!怎么不深感庆幸呢?

在长劫的生死轮回中,遇到了净土因缘,这是极大的获得,能给自己的现前和究竟带来无穷无尽之利益。一往生胜妙极乐净土,就能见怙主阿弥陀佛,听佛说法,开明自心,得无生忍,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在无尽的未来,在恒河沙数的世界中,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这是多大的利益啊!人对一钱的商品卖到两钱价格,就知道高兴。对这样极大的获得,反而不知道高兴。这有多糊涂!



【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尽言者,人何为而不修乎?此时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何况,这不费时间、用力很少,而能收到言语述说不尽的功效,人为什么不修呢?在此得人身、顺缘集聚之际还不修持,实在可惜!实在可惜!

在现在一切顺缘圆满具备时,不把握机会修净土,一旦错过,就不知要在生死中沉沦多久,不知要等待多少生才能再得机会。所以,要珍惜这一累世勤积善根才出现的难得因缘,把握住机会,在此生务必往生净土。





--------------------------------------------------------------------------------

[1] 此处说的世间法,并非世间八法,而是指能成办世间暂时安乐的正法,即人天乘正法。出世间法指能了生死、超出世间的正法,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正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净土起信三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



人在骤然听到西方净土的景象时,大多不怎么相信。这不足为怪,人局限在眼前所见的境界,就认为眼前没见到的世界也是如此而已。

其实,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间之上,还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有阿罗汉所住的方便有余土、菩萨所住的实报无障碍土、诸佛所住的常寂光土。在十方虚空界里有无量的诸佛净土,在诸净土中,又有阿弥陀佛建立的总集二百一十亿佛国功德庄严的极乐世界。现前人间的根身、器界、受用,只是娑婆秽土的境界,是此方人类以自身的烦恼、业力所感的。而以弥陀悲愿与行者净业和合而感的净土,则根本不是凡人智力所能想见。



【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苞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



比如住在贫民窟粪土里的人,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整洁?只能吃到一碗粗劣草菜的人,哪里知道有摆满一丈的山珍海味?只在旧箱里存放少许积蓄的人,哪里知道有金山银山堆满库仓。

所以,处在娑婆浊世,就不信有清净庄严的佛国。因此,生长于胞胎,就不知有莲花化生;寿不过百年,就不知有恒河沙数寿命;衣食靠劳作获得,就不知有自然衣食;快乐常杂有忧恼,就不知有无苦纯一之乐。



【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



所以,佛说的事不能以自前没见到就不相信。

一般人以眼见为实,凡是没有见到,就判定为不存在。其实,没见到不一定不存在。比如,生盲没见过万物的色、形,而具眼者看到存在。常人肉眼没看到太空深处的天体和微观粒子,但不能否认有天体和粒子存在。凡夫见识极为狭窄,眼耳等感官不能作为判断事物有无的标准,所以不能以它断定净土是否存在。



【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



况且,佛制定弟子守持不妄语戒,自己必不会说妄语欺骗世人。不然,佛就是说大妄语,怎么能几千年被无数圣贤尊为大觉世尊呢?佛是法界大导师,佛语必定句句真实。

以下讲述佛不说妄语的三条理由:(一)佛已经断除妄语之因;(二)如果佛语有欺骗性,记载佛语的经书早就应被天打雷劈;(三)古今有许多修持净土得感应的事实。



【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



理由一:世人说妄语,不是为了求利,就是为了避害,只有这两种动机。比如,生意场上为求得利益会吹嘘自己的商品;遇到生命危险时,会说妄语来避免遇害。但佛在世间名利上无所贪求,会谋求什么利益呢?佛视死生如同刀砍虚空,佛要避开什么损害呢?佛无利可求、无害可避,所以,没有必要说妄语。



【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



理由二:世间中等以上的人,都不肯说妄语来失坏做人的律仪,何况至高无上的佛陀?所以佛的语言是可信的,不必要怀疑。所以先贤说,如果佛的语言都不可信,还有谁的话可信?



【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华,严以神龙。使其言之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无可疑者。】



以前有人把忠臣诬蔑为奸党,然后把诬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天雷击碎了此碑。现在以黄金等珍宝,绘上彩色,镌刻装绘,作为轮藏,存放佛的言教,以香花供养,以神龙庄严。假如佛的语言虚诳不实,那它的严重性远远超过诬为奸党的石碑,怎么能历千百年而不遭天打雷劈呢?就因为佛语句句真实。像这样,佛语谛实而不信,还等谁来告诉你,才相信呢?所以佛说的净土再没有可怀疑的。



【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以不信者也。感应在第五卷。】



理由三:何况从古至今,修持净土的人得到的感应非常的多,尤其不能不信。部分感应事迹,记在本书第五卷。



净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



有些儒家的人以释迦佛的教徒无戒行,就轻视释迦佛的教法,因此不信佛所说的净土。这不合理。怎么能以道士不肖就轻视老子,士人不肖就轻视孔子呢?智者尚不会因人而废弃他的言说,何况因徒众的行为而轻视其导师的教法?

部分佛教徒不守戒行,不等于佛和佛的教法有问题。佛教徒的过错,是由他自身的坏习气造成的,不能归咎于佛的教法。好比病人不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导致病情恶化,这不能归咎于医生和药物,完全是病人自己的过错。不然,以同等道理可以说,道士不肖故,老子的话不可信;士人不肖故,孔子的话不可信。智者们知道人和人的言说要分开看待,人不对,不等于他的话不对;徒众和导师也要分开看待,徒众有过错,不证明导师有过错。



【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之所以孳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戒恶劝善哉。】



释迦佛的教法分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佛因地初发心、中间修行、直至最终成佛,都是为利益众生,所以佛成道后所说的教法,都是利益众生的教法。众生所求的利益有暂时人天善趣和究竟解脱、成佛两种。因此,佛说的正法就包括能成就人天利益的世间正法和能成就解脱、成佛的出世间正法)。其中,世间正法这部分与儒教相同的地方数不胜数。姑且举大的方面来说明。释迦佛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劝勉世人,无非是戒人造恶、劝人行善,而儒教又何尝不是戒恶、劝善呢?



【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



以目前容易体会的来说,佛把众生所造的业归纳为身、口、意十种业道。其中,杀盗淫是应戒除的三种身恶。而孔子说:胜伏残忍、去除杀心。诗人也说:文王的仁慈泽被到鸟兽昆虫(把仁心拓展到爱护鸟兽昆虫等生命),这不是教人戒除杀生吗?



【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刺不好德而悦美色,是岂不戒邪淫哉?】



戒盗当然不用说。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善德,如同喜好美色。”诗人也讽刺人不好善德而好美色,这不是教人戒除邪淫吗?



【佛以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尝不戒恶怒之口也。】



佛把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定为应戒除的四种口恶。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若说话无信,不知道他如何来立身处世。)”不是教人戒除妄语吗?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善于伪饰的人,少有仁心。)”不是教人戒除绮语吗?《书经》中,舜帝对大禹说:“你不要当面听从,背后又有怨言。”不是教人戒除两舌吗?恶口是指口中发出恶怒之声,还不至于说肮脏话,而荀子说:伤人的语言比利矛刺人还深。这未尝不是要人戒除恶怒之语呀!



【佛又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戒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嗔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是则戒痴也。】



佛又以贪嗔痴作为应当戒除的三种意恶。孔子说:“见得思义。”这是教人戒除贪心。一般人见有利可图,就妄图得到。孔子说:“你想得到时,要想一想,自己该不该得到。”又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就是不记恨别人以往的过恶,这是戒除嗔心。又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意即人有困惑而不求学,就是下等人,无法脱出蒙昧,这是教人断除痴心。



【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

这样看来,儒佛二家在世间法方面并没有原则上的不同。

为什么说儒佛二家在世间法上一致呢?因为圣人立教的存心无非使众生得利益,而且他也清楚什么才是得世间安乐的正道。没有利他的存心和观见世间正道的智慧,是不可能称为圣人的。

众生的利益分为现前、究竟两种,成办现前人天利益的正道就是五戒十善。世间缘起的规律是决定的,人天安乐只有从断恶行善的正道中得来。儒佛两家所教授的世间法都是正道,只不过佛家说得更广、更明确,全盘托出了三世因果。儒家没有说三世因果,儒家的重点是告诉人现世应如何守持身口意的行为。如果孔子的学说不符合正道,那他说的道决不可能使人得安乐,也就没有理由被千秋万世尊奉为圣人。所以,儒佛所传授的世间法,原则上是一致的,宣讲时则有广狭、隐显的差别。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



儒释两家的不同是设立教化的重点不同。儒家只局限于世间法方面,而佛家除了世间法,更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所以只说现前一世怎么做合格的人,其它都归之于天,并没有解释轮回如何流转以及还灭的缘起规律。而佛家除了世间法,还有开示超出世间的教法。学习这部分佛法,才了解多生累世的因果,见到众生业缘的本末。这就是两家设立教化重点上的差别。(目前显现的生死现象,叫做“末”;其根源是宿世的惑业,叫做“本”。如果不了知贯穿三世的因果律,而只看枝末表相,就无法认识轮回和涅槃。)



【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



要了解佛家的优胜之处,必须看《楞严》、《楞伽》、《圆觉》、《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通晓《金刚经》的义理。如果还没有能通晓其意,就以自己肤浅之见否弃佛的教法,那就成了孔子所说的“不知而作之者”[1],这种无知评判的恶习,不可不戒除啊!



【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如果能潜心研读佛典,就知道释迦的言教是可信的。佛语既然可信,佛所说的净土怎么能不信呢?所谓的出世间法,净土尤其是关键,不可不努力地学修。



净土起信五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惟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



世间有专门参禅的人说:唯独心是净土,哪里更有净土?本性为弥陀,不必再见弥陀。这些话说得似是而非。为什么?因为西方净土有理有迹(“理”即内之理体;“迹”为显现的事相)。说到理,当然能清净自心,一切都随着清净,的确心外无土,净土唯心。说到迹或说到显现的事相,则真实有具足功德的极乐世界。如果这没有事实,那佛在诸多经典中反复叮咛演说,不就成了满口妄语了吗?

意思是说,如果极乐世界子虚乌有,那经上说极乐在十万亿刹土之外,国中宝池德水,行树罗网,德风华雨,法音宣流,上善聚会,遍供诸佛等等,都成了只是编故事骗人。但佛有什么必要一再地编故事骗人呢?所以,佛说的极乐世界是极真实的存在。



【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谓极佛像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



当然,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弥陀的说法,并不是无稽之谈。但也不可能猝然得此境界。比如,质地优良的木材可雕成佛像,而极尽庄严,但须加功雕刻,才能雕成,不能马上指着木材就说:它已经具足佛像的一切华丽。所谓唯心是净土,再无其他净土;本性是阿弥,不必再见阿弥的说法,完全是错的。



【又或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



又有人相信有净土,但他拘泥在“唯心”的说法上,就说西方不必生。认为参禅悟得本性,超佛越祖,阿弥不必见,都是有失误。



【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



为什么?这些话虽然说得高,恐怕一时不容易达到。如果说我的心就是净土,不必生西方,那可以问:西方净土中无贪无恋、无嗔无痴,我的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吗?西方净土中想衣得衣,想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我想衣得不到衣,寒冷就逼恼自心;想食得不到食,饥饿就逼恼自心;想静得不到静,喧闹就逼恼自心;想去面不能去,系累就恼乱自心。可见,唯心净土确实是不容易达到的。

虽然理上说,任何境界都是自心所现,但现在自心能现出功德庄严的净土吗?能现出和极乐世界同样的境界吗?能得到与净土一样的受用吗?对业力深重的凡夫来说,这是极不易达到的。



【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



愚人执著自性是弥陀,不必再见弥陀。当然,弥陀是自性中显现的,但凡夫哪里显发了与弥陀一样的恒沙功德?世间以山为高,以海为广,但山、海与佛的福德相比,如一粒微尘比太虚。佛的神力能提起天地,变地狱为莲花,易如反掌。佛普观无尽世界,如在眼前。而自己的福德力,尚不能自保,常恐宿业深重,堕于地狱,何况把地狱变作莲花?连隔壁发生的事都不知道,何况能见无尽的世界?所以,“自性弥陀”的境界,确实是不易达到的。



【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



这样看来,我的心虽可现净土,但不能猝然现净土;我的性虽可作弥陀,但不能猝然作弥陀。怎么能忽视净土而不修,怎么能舍弃阿弥而不想见呢?



【故修西方见佛,而得道则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



所以,修西方见阿弥陀佛,得道就非常容易,因为在净土,不论依报——水、鸟、花、树,正报——佛、菩萨,凡是见到、闻到、触到,都能增长道念,增长智慧、辩才、三昧,所以容易得道。

如果只住在恶浊的娑婆,想凭自力参禅,悟明本性、超佛越祖,有很大难度。何况修净土不妨碍参禅,为何参禅人鄙视净土而不修?



【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尚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无量寿经》上说,十方有无量菩萨都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连成就高深的诸大菩萨都志愿求生西方,我是何等人呢?竟然不愿求生西方,自己的修行果真超过大菩萨吗?

这么说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说法高而不切实。如果修持没有实证到这一地步,就会耽误很多人!不如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能生净土,直出轮回。其结果与只爱空谈而没得到实际的人相比,有天壤之别。



--------------------------------------------------------------------------------

[1] 自己不了解所评判的事物,而妄下断言,叫做“不知而作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净土起信六



【佛眼见无量劫事,故自古及今,无所不见。又戒人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夸人。故其言诚可师法。】



佛的慧眼历历明见无量劫来的往事,所以,古今发生的事无不照见。而且,佛教人守持妄语戒,自己必不会说妄语骗人。佛还教人不要有“我”,所以不会为了显耀自己,而在人前吹嘘(即佛没有我执,不会为显示自己,故意在大众前吹嘘自己遍知一切。所以,佛说自己遍知是真实的。)。既然佛遍知一切真理,佛说的言教就一定堪作依止。



【按《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是皆轮回中人也。】



按照《楞严经》上讲,世间有十种仙,寿命都达到千万岁,但福报受尽时,又落入轮回。因为这十种仙都没有明见真性,所以与六道众生合称为七趣,都是轮回中的人。



【世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著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



世上学仙的人,一万人中难得有一人成就。纵然成就了仙果,也只是暂时脱离下界,终究不免轮回。这些仙执著于形神不能舍去,而形神只是真性中所现的妄想,并不真实。所以,《寒山诗》说:纵然得仙果,也只如一个守尸鬼。不像佛家生死自如,无所拘束。



【近自数百年来,得仙者唯钟离吕公。而学钟离吕公者,岂止千万。自予亲知间,数亦不少。终皆死亡,埋于下土。是平生空费心力,终无所益也。】



近几百年来,成仙的只有汉钟离和吕洞宾。而学汉钟离和吕洞宾的人,何只千万。我亲自了解的,也为数不少,最终都归于一死,埋在土下。这是空费一生心力,终究没有得到实益。



【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1],岂不惑哉?】



求长生也没有不对,但要认清什么才是得长生的道。想求长生,不如生净土,一生净土就得到无量寿,是最大的长生。不知修净土而去学神仙,是弃眼前的美玉不要,而去求不一定得到的似玉的石头,这不是糊涂吗!

“真正的美玉”,是指生净土得到真长生,寿命无量。“眼前”,指即生就能成就。“似玉的石头”,指修成神仙,寿命达千万年,福尽依然落入生死,所以是假长生。“不可必得”,指修神仙不一定能修成。

那么,生净土为什么就得到无量寿呢?因为阿弥陀佛有一条大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我若成佛,我刹土中人民的寿命无有限量,除了他有自己的本愿,寿命长短随他的心愿,此愿不成就,我就不取正觉。)”现在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此愿圆满成就,所以往生净土就得到真正的长生。

《往生传》里记载,南北朝的昙鸾大师,早先从隐士陶弘景那里得到十卷仙经。当时,昙鸾欣然自得,认为依此一定能修成仙果。

后来他遇到梵僧菩提留支,就问他:“佛道中也有长生术吗?能除衰老而不死吗?”

菩提留支说:“长生不死,只有佛道中有。”授予他《十六观经》说:“你可诵习此经,依此就不会再生三界,轮转六道,世间种种盈虚、消息、祸福、成败,再不会出现。若论寿命长短,有用劫石计量的、有用恒河沙计算的,沙石的数量终究有限,而依此修得的寿量却无有穷极。这是我大觉金仙氏的长生法门。”

昙鸾生起了信心,就烧毁仙经。从此专修《观经》法门。即使严寒酷暑,疾病侵袭,也从不懈怠。

当时,东魏的皇帝敬重他的志向,为嘉奖他自行化他,广传佛法,赐予他“神鸾”的称号。

有一天,昙鸾大师告诫弟子说:“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说完,让众弟子高声称念阿弥陀佛。昙鸾大师面西闭目顶礼,安然往生。

当时,僧俗大众同时闻到管弦丝竹声,从西方传来。过了许久才消失。

昙鸾大师的选择很明智,如果他不修净土,而学仙经,即使修成仙果,也终究在报尽后堕入生死。因此,从究竟上说,修仙不能长生不死,而他选择了无量寿法门,一生精进,往生西方上品,成了大菩萨,从而寿命无极,永生不死。



【或云:净土乃闭眼后事,有何证验?】



有人问:净土是闭眼后的事,有什么事实证明它存在?



【答云:净土传备载感应,岂无证验哉?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甚秘而不传,以谓泄天机而有罪。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而后已。是其慈悲广大,不易测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答:历代净土传中记载有很多感应事迹,难道不可以作证明吗?何况修神仙的人,在有所得时,非常保秘,不向外传,以为泄露天机有罪,但佛的法门唯恐传得不广,直欲度尽一切众生而后已,这是因为佛的慈悲极为广大,不可测量,非神仙可比。

从古至今,无数圣贤临终正念分明,或坐脱立亡,或预知时至,或天乐鸣空,或圣众迎接,难道这些都不能作为证明吗?如果只是神话,怎么会临终出现如此昭彰显著的瑞相呢?单单虚构的世界,让人去求生,临终会出现这样的瑞相吗?世间种种邪教会说有各种世界,他们的教徒临终时出现了这样的瑞相吗?如果这一切只是谎言,绝不可能流传上千年,早就会被人否定抛弃了。



净土起信七



【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有人认为佛讲的因果报应只是说教,不是事实,因为不信因果,就连带不信佛说的净土。因果怎么可以不信呢?经上说:要知前世种了什么因,就看今生怎样受报;要知来世得什么果,就看今生怎么造因。



【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之事观之。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前生所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2]特主之耳。】



如果不信此语,何不以眼前的事观察一下?人的遭遇有种种不同,有贫富、贵贱,苦乐、劳逸,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说是天命,天岂有私心,只优待一部分人,而惩罚另一部分人?实际上,这是由人自己前世造业不同,因此就有今生受报种种不同,天只是来主持这件事。

以因果律解释祸福最合理了。因果律说,一切果报的差别源于造业的差别。造业时,存心有善恶、心力有强弱、持续有长短、对境有轻重,千差万别,受报也就有种种不同。只要认真作一番观察,就会知道:只有用因果律才能解释一切祸福的由来。天只是公平地按每个人自身的业力来定果报。造了不同的业,自然显现不同的果。



【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者,报我前世所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



因此,目前这个身就叫“业报身”。报是酬报之义。这个身是酬报前世的所为。按照前世的业行,就出现这个身寿命、相貌、受用等的差别。天何尝在其中用一分心思呢?



【譬如人有功罪于外,当受赏罚于官府。官府岂私于人哉?特以有功当赏,有罪当罚,而主之耳。岂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而无故加于人乎?是知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



比如人在外立功或犯罪,就会受到官府的奖赏或惩罚,官府哪里对人有私心?只不过按照人的功过给予赏罚,有功的行赏,有罪的惩罚,官府在其中作一个主持,哪里是无故把赏罚加之于人?世间官府尚不会把赏罚无故加之于人,何况天地造化,哪里会把祸福无故加之于人呢?由此就知道,前世的所为有善有恶,故今生受报有福有祸。



【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得纯受其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寿乐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如影从形,如响应声,纤毫不差。】



造因时不能做到纯一是善,感果时就不能纯一享福,因此就有富贵而短命、贫贱而长寿、荣耀而败落等等苦乐夹杂的情况。所显现的果报,随各自因地所为,如影子跟从身形,如谷响回应声音,无丝毫差错。

比如,行善时,有贪名心、竞争心、傲慢心等,内心杂有烦恼,或做完后心生后悔,这样因地业行不纯,善中夹带恶,果上就不可能纯一领受福报,福中会带几分祸。人间这类现象很多,有人财富丰裕,内心却空虚痛苦;有人生活贫困,反而健康长寿;有人一度荣耀,最终惨遭败落;有人事业有成,家庭却不美满。这些苦乐夹杂的报,唯一是按照宿世的善恶业力,毫厘不爽地显现。



【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者。】



所以说:“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意思是说,种什么种子,就收什么果,丝毫不差。)没有种芝麻而得豆子,种黄米而得谷子的事。



【唯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



只不过播种时量少,收获时量多。所以,造善恶业时很小,受祸福的果报很大。因此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外无情种子生果有这样的增长律,内有情作善恶受果也是如此。这是造化自然的规律(“造”指因上的造作,“化”指果上的化现,“自然”即因果律法尔如此)。

以上讲了这样两条因果律:

一、善恶祸福的对应规律:一切祸从恶业生,一切福从善业生。人生的祸福差别,唯一是按以往所造善恶业的差别,毫厘不爽地变现。

二、业的增长规律:造业时微小,显现果报时巨大。如起一念嗔心,看似微小,业力成熟时,却显现非常漫长、惨重的地狱果报。又如,几分钟内杀了一只鸡,果上却要在亿万年中变现刀山、火海等的恐怖境界,感受极为剧烈的痛苦。



【此理可信,则净土之说必可信。何则,二者皆佛言也。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净土。故因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如果因果的道理可信,那么净土教也一定可信。为什么?因为两种法都是佛所说。佛说因果既然真实,说净土也必定不是妄言。因此,若有因不信因果故而不信净土者,由以上说理可以解除他的疑惑。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净土起信八



【人有见目前善恶未有报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净土。殊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报也。但迟速耳。】



有人因为看到眼前的善恶业没有感果报,就不信有因果,由此不信有净土。岂不知眼前没有报,并不是根本没有报,只是报来时有快慢的不同。

因果律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业的成熟果报有三种:现世报;来世报;第三世之后报。造业受报的快慢不同,短的几年受报,长的千万劫后才受报。如果只看今生这一段,当然很多业是看不到感果受报的。

就像一部几十集的电视剧,有关系密切的前后剧情,如果只看其中的五分钟,会见到一个人犯了大罪,还逍遥法外,作威作福。只有继续向后看,才演他被铐上镣铐、关进监狱。同样的道理,这一生只是轮回连续剧中的小小片段,如果只看这一段,当然看不到很多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果就此认为没有因果报应,那就大错特错了。



【佛尝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有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阿难问:“何故?”佛言:“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已熟也。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处先受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



有一次,佛对阿难说:“在人间,有人一生行善,死了堕地狱;有人一生造恶,死了却升天堂。”

阿难问:“这是为什么?”

佛说:“今生为善、死堕地狱,是因今生造的善业还没成熟,而前世造的恶业已成熟,以前世的恶业,死后堕入地狱(等来世今生的善业成熟时,才感受它的乐果)。今生造恶,死生天堂,是因今生造的恶业还没成熟,而前世造的善业已成熟,以前世的善业生到天堂。(今生的恶业到来世成熟时,才感受它的苦果。)”

总之,人在前世今生造了很多业,这些业按照先成熟先受报的规则,逐一成熟果报,就像欠下多种债务,逼得紧急的首先偿还。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非不成立的。



【左氏谓栾武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虽为恶,而可以免祸。黡之子盈为善,而黡之恶乃累之,故盈虽善而及于难。止于世间目前可见者言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世乎?】



《左传》上记载,春秋时,有个栾武子很有德,可以用德荫庇孩子,所以他孩子栾黡虽然造恶,却能免祸。栾黡的儿子栾盈行善,父亲栾黡所造的恶业却连累了他。所以,栾盈虽然行善,却遭祸难。单以世间眼前能见的事来讲,善恶报应都有这种情形,何况隔世呢?



【《书》曰:“天道福善祸淫。”】



《书经》上说:“天道福善祸淫。”“天道”就是本有的法则,即因果律。因果律决定赐福予善人,降祸予恶人。



【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张极大的天网(因果之网)看来稀疏,却没有丝毫漏洞。“疏”指造因和感果,往往间隔很长时间。所造的业,有些在来世受报,有些在三世、十世、百世,乃至千万世后受报。“不漏”,指不会无故放脱。经上有一首偈:“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表达“不漏”的意思。意思是说,即使经过了百千劫,所造的善恶业也不会无故消亡,一旦因缘会遇,就要丝毫不爽地自受果报。



【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迟速耳。岂可以目前未见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乎。】



因此,儒、释、道三教都说到了因果报应,只是报应有迟速,怎么能以现在没见到果报就说全无果报,而不信因果呢?又怎么能由不信因果,而不信净土呢?



净土起信九



【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



有人怀疑说:人在此方的娑婆念佛,怎么能在西方的七宝池中生一朵莲花呢?



【予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



我告诉他:这点不难了解。比如一面大镜子,只要有东西来,就会在镜子里显现影像。镜子何尝有分别心,只因为明净,而自然显现影像。同样道理,阿弥陀佛的佛国,万物清净光明,自然照见十方,就像在明镜里看自己的脸一样清楚。因此,这里念佛,西方的宝池中自然生一朵莲花。这一点不必怀疑。

“人在这边活动”比喻“心在这边念佛”;“镜子在那边”比喻“七宝池在西方”;“镜子是明净体性”比喻“极乐万物体性光明,能照十方”;“人活动,就在镜中现影像”比喻“人念佛,就在西方宝池中生出莲花”。



【或者又疑之云:念往生真言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卫护其人。若无量世界,有无量众生念此真言,阿弥陀佛岂能一一遍住其顶乎?】



又有人怀疑说:念往生咒的人,阿弥陀佛常住在这个人头上护佑他。如果无量世界有无数众生同时念往生咒,佛怎么能安住在每个人的头上呢?



【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现一切水中。岂不自然哉?】



答:这也是自然就能做到。比如,天上一个月亮,能同时映现在一切净水中,不是自然就显现吗?

比如放很多脸盆,里面盛满净水,月亮同时影现在每一盆水中。月亮不必飞下,天月和水和合,就自然在水中现月影。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一个天月能一时现出千万水月的影像。同样,无数世界中的无数众生同时念往生咒,佛自然影现在每个众生的顶上。

《涅槃经》上讲了这样一件事:

佛说:从前波罗那城有一位女居士,曾经在过去无量诸佛前种过善根。一次,她在夏安居的九十天,向僧众供养医药。

当时,有位比丘得了重病,请来良医诊断,需以肉作药,得不到就治不好病。

女居士很快抽刀割下大腿的肉,切成细末,端给病比丘吃。比丘吃完病就好了。当时,女居士的伤口患疮,非常痛苦,忍不住出声说:“南无佛陀!南无佛陀!”

这时,我在舍卫城听到她的声音,生起大慈愍心。不久,她见我拿着良药,涂在她伤口上,伤口恢复如初。而且还见我给她讲很多法,听法后,内心欢喜,发起无上菩提心。

实际上,我并没有去波罗那城拿药涂在她伤口上。要知道,这都是慈善根力,让她见到这样的事。

这里,女人内心祈祷是因,佛慈善根力是缘,因缘和合,就在她心前现出佛身的影像。就像河水是因,天月是缘,因缘聚合,就在河水中现出水月影像。月亮没有从天而降,只是因缘聚会,而在水中映现月影。同样道理,佛没有来,但由众生心地清净,就在他心前显现佛身的影像。所以无数人同时祈祷佛,以佛的慈善根力,就在每个人的心前显现佛身;有无数人同时念往生咒,也以佛的愿力,在每个人的顶上显现佛身。



【或者,又疑之云:有修行精进,临终之时,佛与菩萨来迎。且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乌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



又有怀疑说:如果修行精进的人,阿弥陀佛和菩萨众会在他临终时迎接他,像十方世界里有无数众生精进修行,佛和菩萨怎么能全部知道他们往生的日子,而前往迎接呢?



【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无量境界。岂不自然哉?况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则遍住其顶,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答:这也是自然能办到的。比如,天上一个太阳,能普照无量境界,不论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人畜房屋,乃至细微到每一棵树上的每一片叶子、每一片叶子上的每一根脉络,都照得清清楚楚,岂不是自然就遍照?何况佛的威神之力,远非日月可比。所以,佛遍住在无数众生头上,遍知无数众生往生的时间,又有什么可怀疑呢!

总之,在佛大智慧光明中,十方众生的起心动念、因缘果报、往生日期,都一时无余照见。





备说



【昼必有夜,必为夜备。暑必有寒,必为寒备。存必有去,必为去备。何为夜备?灯烛床蓐。何为寒备?衾裘炭薪。何为去备?福慧净土。】



有白天就一定有黑夜,所以白天要为黑夜做准备;有酷暑就一定有严寒,所以暑天要为寒冬做准备;有存活就一定有死亡,所以存活要为死亡做准备。

白天怎么为夜晚做准备?准备好灯、烛、床褥。热天怎么为冷天准备?准备好棉衣、柴炭。存活怎么为死亡准备?准备好福慧、净土。



龙舒净土文卷第一终





--------------------------------------------------------------------------------

[1] 碔砆:一种像玉的石头。

[2] 天:本来的规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