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何真正做一个如法的好人(21-30)

幸福人生讲座

如何真正做一个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七集)  

2004/11/27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了求学问第四个关键要「明辨」。在哪些地方要懂得去明辨,去辨别对错?首先我们刚刚提到的要去明辨什麽是善。我们刚刚课程裡面提到,从一开始要从善的根本去辨别善,根本在哪?在存心,从他的动机,他的存心,你可以了解到他是真善还是假善。从他的存心跟动机可以了解到是真善还是假善,我们才不会判断错误。因为看错一个人,对人生有没有影响?很大影响。所以很多人因为一生看错一个人,几十年的努力都毁于一旦,而这些毁于一旦的人,他会怎麽样?会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这样有没有帮助?没有帮助。

看错人没关係,能了解看错的原因,重新再站起来,人生只要有开始就不会怕太晚。只怕一生走的时候,走得煳裡煳涂,不明不白,所以观人的能力一定要学好。所谓「男怕入错行」,不只是要辨别对的行业,在好的行业当中,你还要跟对领导者,这样你一生才不会走错,你一生才能得到很多的提携,很多的拉拔,所以要跟对人。「女怕嫁错郎」,你假如判断错误了,可能一生你也会觉得很无奈,但是无奈不是人生正确的态度。很多人说那我都结婚了来不及了,圣人的学问是时时刻刻都可以让你的人生,从不好的状态到达圆满的状态,这才叫学问。

所以当我们人生已经处于逆势,处于不好的状态,这个时候你要告诉自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位朋友,你的状态有没有像大舜这麽惨?大舜是连父母都要害死他,请问你的这一盘棋有没有比大舜更凄惨?结果大舜把人生走得有声有色,走得幸福美满。不只自己的家裡幸福,还把所有国家的人都感动得佩服他的德行,进而提升德行,孝顺父母。因为大舜的孝道是排名第一,所以「亲憎我,孝方贤」。大舜用他的真诚心感动了父母,感动了所有的他的臣民。所以我们不要怕现在人生的棋不好下,只怕我们没有真诚,只怕我们的道德学问没有根基。只要有学问、有智慧,你人生都可以走得有声有色。

看人也要从善恶的根本去看。我常举一个例子,勤劳好不好?好,你相不相信很多人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但是你要了解什麽动力让他干十几个小时?所以还是要看存心跟动机!你看很多男人拼死拼活,为什麽?为名为利,为吃喝嫖赌的都有。所以你看他很勤奋工作,你就说他是好,那我们就是没有智慧判断,没有从根本、存心看。你不要看到一个男人死命工作,你说太好了,我要嫁给他,结果你嫁给他之后,也是死命帮他赚钱,而不是他的努力是为了孝顺父母,他的努力不是为了要让妻儿有好日子过。他只希望站在别人面前,他拍胸脯:我有名牌轿车,我有豪华别墅!他怕人家瞧不起他。所以一定要看做任何事的存心是什麽?你看人就不至于会看错。

我们要问问,我们的孩子每天努力读书的动机是什麽?假如孩子每天努力的动机是我父母这麽辛劳,我一定要让他们放心,你的孩子假如这种存心,那你这一辈子高枕无忧了。但是孩子的存心是我考得好,我爸爸就要给我五十块,就要给我一百块,那你要担心。你可不要看,我孩子好努力,我好高兴。存心错,就错到底,几个人懂?有一本书叫《穷爸爸富爸爸》,畅销书!所有的父母看得趋之若鹜都去看,为什麽?因为它是流行的书。现在人书也好,歌也好,也不知道这个书跟歌好不好,只要每个人都去唱、都去看的,他就怕人家觉得他不知道,所以赶快去买来看。其实现在最畅销的书有可能就是污染最严重。因为现在最畅销的书,大部分都谈人家的是非恩怨,挖人家的隐私,你去看都被它污染,有没有?所以你看现在为什麽电视节目新闻报导都去拍什麽?从没看过去拍行善五十年,五十年如一日的善人,有没有拍过?少!反而是杀人放火的,他跑去访问他,让这一些孩子还把他当英雄看,所以你看人不会辨别!

我曾经看到一篇报纸,我内心非常担忧,一张这麽大百分之七十报导一个枪击要犯,还把他怎麽杀人的过程写得一清二楚。结果在它的边边角,刚好有一格这样写着,有一个老者五、六十年造桥铺路不为人知,这麽大的善人,多少?这样;这麽大的恶人多少?百分之七十都是他的,颠倒了!到底谁是英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是英雄。忠孝仁义的人还被人家笑,现在还有人干这事,现在还拾金不昧,真傻不会佔为己有。这个时代可悲!不能再下去了,我们要力挽狂澜,要有使命拉回来。所以选择书籍重要,你要会判断。

人求学问,不要用虚荣心求学问,还怕别人不知道你没有看过这一本。不要比畅销书,要比几千年不坠的经典你有没有读过。经典裡面的二、三句你能够去落实、去实践,保证你终身受用。而这些畅销书看完之后,只会让你的心波涛汹涌,甚至于担心先生怎麽了,担心什麽一大堆,担心孩子又怎麽搞的,有没有现在人看很多书看得神经兮兮?我记得我第一次到香港,刚好是十月份到香港,在电梯裡面,缓缓坐起来,看到一本书叫《男人这东西》。内容还没看,看这个书名什麽感觉?对男人来讲,觉得我被看成东西已经不尊重人了。再来,女人看了这一本书,保证怎麽样?每天提心吊胆。所以现在的书叫唯恐天下不乱,提起人的情绪,而不是建立你的理智。

所以诸位朋友要会择书,要有判断力,要分辨好坏才行。这一本《穷爸爸富爸爸》教人家什麽?教从小要让孩子懂得管理钱财。这一个方法没有错,但是怎麽个管理钱财,那就很重要。结果书裡面教导,让孩子做家事你就给他钱,让他来管理财务,听起来没错,但是你要看得到这一件事情做下去之后,孩子的存心是什麽?还有这一个动作做下去,往后的流弊是什麽?你要看得出来。结果有妈妈买完之后,她心裡想我女儿就是最懒惰,所以这个方法应该会让她马上变得很勤劳。所以回去之后,她就郑重宣布:女儿,你帮我洗一次碗两块钱,帮我洗一次衣服三块钱。女儿一听,眼睛都发亮,心裡想,心裡想的不是帮妈妈,心裡想着我可以去买什麽东西!开始拼命的干活。她妈妈想,太好了,我女儿马上变勤劳。是不是真变勤劳?所以人现在都没看到真相,看到很表面的东西,都是症状解决问题,而不是根本解决问题。

所以人不开智慧,表面上是解决问题,事实上是製造更多问题。这一位妈妈后来跑来找我,她说麻烦了,我叫我女儿做,她一个礼拜马上变得很勤劳,还赚了我不少钱。结果一个礼拜之后,有一天我实在累得不行,我就跟我女儿说:妈妈这麽累了,你就帮我把那衣服洗了,晒起来,妈妈给你两块钱。她女儿看看她:我今天也很累,我不赚了。她妈妈才突然警觉到这个方法错了,家庭是不是谈利害的地方?是谈利益的吗?错了,家庭裡面是谈付出,是谈本分,是谈用心的地方,谈关怀的地方。连家庭这麽温暖的地方都谈利害,那这个社会真是不知道会变成什麽?连孩子帮父亲的忙,还要跟他说:来,两块钱。那不可想像!

所以我们曾经在教学当中做了一个活动,就是演一场戏。刚好这个孩子做了一些工作,就跟母亲要钱,他拿了一张单子跟他妈妈要钱,洗了几次碗几块钱,挂了几次衣服几块钱,就拿给他妈妈。后来他妈妈也拿给他一张单子,她说我怀胎十月,不用钱;我生产的时候被割了一刀,不收钱,不用钱;我煮了几百顿、几千顿的饭,不用钱;我替你操了多少心,洗了多少衣服,统统不用钱;帮你买了多少件衣服,统统不用钱。这个孩子一听完,自己很惭愧。所以家庭是要每一个人用心去付出的地方,家庭是要形成一个人懂得尽责任,懂得感恩、念恩的地方。

所以诸位朋友,可不能乱学!很多书你不能拿起来就照做,还是要遵循圣贤教诲,不然你的亏吃大了。等你发现错的时候,再拉回来为时已晚。所以有一句话不好听,但是很实在,叫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谁是老人?能称为老的,都不是普通人。老是尊称,所以我们只有一位老子,很有智慧的圣哲。所以老人是指有真正智慧的圣贤人,我们要领受他的教诲。我常常到一个地方,就会去拜访那个地方留名青史的圣哲,而他们往往都留下一些非常精闢的人生教诲。所以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你就可以看得更远。

所以往后出外旅游,你可不要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处买药,问我们什麽都不知道。中国人教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到一个地方,人文也好,自然也好,都可以让你有非常多的提醒,非常多人生的启迪。这个要你有好学之心,我们提的人是老师,天地万物也是老师。我第一次到泰山去的时候,我终于了解一句话,什麽叫做「稳若泰山」。这个可不能用背的,我一下去一看到,泰山不是很高,但是泰山那个底,底座,你一看就觉得动它不得,好稳,一看心都静下来。那泰山能这麽稳,我们的人生稳不稳?人生稳在哪?稳在你有德行,稳在你有智慧,你这一生就立于不败之地。你有没有立?我们的孩子有没有立?如何让孩子的人生稳若泰山这就重要了。所以教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德行,让他人生的根基能扎稳。

诸位朋友,今天回去的时候到九龙公园走一走,真的,九龙公园风水太好了,苍天大树太多了,请问这些苍天大树为什麽能立那麽高?你看它们那个根,我一看就肃然起敬,那个根,盘根错节扎得真是牢固。所以要让孩子的人生有多高的发展,根本在哪?在根基能扎多深。所以我们从这裡了解到一切都可以学习,一定要听老人言,一定要听智慧的言语,你才能懂得分辨真假,懂得分辨这一件事做了之后会不会有严重的流弊问题。所以很多的书你要会明辨,不可以拿来就用。现在的孩子是标准的实验品,拿来义大利的、苏联的、德国的拿来教学生。请问哪一个国家的历史曾经超过几千年?所以我们说中国人真的要静下心来,不要干这麽傻的事,荒唐的事,而他们是统统现在都往东方在找解决家庭社会问题的方法。

所以你任何一个言语动作,纵使你是善心想做,你也要谨慎考虑它往后会不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说称讚别人也要看情况,你要确定他真正是好人,你才能够称讚他,你已经确定这个人言行一致了,你才能够称讚他,为什麽?假如你还没有认识清楚,然后就称讚他,那其他的朋友还以为他是好人,结果到时候,他们就想你说好的就是好人,结果被他骗了那怎麽办?所以我在推展中国文化过程,很多的团体找我们去参加,我从来都不参加,为什麽?因为我们不确定他是不是真正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我还发现很多的推展者,他名义上说中国文化好,中国文化好,但是他所说的话没有一句是中国文化,很多都是西方心理学。挂着羊皮卖狗肉,假如我们又去跟他拍照,拍下去,他拿着照片,你看连蔡老师都跟我们很熟,所以他也很支持我,那你这个流弊就大了。所以很多事确确实实要看远一点,不然有时候你是善意,大家都是好朋友照照相,但是不是说我们不愿意接受他,而是考虑到会对往后的人群造成一些不好影响,这样我们对不起这些人。

很多朋友接触我们之后,马上就说:蔡老师,我要辞掉工作,我就跟着你。要不要接受?要不要?你说他这麽真诚,就接受!这太冲动了,他的家庭状况允不允许你要考虑。再来他是一时冲动还是真的?那你还要观察,所以不是不仁慈,你一仁慈,可能到最后更麻烦的是对他麻烦,对你也有很大的障碍。所以凡事要冷静应对,先保持什麽?保持距离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保持距离是便于让他冷静,便于给你观察。假如这麽保持距离,三个月之后他就不干了,那代表什麽?那个心是什麽?假的。真心绝对时间、空间考验不得,还是保持他那一颗心。所以真正想干事的人,绝对不需要你去:太好了,拜託再做一点。不用。我们在推展中国文化,哪还要杨老师常常来:你再撑一下,再好好做!那不是把老师累死了吗?要找的是真正有心的人,而真有心的人绝对能禁得起时空挫折的考验。

在我们儒、道、释三家当中,佛家有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给人方便,结果把佛门的招牌都受到很不好的影响,所以这就是要能分辨流弊才行。清朝时候,顺治皇帝他觉得学佛很好,所以他就开放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出家,他的用心他觉得好,学佛好,大家都能出家,善心去行着大恶事。为什麽?他还没有下令以前,所有的出家人水准很高,每一个人要去考这些经典,不只是佛家经典,中国圣贤经典都要考试。所以他那个时候出家人的水平跟考上这些举人,这些当官的读书人,学问不相上下,甚至于很多的出家人学问超过读书人。所以以前当县令的、当太守的,常常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哪裡?去少林寺,又不是去练武,去哪?上佛寺请教这些出家人,因为他们也是饱读诗书。所以俗话讲「无事不登三宝殿」,因为一爬上去,上去要两天,回来要两天,一定是有事,有要去请教出家人。以前素质很高,所以每一个人对于佛家的教诲都生起恭敬之心。一有恭敬心,所有佛陀,所有出家这些和尚的教诲,他就信受奉行。所以那个时候儒道释三家教化,把中国的人心教化得非常好。

结果现在因为顺治皇帝开放之后,所有的人都可以出家,本来要照顾妻儿,他自己逃避责任也跑去出家;所有根本没有学识的,然后每天又好吃懒做,他说我去出家就有东西吃。所以整个素质参差不齐,确确实实有非常多的有心的人,想要去弘扬佛家的教诲,很多用心的出家人在裡面,但是我们要知道,人的心理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只要十个当中有一个不好,整个形象就受影响。这个流弊是顺治皇帝当时候下决定的时候没有看到的。但是这一、二百年的高僧,对这一件事都觉得非常惋惜。所以人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能瞻前顾后,考虑流弊。

善除了考虑真假,考虑流弊,当然还要考虑很多层面。谈这个善,谈得很完整的,在我们中国很着名的家训裡面,其中一本谈得很清楚,叫做《了凡四训》,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的一本家训。而这一本家训,不止利益了他的家庭,还利益了千千万万的家庭。所以这一本书大家可以用心去看,因为我们才十天的课,我再继续讲下去,可能我们连四千五百年都讲不完。所以一个人学问能不能成就,绝对不是说讲课的老师讲得好,更重要的是自己要主动学习,利生行道,解行相应,你的学问才能提升起来。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勉强不来。所以圣贤人已经进门,已经把我们领进门,古圣先贤的教诲我们已经拿在手上,接下来的修行要靠自己主动。

我们再来谈一个善裡面,一般人最重视的大跟小,什麽是大?什麽是大善?什麽是小善?一个企业家资产几百亿,他今天捐了十万块;一对农夫辛勤耕作一辈子,积蓄十万,他因为看到他们家乡盖了一间医院,觉得这一间医院可以救很多人,所以他把十万买了一台救护车,用他一生的积蓄买。同样是十万,善的大小一不一样?差很多!所积的福也差很多。这个企业家的存心很有可能是「我这十万块捐出去,还可以报导说我某某某捐了十万」,他的存心可能还是为了什麽?自己的名利都说不定。而这个老者把他们一生积蓄捐出来,念念是什麽?救人!所以这个福分没有办法计量。

宋朝的卫仲达,有一次有一个因缘,作梦的时候到了阴间地府去,阎罗王跟他说,要看看你这一生善恶业有多少?所以就先说:来,把他的恶拿出来。结果恶这麽拿出来,几乎像一间房子一样这麽多。多不多?他是读书人还这麽多,所以他吓一跳,他说:阎罗王,我还没四十岁,怎麽会有那麽多恶?他说:恶不待你做,起心动念我们这边就有记录了,比世间的超级电脑还厉害,都记录下来了。因为你起心动念看到漂亮的女生,你就起不好的念头;看到别人有才华,你就嫉妒,虽然你没有害他,但是已经造恶了,所以就像一间房间一样多。接着阎罗王说:好,看看善有多少?结果善只有这样,像一双筷子一样,这个卫仲达看了自己也很惭愧。来,拿秤子来秤,结果一秤上去,一间房子的恶状反而轻,这一个箸子的卷宗反而重,卫仲达一看,很好奇,来,来,来,看一看,这一个卷宗到底写什麽?结果一打开来是因为他跟皇帝建言,不要建三山的石桥。这一个工程非常大,一定是伤财又劳民,一定要让非常多千千万万的家庭的男众都必须投入去工作,整个家庭受影响,人心会不安。所以他劝皇帝不要做这个事,这个事只是让这些皇子皇孙日子好过一点,会造成人民的痛苦。卫仲达说了:这一件事皇帝又没有办,我给他建议,他又没接受,怎麽会有这麽大的善的力量?接着阎罗王跟他说:因为你这一念是为谁?一念你在万民,所以你这个善力量很大。

所以诸位朋友,当我们念念想着是为家庭,是为社会,我们念念都在培自己的福田。所谓福田靠心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不离你这颗心。「从心而觅」,从自己的心去用心,去关怀别人,去帮助别人,「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你有这一个善心,有这麽广大的爱心,你的福分一定能够感应得到。所以我们善的大小,要从你自己的心量来下手。善还有端,还有曲,还有半,还有满,还有难,还有易,还有正,还有偏。所以在《了凡四训》当中,诸位可以好好细读这一本书,我们对善的明辨就告一个段落。
接下来,我们在人生当中还会遇到很多必须明辨的问题。之前我们有提到什麽是成功?要不要明辨?怎麽样经营人生才是成功美满?这个你要清楚。我们之前已经提到了,企业家有四种命运。其实虽说企业家,人生就不外乎这四种命运,人生的经营,你到底要怎麽经营?你到底对成功是怎麽定义?就会影响你跟你的家人一生的际遇,一生的幸福。所以因为前面提过了,我们这边就不再提。

现代人对于美丑会不会辨别?什麽叫美?有一句话叫美就是心中有爱。这句话好不好?这是抓到美的根本。我们美分两种,一种叫什麽?外在美也要有一个标准,现在人对外在美的标准是什麽?瘦,我真的看了觉得一点都不舒服。你看那人的脸,假如近满月看起来很舒服。而中国的面相是很有道理,中国的面相提到我们的脸假如很消瘦,代表什麽?没福,人为什麽没福?福田心耕,所以相由心生。一个人很刻薄,他的脸都会愈来愈瘦没福。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说「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一个人刻薄,处处跟她的小叔,大伯计较,这个理无久享,纵使她挣到了一些钱,她的孩子学到什麽?学到刻薄。那他刻薄,第一个向谁开刀?你们怎麽知道?所以人算真是不如天算。
所以中国的面相他都很有道理的,一个人真正美,不是你第一眼看到说,怎麽可以长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这种美不能持久。我们去看一下,很多女孩子,你一看她第一眼普普通通,然后第二次看,第三次看,愈看愈漂亮,那叫什麽?那个闽南话叫生缘,生缘。愈看觉得她愈有人缘,愈看愈舒服,那个舒服不是从脸上出来的,从哪裡?从她心的善良,你就觉得跟她讲话,跟她做事,就有莫名的舒服感。有一些女孩子,你第一次看很漂亮,第二次看,第三次看,愈来愈丑,为什麽?你看她眼睛常常很傲慢,眼睛常常瞧不起人,你看她第二次就觉得她很丑。为什麽?内心不善良。所以一个女孩子的五官再标准,给你看不会超过一个月,一个月之后看哪裡?看内在了,娶一个老婆再漂亮能撑多久?再漂亮,假如她不善良,保证你三个月就快发疯了,还由得你在那裡欣赏!

所以人真正要知道,真正的美在哪?你连这一点都不会欣赏,就会判断错误。所以现在男人能不能判断正确?现在的男人娶老婆的漂准,就是看漂不漂亮。结果一娶回去之后,他后悔了。我们有一个长辈很有意思,他说:看女孩子吃饭,觉得养一个老婆很简单,因为饭都吃一点点,菜都吃一点点,所以他觉得养一个老婆应该不难。结果娶回去之后,觉得很困难,因为他太太的衣柜裡面永远少一件,所以他知道饭很便宜,但是衣服很贵。当女人不重内在,而重外在,这样的先生保准疲于奔命,一定陪着太太去逛街的时候压力很大。一定跟她说,不要,不要。闽南话不要、不要就是不要买了,不要买了。不要,不要,不要听错了。

所以女人重外在还是重内在很重要。假如女人重自己外在苦了自己;女人重自己外在,苦了先生,苦了爸爸,苦了妈妈。现在很多年轻女孩,刷卡刷完了,薪水没有了,跟谁要钱?爸,没钱了,我都吃泡麵,都吃方便麵。爸爸很生气,每一次叫你不要乱花钱,你还乱花,气死我了。继续从口袋裡面掏钱,真是气死我了!有没有办法?所以人没有理智,一错错到底,连眼睛要閤起来说,我的孩子为什麽这麽不孝?连閤上眼,还是煳裡煳涂。

所以一定要有理智教育孩子,当你从小只重视孩子的外在美,那你是害了孩子一辈子。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父母生了个女儿,宝贝得要死,把她穿的漂漂亮亮,而这个漂漂亮亮是谁的标准?担心!这个漂亮是社会标准,现在的社会什麽衣服最漂亮?时尚,后面都破掉,前面也破掉了,这样叫漂亮。小孩从小就穿这种衣服,她就习惯了。你给孩子一生埋下非常危险的恶因,孩子假如觉得穿少是漂亮,她已经让别人尊不尊重她?不尊重她了。而且又让她只注重外表,她人生大半时间不是培养内在美,不是提升她的智慧,是常常拿着镜子干什麽?照一照,不只照这裡,还照一大堆地方,那就麻烦了。她可能因为衣着,让她的人生陷于很多危险的地步,引来很多异性的窥欲,我们都没有看到后面的流弊问题。

而一个女人的美,所谓的外在的美能撑多久?能撑十年就已经不简单了,撑这个十年,我相信SKII不知道擦了几瓶,每一天在那边担心我的脸会老下来,我看光那个担心就已经把这个SKII的效果抵销了。所以我常常说,哪一个女人笑起来最漂亮?一百零六岁的许哲女士,那个笑容真美,让你一看到都打从心裡生欢喜。你看她一百零六岁,皱纹也不多,笑起来像婴儿一样,那是真正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丽。

所以父母对美的观点会影响小孩。而现在小孩觉得什麽是美?名牌就是美,当他觉得名牌就是美,他这一生很有可能变成物质的奴隶,每一天只为了要赚钱买东西,人生非常贫乏。假如他觉得要有名牌才能显现我的美,要有好的身材才能显现我的美,他就会去整容,是不是?这个脸一整,不整还好,我们说道法自然,这麽一整,虽然看起来好像合那个标准,鼻子是鼻子,嘴巴是嘴巴,结果笑起来,一点都不自然,笑起来会让人家觉得他那个皮是去拉的。我们看过很多这种公众人物,一看,不只不觉得他美,还觉得全身不自在。所以人现在是愈活愈颠倒,为了用衣服,为了用脸蛋,赢得别人对他的重视,别人对他的尊重。有可能?有没有可能?不可能。所以因为他都把时间耗在这些虚妄、虚浮、虚华、虚荣的东西上,所以他的内心愈来愈空虚。

所以我们看看现在很多人,眼神有没有神?没神,自己在的时候,好像茫茫然,看到有人过来了,可能会欣赏他一下,马上注意力才回过头来。因为他的情绪快乐都建筑在别人有没有多看我一眼,这样的人生绝对没有快乐可言。每天痛苦,每天想着他为什麽没看我,烦死人了。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价值观愈来愈偏颇,我们内心很替他们着急。《弟子规》裡面有一句话叫「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慼」。我们要担心的是什麽?德行好不好?学问好不好?这个我们要赶快努力。而衣服没有名牌,食物没有山珍海味,没有关係,这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不要比钱,不要比食物,不要比衣着,比什麽?比内心的美,比德行。

我们跟孩子讲,有一件衣服不用钱,不会坏,不会旧,而且随着你年龄增长,这一件衣服愈来愈美丽,愈来愈漂亮。你穿上去的时候,别人都对你非常恭敬,非常尊敬,这一件衣服叫什麽?这一件衣服叫好习惯,好德行,会不会坏?不坏,而且愈来年龄愈大愈漂亮,看起来愈庄严。所以我们跟小朋友讲,当你做到《弟子规》的一条,你就帮这件衣服织了一针,每做一条织一针,你把它统统做到了,这一件衣服织得非常完整。

而当一个人真正有德行的时候,不需要去要求别人来尊重他,不需要要求别人来欣赏,来接近他。所有的朋友会来亲近你,因为他们想亲仁,他们也想提升,真正能让人生觉得踏实、充实的内在美就是德行。所以这个时候你就是众星拱月,你就是月亮,一轮明月,所有的星星自然而然就到你的身边来。所以真正能够教到好朋友,真正能让别人打从心裡尊敬你的,不是外在名牌,也不是外在整容,也不是外在的这一些形式。人要活的实在,活的深入做人的根本,这一件衣服就是我们的德行,所以人生要追求真实,不要追求虚幻。这一堂课就到这边,谢谢大家。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幸福人生讲座

如何真正做一个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八集)  

2004/11/27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谈到的是学习第四个关键「明辨」。我们要对善能够明辨,我们要对世间的价值观要能明辨。世间价值观包含什麽是成功,什麽是美,还有很多这些想法、看法,你都要能明辨它真实的部分而不是外在虚幻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看得懂真假,才能经营出真实的人生。

我们有一些孩子都是读圣贤经典,他们的年纪平均六岁,刚好有一天我们出去讲课,其中一位老师就问他们什麽是好心?什麽是坏心?刚好老师顺手把它记下来,我念给诸位朋友听听看。接受经典教育六岁的孩子,他是怎麽去看好跟坏。一个小朋友说:一件东西自己想要,但别人想要的话就让给别人,这是好心。能够让,能够捨。诸位朋友,捨得、捨得,得的因在哪?在捨,在布施,有因才有果,捨的人才能得,大捨大得。诸位朋友,我假如没有捨掉工作,能够得到这麽多人给我的支持吗?所以确实捨了之后一定能得,但是得到之后还要再捨,就会愈捨愈多。就好像银行会给你累积利息,会再还给你,这是事实真相,我们要懂。

当孩子真能懂得捨,他才种了他福田的根本。我们自己当老师的,当看到一些学生不跟人争,真的是如此,有一些东西很多人马上就跑过去,深怕自己没得拿,就看到一些孩子很有修养他不拿,他说没有也没有关係。这样的学生我们往往对他关照有加。所以真正肯不计较,真正肯捨的孩子,是能承传圣贤教诲的人才。这样的孩子绝对会得到有智慧者的提携。所以有礼貌的孩子、肯礼让的孩子,他一生注定绝对会遇到贵人。所以为人长者,深谋远虑。

下一个孩子说:孝顺父母,上课专心,对别人恭敬是好心。这些言语都是六岁讲的,我们绝对没有添加东西进去。你看读经的孩子开口,言语都是很有水平。下一个说:对佛恭敬,做到《弟子规》的心是好心。可能家裡父母有引导他学佛,他还说做到《弟子规》的心是好心。下一个孩子说:做到《孝经》第一章到第十八章,听老师的话,做到《常礼举要》的心是好心。因为他的课程裡面有《孝经》,有《弟子规》,有《常礼举要》。所以你看孩子他的好心有没有飘在空中?都在哪?都在生活点滴,他学的学问是实的不是虚的。另一个孩子说:智慧的心是好心,做好事的心是好心,不用督促就能去做事的心是好心,知道是好事就去做的心是好心,懂道理的心是好心。诸位朋友,孩子假如没闻圣贤道理,他能讲出这种言语吗?他哪会想到那裡,所以确确实实有教就有学,就能学得会;没教,一生种子没下,怎麽长也长不出来。

另外孩子说什麽是坏心?第一个孩子说不帮助人的心是坏心,下一个说欺骗别人,浪费的心是坏心。我们有时候叫他们反省今天做错什麽,他们还会说今天开水龙头开得太大了,浪费了。而我们给孩子的引导是你把水省下来,不是省了一块钱而已,是为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把水省下来。假如你现在这麽浪费,到时候水被我们这一代用光了,那后代怎麽用?所以我都想未来国与国打仗,可能为了什麽?可能为了水,假如人继续挥霍水源,继续污染水源,到时候全世界最后一滴水不是自来水,是人的眼泪。孩子有这样的引导,他自然而然会了解到每个物品都应该珍惜。所以他说浪费的心,浪费什麽?小孩还说电、水、生命、人生、时间,他说这个不能浪费。

下一个孩子说侮辱别人是坏心。「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诸位朋友给我的眼神告诉我,昨天好像有念《弟子规》。昨天我们强调一遍,往后课程会跟《弟子规》有很多地方是结合在一起。因为时间有限,我希望能够也把《弟子规》让诸位朋友体会理解得更深,所以你们一定要念,会更有效果。下一个小朋友说开玩笑过火,祸从口出。所以孩子有这样的认知,他在对待别人的言语、行为自然就比较有分寸,不会太过。怨恨别人的心是坏心。所以他们这些孩子自我检讨都从哪裡下手?从心,从自己的存心去看。下一位小朋友说:为自己不为别人的人心是坏心,生气的心是坏心;别人对他好,他对别人不好,没回报的人,忘恩负义。这种句子我们大人不见得能写出来,那是孩子直接讲出来的。

下一个孩子说记仇的心是坏心。这一个孩子一讲完,下一个孩子说,报仇的心也是坏心。下一个孩子说小气的心是坏心;别人指出缺点,但是坚持错误不改,是坏心。因为他们知道《弟子规》说的「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别人批评你,你就生气;别人说你好,你就洋洋得意,这样好朋友都走了,趋炎附势的人统统都来了,所以损友来,益友都走。益友为什麽走?因为他不指出你的缺点,他就没有尽到朋友的道义;但是指出缺点来,你又这麽生气,他觉得不要再跟你结恶缘了,所以先敬而远之,等你能受教了,他再来讲,再来劝你。但是「闻誉恐」,当我们听到别人的称讚,觉得自己受宠若惊,自己学问还差得很,所以不敢接受。「闻过欣」,闻到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很高兴,马上跟他说,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直谅士,渐相亲」。真正正直,真正能体谅,能够规劝你的朋友,渐渐走到你的身旁来。

所以这个态度太重要。孩子因为学了《弟子规》,而且诸位朋友,您看孩子学《弟子规》学多久?要把人生正确的做人做事,方方面面能扎根,这绝对不是十天、二十天,绝对要有二、三年的根基扎下去。所以所有的经典学习可以慢慢加上去,但是唯有一本经,必须自始至终都要念、都要做,哪一本?《弟子规》,对,因为是纲领,做人的纲领,非常完整。

下一个孩子说没爱心,害别人的心是坏心。下一个孩子说没慈悲心,知道应该做好事,但是没有去做,这是坏心。还一个孩子说对孔子像不恭敬是坏心。这些孩子一进门,老师好,然后一走进来,孔子像挂在牆壁上,要跟老夫子说孔老夫子我回来了,很可爱。我们海口有一个孩子才八岁,那一天刚好海口防空演习,来得非常紧急,所以老师也不慌张,抓住这个机会点也可以教导孩子。就开始跟学生讲:现在你只能拿最重要的东西,最需要的东西。有些孩子拿着水,拿一些轻便的东西要走;同时也观察到有孩子拿了一大堆,这是一种结果。一个孩子遇到紧急状况,拿一大堆东西,代表他内心怎麽样?很没安全感。好像拿很多东西才放心。

其中有一个孩子,他什麽都没拿,跑过去把孔子像抱起来,然后头看着他的老师,虽然没讲话,他的老师当场眼泪就掉下来。这麽样紧急的状况,他什麽都没想就想到孔子像。当一个孩子在这麽紧急状况都能想到孔子像,代表他人生面对挑战的时候,他会想到什麽?他会想到孔夫子的教诲。孩子能产生这麽样深的恭敬之心,已经扎了他一生道业成就的根本,就是对圣贤至诚的恭敬。这个孩子的故事很多。有一次我也跟诸位朋友提过,我们九个人吃了九个饼乾,还剩一块,这个孩子出来:妈妈,还有没有?我们也话都没说,只看着那一块饼乾,这个孩子马上拿起饼乾,把饼乾放到我的面前说:这一块应该给蔡老师吃。你看孩子不只不贪,孩子还懂得辨别应该先给谁吃。所以圣贤的学问活活泼泼。很多人说学礼的孩子会不会学得变得很呆?错了。

什麽叫活泼?现代人对活泼搞错了。那一天我们的老师要过关,在海关要过关,有一个孩子拼命往前冲,拼命往前挤,挤前面的人,我们的老师也被他挤。这个母亲没有当场制止他,还好言相劝:宝宝,你就乖一点,你不要这样。劝有没有用?孩子是愈来愈嚣张,旁边几位跟着他的朋友还随口说:这个孩子真活泼,很好动。这个话对不对?所以确确实实我们现在大人连什麽好,什麽坏,怎麽样教孩子是对的,自己都拿不准。活泼是指思想活泼,思想活泼在哪裡看到?在处处替人着想,这样才是真正的活活泼泼。时时刻刻看到谁口渴了,时时刻刻看到谁需要一件衣服,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谁需要一句安慰,这样的孩子你看了内心生欢喜,他会不会呆呆的坐在那裡?不会的。而现在人觉得活泼是动来动去,那不叫活泼那叫随便,那叫连规矩都不懂。到处不知规矩,只会到处让人家生烦恼,到处让人家觉得很不懂事,那个不叫活泼。所以孩子真正的活泼,要从处处替人着想开始形成他对人的正确态度。

下一个说怕吃苦的心是坏心。因为他们的老师写了一句话给他们,「不怕吃苦,吃一阵子苦;怕吃苦,吃一辈子苦」。所以诸位朋友,不要小看你对孩子、对学生一句圣贤的教诲,一句就可能让他终身受益无穷。诸位朋友,我的初中三年只记得两句话。第一句「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骨气」。初中三年在升学主义之下,没有老师教我们做人。其实我们想不想学?谁不愿意把人做好?谁不愿意跟别人和和气气?想学。刚刚有一位中学生听完之后觉得:老师,你讲得很好,我很喜欢听。孩子决不是不受教育。
我曾经到一个中学去演讲,去的时候,他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都坐不住,所以你讲一个小时一定要休息十分钟。老师这麽讲,我们就点点头,好,休息。当我讲到一个小时的时候,我跟底下应该也有五百来个学生,我说现在我们休息十分钟,等一下再讲。学生说:老师,不要下课了,继续讲。结果我讲到两个小时之后,欲罢不能,超过两个小时,讲完之后他不让我下台,继续问我问题。孩子问的问题非常好,我们听了都很欢喜,甚至于回答完问题,他们还分享。很多孩子说,我本来觉得我还满孝顺的,但是听完之后,觉得自己还差很多。有些孩子分享,他说我听到蔡老师他们这些老师,演讲居然是免费的,我好感动!我们这个社会给孩子什麽印象?给孩子唯利是图。孩子那一颗助人的心,善心,被我们社会淹没了。他遇到的时候是欢喜,我们没那个机会去长他的善良,是我们对不起小孩。

因为我的一位理化老师,教物理化学的老师,不是教我语文,他告诉我这句话,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每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这句话提起来「人不可以没有骨气,不可以有傲气」。当我们接受别人的称讚的时候,这句话马上出来,不可以有傲气。所以因为我们感念老师,假如我们没有依教奉行,内心觉得对不起这个老师给我们的教诲。所以诸位朋友,您不要小看一句真诚的教诲,都可能造成孩子一生的受用。我们要有心,用心去教。

下面一个孩子说表面做好事,心裡做坏事。这些孩子看行为都看到哪?看到存心去了。一个人有自省能力,他一辈子受益。人假如还处处要让别人来指缺点,那已经太慢了。可能错了三、五年人家才来指,那都错三、五年了。真正能够自省的人,当下起念错了,马上改,不让行为错误,从念头就开始改。所以我们刚刚提到了,一个孩子本来一根竹棒要丢出去马上拉回来,那就是从念头上自己能反省。

下一个孩子说:不孝顺父母的心是坏心,破坏的心是坏心;妈妈不知道,就说妈妈笨是坏心;不做到《弟子规》是坏心,做坏事的心是坏心。本来可以做到但老想到做不到,这就是「勿畏难」,《弟子规》说的,不要害怕困难,要能勇往直前去做。己所不欲,施于人是坏心。这一位小朋友还把圣贤的教诲改了一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好心,那己所不欲,施于人是坏心。所以诸位朋友,你不要小看孩子的悟性。这个孩子读了好几年的经典,有一次他听课的时候说「学如逆水行舟」,他跟他妈妈说:学如斜坡骑车。他能悟到,还同生活结合起来。

下一个孩子说高声喧哗,打扰别人是坏心。这叫「人不閒,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弟子规》教的。「尊长前,声要低」,你看提得起来,遇到境界能提起来才是真实学问,遇到境界提不起来那没用,那叫「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下一个,「倘揜饰,增一辜」的心是坏心。这意思就是做错事还要掩盖,这就是坏心。所以这是小朋友刚好在一天晚上跟他的老师互动的时候,讲出来的话。当我们的孩子对于是非善恶能这样去辨别,那这样的孩子一生,你就减少很多的担心、担忧。而能这样去分辨善恶的孩子,相信到任何一个团体,都能够用他好的德行去影响他人。这裡刚好提到什麽是好话。有一个孩子他就说:爸爸妈妈骂他是好话。他说感谢爸爸妈妈骂我们,打我们,因为是爱我们,爱不是用嘴巴说的。你看,假如孩子能体谅到你骂他、打他都是为了他好,那你教育孩子你一定不觉得累,你会觉得很窝心。

如何让孩子真正能从小建立起明辨善恶、是非、好坏的能力,就要从小扎德行。在明辨当中我们还要明辨因果。这一件事现在已经呈现结果了,我们就要去把不对的原因找出来。当一个人能不断从自己所发生的事去检讨原因的时候,你的理智,你的智慧会提升得特别快。比方说孩子没教好,孩子懒惰,你会想孩子懒惰是结果,原因在哪?孩子自私自利是结果,原因在哪?当我们都能把原因找到,你就能对症下药,你就能扭转乾坤。你的智慧也会因为你时时处处能追根究柢把原因找到,你就能够愈来愈有智慧,你的理智会在短时间之内架起来。诸位朋友假如不相信,你做三个月看看,任何一件坏事来,先不要气馁,也不要先责怪别人,先想想原因在哪裡,为什麽这个朋友对我态度不好,原因在哪裡?

人往往就是在结果停留,只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对人生没帮助。所以当你有这种态度,当你教孩子也能够这样引导,那你的孩子会非常勇于面对事情,面对挑战。所以我们会问孩子,这一位同学成绩能够这麽好,能够受到这麽多同学的欢迎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裡?孩子开始思考,开始建立判断能力。本来他只会羡慕别人,本来他可能只会嫉妒别人,这麽一引导,他开始知道原来是他处处替人着想,原来是他用功认真,上课专心。他开始不是只有在那裡嫉妒羡慕,他开始找到因,从自己种下正确的因开始努力起。而孩子这样的时候,也是一步一步踏上理智智慧的人生。

所以从果推因特别重要,要去分辨。再来有智慧的人可以从因看到往后的结果。诸位朋友,举一个例子,在《左传》裡面,有一次在春秋时代,秦国的军队经过天子管辖的地方,按照礼仪任何军队经过天子管辖的地方,都必须要把帽子脱下来,本来坐在车上都必须要下车。结果秦国的军队,有的没把帽子脱下来,有的跳下来一下,还没有经过天子的地方马上又跳上去。这个读书人一看就说,秦国这一战铁定打败仗。你看才看到他一个动作,就可以断言他们这一场仗必败。所以古代人智慧很高,我们比不上。这一位读书人就分析,他连对天子都这麽傲慢,都这麽轻率,小地方都轻率,面对大事的时候就马上变得恭恭敬敬吗?那是不可能。所以秦国那一次军队因为轻率,几乎全军覆没。所以那一场仗打下来,秦穆公幸好没有责怪那个将军还责怪他自己,但是也从一个人轻率的态度,就可以断言他能不能成大事,这叫从因可以推果。

老子他要出嘉裕关的时候,当官的官员就问他一个问题,他说我生了两个儿子,以后我要靠哪一个比较保险?他就问老子。老子马上拿了一些钱放在桌上,他对这个大儿子说,你去打爸爸一下,这些钱就是你的。这个大儿子比较笨,小儿子比较聪明,但是大儿子很厚道,他死都不肯去打爸爸一下。后来因为大儿子坚持不打,老子接着转向小儿子,他说你去打爸爸一下,这个钱马上就归你。这个小儿子二话不说,过去马上打他爸爸一下,然后回来把钱抱起来高高兴兴。老子说,你要靠谁?靠大儿子!

我们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生了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学历又高钱又赚得多,老三只有高中毕业。这一个母亲最后靠谁养?其实为什麽我们这个时代,学历愈高,却不见得懂做人?原因在我们引导孩子读书的动机错了,读书应该志在圣贤,读书应该志在尽孝心,志在对人恭敬,爱护他人,这才是读书的目的!是志在圣贤。而现在的人读书志在哪?志在赚钱,志在让自己有好日子过,志在自私自利的动机,所以反而读愈多愈不重情义,读愈多愈傲慢,读愈多,甚至于不愿意承认我的父母是农夫。而这个孩子刚好读得少,污染少,不贪心,还觉得自己不如人,还会谦虚,到最后就是小儿子养。

所以这一个官员被老子这麽一分析,知道大儿子会养他,小儿子一定不管他。结果这一位官员真正临终的时候,他的小儿子没回来。因为他的小儿子后来从商赚钱,他的家人叫他回来,小儿子说,我这麽一来一去要少赚多少钱。所以孔夫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一个人人生最高指导原则,假如是钱,假如是利,这一生走下来,一定会让他的亲友寒心,会让他的亲友众叛亲离。所以我们要从因推果,现在给孩子种什麽因,才能成就他一生的善果,这就是你父母最重要的明辨,这就是给你孩子一生最大的助力。
诸位朋友,您假如深入《弟子规》,你会觉得每一句都是种你孩子最重要的因,成就他一生的善果。我是因为讲了一年多,体会这麽深。我相信诸位朋友,你现在体会可能没有我这麽深。我们看第一句就好,「父母呼,应勿缓」。一个孩子连对父母讲话都不恭敬,他这一生已经毁了,他一生对人的恭敬起不起得来?起不来。这一句没做到,孩子一生就会有很大的障碍;这一句话做到了,你孩子一生受益。当他尊重自己父母,对父母讲话和颜悦色,他看到别人的父母,他会想别人父母也很辛劳,我们也应该恭敬。当他体会到他的父母念念希望他好,他也能体会到别人的父母念念也希望他的孩子好,所以当我们对人恶言相向,他的父母会伤心难过。所以一个孝子就能够有这种同理心,不愿意让别人的父母痛苦,所以他的恭敬就能从父母身上再延伸到一切人。所以《弟子规》句句铿锵有力。

「谨」裡面说「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只是两句话教导什麽?衣服、帽子要放在固定的位子上,不然到处放,杂乱,地也搞髒了,衣服、帽子也搞髒了。甚至于乱放之后,紧急要用的时候找不到,找不到还不打紧,还要对着一家人发脾气。现在这种孩子多不多?真的,没有教好,孩子的行为真的会让人吐血,不止父母吐血,我们看了都吐血。所以不要小看这句话,当孩子帽子放好,衣服放好,难道他只把这两样东西放好吗?当一个孩子很习惯乾乾淨淨,他已经有这种存心的时候,他看到这个椅子没摆好,马上摆好,内化了。所以他一定会把他的房间摆好,会把房间整理好。一个孩子能够把房间整理好,他就有条不紊,孩子的心能定得下来。能定下来,定才能开智慧。一个孩子房间裡杂杂乱乱的,每次要找什麽找半天,你叫他读再多的经书,能不能开智慧?开不了。学问不在经典上,学问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经典只是告诉你,在生活你要落实,你真正能得学问的益处,就在生活当中去提升。所以当孩子把这句话做到了,衣服、帽子、书包,甚至于所有的东西都懂得有定位,那他一生管理事情、管理人的能力扎根了。

所以您不要误会大学去念个企业管理叫管理学。一个大学生四年毕业之后,房间乱七八糟,你要不要用他?那叫纸上谈兵。管理学要自己有条不紊,管理学要以身作则,这叫真实管理。当孩子房间自己都不用好,当孩子自己德行都不弄好,他读管理学,再读十年有没有用?学问要其本质,不要搞形式,搞形式,自己得不到好处,甚至于会自取其辱。我们不念管理学还好,念出来自己都管理不好,还被别人笑。所以我们要看得到,种《弟子规》每一句话的因,都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我继续举下去我们的课又上不完。所以从因推果,特别重要。

人跟人的言语是人与人相交往频率最高的互动,就是言语。所以我们听话会不会听?能不能分辨话的正确与否?能不能分辨讲话人的动机是什麽?这就很重要。当我们不会听话,很可能遇到一些搬弄是非的人,就可能毁了你的家庭,毁了你的事业。诸位朋友说:老师,你有没有讲得太夸张?不夸张,为人君的,我们说君臣关係,君听进谗言,臣子就要掉脑袋,多少忠臣死在哪?死在谗言之下;死在为人君、为人领导的人不辨是非,不会判断这个话是对是错。

「父听子当诀」,父亲假如听了谗言,可能跟孩子的关係都破裂。《朱子治家格言》裡面有说「听妇言,乖骨肉」。以前因为不止娶一个老婆,娶小老婆,小老婆讲大老婆孩子的坏话,结果父亲就听进去了,可能到时候父子都会起冲突。「朋友听之别」,听信谗言,朋友听之别,疏远;「夫妻听之离」,夫妻假如听别人谗言,可能最后离婚。所以中国有一句话非常有哲理,叫「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一句话很有智慧,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因为一个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他一定朝着一个人与人的关係,就是和气,就是大家都能受益的方向走。所以他希望人与人当中能和睦相处,能平等对待,他绝对不愿意看到人群失和。所以纵使看到恶人,他也不愿意去批评,他只会反躬自省,我做得不够好,还没有让他感动。他绝对不会添乱子,还搬弄是非,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所以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干这个事情。

一般的人进谗言,你要去了解他的目的在哪?他的目的是嫉妒别人,他的目的是要控制你。因为你听了他的话之后,以后就一直听下去,他就把你牵到东,牵到西,等你醒过来,你都后悔莫及。所以我们可以听到,他假如进别人的谗言,他的居心何在?当然你不要他在跟你进谗言的时候,你就马上跟他说你在干什麽?你怎麽这麽没德行?他以后可能会找你麻烦。我们听了不动声色。听了之后,就了解这个人的存心。再来,假如你实在听不下去了,他在讲给别人听,你不希望你在那裡做一份子,在那裡还怕到时候人家传出去说,他在讲某某人坏话的时候他也在。你要避嫌,你可以马上站起来,对不起,我想上个厕所。人要时时掌握进退的时机,不然你可能会惹祸上身,马上赶快熘之大吉,这就是你懂得进退。

所以听话要会听,别人劝我们的过失要听,别人进的谗言不能听。但是人做不做得到?所以我们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魔不是外面的,心魔。为什麽长养一个孩子纯淨的心,长养一个孩子的浩然正气这麽重要?因为他从小扎下去之后,所有的邪门的东西染不上身。当我们从小没扎这个纯善的心,又没有正气,邪气一来还觉得满亲切的。所以他一讲,某某人讲你坏话,我们的耳朵马上竖起来,眼睛瞪着说谁讲的?那就完蛋了。所以谗言不能听,花言巧语不能听,结果这就是我们最喜欢听的。所以一个人没真正明理,你还真的很难转境界。所以学习一定要不间断,长期薰习,你的定性,你的正气才能时时提起,这很重要。

诸位朋友,你听完这个话,你要会听,别人毁谤人,进谗言不能听。但是假如我们是办完一个活动,我们希望活动办得愈成功,能够利益更多的人,这个时候必须坐下来互相检讨,这可不是进谗言!我们说的就事论事,谈完之后,出去都不讲,为的是同一个目标,把公事做好,把团体经营好,把事情办好,能利益他人。所以论事,对事不对人,这不算谗言。很多人学了这些课程,都怕东怕西的,觉得有一些小事都要打电话来:蔡老师,这样可不可以做?我们要抓住还是你的存心,还有讲话者的存心如何。

我们明辨善,明辨价值观,明辨什麽是成功,明辨什麽因造什麽果,什麽果是什麽前因,这都需要去辨别。还有对于言语的谗言,言语的影响,我们也要会分辨。除了人是老师之外,书本,好书也是老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句话绝对不是只有背的感受,我对这一句话体会很深,因为我现在连读书的时间都很少。没事翻起书来都觉得很珍惜,能十分钟,二十分钟,都其乐无穷。我们上飞机,除了休息之外,只要精神还好,马上一个小本的《格言别录》,我就赶快翻起来,每一次读一句,就觉得圣贤人的学问真是值得我们深深的折服。

诸位朋友,我常常举的例子,举的名句,都是从哪裡来的?从经典,从《格言别录》。这个《别录》是李叔同,弘一大师节录出来的。弘一大师是巨人,你要站在他的肩膀上,他把这麽好的几百、几千个句子浓缩成一小本,句句都对你的一生至关重要。所以《格言别录》时时翻起来,对人生非常大的提醒。而这个书要怎麽选?你选对一本书,就得到一个名师指导。选书不是你看完之后,觉得说这个写书的人学问真是深厚,看完之后,你连一条都用不上。你也不知道从哪裡下手,让家庭更好,让自己学问提升;也不知道怎麽样去利益自己的公司,只觉得太厉害了,高深莫测。

道在哪?道绝不高深莫测,道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孝心是道,真诚心是道,恭敬心是道,仁慈之心是道,既然道就在这一些存心当中,哪有什麽高深莫测?哪有什麽不能马上做?所以真正好的书,你看完之后非常欢喜,而且明白下一步应该从哪裡下手,因为写书的人处处为了成就你,他怎麽会讲一些你听不懂的话?所以选书要从写书人的存心去选。所以孔夫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处事待人的点点滴滴当中。这一堂课我们就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幸福人生讲座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九集)  

  2004/11/28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提到求学的第四个关键「明辨」,我们要对善明辨,也要对人生的价值观明辨,明辨什麽是成功,明辨什麽才是真正的美,明辨我们应该看的书。再来,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明辨,提升自己的理智要时时明辨,什麽因造成什麽结果,从果再把原因找出来。当我们都能处处从这一些方面去分别、分辨,你就可以提升你的判断力,提升你的理智。

最后我们提到的是一个言语的明辨,就是听话的时候不能听谗言。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所以有一句词是这麽写到「堂堂六尺躯」,我们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六尺躯,「莫听三寸舌」,不要听三寸舌的搬弄是非。「堂堂六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所以假如我们听信谗言,可能很多五伦关係都会被破坏、会受伤害。所以我们要懂得去明辨言语,到底讲话者的动机是什麽?假如是不好的动机,我们要懂得赶快知进退,该离开的时候赶快离开,应该制止他的时候也可以制止他。

当我们能够明辨善恶,明辨人生的方向的时候,接下来最重要的就要去实践,就要去力行。我们把博学学好了,问也问清楚了,也能够慎思,能够思惟判断了,接下来就要把所学的东西,一一落实在生活点点滴滴当中;所谓在工作当中,在生活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昨天也有提到「道」是什麽?道就是孝心,道就是你时时刻刻与人相处的仁慈之心,恭敬之心。所以中国的学问最强调的四个字,「主敬存诚」的功夫。敬是恭敬之心,什麽时候恭敬?言语态度、起心动念都要恭敬,都要真诚,这叫真实学问。所以人的孝心,人的恭敬,人的真诚都是一个人本有的真心,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学问真正的目的在哪?「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个「放」就是把我们忘失的真心赶快找回来,把我们的孝心找回来,把我们的恭敬之心找回来,把我们关怀他人的仁慈之心赶快找回来。所以当我们找回来的时候,那个日子你就会觉得很踏实、很充实。但是这一颗心假如找不回来,我们就会觉得人生愈走愈不踏实,愈走愈空虚。所以找回来之后就是充实我们的内在美,而不是去追求外在很虚幻的物质,虚幻的价值。

所以真实功夫在主敬存诚,而主敬存诚就表现在你所有的言语行为当中,所以接下来如何落实?在三方面来提升。第一方面从我们自己的修身做起,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修养、修身的功夫,第二方面从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来提升起,第三方面是接物,就是与人相交往,甚至于是与一切万物互动应该有的态度,这在接物当中。所以我们整个落实圣贤教诲就在修身,在处事,在接物当中。诸位朋友的笔记上,我们的手册上有点出来,我们先来看一下,修身应该在哪一些行为处世当中表现出来?我们把它念一遍,我们念一下。

在「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就是修身,我们先从修身开始来探讨。所以一开始谈的就是「言忠信」。言语,我们都了解到人与人当中相处,频率最高的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能不能忠,能不能信,那就影响我们一个人的存心,到底我们的言语是用什麽样的心态,什麽样的一种动机,那就会影响我们整个人的修养。我们来看一下什麽是忠?忠是会意字,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代表心不能偏颇,心不能偏私,心不能自私自利。因为我们昨天已经提到损人绝对不利己,利人绝对利己,所以心一偏颇就损己又损人,心一不偏颇就能够大公无私,就能够处处替人着想。所以如何让言语能忠,也要先从他的存心开始看起。如何能够言语有信用,也要从一个人言语的态度开始谈起。

我们现在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我们言语的一种修养。第一个从言语的存心谈起,诸位朋友,为什麽要讲话?表达心声,表达自己的心声,希望别人了解,沟通。那沟通的目的在哪裡?相互了解,进而互相帮忙,互相成就。所以我们讲话还是要能利益对方再讲,所谓要讲利益,不要讲太多废话。一个人假如话很多,给你的感觉是什麽?所以一个人为什麽言语很多,他的心态有问题,所以《易经》裡面提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众。诸位朋友,我们这几天的课程,你有没有觉得经典裡面句句话都很有分量,都对你一生立身处世都是很重要的提醒。《易经》裡面我们这几天的课程提了好几句「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不止损自己还损的什麽?后代子孙,所以这些道理你一明白之后,你整个人的立身处世态度绝对会有大的变化。因为你能够看得更深,看得更远。

《易经》裡面提到言语说,吉祥的人言语怎麽样?很少,因为他的心静得下来,心一静下来就懂得审时度势,察言观色,所以话不多,但是话一出来就会让人家觉得很能够信任,所以他都在适当的时机才开口。躁人之辞众,言语很多代表内心怎麽样?很急躁,好像不讲话自己就没有安全感,好像很不舒服。很多人一回到家裡只有自己一个人,坐着发慌,要赶快找朋友的电话打一打心才不慌,有没有这种倾向?现在人有这种倾向,因为他一直,其实那个再根本一点就是人生完全没有目标,活一天过一天。所以一没有目标,他常常就会觉得很急躁,找不到方向,一定要找人家来陪他一下,他才比较有安全感。所以假如你交这样的朋友,你会觉得怎麽样?很累,常常要听他讲一大堆,然后时间怎麽样?耗掉。假如说听他讲,对他还有帮助那我们还听,一点帮助都没有。

所以我们讲话还要练什麽功夫?练他在那边打牢骚的时候,一句话就要把他切断。但是切断的时候,要从他的溷沌当中,把他引出一些正确的思惟,要引导他。所以这也要我们有功夫,要提升自己的学问,就能够这样达到。慢慢你切掉他的话然后把他引出来,他就会说你为什麽都能这样想?这个时候你就告诉他,因为我都有读《弟子规》,所以面对问题不会打妄想,不会想一大堆烦恼,要提起理智去面对。所以人心急躁话才会多,所以「话说多,不如少」。因为你急躁话又多,就没有考虑清楚,所以话一多言多必失,所以言语太多了就会形成很多无形的障碍,自己都搞不清楚。

到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群,话一定不能多,要先多看多听,一个人能多看多听还要心怎麽样?静得下来才行。所以心静的功夫是时时都要练的,所以当我们很急躁的时候,赶快把《弟子规》拿起来念,赶快把经典拿起来念,伏自己的烦燥的心。而其实一个人当他常常能够看到对家人的本分,对朋友的本分,对工作的本分,他就不会想一大堆事情,他会赶快去学,赶快去做。所以能看到自己本分的人就不会浪费时间,让自己的心飘到九霄云外去,拉都拉不回来,不会的。

所以我们言语的动机,绝对是要能利益别人我们再讲,当你时时想着我的言语是要利益别人的时候,你就会比较谨慎,就会考虑到讲了之后他会有什麽感受,是否真正对他有利,你就开始言语懂得慎言,懂得谨慎。诸位朋友,我的言语不多,你们不要因为我讲课觉得我一定话很多。我记得我在一个学校裡面,待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我跟同事没讲几句话,为什麽?因为我接那个班的时候,这个班是全校最难带的班,我几乎没有到办公室去坐过。所以很多的同事都以为我的话很少,都以为我不说话的。因为那一个学期,我们才一个学期时间有几十个学生,你要从对他不了解到了解到建立信任,到点点滴滴引导他一些思想观念,那时间几乎怎麽样?来不及。所以我们都待在教室裡面,虽然是在那裡改作业本,耳朵在什麽?收集情报,才有更多讯息能够协助孩子成长,协助孩子学习,所以同事都觉得我话很少。

后来在最后把学生都送毕业的时候,一些同事坐下来吃饭,他就说:蔡老师,你的话真少。隔壁刚好我带十一班,十班是一个女老师,年纪比我轻好几岁,结果我们两班都不好带,所以我们两个就常常探讨如何带学生。我其他的同事说我话很少,这个带隔壁班的女老师马上说:没有,他话很多。这个话很多是为什麽话很多?不是讲一大堆无关紧要的话,是因为要探讨学生的一些情况,甚至于是我们是常常,因为她年纪比较轻,所以带六年级很吃力。所以常常还要讲一些鼓励她的话,安慰她的话,所谓的要讲软慰语,让她觉得比较安慰,比较释怀。所以我们言语的动机绝对是要利益别人再说,对别人没利益的话,我们宁可多看圣贤书,省下这些时间,确实人生时间很宝贵,不要挥霍掉。

我们接下来谈言语就以《弟子规》为核心,《弟子规》哪些教诲对于我们言语能够忠,能够信,我们就挑出来说明一下。比方说以存心来看,《弟子规》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当他道人善的时候,他的存心是什麽?道人善即是善,希望人知道之后,能够向这些善的人学习。所以人知之,愈思勉。他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跟这一些好人学习,能够跟圣贤人学习,所以这个存心是好的。

「见人善」,我们提到「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们的言语是要规劝别人,让他能够改正过失,所以善相劝,这样朋友跟你的道德学问都得到长养,所以德皆建,不止你劝他朋友能够改正过失,对你自己你也时时刻刻提得起来去成就朋友的这一分存心,你自己的学问也在提升。帮助别人愈多,你能够体会别人的需要就更多,你能够更人情练达去把一些事情做圆满。所以善相劝,德皆建,这就是讲话者是为他人着想。「过不规,道两亏」,过失假如不规劝,朋友做错事而我们也错了,因为没有尽到当朋友的道义去规劝。

存心是善,自然而然就能成就别人;存心假如不好,我们就要马上警觉这种言语态度,言语存心不能犯,哪一些言语的存心是不好的不能犯?在我们「信」当中有提到「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你还没有见到真相,只是听人家说说,可不可以马上讲出来?不行。知未的,了解道理都还不清楚,可不可以就去发表你的看法?不行,你可能误导别人,甚至于把圣贤学问讲错了,那别人就听错了,你可能误了人家一生的智慧。所以为什麽见未真就讲,为什麽知未的就讲,这个人的存心是什麽?逞能。这个存心忠不忠,不忠,偏。就希望别人看到他说:你怎麽这麽厉害。他就自己觉得扬扬得意,其实这个存心是不善的。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我们去挖人家的隐私,对别人一点利益都没有,其实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没有利益。自己的人格修养就会一点一滴堕下去。那挖人家隐私可能会造成什麽?造成人家家庭失和,甚至于会造成团体失和,所以诸位朋友您要用人,除了德行之外,还要看他讲话的分寸够不够。一个团体裡面常常发生冲突,发生摩擦,往往都是言语不慎,往往就是太多人在讲人家的是是非非,造成团体失和。一失和事情就很难办成,一失和团体就不团结,团体就开始这一派,那裡又一派。所谓家和万事兴,团体和万事也兴。所以我们观察一个朋友,观察部属,也要从言语的存心去看,那我们看人的深度就会愈来愈深,你就不容易看错。所以看错人不能怪对方,要怪自己学问不够。

再来我们来看言语的时机你也要会判断,不该讲的时候你讲,你的心已经不忠了,因为你太急躁了,而这个急躁的背后你再探深一点是什麽?是你控制的欲望太强,就觉得你要赶快听我的。所以我们人的存心你要看到底,你才能够从你的存心去修正错误。所以因为急躁,因为控制的欲望太强,所以时机没抓好反而事倍功半达不到效果,甚至于不只没有效果,还把事情搞砸了。我们从《弟子规》来看看言语,哪一些时机该讲,哪一些时机不该讲。比方说「亲有过,谏使更」,父母亲有过失,亲人有过失,这个时候就是讲话的时机。但是什麽时机好?「悦复谏」,这个悦是喜悦的悦,代表他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讲。所以你看经句,连一个字你都不可以小看,「悦复谏」,这就用一个悦就代表时机点要抓好。他已经火冒三丈了,你再去劝他有没有用?要审时度势。

「晨则省,昏则定」。晨昏定省,让你的父母欢喜,让你的父母放心。所以该讲的时候要讲,很多人说:我就是嘴巴不甜。其实障碍不在外,障碍就在自己的这一念心。假如我们讲的话能够让父母欢喜,你有这一分利益父母的心,孝顺父母的心,哪还有那麽多什麽我的习惯就是嘴巴不甜。事在人为,不要推说我的个性本来就是这样,个性随时可以修正的,只要你真正那一分孝心,那一分利益他人的心能提得起来,你的整个言语行为就会变。

「出必告,反必面」。你时时处处该交代的一定要交代清楚,让你的父母不担心。「入则孝」裡面的「出必告,反必面」,我们不要说只是对父母出必告,反必面,这样我们学问就学呆了。应该是只要我们交代清楚就能够减少别人担忧,你就应该交代。对太太要不要出必告,反必面?要!甚至于说实在的对你的孩子也是要,因为你的亲人了解你在哪裡他就放心。像我们要出去,跟晚辈打一下招呼,我们去哪裡,很快就回来,他也清楚,他也不慌张。甚至于在公司裡面,我们要出外的时候,也要把我们的行程告诉上司或者告诉同事,让他们在紧急状况还能够通知到我们。这就是处处要能够替人设想,这个言语的存心是如此,这也是对人的恭敬之心。对人恭敬就会常常想到怎麽做才能够让他们放心,让他们减少担忧。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閒管」。当别人在那裡说长道短,这个时候是不是你说话的时机?不是,赶快怎麽样?赶快离开。是非之地,你只要站在那裡可能都会惹祸上身,所以我们要有这个敏感度。我记得在我成长过程,常常人家都会跟你划分,你是这一派的还是那一派的。很奇怪,我好像行为处事就会站在中间,这一派我也不算,那一派我也不算,而且两派都跟我处得不错。所以在论是非的时候我们就熘之大吉,不要捲进去了,到时候人家说:他们在那裡批评我们的时候,蔡老师也在。那我们就解释不清楚。但是我们站在中间并不是说不关心,不是这个意思。当我们站在中间的时候,对双方都是一种提醒,因为人都会犯过跟不及,所以往往分派的时候,都已经是对某一些观点太偏颇了。这个时候你站在中间不动,对他们都是一种牵制力量,等他们察觉到自己做得太过火,要来问问你,你这个时候一开口就能够把他的偏失稍微缓回来。所以这要有前置作业,就是你平常要对他们关怀,平常自己要把本分做好,你才有资格去劝别人。

所以我常常一来把我老师的工作做好,人家看到你就对你敬三分,二来常常买一些东西送他们吃。所以有时候我买了饼乾都不会买一包,我买很多包。然后六个年级,所以一年级开会我们就拿一包去给他吃,二年级就拿一包给他吃,而这一些信任都是为了往后能有很大的作用发挥。所以我跟同事都处得很好,也懂得多请客、多送礼。我记得我辞掉工作,还不敢跟我的同事讲,后来没办法宣布的时候,当场有同事眼泪就掉下来了,幸好这种场面看多了,但是我会劝他,我们还是在同一条船上,我们还是都在做教育,都在弘扬文化。

人跟人的缘非常难得,得来都不易,所以我每次回家裡,我会带海口的名产,有时候还拿到上海的名产,我们会拿回家裡去,去看看我这些老同事,这一些老师。也在教学当中,在修养当中,跟他们进一步再作切磋。而我跟这一些老师讨论教学,讨论教育的时候,我内心都会很高兴,因为这一个老师背后站了几百个学生,所以我们要能看得比较深远一点。当你在帮助一个朋友的时候,你也要看到他背后的子子孙孙,他背后的可能会因为他而受影响的亲友。当你有这样的一种态度的时候,你面对每一个人都会恭恭敬敬,不敢怠慢。

我们再来看一下言语的态度,应该怎麽样去做?这言语的态度《弟子规》也教得非常仔细,我们来看一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代表跟父母讲话的态度要非常恭敬。现在人为什麽没有办法提起这个恭敬?因为现在人太烦燥,听两句话就不耐烦。看的电视,听的音乐都是什麽?让他的心很浮动,所以现在年轻人很难受教,听没几句话就怎麽样?就顶回去了。所以我们不要先要求这一些年轻人,我们先反观自己,我们已经上了年纪的人,自己对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有没有做到?

诸位朋友您现在有看到,有一位父母喊她的子女,她的子女马上走过来跟妈妈说:妈妈,有什麽事?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态度你有没有看到?几乎看不到,你突然看到可能会感动得掉眼泪。所以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有这种恭谦的态度。当然不是对父母如此而已,对所有的长者都应该这样。但是对你的孩子可不能这样,学问是活的不是死的,你儿子说:妈,来一下。你马上走过来:儿子,有什麽事?那就颠倒了,那你孩子就傲慢、无礼!所以对长者、对平辈我们应该这样做,但是对晚辈你要长养他的孝心跟恭敬心,应该是晚辈到长辈的面前,这样才是正确的。

「父母呼,应勿缓」。有时候你在应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有应,内心怎麽样?还是不耐烦,当人处处不耐烦,你的学问绝对起不来。所以往后呼应父母,还要观自己的心有没有真诚恭敬,而不是应付,应付的话你就没有主敬存诚。当你能从心上这麽深的下功夫,你的道德学问不出三个月,绝对会让身旁的人觉得你变了一个人。所以一个人求学问有没有效果,从别人对你的态度就可以判断出来。

「父母命,行勿懒」。我们答应父母的事情,言语答应了,一定要守信不能偷懒。你已经说妈妈我要去洗澡,你要赶快去洗,你不能拖拖拉拉。甚至于父母交代我们买的东西,我们也应该如期买回来。可是你看,别的朋友交代的东西,我们都不会忘记买,谁交代的东西我们会一拖再拖?可能回到家裡,妈妈说酱油?我又忘了,下次,我明天一定买。所以为什麽对朋友都不敢失信?为什麽对父母就失信了?我们的心有问题,不是恭敬,不是真诚。对朋友因为怕关係搞坏了,因为怕生意做不成,所以他们的话都不敢怠慢;因为父母不跟你计较,所以你的心就不恭敬了。

甚至于不止对至亲的人不守信,对朋友不发脾气,专门把脾气发在谁身上?发在最亲的人身上。所以你说人颠不颠倒?点点滴滴对你付出,对你最照顾的人,你却对他最不好。所以人往往在三十岁、四十岁,你会觉得内心愈来愈不安,因为该做的怎麽样?都没做。假如这个时候刚好父母又走了,那你会觉得心隐隐作痛,因为该报的恩你都没报。而报父母恩就要从哪裡下手?先从言语态度的恭敬做起,不要好高骛远。所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训斥你的,我们不能很愤怒的顶回去。责罚我们,我们先要虚心接受,反省的心来接受。很多人就说:那父母假如误会我们,那我们还不顶回去吗?其实我们要观察时机,父母在训斥我们的时候情绪比较激动。这个时候你还辩驳回去,很容易发生冲突,对你、对父母都不好。而父母讲我们十句,只要其中有一句是真的自己做错了,其馀九句是没有的,那你要想哪一句?就想这一句!想这一句确实做错的,其他九句我本来就没做,父母纵使误会我也是问心无愧。所以人现在就很喜欢辩驳,很喜欢解释,往往都没有去正视自己做错的地方。所以常常人在接受规劝的时候,人家讲了五句,其他四句是对的,他没去注意,马上解释这一句,这一句你误会我了,那人家往后敢不敢再给你建议?

而当父母确确实实是错怪你,你还能忍得下来,等父母情绪比较稳定下来,他自己会觉得我太过分了。所以父母搞清楚状况他太过分之后,可能还会主动削个水果给你吃,主动坐过来跟你聊两句,这个聊两句的意思就是没事了,没事了。所以当你处处都能忍得下来,你的父母会愈来愈尊敬你,愈来愈佩服你。当你赢得父母的尊重跟佩服,往后你跟父母讲的话他们就听得进去。所以诸位朋友要沉得住气!

所以前几天的课我跟诸位说,我是三分锺热度。所以父母觉得我的话能不能听?但是后来因为在这五、六年的时间,很幸运的接受了圣贤教诲,所以就知道怎麽去应对进退。慢慢的从很多处理的事情当中,父亲对你的信任一点一滴就提起来了。所以这个时候,往往就是你能够去协助父母,能够去引导父母的时机就出现了。父母责罚的时候,我们不要情绪反应。当然,假如你父母骂你很凶,而他又有心脏病,这个时候你不要说:蔡老师说的就乖乖在那裡。这个时候看情况不对,赶快什麽?离开。没看到你,他气比较消的时候,你就赶快走,学要学活一点,不要学死。

所以古代孔子的学生有一位孝子叫曾子,曾参,他非常孝顺。有一次他爸爸责罚他,一气之下,旁边棍子拿起来就给他打下去,结果他就被父亲打昏了。后来曾子去见孔夫子,夫子就骂他,他说你不孝,曾子吓一跳,你看我这麽乖,连跑都不跑,怎麽说我不孝。夫子接着说:假如你爸爸失手把你打死了,那你是陷你父亲于不义。而且他亲手把你打死了,谁最痛苦?父母最痛苦,而且他的痛,你一打死二十年后一条好汉,父母把你打死,他几十年的日子都很难受。所以夫子告诉曾子「小杖则受」,拿小棍子你就受了;「大杖则走」,拿起大的棍子要赶快熘。所以你看处处替父母着想,这样学学活了,不然就变书呆子就不好。所以我们对言语的态度就从父母呼、父母命,这一些态度开始做起。

言语的态度要「怡吾色,柔吾声」。劝诫别人的时候,你的言语态度要好才达到效果。当然不只是劝别人的时候怡吾色,柔吾声,平常与人交谈态度就要恭谦。所以很多人常常会说:我跟这个朋友聊天就觉得很舒服。那就是他的言语态度。有一些朋友会说:我跟这个人聊天,我的心就跳得很厉害,都静不下来,愈听愈慌张。这可能就是讲话者他的语速太快了,《弟子规》说「勿急疾,勿模煳」。你讲话太急躁,速度太快,听的人跟不上,他就慌;或者你咬字、抑扬顿挫不清楚,很模煳,他在那裡听得很吃力,生怕把你的话听错了或者听不清楚,跟你对不上嘴又怕自己失礼。所以我们讲话的态度也很重要,要怡吾色,柔吾声,然后讲话的一种语速要适中,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你讲话讲太慢,听的人觉得心脏都快要停止了,这样也不行。所以凡事都要取其中庸之道,过与不及都不好。我们平常就要看看自己的言语速度,言语的遣辞用句能不能够清晰,这个你自己要多下功夫。

言语态度当中,「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像那个按电铃:请问你是谁?小孩子说:我,我就是我,你不知道我是谁吗?还要让人家猜半天,这很失礼。像我们平常接触人这麽多,有人打电话来:请问您是哪一位?他说:你不记得我了,我们两个月以前见过面。我们在那裡就觉得头很大,见的人那麽多,怎麽会想得起来?所以我们讲话一定要:喂,你好,我是某某某。让人家马上就知道你是谁,人家的心就安了,这就是讲话的分寸跟态度。所以我们教孩子接电话这个也要教:喂,你好,我是某某某。人家一听就知道是谁,这就是一种分寸。

讲话的态度「凡出言,信为先」,态度当中我们要告诉自己,言出必行,言行一致。所以从历史上能够留名青史的人绝对都是做到言行一致。夫子在《论语》裡面提到很多句言行的态度,夫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君子很怕讲出去的话自己做不到,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开口,不能轻易给人家许诺。你一定要清楚自己能做到了再答应,不可逞能。所以现在的人很轻诺,随随便便怎麽样?就答应别人,甚至答应小孩,到时候你要后悔都来不及。

所以「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你答应了做不到,你就进退错了。那古代人对于言语的信用,让我们非常感动。有一个吴国的大臣叫季札,他要出使鲁国,刚好经过徐国。在徐国的时候,徐国国君就宴请他,请他吃了一顿饭。就在吃饭的过程,这个徐国国君也没有跟他聊什麽,但是眼睛就一直盯着季札身上那一把宝剑。那季札也很能观察,他识之明一看就知道徐国国君很喜欢他这一把佩剑,但是因为佩剑是代表一个身分,他要出使鲁国,他就必须有这一把佩剑。所以他当场起了一个念头,他说我回来的路上,已经不需要这一把剑了,我再把这一把剑给徐国国君,他就起了这麽一个念头。结果后来回国之后经过徐国,他就要去送这一把剑,结果一到徐国发现徐国国君已经过世了,因为国君的墓都很大,都有人守墓,所以他就把这一把剑挂在墓前面的一棵树上,就挂上去。他的随从很惊讶,他说:大人,你这一挂给他,我觉得很奇怪,第一个你又没有答应要给他,所以你不需要守信;第二个纵使你已经答应他了,他都已经死了,那你更可以不要给他。季札马上说「始吾以心许之」,我已经把我的这一个心,起了一个念头要送给他了,所以我要守这个信用,「岂以死倍吾心哉」,怎麽可以因为他死来违背我心的信用!

所以古代人不要说言语出去要守信,连对自己的一个念头他都能够守信到底。所以我们从古代人的一种对信的态度,我们都会觉得很惭愧,我们要见贤思齐,所以往后当我们答应别人事的时候,就要兢兢业业,时时刻刻要去尽这一分信用。我们这一节课就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幸福人生讲座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集)  

2004/11/28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堂课提到讲话的态度包含要耐烦,包含讲话的时候要看着对方,包含要有守信的态度。那我们刚好提到在春秋时代有一位读书人叫季札,他并没有在口头上答应别人,但是他心裡面已经许诺要把他那一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所以他是连自己的一个起心动念都要坚守信用。我们应该向这样的圣贤人学习,而不是给自己找藉口。当我们时时替自己找藉口,我们自己都会愈活愈不踏实,也会愈来愈得不到他人的信任。

当然言出要必行,但是言出以前,我们还是要考虑「是非宜,勿轻诺」。不要轻易答应别人,你要答应别人以前要考虑,答应的这件事是不是合乎正义?是不是合乎法律?有时候我们答应他的事,可能他太太以后会埋怨我们,也都有可能。所以必须要考虑到这件事情是不是对的,你才能够答应。再来,还要考虑我们自己的能力够不够完成这一个承诺,假如不行,你答应了到时候做不好,你自己也觉得很无奈,对方也会很不舒服,所以答应别人以前要量力而为。而其实我们在答应别人以前,可以先缓和一下,因为现在人很急躁,他要请你帮忙也很急:拜託!你赶快答应好不好?我们假如被他的急躁牵着走,很可能就轻诺。因为他很急躁的时候,对于这件事可能还没有洞察清楚,对于这件事可能心理上自己都还没做好准备,就要拉你一起下。这个时候你跟他一起下,可能走到一半他不干了,那你到底是不是有帮到忙,自己都觉得很纳闷。所以当你保持一段距离先缓和一下,自己考虑一下看清楚,也让对方冷静一下。这个进退之间我们要懂得去拿捏,在很急促之下下的决定,基本上都容易出状况,所以还是搞清楚之后再答应。
另外有几种态度是我们言语当中不可以犯的,在《弟子规.信》这一篇裡面有提到「奸巧语,秽污词」。奸巧语就是俗话说的绮语,花言巧语。其实花言巧语心就不忠,心都是有所目的,心是居心叵测,这已经失去忠、失去恭敬,我们不可以用花言巧语去欺骗别人;秽污词,就是一些世俗的髒话,比较粗俗甚至于是骂人的话,这叫恶口。恶口会让人家很不舒服,甚至于会引起人与人当中的冲突。而当我们常常是秽污词,绝对会得不到别人对你的尊重,甚至于人家在背后都会批评你、都会轻视你。

所以言语也是一个人的形象,要保持好。你不要说别人讲话就这麽随便,我们同样在一个办公室裡面,你就慢慢也讲话随便,那你就得到别人对你的轻贱,我们就没有威仪了。所以不对的事不能跟,像现在办公室很多讲一些绮语,一些黄 se笑话,这个风气不可开。当人与人当中都这麽随便,很有可能整个团体气氛都搞砸了,甚至于坏人家的心绪,坏人家的工作情绪,这都是不可长的。而当你是主管的时候更应该制止这种风气。当我们大人在讲话当中都很轻慢、很随便,还在那裡嬉笑,请问小孩看了学到什麽?他就不懂得庄重,不懂得尊重别人,这个流弊都很大。所以我们在小孩面前讲话,一定要更注重形象,更注重遣辞用句,这都是大人很容易疏忽的。因为一论起来情绪就跟着波涛汹涌,也都没顾及到有小孩在旁边。

《弟子规》裡面有提到「诈与妄,奚可焉」,诈跟妄就是欺骗,我们说的妄语。一个人为什麽会欺骗别人?可能是他有所目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这个心已经偏颇了,不忠了。甚至于是他要掩过饰非,自己犯错了不敢认错,所以妄语来欺瞒。但是用妄语能不能真正把过失盖掉,行不行?要瞒一个过失还要拿二、三个藉口,二、三个理由来盖住,这二、三个理由继续还要再拿多少理由来盖?到最后吹牛到最后就吹破了。所以人假如继续妄语,每天过得很痛苦,每天还要想一大堆如何去掩盖自己的过失,那种日子实在怎麽样?很苦!

我有一个学生,他因为缴午餐费,结果拿去挥霍掉了,刚好我来接新班,他就说是因为家裡很穷,所以他都拿着这个钱去买一些吃的奶粉给他的弟弟吃,照顾他弟弟。因为我刚接他们二、三天,结果这个孩子讲得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马上说:来来来,我跟你去你们家,买一些东西给你弟弟吃。这个学生马上说:老师,不用了。后来我就留心观察一下,觉得他的话跟他的母亲有很大的出入,而这个母亲是他的继母。但是我们听话切忌听片面之词,也不能全听他继母的,也不能全听他的,一方面要综合一下,一方面要自己实际了解。

结果刚好有一天,我经过一个电动玩具店,我想进去看看,他都说他很可怜,那我就进去看看,有没有又继续在这裡浪费金钱、浪费时间。结果我一走进去看到好几个我的学生,还站起来:老师好。真的很惭愧,因为刚接他们的班,很多孩子家庭状况,基本上隔代教养跟单亲家庭就快要十个孩子,我们看了都觉得很心痛,有时候你还帮不上忙。因为家长的认知有时候不足。我这个学生还真厉害,躲到最裡面的一间小房间,结果我就探到底,当这个孩子看到我的时候脸色都发青,因为他骗了我,瞒天过海到最后被我这个侦探给抓住。所以当老师不容易,还要当侦探,还要对学生的言语抽丝剥茧探个究竟。

后来我发现之后,马上就带着他到他们家去对质,结果因为去了之后,明显感觉到继母对于这个孩子;对她的孩子比较偏爱,对这个孩子就比较刻薄一点,所以我们看在眼裡也是不动声色,两边协调。因为毕竟孩子做错了,他再怎麽说还是要跟继母道歉,完了之后,我们就再跟这个孩子多做沟通。他也希望他的日子好过一点,那就先从自己好好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我们就从中开始给他一些引导,一些提醒,也把这个孩子的亲生母亲找来,大家一起配合。结果这个孩子后来跟我很熟、很好,因为确确实实虽然他被我吓得脸色发青,但是他一定知道老师不是找他麻烦的,老师是为他好。

当然在整个相处过程,我也发觉这个孩子脑筋特别灵活,脑筋不灵活,能够编这麽多理由出来吗?我就利用,我们说顺势而为,利用他脑筋很灵活,所以叫他去负责,我们每一次到图书馆看书的时候书很杂,都是他去帮忙办借书,帮忙整理书籍,就分派给他这些工作。所以这个孩子到后来,常常有事没事走到我的面前来说:老师,今天还有没有工作要做?所以你愈给他做,愈给他鼓励,他从中提升他的信心,从中觉得老师很肯定他。所以其实没有孩子喜欢自甘堕落,没有孩子喜欢自暴自弃的,是我们老师跟大人有没有提供一个空间,让孩子去提升他的能力跟自信。

我后来就跟他问了一下,我说:那一段时间你骗老师这麽久,你日子怎麽样?他说很难受,每一天提心吊胆都在看老师的脸色怎麽样。所以确确实实妄语那个日子不好过,我们还是坦坦荡荡。所以《弟子规》说「过能改,归于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假如掩饰,只会是错上加错。孩子从小一定要形成讲真实话的态度,假如孩子从小妄语,「奸巧语」,这一些习惯一养成,孩子还没踏出社会,他的社会信用已经怎麽样?已经破产了。所以这个要从小一定要让他扎下懂得讲话守信,讲话讲真实语,绝对不妄语的态度。

那我们接着来考虑讲话的方法。我们也有提到讲话要「凡道字,重且舒」,就是抑扬顿挫要表达出来。然后言语速度要「勿急疾,勿模煳」,不可太快,不可太慢,所以这是讲话的方法。《弟子规》也提到「尊长前,声要低」,但是「低不闻,却非宜」,言语当中的中庸,尊长前不可以大声喧哗,但是跟尊长讲话,你可不能讲得尊长那裡:你说什麽?这样也是不礼貌。

诸位朋友您有训练过你孩子讲话吗?假如你没有训练,突然他要去应徵的时候,你在那裡头很大,孩子连讲话都不会讲。所以表达能力要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练,所以当孩子跟你在沟通,对你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他讲得不清楚,你说:来,你再讲一次,你刚刚讲太快了,你讲慢一点,妈妈没听清楚。去要求他不断去修正他讲话的语速,讲话的一种抑扬顿挫。这个时候你可要有耐性跟他磨,很多讲话的习惯都是点点滴滴磨出来的。当你能坚持这个耐性,孩子往后要跟你讲话,他就能够调到一个很平稳,讲话很适中的状态来跟你讲。

我们在教读经的老师,常常会让学生上台来分享一下,上个礼拜你做到哪一些孝心、孝行?叫孩子上来讲。一上来就训练,不只讲话训练,站也要训练。现在很多孩子一上台之后,这个手就握在桌子旁边,歪一边,或者手就乱晃,有时候讲的头也晃,不然就往下看。要教!所以这麽一训练,哪裡不对开始修正,连走路走上来都要训练,「步从容,立端正」。所以孩子讲话也好,行住坐卧就有他的威仪存在,就有他的大将之风,心就定得下来。所以让孩子这样讲,训练他各个方面的讲话状态,讲得好再让他下去,讲不好再一次,再讲不好,一次又一次讲到好再下去。所以教导孩子除了方法之外,还要耐心。所以我们讲话的方法,《弟子规》当中这一些教诲我们也要从自己先做到,然后再来要求小孩子。

劝诫亲人亲友的方法当中,要「谏不入,悦复谏」。悦是时机,复谏的意思就是劝一次没有用怎麽样?再劝,还是耐性问题。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假如劝一次就听,那这个人一定不是普通人。我上一次跟诸位朋友提醒,有这样的人,您一定要打电话给我,我要找他出来弘扬中国文化,他可能是颜渊的后代,颜渊是不二过。讲话的方法,「号泣随,挞无怨」。纵使被误会了,你还能够坚持劝下去,坚持做下去。所以现在人你要帮别人、要劝别人,要先做到不怕委屈。因为说实在的,现在人打一个比喻,他做人处事就像一亩田,这一亩田地不止是不能种,是地都裂开,裡面连隻蚯蚓都没有,连一些微生物都没有,这个时候你还指望它明年就给你开花结果,给你收成稻子?这个时候你要打基础,还要做一些有机肥,不是化肥,化肥会让土壤更糟糕,用一些有机肥先给它培植。所以我们现在面对孩子、面对亲友,你也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有委曲求全、百折不挠的一种态度。

那言语会产生什麽影响?当你的言语确确实实是忠、是信,而这一个忠就是真诚、就是恭敬,必然会让听者很受益、很感动。一定会达到「善相劝,德皆建」的效果、的影响。因为你又坚守信用,所以你的言语也会不断的提升别人对你的信任。所以我们要考虑言语所产生的效果,言语不恭敬,言语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必然造成别人对你的轻视,对你的侮辱。所以这是我们不可以去做的,不可以去表现出来。其实言语的影响性,我们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句话没有讲好,可能引起一个国家的zai 难,一句话没有讲好可能引起一个家庭的分裂、一个团体的退丧。所以我们还是要谨记圣贤教诲,一定要谨言慎行,这是属于「言忠信」的部分。

接下来修身的第二个重要功夫叫「行笃敬」,行为一定要笃实、要恭敬,所以所有的行为存心一定是实实在在、恭恭敬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在对人当中如何恭敬?在对事、对物当中如何恭敬?我们《弟子规》教得非常详细。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一定是从近处开始下手,一定是从家庭开始落实。所以一个人的仁慈之心从哪裡开始学习?从孝、从悌。所以《论语》说「孝悌也者」是什麽的根本?「仁之本」,仁爱的根本在孝悌,所以一个人很多处事待人的态度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扎根。所以「行笃敬」,请问行为要先对谁恭敬?第一步一定是对父母恭敬。

我们来看一下对父母如何恭敬?「冬则温,夏则凊」,时时刻刻用一分恭敬心去奉养父母,去看到父母的需要。一个孩子能对父母有这样的恭敬心去奉养,他做事的细心,他体察别人需要的能力,就从这一点一滴当中就形成。有没有一个人很会照顾父母,然后不会照顾别人,有没有这样的?不可能。有没有不会照顾父母很会照顾别人?那也有点颠倒。所以《孝经》裡面有一句话,《孝经》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爱他的父母爱他人的人,这是违背一个人的德行。「不敬其亲」,不尊敬他的父母,「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也是违背礼仪。哪有对父母不恭敬对其他人恭敬,这都不是从一个人的道德出来的。所以爱也好,恭敬也好,一定都是从孝开始下手,对父母的恭敬开始做起。

所以「入则孝」这一篇教诲,影响孩子一生很多重要的做人处事态度。所以当他会「冬则温,夏则凊」,他会照顾别人,他也会变得很细心。现在很多孩子粗心大意,为什麽?因为他的脑子裡都没有想到别人需要什麽,他脑子裡每天想着我可以穿什麽衣服,我可以吃什麽东西,他哪会去关注到别人?他的观察力自然下降。所以教孩子这一些做人处事、洒扫应对,这些态度都会影响他一生的。

「居有常,业无变」,一个人生活规范不能变来变去,孩子假如今天想早睡,明天又想晚睡,一晚睡十二点才睡觉,这样会把身体搞坏。身体一搞坏,其实对父母有没有恭敬?「身有伤,贻亲忧」,所以要居有常,业无变,这个「业」在小孩当中可以做学业,在大人当中可以当事业,假如学业都没有好好学习,常常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偷懒,这个对父母不敬,对学业也怎麽样?不恭敬,他的行为已经失去笃实恭敬。所以我们的事业也不能乱换,换来换去你自己不担心,谁担心?父母妻儿担心,所以这个都失去恭敬,都只想着自己,不想干了就不干,这就没有责任心,也没有体恤亲人之心。当然很多人以为换工作换来换去可能会有好机会,这个想法有待商榷,我们在一个工作当中就要认真做一天,提升自己的什麽?能力。而且要明白一个人一生的财富,不只是努力就能得来,还要靠我们多多布施,用我们的财物,用我们的经验、劳力去布施,这才是致富的大根大本。所以明理之后你就不会侥倖投机取巧,也不会造成这麽多人对你的不放心。

「入则孝」当中提到「事虽小,勿擅为」,所以这也是对人的恭敬。事虽小,勿擅为,今天我们做的很多事造成自己的危险,不能做,这就是对自己恭敬。因为我们的身体一危险就是对父母不恭敬,这个身体是父母延续下来,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身体,所以「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除了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之外,也不能做出伤害别人身体的事。因为你伤害别人就是不尊敬他,甚至于是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友。因为当他身体受损,就有一堆人会很伤心,你这样对这麽多人就不恭敬,也没有交代。
有一个孩子跟他的同学开玩笑,同学正准备坐下的时候,他就把椅子移开,这个动作大不大?这麽小的动作,但是这攸关安全问题。这麽一拿开他的同学坐下去,嵴椎直接着地,所以终身瘫痪。这一个报导我还放在我的资料夹裡面,因为人生你不够谨慎、不够恭敬,都有可能会造成一个人或一个家,甚至于一个国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这个家庭你看就毁掉了,他要终身瘫痪。有比他更痛苦的就是他的父母,看着他每天要在那裡流眼泪,还要帮他擦背,还要付庞大的医疗费。所以我们藉由这个机会引导孩子,用一个同理心去体谅别人,所以你伤害一个人就等于让几十个人痛。

所以我就问小朋友,你的身旁周遭有多少人关心你?他们说差不多五十个。我记得有一次因为好像是今年的元宵节花灯太挤。《弟子规》说「斗闹场,绝勿近」,都已经挤成这个样子了,外面的人还拼命往裡挤。结果失控了,很多人就活活被踩死,好像踩死了几十个人。我就跟小朋友说:这一件事几十个人还要再乘以五十,代表有上千个人因为这一件事怎麽样?非常难过伤心。而且这几十个人很多是刚好大学毕业,父母几十年的心血统统白费了,国家几十年的栽培也白费掉了。所以只要会危及到他人健康的事,事虽小勿擅为,这是时时提起对人的恭敬。

「物虽小,勿私藏」。小孩子有时候还分辨不出来这个东西都是有主人的,他一看到喜欢就就拿,我们就会告诉他,你假如拿了别人东西,让人家对你失去信任,以后还有没有人要借你东西?还有没有人要跟你做朋友?有时候在讲道理最好的方法就是讲故事,因为孩子他的思考还没有办法很抽象,故事比较具体让他去感受。我们就会跟孩子讲,有一个孩子因为有一次偷了人家东西,所以所有的人就给他贴了一个标籤,给他盖一个章「小偷」。有一次他到同学家去玩,结果同学家的钱不见了,诸位小朋友,同学会想到谁?说是他偷的,隔天就当着所有的同学说:我们家的钱,你给我还回来。他是百口莫辩。而这一个朋友这一辈子都记住,他被人家误会,被人家侮辱。

所以绝对「凡取与,贵分晓」,谁的东西绝对不能给人家私自拿来用,那我接着也会跟小朋友说,公物也不能拿。我会问他们说:学校裡面这一张桌子是谁的?诸位朋友是谁的?小孩会说:校长买的。那我们接着引导孩子去思考,所以其实很多常识都在生活当中,您可以遇到机会就好好引导。那校长买的,那这个钱是谁给校长的?他们会说:那是政府给校长的。那政府的钱又从哪裡来的?这个他们就不一定会答得出来,我们说就是你爸爸妈妈纳税出来的。因为整个社会是互助的团体,我们享受整个国家这麽多的建设,这麽多的福利,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要一起为这个国家社会付出,所以就要纳税。那纳税的人有多少?他们说有十三亿,或者说有十几亿。我说没这麽多,你们有纳税吗?说有纳税的是已经有赚钱的才是纳税人,所以我们保守估计纳税的人有四亿人,所以这一张桌子是谁的?四亿人的。你拿了公物你欠多少人?四亿人。我跟小朋友说你欠四亿人,做牛做马你都还不完,所以任何公物绝对不能拿,纵使只是一支笔,一张纸,你都要公私分明。所以这也是对他们从小对公物的一种恭敬之心,有恭敬心才能够廉洁有守。

「亲所好,力为具」,时时想着要做好让父母欢喜,这也是对父母的恭敬。「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不欢喜我们所养成的一些坏习惯,我们赶快把它改掉。虽然是对父母恭敬,事实上也是对自己的恭敬。「身有伤,贻亲忧」,所以对自己的身体要恭敬。「德有伤,贻亲羞」,所以我们的道德行为有不妥之处,都可能让父母蒙羞。对父母恭敬,绝对不能做出让父母蒙羞之事。这都是对父母落实恭敬,就不是高谈阔论,要落到实处来。

对父母的恭敬不只是对我们好的时候恭敬,当父母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这一分恭敬心也要提得起来。所以古代的人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所以大舜的父母对他再不好,他都没有放在心上,他只想到自己应该尽的本分,还是全心全意孝顺父母。由于这一分至诚的恭敬,才让他的父母回心转意。

在孔子的学生当中有一个贤者叫做闵子骞,他的德行非常好,闵子骞。在孔门四科当中,他是德行最好的学生之一,他的母亲比较早过世,所以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因为继母后来又生了两个弟弟,所以对他就比较刻薄,对他两个弟弟比较照顾。有一年冬天他的母亲用芦花帮他做棉衣,用真正的棉花帮他两个弟弟做衣服,结果刚好他帮他父亲驾车,因为芦花不保暖,看起来又很蓬,还以为很保暖。所以一边驾车冷风飕飕的吹过来,他就发抖,他父亲看了就觉得衣服都穿这麽多了还发抖,是不是你有意侮辱你的继母?所以就很生气,拿鞭子抽闵子骞,结果这一鞭鞭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一看非常生气,就觉得继母在虐待我这个儿子,所以马上气冲冲的就回家,一进家门打算把他的继母休掉,这个时候很生气!

闵子骞看到这个情况,不只没有幸灾乐祸,马上只提起了一个对继母的恭敬,他就跪下去说:父亲,你不要赶走继母,因为「母在一子寒」,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亲走了,我们三个兄弟都要寒冷挨饿。所以一个人在这麽危急之下没想到自己,想到谁?想到继母,想到兄弟,甚至于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假如在盛怒之下做了这些决定,他事后也会后悔,所以这叫真实的德行,念念想着成就别人。所以也由于这一分恭敬,这一分孝心,他的继母觉得很惭愧,一个孩子都会念念为我想,我居然没有这个雅量好好的去照顾这个孩子。所以由于闵子骞的这一分恭敬孝心,扭转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所以还是要用德来感化他人。「亲憎我,孝方贤」,当亲友对我们恶劣的时候,你还能够保持你对他们的关怀,这就是恭敬真正做到了。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对父母的恭敬,在《孝经》裡面说道「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生病的时候要多替父母担忧,「丧则致其哀」,父母往生的时候我们要庄严肃穆,「祭则致其严」,父母走了之后,我们每一年在父母的忌日,甚至于重大节日都应该祭祀,所谓「慎宗追远,民德归厚」,我们念念不忘死去的父母老祖宗,也就是不忘他们给我们的教诲,给我们人生的关怀爱护。人有这样的心,绝对不会把人生走得误入歧途,而且会非常厚道,时时知恩报恩。所以中国的孝道也落实在祭祀祖宗之中。

「亲有疾」,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奉养去照顾。俗话有讲到「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一句话错了,为什麽?真正的孝子绝对会坚持照顾父母到底。我们有一个朋友,他也三十来岁,他的老祖母把他带大,所以他祖母中风的时候,一个大男人日夜照顾。然后擦身体什麽都是他,然后带老祖母抱着、背着去看医生,做得很好,也很让邻里乡党感动。一个能孝敬自己长辈的人,交朋友一定是什麽?很有道义。所以在社会上也是很赢得朋友对他的爱戴,后来他也娶了一个很好的老婆,这叫善有善报。所以真正的孝子绝对会尽心尽力照顾父母,绝对不会变心。又有一句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那他不是英雄,这都是给那些假的人找藉口。真正的英雄他一定有他的智慧,有他的定功。当然这个定功要从小开始练,从小就要告诉孩子,远离这一些比较se 情暴力的东西,训练他的定力。

「丧三年,常悲咽」,还有「事死者,如事生」,就是我们对父母的恭敬,绝对不会因为他离去而有丝毫的减少。当我们父母离去,一看到父母留下来的东西,我们都会感受到父母一生给我们的这一些照顾,也会在处事待人当中突然想起父母给我们的教诲。父母在的时候我们要全心全意做到,父母不在了我们更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所谓大孝就是显亲,大孝是显祖宗,所以要有这样的恭敬,才能够宽慰父母跟祖宗在天之灵。

除了对父母要恭敬之外,我们《弟子规》也延续教导要对长辈恭敬,所以《弟子规》的次第那真的是非常有智慧,这也是遵循孟夫子的教诲。孟夫子说「亲亲而仁民」,把对父母的孝心、恭敬心,「亲亲」再延伸对一切人关怀之心。这一切人当然从最近的就是自己的兄弟,还有身边的长者。「仁民」,再推演到一般的人民。仁民再推演出来是什麽?「而爱物」,连对山川大地、动物、植物都有这种爱心,恭敬之心。所以能不能一下子连父母都还没有孝敬,然后就跳出来对狗很好,对猫很好,有没有?有!现在人不孝父母,对狗很好,对猫很好;没有拿钱给父母,还带这个狗跟猫去洗三温暖,你看现在人真是颠倒。

所以没有圣贤教诲,人真的不知道怎麽做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上天假如没有让孔夫子在我们中国诞生,那我们这一些中国文化传不下来,现在中国人不知道活成什麽样子?所以我们要珍惜有孔夫子承传这个尧舜禹汤的大道。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遵循这个教诲,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我们来看仁民,从兄弟、从长辈开始做起。「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我们真正打从心裡尊重别人,言语就能够忍得下来,所以当你常常能够尊重别人,你可能连一句恶语都不忍心说的,所以我们对人的恭敬,言语的一种轻声细语要在平常就练好,就能够做得到。还有整个生活礼仪,其实都是对人的恭敬心的落实。所以之前我们提到了训练孩子接待的礼仪,训练孩子打招呼的礼仪,训练孩子送客的礼仪,甚至于训练孩子吃饭的礼仪,这都是对人的恭敬之心。假如孩子吃饭的时候,大人都还没坐他就跳上去了;大人还没吃,他就赶快往自己的碗裡夹,甚至于喜欢吃的,整盘菜夹一半过来。很多家长还说:来来来,多吃一点。大人没有那个教育的敏感度,真的孩子就毁掉了。所以他处处要有恭敬、要替人着想,他这个敬的功夫,对人设想的功夫才能够形成。

所以这一些礼仪我们也要处处留心,长养孩子的恭敬之心。而这个恭敬心,你只要在他的举手投足训练,当他内化之后,很多你没教他的动作,他也会做出来。举一个例子,我们教一班学生才教差不多两个多月,教他们鞠躬,教他们问好。有一天他的老师在看电视,看一些道德的人讲课,这个孩子走过去的时候,突然他的腰整个弯下来,深怕挡到他的老师看电视。诸位朋友这个动作有没有教?没有,那他为什麽会做,七岁的孩子为什麽会做?从他的恭敬心发出来的,所以真正一个孩子内化有恭敬心了,他很多的行为他就会到位了。所以我们从点点滴滴生活去下手,自然而然有一天会水到渠成。

像接电话是常常发生的事,我们说接待裡面也还有接电话。我有时候打给我们中心一些老师的孩子,会发觉有一点都有做到,当他知道是我打电话去的时候,谈完话之后他绝对不切电话。我说:你怎麽不切掉?他说:老师你还没切。你看这麽一点滴,他每天都在为谁设想?为别人,恭敬别人,滴水穿石,他的恭敬心就形成了。你看现在很多孩子:不在,就挂下去了。你接的时候觉得怎麽样?这个孩子怎麽这麽不懂事!所以连接电话一定要「长者先,幼者后」。我们这一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